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13636U -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13636U
CN216813636U CN202123436114.5U CN202123436114U CN216813636U CN 216813636 U CN216813636 U CN 216813636U CN 202123436114 U CN202123436114 U CN 202123436114U CN 216813636 U CN216813636 U CN 2168136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rotating shaft
assembly
elastic
drive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3611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凌日毅
罗雄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3611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136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136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136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其中,该支撑装置包括:底座;连接组件,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弹性组件,其一端相对所述底座固定,另一端随所述底座和所述连接组件的转动联动,当所述连接组件相对所述底座转动时,所述弹性组件提供的力用于使所述连接组件和所述底座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本申请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提高支撑装置的支撑力和美观性。

Description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升降支架,为了使得底座与支撑臂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导致支架具有尺寸大的缺点,并且还会影响支架的整体外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底座;
连接组件,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弹性组件,其一端相对所述底座固定,另一端随所述底座和所述连接组件的转动联动,当所述连接组件相对所述底座转动时,所述弹性组件提供的力用于使所述连接组件和所述底座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牵引机构,其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且联动,所述牵引机构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弹性组件连接,以使所述弹性组件可随所述底座和所述连接组件的转动联动。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所述底座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转轴同轴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转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二部分随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做往复运动;
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对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随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做往复摆动运动。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一从动轴及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相对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从动轴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一从动轴转动连接;
所述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从动轴转动连接,其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弹性组件;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为所述第一部分,所述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为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随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做往复直线运动。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牵引机构还包括:
第二从动轴,穿设于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所述另一端,且平行于所述第一从动轴和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从动轴用于连接所述弹性组件。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置空间内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第二从动轴的两个端部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限位滑槽内,所述限位滑槽用于限制所述第二从动轴的滑动轨迹。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链杆,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且所述链杆连接有安装座,用于安装显示装置;
至少一个支撑臂,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链杆之间。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臂包括:主支撑臂和副支撑臂及多个端部固定件;
所述主支撑臂具有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链杆连接的连接套,且所述主支撑臂背离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链杆的一侧形成有容置腔,用于容纳所述副支撑臂;
多个所述端部固定件分别固定于所述主支撑臂的所述连接套的外端,用于固定所述主支撑臂与所述副支撑臂。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支撑装置;显示装置,安装于所述支撑装置的连接组件。
相较于现有的支架,本申请提供的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弹性组件,并将其固定端固定于底座,活动端随底座和连接组件的转动联动,以在连接组件相对底座转动时,弹性组件产生形变以提供弹性支撑力,抵抗连接组件及其连接的显示装置的重力,使连接组件与底座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以提供稳定支撑,基于弹性组件与底座和弹性组件的连接关系,不会造成对连接组件以及连接组件和底座连接处的转轴的尺寸的增大,有利于实现支撑装置的美观性和轻量化的提升。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牵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主支撑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端部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底座1、限位滑槽101、固定轴11、连接组件2、第一转轴21、链杆22、支撑臂23、主支撑臂231、容置腔2310、连接套2311、限位孔2312、副支撑臂232、端部固定件233、容置槽2330、连接头2331、延伸端2332、安装座24、外壳25、弹性组件3、固定端301、活动端302、第二连接件41、第一从动轴42、第三连接件43、第二从动轴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一
参考附图1至附图6,本申请的实施例一提出一种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底座1;连接组件2,与所述底座1转动连接;弹性组件3,其一端相对所述底座1固定,另一端随所述底座1和所述连接组件2的转动联动,当所述连接组件2相对所述底座1转动时,所述弹性组件3提供的力用于使所述连接组件2和所述底座1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结构可以但不限于用于对如显示装置、一体机等电子器件、或其他器件的支撑,下面以支撑显示装置为例进行描述,支撑装置的结构主要包括:底座1和连接组件2,底座1用于支撑于一承载面,连接组件2与底座1转动连接,并可用于安装显示装置,通过连接组件2与底座1的转动连接,可调节显示装置的角度,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由于连接组件2所连接的显示装置具有一定重力,为使连接组件2在相对底座1转动至任意位置时可保持该位置,并与底座1保持相对静止装置,现有方案中,通常在底座1和连接组件2之间设置扭簧,若扭簧的支撑力不足,则需要在连接组件2上设置拉簧组件以提供辅助支撑力,设置拉簧组件会导致连接组件2的横向尺寸较大,若通过扭簧提供全部支撑力,则扭簧的尺寸会过大,导致底座1与连接组件2之间连接的转轴组件的尺寸太大,影响整体外观;为了在提供足够支撑力的同时,提高支撑装置的美观性,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弹性组件3,其一端相对底座1固定,以下称该端为固定端301,另一端能够随底座1和连接组件2的转动联动,以下称该段为活动端302,弹性组件3始终处于拉伸状态,在联动的同时,可使弹性组件3进一步产生形变,并利用弹性组件3形变提供的弹性力起到对连接组件2及连接组件2上所安装的显示装置的支撑作用,使底座1与连接组件2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弹性组件3随底座1和连接组件2转动的联动可以通过弹性组件3的端部与连接组件2和底座1之间连接的转动的间接连接实现,具体将在下文详述,旨在实现通过连接组件2和底座1之间的转动带动弹性组件3产生长度变化,以使弹性组件3提供弹性力即可。
具体的,弹性组件3可以设置为多个并列设置的弹簧组合的结构,通过多个弹簧同时提供拉力,最优的,可设置任意两个相邻的弹簧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保证弹性组件3的各部分提供的力的平衡性;底座1可以设置为具有容纳空间的壳体结构,基于弹性组件3固定端301与底座1固定,活动端302随底座1和连接组件2的转动联动的连接方式,可以将弹性组件3安装于底座1的内部,一方面,可便于弹性组件3的固定端301与底座1的固定,以及便于弹性组件3的活动端302的连接,另一方向,可提高支撑组件外观的美观性,由于底座1与承载面需要具有足够支撑面积,才能够使支撑装置及支撑的显示装置整体的稳定性,因此,利用底座1的容纳空间来容纳弹性组件3,不会造成底座1的体积的大幅增加,因此,不会对支撑装置的外观造成影响。
根据上述所列,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支撑装置,通过设置弹性组件3,并将其固定端301固定于底座1,活动端302随底座1和连接组件2的转动联动,以在连接组件2相对底座1转动时,弹性组件3产生形变以提供弹性支撑力,抵抗连接组件2及其连接的显示装置的重力,使连接组件2与底座1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以提供稳定支撑,基于弹性组件3与底座1和弹性组件3的连接关系,不会造成对连接组件2以及连接组件2和底座1连接处的转轴的尺寸的增大,有利于实现支撑装置的美观性和轻量化的提升。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还包括:牵引机构,其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组件2连接且联动,所述牵引机构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弹性组件3连接,以使所述弹性组件3可随所述底座1和所述连接组件2的转动联动。
具体的,为了实现弹性组件3的一个端部与底座1和连接组件2的转动联动,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通过牵引机构实现弹性组件3与连接组件2的间接连接,具体为:牵引机构的第一端与连接组件2连接,且通过与连接组件2的连接同时可实现与连接组件2联动,这里的联动不限于转动和/或移动等,具体是指随连接组件2相对底座1的转动实现状态的变化,牵引机构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弹性组件3连接,从而可实现弹性组件3能够随底座1和连接组件2的转动联动,以提供弹性支撑力。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连接组件2通过第一转轴21与所述底座1转动连接;所述底座1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弹性组件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转轴21同轴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转轴21同步转动,所述第二部分随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做往复运动;所述弹性组件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
具体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中,为提高连接装置的美观性,可将底座1设置为具有容置空间的壳体结构,具体可以为外观较为扁平的壳体结构,以实现在增大底座1的容置空间、增大底座1与承载面的接触面积的同时,减少底座1的整体体积,并可提高底座1的稳定性,底座1的水平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等,并可对底座1外观的边缘、角落位置做圆弧过渡处理,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可以将有弹性组件3安装于底座1的容置空间内,从而可避免弹性组件3对于支撑装置的外观的影响,且便于弹性组件3的固定端301与底座1的固定;连接组件2可通过第一转轴21与底座1转动连接,第一转轴21可与连接组件2同步相对底座1转动,牵引机构具体可以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这里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是一体的牵引机构的两个组成部分,或,还可以是分体的牵引机构相互连接的两部分,牵引机构的第一部分与第一转轴21同轴且固定设置,能够与第一转轴21同步转动,第二部分能够随第一部分的转动做往复运动,这里的往复运动不限于为往复直线运动,弹性组件3的活动端302与第二部分连接,从而可通过第二部分的往复运动带动弹性组件3进一步产生不同程度的拉伸形变。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对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随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做往复摆动运动。
具体的,为了实现牵引机构与第一转轴21的转动联动并对弹性组件3产生牵引作用,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中,牵引机构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具有相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连接件具体可以为盘状凸轮,第一部分可以为盘状凸轮的大直径端,第二部分为盘状凸轮的小直径端,盘状凸轮的大直径端的中心与第一转轴21的轴线重合,具体第一转轴21可穿设于大直径端的中心,二者固定连接,弹性组件3的活动端302连接于盘状凸轮的小直径端;当连接组件2转动至与底座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时,盘状凸轮的小直径端位于大直径端的下侧,在连接组件2上安装的显示装置的重力作用下,连接组件2具有向靠近底座1方向转动的逆时针转动趋势,此时第一转轴21以及盘状凸轮的大直径端具有逆时针转动趋势,即带动盘状凸轮的小直径端进一步拉伸弹性组件3,弹性组件3被进一步拉伸其产生的弹性拉力抵抗第一转轴21的转动,从而可保持连接组件2和底座1的相对静止状态;当第一转轴21顺时针转动至连接组件2转动至与底座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时,盘状凸轮的小直径端转动至大直径端靠近弹性组件3的一侧,在连接组件2上安装的显示装置的重力作用下,连接组件2具有向远离底座1方向转动的顺时针转动趋势,此时第一转轴21以及盘状凸轮的大直径端具有顺时针转动趋势,仍带动盘状凸轮的小直径端进一步拉伸弹性组件3,弹性组件3被进一步拉伸其产生的弹性拉力抵抗第一转轴21的转动,从而可保持连接组件2和底座1的相对静止状态;当连接组件2处于垂直于底座1的状态时,弹性组件3的拉伸力最小,由于连接组件2可纵向分担部分重力,此时仍能够保持连接组件2和底座1的相对静止状态。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3,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第二连接件41、第一从动轴42及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43;所述第二连接件41的相对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1和所述第一从动轴42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一转轴21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一从动轴42转动连接;所述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4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从动轴42转动连接,其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弹性组件3;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41为所述第一部分,所述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43为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随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做往复直线运动。
具体的,为了进一步实现牵引机构与第一转轴21的转动联动并对弹性组件3产生平稳的牵引作用,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中,牵引机构可包括:第二连接件41、第一从动轴42及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43,其中,第二连接件4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一端固定套设于第一转轴21的外部,其第二端套设于第一从动轴42的外部,且第一从动轴42可相对第二连接件41转动,第一从动轴42平行与第一转轴21,至少连个第三连接件43的一端与第一从动轴42转动连接,另一端连接于弹性组件3的活动端302;第二连接件41为牵引机构的第一部分,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43为牵引机构的第二部分,具体为:第二连接件41可以为盘状凸轮,其第一端为盘状凸轮的大直径端,第二端为盘状凸轮的小直径端,第一从动轴42为长条状结构,具体可以为长条型的片状结构或杆状结构,第三连接件43可以为杆件结构,进一步的,盘状凸轮的大直径端的中心与第一转轴21的轴线重合,具体第一转轴21可穿设于大直径端的中心,二者固定连接,第一从动轴42穿设于小直径端的中心,二者可相对转动,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43相互平行设置,且一端连接第一从动轴42,且可相对第一从动轴42转动,具体该端可以活动套设在第一从动轴42的外部,第三连接件43的另一端连接弹性组件3,当弹性组件3设置为多个弹簧组合的结构时,第三连接件43的数量可以与弹簧的数量相等,且当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三连接件43时,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三连接件43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保证牵引机构提供稳定且平衡的牵引作用。
具体的,当连接组件2转动至与底座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时,盘状凸轮的小直径端位于大直径端的下侧,在连接组件2上安装的显示装置的重力作用下,连接组件2具有向靠近底座1方向转动的逆时针转动趋势,此时第一转轴21以及盘状凸轮的大直径端具有逆时针转动趋势,可使盘状凸轮的小直径端带动第一从动轴42、第三连接件43进一步拉伸弹性组件3,弹性组件3被进一步拉伸其产生的弹性拉力抵抗第一转轴21的转动,从而可保持连接组件2和底座1的相对静止状态;当第一转轴21顺时针转动至连接组件2转动至与底座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时,盘状凸轮的小直径端转动至大直径端靠近弹性组件3的一侧,在连接组件2上安装的显示装置的重力作用下,连接组件2具有向远离底座1方向转动的顺时针转动趋势,此时第一转轴21以及盘状凸轮的大直径端具有顺时针转动趋势,仍能够使盘状凸轮的小直径端带动第一从动轴42、第三连接件43进一步拉伸弹性组件3,弹性组件3被进一步拉伸其产生的弹性拉力抵抗第一转轴21的转动,从而可保持连接组件2和底座1的相对静止状态。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3,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牵引机构还包括:第二从动轴44,穿设于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所述另一端,且平行于所述第一从动轴42和所述第一转轴21,所述第二从动轴44用于连接所述弹性组件3。
具体的,为了实现牵引机构对弹性组件3的稳定牵引,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中,牵引机构还包括第二从动轴44,第二从动轴44平行于第一转轴21和第一从动轴42设置,其穿设与上述的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43远离第一从动轴42的端部,弹性组件3的活动端302连接于第二从动轴44,可通过第二从动轴44的移动牵引弹性组件3,提高牵引组件向弹性组件3提供的牵引力的均匀性和平稳性。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3,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容置空间内开设有限位滑槽101,所述第二从动轴44的两个端部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限位滑槽101内,所述限位滑槽101用于限制所述第二从动轴44的滑动轨迹。
具体的,为了增强弹性组件3提供的弹性力作用,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在底座1的容置空间内设置相对的两个限位滑槽101,两个限位滑槽101之间连线的方向与第一转轴21的轴线方向同向,两个限位滑槽101的延伸方向与由弹性组件3的固定端301指向活动端302的方向同向,通过设置限位滑槽101,可限制第二从动轴44的移动轨迹,使其仅沿弹性组件3的伸缩方向滑动;限位滑槽101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为通槽结构,且通槽的宽度与第二从动轴44的直径适配,第二从动轴44的两端贯穿两个限位滑槽101并设置有宽度大于限位滑槽101的限位端部,以将第二从动轴44限制在两个限位滑槽101之间。
具体的,为便于弹性组件3的固定端301在底座1的容置空间内的固定,可以容置空间内设置与第二从动轴44平行的固定轴11,弹性组件3的固定端301固定连接于该固定轴11,以使弹性组件3沿其伸缩方向延伸,且第二从动轴44移动至与固定轴11之间间距最小时,弹性组件3即处于拉伸状态。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附图2及附图4,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连接组件2包括:链杆22,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21,且所述链杆22连接有安装座24,用于安装显示装置;以及至少一个支撑臂23,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21和所述链杆22之间。
具体的,为了实现连接组件2的轻量化,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中,连接可以采用框架机构,具体为:包括链杆22,该链杆22具有用于安装显示装置的安装座24,并通过至少一个支撑臂23连接第一转轴21和链杆22;链杆22与支撑臂23可以采用固定连接,链杆22与固定座之间可采用转动连接的方式,具体可采用两个支撑臂23,并将链杆22设置为两部分,固定座设置在两部分链杆22之间,两部分链杆22分别通过第二转轴与固定座转动连接,并可在第二转轴上设置扭簧,以通过扭簧提供的力使固定座相对链杆22转动至任意位置时保持固定座和链杆22相对静止。
具体的,参考附图1,通过采用第一转轴21、两个支撑臂23及链杆22可构成“四连杆”机构,有利于减小连接组件2的体积,提高美观性,以及能够实现连接组件2的轻量化。
具体的,第一转轴21也可以设置为两部分,分别与两个支撑臂23连接,并设置两个弹性组件3和两个牵引机构,通过设置两个弹性组件3进一步提高弹性组件3提高的力,进一步提高支撑装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4至附图6,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支撑臂23包括:主支撑臂231和副支撑臂232及多个端部固定件233;所述主支撑臂231具有与所述第一转轴21和所述链杆22连接的连接套2311,且所述主支撑臂231背离所述第一转轴21和所述链杆22的一侧形成有容置腔2310,用于容纳所述副支撑臂232;多个所述端部固定件233分别固定于所述主支撑臂231的所述连接套2311的外端,用于固定所述主支撑臂231与所述副支撑臂232。
具体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中,支撑臂23的结构包括:主支撑臂231、副支撑臂232及多个端部固定件233,其中,利用主支撑臂231和副支撑臂232配合起到增加强度和支撑力的作用,副支撑臂232安装于主支撑臂231背离第一转轴21和链杆22的一侧,且通过在主支撑臂231上设置容置腔2310来容纳副支撑臂232,副支撑臂232由外链杆22和内链杆22组成;主支撑臂231的两端具有分别与第一转轴21和链杆22连接的连接套2311,多个端部固定件233可固定主支撑臂231和副支撑臂232,端部固定件233的结构可以包括:连接头2331及两个延伸端2332,连接套2311内可设置于两个延伸端2332适配的限位孔2312,连接头2331的一侧具有容置槽2330,可容纳副支撑臂232的端部,容置槽2330的两侧及副支撑臂232对应开设有固定孔;在安装时,先将主支撑臂231安装在第一转轴21和链杆22,再将副支撑臂232的两端分别安装至两个端部固定件233的容置槽2330内,再将组合后的副支撑臂232和端部固定件233安装至主支撑臂231,具体为:副支撑臂232对应主支撑臂231的容置腔2310,端部固定件233的两个延伸端2332对准连接套2311内的两个限位孔2312,安装对位后,通过在固定孔内安装螺栓锁紧端部固定件233,即可实现主支撑臂231和副支撑臂232的固定。具体的,为提高美观性,可以在主支撑臂231的外侧设置与其外部形状适配的外壳25,以起到遮挡主支撑臂231、副支撑臂232及端部连接件的作用。
实施例二
本申请的实施例二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中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显示装置,安装于所述支撑装置的连接组件2。
具体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采用上述的支撑结构支撑显示装置,以起到将显示装置支撑至一定高度且角度可调的作用,且支撑结构的结构简单、布置紧凑,美观性强,并可实现稳定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连接组件,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弹性组件,其一端相对所述底座固定,另一端随所述底座和所述连接组件的转动联动,当所述连接组件相对所述底座转动时,所述弹性组件提供的力用于使所述连接组件和所述底座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牵引机构,其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且联动,所述牵引机构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弹性组件连接,以使所述弹性组件可随所述底座和所述连接组件的转动联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组件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
所述底座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转轴同轴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转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二部分随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做往复运动;
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对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随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做往复摆动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一从动轴及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相对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从动轴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一从动轴转动连接;
所述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从动轴转动连接,其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弹性组件;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为所述第一部分,所述至少两个第三连接件为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随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做往复直线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引机构还包括:
第二从动轴,穿设于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所述另一端,且平行于所述第一从动轴和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从动轴用于连接所述弹性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置空间内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第二从动轴的两个端部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限位滑槽内,所述限位滑槽用于限制所述第二从动轴的滑动轨迹。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链杆,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且所述链杆连接有安装座,用于安装显示装置;
至少一个支撑臂,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链杆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臂包括:主支撑臂和副支撑臂及多个端部固定件;
所述主支撑臂具有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链杆连接的连接套,且所述主支撑臂背离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链杆的一侧形成有容置腔,用于容纳所述副支撑臂;
多个所述端部固定件分别固定于所述主支撑臂的所述连接套的外端,用于固定所述主支撑臂与所述副支撑臂。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支撑装置;
显示装置,安装于所述支撑装置的连接组件。
CN202123436114.5U 2021-12-31 2021-12-31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68136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36114.5U CN216813636U (zh) 2021-12-31 2021-12-31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36114.5U CN216813636U (zh) 2021-12-31 2021-12-31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13636U true CN216813636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61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36114.5U Active CN216813636U (zh) 2021-12-31 2021-12-31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136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65242B1 (ko) 평판형 tv용 벽걸이식 거치대
CN216813636U (zh) 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783603U (zh) 一种平衡旋转式一体式机构
CN110181486B (zh) 人体上半身外骨骼的手臂活动支架及人体上半身外骨骼
CN211653951U (zh) 多维圆形移动支架及多维运转太空舱
CN219206360U (zh) 振动沙发
CN208870508U (zh) 一种新型阻尼缓冲铰链
CN215347930U (zh) 一种电动驱动摇摆的伸展装置
CN217713534U (zh) 一种方便安装调节的摇摆机构
CN114467908B (zh) 一种通讯基站用驱鸟装置
CN220281281U (zh) 一种配有稳定基座的货车影像显示屏
CN111043491A (zh) 一种可多角度展示的led显示装置
CN115977486B (zh) 一种隐藏式合页
CN218515473U (zh) 一种滚轮式电动沙发铁架
CN217269680U (zh) 开门结构及电器
CN218644089U (zh) 一种稳定性好的三维铰链
CN219740110U (zh) 一种稳定性高的低噪音减速电机
CN218379091U (zh) 一种基于LoRa的光照强度监测、补光系统
CN208226831U (zh) 振动电机
CN211422104U (zh) 一种逃生门锁的锁舌驱动机构
CN215840298U (zh) 一种自适应按摩臂及按摩装置
CN218898923U (zh) 一种摇摆机构及按摩器具
CN214890098U (zh) 一种计算机显示器用仰角调节组件
CN212252004U (zh) 一种led显示屏安装结构
JP6892979B1 (j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