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07712U - 运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运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07712U
CN216807712U CN202123276657.5U CN202123276657U CN216807712U CN 216807712 U CN216807712 U CN 216807712U CN 202123276657 U CN202123276657 U CN 202123276657U CN 216807712 U CN216807712 U CN 2168077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ing
rod
vehicle body
braking member
power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7665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海琳
施泉
黄祥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Xizhong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Xizhong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Xizhong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Xizhong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7665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077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077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077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运输装置,其包括车体、轮和制动件。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制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制动件具有驱动部和从动部,所述驱动部用于与动力源连接,从而拉动所述车体运动,所述从动部用于与所述轮抵接或分离。其中,所述制动件具有制动位置和释放位置,当所述制动件位于所述制动位置时,所述制动件抵接所述轮,从而制动所述车体,当所述动力源拉动所述制动件时,所述制动件能够从所述释放位置运动至所述释放位置,所述制动件与所述轮分离,所述车体运动。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动力源单一的优点。

Description

运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运输装置包括车体、轮、制动件和驱动件。车体与轮连接,制动件用于制动轮,并且驱动件用于驱动轮。这种设置需要两套动力源,分别驱动制动件和驱动件,结构复杂。
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动力源单一的运输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运输装置,其包括车体、轮和制动件。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制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制动件具有驱动部和从动部,所述驱动部用于与动力源连接,从而拉动所述车体运动,所述从动部用于与所述轮抵接或分离。其中,所述制动件具有制动位置和释放位置,当所述制动件位于所述制动位置时,所述制动件抵接所述轮,从而制动所述车体,当所述动力源拉动所述制动件时,所述制动件能够从所述释放位置运动至所述释放位置,所述制动件与所述轮分离,所述车体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制动件能够绕制动件转轴相对于所述车体转动。所述驱动部和所述从动部位于所述制动件的相对两端,所述制动件转轴位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从动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运输装置还包括回复装置,与所述制动件连接,并被配置为对所述制动件施加力,以使得所述制动件能够从所述释放位置运动至所述制动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回复装置包括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套设在所述制动件的制动件转轴上,所述第一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第一扭簧的第二端与制动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运输装置还包括传动机构,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用于将所述动力源的动力传输至所述制动件。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以及所述动力源连接,所述第二杆与所述第一杆以及所述制动件的驱动部连接。当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第一杆转动时,所述第一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杆运动,从而使得所述制动件从所述制动位置运动至所述释放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杆转轴与所述车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用于与动力源连接。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杆可转动地连接,并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杆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制动件的驱动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回复装置包括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套设在所述第一杆转轴上,所述第二扭簧的第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第二扭簧的第二端与第一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部上朝向所述轮的一侧设有抵靠部,所述抵靠部的形状能够与所述轮的形状相配,从而与所述轮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抵靠部为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装置结构简单、动力源单一。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是依靠动力源拉动制动件,并且制动是依靠动力源不拉动制动件。通过制动件与轮的配合,即可实现单一动力源同时实现驱动和制动。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装置能够实现自主制动。具体来说,在现有技术中,当车辆需要制动时,需要发出制动信号才能制动,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动力源消失(即,动力源不对制动件施力)时,即可对车体进行制动。这尤其适用于轨道倾斜布置的应用中。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装置的正视透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装置的侧视透视图,其中制动件位于制动位置;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装置的侧视透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其中制动件位于释放位置,并且未示出回复装置。
附图标号说明:
车体1、轮2、制动件3、承载架11、支撑件12、从动部31、驱动部32、制动件转轴33、第一杆4、第一杆转轴41、第二杆5、第一扭簧61、第二扭簧 6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以下的附图中,相同的零部件使用同样的附图号。虽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上”、“下”、“左”、“右”等描述实施例,但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本申请中所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仅仅用于区分和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如未特别指明则不表示特定的顺序,也不具有特定的关联性。例如,术语“第一扭簧”本身并不暗示“第二扭簧”的存在,术语“第二扭簧”本身也不暗示“第一扭簧”的存在。
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装置可以与轨道(未示出)配合,从而相对于轨道移动,以运输货物。举例来说,建筑物包括多个楼层(例如20层),当需要将物体从建筑物外部(例如1层)运输至18层时,操作者可以将轨道的一端设置在地面上,并将轨道的另一端设置在建筑物的18层中,随后通过运输装置将物体从1层运输至18层。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装置包括车体1、轮2和制动件3。车体1 包括承载架11和四个支撑件12。承载架11大致为矩形的架子,以用于支撑待运输的物体。四个支撑件12从承载架11向下延伸形成。在四个支撑件12中,两个支撑件12位于左侧,另外两个支撑件12位于右侧,并且均相距一段距离布置,从而能够保持车体1的平衡。每个支撑件12上设有两个轮2。轮2能够相对于支撑件12转动。两个轮2沿上下布置,并且之间具有一段距离。该距离用于容纳轨道(未示出)。当车体1设置在轨道上时,两个上下布置的轮2能够夹持轨道,并且由于重力,位于上方的轮2压在轨道上,并接触轨道。当轮2转动时,轮2 能够带动车体1运动。制动件3设置在位于右侧的支撑件12上,并且用于与位于上方的轮2相配合。制动件3能够绕制动件转轴33相对于车体1转动。制动件3大致为杆状。其具有位于相对两端的驱动部32和从动部31。制动件转轴33 大致位于制动件3的中部,并位于驱动部32和从动部31之间。驱动部32用于与动力源(未示出,例如,电机)连接。通过拉动制动件3能够拉动车体1运动。从动部31用于与轮2抵接或分离。制动件3具有制动位置和释放位置。当制动件3位于制动位置时,制动件3抵接轮2,从而制动轮2,以制动车体1,阻碍车体1相对于轨道运动。当动力源拉动制动件3时,制动件3能够从制动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当制动件3位于释放位置时,制动件3与轮2分离,轮2能够转动,动力源拉动制动件3,从而拉动车体1,带动车体1运动。此外,从动部31朝向轮2的一侧具有能够与轮2的形状相配合的抵靠部,从而当制动件3位于制动位置时,抵靠部能够以较大面积抵接轮2。作为一个示例,抵靠部为弧形。
如图1-3所示,运输装置还包括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可运动地设置在车体1 上,用于将动力源的动力传输至制动件3。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杆4和第二杆5。第一杆4具有位于上部的第一端和位于下部的第二端。第一杆转轴41大致位于第一杆4的第一端。第一杆4通过第一杆转轴41可转动地设置在车体1上。第一杆4的第二端用于与动力源连接。第二杆5具有位于左部的第一端和位于右部的第二端。第二杆5的第一端与第一杆4可转动地连接,并且连接在第一杆4的第一端与第一杆4的第二端之间(即,第一杆4的中部)。第二杆5的第二端与制动件3的驱动部32连接。由此,当动力源向右拉动第一杆4的第二端时,第一杆4能够绕第一杆转轴4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杆4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能够带动第二杆5大致向右运动,从而使得制动件3绕制动件3的制动件转轴33 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样,动力源拉动第一杆4时,制动件3能够从制动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
如图1-3所示,运输装置还包括回复装置。回复装置与制动件3连接,并被配置为对制动件3施加力,以使得制动件3能够从释放位置运动至制动位置。回复装置包括第一扭簧61和第二扭簧62。第一扭簧61套设在制动件转轴33上,第一扭簧61的第一端与车体1连接,第一扭簧61的第二端与制动件3连接。第二扭簧62套设在第一杆转轴41上,第二扭簧62的第一端与车体1连接,第二扭簧62的第二端与第一杆4连接。由此,当动力源释放第一杆4(即,动力源不向右拉动第一杆4)时,第一扭簧61和第二扭簧62分别对第一杆4和制动件3 施加力,从而驱动第一杆4绕第一杆转轴4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驱动制动件3绕制动件转轴3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使得制动件3能够从释放位置运动至制动位置。
下面参考图2-3描述车体1从制动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以及从释放位置运动至制动位置的过程:
如图2至所示,当动力源不向右拉动第一杆4的第二端(即,不对制动件3 施加力)时,回复装置对制动件3施加力,以使制动件3保持在制动位置。
如图2至图3所示,当动力源向右拉动第一杆4的第二端(即,对制动件3 施加力)时,动力源能够克服回复装置的施力,并使得第一杆4相对于第一杆转轴4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杆4的转动带动第二杆5运动,并带动制动件3 绕制动件转轴33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制动件3从制动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
如图3所示,由于制动件3已位于释放位置,制动件3与轮2分离,因此当动力源继续拉动第一杆4时,动力源能够带动车体1向右运动。
如图2至图3所示,当动力源不向右拉动第一杆4(即,不对制动件3施加力)时,由于回复装置对制动件3施加力,因此制动件3会绕制动件转轴3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其转动的同时,回复装置会对第一杆4施加力,从而使得第一杆4相对于第一杆转轴4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得制动件3从释放位置运动至制动位置。并且,回复装置对制动件3施加的力能够将制动件3保持在制动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示出了回复装置包括第一扭簧61和第二扭簧62,但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扭簧62对第一杆4的施力能够帮助制动件3更快地从释放位置运动至制动位置,并且减少转动时卡顿的发生。
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示出了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杆4和第二杆 5,但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运输装置可以不设有传动机构,动力源直接与制动件3连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示出了运输装置可以与轨道配合(例如,轨道设置在两个轮2之间),但并不仅限于与轨道配合。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与制动件3相配合的轮2也可以直接与地面接触,从而使得运输装置可以在地面上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装置结构简单、动力源单一。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是依靠动力源拉动制动件3,并且制动是依靠动力源不拉动制动件3。通过制动件3与轮2的配合,即可实现单一动力源同时实现驱动和制动。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装置能够实现自主制动。具体来说,在现有技术中,当车辆需要制动时,需要发出制动信号才能制动,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动力源消失(即,动力源不对制动件3施力)时,即可对车体进行制动。这尤其适用于轨道倾斜布置的应用中。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1);
轮(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1)上;以及
制动件(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1)上,所述制动件(3)具有驱动部(32)和从动部(31),所述驱动部(32)用于与动力源连接,从而拉动所述车体(1)运动,所述从动部(31)用于与所述轮(2)抵接或分离;
其中,所述制动件(3)具有制动位置和释放位置,当所述制动件(3)位于所述制动位置时,所述制动件(3)抵接所述轮(2),从而制动所述车体(1),当所述动力源拉动所述制动件(3)时,所述制动件(3)能够从所述释放位置运动至所述释放位置,所述制动件(3)与所述轮(2)分离,所述车体(1)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件(3)能够绕制动件转轴(33)相对于所述车体(1)转动;
所述驱动部(32)和所述从动部(31)位于所述制动件(3)的相对两端,所述制动件转轴(33)位于所述驱动部(32)和所述从动部(31)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回复装置,与所述制动件(3)连接,并被配置为对所述制动件(3)施加力,以使得所述制动件(3)能够从所述释放位置运动至所述制动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复装置包括第一扭簧(61),所述第一扭簧(61)套设在所述制动件(3)的制动件转轴(33)上,所述第一扭簧(61)的第一端与所述车体(1)连接,所述第一扭簧(61)的第二端与制动件(3)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传动机构,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1)上,用于将所述动力源的动力传输至所述制动件(3)。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杆(4)和第二杆(5),所述第一杆(4)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体(1)上,所述第一杆(4)与所述第二杆(5)以及所述动力源连接,所述第二杆(5)与所述第一杆(4)以及所述制动件(3)的驱动部(32)连接;
当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第一杆(4)转动时,所述第一杆(4)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杆(5)运动,从而使得所述制动件(3)从所述制动位置运动至所述释放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杆转轴(41)与所述车体(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杆(4)的第二端用于与动力源连接;
所述第二杆(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杆(4)可转动地连接,并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杆(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杆(4)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二杆(5)的第二端与所述制动件(3)的驱动部(32)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复装置包括第二扭簧(62),所述第二扭簧(62)套设在所述第一杆转轴(41)上,所述第二扭簧(62)的第一端与所述车体(1)连接,所述第二扭簧(62)的第二端与第一杆(4)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部(31)上朝向所述轮(2)的一侧设有抵靠部,所述抵靠部的形状能够与所述轮(2)的形状相配,从而与所述轮(2)抵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靠部为弧形。
CN202123276657.5U 2021-12-24 2021-12-24 运输装置 Active CN2168077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6657.5U CN216807712U (zh) 2021-12-24 2021-12-24 运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6657.5U CN216807712U (zh) 2021-12-24 2021-12-24 运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07712U true CN216807712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57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76657.5U Active CN216807712U (zh) 2021-12-24 2021-12-24 运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077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L2005546C2 (en) X-ray imaging system.
KR102655374B1 (ko) 모바일 로봇 구동 시스템
US5713585A (en) Safety brake stroller
US4582154A (en) Drive apparatus
CN216807712U (zh) 运输装置
JP5361792B2 (ja) ブレーキ付きキャスター、キャスターユニット、それらを備えた移動車
JPS584559A (ja) 車椅子推進補助装置
US11701920B2 (en) Driving wheel, carriage, and apparatus
WO2023144712A1 (en) Brake system with a foot pedal cavity
US6419053B1 (en) Cart brake mechanism
GB2616714A (en) Brake system with a foot pedal cavity
JP2010137595A (ja) 手押し運搬車における自在車輪の制動装置
JP2010264845A (ja) 全方向車輪の回転抑制装置及び移動体
US5197575A (en) Small vehicle braking system
JP6126748B2 (ja) 台車装置
CN106560377A (zh) 电动刹车机构及童车
JP3535065B2 (ja) ブレーキ機構付き手押し運搬車
JPH06125899A (ja) 可搬型電子装置
WO2024074956A1 (en) Geared brake system for manual handling equipment
CN108572080B (zh) 一种连杆控制装置
JP6865412B2 (ja) 台車装置
JP2006213111A (ja) 手押し車等におけるブレーキ装置
WO2024019045A1 (ja) 運搬台車
KR101138040B1 (ko) 동력운반기의 조작용 레버기구
JP2515424Y2 (ja) 重量物運搬用電動キャス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