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83500U - 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83500U
CN216783500U CN202220079216.1U CN202220079216U CN216783500U CN 216783500 U CN216783500 U CN 216783500U CN 202220079216 U CN202220079216 U CN 202220079216U CN 216783500 U CN216783500 U CN 216783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air
cavity
top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7921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若昊
伯均华
闫卫义
马晓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Development Maglev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Development Maglev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Development Maglev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Development Maglev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7921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835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83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835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所述供风结构包括送风单元,所述送风单元包括空调送风口、送风腔和出风口,其中,所述送风腔为由车体顶部、内饰中顶板以及立板构成的腔体结构,所述车体顶部为送风腔的顶板,所述内饰中顶板为送风腔的底板,所述立板分别设置于车体顶部和/或内饰中顶板的两侧,为送风腔的侧板;且各空调送风口设置于所述车体顶部上,与所述送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内饰中顶板上和/或所述内饰中顶板与立板间的连接处。本供风结构实现了列车送风单元和回风单元的内置,降低了列车高度。简化的风道结构,降低了重量,降低装配难度和工作量。通过送风单元内的结构设置,实现了均匀送风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列车供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轨道交通车辆内装顶板、车体顶部与风道结构为分体结构,这种送风方式在增加了车辆重量的同时还增加了车辆的高度,增加了隧道断面。不能满足轨道车辆降低重量和成本的需求。
同时,现有轨道车辆在车辆装配时,需要单独安装风道,在安装完风道后再安装内装顶板,存在安装过程繁琐、装配周期长、风道内部无法检修清洁的问题。
由于磁悬浮车辆对重量敏感,为控制车辆自重,因此需要寻找一种重量轻、体积小且满足供风需求的供风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通过本实用新型供风结构设置,实现内供风结构的车厢内置,克服了传统列车送风结构引起的各种问题。
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所述供风结构包括送风单元,所述送风单元包括空调送风口、送风腔和出风口,其中,所述送风腔为由车体顶部、内饰中顶板以及立板构成的腔体结构,所述车体顶部为送风腔的顶板,所述内饰中顶板为送风腔的底板,所述立板分别设置于车体顶部和/或内饰中顶板的两侧,为送风腔的侧板;且各空调送风口设置于所述车体顶部上,与所述送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内饰中顶板上和/或所述内饰中顶板与立板间的连接处。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车体顶部的内侧铺设有防寒材,所述防寒材与立板压紧密封,立板与止挡板粘接,止挡板与吊装在车体C型槽的安装骨架铆接固定,内饰中顶板连接座与止挡板连接固定。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送风腔内等间距的设有若干中间隔板,所述中间隔板垂直与列车长度方向或送风腔长度方向设置。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送风腔内还设有若干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空调送风口下方,并与送风腔的顶板或顶板平行设置。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挡风板上侧还设有引流板,所述引流板与送风腔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且所述挡风板在送风腔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还设有挡风隔板。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饰中顶板上设有圆形出风口。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饰中顶板与立板间设有带状出风口。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供风结构还包括回风单元,所述回风单元包括:进风口、回风腔和空调回风口;所述回风腔为由车体顶部、内饰侧顶板、立板和车体侧墙构成的腔体结构,所述车体顶部为回风腔的顶板,所述内饰侧顶板为回风腔的底板,所述立板和车体侧墙为回风腔的两侧板;所述空调回风口设置于车体顶部之上,与所述回风腔相连通;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内饰侧顶板与车体侧墙间的间隙处。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饰侧顶板集成有灯带。
前述本实用新型主方案及其各进一步选择方案可以自由组合以形成多个方案,均为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并要求保护的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后根据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可明了有多种组合,均为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做穷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供风结构实现了列车送风单元和回风单元的内置,降低了列车高度。并且,简化的风道结构,降低了重量,降低装配难度和工作量。同时,通过送风单元内的结构设置,实现了均匀送风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供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供风结构的俯视图;
其中,1-车体顶部,2-内饰中顶板,3-立板,4-止挡板,5-安装骨架,6-连接座,7-内饰侧顶板,8-车体侧墙,9-回风腔,10-送风腔,11-侧顶连接板,13-连接板,12-侧顶板安装支架,14-中间隔板,15-空调送风口,17-挡风板,19-引流板,21-圆形出风口,23-防寒材,16-空调回风口,18-挡风隔板,20-带状出风口,22-灯带。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参考图1所示,图中示出了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所述供风结构包括送风单元和回风单元。所述送风单元用于实现向列车车厢内供风,所述回风单元用于实现列车车厢内的空气回流。
优选地,所述送风单元包括空调送风口15、送风腔10和出风口。
其中,所述送风腔10为由车体顶部1、内饰中顶板2以及立板3构成的腔体结构。
车体顶部1为送风腔10的顶板,所述内饰中顶板2为送风腔10的底板,所述立板3分别设置于车体顶部1和/或内饰中顶板2的两侧,为送风腔10的侧板。
送风腔10由车体顶部1与内饰中顶板2以及立板3构成,简化了风道结构,降低了重量。
且各空调送风口15设置于所述车体顶部上,与所述送风腔10连通,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内饰中顶板2上和/或所述内饰中顶板2与立板3间的连接处。
具体地,所述车体顶部1的内侧铺设有防寒材23,所述防寒材23与立板3压紧密封。立板3与止挡板4粘接,止挡板4与吊装在车体C型槽的安装骨架5铆接固定,内饰中顶板2连接座6与止挡板4连接固定。
内饰中顶板2安装时通过与连接座6粘接,再将连接座6通过螺栓与止挡板4连接固定,吊装在车体C型槽的安装骨架5起到了固定立板3、内饰中顶板2、内饰侧顶板7的作用。
优选地,送风腔10内等间距的设有若干中间隔板14,所述中间隔板14垂直与列车长度方向或送风腔10长度方向设置。
送风腔10内还设有若干挡风板17,所述挡风板17位于所述空调送风口15下方,并与送风腔10的顶板或顶板平行设置。
挡风板17上侧还设有引流板19,所述引流板19与送风腔10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且所述挡风板17在送风腔1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还设有挡风隔板18。
送风腔内设置中间隔板14,以在长度方向上把送风腔(10)均分;在空调送风口15下方设置挡风板17,在挡风板17两端间隔设置挡风隔板18,在每个挡风板17上各设置三组引流板19保证了送风的均匀性。
优选地,内饰中顶板2上设有圆形出风口21。内饰中顶板2与立板3间设有带状出风口20。即是,新风通过送风腔10两侧的带状出风口20和中顶板2上的圆形出风口21出风。
优选地,所述回风单元包括:进风口、回风腔9和空调回风口16。
回风腔9为由车体顶部1、内饰侧顶板7、立板3和车体侧墙8构成的腔体结构。
车体顶部1为回风腔9的顶板,所述内饰侧顶板7为回风腔9的底板,所述立板3和车体侧墙8为回风腔9的两侧板。
空调回风口16设置于车体顶部1之上,与所述回风腔9相连通;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内饰侧顶板7与车体侧墙8间的间隙处。
进一步地,所述内饰侧顶板7集成有灯带22。内饰侧顶板7内侧与止挡板4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内饰侧顶板7外侧通过侧顶连接板11与铆接在车体侧墙上的侧顶板安装支架12螺栓连接固定;门区部分的内饰侧顶板7内侧额外使用螺栓将连接板与安装骨架5连接;客室内部分气流通过内饰侧顶板7与车体侧墙8间的间隙进入回风腔9并进入空调回风口16二次循环。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供风结构实现了列车送风单元和回风单元的内置,降低了列车高度。并且,简化的风道结构,降低了重量,降低装配难度和工作量。同时,通过送风单元内的结构设置,实现了均匀送风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风结构包括送风单元,所述送风单元包括空调送风口(15)、送风腔(10)和出风口,
其中,所述送风腔(10)为由车体顶部(1)、内饰中顶板(2)以及立板(3)构成的腔体结构,
所述车体顶部(1)为送风腔(10)的顶板,所述内饰中顶板(2)为送风腔(10)的底板,所述立板(3)分别设置于车体顶部(1)和/或内饰中顶板(2)的两侧,为送风腔(10)的侧板;
且各空调送风口(15)设置于所述车体顶部(1)上,与所述送风腔(10)连通,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内饰中顶板(2)上和/或所述内饰中顶板(2)与立板(3)间的连接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顶部(1)的内侧铺设有防寒材(23),
所述防寒材(23)与立板(3)压紧密封,立板(3)与止挡板(4)粘接,止挡板(4)与吊装在车体C型槽的安装骨架(5)铆接固定,内饰中顶板(2)连接座(6)与止挡板(4)连接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腔(10)内等间距的设有若干中间隔板(14),所述中间隔板(14)垂直与列车长度方向或送风腔(10)长度方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腔(10)内还设有若干挡风板(17),所述挡风板(17)位于所述空调送风口(15)下方,并与送风腔(10)的顶板或顶板平行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17)上侧还设有引流板(19),所述引流板(19)与送风腔(10)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且所述挡风板(17)在送风腔(1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还设有挡风隔板(1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饰中顶板(2)上设有圆形出风口(2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饰中顶板(2)与立板(3)间设有带状出风口(20)。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风结构还包括回风单元,所述回风单元包括:进风口、回风腔(9)和空调回风口(16);
所述回风腔(9)为由车体顶部(1)、内饰侧顶板(7)、立板(3)和车体侧墙(8)构成的腔体结构,
所述车体顶部(1)为回风腔(9)的顶板,所述内饰侧顶板(7)为回风腔(9)的底板,所述立板(3)和车体侧墙(8)为回风腔(9)的两侧板;
所述空调回风口(16)设置于车体顶部(1)之上,与所述回风腔(9)相连通;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内饰侧顶板(7)与车体侧墙(8)间的间隙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饰侧顶板(7)集成有灯带(22)。
CN202220079216.1U 2022-01-12 2022-01-12 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 Active CN2167835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79216.1U CN216783500U (zh) 2022-01-12 2022-01-12 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79216.1U CN216783500U (zh) 2022-01-12 2022-01-12 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83500U true CN216783500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13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79216.1U Active CN216783500U (zh) 2022-01-12 2022-01-12 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835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8730B (zh) 城际动车组用空调风道系统
CN216783500U (zh) 一种列车无风道的供风结构
CN112849176B (zh) 车厢及轨道车辆
CN202413811U (zh) 高速动车组空调风道系统
CN103241252B (zh) 轨道车辆拼接式空调风道及其拼装方法
CN103434522A (zh) 轨道车厢废排装置
CN108622125A (zh) 一种用于磁浮列车的风道系统和工作方法
CN204415402U (zh) 轨道车辆中顶送风结构及轨道车辆
CN214689472U (zh) 集成式平顶板及轨道车辆
WO2019100717A1 (zh) 一种卧铺车及列车
CN112406920A (zh) 车厢及轨道车辆
CN221162736U (zh) 一种轨道车辆车体顶板模组及轨道车辆
CN201626407U (zh) 100%低地板轻轨车送风系统
CN215904487U (zh) 一种废排风机安装结构、轨道车辆空调机组及轨道车辆
CN216943067U (zh) 轨道车厢及轨道车辆
CN104554309A (zh) 轨道车辆中顶送风结构及轨道车辆
CN220096361U (zh) 轨道车辆的车体结构及轨道车辆
CN216734284U (zh) 一种轨道车辆主动废排连接结构
CN215097318U (zh) 一种房车行李架结构
JP2001063565A (ja) 鉄道車両の空調装置
EP3296179B1 (en) Railway vehicle provided with ceiling module
CN220465637U (zh) 一种用于双头消防车的厢体结构
CN218198259U (zh) 一种轨道工程车用散热风道及车厢
CN113753085B (zh) 一种轨道车辆送风、回风及车顶整体结构
CN220332793U (zh) 一种客车集成式顶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