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69569U -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769569U CN216769569U CN202220040053.6U CN202220040053U CN216769569U CN 216769569 U CN216769569 U CN 216769569U CN 202220040053 U CN202220040053 U CN 202220040053U CN 216769569 U CN216769569 U CN 2167695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volute
- housing
- humidifying device
- moisture absorp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空调器包括无水加湿装置;无水加湿装置包括壳体和吸湿转轮,壳体设置有风机和风道,风道内设置有分隔结构;吸湿转轮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其中,风机用于将空气经风道吹向吸湿转轮,且分隔结构能够使流经风道的一部分空气吹向吸湿转轮能够吸收水汽的吸附区,并使另一部分空气吹向吸湿转轮能够脱去其吸收的水汽的脱附区。本实用新型的无水加湿装置能够节省占用的空间,并降低其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被广泛的用于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相关技术提供的空调器为了能够在使用时增加环境湿度,通常会在空调器配置加湿装置,但是传统的加湿装置需要人工加水,使用起来不方便;进而又有相关技术提供了无水加湿装置,无水加湿装置能够将室外的空气中的水汽输送至室内,进而实现增加室内环境湿度的目的。
但是,相关技术提供的无水加湿装置占用的空间大,而且噪音大,用户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节省无水加湿装置占用的空间,并降低其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包括:
壳体,壳体设置有风机和风道,风道内设置有分隔结构;
吸湿转轮,吸湿转轮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其中,风机用于将空气经风道吹向吸湿转轮,且分隔结构能够使流经风道的一部分空气吹向吸湿转轮能够吸收水汽的吸附区,并使另一部分空气吹向吸湿转轮能够脱去其吸收的水汽的脱附区。
由于在分隔结构的作用下,风机吹出的空气一部分吹向吸湿转轮的吸附区,以使吸附区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另一部分则吹向吸湿转轮的脱附区,以便于将吸湿转轮吸收的水分脱出,故只需要设置一个风机即可满足吸湿转轮的吸水和脱水需求,减少了风机的数量,使得无水加湿装置整体的体积得以减小,并能因风机数量的减少而减小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风机包括风叶,风叶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其中,吸湿转轮的转动平面与风叶的转动平面垂直或呈锐角。
将吸湿转轮的转动平面配置为与风叶的转动平面垂直或呈锐角,能够节省无水加湿装置在风叶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整体结构的小型化设计。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蜗壳和转轮壳,转轮壳的第一端面与蜗壳连接;其中,吸湿转轮可转动地设置于转轮壳内,风叶设置于蜗壳内;蜗壳的端面与第一端面垂直或呈锐角。
将蜗壳的端面和第一端面配置为垂直或呈锐角设置,能够进一步确保壳体紧凑的结构布置,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整体结构的小型化设计。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蜗壳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转轮壳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盖和第二盖,第一盖具有第一端面,且第一端面与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两者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第二盖的第二端面和第一端面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与蜗壳的端面垂直或呈锐角。
优化转轮壳的结构,使第一盖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盖的第二端面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与蜗壳的端面垂直或呈锐角设置,能够确保壳体紧凑的结构设计;特别是,当第一盖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盖的第二端面均与蜗壳的端面垂直或呈锐角时,能够充分确保壳体紧凑的结构设计,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小巧、紧凑,有效地节省占用的空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盖与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一体成型。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盖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与第一蜗壳连接,第二盖体与第二蜗壳连接;其中,第一盖体与第一蜗壳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盖体与第二蜗壳的连接方式中的至少一者为一体成型。
通过一体化设置,可以减少连接件、连接部的设置,以进一步确保壳体的小型化、紧凑设计,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的小型化设计,有效地节省无水加湿装置占用的空间。
而且,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分别与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连接,可以在将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扣合且连接时,使得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相互拼接并形成第一盖,还确保了无水加湿装置的易装配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无水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器,加热器设置于壳体内;风机吹出的一部分空气能吹向加热器,并使被加热器加热的空气流向脱附区。
通过加热器的设置,能够可靠地将风机提供的一部分空气加热并使加热后的空气流向吸湿转轮的脱附区,进而利用热气将吸湿转轮中吸收的水汽脱出,达到增加环境湿度的目的。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设置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均与风道连通,第一区域与吸附区相对;第二区域与脱附区相对;其中,第一区域的面积大于第二区域的面积。
这样一来,能够使吸湿转轮的吸附区的面积配置的大于其脱附区的面积,能够确保吸湿转轮的吸湿量,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的加湿量,确保良好的用户体验。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设置有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第一排气孔与第一区域连通,用于排出被吸附区吸收了水汽的空气;第二排气孔与第二区域连通,用于排出从脱附区脱出的水汽。
分别利用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排出被吸附区吸收了水汽的空气、以及从脱附区脱出的水汽,能够分别将被吸收了水汽的干空气和混入了水汽的湿空气输送至不同的空间,其中,被吸收了水汽的干空气可以被排放至室外,混入了水汽的湿空气可以被输送至室内,进而确保了无水加湿装置用于环境加湿的可靠性,确保用户体验。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设置于壳体的转轮壳,且第一隔板的长度延伸方向和第二隔板的长度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以将转轮壳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利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可靠地的划分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以便于确保吸湿转轮的吸附区和脱附区分别可靠地吸水和脱水,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具备良好的加湿效果。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包括集风壳,壳体的蜗壳与集风壳连接并连通,转轮壳与蜗壳连接;转轮壳设置有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
如此设置,使得无水加湿装置的集成化程度较高,便于将无水加湿装置整体装配于空调器进行使用,确保了用户体验;而且,将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设置于转轮壳,能够确保经过吸湿转轮的吸附区吸收了水汽的干空气以及从吸湿转轮的脱附区脱出的水汽,能够分别可靠的输出至室外和室内,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良好的加湿效果。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蜗壳的端面与集风壳连接且连通。
由于风机数量的减少,使得无水加湿装置整体的体积能够减小,即使在蜗壳的端面连接集风壳,也能节省无水加湿装置占用的空间,并能充分的利用空间增大风量,从而增大流向吸湿转轮的吸附区的空气量,增加吸湿转轮的吸水量,提升无水加湿装置的加湿量,并确保用户体验。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无水加湿装置还包括过滤网,集风壳设置有入风口,过滤网设置于集风壳内,过滤网用于使从入风口进入集风壳的空气经过滤再进入蜗壳内。
在集风壳内设置过滤网,可以使室外的空气经过过滤网的过滤后,再在风叶的驱动下流向吸湿转轮,还能在利用无水加湿装置增大环境湿度的同时,提高环境的含氧量和洁净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底座和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的无水加湿装置,无水加湿装置设置于底座,沿底座的长度延伸方向,无水加湿装置设置于底座的一端。
无水加湿装置的设置能够在使用空调器时增加环境的湿度,进而提升用户体验;而且无水加湿装置整体结构占用的空间减小,节省了无水加湿装置的装配空间,有利于空调器整体的紧凑、小型化设计;而且,将无水加湿装置设置于底座的长度延伸方向的一端,能够使空调器整体的结构更加的整洁、紧凑。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吸湿转轮分布于风机的上方或下方。
将吸湿转轮设置于风叶的上方或下方,能够避免增大无水加湿装置的前方或后方的尺寸,进而确保空调器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紧凑,使得空调器更加的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水加湿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水加湿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水加湿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水加湿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水加湿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湿转轮位于风叶下方的状态下,无水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湿转轮位于风叶上方的状态下,无水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010-空调器;100-底座;200-无水加湿装置;210-风机;220-壳体;221-出风口;222-导流板;223-风道;230-风叶;240-吸湿转轮;250-加热器;260-蜗壳;261-蜗壳本体;262-出风壳;263-第一蜗壳;264-第二蜗壳;270-集风壳; 271-入风口;272-过滤网;273-第一壳体;274-第二壳体;280-转轮壳;281-第一区域;282-第二区域;283-第一盖;284-第二盖;285-第一盖体;286-第二盖体;288-第二电机;289-齿轮;290-齿圈;291-第一排气孔;292-第二排气孔; 293-第一隔板;294-第二隔板;301-第一端面;302-第二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空调器可以用于制冷或制热,在利用空调器制热时,往往会导致环境变得干燥,用户体验不佳;相关技术的空调器为了改善空调器制热时,容易导致空气干燥的问题,给空调器配置了加湿装置,但是传统的加湿装置需要人工加水,使用起来不方便。为了解决加湿装置加水不方便的问题,又有相关技术提供了无水加湿装置;无水加湿装置能够将室外空气中的水汽带入室内,进而能够在制热时,更好的维持室内的环境湿度,改善了空气干燥的问题,且不需要人工加水,使用起来更加便利;其中,无水加湿装置包括吸湿转轮,吸湿转轮即能够吸收室外空气中的水汽,又能够将其自身吸收的水汽脱出于室内。
但是,相关技术提供的无水加湿装置占用空间大,不利于空调器的小型化设计,且使用时噪音大,用户体验不佳。
本实施例的无水加湿装置能够用于空调器,且其能够节省空间,并能够降低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010,其是指一种室内挂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空调器010还可以是指立柜式空调。以下将以室内挂机为例进行说明。
空调器010包括底座100、换热器(图未示出)和出风组件(图未示出),换热器设置于底座100,用于对空气进行换热;出风组件设置于底座100,用于将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吹出,进而实现环境温度的调节。
空调器010还包括无水加湿装置200,无水加湿装置200设置于底座100,且位于底座100的长度延伸方向的一端;无水加湿装置200能够将室外湿冷的空气吸入、并转换成湿热的气体吹入室内,以达到增加室内湿度的作用。将无水加湿装置200设置于底座100的长度延伸方向的一端,能够使空调器010整体的结构更加的整洁、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将无水加湿装置200设置于室内机,能够便于无水加湿装置200的维护,延长无水加湿装置200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2,无水加湿装置200包括壳体220和吸湿转轮240,壳体220设置有风机210和风道223,风道223内设置有分隔结构;吸湿转轮24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220内;风机210用于将空气经风道223吹向吸湿转轮240,且分隔结构能够使流经风道223的一部分空气吹向吸湿转轮240能够吸收水汽的吸附区,并使另一部分的空气吹向吸湿转轮240能够脱去其吸收的水汽的脱附区。这样一来,当室外的空气被风机210引入无水加湿装置200时,风机210能将一部分空气吹向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以使这部分空气中的水汽被吸湿转轮240吸附;与此同时,风机210还能将另一部分的空气吹向吸湿转轮240的脱附区,以使被吸收在吸湿转轮240的水汽被脱出并流向室内,进而实现室内环境空气的加湿。由于在分隔结构的作用下,风机210吹出的空气一部分吹向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以使吸附区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另一部分则吹向吸湿转轮240的脱附区,以便于将吸湿转轮240吸收的水分脱出,故只需要设置一个风机210即可满足吸湿转轮240的吸水和脱水需求,减少了风机的数量,使得无水加湿装置200整体的体积得以减小,并能因风机210数量的减少而减小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风机210包括风叶230和第一电机(图未示出),风叶23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220内,第一电机装配于壳体220,且与风叶230传动连接,用于驱动风叶230转动,进而能够将空气引入无水加湿装置200,并能使空气流经风道223吹向吸湿转轮240,之后再输出无水加湿装置200。
请继续参照图2,无水加湿装置200还包括加热器250,加热器250设置于壳体220内;风机210吹出的一部分空气能吹向加热器250,并使被加热器 250加热的空气流向脱附区;其中,加热器250包括但不限于云母片电加热器、陶瓷电加热器。通过加热器250的设置,能够可靠地将风叶230提供的一部分空气加热并使加热后的空气流向吸湿转轮240的脱附区,进而利用热气使吸湿转轮240吸收的水汽被蒸发出来,进而脱出吸湿转轮240并流向室内,达到增加环境湿度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吸湿转轮240吸附区和脱附区是从其作用上划分的,即吸附区是指吸湿转轮240用于吸收空气中的水汽的区域,脱附区是指利用热气将吸湿转轮240吸收的水汽脱出的区域。吸湿转轮24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220,进而可以使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和脱附区不断的交替,即当吸湿转轮240的一部分区域转动至风叶230直接将空气吹向吸湿转轮240的区域则为吸附区,与此同时吸湿转轮240的另一部分区域则位于能够吸收加热器250加热的空气的区域为脱附区,由于吸湿转轮240的转动,之前位于吸附区的部分则会移动至脱附区,而之前位于脱附区的部分则会移动至吸附区。
还需要说明的是,吸湿转轮240为分子筛或硅胶等吸湿材料,其具备有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加热后将吸湿转轮240中的水分子蒸发为高温高湿气体的特点。
请继续参照图2,为了使风机210输送的空气能够分为两路,一路直接流向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另一路则流向加热器250加热后再流向吸湿转轮240,本实施例的分隔结构包括导流板222,导流板222与壳体220连接,且位于风道 223内,导流板222用于将风机210输送的空气分为两路。
为了进一步使无水加湿装置200能够节省占用的空间,请参照图2,吸湿转轮240的转动平面配置为与风叶230的转动平面垂直。如此设置,能够节省无水加湿装置200在风叶23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200整体结构的小型化设计。
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吸湿转轮240的转动平面配置为与风叶230的转动平面呈锐角,具体角度包括但不限于88°、85°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如此设置,能够节省无水加湿装置200在风叶23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200整体结构的小型化设计。
请参照图2,壳体220设置有出风口221,出风口221与风道223连通,吸湿转轮240的一端端面与出风口221相对分布;将壳体220的出风口221 配置为与吸湿转轮240的端面相对分布,能够使风叶230提供的空气可靠地流向吸湿转轮240,减少风量的损失,确保风量,进而确保吸湿转轮240吸收空气中的水汽的可靠性,确保无水加湿装置200的加湿量,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出风口221与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相对。将出风口221配置为与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相对,能够确保风叶230输送的一部分空气直接流向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即确保流向吸附区的风量,减少风量损失,进而可靠地吸收空气中的水汽,确保吸湿转轮240的吸湿量,进而确保足够的加湿量。
请参照图3和图4,壳体220包括蜗壳260、集风壳270和转轮壳280,蜗壳260与集风壳270连接并连通,转轮壳280与蜗壳260连接,风道223 连通转轮壳和蜗壳,风叶230可转动地设置于蜗壳260内,吸湿转轮240可转动地设置于转轮壳280内。如此设置,使得无水加湿装置200的集成化程度较高,便于将无水加湿装置200整体装配于空调器010进行使用,确保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无水加湿装置200还包括过滤网272,集风壳270设置有入风口271,入风口271可以用于与室外连通,以便于引入室外空气于无水加湿装置200;过滤网272设置于集风壳270内,过滤网272用于使从入风口271 进入集风壳270的空气经过滤再进入蜗壳260内。在集风壳270内设置过滤网 272,可以使被风叶230从室外引入集风壳270的空气经过过滤网272的过滤后,再在风叶230的驱动下流向吸湿转轮240,以便于在利用无水加湿装置200增大环境湿度的同时,提高环境的含氧量和洁净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将吸湿转轮240的转动平面配置为与风叶230的转动平面垂直或呈锐角,可以节省无水加湿装置200在风叶23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进而能够在风叶23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增大蜗壳 260和集风壳270的内腔的尺寸,进而有利于增大无水加湿装置200的进风量,并通过进风量的增加而增大吸湿转轮240吸收的水汽量,以充分利用空间来加大加湿量,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3,转轮壳280的第一端面301与蜗壳260连接,且蜗壳260的端面与转轮壳280的第一端面301垂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蜗壳260的端面与转轮壳280的第一端面301呈锐角。将蜗壳260的端面和转轮壳280的第一端面301配置为垂直或呈锐角设置,能够进一步确保壳体220紧凑的结构布置,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200整体结构的小型化设计。
请继续参照图3,沿风叶23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蜗壳260的端面与集风壳270连接。由于吸湿转轮240的转动平面配置为与风叶230的转动平面垂直或呈锐角,即使在蜗壳260的端面连接集风壳270,也能在风叶23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节省无水加湿装置200占用的空间,并能充分的利用空间增大风量,提高加湿量;而且在蜗壳260的端面连接集风壳270,能够确保无水加湿装置200的进风量,从而增大流向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的空气量,增加吸湿转轮240的吸水量,提升无水加湿装置200的加湿量,并确保用户体验。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蜗壳260包括蜗壳本体261和出风壳262,出风壳 262与蜗壳本体261连接,蜗壳本体261的端面与集风壳270连接,转轮壳 280与出风壳262连接,且通过出风壳262与蜗壳本体261的内部连通。由于吸湿转轮240的转动平面配置为与风叶230的转动平面垂直或呈锐角,即使在蜗壳本体261的端面连接集风壳270,也能在风叶23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节省无水加湿装置200占用的空间,并能充分的利用空间增大风量,提高加湿量。
进一步地,导流板与出风壳262连接,且分布于出风壳262内,以便于风叶 230输送至出风壳262的空气被导流板分为两路,一路直接流向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另一路流向加热器250并经加热后流向吸湿转轮240的脱附区。
请参照图3和图4,蜗壳260包括相互扣合且连接的第一蜗壳263和第二蜗壳264;第一蜗壳263和第二蜗壳264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用螺栓等紧固件连接、粘接。如此设置,便于将风叶230装配于蜗壳260内。
集风壳270包括第一壳体273和第二壳体274,第一壳体273与第二蜗壳264 连接并连通,入风口271开设于第一壳体273;第一壳体273与第二壳体274扣合并连接,过滤网272装配于第一壳体273和第二壳体274之间;其中,第一壳体 273与第二蜗壳264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成型、卡接或用螺栓等紧固件连接;第一壳体273和第二壳体274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成型、卡接或用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入风口271还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274。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壳体273与第二蜗壳264为一体成型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273与第二蜗壳264的结构强度更大,更不容易因风压等原因而损坏,进而可以提高无水加湿装置200的气密性,改善用户体验。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壳体274能够与底座100连接,以确保无水加湿装置 200可靠地装配于底座100。
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转轮壳280包括第一盖283和第二盖284,第一盖283 与蜗壳260连接,具体地,第一盖283具有第一端面301,且第一端面301与第一蜗壳263和第二蜗壳264同时连接;第一盖283与第二盖284扣合且连接,吸湿转轮24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盖283和第二盖284之间;其中,第一盖283和第二盖 284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用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如此设置,便于将吸湿转轮240装卸于转轮壳280内,也能便于吸湿转轮240的维护。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盖283的第一端面301可以仅与第一蜗壳263 和第二蜗壳264两者中的一者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盖284具有第二端面302,第二端面302与第一盖283的第一端面301相背分布,第二端面302和第一盖283的第一端面301均与蜗壳260的端面垂直。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面302和第一盖283的第一端面301 均还可以与蜗壳260的端面呈锐角;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面302和第一盖283的第一端面301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与蜗壳260的端面垂直或呈锐角,即仅有第一盖283的第一端面301与蜗壳260的端面垂直或呈锐角。
优化转轮壳280的结构,使第一盖283的第一端面301和第二盖284的第二端面302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与蜗壳260的端面垂直或呈锐角设置,能够确保壳体紧凑的结构设计;特别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盖283的第一端面301和第二盖 284的第二端面302均与蜗壳260的端面垂直或呈锐角时,能够充分确保壳体 220紧凑的结构设计,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200的整体结构更加小巧、紧凑,有效地节省占用的空间。
第一盖283包括第一盖体285和第二盖体286,第一盖体285与第一蜗壳263 连接,第二盖体286与第二蜗壳264连接,当第一蜗壳263与第二蜗壳264扣合并连接时,第一盖体285和第二盖体286拼接成第一盖283;确保了无水加湿装置的易装配性。其中,第一盖体285与第一蜗壳263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盖体286 与第二蜗壳264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成型、卡接或用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第一盖体285与第一蜗壳263一体成型的实施方式,以及第二盖体286与第二蜗壳264一体成型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一体化设置,减少连接件、连接部的设置,以进一步确保壳体220的小型化、紧凑设计,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200的小型化设计,有效地节省无水加湿装置200占用的空间。
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盖283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即第一盖283 不是由第一盖体285和第二盖体286拼接而成,第一盖283可以与第一蜗壳263 和第二蜗壳264两者中的一者一体成型。如此设置,也能通过一体化的设置,减少连接件、连接部的设置,确保壳体220紧凑的结构设计。
再进一步地,第二盖284连接有转轴(图未示出),请参照图3和图5,无水加湿装置200还包括第二电机288、齿轮289和齿圈290,吸湿转轮240与转轴可转动地插接,齿圈290连接于吸湿转轮240的外周,第二电机288装配于第二盖284,第二电机288的输出轴与齿轮289传动连接,齿轮289与齿圈290啮合,并形成减速传动关系;当第二电机288的输出轴驱动齿轮289转动时,齿轮289 能够驱动齿圈290带动吸湿转轮240缓慢的转动,进而确保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能够可靠地吸收更多的水汽,并且使得脱附区的水汽能够尽可能多的被脱出,确保了无水加湿装置200足够大的加湿量。
本实施例中,加热器250装配于第一盖283,且位于第一盖283和吸湿转轮 240之间;如此设置,能够确保风叶230输送的一部分空气流经加热器250加热后,能够可靠地进入吸湿转轮240的脱附区,进而可靠地利用热气将吸湿转轮 240内吸附的水汽脱出,达到加湿的目的。
加热器250装配于第一盖283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用紧固件等螺栓将加热器250连接于第一盖283,或在第一盖283连接支架,并使加热器250通过紧固件与支架连接。
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壳体220设置有第一区域281和第二区域282,第一区域281和第二区域282均与风道223连通,第一区域281与吸附区相对,第二区域282与脱附区相对;其中,第一区域281的面积大于第二区域 282的面积。这样一来,能够使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的面积配置的大于其脱附区的面积,能够确保吸湿转轮240的吸湿量,进而确保无水加湿装置200的加湿量,确保良好的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转轮壳280设置有第一区域281和第二区域282;具体地,壳体 220还包括第一隔板293和第二隔板294,第一隔板293和第二隔板294均设置于转轮壳280,且第一隔板293的长度延伸方向和第二隔板294的长度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以将转轮壳280划分为第一区域281和第二区域282;第一隔板293和第二隔板294的夹角角度包括但不限于120°、130°或100°。
再进一步地,第一盖283连接有第一隔板293和第二隔板294;第二盖284连接有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图中均未示出),第三隔板的长度延伸方向和第四隔板的长度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其中,第一隔板293与第三隔板相对分布,第二隔板294和第四隔板相对分布,第一隔板293、第二隔板294、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共同在转轮壳280内形成区域划分,以形成分别与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相对的一部分区域和与脱附区相对的另一部分的区域。如此设置,能够确保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和脱附区分别可靠地吸水和脱水,进而确保良好的加湿效果。
请参照图6,壳体220设置有第一排气孔291和第二排气孔292;第一排气孔291与第一区域281连通,用于排出被吸附区吸收了水汽的空气;第二排气孔292与第二区域282连通,用于排出从脱附区脱出的水汽。分别利用第一排气孔291和第二排气孔292排出被吸附区吸收了水汽的空气、以及从脱附区脱出的水汽,能够分别将被吸收了水汽的干空气和混入了水汽的湿空气输送至不同的空间,其中,被吸收了水汽的干空气可以被排放至室外,混入了水汽的湿空气可以被输送至室内,进而确保了无水加湿装置200用于环境加湿的可靠性,确保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转轮壳280设置有第一排气孔291和第二排气孔292。将第一排气孔291和第二排气孔292设置于转轮壳280,且第一排气孔291设置为与第一区域281连通,且第二排气孔292与第二区域282连通,能确保经过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吸收了水汽的干空气以及从吸湿转轮240的脱附区脱出的水汽可以被输送至不同的空间,其中,被吸收了水汽的干空气可以从第一区域281经第一排气孔291被排放至室外,混入了水汽的湿空气从第二区域282 经第二排气孔292被输送至室内,进而确保了无水加湿装置200用于环境加湿的可靠性,确保用户体验。
再进一步地,第一排气孔291和第二排气孔292均开设于第二盖284,以使风机210引入无水加湿装置200的空气可靠地流经吸湿转轮240之后,再被排出,进而确保了风量和加湿量。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照图7和图8,在无水加湿装置200装配于底座100时,使转轮壳280分布于蜗壳260的上方或下方,进而吸湿转轮240可以分布于风机 210的上方或下方,即使得吸湿转轮240可以分布于风叶230的上方或下方;这样一来,能够避免增大无水加湿装置200的前方或后方的尺寸,进而确保空调器01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紧凑,避免空调器010装配于墙体后过多的凸出于墙体,使得空调器010更加的美观。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上方、下方、前方和后方是基于空调器010装配于墙体等装配位置之后的相对位置,而非空调器010自身的绝对位置。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010可以用于制冷或制热,其还可以用于给室内加湿;特别是,在使用空调器010制热时,还可以利用风机210将室外的空气引入无水加湿装置200,并使引入的空气过滤后分为两路流向吸湿转轮240,其中一路空气直接流向吸湿转轮240的吸附区,另一路空气流向加热器250,待加热器250 将空气加热后再流向吸湿转轮240的脱附区;这样一来,即可在利用吸湿转轮 240将室外空气中的水汽吸附之后,再脱附并输送至室内,进而达到加湿的作用,提升用户使用空调制热时的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无水加湿装置200能够节省占用的空间,并降低其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提升配置无水加湿装置200的空调器010的用户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220),所述壳体(220)设置有风机(210)和风道(223),所述风道(223)内设置有分隔结构;
吸湿转轮(240),所述吸湿转轮(24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220)内;
其中,所述风机(210)用于将空气经所述风道(223)吹向所述吸湿转轮,且所述分隔结构能够使流经所述风道(223)的一部分空气吹向所述吸湿转轮(240)能够吸收水汽的吸附区,并使另一部分空气吹向所述吸湿转轮(240)能够脱去其吸收的水汽的脱附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210)包括风叶(230),所述风叶(23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220)内;其中,所述吸湿转轮(240)的转动平面与所述风叶(230)的转动平面垂直或呈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20)包括蜗壳(260)和转轮壳(280),所述转轮壳(280)的第一端面(301)与所述蜗壳(260)连接;其中,所述吸湿转轮(24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转轮壳(280)内,所述风叶(230)设置于所述蜗壳(260)内;所述蜗壳(260)的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301)垂直或呈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260)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蜗壳(263)和第二蜗壳(264);所述转轮壳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盖(283)和第二盖(284),所述第一盖(283)具有所述第一端面(301),且所述第一端面(301)与所述第一蜗壳(263)和所述第二蜗壳(264)两者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所述第二盖(284)的第二端面(302)和所述第一端面(301)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蜗壳(260)的端面垂直或呈锐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283)与所述第一蜗壳(263)和所述第二蜗壳(264)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283)包括第一盖体(285)和第二盖体(286),所述第一盖体(285)与所述第一蜗壳(263)连接,所述第二盖体(286)与所述第二蜗壳(264)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盖体(285)与所述第一蜗壳(263)的连接方式、以及所述第二盖体(286)与所述第二蜗壳(264)的连接方式中的至少一者为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水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器(250),所述加热器(250)设置于所述壳体(220)内;所述风机(210)吹出的一部分空气能吹向所述加热器(250),并使被所述加热器(250)加热的空气流向所述脱附区。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第一区域(281)和第二区域(282),所述第一区域(281)和所述第二区域(282)均与所述风道(223)连通,所述第一区域(281)与所述吸附区相对;所述第二区域(282)与所述脱附区相对;其中,所述第一区域(28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区域(282)的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20)设置有第一排气孔(291)和第二排气孔(292);所述第一排气孔(291)与所述第一区域(281)连通,用于排出被所述吸附区吸收了水汽的空气;所述第二排气孔(292)与所述第二区域(282)连通,用于排出从所述脱附区脱出的水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20)包括第一隔板(293)和第二隔板(294),所述第一隔板(293)和所述第二隔板(294)均设置于所述壳体(220)的转轮壳(280),且所述第一隔板(293)的长度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隔板(294)的长度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以将所述转轮壳(280)划分为所述第一区域(281)和所述第二区域(28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20)还包括集风壳(270),所述壳体(220)的蜗壳(260)与所述集风壳(270)连接并连通,所述转轮壳(280)与所述蜗壳(260)连接;所述转轮壳(280)设置有所述第一排气孔(291)和所述第二排气孔(29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260)的端面与所述集风壳(270)连接且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水加湿装置还包括过滤网(272),所述集风壳(270)设置有入风口(271),所述过滤网(272)设置于所述集风壳(270)内,所述过滤网(272)用于使从所述入风口(271)进入所述集风壳(270)的空气经过滤再进入所述蜗壳(260)内。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0)和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无水加湿装置,沿所述底座(100)的长度延伸方向,所述无水加湿装置设置于所述底座(100)的一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转轮(240)分布于所述风机(210)的上方或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040053.6U CN216769569U (zh) | 2022-01-05 | 2022-01-05 |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040053.6U CN216769569U (zh) | 2022-01-05 | 2022-01-05 |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769569U true CN216769569U (zh) | 2022-06-17 |
Family
ID=81975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040053.6U Active CN216769569U (zh) | 2022-01-05 | 2022-01-05 |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769569U (zh) |
-
2022
- 2022-01-05 CN CN202220040053.6U patent/CN2167695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65847A (zh) |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 |
CN217082837U (zh) |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 |
CN108266800B (zh) |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674460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082836U (zh) | 一种空气调湿装置 | |
CN102003747A (zh) | 移动式空调器 | |
CN2522775Y (zh) | 具有加湿换气功能的空调器 | |
CN216769569U (zh) |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
CN210128426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6769568U (zh) | 室内机和空调器 | |
JP3719118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24001232A1 (zh) | 湿度调节装置、空调 | |
CN106705230A (zh) |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 |
CN218237675U (zh) | 一种除湿机 | |
CN115751500A (zh) | 空气处理设备 | |
CN115751503A (zh) | 空气处理设备 | |
CN116412445A (zh) |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
CN111676678B (zh) | 换气组件和热泵干衣机 | |
CN216769594U (zh) |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
CN113654148A (zh) | 一种加湿器 | |
CN216769595U (zh) |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
CN219674380U (zh) | 一种热回收除湿设备 | |
CN220338595U (zh) | 一种用于浴室的通风加热除湿一体机 | |
CN217004664U (zh) |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
CN221825502U (zh) | 一种整体式新风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