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49553U - 变压器 - Google Patents
变压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749553U CN216749553U CN202220432593.9U CN202220432593U CN216749553U CN 216749553 U CN216749553 U CN 216749553U CN 202220432593 U CN202220432593 U CN 202220432593U CN 216749553 U CN216749553 U CN 2167495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coil
- clamping
- wire
- secondary side
-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变压器,该变压器中每个铁芯芯柱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两个二次侧线圈,每个二次侧线圈外绝缘设有一个一次侧线圈,该变压器采用单相卷铁芯,基于卷铁芯的自身特性,因此该变压器具备损耗较低的优势;进一步地,所述一次侧线圈为敞开式非包封结构的线圈,因此该变压器还具有绿色、环保、能耗低、散热能力好、过载能力强等优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压器。
背景技术
用于轨道交通的同相供电牵引系统的变压器多数采用叠铁芯结构。叠铁芯结构由硅钢片叠积而成,硅钢片对接处形成气隙,气隙的磁阻很高,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比较大,噪音也比较大,硅钢片经过剪切、叠装过程后会影响磁畴的排列,同时导致空载损耗上升。
目前常见的牵引整流变压器多使用环氧浇注的包封式线圈,采用环氧树脂作为主要绝缘材料,难以降解。绕组回收需将树脂剖开,造成极大粉尘污染,且人工较高,不符合环保可再生要求;燃烧时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浓烟;绕组被树脂包封,维修需将整个绕组剖开报废,再重新绕制。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用于轨道交通的同相供电牵引系统的变压器存在损耗高,散热能力差且不环保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压器,该变压器具备损耗低,还具有绿色、环保、能耗低、散热能力好、过载能力强等优势。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涉及一种变压器,包括单相卷铁芯及线圈结构,所述单相卷铁芯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铁芯芯柱;所述线圈结构包括一次侧线圈组件和二次侧线圈组件,所述二次侧线圈组件包括至少四个二次侧线圈,每个所述铁芯芯柱的高度方向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二次侧线圈,两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二次侧线圈的数量相同,所述一次侧线圈组件包括至少四个一次侧线圈,每个所述铁芯芯柱的高度方向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一次侧线圈,且两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一次侧线圈的数量相同,一个所述一次侧线圈对应设置于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外;
其中,所述一次侧线圈为敞开式非包封结构的线圈。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次侧线圈和所述二次侧线圈之间设有第一绝缘筒,所述二次侧线圈和所述铁芯芯柱之间设有第二绝缘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次侧线圈组件还包括至少四个二次侧线圈进线部和至少四个二次侧线圈出线部,每个所述二次侧线圈包括第一进线端和第一出线端,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进线部与一个所述第一进线端连接,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出线部与一个所述第一出线端连接,所有所述二次侧线圈进线部和所有所述二次侧线圈出线部位于所述单相卷铁芯的同一侧;
每个所述一次侧线圈包括第二进线端和第二出线端,位于其中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的第二进线端并联形成一次侧线圈进线部,位于另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的第二出线端并联形成一次侧线圈出线部,在相邻两个所述铁芯芯柱对应高度位置上,两个所述一次侧线圈的两个所述第二进线端相互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二出线端相互连接,所述一次侧线圈进线部和所述一次侧线圈出线部均位于所述单相卷铁芯中与所述二次侧线圈进线部相对的另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结构还包括第一接线组件,所述第一接线组件包括至少四个第一引线件、至少四个第二引线件、至少四个第一接线件及至少四个第二接线件;
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进线部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引线件和一个所述第一接线件,一个所述第一引线件对应与位于其中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的所述第一进线端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接线件与一个所述第一引线件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接线件均设有第一接线部;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出线部包括一个所述第二引线件和一个所述第二接线件,一个所述第二引线件对应与一个所述第一出线端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接线件与一个所述第二引线件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接线件均设有第二接线部;
位于同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所有第一接线部和所有第二接线部的朝向均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有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有所述第二接线部均相对所述单相卷铁芯的上铁轭更靠近所述单相卷铁芯的下铁轭,所述一次侧线圈进线部和所述一次侧线圈出线部相对所述单相卷铁芯的下铁轭更靠近所述单相卷铁芯的上铁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包括上部夹持组件和下部夹持组件,所述上部夹持组件用于夹持所述单相卷铁芯中设有上铁轭的一端的,所述下部夹持组件用于夹持所述单相卷铁芯中设有下铁轭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所有所述第一引线件和所有所述第二引线件沿与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有第二接线部朝向相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
位于同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上的所述第一引线件和所述第二引线件中的两者通过绝缘件连接,且两者中的一者固设于所述上部夹持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结构还包括第二接线组件,所述夹紧装置用于夹持所述单相卷铁芯,所述第二接线组件包括第三引线件、第四引线件、第三接线件及第四接线件,位于其中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的第二进线端通过第三引线件并联后与所述第三接线件连接形成一次侧线圈进线部;位于另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的第二出线端通过所述第四引线件并联后与所述第四接线件形成一次侧线圈出线部,所述第三接线件和所述第四接线件均固设于所述下部夹持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上压块和下压块,所述上压块和所述下压块设置于所述上部夹持组件和所述下部夹持组件之间,所述上部夹持组件通过所述上压块抵持于所述线圈结构的一端,所述下部夹持组件通过所述下压块抵持于所述线圈结构的另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及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单相卷铁芯中设有上铁轭的一端的第一夹持空间;
所述下部夹持组件包括第三夹持件、第四夹持件及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三夹持件和所述第四夹持件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三夹持件和所述第四夹持件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单相卷铁芯中设有下铁轭的一端的第二夹持空间。
上述变压器中,每个铁芯芯柱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两个二次侧线圈,每个二次侧线圈外绝缘设有一个一次侧线圈,该变压器采用单相卷铁芯,基于卷铁芯的自身特性,因此该变压器具备损耗较低的优势;进一步地,所述一次侧线圈为敞开式非包封结构的线圈,因此该变压器还具有绿色、环保、能耗低、散热能力好、过载能力强等优势。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书用于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为一实施例中变压器的其中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变压器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单相卷铁芯与夹紧装置的其中一个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单相卷铁芯与夹紧装置的另一个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变压器;100、单相卷铁芯;110、铁芯芯柱;120、上铁轭;130、下铁轭;200、二次侧线圈;210、第一进线端;220、第一出线端;300、一次侧线圈;410、第一引线件;420、第一接线件;422、第一接线部;430、第二引线件;440、第二接线件;442、第二接线部;450、第三引线件;460、第三接线件;470、第四引线件;480、第四接线件;20、夹紧装置;500、上部夹持组件;502、第一夹持空间;504、第二夹持空间;510、第一夹持件;520、第二夹持件;530、第一紧固件;532、第一拉紧螺杆;534、第一拉紧板;600、下部夹持组件;610、第三夹持件;620、第四夹持件;630、第二紧固件;632、第二拉紧螺杆;634、第二拉紧板;710、上压块;720、下压块;730、压钉;800、第一安装部;810、第一安装体;820、第二安装体;830、第三安装体;900、第二安装部;1010、第一安装板;1020、第二安装板;1030、第一加强板;1040、第二加强板;1050、支撑板;2100、第一连接件;2200、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照图1至图4,一实施例中的变压器10,包括单相卷铁芯100和线圈结构(未示出),基于单相卷铁芯100的特性,使得变压器10具备损耗低的优势。单相卷铁芯10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铁芯芯柱110,线圈结构包括一次侧线圈组件(未示出)和二次侧线圈组件(未示出),其中,二次侧线圈组件设置于铁芯芯柱110的外壁,一次侧线圈组件设置于二次侧线圈组件的外壁。
请参照图1至图4,二次侧线圈组件包括至少四个二次侧线圈200,每个铁芯芯柱110的高度方向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二次侧线圈200,两个铁芯芯柱110上的二次侧线圈200的数量相等。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4,一次侧线圈组件包括至少四个一次侧线圈300,每个铁芯芯柱110的高度方向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一次侧线圈300,且两个铁芯芯柱110上的一次侧线圈300的数量相同,一个一次侧线圈300对应设置于一个二次侧线圈200外,换言之,一个一次侧线圈300对应设置于一个二次侧线圈200外且两者绝缘。
请参照图1至图4,二次侧线圈组件还包括至少四个二次侧线圈进线部(未示出)和至少四个二次侧线圈出线部(未示出),每个二次侧线圈200包括第一进线端210和第一出线端220,一个二次侧线圈进线部与一个第一进线端210连接,一个二次侧线圈出线部与一个第一出线端220连接,所有二次侧线圈进线部和所有二次侧线圈出线部位于单相卷铁芯100的同一侧。
请参照图1至图4,每个一次侧线圈300包括第二进线端和第二出线端,位于其中一个铁芯芯柱110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300的第二进线端并联形成一次侧线圈进线部,位于另一个铁芯芯柱110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300的第二出线端并联形成一次侧线圈出线部(未示出),在相邻两个铁芯芯柱110对应高度位置上,两个一次侧线圈300的两个第二进线端相互连接且两个第二出线端相互连接,一次侧线圈进线部和一次侧线圈出线部均位于单相卷铁芯100中与二次侧线圈进线部相对的另一侧。
上述变压器10中,每个铁芯芯柱110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两个二次侧线圈200,每个二次侧线圈200外绝缘设有一个一次侧线圈300。将位于其中一个铁芯芯柱110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300的第二进线端并联形成一次侧线圈进线部,位于另一个铁芯芯柱110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300的第二出线端并联形成一次侧线圈出线部,在相邻两个铁芯芯柱110对应高度位置上,两个一次侧线圈300的两个第二进线端相互连接且两个第二出线端相互连接,如此,实现线圈结构在单相卷铁芯100上的安装。
进一步地,将一个二次侧线圈进线部与一个第一进线端210连接,一个二次侧线圈出线部与一个第一出线端220连接,如此,通过二次侧线圈进线部和二次侧线圈出线部将第一进线端210和第一出线端220引出且所有二次侧线圈进线部和所有二次侧线圈出线部位于同一侧,进而便于用户对二次侧线圈200进线接线;同理,一次侧线圈进线部和一次侧线圈出线部均位于与二次侧线圈进线部相对的另一侧,如此便于对一次侧线圈300进行接线。将一次侧线圈进线部和一次侧线圈出线部与二次侧线圈进线部和二次侧线圈出线部设置于不同侧,避免接线冗杂带来的安全隐患。
可选地,一次侧线圈300为敞开式非包封结构的线圈。如此,一次侧线圈300没有被环氧树脂包封,利于变压器10运行过程中的热量散失,提高变压器10运行的稳定性,同时,该变压器10还具有绿色、环保、能耗低、散热能力好、过载能力强等优势。
请参照图1、图2、图4及图5,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线圈结构还包括第一接线组件(未示出),第一接线组件包括至少四个第一引线件410、至少四个第二引线件430、至少四个第一接线件420及至少四个第二接线件440。一个二次侧线圈进线部包括一个第一引线件410和一个第一接线件420,一个二次侧线圈出线部包括一个第二引线件430和一个第二接线件440。
其中,一个第一引线件410对应与位于其中一个铁芯芯柱110上的一个二次侧线圈200的第一进线端210连接,一个第一接线件420与一个第一引线件410连接,每个第一接线件420均设有第一接线部422。一个第二引线件430对应与一个第一出线端220连接,一个第二接线件440与一个第二引线件430连接,每个第二接线件440均设有第二接线部442;位于同一个铁芯芯柱110上的所有第一接线部422和所有第二接线部442的朝向均相同。如此,便于用户连接第一接线部422和第二接线部442。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有第一接线部422和所有第二接线部442均相对单相卷铁芯100的上铁轭120更靠近单相卷铁芯100的下铁轭130,一次侧线圈进线部和一次侧线圈出线部相对单相卷铁芯100的下铁轭130更靠近单相卷铁芯100的上铁轭120。如此,将第一接线部422和第二接线部442设置在单相卷铁芯100的同一端,将一次侧线圈进线部和一次侧线圈出线部设置在单相卷铁芯100的同一端,便于用户接线;此外,将第一接线部422和第二接线部442和一次侧线圈进线部和一次侧线圈出线部设置在单相卷铁芯100的不同端,避免用户接线时导线冗杂,进而可以避免因为导线布线冗杂带来的安全隐患。
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个铁芯芯柱110上,所有第一引线件410和所有第二引线件430沿与第一接线部422和所有第二接线部442朝向相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
请参照图1和图2,以每个铁芯芯柱110上设置两个二次侧线圈200为例,一个二次侧线圈200的第一进线端210通过第一引线件410连接,一个二次侧线圈200的第一出线端220通过一个第二引线件430连接,连接上部二次侧线圈200的第一进线端210的第一引线件410、连接下部二次侧线圈200的第一进线端210的第一引线件410、连接上部二次侧线圈200的第一出线端220的第二引线件430以及连接下部二次侧线圈200的第一出线端220的第二引线件430均位于单相卷铁芯100的其中一侧并沿着与第一接线部422和第二接线部442朝向相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接线件420对应分别与两个第一引线件410垂直,两个第二接线件440对应分别与两个第二引线件430垂直。请参照图1,位于不同的铁芯芯柱110上的第一接线部422和第二接线部442朝向正好相反。
可选地,第一引线件410、第二引线件430、第一接线件420及第二接线件440均可以为接线铜排。
请参照图4至图6,在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变压器10还包括夹紧装置20,夹紧装置20包括上部夹持组件500和下部夹持组件600,上部夹持组件500用于夹持单相卷铁芯100中设有上铁轭120的一端,下部夹持组件600用于夹持单相卷铁芯100中设有下铁轭130的一端。如此,通过夹紧装置20实现对单相卷铁芯100的固定安装。
请参照图1、图2、图4至图6,该夹紧装置20还包括上压块710和下压块720,上压块710和下压块720设置于上部夹持组件500和下部夹持组件600之间,上部夹持组件500通过上压块710抵持于线圈结构的一端,下部夹持组件600通过下压块720抵持于线圈结构的另一端。如此,上部夹持组件500和下部夹持组件600对上压块710和下压块720施加抵持力来固定线圈结构。
请参照图1、图2、图4至图6,位于同一个二次侧线圈200上的第一引线件410和第二引线件430中的两者通过绝缘件连接,且两者中的一者固设于上部夹持组件500。其中,绝缘件可以为陶瓷类材质制成,可以为变压器10领域中的绝缘子。第一引线件410和第二引线件430中的其中一者同样可以通过相应的绝缘件固定在上部夹持组件500上。
请参照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与第一进线端210连接的第一引线件410固定在上部夹持组件500上。
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线圈结构还包括第二接线组件(未示出),第二接线组件包括第三引线件450、第四引线件470、第三接线件460及第四接线件480,位于其中一个铁芯芯柱110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300的第二进线端通过第三引线件450并联后与第三接线件460连接形成一次侧线圈进线部;位于另一个铁芯芯柱110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300的第二出线端通过第四引线件470并联后与第四接线件480形成一次侧线圈出线部,第三接线件460和第四接线件480均固设于上部夹持组件500。
可选地,第一引线件410、第二引线件430、第一接线件420及第二接线件440均可以为接线铜排。
请参照图6,上部夹持组件500包括第一夹持件510、第二夹持件520及第一紧固件530,第一夹持件510和第二夹持件520通过第一紧固件530连接,第一夹持件510和第二夹持件52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单相卷铁芯100中设有上铁轭120的一端的第一夹持空间502。下部夹持组件600包括第三夹持件610、第四夹持件620及第二紧固件630,第三夹持件610和第四夹持件620通过第二紧固件630连接,第三夹持件610和第四夹持件62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单相卷铁芯100中设有下铁轭130的一端的第二夹持空间504。如此,通过第一夹持件510和第二夹持件520配合固定单相卷铁芯100中设有上铁轭120的一端,通过第三夹持件610和第四夹持件620配合固定单相卷铁芯100中设有下铁轭130的一端。
具体地,请参照图6,第一紧固件530包括第一拉紧螺杆532及第一拉紧板534,第一夹持件510和第二夹持件520通过第一拉紧螺杆532和第一拉紧板534连接,第一拉紧螺杆532和第一拉紧板534沿上部夹持组件50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设。如此,通过第一拉紧螺杆532和第一拉紧板534固定第一夹持件510和第二夹持件520。第一拉紧螺杆532和第一拉紧板534在不同位置上对第一夹持件510和第二夹持件520进行固定,提升第一夹持件510和第二夹持件520之间固定的稳固性。
请参照图6,第二紧固件630包括第二拉紧螺杆632及第二拉紧板634,第三夹持件610和第四夹持件620通过第二拉紧螺杆632和第二拉紧板634连接,第二拉紧螺杆632和第二拉紧板634沿下部夹持组件60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设。如此,通过第二拉紧螺杆632和第二拉紧板634固定第三夹持件610和第四夹持件620。第二拉紧螺杆632和第二拉紧板634在不同位置上对第三夹持件610和第四夹持件620进行固定,提升第三夹持件610和第四夹持件620之间固定的稳固性。
请参照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上部夹持组件500和下部夹持组件600均设有第一安装部800,上部夹持组件500还设有第二安装部900,第一安装部800用于安装线圈结构中用于连接二次侧线圈200的接线端的接线部,第二安装部900用于安装线圈结构中用于连接一次侧线圈300的接线端的接线部,其中,第一安装部800和第二安装部900位于上部夹持组件500和下部夹持组件600中相对的两个侧面。如此,通过第一安装部800将用于连接二次侧线圈200的接线端的接线部同时固定在上部夹持组件500和下部夹持组件600上,通过第二安装部900将用于连接一次侧圈的接线端的接线部固定在上部夹持组件500上,且第一安装部800和第二安装部900位于上部夹持组件500和下部夹持组件600中相对的两个侧面,如此便于引线件的安装和布局,避免引线件安装过于冗杂带来的安装隐患。
具体地,请参照图1,位于上部夹持组件500上包括两个第二安装部900,其中一个第二安装部900用于安装第三接线件460,另一个第二安装部900用于安装第四接线件480。上部夹持组件500和下部夹持组件600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安装部800,第一安装部800用于安装第一引线件410,第一引线件410用于安装二次侧线圈200的第一进线端210连接。
请参照图4,第一安装部800包括第一安装体810、第二安装体820及第三安装体830,第一安装体810通过第二安装体820与第三安装体830连接,第一安装体810和第三安装体830均与第二安装体820呈夹角设置并朝向相同方向,第三安装体830对应固设于上部夹持组件500或下部夹持组件600,第一安装体810用于安装线圈结构中用于连接一次侧线圈300的接线端的接线部,请参照图2和图4,具体地,第一安装体810与第三引线件450通过绝缘子连接。
请参照图4,第二安装部900为第四安装体,第四安装体的一端对应固设于上部夹持组件500,第四安装体的另一端用于安装线圈结构中用于连接二次侧线圈200的接线端的接线部。具体地,请参照图1、图2和图4,位于上部夹持组件500上包括两个第二安装部900,其中一个第二安装部900用于安装第三接线件460,另一个第二安装部900用于安装第四接线件480。
请参照图4,位于上部夹持组件500的第三安装体830对应固设于第一夹持件510背离第二夹持件520的一侧,位于下部夹持组件600的第三安装体830固设于第三夹持件610背离第四夹持件620的一侧。如此,位于上部夹持组件500的第三安装体830和位于下部夹持组件600的第三安装体830位于同一侧,进而确保第一引线件410布设于单相卷铁芯100的同一侧。
请参照图4,位于上部夹持组件500的第四安装体固设于第二夹持件520背离第一夹持件510的一侧,位于下部夹持组件600的第四安装体固设于第四夹持件620背离第三夹持件610的一侧。如此,位于上部夹持组件500的第四安装体和位于下部夹持组件600的第四安装体位于同一侧,进而确保第三接线件460和第四接线件480布设于单相卷铁芯100的同一侧,且第三引线件450和第三接线件460和第四接线件480位于单相卷铁芯100的不同侧。
请参照图4至图6,上部夹持组件500包括第一安装板1010和第二安装板1020,第一安装板1010固设于第一夹持件510背离第二夹持件520的一侧,第二安装板1020固设于第二夹持件520背离第一夹持件510的一侧,第一安装板1010和第二安装板1020均设有用于安装压钉730的安装孔。在使用时,在第一安装板1010和第二安装板1020均连接有压钉730,上部夹持组件500通过压钉730抵持于上压块710以作用于线圈结构,从而提升对线圈固定的稳固性。具体地,压钉730通过螺钉和螺母配合安装于安装孔处。
请参照图4至图6,还包括第一加强板1030和第二加强板1040,第一加强板103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夹持件510,第一加强板103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安装板1010;第二加强板104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夹持件520,第二加强板104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板1020。如此,通过第一加强板1030提升第一安装板1010固设于第一夹持件510的稳固性,通过第二加强板1040提升第二安装板1020固设于第二夹持件520上的稳固性。
请参照图4至图6,下部夹持组件600还包括用于支撑下压块720的支撑板1050,支撑板1050为两个,一个支撑板1050对应固设于第三夹持件610朝向上部夹持组件500的一侧,一个支撑板1050对应固设于第四夹持件620朝向上部夹持组件500的一侧。如此,通过支撑板1050支撑下压块720,提升对线圈结构支撑的稳固性。
请参照图4至图6,该夹紧装置2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2100和第二连接件2200,第一夹持件510通过第一连接件2100与第三夹持件610连接,第二夹持件520通过第二连接件2200与第四夹持件620连接,如此,通过第一连接件2100和第二连接件2200实现将上部夹持组件500和下部夹持组件600进行连接,进一步提升对单相卷铁芯100和线圈结构安装的稳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单相卷铁芯,所述单相卷铁芯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铁芯芯柱;及
线圈结构,所述线圈结构包括一次侧线圈组件和二次侧线圈组件,所述二次侧线圈组件包括至少四个二次侧线圈,每个所述铁芯芯柱的高度方向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二次侧线圈,两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二次侧线圈的数量相同,所述一次侧线圈组件包括至少四个一次侧线圈,每个所述铁芯芯柱的高度方向上对应设置至少两个一次侧线圈,且两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一次侧线圈的数量相同,一个所述一次侧线圈对应设置于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外;
其中,所述一次侧线圈为敞开式非包封结构的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侧线圈和所述二次侧线圈之间设有第一绝缘筒,所述二次侧线圈和所述铁芯芯柱之间设有第二绝缘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侧线圈组件还包括至少四个二次侧线圈进线部和至少四个二次侧线圈出线部,每个所述二次侧线圈包括第一进线端和第一出线端,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进线部与一个所述第一进线端连接,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出线部与一个所述第一出线端连接,所有所述二次侧线圈进线部和所有所述二次侧线圈出线部位于所述单相卷铁芯的同一侧;
每个所述一次侧线圈包括第二进线端和第二出线端,位于其中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的第二进线端并联形成一次侧线圈进线部,位于另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的第二出线端并联形成一次侧线圈出线部,在相邻两个所述铁芯芯柱对应高度位置上,两个所述一次侧线圈的两个所述第二进线端相互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二出线端相互连接,所述一次侧线圈进线部和所述一次侧线圈出线部均位于所述单相卷铁芯中与所述二次侧线圈进线部相对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结构还包括第一接线组件,所述第一接线组件包括至少四个第一引线件、至少四个第二引线件、至少四个第一接线件及至少四个第二接线件;
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进线部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引线件和一个所述第一接线件,一个所述第一引线件对应与位于其中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的所述第一进线端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接线件与一个所述第一引线件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接线件均设有第一接线部;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出线部包括一个所述第二引线件和一个所述第二接线件,一个所述第二引线件对应与一个所述第一出线端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接线件与一个所述第二引线件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接线件均设有第二接线部;
位于同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所有第一接线部和所有第二接线部的朝向均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有所述第二接线部均相对所述单相卷铁芯的上铁轭更靠近所述单相卷铁芯的下铁轭,所述一次侧线圈进线部和所述一次侧线圈出线部相对所述单相卷铁芯的下铁轭更靠近所述单相卷铁芯的上铁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包括上部夹持组件和下部夹持组件,所述上部夹持组件用于夹持所述单相卷铁芯中设有上铁轭的一端的,所述下部夹持组件用于夹持所述单相卷铁芯中设有下铁轭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所有所述第一引线件和所有所述第二引线件沿与所述第一接线部和所有第二接线部朝向相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
位于同一个所述二次侧线圈上的所述第一引线件和所述第二引线件中的两者通过绝缘件连接,且两者中的一者固设于所述上部夹持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结构还包括第二接线组件,所述夹紧装置用于夹持所述单相卷铁芯,所述第二接线组件包括第三引线件、第四引线件、第三接线件及第四接线件,位于其中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的第二进线端通过第三引线件并联后与所述第三接线件连接形成一次侧线圈进线部;位于另一个所述铁芯芯柱上的所有一次侧线圈的第二出线端通过所述第四引线件并联后与所述第四接线件形成一次侧线圈出线部,所述第三接线件和所述第四接线件均固设于所述下部夹持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压块和下压块,所述上压块和所述下压块设置于所述上部夹持组件和所述下部夹持组件之间,所述上部夹持组件通过所述上压块抵持于所述线圈结构的一端,所述下部夹持组件通过所述下压块抵持于所述线圈结构的另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及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单相卷铁芯中设有上铁轭的一端的第一夹持空间;
所述下部夹持组件包括第三夹持件、第四夹持件及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三夹持件和所述第四夹持件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三夹持件和所述第四夹持件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单相卷铁芯中设有下铁轭的一端的第二夹持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32593.9U CN216749553U (zh) | 2022-02-28 | 2022-02-28 | 变压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32593.9U CN216749553U (zh) | 2022-02-28 | 2022-02-28 | 变压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749553U true CN216749553U (zh) | 2022-06-14 |
Family
ID=81921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432593.9U Active CN216749553U (zh) | 2022-02-28 | 2022-02-28 | 变压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74955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28206A (zh) * | 2018-12-27 | 2021-08-06 | 株式会社艾特慕 | 变压器 |
-
2022
- 2022-02-28 CN CN202220432593.9U patent/CN21674955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28206A (zh) * | 2018-12-27 | 2021-08-06 | 株式会社艾特慕 | 变压器 |
CN113228206B (zh) * | 2018-12-27 | 2023-04-14 | 株式会社艾特慕 | 变压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749553U (zh) | 变压器 | |
CN109378169B (zh) | 电抗器 | |
WO2013000193A1 (zh) | 单相超大容量强电流短路试验变压器 | |
CN209675079U (zh) | 一种轴向四分裂光伏升压干式变压器 | |
CN114530311A (zh) | 变压器 | |
CN216749555U (zh) | 夹紧装置及变压器 | |
KR101036328B1 (ko) | 특 고압용 건식 변압기 | |
CN207021102U (zh) | 一种三框三柱立体叠片式变压器铁芯 | |
CN212209176U (zh) | 一级能效非晶合金变压器 | |
CN219916903U (zh) | 一种用于谐波传输的三相四柱中压变压器 | |
CN217588624U (zh) | 一种具有高低压通用结构的变压器 | |
CN216871731U (zh) | 直流网压下车载平波电抗器 | |
WO2002063721A2 (en) | Modular transformer lead support system | |
CN206834996U (zh) | 一种高频逆变桥式整流装置 | |
CN217061682U (zh) | 一种散热性好的干式变压器 | |
CN217485246U (zh) | 一种油浸式变压器 | |
CN220509836U (zh) | 一种磁芯组件及电感器 | |
CN216597246U (zh) | 一种安全型立式变压器骨架 | |
CN216623963U (zh) | 电抗器线圈结构 | |
CN210167217U (zh) | 一种低压串联抗磁干扰电抗器 | |
CN216250344U (zh) | 一种大容量发电机变压器 | |
CN216648020U (zh) | 一种脉冲变压器高压包骨架 | |
CN218896542U (zh) | 直流电弧炉、直流矿热炉用直流电抗器安装结构 | |
CN217086357U (zh) | 斯科特变压器 | |
CN217214413U (zh) | 一种干式变压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