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13405U - 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13405U
CN216813405U CN202122816514.2U CN202122816514U CN216813405U CN 216813405 U CN216813405 U CN 216813405U CN 202122816514 U CN202122816514 U CN 202122816514U CN 216813405 U CN216813405 U CN 2168134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cylinder
impeller
damping
pip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165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强
李春雨
赵俊
唐伟
陈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SSC Marine Power Zhen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SSC Marine Power Zhen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SC Marine Power Zhen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SSC Marine Power Zhenji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1651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134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134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134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包括管夹、管夹座、阻尼缸、惯性叶轮组件、支撑座、下平台、阻尼缸冷却机构和惯性叶轮组件冷却机构,管夹座上部两端分别与管夹两端固定连接,管道固定在管夹中,管夹座下侧中心与阻尼缸活塞杆上端固定连接,阻尼缸活塞杆下端与阻尼缸活塞固定连接,阻尼缸上腔和下腔分别注满滑油。阻尼缸筒底部通过支撑座支撑在下平台上。惯性叶轮组件通过支撑板固定在阻尼缸筒一侧上,阻尼缸上腔和下腔分别与惯性叶轮组件连接,阻尼缸冷却机构和惯性叶轮组件冷却机构分别包覆在阻尼缸筒和惯性叶轮组件的外周面上。本实用新型有效地吸收了管道的振动,减少了故障的方式,提高了柴油机工作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柴油机管道的减振装置,属于振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振动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出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功率高转速的机器不断问世,振动不仅影响机器和仪表的使用寿命,也严重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某些大型设备如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决定其在运转的过程中振动不可避免,而柴油机各种外部管路诸如燃油、燃气、滑油、冷却水等大都分布在柴油机机体周围,某些较长的管路悬挂在柴油机机体的外部,柴油机工作时的振动导致外部管路振动加剧,容易造成管道的连接螺栓振松,管接头松动造成漏油、漏水和漏气。有时通过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柴油机本体的振动,但是此项工作提升程度有限,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地吸收管道振动的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包括夹持固定在管道上的管夹,以及管夹座、阻尼缸、惯性叶轮组件、支撑座、下平台、阻尼缸冷却机构和惯性叶轮组件冷却机构,所述管夹座呈U形,管夹座上部两端分别与管夹两端固定连接;阻尼缸垂直设置,管夹座下侧中心与阻尼缸活塞杆上端固定连接,阻尼缸活塞杆的下端螺杆依次穿过上缸盖中心的导向套和阻尼缸活塞中心,通过拧紧在活塞下侧的螺母与阻尼缸活塞固定连接,阻尼缸活塞外缘通过嵌装的活塞环将阻尼缸内腔分成阻尼缸上腔和阻尼缸下腔,所述阻尼缸上腔和阻尼缸下腔分别注满滑油;阻尼缸筒底部通过支撑座支撑在下平台上,所述下平台支撑在外部基础上;惯性叶轮组件的轴向两端分别通过支撑板固定在阻尼缸筒一侧上,阻尼缸上腔通过上油管接头和上油管,阻尼缸下腔通过下油管接头和下油管,分别与惯性叶轮组件对应的油管接头连接,阻尼缸冷却机构包覆在阻尼缸筒外周面上,惯性叶轮组件冷却机构包覆在惯性叶轮组件外周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进一步的,所述惯性叶轮组件包括惯性叶轮壳体、支撑轴和叶轮体,所述叶轮体径向均布多片叶片,穿过叶轮体中心的支撑轴与叶轮体固定连接,支撑轴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支撑在叶轮壳体轴向两侧中心上,叶轮壳体轴向两端分别通过支撑板支撑在阻尼缸筒相邻的一侧中部上;上油管一端通过上油管接头与阻尼缸上腔连通,下油管一端通过下油管接头与阻尼缸下腔连通;上油管另一端通过叶轮壳体上油管接头与叶轮腔体上部连通,下油管另一端通过叶轮壳体下油管接头与叶轮腔体下部连通。所述的叶轮壳体上油管接头和叶轮壳体下油管接头分别位于叶轮壳体轴向中心线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包括自上而下固定连接成一体的上法兰、立管和下法兰,所述下平台包括支座、铰接轴、下立柱、下轴承和底板,所述支座呈П形;阻尼缸筒底部与支撑座的上法兰固定连接,支撑座的下法兰与П形的支座上部固定连接,下立柱上部与П形的支座下部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铰接轴两端的螺柱分别通过螺母锁定在П形的支座两侧上,下立柱下部通过下轴承支撑在底板中心上。
进一步的,所述阻尼缸冷却机构和惯性叶轮组件冷却机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设置在阻尼缸筒轴向中部的阻尼缸筒螺旋半圆槽和设置在叶轮壳体外周面轴向中部的叶轮壳体螺旋半圆槽,以及阻尼缸筒螺旋铜管和叶轮壳体螺旋铜管;所述阻尼缸筒螺旋铜管与阻尼缸筒螺旋半圆槽匹配,叶轮壳体螺旋铜管与叶轮壳体螺旋槽匹配;每圈阻尼缸筒螺旋铜管分别嵌入固定在对应的阻尼缸筒螺旋半圆槽中,每圈叶轮壳体螺旋铜管分别嵌入固定在对应的叶轮壳体螺旋槽中;一根阻尼缸筒输水软管的一端通过软管接头与阻尼缸筒螺旋铜管的下端入口相连,另一根阻尼缸筒输水软管的一端通过软管接头与阻尼缸筒螺旋铜管的上端出口相连;一根叶轮壳体输水软管的一端通过软管接头与叶轮壳体螺旋铜管的一端入口相连,另一根叶轮壳体输水软管接头通过软管接头与叶轮壳体螺旋铜管的另一端出口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阻尼缸活塞杆的上下部分别固定有对应的上限位环和下限位环,上限位环的下侧面距活塞下侧面的距离A1小于阻尼缸的上缸盖上侧面与阻尼缸筒下出油孔的上母线的距离A,下限位环的上侧面距活塞上侧面的距离B1大于阻尼缸的上缸盖下侧面与阻尼缸筒上出油孔的下母线的距离B。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管道的振动通过管夹座、活塞杆传递到阻尼缸上腔的滑油中,通过滑油粘性的运动阻尼吸收振动能量;再通过活塞的移动将滑油输入惯性叶轮组件中,从而将管道振动能量转换成惯性叶轮的旋转动能和滑油的热能,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吸收振动能量的能力。支撑在外部基础上的下平台具有X轴转动和Z轴转动两个自由度,可适应不同管路排减振效果。本实用新型将管道的振动能量通过阻尼缸和惯性叶轮及时转化成热能,并通过阻尼缸冷却机构和惯性叶轮组件冷却机构内流动的循环冷却水来降低滑油的热量,从而有效地吸收了管道的振动,减少了故障发生,提高了柴油机工作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改变惯性叶轮的大小及其叶片数量达到可变阻尼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管夹1、管夹座2、阻尼缸3、惯性叶轮组件4、支撑座5、下平台6、阻尼缸冷却机构7和惯性叶轮组件冷却机构8,上下两片管夹1夹持固定在管道10上,管夹座2呈U形,管夹座2上部两端分别与管夹1两端通过夹紧螺钉11固定连接,阻尼缸3垂直设置,管夹座2下侧中心与阻尼缸活塞杆31上端固定连接。阻尼缸活塞杆31的下端螺杆311依次穿过上缸盖32中心的导向套321和阻尼缸活塞33,通过拧紧在阻尼缸活塞33下侧的螺母34与阻尼缸活塞33固定连接,阻尼缸活塞33外缘通过嵌装的铸铁材质的活塞环331将阻尼缸内腔分成阻尼缸上腔351和阻尼缸下腔352,从上缸盖32的上注油孔322和阻尼缸筒35底部的下注油孔353分别向阻尼缸上腔351和阻尼缸下腔352注满滑油,并分别用螺塞7堵死。阻尼缸筒35底部通过支撑座5支撑在下平台6上,下平台6支撑在外部基础20上。阻尼缸上腔351通过上油管接头361和上油管362,阻尼缸下腔352通过下油管接头371和下油管372,分别与阻尼缸3和惯性叶轮组件4对应的油管接头连接。
惯性叶轮组件4包括惯性叶轮壳体41、支撑轴42和叶轮体43,叶轮体43径向均布多片叶片431,穿过叶轮体43中心的支撑轴42与叶轮体43固定连接,支撑轴42两端分别通过轴承44支撑在叶轮壳体41轴向两侧中心上,叶轮壳体41轴向两端分别通过支撑板45支撑在阻尼缸筒35相邻的右侧中部上。上油管362一端通过上油管接头361与阻尼缸上腔351连通,下油管372一端通过下油管接头371与阻尼缸下腔352连通。上油管362另一端通过叶轮壳体41上的油管接头411与叶轮腔体412上部连通,下油管372另一端通过叶轮壳体下油管接头413与叶轮腔体412下部连通。上油管362和下油管372分别位于叶轮壳体41轴向中心线的两侧,可使流进叶轮腔体411内的滑油对叶轮体43轴心产生顺时针转矩,叶轮体43只能顺时针转动,转动时叶片431推动滑油流动,从而将管道10的振动能量转换成叶轮体43的旋转动能和滑油的热能,有效地降低管道10的振动。
支撑座5包括自上而下固定连接成一体的上法兰51、立管52和下法兰53,下平台6包括支座61、铰接轴62、下立柱63、下轴承64和底板65,支座61呈П形。阻尼缸筒35底部与支撑座5的上法兰51固定连接,支撑座5的下法兰53与П形的支座61上部固定连接,下立柱63上部与П形的支座61的下部通过铰接轴62铰接,铰接轴62两端的螺柱分别通过螺母66锁定在П形的支座61两侧上,下立柱63下部通过下轴承64支撑在底板65中心上。
阻尼缸冷却机构7包覆在阻尼缸筒35外周面上,惯性叶轮组件冷却机构8包覆在惯性叶轮组件4外周面上。阻尼缸冷却机构7和惯性叶轮组件冷却机构8结构相同,分别包括设置在阻尼缸筒35轴向中部的阻尼缸筒螺旋半圆槽353和设置在叶轮壳体41外周面轴向中部的叶轮壳体螺旋半圆槽413,以及阻尼缸筒螺旋铜管71和叶轮壳体螺旋铜管81。阻尼缸筒螺旋铜管71与阻尼缸筒螺旋半圆槽353匹配,叶轮壳体螺旋铜管81与叶轮壳体螺旋槽413匹配。每圈阻尼缸筒螺旋铜管71分别嵌入固定在对应的阻尼缸筒螺旋半圆槽353中,每圈叶轮壳体螺旋铜管81分别嵌入固定在对应的叶轮壳体螺旋槽411中。一根阻尼缸筒输水软管72的一端通过软管接头73与阻尼缸筒螺旋铜管71的下端入口相连,另一根阻尼缸筒输水软管72的一端通过软管接头73与阻尼缸筒螺旋铜管71的上端出口相连。一根叶轮壳体输水软管82的一端通过软管接头73与叶轮壳体螺旋铜管81的一端入口相连,另一根叶轮壳体输水软管72通过软管接头73与叶轮壳体螺旋铜管81的另一端出口相连。循环冷却水从软管及软管接头流过对应的螺旋铜管,从而分别带走阻尼缸和惯性叶轮组件内滑油的热量,提高本实用新型吸收振动能量的能力。
阻尼缸活塞杆31的上下部分别固定有对应的上限位环311和下限位环312,上限位环311的下侧面距活塞33下侧面的距离A1小于阻尼缸3的上缸盖32上侧面与阻尼缸筒下出油孔354的上母线的距离A,下限位环312的上侧面距活塞上侧面的距离B1大于阻尼缸3的上缸盖32下侧面与阻尼缸筒上出油孔355的下母线的距离B。通过上限位环311和下限位环312可以对活塞33的上下行程进行限位,避免活塞33工作时封住阻尼缸筒上出油孔355或阻尼缸筒下出油孔354导致减振失效。同时也可方便泄油,泄油时,活塞35移动到上极限位置,其上侧面与阻尼缸筒上出油孔355下母线齐平,阻尼缸上腔351的滑油可通过上油管接头361流出而泄油;活塞35移动到下极限位置时,其下侧面与阻尼缸筒下出油孔354上母线齐平,阻尼缸下腔352的滑油可通过下油管接头371流出而泄油,使用非常方便。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管道的振动通过管夹、管夹座和活塞杆传递至阻尼缸内,带动活塞上下移动,阻尼缸活塞向下移动时,挤压阻尼缸下腔内的滑油,阻尼缸上下腔的滑油产生压力差,滑油通过下油管进入惯性叶轮组件内推动叶轮体转动,叶轮体转动和粘性滑油的移动产生阻尼,从而吸收管道的振动能量,起到减振效果,阻尼缸活塞向上移动时同理,由于上油管和下油管分别位于惯性叶轮组件轴线的两侧,因此无论阻尼缸活塞上移或下移,叶轮体始终保持顺时针方向旋转,保证吸收振动能量的稳定性。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包括夹持固定在管道上的管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管夹座、阻尼缸、惯性叶轮组件、支撑座、下平台、阻尼缸冷却机构和惯性叶轮组件冷却机构,所述管夹座呈U形,管夹座上部两端分别与管夹两端固定连接;阻尼缸垂直设置,管夹座下侧中心与阻尼缸活塞杆上端固定连接,阻尼缸活塞杆的下端螺杆依次穿过上缸盖中心的导向套和活塞中心,通过拧紧在阻尼缸活塞下侧的螺母与阻尼缸活塞固定连接,阻尼缸活塞外缘通过嵌装的活塞环将阻尼缸内腔分成阻尼缸上腔和阻尼缸下腔,所述阻尼缸上腔和阻尼缸下腔分别注满滑油;阻尼缸筒底部通过支撑座支撑在下平台上,所述下平台支撑在外部基础上;惯性叶轮组件的轴向两端分别通过支撑板固定在阻尼缸筒一侧上,阻尼缸上腔通过上油管接头和上油管,阻尼缸下腔通过下油管接头和下油管,分别与惯性叶轮组件对应的油管接头连接,阻尼缸冷却机构包覆在阻尼缸筒外周面上,惯性叶轮组件冷却机构包覆在惯性叶轮组件外周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惯性叶轮组件包括惯性叶轮壳体、支撑轴和叶轮体,所述叶轮体径向均布多片叶片,穿过叶轮体中心的支撑轴与叶轮体固定连接,支撑轴两端分别通过轴承支撑在叶轮壳体轴向两侧中心上,叶轮壳体轴向两端分别通过支撑板支撑在阻尼缸筒相邻的一侧中部上;上油管一端通过上油管接头与阻尼缸上腔连通,下油管一端通过下油管接头与阻尼缸下腔连通;上油管另一端通过叶轮壳体上油管接头与叶轮腔体上部连通,下油管另一端通过叶轮壳体下油管接头与叶轮腔体下部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叶轮壳体上油管接头和叶轮壳体下油管接头分别位于叶轮壳体轴向中心线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自上而下固定连接成一体的上法兰、立管和下法兰,所述下平台包括支座、铰接轴、下立柱、下轴承和底板,所述支座呈П形;阻尼缸筒底部与支撑座的上法兰固定连接,支撑座的下法兰与П形的支座上部固定连接,下立柱上部与П形的支座下部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铰接轴两端的螺柱分别通过螺母锁定在П形的支座两侧上,下立柱下部通过下轴承支撑在底板中心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缸冷却机构和惯性叶轮组件冷却机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设置在阻尼缸筒轴向中部的阻尼缸筒螺旋半圆槽和设置在叶轮壳体外周面轴向中部的叶轮壳体螺旋半圆槽,阻尼缸筒螺旋铜管和叶轮壳体螺旋铜管;所述阻尼缸筒螺旋铜管与阻尼缸筒螺旋半圆槽匹配,叶轮壳体螺旋铜管与叶轮壳体螺旋槽匹配;每圈阻尼缸筒螺旋铜管分别嵌入固定在对应的阻尼缸筒螺旋半圆槽中,每圈叶轮壳体螺旋铜管分别嵌入固定在对应的叶轮壳体螺旋槽中;一根阻尼缸筒输水软管的一端通过软管接头与阻尼缸筒螺旋铜管的下端入口相连,另一根阻尼缸筒输水软管的一端通过软管接头与阻尼缸筒螺旋铜管的上端出口相连;一根叶轮壳体输水软管的一端通过软管接头与叶轮壳体螺旋铜管的一端入口相连,另一根叶轮壳体输水软管通过软管接与叶轮壳体螺旋铜管的另一端出口相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缸活塞杆的上下部分别固定有对应的上限位环和下限位环,上限位环的下侧面距活塞下侧面的距离A1小于阻尼缸的上缸盖上侧面与阻尼缸筒下出油孔的上母线的距离A,下限位环的上侧面距活塞上侧面的距离B1小于阻尼缸的上缸盖下侧面与阻尼缸筒上出油孔的下母线的距离B。
CN202122816514.2U 2021-11-17 2021-11-17 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 Active CN2168134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16514.2U CN216813405U (zh) 2021-11-17 2021-11-17 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16514.2U CN216813405U (zh) 2021-11-17 2021-11-17 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13405U true CN216813405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50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16514.2U Active CN216813405U (zh) 2021-11-17 2021-11-17 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134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38251B (zh) 一种带液压系统的清管器速度控制器
CN108709743B (zh) 水润滑轴承综合性能实验台
CN110985402B (zh) 小流量超高扬程皮托管泵
CN106670587A (zh) 一种短距离管道内壁仿生沟槽表面加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CN104329202A (zh)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
CN216813405U (zh) 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
CN105351096A (zh) 水平全对置增程器
CN115076512A (zh) 一种高驱动力的自适应管道检测清理装置
CN114215992A (zh) 柴油机管道的可变阻尼减振装置
CN206366906U (zh) 一种高压设备锥形密封面修磨工具
CN205064345U (zh) 模型泵
CN111551357A (zh) 一种转子扭振试验装置
CN208221475U (zh) 采用氮气弹簧构建的双通道双向主轴缓冲器装置
CN105259099A (zh) 一种超高速水润滑轴承空蚀试验装置
CN113431802B (zh) 一种大型潜水贯流泵外部加、放油装置
CN208221174U (zh) 一种新型循环泵
CN216955874U (zh) 一种新型金属管道无损检测设备
CN205765653U (zh) 一种推摆式直驱超高压流体动力系统
CN115774129A (zh) 多用途orc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检测试验台
CN109595892B (zh) 一种适用于陶瓷管道的烘干装置
CN108746709B (zh) 一种延长摇臂钻床耐用程度的方法
CN208416629U (zh) 一种用于涡轮机的密封组件
CN105834921A (zh) 一种推摆式直驱超高压流体动力系统
JP2013522510A (ja) 再生エネルギー型発電装置
CN217518722U (zh) 一种具有良好润滑系统的平衡轴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