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22935U - 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22935U
CN216822935U CN202123136457.XU CN202123136457U CN216822935U CN 216822935 U CN216822935 U CN 216822935U CN 202123136457 U CN202123136457 U CN 202123136457U CN 216822935 U CN216822935 U CN 2168229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steam
pan
sealing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3645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许胜涛
郭小玉
吴艳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3645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229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229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229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外锅以及放置在所述外锅内的内锅,所述电热锅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外锅内部提供蒸汽的蒸汽发生器,所述锅体还设有弹性安装的测温探头,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导向套,所述测温探头贯穿所述导向套并与所述内锅接触,所述导向套与所述外锅的底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内锅的底壁接触密封以阻止蒸汽接触所述测温探头。本实用新型的电热锅,既能避免外锅产生水垢,又能避免蒸汽与测温探头接触而影响测温精度,由此保证了测温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热锅,包括容置有水的外锅和放置在外锅内的内锅,外锅的底部设有加热装置,电热锅工作时,加热装置加热外锅中的水,使水沸腾对以实现对内锅的水浴加热,普通家用自来水蒸发后易在外锅底壁上凝结形成水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水垢不仅会降低热传导效率,还会增加外锅的清洗难度,通常需要采用除垢剂进行除垢操作,这种方法需配置一定酸度的溶液,然后在外锅中加热浸泡一段时间如30分钟,将水垢物质溶解后倒出,然后一般还需要再用清水继续浸泡一段时间如30分钟,将残液去除,整个过程一般需要1个小时左右,耗时较长,因此产品体验并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既能避免外锅产生水垢,又能避免蒸汽与测温探头接触而影响测温精度,由此保证了测温的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外锅以及放置在所述外锅内的内锅,所述电热锅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外锅内部提供蒸汽的蒸汽发生器,所述锅体还设有弹性安装的测温探头,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导向套,所述测温探头贯穿所述导向套并与所述内锅接触,所述导向套与所述外锅的底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内锅的底壁接触密封以阻止蒸汽接触所述测温探头。
进一步的,所述外锅的底壁设有安装孔,所述导向套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竖向延伸的本体,所述本体夹装在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与所述导向套之间,所述本体的顶部与所述内锅的底壁接触密封。
更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的内侧面设有环形的内凸筋,所述内凸筋挤压在所述本体与导向套之间;和/或,所述本体的外侧面设有环形的外凸筋,所述外凸筋挤压在所述导向套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之间。
更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套的外侧设有定位轴肩,所述第一密封圈还包括设于所述本体底部并径向向外延伸的防脱环,所述防脱环夹装在定位轴肩与所述外锅底壁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套的底部还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环侧与所述测温探头外侧密封接触。
更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套的外周侧设有卡环,所述第二密封圈设有开口向内敞开的U型卡槽,所述卡环卡入所述U型卡槽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环侧包括密封面和避让斜面,所述密封面与所述测温探头外侧密封接触,所述避让斜面与所述测温探头之间形成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导向套夹装在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外锅的底壁之间,所述固定座内设有向上支撑所述测温探头的弹性件。
进一步的,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发生部、蒸汽管路和回流管路,所述蒸汽发生部通过所述蒸汽管路与所述外锅连通,以将蒸汽送入所述外锅内加热所述内锅,所述外锅通过所述回流管路与所述蒸汽发生部连通,以使所述外锅内的冷凝水外排至所述蒸汽发生部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锅的底壁与所述外锅的底壁之间设有集汽腔以及多个呈辐射状分布的扩散通道,所述集汽腔与所述蒸汽管路连通,所述扩散通道的一端与所述集汽腔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内锅的外周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锅使用时,蒸汽发生器向外锅内部提供蒸汽,以使蒸汽加热内锅,由于蒸汽正常在100℃左右,且比热容较高,因此当内锅温度低于100℃时,蒸汽可进行辅助加热;当内锅温度高于100℃时,蒸汽可吸收并降低内锅壁温度,实现内锅壁恒温在100-120℃之间,由此实现了不粘效果,内锅内壁上无需设置不粘涂层;另外,由于蒸汽在蒸汽发生器内产生,而非在外锅内产生,因此避免了外锅内壁上产生水垢;其次,导向套与外锅的底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可防止蒸汽经导向套与外锅的底壁之间的间隙进入外锅底部的空间内,以避免该空间内的电器元件受潮发生损坏或者短路,由此延长了电热锅的使用寿命;最后,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密封圈与内锅的底壁接触密封可以阻止蒸汽接触测温探头,因此隔绝了蒸汽对测温探头的影响,保证了测温探头的测温准确性以及烹饪程序的稳定性,避免发生糊锅现象。
外锅的底壁设有安装孔,导向套设于安装孔内,第一密封圈包括竖向延伸的本体,本体夹装在安装孔的孔壁与导向套之间,本体的顶部与内锅的底壁接触密封。如此设计,可使第一密封圈的结构更加简单,并且通过导向套与安装孔的孔壁夹装不仅能起到固定第一密封圈的作用,还能提升本体的密封性能,以进一步避免蒸汽进入外锅底部的空间内。
本体的内侧面设有环形的内凸筋,内凸筋挤压在本体与导向套之间;和/或,本体的外侧面设有环形的外凸筋,外凸筋挤压在导向套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如此设计,通过挤压内凸筋和/或外凸筋来保证密封效果,可以避免蒸汽进入外锅底部的空间内;另外,也能减少本体组装时受到的摩擦阻力,以方便本体的套装。
导向套的外侧设有定位轴肩,第一密封圈还包括设于本体底部并径向向外延伸的防脱环,防脱环夹装在定位轴肩与外锅底壁之间。如此设计,既能通过定位轴肩来保证第一密封圈的轴向安装高度,以使本体能够与内锅底壁实现接触密封,又能通过防脱环夹装在定位轴肩与外锅底壁之间,来提升第一密封圈的安装可靠性,以防止第一密封圈被挤压而脱落,同时还能使导向套与外锅的底壁之间实现二重密封,以此提升第一密封圈的密封效果。
导向套的底部还设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的内环侧与测温探头外侧密封接触。由于测温探头要求活动性比较强,因此测温探头与导向套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利用第二密封圈密封该间隙,可避免水经该间隙进入外锅底部的空间内,以避免该空间内的电器元件受潮发生损坏或者短路。
导向套的外周侧设有卡环,第二密封圈设有开口向内敞开的U型卡槽,卡环卡入U型卡槽内。如此设计,能够使第二密封圈可拆安装在导向套上,以方便后期清洗维修,且这种组装方式也能有效提升第二密封圈的安装可靠性;避免第二密封圈发生脱落。
内环侧包括密封面和避让斜面,密封面与测温探头外侧密封接触,避让斜面与测温探头之间形成间隙。通过设置避让斜面,可减少测温探头与内环侧的接触面积,以保证测温探头能够较为顺畅的浮动,避免测温探头被第二密封圈卡住而无法与内锅底壁接触;而密封面与测温探头外侧密封接触,又能避免水经导向套与测温探头之间的间隙进入外锅底部的空间内。
锅体还包括固定座,导向套夹装在固定座与外锅的底壁之间,固定座内设有向上支撑测温探头的弹性件。如此设计,通过固定固定座即可实现导向套的固定,无需单独对导向套打螺钉固定,由此减少了组装工序;而弹性件的设置,可以保证测温探头能够与内锅的底壁始终接触,以避免因加工组装误差导致测温探头与内锅无法接触而影响测温精度。
蒸汽发生器包括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发生部、蒸汽管路和回流管路,蒸汽发生部通过所述蒸汽管路与外锅连通,以将蒸汽送入所述外锅内加热内锅,外锅通过回流管路与蒸汽发生部连通,以使外锅内的冷凝水外排至蒸汽发生部内。如此设计,蒸汽冷凝后形成的冷凝水可通过回流管路外排至蒸汽发生部内,由此使得外锅内无残留水,以此降低外锅的清洗难度,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最后,由于外锅内的冷凝水能回流至蒸汽发生部内,因此还可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单次烹饪时所需水的总量,进而节省水资源,且高温冷凝水的再蒸发,所需能耗可降低。
内锅的底壁与外锅底壁之间设有集汽腔以及多个呈辐射状分布的扩散通道,集汽腔与蒸汽管路连通,扩散通道的一端与集汽腔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内锅的外周侧。如此设计,能够使进入外锅内的蒸汽经扩散通道扩散到内锅的四周,以实现对内锅的均匀加热,避免出现夹生饭和糊锅。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热锅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热锅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二密封圈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水箱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单向阀封闭通孔时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单向阀打开通孔时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热锅的横向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蒸汽发生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蒸汽发生部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电热锅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001、蒸汽腔;002、储水腔;100、外壳;110、固定座;111、弹性件;120、空腔;130、安装槽;200、外锅;210、导向套;211、定位轴肩;212、卡环;220、蒸汽进口;230、排水孔;240、凸台;300、内锅;400、蒸汽发生器;410、蒸汽发生部;411、第一水箱;4111、开口;4112、箱盖;4113、箱体;4114、隔板;412、加热件;413、防护罩;414、电源插口;415、第二水箱;416、进水管;420、蒸汽管路;430、回流管路;440、三通管;500、测温探头;600、第一密封圈;610、本体;611、内凸筋;612、外凸筋;620、防脱环;700、单向阀;710、阀杆;711、第一凹槽;720、阀板;730、密封件;800、第二密封圈;810、U型卡槽;820、密封面;830、避让斜面;900、集汽腔;1000、扩散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外锅以及放置在所述外锅内的内锅,所述电热锅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外锅内部提供蒸汽的蒸汽发生器,所述锅体还设有弹性安装的测温探头,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导向套,所述测温探头贯穿所述导向套并与所述内锅接触,所述导向套与所述外锅的底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内锅的底壁接触密封以阻止蒸汽接触所述测温探头。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锅使用时,蒸汽发生器向外锅内部提供蒸汽,以使蒸汽加热内锅,由于蒸汽正常在100℃左右,且比热容较高,因此当内锅温度低于100℃时,蒸汽可进行辅助加热;当内锅温度高于100℃时,蒸汽可吸收并降低内锅壁温度,实现内锅壁恒温在100-120℃之间,由此实现了不粘效果,内锅内壁上无需设置不粘涂层;另外,由于蒸汽在蒸汽发生器内产生,而非在外锅内产生,因此避免了外锅内壁上产生水垢;其次,导向套与外锅的底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可防止蒸汽经导向套与外锅的底壁之间的间隙进入外锅底部的空间内,以避免该空间内的电器元件受潮发生损坏或者短路,由此延长了电热锅的使用寿命;最后,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密封圈与内锅的底壁接触密封可以阻止蒸汽接触测温探头,因此隔绝了蒸汽对测温探头的影响,保证了测温探头的测温准确性以及烹饪程序的稳定性,避免发生糊锅现象。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热锅,包括锅体,锅体包括外壳100、安装在外壳100内的外锅200以及放置在外锅200内的内锅300,外锅200的底部设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为加热管或者电磁线盘,电热锅还包括用于向外锅200内部提供蒸汽的蒸汽发生器400,锅体还设有弹性安装的测温探头500,外锅200的底壁上设有导向套210,测温探头500贯穿导向套210并与内锅300接触,导向套210与外锅200的底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600,第一密封圈600与内锅300的底壁接触密封以阻止蒸汽接触测温探头500。
本实施例中的电热锅使用时,蒸汽发生器400向外锅200内部提供蒸汽,以使蒸汽加热内锅300,由于蒸汽正常在100℃左右,且比热容较高,因此当内锅300温度低于100℃时,蒸汽可进行辅助加热;当内锅300温度高于100℃时,蒸汽可吸收并降低内锅壁温度,实现内锅壁恒温在100-120℃之间,由此实现了不粘效果,内锅内壁上无需设置不粘涂层;另外,由于蒸汽在蒸汽发生器400内产生,而非在外锅200内产生,因此避免了外锅200内壁上产生水垢;其次,导向套210与外锅200的底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600,第一密封圈600可防止蒸汽经导向套210与外锅200的底壁之间的间隙进入外锅200与外壳100之间的空间内,以避免该空间内的电器元件受潮发生损坏或者短路,由此延长了电热锅的使用寿命;最后,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密封圈600与内锅300的底壁接触密封可以阻止蒸汽接触测温探头500,因此隔绝了蒸汽对测温探头500的影响,保证了测温探头500的测温准确性以及烹饪程序的稳定性,避免发生糊锅现象。
具体的,如图1至图2、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蒸汽发生器400包括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发生部410、蒸汽管路420和回流管路430,外锅200的底壁上设有蒸汽进口220,蒸汽进口220设于第一密封圈600外侧,蒸汽发生部410通过蒸汽管路420与蒸汽进口220连通,以将蒸汽送入外锅200内加热内锅300,外锅200的底壁上设有位于第一密封圈600外侧的排水孔230,排水孔230通过回流管路430与蒸汽发生部410连通,以使外锅200内的冷凝水外排至蒸汽发生部410内,由此使得外锅200内无残留水,以此降低外锅200的清洗难度,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最后,由于外锅200内的冷凝水能回流至蒸汽发生部410内,因此还可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单次烹饪时所需水的总量,进而节省水资源,且高温冷凝水的再蒸发,所需能耗可降低。
蒸汽发生部410包括第一水箱411和加热件412,第一水箱411由不锈钢材质制成,加热件412为安装在第一水箱411底部的加热管,第一水箱411内还设有将第一水箱411内部分隔形成蒸汽腔001和储水腔002的隔板4114,蒸汽腔001位于储水腔002的上方,其中第一水箱411包括箱盖4112和顶部敞开的箱体4113,加热件412设于箱体4113的底壁上,隔板4114安装在箱体4113的顶部并与箱体4113配合形成所述储水腔002,储水腔002的腔壁上设有加水口和回流口,加水口和回流口优选设于箱体4113的侧壁上,回流口与回流管路430连通,回流管路430上设有电磁阀,加水口和回流口同高度设置,以避免液面超过加水口。
而箱盖4112与隔板4114配合形成上述蒸汽腔001,蒸汽腔001的腔壁上设有出气口,出气口设于优选设于箱盖4112上,出气口与蒸汽管路420连通,隔板4114上设有通孔以及浮动安装在通孔处的单向阀700,单向阀700包括阀杆710、阀板720和密封件730,阀板720设于阀杆710顶部,阀板720和密封件730均位于蒸汽腔001内,密封件730套设在阀杆710上,阀杆710与通孔间隙配合,阀杆710的外周侧设有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凹槽711,第一凹槽711沿着阀杆710的轴向延伸,如此设计,既能通过通孔对阀杆710的浮动起到导向作用,又能使蒸汽经第一凹槽711排向蒸汽腔001内。
常态时,单向阀700在自重的作用下将密封件730压装在隔板4114上,以封闭通孔,当储水腔002内的水受热沸腾形成蒸汽后,储水腔002内的压力增加,蒸汽向上推动单向阀700打开通孔,此时蒸汽经第一凹槽711进入蒸汽腔001内并经蒸汽管路420进入外锅200内,此时蒸汽中不含水,能量较高,由此实现了水汽分离,使得第一水箱411内的水更加耐用;当加热件412停止加热后,储水腔002内的压力减小,单向阀700在自重的作用下封闭通孔,储水腔002内形成真空,回流管路430上的电磁阀打开,待冷凝水经回流管路430回流至第一水箱411内后,关闭回流管路430上的电磁阀。
如图2和3所示,本实施例中外锅200的底壁设有安装孔,导向套210设于安装孔内,第一密封圈600包括竖向延伸的本体610,本体610夹装在安装孔的孔壁与导向套210之间,本体610的顶部与内锅300的底壁接触密封,如此设计,可使第一密封圈600的结构更加简单,并且通过导向套210与安装孔的孔壁夹装不仅能起到固定第一密封圈600的作用,还能提升本体610密封导向套210与安装孔孔壁之间间隙的性能,以进一步避免蒸汽进入外锅底部的空间内。
为了方便第一密封圈600的组装,本实施例中本体610的内侧面设有环形的内凸筋611,内凸筋611挤压在本体610与导向套210之间,以及,本体610的外侧面设有环形的外凸筋612,外凸筋612挤压在导向套210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通过挤压内凸筋611和外凸筋612来保证密封效果,可以避免蒸汽进入外锅底部的空间内;另外,通过内凸筋611和外凸筋612密封,也能减少本体610组装时受到的摩擦阻力,以此方便本体610的套装。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本体的内侧面设有环形的内凸筋,内凸筋挤压在本体与导向套之间;或者,本体的外侧面设有环形的外凸筋,外凸筋挤压在导向套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如此设计,也能通过本体密封导向套与安装孔孔壁之间的间隙。
为了保证内锅300放置在外锅200内后,本体610的顶部能够与内锅底壁实现接触密封,本实施例中导向套210的外侧设有定位轴肩211,第一密封圈600还包括防脱环620,防脱环620设于本体610底部并径向向外延伸,防脱环620夹装在定位轴肩211与外锅底壁之间。如此一来,既能通过定位轴肩211来保证第一密封圈600的轴向安装高度,以使本体610能够与内锅底壁实现接触密封,又能通过防脱环620夹装在定位轴肩211与外锅底壁之间,来提升第一密封圈600的安装可靠性,以防止第一密封圈600被挤压而脱落,同时还能使导向套210与外锅200的底壁之间实现二重密封,以此提升第一密封圈600的密封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锅体还包括固定座110,固定座110通过螺钉安装在外锅200的底壁上,导向套210夹装在固定座110与外锅200的底壁之间,固定座110内设有弹性件111,弹性件111为弹簧或者硅胶件或橡胶件,弹性件111向上支撑测温探头500,以实现测温探头500的弹性安装,进而能够实现测温探头500相对导向套210浮动,测温探头500在弹性件111的支撑下能够与内锅300的底壁始终保持接触,由此避免了因加工组装误差导致测温探头500与内锅300无法接触而影响测温精度;此外,本实施例中通过固定固定座110即可实现导向套210的固定,无需单独对导向套210打螺钉固定,由此减少了组装工序。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座还可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壳的底壁上,固定座的顶部向上支撑导向套以使定位轴肩压装在外锅的底壁上,由此实现导向套的安装。
如图3和图4所示,由于测温探头500需要上下浮动,因此对测温探头500的活动性要求比较强,此时测温探头500与导向套21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为了避免水经该间隙进入外锅底部的空间内,以避免该空间内的电器元件受潮发生损坏或者短路,本实施例中导向套210的底部还设有第二密封圈800,导向套210的外周侧设有卡环212,卡环212为径向向外延伸的环片,第二密封圈800设有开口向内敞开的U型卡槽810,卡环212卡入U型卡槽810内,如此设计,能够使第二密封圈800可拆安装在导向套210上,以方便后期清洗维修,且这种组装方式也能有效提升第二密封圈800的安装可靠性,避免第二密封圈800发生脱落;而第二密封圈800的内环侧与测温探头500外侧密封接触,以此通过第二密封圈800密封该间隙,避免水经该间隙流入到外锅底部的空间内。
内环侧包括密封面820和避让斜面830,其中密封面820为竖向面,密封面820与测温探头500外侧密封接触,避让斜面830的数量为两个,密封面820连接在两个避让斜面830之间,避让斜面830与测温探头500之间形成间隙,如此设计,可减少测温探头500与内环侧的接触面积,以保证测温探头500能够较为顺畅的浮动,避免测温探头500被第二密封圈800卡住而无法与内锅底壁接触;而密封面820与测温探头500外侧密封接触,又能避免水经导向套210与测温探头500之间的间隙进入外锅底部的空间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避让斜面的数量还可为一个,避让斜面的顶端或者避让斜面的底端与竖向面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圈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套装在导向套外侧,如此设计,也能实现第二密封圈的可拆安装。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水箱411固定在锅体上,以使加热件412与锅体上的主控板直接通过导线电连接,此时蒸汽发生部410还包括可拆的第二水箱415,第二水箱415与加水口之间设有进水管416,进水管416上设有电磁阀,在煮饭时,进水管416上的电磁阀打开,以使第二水箱415内的水通过进水管416进入第一水箱411内,实现第二水箱415给第一水箱411供水,由于第二水箱415可拆,因此可将第二水箱415取下进行加水和处理余水。
为了避免第一水箱411和加热件412裸露在外发生磕碰损坏,本实施例中外壳100的侧壁局部向外凸出形成用于容纳第一水箱411和进水管416的空腔120,如此一来,可通过外壳100实现对第一水箱411、加热件412、蒸汽管路420以及回流管路430的防护,避免裸露在外发生磕碰损坏,同时还能提升产品的外观;而第二水箱415放置于空腔120的顶壁上,以实现第二水箱415的可拆安装,第二水箱415的底壁设有与进水管416连通的出水口,采用将第二水箱415放置在空腔120的顶壁上的可拆方式,可以省去固定第二水箱415的连接结构,以此进一步简化电热锅的制造成本。
最后,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冷凝水回流,本实施例中外锅200的底壁中心部位设有凸台240,加热装置安装在凸台240的底面,内锅300支撑在凸台240上,蒸汽进口220和导向套210均设于凸台240上,凸台240与外锅200的侧壁之间形成储水槽,排水孔230设于储水槽的底壁上,如此设计,可通过储水槽存储冷凝水,以使冷凝水能够经过排水孔230快速外排至回流管路430内,而将蒸汽进口220设于凸台240上,可保证蒸汽进口220的通畅性,避免被冷凝水堵住而无法排出。
如图8所示,为了能够使蒸汽对内锅300进行均匀加热,本实施例中内锅的底壁与凸台240之间设有集汽腔900以及多个周向均匀间隔并呈辐射状分布的扩散通道1000,即内锅的底面设有向上凹陷的第二凹槽以及多个呈辐射状分布的径向通槽,径向通槽的一端与第二凹槽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内锅的外周侧,当内锅放置在凸台240上后,凸台240与第二凹槽配合形成集汽腔900,凸台240与径向通槽配合形成扩散通道1000,集汽腔900与蒸汽进口220连通,扩散通道1000的一端与集汽腔900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内锅300的外周侧,如此设计,能够使进入外锅200内的蒸汽经扩散通道1000扩散到内锅300的四周,以实现对内锅300的均匀加热,避免出现夹生饭和糊锅。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外锅的底壁还可为平底,此时蒸汽进口和排水孔设于外锅底壁对应内锅倒圆角的部位处,而测温探头设于外锅底壁的中心部位处。
实施例二
如图9至图11所示,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水箱411的顶部设有加水口,加水口的设计方便了用户向第一水箱411添加水,第一水箱411的侧壁上设有一开口4111,该开口4111通过一个三通管440与两个蒸汽进口连通,两个蒸汽进口设于储水槽的底壁上并呈对称分布,如此设计,能够使蒸汽均匀弥散在外锅200内,以实现对内锅300的均匀加热,避免出现夹生饭和糊锅。用户在煮饭前通过加水口将水加入第一水箱411内,加热件412工作时,第一水箱411内的水沸腾形成蒸汽,蒸汽经开口4111和三通管440流入外锅200内以对内锅300进行加热,当加热件412停止加热后,外锅200内的冷凝水经三通管440和开口4111流回第一水箱411内。
为了方便用户将第一水箱411取出进行加水和处理余水,本实施例中的三通管440安装在外锅200上,外壳100设有安装槽130,安装槽130设有朝向后侧敞开的安装口,安装槽与安装口对应的槽壁上设有对接孔,对接孔的一端与三通管440连接,蒸汽发生部410经安装口插装到安装槽130内后,开口4111插入到对接孔内,实现开口4111与三通管440的连通,由此通过插装的方式实现了蒸汽发生部410的可拆安装,后期将蒸汽发生部410拆卸下来,即可方便第一水箱411加水和处理余水;另外,将蒸汽发生部410安装在外壳100内,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外观,同时也减少了产品的占用空间,方便产品收纳。
为了实现对加热件412的防护,避免拆卸蒸汽发生部410时加热件412裸露在外而受到磕碰损坏,本实施例中的蒸汽发生部410还包括罩设在加热件412外侧的防护罩413,防护罩413由耐热的PPS塑料制成,加热件412设于防护罩413与第一水箱411限定形成的腔体内,如此设计,不仅能通过防护罩413保护内部的加热件412,还能起到隔离加热件412的作用,避免烫伤用户以及防止进水引起内部线路短路。本实施例中的防护罩413上还设有与加热件412电连接的电源插口414,加热件412与电源插口414之间连接有导线,安装槽与安装口对应的侧壁上设有电源插座,蒸汽发生部410插装到安装槽内后,电源插口414与电源插座适配通电,以为加热件412供电,无需单独设置电源为加热件412供电,由此简化了蒸汽发生部410的结构,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蒸汽发生部还可安装在外壳外侧,此时外壳的外侧设有支撑座,蒸汽发生部通过防护罩搭载在支撑座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外锅的底壁还可为平底,此时蒸汽进口设于外锅底壁对应内锅倒圆角的部位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外锅以及放置在所述外锅内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锅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外锅内部提供蒸汽的蒸汽发生器,所述锅体还设有弹性安装的测温探头,所述外锅的底壁上设有导向套,所述测温探头贯穿所述导向套并与所述内锅接触,所述导向套与所述外锅的底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内锅的底壁接触密封以阻止蒸汽接触所述测温探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底壁设有安装孔,所述导向套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竖向延伸的本体,所述本体夹装在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与所述导向套之间,所述本体的顶部与所述内锅的底壁接触密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内侧面设有环形的内凸筋,所述内凸筋挤压在所述本体与导向套之间;和/或,所述本体的外侧面设有环形的外凸筋,所述外凸筋挤压在所述导向套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的外侧设有定位轴肩,所述第一密封圈还包括设于所述本体底部并径向向外延伸的防脱环,所述防脱环夹装在定位轴肩与所述外锅底壁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的底部还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环侧与所述测温探头外侧密封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的外周侧设有卡环,所述第二密封圈设有开口向内敞开的U型卡槽,所述卡环卡入所述U型卡槽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侧包括密封面和避让斜面,所述密封面与所述测温探头外侧密封接触,所述避让斜面与所述测温探头之间形成间隙。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导向套夹装在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外锅的底壁之间,所述固定座内设有向上支撑所述测温探头的弹性件。
9.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发生部、蒸汽管路和回流管路,所述蒸汽发生部通过所述蒸汽管路与所述外锅连通,以将蒸汽送入所述外锅内加热所述内锅,所述外锅通过所述回流管路与所述蒸汽发生部连通,以使所述外锅内的冷凝水外排至所述蒸汽发生部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底壁与所述外锅的底壁之间设有集汽腔以及多个呈辐射状分布的扩散通道,所述集汽腔与所述蒸汽管路连通,所述扩散通道的一端与所述集汽腔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内锅的外周侧。
CN202123136457.XU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 Active CN2168229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36457.XU CN216822935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36457.XU CN216822935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22935U true CN216822935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108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36457.XU Active CN216822935U (zh) 2021-12-14 2021-12-14 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229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822935U (zh) 一种使用安全的电热锅
CN204698376U (zh) 汽锅及烹饪器具
CN211242810U (zh) 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CN210121054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锅具以及烹饪器具
CN215016343U (zh) 一种蒸汽式空气炸锅的冷凝水收集结构
CN213993248U (zh) 烹饪装置
CN212346208U (zh) 一种蒸箱及具有该蒸箱的集成灶
CN211748956U (zh) 一种降糖装置及安装有该降糖装置的电饭煲
CN220494802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N216822753U (zh) 一种易清理电热锅
CN214128284U (zh) 一种多功能食品加工机
CN109924887B (zh) 一种框式电饭煲
CN217309945U (zh) 蒸汽发生器以及具有该蒸汽发生器的蒸汽烤箱
CN217039692U (zh) 蒸汽电器
CN216317157U (zh) 烹饪器具
CN220713683U (zh) 一种废水收集盒、蒸箱及蒸烤箱
CN2807992Y (zh) 电子汽锅
CN210540798U (zh) 加热均匀的蒸鱼容器
CN219088980U (zh) 一种安全组合结构的电饼铛
CN210961460U (zh) 用于蒸汽加热的烹饪锅具及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CN217488277U (zh) 蒸汽烹饪设备
CN214510764U (zh) 一种防烫保温的电热水壶
CN213309016U (zh) 一种进水可靠的蒸汽空气炸锅
CN216317075U (zh) 烹饪器具
CN212465708U (zh) 远红外加热蒸汽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