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18664U - 导电端子 - Google Patents

导电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18664U
CN216818664U CN202123143991.3U CN202123143991U CN216818664U CN 216818664 U CN216818664 U CN 216818664U CN 202123143991 U CN202123143991 U CN 202123143991U CN 216818664 U CN216818664 U CN 2168186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ductive
resilient
abutting
sub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4399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盈仲
黄睦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rng Yu Enterpr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rng Yu Enterp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rng Yu Enterp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rng Yu Enterprie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186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186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分别电性连接一对接端子与一线材,以为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线材传导一信号,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上方端子次结构、下方端子次结构及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电端子可为对接端子与线材提供复数信号信道(亦即电流信道)而传导信号(亦即电流),以解决现有导电端子无法有效提升信号流量(亦即电流量)等问题,而可用于电子设备中进行大流量的信号(亦即电流)传输。

Description

导电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导电端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提升信号流量的导电端子。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通常会需要设置电连接器,以通过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传输信号,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导电端子的信号流量(亦即电流量)被要求提高,然而,现有的导电端子受限于结构设计而无法有效在信号流量(亦即电流量)上提升。
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导电端子,以解决现有导电端子无法有效提升信号流量(亦即电流量),目前已经成为现在业界亟欲挑战克服的技术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用于解决现有导电端子无法有效提升信号流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分别电性连接一对接端子与一线材,以为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线材传导一信号,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上方端子次结构,所述上方端子次结构具有一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一上方弹性构造对与一上方抵靠构造,所述上方弹性构造对与所述上方抵靠构造分别位于所述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的头尾两端,所述上方弹性构造对具有一左侧上方弹性构造与一右侧上方弹性构造,所述左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上方弹性构造排成一行;一下方端子次结构,所述下方端子次结构具有一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一下方弹性构造对与一下方抵靠构造,所述下方弹性构造对与所述下方抵靠构造分别位于所述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的头尾两端,所述下方弹性构造对具有一左侧下方弹性构造与一右侧下方弹性构造,所述左侧下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下方弹性构造排成一行;以及一衔接结构,所述衔接结构衔接所述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与所述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使所述左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左侧下方弹性构造排成一列,也使所述右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下方弹性构造排成一列,还使所述上方抵靠构造抵靠所述下方抵靠构造而构成一导电集成结构,其中,所述左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左侧下方弹性构造构成一左侧夹持结构,所述右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下方弹性构造构成一右侧夹持结构,所述左侧夹持结构与所述右侧夹持结构分别夹持所述对接端子的左右两侧,以为所述对接端子提供复数信号信道而传导所述信号;以及所述导电集成结构电性连接所述线材,使所述上方抵靠构造与所述下方抵靠构造为所述线材提供复数信号信道而传导所述信号。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一延伸端子次结构,所述延伸端子次结构具有一头端搭接构造与一尾端搭接构造,所述头端搭接构造用于搭接所述导电集成结构,而所述尾端搭接构造用于搭接所述线材,以使所述导电集成结构电性连接所述线材。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尾端搭接构造为一铆接构造,所述铆接构造用于铆接所述线材。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集成结构具有一定位穿孔,所述定位穿孔用于定位所述延伸端子次结构。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穿孔穿过所述上方抵靠构造与所述下方抵靠构造。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穿孔为一螺接孔,所述螺接孔用于螺接定位所述延伸端子次结构。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集成结构具有一焊接部位,所述焊接部位设置于所述上方抵靠构造或所述下方抵靠构造,以用于焊接所述延伸端子次结构。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左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上方弹性构造隔开设置,使所述左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上方弹性构造分别弹性变形,以适应所述对接端子左右两侧上方的结构特征。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左侧下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下方弹性构造隔开设置,使所述左侧下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下方弹性构造分别弹性变形,以适应所述对接端子左右两侧下方的结构特征。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所述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与所述衔接结构结合而成为一C形结构体,所述C形结构体的内部提供空间而收容所述对接端子的头端部位。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方端子次结构与所述下方端子次结构相同。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电端子,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电端子可为对接端子与线材提供复数信号信道(亦即电流信道)而传导信号(亦即电流),以解决现有导电端子无法有效提升信号流量(亦即电流量)等问题,而可用于电子设备中进行大流量的信号(亦即电流)传输。
附图说明
图1至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搭配线材于一实施例中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至图9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于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10至图1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搭配对接端子与线材于一实施例中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标号说明
1 导电端子
11 上方端子次结构
111 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
112 上方弹性构造对
1121 左侧上方弹性构造
1122 右侧上方弹性构造
113 上方抵靠构造
12 下方端子次结构
121 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
122 下方弹性构造对
1221 左侧下方弹性构造
1222 右侧下方弹性构造
123 下方抵靠构造
13 衔接结构
14 延伸端子次结构
141 头端搭接构造
142 尾端搭接构造
2 铡刀式端子
3 线材
4 定位栓
5 导电集成结构
6 左侧夹持结构
7 右侧夹持结构
8 定位穿孔
9 焊接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内容将搭配图示,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技术内容,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申请亦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尤其是,于图示中各个组件的比例关及相对位置仅具示范性用途,并非代表本申请实施的实际状况。
另外,以下各实施例中相同或近似功能的结构或组件将采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且省略相同或均等技术特征的描述,以使揭露的内容更为简洁而容易明了。
针对本申请的技术思想,请一并参考本申请图示中图1至图12的揭露及以下实施例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电端子1,所述导电端子1分别电性连接对接端子2与线材3,以为对接端子2与线材3传导信号。应说明的是,所述对接端子2例如为铡刀式端子,且所述信号(亦即电流)例如为电性信号或电源信号。于本实施例中,导电端子1包括有上方端子次结构11、下方端子次结构12与衔接结构13,优选地,上方端子次结构11与下方端子次结构12相同,以符合电性连接对接端子2的需求,且使导电端子1的结构强化与制程简化。
针对上方端子次结构11,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上方端子次结构11具有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111、上方弹性构造对112与上方抵靠构造113,其中,所述上方弹性构造对112与所述上方抵靠构造113分别位于所述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111的头尾两端,于本实施例中,上方弹性构造对112具有左侧上方弹性构造1121与右侧上方弹性构造1122,且左侧上方弹性构造1121与右侧上方弹性构造1122排成一行,用于分别抵接对接端子2左右两侧上方的结构,以为对接端子2提供复数信号信道(亦即电流信道)而传导信号(亦即电流)。
针对下方端子次结构12,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下方端子次结构12具有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121、下方弹性构造对122与下方抵靠构造123,其中,所述下方弹性构造对122与所述下方抵靠构造123分别位于所述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121的头尾两端,于本实施例中,下方弹性构造对122具有左侧下方弹性构造1221与右侧下方弹性构造1222,且左侧下方弹性构造1221与右侧下方弹性构造1222排成一行,用于分别抵接对接端子2左右两侧下方的结构,以为对接端子2提供复数信号信道(亦即电流信道)而传导信号(亦即电流)。
针对衔接结构13,如图8至9所示的实施例,衔接结构13衔接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111与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121,使左侧上方弹性构造1121与左侧下方弹性构造1221排成一列,也使右侧上方弹性构造1122与右侧下方弹性构造1222排成一列,还使上方抵靠构造113抵靠下方抵靠构造123而构成导电集成结构5。于本实施例中,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111、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121与衔接结构13结合而成为C形结构体,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所述C形结构体的内部提供空间而收容侧边对接端子2的头端部位,使导电端子1与对接端子2可以完成对接。
另外,应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左侧上方弹性构造1121与左侧下方弹性构造1221构成左侧夹持结构6,右侧上方弹性构造1122与右侧下方弹性构造1222构成右侧夹持结构7,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所述左侧夹持结构6与所述右侧夹持结构7可分别夹持对接端子2的左右两侧,以为对接端子2提供复数信号信道(亦即电流信道)而传导信号(亦即电流),另外,所述导电集成结构5可电性连接线材3,使上方抵靠构造113与下方抵靠构造123可为线材3提供复数信号信道(亦即电流信道)而传导信号(亦即电流)。
再者,于本实施例中,左侧上方弹性构造1121与右侧上方弹性构造1122隔开设置,使左侧上方弹性构造1121与右侧上方弹性构造1122可分别弹性变形,以适应对接端子2左右两侧上方的结构特征,如此,即便对接端子2左右两侧上方的结构特征不同,左侧上方弹性构造1121与右侧上方弹性构造1122亦能够通过分别的弹性变形达成抵接对接端子2,以为对接端子2提供复数信号信道(亦即电流信道)而传导信号(亦即电流)。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左侧下方弹性构造1221与右侧下方弹性构造1222隔开设置,使左侧下方弹性构造1221与右侧下方弹性构造1222可分别弹性变形,以适应对接端子2左右两侧下方的结构特征,如此,即便对接端子2左右两侧下方的结构特征不同,左侧下方弹性构造1221与右侧下方弹性构造1222亦能够通过分别的弹性变形达成抵接对接端子2,以为对接端子2提供复数信号信道(亦即电流信道)而传导信号(亦即电流)。
如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选择在导电端子1上设置延伸端子次结构14。对此,如图10至图11所示的实施例,所述延伸端子次结构14具有头端搭接构造141与尾端搭接构造142,其中,所述头端搭接构造141提供搭接导电集成结构5,而所述尾端搭接构造142提供搭接线材3,以达成导电集成结构5(或者导电端子1)与线材3的电性连接。
相应地,导电集成结构5可选择设置定位穿孔8,以通过所述定位穿孔8对延伸端子次结构14提供定位。于本实施例中,定位穿孔8选择穿过上方抵靠构造113与下方抵靠构造123,更甚者,定位穿孔8可为螺接孔,以通过例如为螺栓的定位栓4螺接定位延伸端子次结构14,使导电集成结构5跟延伸端子次结构14结合成为一体。优选地,导电集成结构5可选择于上方抵靠构造113或下方抵靠构造123设置例如为焊接面的焊接部位9,以通过焊接部位9焊接延伸端子次结构14,如此,即可在省略定位穿孔8(或者定位栓4)的情况下,达成将导电集成结构5跟延伸端子次结构14结合成为一体。
于本实施例中,尾端搭接构造142选择为铆接构造,以通过铆接构造对线材3提供铆接,而达成延伸端子次结构14与线材3的电性连接,但不以前述内容为限,举例而言,尾端搭接构造142亦可选择为焊接构造,以通过焊接构造对线材3提供焊接,如此,亦能够达成延伸端子次结构14与线材3的电性连接。
再者,应说明的是,于本申请中,导电集成结构5可在毋须透过延伸端子次结构14的情况下电性连接线材3,举例而言,可以通过焊料让导电集成结构5焊接线材3,甚至,可以通过在导电集成结构5上进行结构设计,让导电集成结构5可以直接搭接线材3,如此,均可以达成延伸端子次结构14与线材3的电性连接,因此,于本申请中,延伸端子次结构14不属于导电端子1上的必要结构。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导电端子可为对接端子与线材提供复数信号信道(亦即电流信道)而传导信号(亦即电流),以解决现有导电端子无法有效提升信号流量(亦即电流量)等问题,而可用于电子设备中进行大流量的信号(亦即电流)传输。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申请的原理及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均可在不违背本申请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与改变。因此,本申请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本请的申请专利范围所列。

Claims (11)

1.一种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分别电性连接一对接端子与一线材,以为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线材传导一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
一上方端子次结构,所述上方端子次结构具有一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一上方弹性构造对与一上方抵靠构造,所述上方弹性构造对与所述上方抵靠构造分别位于所述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的头尾两端,所述上方弹性构造对具有一左侧上方弹性构造与一右侧上方弹性构造,所述左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上方弹性构造排成一行;
一下方端子次结构,所述下方端子次结构具有一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一下方弹性构造对与一下方抵靠构造,所述下方弹性构造对与所述下方抵靠构造分别位于所述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的头尾两端,所述下方弹性构造对具有一左侧下方弹性构造与一右侧下方弹性构造,所述左侧下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下方弹性构造排成一行;以及
一衔接结构,所述衔接结构衔接所述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与所述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使所述左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左侧下方弹性构造排成一列,也使所述右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下方弹性构造排成一列,还使所述上方抵靠构造抵靠所述下方抵靠构造而构成一导电集成结构,其中,
所述左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左侧下方弹性构造构成一左侧夹持结构,所述右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下方弹性构造构成一右侧夹持结构,所述左侧夹持结构与所述右侧夹持结构分别夹持所述对接端子的左右两侧,以为所述对接端子提供复数信号信道而传导所述信号;以及
所述导电集成结构电性连接所述线材,使所述上方抵靠构造与所述下方抵靠构造为所述线材提供复数信号信道而传导所述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一延伸端子次结构,所述延伸端子次结构具有一头端搭接构造与一尾端搭接构造,所述头端搭接构造用于搭接所述导电集成结构,而所述尾端搭接构造用于搭接所述线材,以使所述导电集成结构电性连接所述线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端搭接构造为一铆接构造,所述铆接构造用于铆接所述线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集成结构具有一定位穿孔,所述定位穿孔用于定位所述延伸端子次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穿孔穿过所述上方抵靠构造与所述下方抵靠构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穿孔为一螺接孔,所述螺接孔用于螺接定位所述延伸端子次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集成结构具有一焊接部位,所述焊接部位设置于所述上方抵靠构造或所述下方抵靠构造,以用于焊接所述延伸端子次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上方弹性构造隔开设置,使所述左侧上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上方弹性构造分别弹性变形,以适应所述对接端子左右两侧上方的结构特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下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下方弹性构造隔开设置,使所述左侧下方弹性构造与所述右侧下方弹性构造分别弹性变形,以适应所述对接端子左右两侧下方的结构特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端子次结构本体、所述下方端子次结构本体与所述衔接结构结合而成为一C形结构体,所述C形结构体的内部提供空间而收容所述对接端子的头端部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端子次结构与所述下方端子次结构相同。
CN202123143991.3U 2021-10-29 2021-12-14 导电端子 Active CN2168186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2772 2021-10-29
TW110212772U TWM625857U (zh) 2021-10-29 2021-10-29 導電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18664U true CN216818664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53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43991.3U Active CN216818664U (zh) 2021-10-29 2021-12-14 导电端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18664U (zh)
TW (1) TWM625857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5857U (zh) 2022-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92023B (zh) 电连接器
US933141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797115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02444086U (zh) 连接器
CN203445278U (zh) 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CN216818664U (zh) 导电端子
CN205646220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2004200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13067205A (zh) 一种Type-C电连接器
CN211930972U (zh) 一种电路板机构
CN201741876U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05016728U (zh) 电连接器
CN2884576Y (zh) 电连接器
CN208955316U (zh) 一种多端子连接器结构
CN103311694A (zh) 连接器
CN219610805U (zh) 一种基于无焊接技术的端子连接件
CN111541069B (zh) 一种全链路可靠屏蔽差分对结构
CN213692550U (zh) 电连接器
CN109149179B (zh) 电连接器
CN115249918B (zh) 一种5g基站连接器
CN220672883U (zh) 一种排针90°对接btb连接器
CN110071389B (zh) 电源端子及连接器组件
CN218632536U (zh) 一种通信电源系统弹片复合型插接件
CN216251159U (zh) 连接结构、导电组件及插座
CN221041607U (zh) 一种弹性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