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83328U - 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 - Google Patents

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83328U
CN216783328U CN202220286773.0U CN202220286773U CN216783328U CN 216783328 U CN216783328 U CN 216783328U CN 202220286773 U CN202220286773 U CN 202220286773U CN 216783328 U CN216783328 U CN 2167833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age
seat
pipe
lif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8677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卫
熊培建
唐从坤
张敏
肖磊杰
于敬瑞
隰朋
张亚伟
曹振华
张晶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8677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833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833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833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所述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包括:座盆;座框总成,所述座框总成支撑于所述座盆的底部,且用于将所述座盆抬升或降落;靠背总成,所述靠背总成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座框总成的后端,且适于相对于所述座框总成转动至水平方向;后抬升组件,所述后抬升组件安装于所述座框总成,且用于驱动所述座盆的后端抬升或降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可以通过后抬升组件单独实现座盆后端的升降,也可以通过座框总成单独驱动座盆整体的升降,且可以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合使用,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个人习惯灵活调整座椅,大大提高了用户在乘车过程中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座椅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具有该骨架的可调节座椅。
背景技术
对于长期驾车行驶的车主或者爱好自驾游的玩车人来说,存在将前排座椅临时放倒一键成床进行休息的需求。相关技术中,在座椅的靠背转动时,座垫的高度和角度可以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一键成床功能,但座垫的高度变化和角度变化通常保持固定,无法根据个人习惯进行对应调整,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可实现座盆的后端的单独抬升,也可实现座盆的整体抬升,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包括:座盆;座框总成,所述座框总成支撑于所述座盆的底部,且用于将所述座盆抬升或降落;靠背总成,所述靠背总成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座框总成的后端,且适于相对于所述座框总成转动至水平方向;后抬升组件,所述后抬升组件安装于所述座框总成,且用于驱动所述座盆的后端抬升或降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可以通过后抬升组件单独实现座盆后端的升降,也可以通过座框总成单独驱动座盆整体的升降,且可以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合使用,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个人习惯灵活调整座椅,大大提高了用户在乘车过程中的舒适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后抬升组件包括:第一联动管,所述第一联动管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座框总成;第二联动管,所述第二联动管与所述第一联动管通过连接结构相连,且所述第二联动管与所述座盆的后端相连;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结构动力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结构带动所述第二联动管相对于所述第一联动管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左联动片、右联动片和齿板,所述左联动片用于将所述第一联动管的左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管的左端相连,所述右联动片用于将所述第一联动管的右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管的右端相连;其中,所述齿板套设于所述第一联动管且连接于所述左联动片或所述右联动片,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齿板动力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连接于电机轴的棘轮,所述齿板设有驱动齿部,所述棘轮与所述驱动齿部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第二联动管设有抬升塑料件,所述抬升塑料件用于与所述座盆的后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座框总成包括第二驱动机构和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搭接板、边板、前联动片和后联动片;其中,所述前联动片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搭接板的前端和所述边板的前端之间,所述后联动片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搭接板的后端和所述边板的后端之间,所述搭接板位于所述边板的下方,且所述边板支撑于所述座盆的底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前联动片或所述后联动片动力连接以驱动所述边板相对于所述搭接板抬升或降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联动机构为两组,且分别位于所述座框总成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两组所述联动机构中的至少一组对应的所述前联动片或所述后联动片动力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还包括:第三联动管和第四联动管,所述第三联动管用于将两组所述联动机构的搭接板的前端相连,所述第四联动管用于将两组所述联动机构的边板动力相连;其中,一组所述联动机构的后联动片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联动管与对应的搭接板的后端相连、中部与对应的所述边板的后端可转动地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动力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电机丝杆和螺纹管,所述电机丝杆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所述螺纹管螺纹套设于所述电机丝杆外,所述螺纹管与所述后联动片的第二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了一种可调节座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
所述可调节座椅和所述可调节座椅的骨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正常状态下);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成床状态下);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的轴测图(无座盆);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中座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中座框总成的轴测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中前抬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中后抬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中第三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的工作原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后抬升的工作原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前抬升的工作原理图。
附图标记:
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
座盆1,安装通孔11,座框总成2,第二驱动机构21,第二驱动电机211,电机丝杆212,螺纹管213,调高电机支架214,
联动机构22,搭接板221,边板222,前联动片223,后联动片224,第三联动管23,第四联动管24,电机固定支架25,靠背总成3,
前抬升组件4,第五联动管41,第六联动管42,第一左联动片431,第一右联动片432,第一抬升塑料件44,滑动槽441,第三驱动机构45,挡圈46,
后抬升组件5,第一联动管51,第二联动管52,左联动片531,右联动片532,齿板533,抬升塑料件54,第一驱动机构55,螺母销轴56,滑轨总成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可应用于商务车辆、重型卡车等车型上,可通过实现一键成床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在长时间乘车后进行休息,尤其是对于驾驶员来说,通过进行便捷舒适的休息,利于降低驾驶员在驾驶工作的疲劳。当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也可以应用在普通座椅上,如小型沙发,按摩椅等。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高度方向为图1中的上下方向,且前后方向为图1中的左右方向,左右方向为图1中的内外方向。
如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包括:座盆1、座框总成2、靠背总成3和后抬升组件5。
如图4所示,可以将座盆1构造为朝上且朝前敞开的箕状结构,使得座盆1形成有乘坐腔,乘坐腔的整体尺寸较大,以便于用户进行乘坐,且可将座盆1的底壁构造弧形结构,根据人体工程学对弧度进行设计,使得座盆1的底壁可以更好地贴合用户,通过乘坐腔的侧壁和底壁共同对用户进行支撑,以提高用户的乘坐舒适度。其中,可以在座盆1的外侧包覆有填充物,填充物的材料可以选用海绵、棉块等,从而构造出柔软舒适的座垫,以减小乘坐过程中对臀部的压迫,使得用户具有良好的乘坐体验。
座框总成2支撑于座盆1的底部,且用于将座盆1抬升或降落。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可以将座框总成2构造为框架结构,座框总成2的下端用于支撑在车身地板上,且座框总成2的上端支撑在座盆1的底部以使座盆1远离车身地板,这样,当用户乘坐在座盆1上时,用户的腿部可以具有较大的伸展空间。同时,座框总成2可以带动座盆1向上抬升或是向下降落,以改变座盆1的高度位置,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个人习惯调整座盆1的整体高度,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靠背总成3可转动地连接于座框总成2的后端,且可以相对于座框总成2转动至水平方向。其中,可以在靠背总成3的外侧包覆有填充物,填充物的材料可以选用海绵、棉块等,从而构造出柔软舒适的靠背,使得用户具有良好的乘坐体验。也就是说,当用户乘坐在座盆1上时,可以向后倚靠在靠背总成3上,通过靠背总成3对用户的后背进行支撑,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缓解长时间乘车的疲劳。进一步地,通过设置靠背总成3可以相对于座框总成2转动,使得用户可以根据情况对靠背总成3的角度进行调节,如用户需要休息时,可以将靠背总成3向后转动至水平位置,从而便于用户向后进行倚靠。
后抬升组件5安装于座框总成2,且用于驱动座盆1的后端抬升或降落。其中,当后抬升组件5驱动座盆1的后端抬升或降落时,座盆1的前端的位置随之发生变化,通过设置座盆1的前端可以相对固定位置产生一定的滑动,避免了座盆1对后抬升组件5的运动产生干扰,以利于实现座盆1的后端的单独升降,提高了可调节座椅的可靠性。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当用户长时间乘坐车辆后,如图2和图10所示,可以通过后抬升组件5对座盆1的后端进行抬升,并控制靠背总成3向后转动至水平位置处,从而使靠背总成3和座盆1近似于处于同一平面,以实现一键成床功能,此时,可以使座框总成2驱动座盆1整体向上运动,以使用户的腿部脱离地板,从而提高用户休息时的舒适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可以通过后抬升组件5单独实现座盆1后端的升降,也可以通过座框总成2单独驱动座盆1整体的升降,且可以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合使用,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个人习惯灵活调整座椅,大大提高了用户在乘车过程中的舒适度。
可选的,可以在可调节座椅的一侧设置物理开关,或者在车辆显示屏上设置开关,通过按动开关即可实现座盆1的后抬升或是整体抬升,又或者直接实现一键成床功能,便于用户对可调节座椅进行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述,后抬升组件5包括:第一联动管51、第二联动管52和第一驱动机构55。其中,第一联动管51可转动地安装于座框总成2,第二联动管52与第一联动管51通过连接结构相连,且第二联动管52与座盆1的后端相连,第一驱动机构55的输出端与连接结构动力连接,且用于驱动连接结构带动第二联动管52相对于第一联动管51转动。
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可以将第一联动管51和第二联动管52均构造为圆管结构,第一联动管51沿左右方向延伸布置,且第一联动管51的两端分别设有螺母销轴56,第一联动管51的两端用于分别抵压在座框总成2的两侧,通过台阶螺栓贯穿座框总成2的侧壁以与螺母销轴56螺接,可将后抬升组件5可转动地安装在座框总成2上。同时,第二联动管52设置在第一联动管51的外侧,第二联动管52通过连接结构以与第一联动管51相连,当第一联动管51绕自身轴线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联动管52绕第一联动管51的轴线进行转动。
其中,座盆1的后端可转动地固定在第二联动管52上,在实现后抬升功能的过程中,第二联动管52绕第一联动管51转动,以带动座盆1的后端运动,此时,通过设置座盆1的前端可以相对前抬升组件4转动且滑动,使得座盆1与后抬升组件5共同形成曲柄滑块结构(如图9所示),使得后抬升组件5可以驱动座盆1实现后抬升功能,且整个运动过程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可以将第一驱动机构55安装在座框总成2上,且使得第一驱动机构55的输出端与连接结构动力连接,使得第二驱动结构可以带动第二联动管52相对第一联动管51转动。具体地,如图3所示,当第二驱动机构21正向转动时,第二驱动机构21可以带动第二联动管52绕第一联动管51逆时针转动,使得座盆1的后端向上运动,当座盆1的后端运动至设定位置时,即可实现后抬升功能;而当第一驱动机构55反向转动时,第一驱动机构55可以带动第二联动管52绕第一联动管51顺时针转动,使得座盆1的后端向下运动,当座盆1的后端运动回原位时,即可退出后抬升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包括左联动片531、右联动片532和齿板533,左联动片531用于将第一联动管51的左端与第二联动管52的左端相连,右联动片532用于将第一联动管51的右端与第二联动管52的右端相连。
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可以将左联动片531和右联动片532均构造为条状结构,左联动片531和右联动片53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孔,第一联动管51和第二联动管52的左端分别贯穿左联动片531两端的安装孔,并通过焊接等形式实现第一联动管51的左端和第二联动管52的左端的固定,同时,第一联动管51和第二联动管52的右端分别贯穿右联动片532两端的安装通孔11,并通过焊接等形式实现第一联动管51的右端和第二联动管52的右端的固定,由此,实现了第一联动管51和第二联动管52的稳定连接。
其中,齿板533套设于第一联动管51,且齿板533连接于左联动片531或右联动片532,第一驱动机构55的输出端与齿板533动力连接。也就是说,可以将齿板533套设在第一联动管51的左端,使齿板533位于左联动片531的左侧且与左联动片531相连,使得第一驱动机构55可以驱动左联动片531转动,以带动第二联动管52转动;或者可以将齿板533套设在第一联动管51的右端,使齿板533位于右联动片532的右侧且与右联动片532相连,使得第一驱动机构55可以驱动右联动片532转动,以带动第二联动管52转动。
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当齿板533设置在第一联动管51的左侧时,可以预先将齿板533与左侧的螺母销轴56焊接,再与左联动片531焊接,且右侧的螺母销轴56直接与右联动片532进行焊接,最后将左右两侧的螺母销轴56与第一联动管51焊接,即可实现齿板533和螺母销轴56的稳固安装,提高了螺母销轴56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后抬升组件5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55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和棘轮,棘轮连接于第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齿板533设有驱动齿部,棘轮与驱动齿部啮合。其中,第一驱动机构55可设置为驱动电机。
也就是说,座框总成2的后侧设有第二安装位,第二驱动电机可以放置于第二安装位且通过螺钉固定安装,第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连接有棘轮,棘轮用于和齿板533的驱动齿板533啮合,使得棘轮可以带动齿板533转动,从而驱动第二联动管52绕第一联动管51转动,以实现后抬升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联动管52设有抬升塑料件54,抬升塑料件54用于与座盆1的后端相连。也就是说,如图4和图7所示,可以将抬升塑料件54设置为两个,两个抬升塑料件54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二联动管52上,且两个第二联动管52沿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对应的,座盆1的后端设有两个沿宽度方向间隔开的安装部,两个安装部与两个抬升塑料件54一一对应。其中,抬升塑料件54设有两个间隔开的螺纹孔,且安装部构造为两个间隔开的安装通孔11,螺钉可以穿过座盆1的安装通孔11且伸至抬升塑料件54的螺纹孔内,以将座盆1的后端固定在抬升塑料件54上,且使得座盆1的后端可以相对第二联动管52转动,利于实现后抬升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多个抬升塑料件54共同对座盆1的后端进行支撑,使得用户乘坐在座盆1时,座盆1不会产生侧倾,提高了座盆1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框总成2包括第二驱动机构21和联动机构22,联动机构22包括搭接板221、边板222、前联动片223和后联动片224。其中,前联动片223可转动地连接于搭接板221的前端和边板222的前端之间,后联动片224可转动地连接于搭接板221的后端和边板222的后端之间,搭接板221位于边板222的下方,且边板222支撑于座盆1的底部,第二驱动机构21的输出端与前联动片223或后联动片224动力连接,以驱动边板222相对于搭接板221抬升或降落。
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可以将前联动片223的上端通过台阶铆钉与边板222的前端可转动相连,且将下端通过台阶螺栓与搭接板221的前端可转动相连,同时,后联动片224的上端与边板222可转动相连,且下端与搭接板221可转动相连,使得边板222、搭接板221、前联动片223和后联动片224共同形成四连杆机构(如图9所示)。其中,通过将座盆1和靠背总成3支撑在边板222上,通过调整前联动片223和后联动片224的位置以调整边板222的高度,即可实现座盆1和靠背总成3的同步升降,升降过程稳定。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将第二驱动机构21的输出端与前联动片223动力连接,使得第二驱动机构21可以带动前联动片223绕前联动片223与搭接板221的连接点转动,以带动后联动片224绕后联动片224与搭接板221的连接点转动,从而实现边板222的升降;或者可以将第二驱动机构21的输出端与后联动片224动力连接,使得第二驱动机构21可以带动后联动片224绕后联动片224与搭接板221的连接点转动,以带动前联动片223绕前联动片223与搭接板221的连接点转动,从而实现边板222的升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联动机构22为两组,且分别位于座框总成2的左右两侧,第二驱动机构21与两组联动机构22中的至少一组对应的前联动片223或后联动片224动力连接。
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两个联动机构22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两个联动机构22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可以将前抬升组件4安装在容纳空间的前侧,且使得第五联动管4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联动机构22上,以将前抬升组件4安装至座框总成2,同时,可以将后抬升组件5均安装至容纳空间的后侧,且使得第一联动管5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联动机构22上,以将后抬升组件5安装至座框总成2,由此,提高了联动机构22的空间利用率。
其中,可以将第二驱动机构21与左侧的联动机构22的前联动片223相连,或者将第二驱动机构21与右侧的联动机构22的前联动片223相连,或者将第二驱动机构21和右侧的联动机构22的后联动片224相连,又或者将第二驱动机构21和左侧的联动机构22的后联动片224相连。这样,可以通过驱动单个前联动片223或是后联动片224以带动整个联动机构22运转,利于降低安装难度。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驱动机构21同时与左侧的联动机构22的前联动片223和右侧的联动机构22的前联动片223相连,通过同时驱动两个前联动片223以带动两个联动机构22运转,提高了联动机构22运转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所举实施例,凡是能够通过第二驱动电机211驱动联动机构22稳定运转的方式,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还包括:第三联动管23和第四联动管24,第三联动管23用于将两组联动机构22的搭接板221的前端相连,第四联动管24用于将两组联动机构22的边板222动力相连。
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可以将第三联动管23和第四联动管24构造为圆管,通过在两组联动机构22的边板222上设有朝向彼此敞开的开孔,开孔设置在边板222的后侧,将第四联动管24沿左右方向延伸布置,使得第四联动管24的两端分别伸至两个边板222的开孔内,通过胀管工艺铆接连接,以实现两组联动机构22的边板222的连接;同时,可以将第三联动管23沿左右方向延伸布置在容纳空间的前侧,使得第三联动管23的两端分别搭接在两个搭接板221的前端位置处,并通过焊接进行固定,以实现两组联动机构22的搭接板221的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两组联动机构22的搭接板221相连,并将两组联动机构22的边板222相连,以将座框总成2构造为框架结构,利于提高座框总成2的结构强度,且在第二驱动机构21带动边板222相对搭接板221运动时,第四联动管24可以使两侧的边板222保持同步,以提高升降过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中,一组联动机构22的后联动片224的第一端通过第四联动管24与对应的边板222的后端相连、中部与对应的搭接板221的后端可转动地相连、第二端与第二驱动机构21的输出端动力连接。也就是说,可以将后联动片224构造为长条状结构,后联动片224的上端(即第一端)设有通孔,第四联动管24贯穿后联动片224的通孔,且通过在后联动片224与第四联动管24之间进行焊接,可以将后联动片224的第一端固定在第四联动管24上。同时,后联动片224的中部通过台阶铆钉与后搭接板221铆接,使得后联动片224、前联动片223、边板222和搭接板221共同形成四连杆结构(如图9所)。其中,第二驱动电机211安装在搭接板221上,且后联动片224的下端(即第二端)与第二驱动电机211的输出端动力连接,第二驱动电机211可以驱动后联动片224的第二端绕后联动片224与搭接板221的连接点转动。
通过上述设置,第二驱动机构21可以驱动后联动片224绕中部转动,使得后联动片224的第一端可以带动第四联动管24转动,第四联动管24用于带动两组联动机构22同步运动,以实现座盆1的整体升降,结构简单,升降过程稳定,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21包括第二驱动电机211、电机丝杆212和螺纹管213,电机丝杆212连接于第二驱动电机211的电机轴,螺纹管213螺纹套设于电机丝杆212外,螺纹管213与后联动片224的第二端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和图8所示,可以在第三联动管23的外侧设有电机固定支架25,电机固定支架25和第三联动管23进行焊接,第二驱动电机211可以通过螺栓可转动地固定在电机固定支架25上,第二驱动电机211的电机轴连接有电机丝杆212,第二驱动电机211可以驱动电机丝杆212转动。同时,螺纹管213外设有调高电机支架214,调高电机支架214构造为具有U形横截面的条状结构,调高电机支架214设有敞开槽,螺纹管213设置在调高电机支架214的敞开槽的前端且与调高电机支架214焊接相连,调高电机支架214的后端与后联动片224通过台阶螺栓进行可转动固定,且螺纹管213螺接套设在电机丝杆212外。
具体地,第二驱动电机211正向转动时,可使第二驱动电机211带动电机丝杆212正向转动,以向远离螺纹管213的方向运动,即螺纹管213和调高电机支架214的整体长度增大,此时,第二驱动电机211可以绕电机固定支架25转动,且调高电机支架214可以相对后联动片224转动,使得调高电机支架214可以驱动后联动片224的第二端绕后联动片224的中部逆时针转动,以使后联动片224的第一端带动第四联动管24逆时针转动,使得边板222和搭接板221的距离增大,实现了座盆1的升高。
其中,第二驱动电机211反向转动时,可使第二驱动电机211带动电机丝杆212反向转动,以向靠近螺纹管213的方向运动,即螺纹管213和调高电机支架214的整体长度减小,此时,第二驱动电机211可以绕电机固定支架25转动,且调高电机支架214可以相对后联动片224转动,使得调高电机支架214可以驱动后联动片224的第二端绕后联动片224的中部顺时针转动,以使后联动片224的第一端带动第四联动管24顺时针转动,使得边板222和搭接板221的距离缩小,实现了座盆1的降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座框总成2,还包括滑轨总成6,滑轨总成6安装在车身地板上,且用于支撑座框总成2,滑轨总成6设有两条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轨,两条滑轨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且与两组联动机构22的搭接板221分别可滑动相连,由此,使得座框总成2可以沿滑轨运动,以改变座框总成2的前后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还包括:前抬升组件4,前抬升组件4安装于座框总成2,且用于驱动座盆1的前端抬升或降落。其中,如图11所示,当用户感觉乘坐姿势不适时,可以通过前抬升组件4对座盆1的前端进行抬升,以使得用户的腿部向后上方运动,并控制靠背总成3向后转动一定角度,使得用户的上半身向后倾斜,使得身体的重心落至臀部位置处,即可实现无重力模式,此时,可以使座框总成2驱动座盆1整体向下运动,使得用户的腿部保持在原有高度,从而提高用户的乘坐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前抬升组件4包括:第五联动管41、第六联动管42、第一抬升塑料件44和第三驱动机构45。其中,第五联动管41可转动地安装于座框总成2,第六联动管42与第五联动管41通过第一连接结构相连,第一抬升塑料件44用于与座盆1的前端相连,第六联动管42穿设于第一抬升塑料件44,且与第一抬升塑料件44滑动配合,第三驱动机构45的输出端与第一连接结构动力连接,且第三驱动机构45用于驱动第一连接结构带动第六联动管42相对于第五联动管41转动。
也就是说,可以将第五联动管41和第六联动管42均构造为圆管结构,第五联动管41的两端分别套设有挡圈46,第五联动管41沿左右方向延伸布置,且通过胀管工艺将第五联动管41的两端和对应的挡圈46铆接在座框总成2上,以将前抬升组件4可转动地安装在座框总成2上。同时,第六联动管42设置在第五联动管41的外侧,第六联动管42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五联动管41相连,当第五联动管41绕自身轴线转动时,可以带动第六联动管42绕第五联动管41的轴线进行转动。
其中,第六联动管42外套设有第一抬升塑料件44,第一抬升塑料件44构造为可以相对第五联动管41转动且滑动,且座盆1的前端固定在第一抬升塑料件44上。这样,在实现前抬升功能的过程中,通过驱动第六联动管42绕第五联动管41转动,以带动座盆1的前端绕座盆1的后端转动,使得座盆1的前端运动至后上方位置处,此时,由于第六联动管42和座盆1的前端的转动圆心以及半径不同,座盆1的前端相对第五联动管41的位置和角度在转动过程中发生变化,通过设置第一抬升塑料件44可以相对第六联动管42转动且滑动,使得座盆1的前端可以始终固定在第一抬升塑料件44上,提高了座盆1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可以将第三驱动机构45安装在座框总成2上,且使得第三驱动机构45的输出端与第一连接结构动力连接,使得第三驱动机构45可以带动第六联动管42相对第五联动管41转动。具体地,如图3所示,当第三驱动机构45正向转动时,第三驱动机构45可以带动第六联动管42绕第五联动管41顺时针转动,使得座盆1的前端绕座盆1的后端顺时针转动,此时,第一抬升塑料件44可以相对第六联动管42转动且滑动,以保证座盆1的安装稳定性,且当座盆1的前端运动至设定位置时,即可实现前抬升功能;而当第三驱动机构45反向转动时,第三驱动机构45可以带动第六联动管42绕第五联动管41逆时针转动,使得座盆1的前端绕座盆1的后端逆时针转动,此时,第一抬升塑料件44可以相对第六联动管42转动且滑动,以保证座盆1的安装稳定性,且当座盆1的前端运动回原位时,即可解除前抬升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抬升塑料件44具有滑动槽441,第六联动管42穿设于滑动槽441且在滑动槽441内相对滑动,其中滑动槽441构造为长槽,且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第一方向设置为座盆1的长度延伸方向。也就是说,如图6所示,可以将第一抬升塑料件44构造为环形结构,第一抬升塑料件44设有两端敞开的滑动槽441,且滑动槽441的敞开方向与第六联动管42的延伸方向一致,如可以设置滑动槽441沿左右方向的两端敞开,使得第一抬升塑料件44可以套设在第六联动管42的外侧,且将滑动槽441构造为长槽。这样,在前抬升过程中,第六联动管42可以在滑动槽441内进行转动且滑动,以消除第六联动管42和座盆1的前端所产生的位置变化,使得第一抬升塑料件44可以保持座盆1的前端和第六联动管42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当第三驱动机构45带动第六联动管42绕第五联动管41转动,使得座盆1的前端绕座盆1的后端转动时,座盆1的长度延伸方向发生改变,滑动槽441的长度方向随之发生变化,通过设置座盆1的长度方向和滑动槽441的长度方向相同,第六联动管42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第一方向保持一定夹角,以保证第六联动管42可以带动第一抬升塑料件44向上运动,提高了前抬升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抬升塑料件44为多个,且多个间隔开分布于第六联动管42,且分别与座盆1的宽度方向的多个位置相连。具体的,如图4和图6所述,可以将第一抬升塑料件44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抬升塑料件44沿第六联动管42的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间隔开设置,对应的,座盆1的宽度方向上设有两个间隔开的安装部,两个安装部与两个第一抬升塑料件44一一对应。其中,第一抬升塑料件44设有两个间隔开的螺纹孔,且安装部构造为具有两个间隔开的安装通孔11,螺钉可以穿过座盆1的安装通孔11且伸至第一抬升塑料件44的螺纹孔内,以将座盆1的前端固定在第一抬升塑料件44上。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抬升塑料件44共同对座盆1的前端进行支撑,使得用户乘坐在座盆1上时,座盆1不会产生侧倾,提高了座盆1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左联动片431、第一右联动片432,第一左联动片431用于将第五联动管41的左端与第六联动管42的左端相连,第一右联动片432用于将第五联动管41的右端与第六联动管42的右端相连。其中,第三驱动机构45的输出端与第一左联动片431或第一右联动片432动力连接。也就是说,可以将第三驱动机构45的输出端和第一左联动片431动力连接,或者将第三驱动机构45的输出端和第一右联动片432动力连接。
具体的,如图6所示,可以将第一右联动片432构造为条状结构,第一右联动片43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孔,安装孔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右联动片432,第五联动管41和第六联动管42分别伸入两端的安装孔内,并通过焊接等形式实现第五联动管41的右端和第六联动管42的右端的固定;同时,可以将第一左联动片431构造为条状结构,第一左联动片43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孔,安装孔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左联动片431,第五联动管41和第六联动管42分别伸入两端的安装孔内,并通过焊接等形式实现第五联动管41的左端和第六联动管42的左端的固定,从而实现第五联动管41和第六联动管42有效固定。同时,在第一左联动片431的后端下侧设有延伸片,第三驱动机构45的输出端与延伸片相连,以实现与第一左联动片431的动力连接,使得第三驱动机构45可以驱动第一左联动片431运动,以带动第六联动管42绕第五联动管41转动。
其中,如图6所示,可以将第一抬升塑料件44安装在第一左联动片431和第一右联动片432之间,使得第一左联动片431和第二右联动片532可以对第一抬升塑料件44进行限位,从而避免第一抬升塑料件44脱离第六联动管42,提高了第一抬升塑料件44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驱动机构45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涡轮和蜗杆,第一驱动电机安装于座框总成2,蜗杆连接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涡轮连接于第一左联动片431或第一右联动片432,涡轮和蜗杆啮合传动。其中,第一驱动电机可以设置为Tilt电机。
也就是说,座框总成2设有第一安装位,第一驱动电机可以通过螺栓安装至第一安装位处,以将第一驱动电机固定在座框总成2,第一驱动电机与蜗杆动力连接,第一驱动电机可以驱动蜗杆移动,对应的,可以将涡轮连接在第一左联动片431,或是将涡轮连接在第一右联动片432处,涡轮和蜗杆啮合,使得第一驱动电机可以带动第六联动管42绕第五联动管41转动。
具体地,如图6所示,可以设置座框总成2的左侧设有第一安装位,以将第一驱动电机安装在座框总成2的左侧,对应的,可将涡轮连接在第一左联动片431上,并将蜗杆安装在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驱动第一驱动电机进行工作,使得蜗杆移动以带动涡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左联动片431转动,使得第六联动管42绕第五联动管41转动,以驱动第一抬升塑料件44运动,从而实现座盆1的前端的升降。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可调节座椅。
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可以通过后抬升组件5单独实现座盆1后端的升降,还可以通过座框总成2驱动座盆1整体的升降,且可以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合使用,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个人习惯灵活调整座椅,使得可调节座椅具有多样化调节模式,大大提高了用户在乘车过程中的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盆(1);
座框总成(2),所述座框总成(2)支撑于所述座盆(1)的底部,且用于将所述座盆(1)抬升或降落;
靠背总成(3),所述靠背总成(3)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座框总成(2)的后端,且适于相对于所述座框总成(2)转动至水平方向;
后抬升组件(5),所述后抬升组件(5)安装于所述座框总成(2),且用于驱动所述座盆(1)的后端抬升或降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抬升组件(5)包括:
第一联动管(51),所述第一联动管(5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座框总成(2);
第二联动管(52),所述第二联动管(52)与所述第一联动管(51)通过连接结构相连,且所述第二联动管(52)与所述座盆(1)的后端相连;
第一驱动机构(55),所述第一驱动机构(55)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结构动力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结构带动所述第二联动管(52)相对于所述第一联动管(51)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左联动片(531)、右联动片(532)和齿板(533),所述左联动片(531)用于将所述第一联动管(51)的左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管(52)的左端相连,所述右联动片(532)用于将所述第一联动管(51)的右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管(52)的右端相连;其中,
所述齿板(533)套设于所述第一联动管(51)且连接于所述左联动片(531)或所述右联动片(532),所述第一驱动机构(55)的输出端与所述齿板(533)动力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55)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连接于电机轴的棘轮,所述齿板(533)设有驱动齿部,所述棘轮与所述驱动齿部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管(52)设有抬升塑料件(54),所述抬升塑料件(54)用于与所述座盆(1)的后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框总成(2)包括第二驱动机构(21)和联动机构(22),所述联动机构(22)包括搭接板(221)、边板(222)、前联动片(223)和后联动片(224);其中,
所述前联动片(223)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搭接板(221)的前端和所述边板(222)的前端之间,所述后联动片(224)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搭接板(221)的后端和所述边板(222)的后端之间,所述搭接板(221)位于所述边板(222)的下方,且所述边板(222)支撑于所述座盆(1)的底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1)的输出端与所述前联动片(223)或所述后联动片(224)动力连接以驱动所述边板(222)相对于所述搭接板(221)抬升或降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22)为两组,且分别位于所述座框总成(2)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1)与两组所述联动机构(22)中的至少一组对应的所述前联动片(223)或所述后联动片(224)动力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联动管(23)和第四联动管(24),所述第三联动管(23)用于将两组所述联动机构(22)的搭接板(221)的前端相连,所述第四联动管(24)用于将两组所述联动机构(22)的边板(222)动力相连;其中,
一组所述联动机构(22)的后联动片(224)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联动管(24)与对应的搭接板(221)的后端相连、中部与对应的所述边板(222)的后端可转动地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1)的输出端动力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1)包括第二驱动电机(211)、电机丝杆(212)和螺纹管(213),所述电机丝杆(212)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11)的电机轴,所述螺纹管(213)螺纹套设于所述电机丝杆(212)外,所述螺纹管(213)与所述后联动片(224)的第二端相连。
10.一种可调节座椅,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
CN202220286773.0U 2022-02-11 2022-02-11 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 Active CN2167833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86773.0U CN216783328U (zh) 2022-02-11 2022-02-11 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86773.0U CN216783328U (zh) 2022-02-11 2022-02-11 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83328U true CN216783328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18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86773.0U Active CN216783328U (zh) 2022-02-11 2022-02-11 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833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73613B2 (en) Vehicle seat
CN108327589A (zh) 车辆座椅
US5810436A (en) Child seat with a tiltable back
WO2021036222A1 (zh) 汽车座椅及包含其的汽车
CN107914605B (zh) 车辆座椅
WO2023124193A1 (zh) 低坐姿的多向调节零重力座椅骨架
KR101592754B1 (ko) 자동차의 럼버 서포트 장치
CN111434521A (zh) 车辆用座椅
CN210672706U (zh) 一种可调节靠背联动机构
CN216636262U (zh) 一种多向调节零重力座椅骨架
JP201917218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14394043A (zh) 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
CN110435506B (zh) 零重力座椅及包含其的汽车
CN216783328U (zh) 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
CN109353254B (zh) 一种多方向调节的换向式汽车座椅
KR20120004955U (ko) 시트쿠션 익스텐션 장치
CN114394037A (zh) 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
CN210930440U (zh) 用于办公座椅的倾角调节机构
JP2008049804A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式自動車用シート
CN110811195A (zh) 可调式办公座椅
CN217124612U (zh) 一种调节方便的四六分座椅
CN215921992U (zh) 手动控制的座椅臀部后侧支撑结构
CN215921960U (zh) 靠背联动的汽车座椅局部支撑结构
JP2019137229A (ja) 被移動部材の移動機構及び移動機構を有する乗物用シート
EP1630034B1 (en) Infant chair for automobi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