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08314U - 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08314U
CN216808314U CN202220527426.2U CN202220527426U CN216808314U CN 216808314 U CN216808314 U CN 216808314U CN 202220527426 U CN202220527426 U CN 202220527426U CN 216808314 U CN216808314 U CN 2168083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anoxic
aerobic
reaction tank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2742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家中
吴迪
韩文杰
杨忠启
王忠祥
管勇杰
纪庚好
张绍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Spring Water Trea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Spring Water 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Spring Water Trea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Spring Water 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2742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083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083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083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其包括反应池,反应池被隔墙分隔为并排设置的两组反应池,分别为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在第一反应池内顺次设置有第一好氧区、前置厌氧区,第二反应池作为第一缺氧区,在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的左侧还设置有第三反应池,第三反应池的长度是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的宽度之和,第三反应池被分隔为位于上方的第二缺氧区和位于下方的多功能区,多功能区包括第三缺氧区、第四缺氧区、第五缺氧区和第二好氧区,处理后的污水从第二好氧区连接的总出水管路排出,第一好氧区投加有悬浮载体。本实用新型系统可同时实现稳定、高效、经济脱氮。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升级,污水处理行业对于污水处理生化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AAO工艺(Anaerobic-Anoxic-Oxic),即厌氧-缺氧-好氧工艺,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可用于二级污水处理过程。传统的AAO工艺中,厌氧段实现厌氧生物释磷过程,缺氧段实现反硝化过程,在好氧段实现硝化过程和吸磷过程。然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首先,厌氧释磷过程所合成的PHA在缺氧段会被大量消耗,从而对好氧段聚磷菌的吸磷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其次,由于硝化液回流导致的碳源浪费现象严重,因此以AAO工艺运行的污水处理工艺多需要在缺氧区投加碳源,以此保证出水TN的达标;最后,受常规污水处理系统硝化效果更加脆弱影响,AAO工艺好氧和缺氧池池容比例多大于1,较大的好氧池容导致缺氧池HRT不足,反硝化效果不完全,进一步增加了碳源投加量。
AOA工艺利用较低的好氧/缺氧池容比,通过较小的好氧停留时间,一方面降低了内碳源在好氧池的消耗;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足够的反硝化池容,在应对进水C/N不足时,缺氧池利用厌氧阶段合成的PHA,通过内源反硝化效果可保证较高的脱氮效率,通过反硝化除磷可保证较高的生物除磷率。但由于好氧区位于缺氧区前,一方面要尽可能降低好氧区内碳源损失,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硝化效果,因此AOA工艺的核心是在好氧区采用强化硝化的工艺,从而可以尽可能减少硝化池容。
申请号201610816170.6公开了一种单级AOA-SBBR强化内源反硝化污水深度脱氮除磷的装置与方法,污水通过进水泵进入系统,通过在好氧区投加硝化菌填料的方式,在保证硝化菌生物量的前提下将缺氧段后置,解决反硝化菌与聚磷菌、聚糖菌对底物的竞争,可在能源节约、碳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实现污水的同步深度脱氮除磷。申请号201610541851.6公开了一种城市生活污水连续流AOA深度脱氮除磷的装置与方法,通过在好氧格增加生物填料的方式强化系统硝化效果。申请号202110399525.7公开了一种城市生活污水AOA泥膜混合深度脱氮除磷系统,通过在好氧区和缺氧区投加填料,强化系统的硝化和内源反硝化效果。上述现有技术均采用投加填料的方式强化好氧区硝化效果,但从应用效果上,其肯定了投加填料对于硝化效果的提升,但对填料所承担的硝化负荷并未做定量描述。另外,对于在好氧区投加填料,存在两种方式,一种为固定床,实际应用效果显示其对控制的要求较高,一方面需要复杂的预处理,另一方面需要频繁的反冲洗,增加了投资和运行成本;另一种为流化床,如MBBR,实际应用效果显示其对工程设计要求较高,多需要通过曝气与推流搅拌器的双重作用,实现悬浮载体流化,增加了投资和运行成本。可见,需要对好氧区投加填料的工艺进行进一步研发,降低其运行难度和投资运行成本。
实际上,填料和活性污泥作为不同的生物相,在发挥硝化效果时,涉及原理和效果存在区别。生物膜由于具有一定厚度,导致其传质传氧效果不如活性污泥,但同时生物膜的厚度也为其具有更强的抗冲击性带来了便利,当进水存在冲击时,生物膜传质深度加大,可通过提高DO的方式提高其硝化负荷。针对生物膜硝化特性,需进一步加以研究,从控制的角度深化硝化负荷与控制参数的联系。此外,目前有关AOA工艺的相关研究均采用单一运行模式,但实际上AAO和AOA工艺在应对进水C/N不同时,可分别体现出各自的优势,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方面进水C/N并非一成不变,即便同一污水厂在不同季节,受温度影响,系统处理效果也存在明显波动,因此,采用单一的AAO或AOA工艺处理实际污水,可能无法稳定发挥其优势。需从TN去除的角度,对工艺进行进一步研发,提高运行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AOA工艺的相关研究,存在运行效果与投资运行成本的矛盾、硝化效果和控制参数的不明确性、脱氮效果和工艺流程的不明确性,只有解决上述矛盾,才能实现稳定、高效、经济脱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其通过对系统进行合理排布,可实现同一系统池体布置下的多模式运行,可同时实现稳定、高效、经济脱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其包括反应池,所述的反应池被隔墙分隔为并排设置的两组反应池,分别为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在所述的第一反应池内顺次设置有第一好氧区、前置厌氧区,所述的第二反应池作为第一缺氧区,在所述的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的左侧还设置有第三反应池,所述的第三反应池的长度是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的宽度之和,所述的第三反应池被分隔为位于上方的第二缺氧区和位于下方的多功能区;
所述的前置厌氧区设置有进水渠,进水渠的进水端连接有污泥回流管;
所述第一缺氧区设置有缺氧出水廊道,所述第一好氧区设置有进水配水廊道与好氧出水廊道;所述进水配水廊道与所述缺氧出水廊道之间设置有连接廊道;所述好氧出水廊道与缺氧出水廊道左侧设置有集水井;
所述的多功能区包括第三缺氧区、第四缺氧区、第五缺氧区和第二好氧区,处理后的污水从第二好氧区连接的总出水管路排出;
所述的第一好氧区投加有悬浮载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在所述的第一好氧区有且仅设置一组拦截筛网,所述的拦截筛网位于第一好氧区与好氧出水廊道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的多功能区中第三至第五缺氧区的体积之和为多功能区总体积的50~80%。
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第一好氧区按照设计硝化池容的30~40%设计,与前置厌氧区的池容比为2~5:1,所述第一缺氧区与前置厌氧区的池容比为4~10:1,所述的第二缺氧区与前置厌缺氧区的池容比为1~2:1,所述的后置多功能区与前置厌氧区的池容比为1~2:1。
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第一缺氧区、第二缺氧区和第三缺氧区池容之和不低于第一好氧区池容的2倍。
优选的,所述的悬浮载体填充率≥30%,所述的悬浮载体承担的硝化负荷达到50%以上,所述的悬浮载体为高密度聚乙烯材质,密度为0.94~0.97g/cm3,空隙率≥90%,填充率≤67%。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第一缺氧区和第二缺氧区分别设置有推流搅拌器,位于第一缺氧区内的推流搅拌器使得第一缺氧区内的混合液循环流动,且靠近后置多功能区的一侧,混合液的流动方向自第五缺氧区向第三缺氧区的方向流动,位于第二缺氧区内的推流搅拌器使得第二缺氧区内的混合液流动方向与第一缺氧区的混合液流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水配水廊道、连接廊道、缺氧出水廊道与好氧出水廊道的底部设置有曝气装置,第一好氧区通过曝气装置的曝气来实现悬浮载体的流化。
进一步的,所述的缺氧出水廊道与所述的好氧出水廊道共用一面墙,所述的进水配水廊道位于好氧出水廊道相对侧的第一好氧区的池壁上,所述的进水配水廊道与好氧出水廊道之间为所述的连接廊道,且所述的连接廊道在远离第二缺氧区一侧的第一好氧区的池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前置厌氧区包括呈田字格排列的第一厌氧区、第二厌氧区、第三厌氧区和第四厌氧区,其中,第一厌氧区和第二厌氧区在第一排,第三厌氧区和第四厌氧区在第二排,第一厌氧区和第三厌氧区在第一列,第二厌氧区和第四厌氧区在第二列。
上述的系统还包括相关过水口及相关控制闸门,通过控制相关过水口、相关控制闸门及相关廊道使得所述的系统形成AOA控制单元和AAO控制单元,所述的AOA控制单元用于使得系统按照厌氧-好氧-缺氧-好氧模式运行,所述的AAO控制单元用于使得系统按照厌氧-缺氧-好氧-缺氧-好氧模式运行。
上述的系统的运行方法为:
(1)根据待处理污水的进水C/N值,通过所述的MBBR生物反应池、相关闸门及廊道进行控制,来调节运行模式,当待处理污水的进水C/N≥5或C/N<2时,采用AAO运行模式,即:厌氧-缺氧-好氧-缺氧-好氧运行模式,具体运行方法为:
待处理污水与回流污泥首先通过进水渠进入前置厌氧区,之后分别进入第一缺氧区、第一好氧区、集水井、第二缺氧区、多功能区,从多功能区排出;
(2)当2≤待处理污水的进水C/N<5时,采用AOA运行模式,即厌氧-好氧-缺氧-好氧运行模式,具体运行方法为:
待处理污水与回流污泥首先通过进水渠进入前置厌氧区,依次进入第一好氧区、第一缺氧区、集水井后,进入第二缺氧区,由第二缺氧区进入多功能区,从多功能区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带来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脱氮效果优,通过好氧区投加悬浮载体的方式,组成泥膜复合MBBR工艺,且通过对悬浮载体生物膜承担硝化负荷的限定,既大大提高了系统硝化效果,也缩减了好氧池容50%以上,解决了传统AOA工艺中氨氮和总氮去除的矛盾,系统氨氮去除率>95%,TN去除率>80%,通过优化调整可实现出水氨氮<1mg/L,出水TN<5mg/L;
(2)投资及运行成本低,好氧区通过微动力混合池,实现了悬浮载体仅依靠曝气即可实现均匀流化,同时双模式运行仅依靠一组拦截筛网即可实现,降低了工程施工难度及施工费用;
(3)硝化效果稳定,第一好氧区借助生物膜传质传氧作用,可通过DO可实现处理负荷的增加,系统可适应各种水质波动或变化;
(4)脱氮效果经济稳定,通过提供双模式运行方法,在应对不同进水水质时,可充分发挥AOA和AAO工艺运行优势,保证了常规状态下TN的经济高效去除,通过工艺优化控制可实现出水NO3 -<1mg/L的良好效果。缺氧区分级设置,有利于实现各自区域内的强化混合,沿程降低ORP,提高碳源的利用率。
(5)占地省,较常规的活性污泥法,在不影响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好氧区池容缩减50%以上,整体上实现了较传统AAO和AOA工艺缩小占地20%以上。
(6)除磷优,通过前置厌氧区分级设置,系统氧化还原电位逐步降低,厌氧环境越来越严格,有助于厌氧释磷过程,从而提高生物除磷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AN-前置厌氧区,AN1-第一厌氧区,AN2-第二厌氧区,AN3-第三厌氧区,AN4-第四厌氧区,O1-第一好氧区,A1-第一缺氧区,A2-第二缺氧区,AO-多功能区,A3-第三缺氧区,A4-第四缺氧区,A5-第五缺氧区,O2-第二好氧区,Q1-进水渠,L1-进水配水廊道,L2-连接廊道,L3-好氧出水廊道,L4-缺氧出水廊道,T1-第一控制闸门,T2-第二控制闸门,T3-第三控制闸门,T4-第四控制闸门,T5-第五控制闸门,T6-第六控制闸门,T7-第七控制闸门,T8-第八控制闸门,T9-第九控制闸门,T10-第十控制闸门,Z1-第一过水口,Z2-第二过水口,Z3-第三过水口,Z4-第四过水口,Z5-第五过水口,Z6-第六过水口,Z7-第七过水口,Z8-第八过水口,J1-集水井,S1-拦截筛网,B1-内回流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确,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除非另有其他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部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他部件或其他组成部分。
在本文中,为了描述的方便,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诸如“下面”、“下方”、“下”、“上面”、“上方”、“上”等,来描述一个部件或特征与另一部件或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在图中所绘的方向之外物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向。例如,如果在图中的物件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下方”或“下”的部件将取向在所述部件或特征的“上方”。因此,示范性术语“下方”可以包含下方和上方两个方向。部件也可以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其他取向)且应对本文使用的空间相对术语作出相应的解释。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部分技术术语做详细解释。
AOA和AAO双模式,是指:系统通过控制不同池体间阀门的开关,改变水流方向,使待处理污水在系统内可通过两种路径流动,分别为厌氧→好氧→缺氧(AOA)模式,和厌氧→缺氧→好氧(AAO)模式。
前置厌氧区AN,其是在前置厌氧区的中心设置进水渠,优选设置有四个厌氧区,其中,第一厌氧区和AN1和第二厌氧区AN2在第一排,第三厌氧区AN3和第四厌氧区AN4在第二排,第一厌氧区AN1和第三厌氧区AN3在第一列,第二厌氧区AN2和第四厌氧区AN4在第二列。当然,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厌氧区再次进行分隔。
多功能区AO包括第三缺氧区A3、第四缺氧区A4、第五缺氧区A5和第二好氧区O2,处理后的污水从第二好氧区连接的总出水管路排出;第三缺氧区和第四缺氧区为一排,第三缺氧区和第五缺氧区为一列,多功能区中总缺氧区(第三缺氧区、第四缺氧区、第五缺氧区)的体积占比为50~80%。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部分技术术语做详细解释。
AOA和AAO双模式,是指:系统通过控制不同池体间阀门的开关,改变水流方向,使待处理污水在系统内可通过两种路径流动,分别为厌氧→好氧→缺氧(AOA)模式,和厌氧→缺氧→好氧(AAO)模式。
设计硝化池容: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中关于活性污泥法设计规程而设计的硝化池容,m3
设计硝化负荷:针对活性污泥法,在设计硝化池容条件下,好氧区单位容积反应池每天氧化氨氮的质量,即为硝化负荷,kgN/m3/d;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的来源:
AOA工艺,采用厌氧→好氧→缺氧的工艺流程,厌氧区利用活性污泥吸收进水所含有机物,合成PHA(内碳源)储存在细胞中,同时发生释磷现象;好氧区主要完成氨氮的硝化,缺氧区则利用活性污泥在厌氧段合成的内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和反硝化除磷,实现脱氮除磷一碳两用,提高原水碳源的利用率。所以,AOA工艺的核心就是好氧区的设置,池容必须要小,以此降低内碳源的损耗,如内碳源的好氧分解,聚磷菌的好氧吸磷,都会造成内碳源损失。
目前存在的不足为:1)相同池容及各功能区比例时,AOA和AAO工艺处理效果各有优劣,AOA的TN去除效果更好,而AAO的氨氮去除效果更好,需把握运行效果优质和运行经济性的平衡。2)硝化效果仅靠活性污泥来承担,其硝化效率及抗冲击能力差,当进水存在冲击时,出水氨氮易超标。
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其结合AOA和AAO污水处理模式,在结合二者优点的基础上,对反应池进行了重新布置。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包括反应池、相关控制闸门及相关过水口,反应池被隔墙分隔为并排设置的两组反应池,分别为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在第一反应池内顺次设置有第一好氧区O1、前置厌氧区AN,第二反应池作为第一缺氧区A1,在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的左侧还设置有第三反应池,第三反应池的长度是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的宽度之和,第三反应池被分隔为位于上方的第二缺氧区A2和位于下方的多功能区AO。
厌氧区的中心设置有进水渠Q1,进水渠的进水端连接有污泥回流管。
第一缺氧区设置有缺氧出水廊道L4,第一好氧区设置有进水配水廊道L1与好氧出水廊道L3;进水配水廊道L1与缺氧出水廊道L4之间设置有连接廊道L2;好氧出水廊道与缺氧出水廊道左侧设置有集水井J1,集水井由第十控制闸门分为两个部分;集水井与好氧出水廊道之间设置第八控制闸门;所述集水井与所述第一缺氧区之间设置第九控制闸门;集水井与缺氧出水廊道之间设置第四控制闸门;集水井与第二缺氧区之间设置第八过水口。厌氧区与进水配水廊道之间设置第六控制闸门;进水配水廊道与连接廊道之间设置第五控制闸门。
反应池中各个区的划分比例为:第一好氧区按照设计硝化池容的30~40%设计,第一好氧区与前置厌缺氧区的池容比为2~5:1,所述的第一缺氧区与前置厌缺氧区的池容比为4~10:1,所述的第二缺氧区与前置厌缺氧区的池容比为1~2:1,所述的后置多功能区与前置厌缺氧区的池容比为1~2:1所述的第一缺氧区、第二缺氧区和第三缺氧区池容之和至少为第一好氧区池容的2倍;
第一好氧区投加有悬浮载体,悬浮载体填充率≥30%,悬浮载体承担的硝化负荷达到50%以上,第一好氧区设置一组拦截筛网S1,拦截筛网位于第一好氧区与好氧出水廊道之间,在第一好氧区不设置推流搅拌器,仅仅通过曝气作用来实现悬浮载体的流化。
优选,在第一缺氧区和第二缺氧区分别设置有推流搅拌器,位于第一缺氧区内的推流搅拌器使得第一缺氧区内的水流按照顺时针方向流动,位于第二缺氧区内的推流搅拌器使得第一缺氧区内的水流按照逆时针方向流动。
优选,进水配水廊道、连接廊道、缺氧出水廊道与好氧出水廊道的底部设置有曝气装置。
上述的缺氧出水廊道与上述的好氧出水廊道共用一面墙,上述的进水配水廊道位于好氧出水廊道相对侧的第一好氧区的池壁上,上述的进水配水廊道与好氧出水廊道之间为上述的连接廊道,且上述的连接廊道在远离第二缺氧区一侧的第一好氧区的池壁上。
相关的控制闸门分别包括第一控制闸门T1、第二控制闸门T2、第三控制闸门T3、第四控制闸门T4、第五控制闸门T5、第六控制闸门T6、第七控制闸门T7、第八控制闸门T8、第九控制闸门T9和第十控制闸门T10。
上述的第一控制闸门T1在第二厌氧区和第四厌氧区之间设置,第二控制闸门T2在第三厌氧区和第四厌氧区之间设置,第三控制闸门T3在第三厌氧区和第一缺氧区之间设置,第四控制闸门T4在集水井与缺氧出水廊道之间设置,第五控制闸门T5在进水配水廊道与连接廊道之间设置,第六控制闸门T6在第二厌氧区与进水配水廊道之间设置,第七控制闸门T7在好氧出水廊道与第一缺氧区之间设置,第八控制闸门T8在集水井与好氧出水廊道之间设置,第九控制闸门T9在集水井与第一缺氧区之间设置,第十控制闸门T10在集水井与第三缺氧区之间设置。
上述的相关过水口包括第一过水口Z1、第二过水口Z2、第三过水口Z3、第四过水口Z4、第五过水口Z5、第六过水口Z6、第七过水口Z7及第八过水口Z8。在第一厌氧区与第二厌氧区之间设置第一过水口,在第一厌氧区和第三厌氧区之间设置第二过水口,在第二缺氧区与第四缺氧区之间设置第三过水口,在第三缺氧区和第四缺氧区之间设置第四过水口;在第三缺氧区和第五缺氧区之间设置第五过水口;在第五缺氧区和第二好氧区之间设置第六过水口,在第二好氧区左侧靠近第四缺氧区设有第七过水口;在集水井与第二缺氧区之间设置第八过水口。
在第一好氧区O1投加悬浮载体,优选悬浮载体为高密度聚乙烯材质,密度为0.94~0.97g/cm3,空隙率≥90%,填充率≤67%。
进一步优选,碳源投加点分别位于第一缺氧区、第二缺氧区、第三缺氧区、第四缺氧区、第五缺氧区。第七控制闸门和内回流泵B1穿过缺氧出水廊道,连接第一好氧区与第一缺氧区。
进一步优选,进水配水廊道、连接廊道、缺氧出水廊道与好氧出水廊道的底部设置曝气装置。本实用新型MBBR强化系统,可通过闸门控制在单一拦截筛网下实现AOA和AAO双模式运行方式。
在所有缺氧区均设置碳源投加管路,主要是根据脱氮要求进行分级脱氮,提高出水TN的可控性,提高碳源药剂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优选将厌氧区设置为第一厌氧区、第二厌氧区、第三厌氧区和第四厌氧区,主要是避免短流,提高混合效率,同时4个厌氧区实际可分为预缺氧区厌氧区,保障厌氧环境,促进污泥释磷。
本实用新型优选将多功能区设置为4格,即:第三缺氧区、第四缺氧区、第五缺氧区和第二好氧区,设置好氧区的目的是防止碳源穿透,同时提高二沉池的污泥沉降性能,继续设置缺氧区的目的是提高碳源的药剂利用率、强化内碳源的利用、降低出水TN。
廊道设置曝气装置主要是避免污泥沉淀,未采用渠的设置,主要是考虑结构稳定性;上述限定悬浮载体材质和密度,一方面在在材质上高密度聚乙烯寿命更高、结构更稳,另一方面在密度上,更容易保证悬浮载体的低能耗流化。
之所以对池容比例进行限定,核心在于第一好氧区的短HRT,主要考虑AOA运行时,为避免碳源在好氧区消耗,第一好氧区池容小,HRT短,同时为避免氨氮不达标,投加悬浮载体保障氨氮达标。而缺氧区较大,主要考虑对于内碳源的消耗以及对于TN的高排放要求。
第一好氧区为MBBR区,虽然运行模式不同,但通过配水廊道设置,使该区域进出水方向相同,有且仅设置一组拦截筛网。
下面结合上述反应系统,对运行模式做详细说明。
根据待处理污水的进水C/N值,通过对所述的污水生化处理系统进行控制,来调节运行模式,当待处理污水的进水C/N≥5或C/N<2时,采用AAO运行模式,即:厌氧-缺氧-好氧-缺氧-好氧运行模式,具体运行方法为:污水与回流污泥混合经进水渠进入第四厌氧区,关闭第二控制闸门,打开第一控制闸门,污水进入第二厌氧区,关闭第六控制闸门,经第一过水口进入第一厌氧区,经第二过水口进入第三厌氧区,打开第三控制闸门,进入第一缺氧区;关闭第七、第十控制闸门,打开第九、第四、第五控制闸门,污水经缺氧出水廊道、连接廊道经第五控制闸门通过进水配水廊道进入第一好氧区,打开内回流泵开启内回流,打开第八控制闸门使污水进入集水井,经第八过水口进入第二缺氧区;第二缺氧区出水依次经过第三过水口、第四过水口、第五过水口、第六过水口进入第二好氧区,最后经第七过水口流入下一反应单元;
当2≤待处理污水的进水C/N<5时,采用AOA运行模式,即厌氧-好氧-缺氧-好氧运行模式,具体运行方法为:污水与回流污泥混合经进水渠进入第四厌氧区,关闭第一控制闸门,打开第二控制闸门,污水进入第三厌氧区,关闭第三控制闸门,经第二过水口进入第一厌氧区,经第一过水口进入第二厌氧区,打开第六控制闸门,关闭第五控制闸门,污水经进水配水廊道,进入第一好氧区;第一好氧区出水经拦截筛网进入好氧出水廊道,关闭第八控制闸门,关闭内回流泵,打开第七控制闸门,进入第一缺氧区,关闭第四控制闸门,打开第九、第十控制闸门,第一缺氧区出水进入集水井,经第八过水口进入第二缺氧区;第二缺氧区出水依次经过第三过水口、第四过水口、第五过水口、第六过水口进入第二好氧区,最后经第七过水口流入下一反应单元;
正常条件下第一好氧区DO控制在2~4mg/L,若系统出水氨氮超过设计出水氨氮70%且连续5d,则提高第一好氧区DO至4~6mg/L,当系统出水氨氮降至设计出水氨氮50%以下且连续5d,则恢复第一好氧区DO至2~4mg/L。
AAO模式运行时,系统活性污泥污泥龄控制在30~40d,AOA模式运行时,系统活性污泥的污泥龄控制在15~30d。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向好氧区投加悬浮载体,且悬浮载体为硝化主体,可通过调节DO,在不增加池容条件下大幅度增加负荷,以更小的好氧池容获得稳定的AOA效果;
通过提供双模式运行方法,可适应进水水质及温度的大幅波动,保证硝化效果的基础上,以最经济的方式强化总氮的去除,实现效果与经济的平衡;
从施工上,好氧区无需设置推流搅拌器,另外,可以在一组拦截筛网下实现AOA和AAO双模式运行方式,建设及投资费用省。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尽管本文中较多的使用了诸如前置厌氧区AN、第一好氧区O1、第二好氧区O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其包括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池被隔墙分隔为并排设置的两组反应池,分别为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在所述的第一反应池内顺次设置有第一好氧区、前置厌氧区,所述的第二反应池作为第一缺氧区,在所述的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的左侧还设置有第三反应池,所述的第三反应池的长度是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的宽度之和,所述的第三反应池被分隔为位于上方的第二缺氧区和位于下方的多功能区;
所述的前置厌氧区设置有进水渠,进水渠的进水端连接有污泥回流管;
所述第一缺氧区设置有缺氧出水廊道,所述第一好氧区设置有进水配水廊道与好氧出水廊道;所述进水配水廊道与所述缺氧出水廊道之间设置有连接廊道;所述好氧出水廊道与缺氧出水廊道左侧设置有集水井;
所述的多功能区包括第三缺氧区、第四缺氧区、第五缺氧区和第二好氧区,处理后的污水从第二好氧区连接的总出水管路排出;
所述的第一好氧区投加有悬浮载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好氧区有且仅设置一组拦截筛网,所述的拦截筛网位于第一好氧区与好氧出水廊道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功能区中第三至第五缺氧区的体积之和为多功能区总体积的50~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好氧区按照设计硝化池容的30~40%设计,与前置厌氧区的池容比为2~5:1,所述第一缺氧区与前置厌氧区的池容比为4~10:1,所述的第二缺氧区与前置厌缺氧区的池容比为1~2:1,所述的后置多功能区与前置厌氧区的池容比为1~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缺氧区、第二缺氧区和第三缺氧区池容之和不低于第一好氧区池容的2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浮载体填充率≥30%,所述的悬浮载体承担的硝化负荷达到50%以上,所述的悬浮载体为高密度聚乙烯材质,密度为0.94~0.97g/cm3,空隙率≥90%,填充率≤6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缺氧区内的水流在推流搅拌器的作用下靠近多功能区一侧自第五缺氧区向第三缺氧区的方向流动,位于第二缺氧区内的推流搅拌器使得第二缺氧区内的混合液流动方向与第一缺氧区的混合液流动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配水廊道、连接廊道、缺氧出水廊道与好氧出水廊道的底部设置有曝气装置,第一好氧区仅通过曝气装置的曝气来实现悬浮载体的流化。
CN202220527426.2U 2022-03-11 2022-03-11 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 Active CN2168083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27426.2U CN216808314U (zh) 2022-03-11 2022-03-11 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27426.2U CN216808314U (zh) 2022-03-11 2022-03-11 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08314U true CN216808314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45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27426.2U Active CN216808314U (zh) 2022-03-11 2022-03-11 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083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55714B (zh) 一种低碳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0482701B (zh) 一种分步进水多级ao串联高效生物脱氮系统及方法
CN205258127U (zh) 一种循环流环型多段泥膜共生复合式生物反应器
CN103253770A (zh) 用于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一体化生物反应器
CN102897917B (zh) 生活污水无回流脱氮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14604967B (zh) 一种基于循环流动的mbbr强化aoa和aao双模式运行方法
WO2023201900A1 (zh) 基于bfm形式的高效aoa耦合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WO2023201901A1 (zh) 一种aoa耦合高效自养脱氮水处理方法与系统
CN103896453A (zh) Dpr-mabr耦合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装置与方法
CN203513359U (zh) 用于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一体化生物反应器
CN114516683A (zh) 基于曝气无动力回流的多工艺式污水脱氮除磷系统及方法
CN202880994U (zh) 生活污水无回流脱氮处理装置
CN114604965B (zh) 基于mbbr的aoa与aao双模式污水生化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16808314U (zh) 一种基于mbbr的单向进水多模式生化系统
CN111170456A (zh) 基于mbbr的无亚氮积累的canon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9354174B (zh) 基于canon_mbbr的强化脱氮系统的快速启动方法
CN114716006B (zh) 一种基于bfm形式的高效aoa污水处理系统与方法
CN114772731B (zh) 一种基于bfm形式的aoa耦合自养脱氮水处理方法与系统
CN114702137B (zh) 一种基于mbbr的自养脱氮强化aoa水处理方法与系统
CN113880239B (zh) 曝气动力横向内循环无限ao脱氮系统及工艺
CN214936330U (zh) 多种运行模式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CN114604966B (zh) 基于微动力的mbbr强化aoa和aao双模式系统与运行方法
CN211644778U (zh) 基于mbbr的无亚氮积累的canon系统
CN107129046A (zh) 一种a2/o – bco的水处理改进工艺
CN114604968B (zh) 好氧可调的节地型aoa与aao双模式污水生化系统及运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