CN217181669U - 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及其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及其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181669U CN217181669U CN202220998327.2U CN202220998327U CN217181669U CN 217181669 U CN217181669 U CN 217181669U CN 202220998327 U CN202220998327 U CN 202220998327U CN 217181669 U CN217181669 U CN 2171816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remote controller
- elastic buffer
- force
- dire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包括:一生电模块;一运动模块,所述运动模块包括至少一着力部,所述着力部能够响应一驱动力而驱使所述运动模块发生运动,并带动所述生电模块产生电能;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生电模块电连接,能够在上电后对外发射无线信号;至少一弹性缓冲件,所述弹性缓冲件设置于所述运动模块的所述着力部,能够接收所述驱动力而发生弯曲变形,变形后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着力部,并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着力部以驱使所述运动模块发生所述运动。由于弹性缓冲件为柔性的导力件,相当于驱动力透过弹性缓冲件直接驱动运动模块,省去了硬质按键,使得遥控器整体结构得以简化,体积得以缩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遥控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及其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发射器与红外遥控相比,具有更远的遥控距离,更强的穿透能力,提高了用户遥控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常用于生产制造、航空航天、日常生活以及车辆控制等领域,但传统的无线发射器需要频繁更换电池,给用户带来不便,且电池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
无源无线发射器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无线发射器的新式发射器,这种发射器无需使用电池,无需连接电源线,节能环保。其中的发电模块能够将用户手指按压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再由电能触发无线通信模块发射信号从而控制家用电器、机动车、电动车等执行器件,给用户提供了更环保、便捷的控制方案。
现有的自发电无线发射器一般采用硬质按键直接或者间接按压摇杆,通过摇杆的运动来驱动发电模块产生电能,由于包含有按键和摇杆这两个运动模块,导致自发电无线发射器的结构复杂,体积较大,所以现有的自发电无线发射器一般用作墙壁开关,很少用作遥控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及其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包括:
一生电模块;
一运动模块,其中所述运动模块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生电模块,且所述运动模块包括至少一着力部,所述着力部能够响应一驱动力而驱使所述运动模块发生运动,所述运动模块在运动过程中带动所述生电模块产生电能;
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生电模块电连接,能够在上电后对外发射无线信号;
至少一弹性缓冲件,所述弹性缓冲件设置于所述运动模块的所述着力部,能够接收所述驱动力而发生弯曲变形,所述弹性缓冲件在发生所述变形后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着力部,并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着力部以驱使所述运动模块发生所述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动模块的端部设置一枢转轴,所述运动模块在所述驱动力的作用下基于所述枢转轴做枢转运动;
所述运动模块于远离所述枢转轴的一端设置所述着力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动模块于所述着力部与所述枢转轴之间设置有触发部,所述触发部朝向所述生电模块设置,能够抵压并触发所述生电模块生电;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着力部、所述触发部以及所述生电模块顺次分布;所述第一方向为平行于所述生电模块一侧边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动模块包括两个枢转臂,所述枢转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枢转轴与所述着力部,两个所述枢转臂嵌套于所述生电模块两侧,所述生电模块至少部分被包容于两个所述枢转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缓冲件朝向所述着力部一侧的表面适配于所述着力部朝向所述弹性缓冲件一侧的表面,当所述驱动力作用于弹性缓冲件时,所述弹性缓冲件发生所述弯曲变形,并至少部分部位与所述着力部相贴合,以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着力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着力部凸设于所述运动模块,且在所述驱动力未作用于所述弹性缓冲件时,所述弹性缓冲件朝向所述着力部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着力部之间的间隙被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3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遥控器还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生电模块、所述运动模块以及所述通信模块设置于所述下壳体;
所述上壳体被设置为能够扣合于所述下壳体,与下壳体形成一容置腔体,所述容置腔体将所述生电模块和所述通信模块容置在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动模块远离所述着力部的一端凸设有至少一转动轴,所述下壳体于转动轴相应位置设置有转轴孔,所述转动轴插设于所述转轴孔;
所述转动轴与所述转轴孔间隙配合,以使转动轴能够在转轴孔内转动,当所述驱动力通过所述弹性缓冲件作用至所述运动模块时,所述运动模块基于所述转动轴做枢转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遥控器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下壳体,并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生电模块,同时,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运动模块,为所述生电模块以及所述运动模块提供复位力;
当所述驱动力撤去时,所述复位件带动所述生电模块以及所述运动模块恢复至初始状态,所述初始状态为所述驱动力作用之前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通过至少一扣合卡扣卡接,再通过至少一紧固螺栓锁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紧固螺栓被设置为两个,在第一方向上,两个所述紧固螺栓分别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两端;
所述扣合卡扣被设置为两个,在第二方向上,两个所述扣合卡扣分别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缓冲件向外延伸形成一防水件,所述防水件与所述下壳体密封连接形成一密封腔体,所述密封腔体将所述生电模块、所述通信模块以及所述运动模块包容在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水件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其边缘被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夹紧,以实现所述防水件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密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着力部至少有两个,并列排布于所述运动模块的端部;
所述着力部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于所述运动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开设有驱动位,所述驱动位被设置为形状与所述弹性缓冲件相适配的通孔,所述弹性缓冲件穿过所述驱动位而部分置于所述上壳体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驱动位之间设置支撑分隔部,所述支撑分隔部一体成型于所述上壳体,将相邻的所述驱动位分隔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缓冲件与所述着力部一一对应地设置,各所述弹性缓冲件对应设置有检测件,所述检测件被所述弹性缓冲件触发而切换通断状态;
所述检测件与所述通信模块电连接,所述通信模块根据检测件的通断状态而发射相应的无线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缓冲件朝向所述检测件凸设有弹性抵压部,所述弹性缓冲件响应于所述驱动力而发生所述变形,带动所述弹性抵压部抵压并触发所述检测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着力部于所述弹性抵压部相应位置开设触发孔,所述触发孔被设置为形状与所述弹性抵压部适配的通孔,所述弹性抵压部穿过所述触发孔后置于所述检测件上方;
所述触发孔与所述弹性抵压部之间存在间隙,使得两者之间的运动互不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缓冲件发生的所述变形为弹性变形,当所述驱动力撤去时所述变形恢复,带动所述弹性抵压部恢复至原位,所述原位被设置为所述驱动力作用之前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缓冲件于所述着力部外缘朝向所述下壳体延伸出弹性支撑部,所述弹性支撑部被所述下壳体支撑;
其中,所述弹性支撑部与所述着力部之间存在间隙,当任一所述弹性缓冲件响应于所述驱动力发生变形时,其它所述弹性缓冲件被所述弹性支撑部支撑而保持自然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控制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和设置于一执行端的接收器;
所述接收器被设置为能够接收所述遥控器发射的无线信号,并根据所述无线信号控制所述执行端的工作状态;所述执行端包括机动车、电动车或者家用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通过弹性缓冲件将用户提供的驱动力传递至运动模块,从而驱使运动模块带动生电模块产生电能。其中,所述的弹性缓冲件为柔性的导力件,相当于用户手指透过弹性缓冲件直接驱动运动模块,使得触感反馈清晰,且弹性缓冲件缓冲了运动模块与手指之间的冲击力,使得运动模块传递的振感更为柔和,提升了用户按压手感;且由于省去了硬质按键,使得遥控器整体结构得以简化,体积得以缩小,便携性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爆炸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B-B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按压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生电模块工作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下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运动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运动模块受力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的电路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下壳体;11、电机卡扣;12、电路板支撑位;13、第二扣合部;14、扣合位;15、沉头孔;16、复位件安装座;161、支撑板;162、限位柱;163、限位卡扣;17、转轴孔; 171、转轴支撑板;18、第一防水墙;2、电路板;21、通信模块;22、检测件;3、生电模块;31、电机支架;32、感应线圈;33、永磁体;34、枢转弹片;35、导磁件;36、摇臂;37、第二导磁件;4、复位件;41、能量收放部;5、运动模块;51、着力部;511、触发孔;52、枢转轴;53、触发部;54、枢转臂;55、转动轴;6、防水件;61、防水扣合檐;7、弹性缓冲件;71、弹性抵压部;72、弹性支撑部;8、上壳体;81、第一扣合部; 82、扣合卡扣;83、紧固螺栓;84、螺纹孔;85、第二防水墙;86、驱动位;87、支撑分隔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适用于控制机动车、电动车或者家用电器的无线遥控器,如图1a-图3所示,图1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爆炸图,图1b为该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为该实施例的A-A剖视图,图3为该实施例的B-B的剖视图。所述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包括:一生电模块3、一运动模块5、一通信模块21以及至少一弹性缓冲件7,其中所述运动模块5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生电模块3,且所述运动模块 5包括至少一着力部51,所述着力部51能够响应一驱动力而驱使所述运动模块5发生运动,所述运动模块5在运动过程中带动所述生电模块3产生电能;所述通信模块21与所述生电模块3电连接,能够在上电后对外发射无线信号;所述弹性缓冲件7设置于所述运动模块5的所述着力部51,能够接收所述驱动力而发生弯曲变形,所述弹性缓冲件7在发生所述变形后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着力部51,并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着力部51以驱使所述运动模块5发生所述运动。
其中,所述生电模块3可以理解为,能够将用户手指按压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模块,如压电陶瓷生电模块、磁感应线圈生电模块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它生电模块,优选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磁感应线圈生电模块3,包括电机支架31、感应线圈32、永磁体33、枢转弹片34以及导磁件35,所述感应线圈32与所述导磁件35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支架31,所述导磁件35包括上部、中部和下部,其中,上部和下部一体成型,中部的端部插设于上部与下部之间,使得这三个部分的端部能够相互导磁,形成一个类似“E”字形的导磁体,所述中部从所述感应线圈32内部穿过,所述上部与所述下部分别位于所述感应线圈32外部的上下两侧;所述枢转弹片34通过摇臂36与所述导磁件35枢转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导磁件35由上极限位置枢转至下极限位置,所述永磁体33固定连接于所述枢转弹片34,所述永磁体33的两极表面分别贴合设置有第二导磁件37。当所述枢转弹片34位于上极限位置时,所述永磁体33的两极设置的两个第二导磁件37分别与所述导磁件35的上部和中部相接触,形成第一磁回路,当所述枢转弹片 34位于下极限位置时,所述永磁体33的两极设置的两个第二导磁件37分别与所述导磁件35的中部和下部相接触,形成第二磁回路。其中,所述第一磁回路相比于所述第二磁回路,所述中部的磁感线方向相反,使得所述导磁件35由第一磁回路切换成第二磁回路时,所述感应线圈32内的磁通量发生改变,从而所述感应线圈32产生感应电能。
所述运动模块5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生电模块3可以理解为,所述运动模块5通过运动副与一壳体活动连接,所述活动连接包括轴孔连接、滑块滑轨连接、多连杆连接以及其它可实施的活动连接,使得运动模块5可被驱动而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移动或者转动加移动的混合运动,所述运动模块5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生电模块3上方;所述运动模块 5在运动过程中带动所述生电模块3产生电能,可以理解为,所述运动模块5抵接并驱动所述生电模块3的枢转弹片34,使得所述生电模块3生电。
所述通信模块21与所述生电模块3电连接,包括导线连接、焊接电路板连接或者其它可导电地连接,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通信模块21焊接于一电路板2,同时,生电模块3 焊接于此电路板2,电路板2上印刷有电路,以使通信模块21与生电模块3导电。所述通信模块21能够在上电后对外发射无线信号可以理解为,所述通信模块21接收所述生电模块3产生的电能,并向外发送一无线报文,用于控制相应的执行器件。所述弹性缓冲件 7设置于所述运动模块5的所述着力部51可以理解为,所述弹性缓冲件7贴合或者套设或者其它方式置于所述着力部51的上方。
如图4所示,所述弹性缓冲件7在发生所述变形后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着力部51,可以理解为,所述弹性缓冲件7采用橡胶、硅胶、塑料薄膜等软性材质制成,能够被按压而发生弹性变形,所述弹性变形包括弯曲变形和挤压变形;当所述驱动力作用于所述弹性缓冲件7,所述弹性缓冲件7发生弯曲变形后抵压所述着力部51,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着力部51,所述驱动力进一步驱动所述运动模块5发生所述运动。其中,由于所述弹性缓冲件7为柔性件,相当于用户手指透过弹性缓冲件7直接驱动运动模块5,使得触感反馈清晰,且弹性缓冲件7缓冲了运动模块5与手指之间的冲击力,使得运动模块5传递的振感更为柔和,提升了用户按压手感。同时,用户通过按压所述柔性缓冲件来驱动所述运动模块5,使得遥控器整体结构得以简化,体积得以缩小,便携性大大提高。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遥控器还包括上壳体8和下壳体1,所述生电模块3、所述运动模块5以及所述通信模块21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所述上壳体8被设置为能够扣合于所述下壳体1,与下壳体1形成一容置腔体,所述容置腔体将所述生电模块3 和所述通信模块21容置在内。其中,所述生电模块3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可以理解为,所述下壳体1设置有生电模块安装座,所述生电模块安装座能够与所述生电模块3卡接、螺栓连接、粘接或者其它方式连接,以实现两者的固定连接;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 所示,下壳体1一体成型地延伸出电机卡扣11,电机卡扣11分别位于生电模块3的两侧以及尾部,将生电模块3卡接于下壳体1。所述运动模块5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可以理解为,所述运动模块5与所述下壳体1枢转连接、滑块滑轨连接、多连杆连接或者其它方式的活动连接,以使得所述运动模块5与所述下壳体1能够发生相对运动。所述通信模块 21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可以理解为,所述通信模块21固定于所述下壳体1,进一步的,所述通信模块21焊接于电路板2,所述下壳体1设置有电路板支撑位12,所述电路板2 放置于所述电路板支撑位12。如图7和图3所示,所述上壳体8被设置为能够扣合于所述下壳体1,可以理解为,所述上壳体8的边沿一周朝向所述下壳体1延伸出第一扣合部 81,与所述下壳体1的边沿一周朝向所述上壳体8延伸出第二扣合部13,所述第一扣合部81与所述第二扣合部13相配合,所述第二扣合部13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一扣合部81,所述第二扣合部13的外壁贴合所述第一扣合部81的内壁,使得所述上壳体8与所述下壳体1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位置固定。所述上壳体8与所述下壳体1形成一容置腔体可以理解为,上壳体8与下壳体1均为内凹的槽形壳体,当所述上壳体8扣合于所述下壳体1,两个槽形壳体合并成一个中空的壳体,将所述生电模块3和所述通信模块21容置在内,同时将所述运动模块5的部分部位容置在内。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8与所述下壳体1通过至少一扣合卡扣82卡接,再通过至少一紧固螺栓83锁紧。所述的通过至少一扣合卡扣82卡接可以理解为,所述下壳体1设置有至少一扣合位14,所述上壳体8于所述扣合位14对应位置朝向所述下壳体1设置所述扣合卡扣82,所述扣合卡扣82能够卡接于所述扣合位14,以使所述上壳体8与所述下壳体1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位置固定。而上文所述的上壳体8的所述第一扣合部81配合所述下壳体1的所述第二扣合部13能够实现所述上壳体8与所述下壳体 1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位置固定,从而使得所述上壳体8与所述下壳体1固定为一个整体。为进一步提高所述上壳体8与所述下壳体1扣合的稳定性,将所述上壳体8与所述下壳体 1通过所述紧固螺栓83锁紧。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紧固螺栓83被设置为两个,在第一方向上,两个所述紧固螺栓83分别位于所述下壳体1的两端;所述扣合卡扣82被设置为两个,在第二方向上,两个所述扣合卡扣82分别位于所述下壳体1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其中,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生电模块3的侧边,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枢转轴52,具体的,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在图中用箭头标出。所述的两个扣合卡扣82分别位于所述上壳体8的左右两侧,所述下壳体1相应设置有两个扣合位14,用于卡接所述扣合卡扣82。所述上壳体8的头尾两端分别开设一适配于所述紧固螺栓83的螺纹孔84,所述下壳体1于所述螺纹孔84相应位置开设沉头孔15,所述的两个紧固螺栓83分别穿过所述沉头孔15拧紧于所述螺纹孔84,以将所述上壳体8 与所述下壳体1锁紧。所述上壳体8与所述下壳体1采用扣合卡扣82加紧固螺栓83的设计好处在于,能够进一步缩减所述遥控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同时,采用卡扣预固定,便于安装螺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运动模块5的端部设置一枢转轴52,所述运动模块5在所述驱动力的作用下基于所述枢转轴52做枢转运动;所述运动模块5于远离所述枢转轴52的一端设置所述着力部51。具体的,所述运动模块5与所述下壳体1 枢转连接,所述枢转连接包括但不限于轴孔式枢转连接,卡接式枢转连接,轴瓦式枢转连接,所述枢转轴52是广义的转动中心轴线,并非具体的实体轴。所述着力部51设置于所述运动模块5远离所述枢转轴52的一端,可以理解为,所述着力部51与所述枢转轴52 分位于所述运动模块5的两端,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尽可能增大所述着力部51的尺寸,当所述运动模块5体积较小时,所述着力部51位置受限,将所述着力部51设置于所述运动模块5的端部,能够将所述着力部51向外延伸,以增大所述着力部51的尺寸,提升按压手感。
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10所示,所述遥控器还包括复位件4,所述复位件4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并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生电模块3,同时,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运动模块 5,为所述生电模块3以及所述运动模块5提供复位力;当所述驱动力撤去时,所述复位件4带动所述生电模块3以及所述运动模块5恢复至初始状态,所述初始状态为所述驱动力作用之前的状态。其中,所述复位件4可以是双扭簧、单扭簧、弹簧、弹片、橡胶垫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其它弹性件,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4 为双扭簧;双扭簧能够提供左右平衡的复位力,使得所述运动模块5运动更加平稳,按压手感更好。如图6和图10所示,所述复位件4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可以理解为,所述下壳体1设置有复位件安装座16,所述复位件4通过卡接、粘接、螺纹连接或者套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复位件安装座1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双扭簧包括分位于两端的两个螺旋管、由螺旋管一端朝向下壳体1延伸出的第一扭簧臂以及另一端朝向所述生电模块3 延伸出的第二扭簧臂,其中,两个所述螺旋管的所述第二扭簧臂相互结合形成一能量收放部41,所述能量收放部41抵接于所述生电模块3的所述枢转弹片34下方,同时抵接于所述运动模块5的下方,为所述枢转弹片34和所述运动模块5提供复位力。当所述运动模块5响应于所述驱动力向下运动时,所述能量收放部41被下压而收集弹性势能,当所述驱动力撤去时,所述双扭簧的弹性势能释放,通过所述能量收放部41带动所述运动模块5向上运动。所述下壳体1向上延伸出两个支撑板161,所述支撑板161朝向所述下壳体1左右两侧分别凸设一限位柱162,所述双扭簧的两个螺旋管分别套设于所述两侧的所述限位柱162,所述第一扭簧臂抵接于所述下壳体1的内底面,所述第二扭簧臂抵接于所述支撑板161的一限位卡扣163,以限制所述第二扭簧臂的上限位置。
进一步的,如图9-图11以及图2所示,所述运动模块5于所述着力部51与所述枢转轴52之间设置有触发部53,所述触发部53朝向所述生电模块3设置,能够抵压并触发所述生电模块3生电;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着力部51、所述触发部53以及所述生电模块3顺次分布;所述第一方向为平行于所述生电模块3一侧边的方向。具体的,所述第一方向为图7中箭头所指方向。所述触发部53一体成型于所述运动模块5,凸出于所述运动模块5并置于所述生电模块3的所述枢转弹片34上方,当所述运动模块5在所述驱动力的作用下枢转时,带动所述触发部53抵压所述枢转弹片34向下运动,以使所述感应线圈32产生所述感应电能。所述复位件4抵接于所述触发部53,为所述运动模块5提供复位力。如图11和图10所示,由于所述着力部51、所述触发部53以及所述生电模块3顺次分布,所以所述运动模块5可以视作以所述枢转轴52为支点的省力杠杆,有益效果有两点:第一,能够减少运动模块5对所述驱动力的需求量,用户按压力度降低;第二,能够降低所述枢转轴52的约束力大小,使得枢转轴52的摩擦力更小,如图12所示,为3 种情况下,所述运动模块5的受力示意图,图中,所述触发部53受到所述生电模块3和所述复位件4的合力为F1、所述枢转轴52的约束力为F2以及所述驱动力为F3,由图可以看出,当所述触发部53位于所述着力部51与所述枢转轴52之间时,所述运动模块5 可以视作省力杠杆,F2和F3的合力与所述F1相互平衡,且方向相反;当所述着力部51 位于所述触发部53与所述枢转轴52之间时,所述运动模块5可以视作费力杠杆,由图可以看出,F1和F2的合力与所述F3相互平衡,且方向相反;当所述枢转轴52位于所述触发部53与所述着力部51之间时,所述运动模块5可以视作等力杠杆,由图可以看出, F1和F3的合力与所述F2相互平衡,且方向相反;F1等于驱动所述生电模块3和所述复位件4所需的力,所以在以上三种情况中,F1为恒定值,可以得出,当所述着力部51与所述枢转轴52位于所述触发部53两端时,F2的值最小,即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能够有效减小所述枢转轴52的约束力,进而减小所述枢转轴52的摩擦力,使得所述运动模块5 运动更顺滑,按压手感更好;同时,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F3的值也最小,即所需驱动力最小,使得按压力度降低。
进一步的,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运动模块5包括两个枢转臂54,所述枢转臂54 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枢转轴52与所述着力部51,两个所述枢转臂54嵌套于所述生电模块3两侧,所述生电模块3至少部分被包容于两个所述枢转臂54之间。其中,两个所述枢转臂54嵌套于所述生电模块3两侧,可以理解为,两个所述枢转臂54与所述着力部 51形成类似“C”形的结构,将所述生电模块3环抱,所述生电模块3置于所述“C”形结构的中间位置。其中,所述枢转臂54与所述生电模块3在所述下壳体1侧面的投影有交集,以减小所述遥控器竖直方向尺寸;所述枢转臂54与所述枢转弹片34的两个摇臂 36之间的间隙小于2mm,以减小所述遥控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弹性缓冲件7朝向所述着力部51一侧的表面适配于所述着力部51朝向所述弹性缓冲件7一侧的表面,当所述驱动力作用于弹性缓冲件7时,所述弹性缓冲件7发生所述弯曲变形,并至少部分部位与所述着力部51相贴合,以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着力部51。具体的,所述弹性缓冲件7朝向所述着力部51一侧的表面适配于所述着力部51朝向所述弹性缓冲件7一侧的表面可以理解为,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下表面平行于所述着力部51的上表面,当所述弹性缓冲件7在被按压时,能够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着力部51的上表面,所述驱动力能够延着力部51法向地传递至所述着力部51,弹性缓冲件7不会出现滑移或者错动,用户按压手感更好。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着力部51凸设于所述运动模块5,且在所述驱动力未作用于所述弹性缓冲件7时,所述弹性缓冲件7朝向所述着力部51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着力部51之间的间隙被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3mm。即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下表面与所述着力部51的上表面之间间距小于或者等于3mm。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下表面贴合于所述着力部51的上表面,有益效果为:由于所述弹性缓冲件7为软性件,被按压后易发生变形,当所述弹性缓冲件7向下运动抵接所述着力部51后所述驱动力的行程才是有效行程,减小所述弹性缓冲件7与所述着力部51之间的间隙能够缩短所述驱动力的空行程,提升按压手感;经过试验验证,当所述弹性缓冲件7与所述着力部51之间的间隙大于或者等于3mm时,会极大程度地影响按压手感。
进一步的,如图8-图9和图6所示,所示,所述运动模块5远离所述着力部51的一端凸设有至少一转动轴55,所述下壳体1于转动轴55相应位置设置有转轴孔17,所述转动轴55插设于所述转轴孔17;所述转动轴55与所述转轴孔17间隙配合,以使转动轴55 能够在转轴孔17内转动,当所述驱动力通过所述弹性缓冲件7作用至所述运动模块5时,所述运动模块5基于所述转动轴55做枢转运动。其中,所述转动轴55的位置与所述枢转轴52重合,所述转动轴55的轴线即为所述枢转轴52;所述转动轴55有两个,一体成型于两所述枢转臂54的内侧。所述下壳体1于两个所述转动轴55相应位置凸设有两个转轴支撑板171,所述转轴支撑板171开设所述转轴孔17,所述转动轴55插设于所述转轴孔 17,以支撑所述转动轴55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动模块5远离所述着力部51的一端凸设有至少一转轴孔17 (图中未示出),下壳体1于转轴孔17相应位置设置有转动轴55(图中未示出),所述转轴孔17套设于所述转动轴55;所述转动轴55与所述转轴孔17间隙配合,以使转轴孔 17能够在转动轴55上转动,当所述驱动力通过所述弹性缓冲件7作用至所述运动模块5 时,所述运动模块5基于所述转动轴55做枢转运动。其中,所述转动轴55的位置与所述枢转轴52重合,所述转动轴55的轴线即为所述枢转轴52;所述转轴孔17有两个,分别开设于两所述枢转臂54的端部。所述下壳体1于两个所述转轴孔17相应位置凸设有两个转轴支撑板171,所述转轴支撑板171凸设有所述转动轴55,所述转轴孔17套设于所述转动轴55,以在所述转动轴55上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a-图3以及图13所示,所述弹性缓冲件7向外延伸形成一防水件6,所述防水件6与所述下壳体1密封连接形成一密封腔体,所述密封腔体将所述生电模块3、所述通信模块21以及所述运动模块5包容在内。其中,所述弹性缓冲件7 向外延伸形成一防水件6可以理解为,所述弹性缓冲件7与所述防水件6一体成型。现有的自发电无线开关,防水件6一般只作防水使用,并不能被用户直接按压,且现有技术中,防水件6一般设置于硬质按键与运动模块5之间,经常被硬质按键抵压摩擦,容易磨损破裂。本实用新型的防水件6既能防水,也能被用户按压,提高了操控的手感,同时简化了结构,延长了防水件6的使用寿命。所述防水件6与所述下壳体1密封连接可以理解为,所述防水件6被压紧于所述下壳体1,或者通过密封胶粘接于所述下壳体1,或者通过弹簧片夹紧于所述下壳体1,或者其它方式密封连接于所述下壳体1。
进一步的,如图1a-图3以及图13,所述防水件6设置于所述上壳体8与所述下壳体1之间,其边缘被所述上壳体8与所述下壳体1夹紧,以实现所述防水件6与所述下壳体 1之间的密封连接。具体的,所述防水件6的边缘朝向所述下壳体1一周延伸出防水扣合檐61,所述下壳体1朝向所述防水扣合檐61凸设有第一防水墙18,所述防水扣合檐61 被设置为能够扣合于所述第一防水墙18;所述上壳体8于所述第一防水墙18相应位置凸设有第二防水墙85,当所述上壳体8扣合于所述下壳体1时,所述第二防水墙85与所述第一防水墙18将所述防水扣合檐61夹在中间,且所述第二防水墙85与所述第一防水墙 18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防水扣合檐61的厚度,使得所述防水扣合檐61被挤压并被压紧,以实现所述防水件6与所述下壳体1之间的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8-图10所示,所述着力部51至少有两个,并列排布于所述运动模块5的端部;所述着力部51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于所述运动模块5。其中,当所述着力部51只有一个时,用户可以通过单次按压所述着力部51切换解锁与上锁功能,或者通过快速双击所述着力部51实现其它的功能,但操作较为复杂且功能较为单一,为扩展遥控器的功能以及提升用户的操控体验,提供多个着力部51。各所述着力部51并列排布的方向垂直于所述枢转臂54的方向,其好处在于,所述运动模块5可以视作一杠杆,各所述着力部51距所述枢转轴52的水平距离为动力臂,各所述着力部51的动力臂的长度相等,使得各所述着力部51的按压力度相近,按压手感不会有太大差异。
进一步的,如图7和图3所示,所述上壳体8开设有驱动位86,所述驱动位86被设置为形状与所述弹性缓冲件7相适配的通孔,所述弹性缓冲件7穿过所述驱动位86而部分置于所述上壳体8外侧。其中,所述驱动位86的形状与所述弹性缓冲件7相适配可以理解为,所述弹性缓冲件7与所述驱动位86均为柱形壳体,所述驱动位86的侧壁与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侧壁互为等距面,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使得所述弹性缓冲件7能够在所述驱动位86内上下运动,所述驱动位86的侧壁包围于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侧壁。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提升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防水性能,一定程度地防止水进入所述防水件6与所述上壳体8之间的夹层。具体的,当所述弹性缓冲件7为圆柱形时,所述驱动位86为直径稍大于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圆柱形;或者,当所述弹性缓冲件7为椭圆柱形时(图中未示出),所述驱动位86为长轴和短轴均稍大于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椭圆柱形;或者,当所述弹性缓冲件7为长方体(图中未示出),所述驱动位86为边长稍大于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长方体。所述弹性缓冲件7穿过所述驱动位86而部分置于所述上壳体8外侧可以理解为,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上表面暴露于所述上壳体8的上表面,使得用户能够触控并按压所述弹性缓冲件7,应该注意的是,所述弹性缓冲件7置于所述上壳体 8外侧,不局限于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上表面凸出于所述上壳体8的上表面,也可以是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上表面凹陷于或者齐平于所述上壳体8的上表面。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上壳体8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驱动位86之间设置支撑分隔部87,所述支撑分隔部87一体成型于所述上壳体8,将相邻的所述驱动位86分隔两侧。所述支撑分隔部87的作用在于,由于所述遥控器体积较小,当用户按压其中一个弹性缓冲件7时,其它弹性缓冲件7可能会被误按压,所述支撑分隔部87能够支撑用户手指,避免误按压其它的弹性缓冲件7。
进一步的,如图13和图10所示,所述弹性缓冲件7与所述着力部5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所述弹性缓冲件7对应设置有检测件22,所述检测件22被所述弹性缓冲件7触发而切换通断状态;所述检测件22与所述通信模块21电连接,所述通信模块21根据检测件22的通断状态而发射相应的无线信号。其中,所述弹性缓冲件7与所述着力部51一一对应地设置可以理解为,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数量与所述着力部51的数量一致,每一所述着力部51上对应设置一所述弹性缓冲件7。所述检测件22包括但不限于微动开关、轻触开关、霍尔开关、金属触片开关、导电薄膜开关、半导体材料的开关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它方式。所述检测件22被所述弹性缓冲件7触发而切换通断状态可以理解为,当所述弹性缓冲件7在所述驱动力的作用下发生所述变形时,所述弹性缓冲件7 抵压或者拨动或者夹持所述检测件22发生运动,并触发所述检测件22切换通断状态。如图14所示,所述检测件22与所述通信模块21电连接可以理解为,所述检测件22与所述通信模块21均焊接于电路板2,并通过所述电路板2上的电路实现电连接,或者所述检测件22与所述通信模块21通过导线连接,或者通过其它能够导电的方式实现所述电连接。所述通信模块21根据检测件22的通断状态而发射相应的无线信号可以理解为,所述通信模块21识别出各检测件22的通断状态,并向外发送不同的无线信号,与所述遥控器无线连接的执行端接收到所述无线信号并执行相应的动作。
进一步的,如图3、图4和13所示,所述弹性缓冲件7朝向所述检测件22凸设有弹性抵压部71,所述弹性缓冲件7响应于所述驱动力而发生所述变形,带动所述弹性抵压部71抵压并触发所述检测件22。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抵压部71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使得所述驱动力被缓冲地作用于所述检测件22,防止所述检测件22在被按压时受力过大而降低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抵压部71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于所述弹性缓冲件 7。
进一步的,如图13和图3所示,所述着力部51于所述弹性抵压部71相应位置开设触发孔511,所述触发孔511被设置为形状与所述弹性抵压部71适配的通孔,所述弹性抵压部71穿过所述触发孔511后置于所述检测件22上方;所述触发孔511与所述弹性抵压部71之间存在间隙,使得两者之间的运动互不干涉。其中,所述弹性抵压部71穿过所述触发孔511而触发所述检测件22,进而弹性抵压部71与所述着力部51有交集,无需另外开设工位来使弹性抵压部71通过,使得结构更加紧凑,节省遥控器内部空间。所述触发孔511与所述弹性抵压部71之间的运动互不干涉,防止着力部51运动时,带动所述弹性触压部运动造成检测件22误触发。
进一步的,如3和图4所示,所述弹性缓冲件7发生的所述变形为弹性变形,当所述驱动力撤去时所述变形恢复,带动所述弹性抵压部71恢复至原位,所述原位被设置为所述驱动力作用之前的位置。其中,当所述弹性抵压部71恢复至原位时,所述检测件22 恢复至未触发的状态。
进一步的,如图3、图4和图13所示,所述弹性缓冲件7于所述着力部51外缘朝向所述下壳体1延伸出弹性支撑部72,所述弹性支撑部72被所述下壳体1支撑;其中,所述弹性支撑部72与所述着力部51之间存在间隙,当任一所述弹性缓冲件7响应于所述驱动力发生变形时,其它所述弹性缓冲件7被所述弹性支撑部72支撑而保持自然状态。其中,所述弹性支撑部72被所述下壳体1支撑包括直接支撑和间接支撑,具体的,所述弹性支撑部72至少部分直接抵押于所述下壳体1以被支撑,或者所述弹性支撑部72通过所述防水件6而间接地被所述下壳体1支撑,或者所述弹性支撑部72被所述运动模块5支撑而间接的被所述下壳体1支撑。所述弹性支撑部72与所述着力部51之间存在间隙,使得弹性支撑部72与所述着力部51之间不会相互干涉,防止所述弹性支撑部72阻碍所述着力部51的运动,影响用户按压手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控制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和设置于一执行端的接收器;所述接收器被设置为能够接收所述遥控器发射的无线信号,并根据所述无线信号控制所述执行端的工作状态;所述执行端包括机动车、电动车或者家用电器。其中,所述执行端可以理解为,能够响应于所述遥控器发射的无线信号并执行一相应动作,所述动作可以是车辆的上锁与解锁,空调的开、关以及温度加、减等。所述的设置于一执行端的接收器可以理解为,所述接收器与所述执行端电连接,能够接收所述遥控器发射的无线信号并转化为相应的执行指令,进而驱使所述执行端执行所述的动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提高所述遥控器的按压手感:
(1)用户通过按压所述柔性缓冲件来驱动所述运动模块5,取代了传统的通过驱动硬质按键来间接驱动所述运动模块5,所述弹性缓冲件7为柔性件,相当于用户手指透过弹性缓冲件7直接驱动运动模块5,使得触感反馈清晰,且弹性缓冲件7缓冲了运动模块 5与手指之间的冲击力,使得运动模块5传递的振感更为柔和,提升了用户按压手感;
(2)所述着力部51与所述枢转轴52分位于所述运动模块5的两端,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尽可能增大所述着力部51的尺寸。当所述运动模块5体积较小时,所述着力部51位置受限,将所述着力部51设置于所述运动模块5的端部,能够将所述着力部 51向外延伸,以增大所述着力部51的尺寸,提升按压手感;
(3)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着力部51、所述触发部53以及所述生电模块3顺次分布,能够减小所述枢转轴52的约束力,进而减小所述枢转轴52的摩擦力,使得所述运动模块 5运动更顺滑,按压手感更好,同时,所需驱动力更小,使得用户按压力度降低;
(4)所述弹性缓冲件7的下表面平行于所述着力部51的上表面,使得所述弹性缓冲件7在被按压时,能够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着力部51的上表面,所述驱动力能够延着力部51法向地传递至所述着力部51,弹性缓冲件7不会出现滑移或者错动,用户按压手感更好;
(5)所述弹性缓冲件7与所述着力部51之间的间隙缩小至小于或等于3mm,能够缩短所述驱动力的空行程,提升按压手感;
(6)各所述着力部51并列排布于所述运动模块5的端部,相当于各所述着力部51的动力臂的长度相等,使得各所述着力部51的按压力度相近,按压手感不会有太大差异。
进一步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缩小所述遥控器的体积:
(1)用户通过按压所述柔性缓冲件来驱动所述运动模块5,取代了传统的通过驱动硬质按键来间接驱动所述运动模块5,使得遥控器整体结构得以简化,体积得以缩小,便携性大大提高;
(2)所述枢转臂54与所述生电模块3在所述下壳体1侧面的投影有交集,以减小所述遥控器竖直方向尺寸;所述枢转臂54与所述枢转弹片34的两个摇臂36之间的间隙小于2mm,以减小所述遥控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3)所述上壳体8与所述下壳体1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采用扣合卡扣82预固定,再在另一方向上采用紧固螺栓83拧紧,能够进一步缩减所述遥控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4)所述弹性抵压部71穿过所述着力部51的所述触发孔511而触发所述检测件22,进而弹性抵压部71与所述着力部51有交集,无需另外开设工位来使弹性抵压部71通过,使得结构更加紧凑,节省遥控器内部空间。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22)
1.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生电模块;
一运动模块,其中所述运动模块被可驱动地设置于所述生电模块,且所述运动模块包括至少一着力部,所述着力部能够响应一驱动力而驱使所述运动模块发生运动,所述运动模块在运动过程中带动所述生电模块产生电能;
一通信模块,与所述生电模块电连接,能够在上电后对外发射无线信号;
至少一弹性缓冲件,所述弹性缓冲件设置于所述运动模块的所述着力部,能够接收所述驱动力而发生弯曲变形,所述弹性缓冲件在发生所述变形后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着力部,并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着力部以驱使所述运动模块发生所述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模块的端部设置一枢转轴,所述运动模块在所述驱动力的作用下基于所述枢转轴做枢转运动;
所述运动模块于远离所述枢转轴的一端设置所述着力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模块于所述着力部与所述枢转轴之间设置有触发部,所述触发部朝向所述生电模块设置,能够抵压并触发所述生电模块生电;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着力部、所述触发部以及所述生电模块顺次分布;所述第一方向为平行于所述生电模块一侧边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模块包括两个枢转臂,所述枢转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枢转轴与所述着力部,两个所述枢转臂嵌套于所述生电模块两侧,所述生电模块至少部分被包容于两个所述枢转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件朝向所述着力部一侧的表面适配于所述着力部朝向所述弹性缓冲件一侧的表面,当所述驱动力作用于弹性缓冲件时,所述弹性缓冲件发生所述弯曲变形,并至少部分部位与所述着力部相贴合,以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着力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着力部凸设于所述运动模块,且在所述驱动力未作用于所述弹性缓冲件时,所述弹性缓冲件朝向所述着力部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着力部之间的间隙被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3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遥控器还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生电模块、所述运动模块以及所述通信模块设置于所述下壳体;
所述上壳体被设置为能够扣合于所述下壳体,与下壳体形成一容置腔体,所述容置腔体将所述生电模块和所述通信模块容置在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模块远离所述着力部的一端凸设有至少一转动轴,所述下壳体于转动轴相应位置设置有转轴孔,所述转动轴插设于所述转轴孔;
所述转动轴与所述转轴孔间隙配合,以使转动轴能够在转轴孔内转动,当所述驱动力通过所述弹性缓冲件作用至所述运动模块时,所述运动模块基于所述转动轴做枢转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遥控器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下壳体,并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生电模块,同时,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运动模块,为所述生电模块以及所述运动模块提供复位力;
当所述驱动力撤去时,所述复位件带动所述生电模块以及所述运动模块恢复至初始状态,所述初始状态为所述驱动力作用之前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通过至少一扣合卡扣卡接,再通过至少一紧固螺栓锁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螺栓被设置为两个,在第一方向上,两个所述紧固螺栓分别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两端;
所述扣合卡扣被设置为两个,在第二方向上,两个所述扣合卡扣分别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件向外延伸形成一防水件,所述防水件与所述下壳体密封连接形成一密封腔体,所述密封腔体将所述生电模块、所述通信模块以及所述运动模块包容在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件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其边缘被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夹紧,以实现所述防水件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密封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着力部至少有两个,并列排布于所述运动模块的端部;
所述着力部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于所述运动模块。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开设有驱动位,所述驱动位被设置为形状与所述弹性缓冲件相适配的通孔,所述弹性缓冲件穿过所述驱动位而部分置于所述上壳体外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驱动位之间设置支撑分隔部,所述支撑分隔部一体成型于所述上壳体,将相邻的所述驱动位分隔两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件与所述着力部一一对应地设置,各所述弹性缓冲件对应设置有检测件,所述检测件被所述弹性缓冲件触发而切换通断状态;
所述检测件与所述通信模块电连接,所述通信模块根据检测件的通断状态而发射相应的无线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件朝向所述检测件凸设有弹性抵压部,所述弹性缓冲件响应于所述驱动力而发生所述变形,带动所述弹性抵压部抵压并触发所述检测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着力部于所述弹性抵压部相应位置开设触发孔,所述触发孔被设置为形状与所述弹性抵压部适配的通孔,所述弹性抵压部穿过所述触发孔后置于所述检测件上方;
所述触发孔与所述弹性抵压部之间存在间隙,使得两者之间的运动互不干涉。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件发生的所述变形为弹性变形,当所述驱动力撤去时所述变形恢复,带动所述弹性抵压部恢复至原位,所述原位被设置为所述驱动力作用之前的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件于所述着力部外缘朝向所述下壳体延伸出弹性支撑部,所述弹性支撑部被所述下壳体支撑;
其中,所述弹性支撑部与所述着力部之间存在间隙,当任一所述弹性缓冲件响应于所述驱动力发生变形时,其它所述弹性缓冲件被所述弹性支撑部支撑而保持自然状态。
22.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和设置于一执行端的接收器;
所述接收器被设置为能够接收所述遥控器发射的无线信号,并根据所述无线信号控制所述执行端的工作状态;所述执行端包括机动车、电动车或者家用电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98327.2U CN217181669U (zh) | 2022-04-27 | 2022-04-27 | 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及其控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98327.2U CN217181669U (zh) | 2022-04-27 | 2022-04-27 | 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及其控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181669U true CN217181669U (zh) | 2022-08-12 |
Family
ID=82711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998327.2U Active CN217181669U (zh) | 2022-04-27 | 2022-04-27 | 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及其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181669U (zh) |
-
2022
- 2022-04-27 CN CN202220998327.2U patent/CN2171816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742972B (zh) | 一种压电陶瓷发电装置和方法 | |
CN217181669U (zh) | 一种直驱式自发电遥控器及其控制系统 | |
CN217240691U (zh) | 一种发射器以及车辆控制系统 | |
CN212277059U (zh) | 按键、终端设备、手柄外设及控制设备 | |
WO2021027494A1 (zh) | 自供电无线控制系统及其自供电发射器和无线发射方法 | |
CN114204768B (zh) | 按压发电及低功耗信号发射装置 | |
CN217213940U (zh) | 一种无线控制器、无线控制系统及热水系统 | |
CN202120220U (zh) | 一种无声鼠标 | |
CN210629452U (zh) | 一种方向盘触摸开关结构 | |
CN212967470U (zh) | 无线动能开关 | |
CN211294899U (zh) | 自发电无线开关 | |
CN221281980U (zh) | 一种自发电开关 | |
CN217444262U (zh) | 按键模块、遥控器及电器设备 | |
CN213070961U (zh) | 一种气溶胶发生器的按键安装结构及气溶胶发生器 | |
CN216849690U (zh) | 一种便携式自发电发射器及其控制设备 | |
CN215344046U (zh) | 弹弓弹射式省力提效供电装置和自供能无线控制器 | |
CN220796523U (zh) | 按压结构、开关及电气设备 | |
CN212810140U (zh) | 一种气溶胶发生器的按键安装结构及气溶胶发生器 | |
CN219810555U (zh) | 防撞压力检测装置 | |
CN216772586U (zh) | 便携式无线发射器、系统及车辆 | |
CN221551752U (zh) | 一种自发电无线开关 | |
CN213988685U (zh) | 电子设备 | |
CN218769202U (zh) | 一种开关 | |
CN221262197U (zh) | 一种无线自发电开关 | |
CN221079866U (zh) | 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的按键安装结构及气雾生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