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33961U - 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 - Google Patents

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33961U
CN216733961U CN202123012998.1U CN202123012998U CN216733961U CN 216733961 U CN216733961 U CN 216733961U CN 202123012998 U CN202123012998 U CN 202123012998U CN 216733961 U CN216733961 U CN 2167339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harging
rack
chamber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1299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平
朱明厚
庄智敏
刘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1299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339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339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339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换电站包括一箱体,箱体沿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充电室、换电室和第二充电室,第一充电室沿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码垛机、第一电池架,第二充电室沿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电池架、第二码垛机;或者,第一充电室沿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电池架、第一码垛机,第二充电室沿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码垛机、第二电池架。该换电站将第一、第二充电室分别设置在换电室的两侧,并在第一、第二充电室内分别设置一个电池架和一个码垛机,减少换电站的占地面积从而降低成本。因此,本方案中的换电站兼顾了占地面积、运营能力和建站成本,有效降低换电站选址的难度以及提高了换电站的效用。

Description

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换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低噪音、运营和维护都十分经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电动汽车使用的能源为自身搭载的动力电池组提供的电能,电动汽车在电能使用完后需要充电。由于现有的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的限制,电动汽车充满电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不如燃油汽车直接加油简单快速。因此,为了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在电动汽车的电能快耗尽时更换电池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为了便于给电动汽车更换电池,满足电动汽车的换电需求,需要建造换电站,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需要建造更多的换电站来满足需求。
现有换电站的内部设置有换电区,换电区的旁侧设置有充电室。充电室内并列放置有两列电池架,两列电池架之间设置有码垛机,使得换电站的整体体积较大,占用较多土地面积,尤其对于在城市范围内,土地资源匮乏,导致所能布置换电站的土地可能在长度方向土地面积有限,对具有长度要求较高的换电站增加了选址难度,同时,两列电池架也增加了换电站成本和电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换电站体积较大,选址较难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换电站包括一箱体,所述箱体内沿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充电室、换电室和第二充电室,所述第一充电室沿所述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码垛机、第一电池架,所述第二充电室沿所述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电池架、第二码垛机;
或者,所述第一充电室沿所述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电池架、第一码垛机,所述第二充电室沿所述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码垛机、第二电池架。
在本方案中,该换电站呈箱体结构,便于将箱体内的空间根据功能分隔成第一充电室、换电室和第二充电室,并在相应的区域安装设备,实现模块化安装,第一、第二充电室分别设置在换电室的两侧,使得换电站结构紧凑、减少换电站的占地面积从而降低成本。因此,本方案中的换电站兼顾了占地面积、运营能力和建站成本,有效降低了换电站选址的难度以及提高了换电站的效用。同时,在第一充电室内,沿第一长度方向第一码垛机可设置在第一电池架的左侧或右侧,使得第一充电室内的第一电池架和第一码垛机被合理布局,也使得第一充电室的结构紧凑,在第一长度方向上,第二充电室内的第二电池架与第二码垛机的布置方式和第一充电室内的第一电池架与第一码垛机的布置方式相反,这种布局形式也便于第一、第二码垛机依次或同时将第一、第二电池架上的电池转运至换电设备上和/或将换电设备上的电池转运至第一、第二电池架上,可以有效提高换电站的换电效率。
较佳地,所述箱体沿所述第一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可打开和关闭的第一应急出口和第二应急出口,所述第一充电室能够通过打开所述第一应急出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充电室能够通过打开所述第二应急出口与外部连通。
在本方案中,在箱体上分别设置第一、第二应急出口,便于第一、第二充电室的电池若是发生热失控分别可以通过第一、第二应急出口直接将热失控电池转移至换电站的外部,从而缩短热失控电池的转移路径,减少转移所需的时间,大大提高换电站的安全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电池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充电室内靠近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一码垛机设置为与所述第一电池架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一充电室内远离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一码垛机具有可朝向所述第一电池架伸出和朝向所述第一应急出口伸出的伸出机构,用于所述第一码垛机将所述第一电池架上的电池取出并从所述第一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箱体的外部;
所述第二电池架设置于所述第二充电室内靠近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二码垛机设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池架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二充电室内远离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二码垛机具有可朝向所述第二电池架伸出和朝向所述第二应急出口伸出的伸出机构,用于所述第二码垛机将所述第二电池架上的电池取出并从所述第二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箱体的外部。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便于第一、第二码垛机分别将第一、第二电池架上的任一电池取出,以便转运给换电设备对换电车辆进行换电。而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这种布局方便第一、第二码垛机取出热失控电池后直接将热失控电池转移至换电站外,使得第一、第二码垛机转移热失控电池的路径短且快速,提高换电站安全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码垛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充电室内靠近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池架设置为与所述第一码垛机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一充电室内远离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一码垛机具有可朝向所述第一电池架伸出的伸出机构,以便于所述第一码垛机推动所述第一电池架上的电池并从所述第一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箱体的外部;
所述第二码垛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充电室内靠近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池架设置为与所述第二码垛机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二充电室内远离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二码垛机具有可朝向所述第二电池架伸出的伸出机构,以便于所述第二码垛机推动所述第二电池架上的电池并从所述第二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箱体的外部。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便于第一、第二码垛机分别将第一、第二电池架上的任一电池取出,转运至换电设备上并通过换电设备转移到换电室,同理,也便于将换电室内从电动汽车上拆卸下的旧电池反向转移到充电室中进行充电,使得换电设备的行走路线较短,电池的转移路径短且快速,提高换电效率。同时,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也便于码垛机将热失控电池转移至换电站外,以确保换电站的安全。
较佳地,所述第一应急出口包括第一门板、第一锁机构和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锁机构可使得所述第一门板被锁定或被解锁,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第一门板移动或转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应急出口被关闭或被打开;
所述第二应急出口包括第二门板、第二锁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锁机构可将所述第二门板被锁定或被解锁,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第二门板移动或转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应急出口被关闭或被打开。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第一、第二应急出口能够分别通过第一、第二驱动机构打开和关闭。第一、第二应急出口打开时,便于快速将热失控电池转移至换电站的外部,第一、第二应急出口关闭时,第一、第二门板分别对第一、第二充电室的设备形成保护,提高安全性;尤其是在热失控电池被转移至换电站外后及时关闭第一、第二应急出口,以隔绝热失控电池。
较佳地,所述换电站还包括第一应急处置机构和第二应急处置机构,所述第一应急处置机构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一应急出口相邻,用于接收自所述第一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箱体的外部的电池并进行处置;
所述第二应急处置机构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二应急出口相邻,用于接收自所述第二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箱体的外部的电池并进行处置。
在本方案中,第一、第二应急处置机构用于对热失控电池进行应急处理,防止热失控电池对周围环境和设备造成破坏。采用上述结构设置,使得热失控电池被转移出换电站后可及时被处置,大大提高换电站的安全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电池架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充电仓,每个所述第一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所述电池充放电,所述第一应急出口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位于所述顶端的所述第一充电仓与位于底端的所述第一充电仓之间的区域内;
所述第二电池架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充电仓,每个所述第二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所述电池充放电,所述第二应急出口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位于顶端的所述第二充电仓与位于底端的所述第二充电仓之间的区域内。
在本方案中,第一、第二应急出口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码垛机在竖向上移动的行程范围内,便于第一、第二码垛机分别将第一、第二电池架上的任一电池取出,并能够穿过第一、第二应急出口送至换电站的外部。
较佳地,所述第一电池架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充电仓,每个所述第一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所述电池充放电,所述第一应急出口在高度方向上对应所述第一电池架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充电仓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应急出口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第一充电仓设置为预留空闲仓位,仅用于转移发生热失控的电池;
所述第二电池架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充电仓,每个所述第二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所述电池充放电,所述第二应急出口在高度方向上对应所述第二电池架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充电仓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应急出口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第二充电仓设置为预留空闲仓位,仅用于转移发生热失控的电池。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当监控系统识别出电池架上的热失控电池后,第一、第二码垛机分别将第一、第二电池架上的热失控电池取出,先转移至预留空闲仓位,然后经与预留空闲仓位处于同一高度位置的第一、第二应急出口推出至换电站的外部,提高换电站的安全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充电室内靠近所述箱体的第一侧壁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第一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充电设备以形成第一充电机柜,并且所述第一侧壁上且对应所述第一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一门体,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长度方向同向延伸;
所述第二充电室内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第二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充电设备以形成第二充电机柜,并且所述第一侧壁上且对应所述第二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二门体。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充电室靠近第一侧壁的区域内设置第一充电机柜,通过分隔第一充电室的内部空间并安装充电设备形成第一充电机柜,而无需单独制造柜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在第一充电室的第一侧壁上设置第一门体,第一门体既作为第一侧壁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第一充电机柜的柜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一门体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在第二充电室靠近第一侧壁的区域内设置第二充电机柜,通过分隔第二充电室的内部空间并安装充电设备形成第二充电机柜,而无需单独制造柜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在第二充电室的第一侧壁上设置第二门体,第二门体既作为第一侧壁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第二充电机柜的柜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二门体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较佳地,所述换电室具有供换电车辆通过的行车通道,沿所述箱体的第二长度方向,所述箱体两侧分别具有车辆驶入侧和车辆驶出侧,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车辆驶入侧;所述第二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长度方向垂直。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由于第一侧壁位于车辆驶入侧,从而在需要打开第一、第二门体对维护保养第一、第二充电机柜时,不会对换电操作和行车造成影响。
较佳地,所述第一充电机柜毗邻所述第一电池架设置,所述第一门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一电池架朝向所述第一充电室的第一侧壁一侧的宽度;
所述第二充电机柜毗邻所述第二电池架设置,所述第二门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二电池架朝向所述第二充电室的第一侧壁一侧的宽度。
在本方案中,第一充电机柜毗邻第一电池架设置,以充分利用第一充电室内第一电池架与第一侧壁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便于在第一充电机柜与第一电池架之间布设线缆,并且使得连接线缆短,第一门体宽度的设置,增大门体开关的灵活性,且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第二充电机柜毗邻第二电池架设置,以充分利用第二充电室内第二电池架与第一侧壁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便于在第二充电机柜与第二电池架之间布设线缆,并且使得连接线缆短,第二门体宽度的设置,增大门体开关的灵活性,且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较佳地,所述第一充电机柜和/或所述第二充电机柜内的一侧设有沿竖向排布的多个充电机,所述第一充电机柜和/或所述第二充电机柜内的另一侧具有沿竖向贯通的风道区域,所述风道区域的底部具有进风口,所述充电机所在区域的顶部具有排风口。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便于在风道区域内形成由下至上的冷却风道,使位于冷却风道旁侧的多个充电机均能够通过冷却风道降温,提高冷却效果。
较佳地,所述风道区域还设有排风管道,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且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充电机相邻的一侧设有多个出风口,每个所述出风口与每个所述充电机相贴合并与每个所述充电机的风道贯通。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对充电机进行定向冷却,提高冷却效果。
较佳地,所述第一充电机柜的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门体上,且所述第一充电机柜的进风口设有通风格栅,所述第一充电机柜的排风口设有风机和防雨罩;
所述第二充电机柜的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门体上,且所述第二充电机柜的进风口设有通风格栅,所述第二充电机柜的排风口设有风机和防雨罩。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第二门体一方面作为侧壁保护充电室内的设备,另一方面作为进风口,节省安装空间,优化结构布局,进风口的格栅可防止杂物进入,排风口的风机用于加快风的流速,提高冷却效果,排风口的防雨罩防止雨水进入充电室,提高安全性。
较佳地,所述第一充电室内靠近所述箱体的第二侧壁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第一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用于安装控制设备以形成第一控制柜,并且所述第二侧壁上且对应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三门体,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充电室内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第二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用于安装控制设备以形成第二控制柜,并且所述第二侧壁上且对应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四门体。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充电室靠近第二侧壁的区域内设置第一控制柜,通过分隔第一充电室的内部空间并安装控制设备形成柜体,而无需单独制造柜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在第一充电室的第二侧壁上设置第三门体,第三门体既作为第二侧壁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保护作用,又作为第一控制柜的柜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门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在第二充电室靠近第二侧壁的区域内设置第二控制柜,通过分隔第二充电室的内部空间并安装控制设备形成柜体,而无需单独制造柜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在第二充电室的第二侧壁上设置第四门体,第四门体既作为第二侧壁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保护作用,又作为第二控制柜的柜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门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较佳地,所述第一控制柜毗邻所述第一电池架设置,所述第三门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一电池架朝向所述第二侧壁一侧的宽度;
所述第二控制柜毗邻所述第二电池架设置,所述第四门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二电池架朝向所述第二侧壁一侧的宽度。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以充分利用第一充电室内第一电池架与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便于设置第一控制柜与第一电池架之间的线缆,连接线缆短,第三门体宽度的设置,增大第三门体开关的灵活性,且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第二控制柜的设置,以充分利用第二充电室内第二电池架与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便于设置第二控制柜与第二电池架之间的线缆,连接线缆短,第四门体宽度的设置,增大第四门体开关的灵活性,且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较佳地,对应所述第一码垛机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第一进出通道,所述第一进出通道设有可启闭的第五门体;
对应所述第二码垛机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或第二侧壁上设置第二进出通道,所述第二进出通道设有可启闭的第六门体。
在本方案中,第五门体既作为侧壁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第一进出通道的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五门体进入第一充电室,并且对第一码垛机和第一电池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第六门体既作为侧壁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第二进出通道的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六门体进入第二充电室,并且对第二码垛机和第二电池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较佳地,所述第一进出通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一码垛机朝向所述第一侧壁或所述第二侧壁的宽度;
所述第二进出通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二码垛机朝向所述第一侧壁或所述第二侧壁的宽度。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第五、第六门体不会设置得太大,增大第五、第六门体开关的灵活性,并且也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较佳地,所述箱体为集装箱箱体,所述箱体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为2.5:1~3.5:1。
在本方案中,集装箱箱体结构简单,易于成型,有利于降低换电站成本和提高换电站建造速度;箱体的长宽比设置,使得箱体更适合换电站的布局需求,在兼顾占地面积和运营的同时降低成本。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换电站呈箱体结构,便于将箱体内的空间根据功能分隔成第一充电室、换电室和第二充电室,并在相应的区域安装设备,实现模块化安装,第一、第二充电室分别设置在换电室的两侧,使得换电站结构紧凑、减少换电站的占地面积从而降低成本。因此,本方案中的换电站兼顾了占地面积、运营能力和建站成本,有效降低了换电站选址的难度以及提高了换电站的效用。同时,在第一充电室内,沿第一长度方向第一码垛机可设置在第一电池架的左侧或右侧,使得第一充电室内的第一电池架和第一码垛机被合理布局,也使得第一充电室的结构紧凑,在第一长度方向上,第二充电室内的第二电池架与第二码垛机的布置方式和第一充电室内的第一电池架与第一码垛机的布置方式相反,这种布局形式也便于第一、第二码垛机依次或同时将第一、第二电池架上的电池转运至换电设备上和/或将换电设备上的电池转运至第一、第二电池架上,可以有效提高换电站的换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换电站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换电站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换电站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换电站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换电站的内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充电室1
第一码垛机11
第一电池架12
第一充电机柜13
第一门体14
第三门体15
第五门体16
第一应急出口17
第一应急处置机构18
第一控制柜19
第二充电室2
第二码垛机21
第二电池架22
第二充电机柜23
第二门体24
第四门体25
第六门体26
第二应急出口27
第二应急处置机构28
第二控制柜29
换电室3
行车通道31
第一侧壁101
第二侧壁102
第一长度方向103
第二长度方向104
车辆驶入侧105
车辆驶出侧106
进风口107
排风口10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图6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该换电站包括一箱体,箱体内沿第一长度方向103依次设置有第一充电室1、换电室3和第二充电室2,并在第一充电室1内,沿第一长度方向103依次设置有第一码垛机11、第一电池架12,并在第二充电室2内,沿第一长度方向103依次设置第二电池架22、第二码垛机21。该换电站呈箱体结构,便于将箱体内的空间根据功能分隔成第一充电室1、换电室3和第二充电室2,并在相应的区域安装设备,实现模块化安装,第一、第二充电室分别设置在换电室3的两侧,使得换电站结构紧凑、减少换电站的占地面积从而降低成本。因此,本方案中的换电站兼顾了占地面积和运营能力,有效提高换电站的效用。同时,换电室3用于承载待更换电池的电动汽车,电动汽车驶入并停靠于换电室3,由换电设备拆卸电动汽车上待充电的旧电池并安装充满电的新电池,换电设备在拆卸下电动汽车上的旧电池后,将其运输到充电室中进行充电。
如图6所示,在第一充电室1内,沿第一长度方向103第一码垛机11设置在第一电池架12的左侧,在第二充电室2内,沿第一长度方向103第二码垛机21设置在第二电池架22的右侧,使得第一、第二充电室内的第一、第二电池架和第一、第二码垛机被合理布局,也使得第一、第二充电室的结构紧凑,这种布局形式也便于第一、第二码垛机依次或同时将第一、第二电池架上的电池转运至换电设备上和/或将换电设备上的电池转运至第一、第二电池架上,可以有效提高换电站的换电效率。
如图1和图6所示,箱体沿第一长度方向103的两端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可打开和关闭的第一应急出口17和第二应急出口27。第一充电室1能够通过打开第一应急出口17与外部连通,第二充电室2能够通过打开第二应急出口27与外部连通。若第一、第二充电室内的电池发生热失控,能够分别通过第一、第二应急出口直接将热失控电池转移至换电站的外部,从而缩短热失控电池的转移路径,减少转移所需的时间,大大提高换电站的安全性。
如图1和图6所示,在第一充电室1内,第一电池架12设置在靠近换电室3的一侧,第一码垛机11设置为与第一电池架12相邻且位于远离换电室3的一侧,第一码垛机11具有可朝向第一电池架12伸出和朝向第一应急出口17伸出的伸出机构,用于第一码垛机11将第一电池架12上的电池取出并从第一应急出口17转移至箱体的外部。如此设置便于第一码垛机11将第一电池架12上的任一电池取出,以便转运给换电设备对换电车辆进行换电。而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这种布局方便第一码垛机取出热失控电池后直接将热失控电池从另一侧的第一应急出口17转移至换电站的外部,使得第一码垛机11转移热失控电池的路径短且快速,提高换电站安全性。
在第二充电室2内,第二电池架22设置在第二充电室2内靠近换电室3的一侧,第二码垛机21设置为与第二电池架22相邻且位于第二充电室2内远离换电室3的一侧,第二码垛机21具有可朝向第二电池架22伸出和朝向第二应急出口27伸出的伸出机构,用于第二码垛机21将第二电池架22上的电池取出并从第二应急出口27转移至箱体的外部。同样的,如此设置便于第二码垛机21将第二电池架22上的任一电池取出,以便转运给换电设备对换电车辆进行换电。而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这种布局方便第二码垛机取出热失控电池后直接将热失控电池从另一侧的第二应急出口27转移至换电站的外部,使得第二码垛机21转移热失控电池的路径短且快速,提高换电站安全性。
第一应急出口17包括第一门板、第一锁机构和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锁机构能够使得第一门板被锁定或被解锁,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门板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应急出口17被关闭或被打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门板的上端铰接在箱体的侧壁上,第一门板的下端通过第一锁机构锁定在箱体的侧壁上,在第一门板与箱体之间安装有第一驱动机构。当第一锁机构解锁时,第一门板在第一驱动机构的作用力下向上翻转开启,便于快速将热失控电池转移至换电站的外部,在第一应急出口17关闭时,第一门板对充电室的设备形成保护,提高安全性。关闭应急出口时,采用手动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可采用任何可作用于第一门板并将第一门板打开的机构,例如,第一驱动机构可以为驱动电机和智能控制板,驱动电机受智能控制板控制,驱动第一门板翻转打开或关闭第一应急出口。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中,第一门板也可采用平移移动的方式打开第一应急出口。
第二应急出口27包括第二门板、第二锁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锁机构能够使得第二门板被锁定或被解锁,第二驱动机构可驱动第二门板移动或转动从而使得第二应急出口27被关闭或被打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门板的上端铰接在箱体的侧壁上,第二门板的下端通过第二锁机构锁定在箱体的侧壁上,在第二门板与箱体之间安装有第二驱动机构。当第二锁机构解锁时,第二门板在第二驱动机构的作用力下向上翻转开启,便于快速将热失控电池转移至换电站的外部,在第二应急出口27关闭时,第二门板对充电室的设备形成保护,提高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为可采用任何可作用于第一门板并将第一门板打开的机构,例如,第二驱动机构可以为驱动电机和智能控制板,驱动电机受智能控制板控制,驱动第二门板翻转打开或关闭第二应急出口。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中,第二门板也可采用平移移动的方式打开第二应急出口。
如图1所示,换电站还包括第一应急处置机构18和第二应急处置机构28。第一应急处置机构18设置在箱体的外部且与第一应急出口17相邻,用于接收自第一应急出口17转移至箱体的外部的电池并进行处置,防止热失控电池对周围环境和设备造成破坏。第二应急处置机构28设置于箱体的外部且与第二应急出口27相邻,用于接收自第二应急出口27转移至箱体的外部的电池并进行处置。由于第一应急处置机构18紧邻第一应急出口17、第二应急处理机构28紧邻第二应急出口27,使得热失控电池被转移出换电站后可及时被处置,减少转移所需的时间,避免在转移路径上出现意外,大大提高换电站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应急处置机构18和第二应急处置机构28均为水箱。将热失控电池投入到水箱内,通过水对热失控电池进行降温,提高换电站的安全性。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应急处理装置还可以为沙坑或防爆罐体。
第一电池架12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充电仓,每个第一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电池充放电,第一应急出口17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位于第一电池架12的顶端的第一充电仓与位于第一电池架12的底端的第二充电仓之间的区域内。第二电池架22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充电仓,每个第二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电池充放电,第二应急出口27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位于第二电池架22的顶端的第二充电仓与位于第二电池架22底端的第二充电仓之间的区域内。第一、第二应急出口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码垛机在竖向上移动的行程范围内,便于第一、第二码垛机分别将第一、第二电池架上的任一电池取出,并能够穿过第一、第二应急出口送至换电站的外部。
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充电室1内靠近箱体的第一侧壁101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第一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充电设备以形成第一充电机柜13,并且第一侧壁101上且对应第一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一门体14,第一侧壁101与第一长度方向103同向延伸。在第一充电室1靠近第一侧壁101的区域内设置第一充电机柜13,无需单独制造柜体,通过分隔第一充电室1的内部空间并安装充电设备形成第一充电机柜13,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在第一充电室1的第一侧壁101上设置第一门体14,第一门体14既作为第一侧壁101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第一充电机柜13的柜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一门体14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如图6所示,第一充电机柜13毗邻第一电池架12设置,以充分利用第一充电室1内第一电池架12与第一侧壁101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便于在第一充电机柜13与第一电池架12上的电连接器之间布设线缆,尤其第一充电机柜13置于第一电池架12设有电连接器的一侧,使得连接线缆短。
第一门体14的宽度不大于第一电池架12朝向第一充电室1的第一侧壁101一侧的宽度,增大门体开关的灵活性,且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如图2和图6所示,第二充电室2内靠近第一侧壁101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第二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充电设备以形成第二充电机柜23,并且第一侧壁101上且对应第二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二门体24。在第二充电室2靠近第一侧壁101的区域内设置第二充电机柜23,无需单独制造柜体,通过分隔第二充电室2的内部空间并安装充电设备形成第二充电机柜23,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在第二充电室2的第一侧壁101上设置第二门体24,第二门体24既作为第一侧壁101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第二充电机柜23的柜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二门体24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如图6所示,第二充电机柜23毗邻第二电池架22设置,以充分利用第二充电室2内第二电池架22与第一侧壁101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便于在第二充电机柜23与第二电池架22上的电连接器之间布设线缆,尤其第一充电机柜13置于第一电池架12设有电连接器的一侧,使得连接线缆短。
第二门体24的宽度不大于第二电池架22朝向第二充电室2的第一侧壁101一侧的宽度,增大门体开关的灵活性,且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如图1所示,换电室3具有供换电车辆通过的行车通道31,沿箱体的第二长度方向104,即为换电车辆沿行车通道31行驶的方向,并将箱体的两侧分别被定义为车辆驶入侧105和车辆驶出侧106。其中,第二长度方向104与第一长度方向103垂直。
为了在维护保养第一、第二充电机柜时,不会对换电操作和行车造成影响,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第二充电室的第一侧壁101设在车辆驶入侧105。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侧壁设在车辆驶出侧。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充电机柜13和第二充电机柜23内的一侧均设有沿竖向排布的多个充电机,第一充电机柜13和第二充电机柜23内的另一侧均具有沿竖向贯通的风道区域,风道区域的底部具有进风口,充电机所在区域的顶部具有排风口,便于在风道区域内形成由下至上的冷却风道,使位于冷却风道旁侧的多个充电机均能够通过冷却风道降温,提高冷却效果。充电机用于为电池充放电。在本实施例中,沿箱体的第一长度方向,风道区域位于第一充电机柜13或第二充电机柜23的左侧,充电机所述在区域位于第一充电机柜13或第二充电机柜23的右侧。在另一个可替代的实施例中,沿箱体的第一长度方向,风道区域位于第一充电机柜13或第二充电机柜23的右侧,充电机所述在区域位于第一充电机柜13或第二充电机柜23的左侧。
优选地,风道区域还设有排风管道,排风管道与进风口连通,且排风管道与充电机相邻的一侧设有多个出风口,每个出风口与每个充电机相贴合并与每个充电机的风道贯通,以对充电机进行定向冷却,提高冷却效果。
如图2所示,第一充电机柜13的进风口107设置在第一门体14上,第二充电机柜23的进风口107设置在第二门体24上,以节省安装空间,优化结构布局,同时也利用第一、第二门体作为侧壁保护充电室内的设备。为了防止杂物进入,在第一充电机柜13的进风口107和第二充电机柜23的进风口107均设有通风格栅。
在第一、第二充电机柜的排风口108均设有风机,用于加快风的流速,提高冷却效果。
在第一、第二充电机柜的排风口108均设有防雨罩,用于防止雨水进入充电室,提高安全性。
如图6所示,第一充电室1内靠近箱体的第二侧壁102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第一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用于安装控制设备以形成第一控制柜19,而无需单独制造柜体,通过分隔第一充电室1的内部空间并安装控制设备形成柜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第二侧壁102上且对应第一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三开口,第三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三门体15,第三门体15既作为第二侧壁102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保护作用,又作为第一控制柜19的柜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门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第一控制柜19毗邻第一电池架12设置,以充分利用第一充电室1内第一电池架12与第二侧壁102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便于在第一控制柜19与第一电池架12之间布设线缆,例如,第一电池架12上为电连接器提供移动动力源的气缸,其控制阀与第一控制柜19内的某个控制设备电连接,这样的设置结构下,使得电连接的连接线缆短。
第三门体15的宽度不大于第一电池架12朝向第二侧壁102一侧的宽度,以增大第三门体15开关的灵活性,且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第一充电室1的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相对设置,使得第一充电室1内的第一控制柜19和第一充电机柜13分别位于第一电池架12的两侧,以充分利用第一充电室1内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如图6所示,第二充电室2内靠近第二侧壁102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第二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用于安装控制设备以形成第二控制柜29,无需单独制造柜体,通过分隔第二充电室2的内部空间并安装控制设备形成柜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第二侧壁102上且对应第二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四开口,第四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四门体25,第四门体25既作为第二侧壁102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保护作用,又作为第二控制柜29的柜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门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第二控制柜29毗邻第二电池架22设置,以充分利用第二充电室2内第二电池架22与第二侧壁102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便于在第二控制柜29与第二电池架22之间布设线缆,例如,第二电池架22上为电连接器提供移动动力源的气缸,其控制阀与第二控制柜29内的某个控制设备电连接,这样的设置结构下,使得电连接的连接线缆短。
第四门体25的宽度不大于第二电池架22朝向第二侧壁102一侧的宽度,以增大第四门体25开关的灵活性,且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本实施例中,第二充电室2的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相对设置,使得第二充电室2内的第二控制柜29和第二充电机柜23分别位于第二电池架22的两侧,以充分利用第二充电室2内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对应第一码垛机11的位置,在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上均设置第一进出通道,第一进出通道设有可启闭的第五门体16。第五门体16既作为侧壁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第一进出通道的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五门体16对第一码垛机11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第一进出通道的宽度不大于第一码垛机11朝向第一侧壁101或第二侧壁102的宽度,使得第五门体16不会设置得太大,增大第五门体16开关的灵活性,并且也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对应第二码垛机21的位置,在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上设置第二进出通道,第二进出通道设有可启闭的第六门体26。第六门体26既作为侧壁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第二进出通道的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六门体26对第二码垛机21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第二进出通道的宽度不大于第二码垛机21朝向第一侧壁101或第二侧壁102的宽度,使得第六门体26不会设置得太大,增大第六门体26开关的灵活性,并且也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对应第一码垛机的位置,可在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上设置一个进出通道,并在该进出通道上设置门体。对应第二码垛机的位置,可在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上设置一个进出通道,并在该进出通道上设置门体。
本实施例中,将换电站的箱体设置为集装箱箱体,集装箱箱体结构简单,易于成型,有利于降低换电站成本,提高换电站建造速度;同时将箱体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为2.5:1~3.5:1,使得箱体更适合换电站的布局需求,在兼顾占地面积和运营的同时降低成本。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充电室内,沿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电池架、第一码垛机;在第二充电室内,沿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码垛机、第二电池架。这种紧凑的布局形式使得换电站在兼顾占地面积和运营能力的同时,便于第一、第二码垛机依次或同时将第一、第二电池架上的电池转运至换电设备上和/或将换电设备上的电池转运至第一、第二电池架上。由于换电设备是停靠在第一、第二码垛机靠近换电室的一侧与第一、第二码垛机进行电池交接,所以相对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的换电设备的在行走路线较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换电站的换电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码垛机设置于第一充电室内靠近换电室的一侧,第一电池架设置为与第一码垛机相邻且位于第一充电室内远离换电室的一侧,便于第一码垛机将第一电池架上的任一电池取出,转运至换电设备上并通过换电设备转移到换电室,使得电池的转移路径短且快速,提高换电效率。同理,也便于将换电室内从电动汽车上拆卸下的旧电池反向转移到第一充电室中进行充电。
由于第一码垛机和第一电池架的设置位置相对实施例1的变化,使得第一应急出口与第一电池架相邻。第一码垛机具有可朝向第一电池架伸出的伸出机构,以便于第一码垛机通过伸出机构推动第一电池架上的电池穿过第一应急出口转移至箱体的外部,缩短转移时间,提高转移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码垛机设置于第二充电室内靠近换电室的一侧,第二电池架设置为与第二码垛机相邻且位于第二充电室内远离换电室的一侧,便于第二码垛机将第二电池架上的任一电池取出,转运至换电设备上并通过换电设备转移到换电室,使得电池的转移路径短且快速,提高换电效率。同理,也便于将换电室内从电动汽车上拆卸下的旧电池反向转移到第二充电室中进行充电。
由于第二码垛机和第二电池架的设置位置相对实施例1的变化,使得第二应急出口与第二电池架相邻。第二码垛机具有可朝向第二电池架伸出的伸出机构,以便于第二码垛机通过伸出机构推动第二电池架上的电池穿过第二应急出口转移至箱体的外部,缩短转移时间,提高转移效率。
具体地,第一电池架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充电仓,每个第一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电池充放电,第一应急出口在高度方向上对应第一电池架的其中一个第一充电仓设置,且与第一应急出口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一充电仓设置为预留空闲仓位,仅用于转移发生热失控的电池。第二电池架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充电仓,每个第二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电池充放电,第二应急出口在高度方向上对应第二电池架的其中一个第二充电仓设置,且与第二应急出口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二充电仓设置为预留空闲仓位,仅用于转移发生热失控的电池。
当监控系统识别出第一电池架上出现的热失控电池后,第一码垛机将第一电池架上的热失控电池取出,先转移至第一电池架的预留空闲仓位,然后经与预留空闲仓位处于同一高度位置的第一应急出口推出至换电站的外部。同样的,当监控系统识别出第二电池架上出现的热失控电池后,第二码垛机将第二电池架上的热失控电池取出,先转移至第二电池架的预留空闲仓位,然后经与预留空闲仓位处于同一高度位置的第二应急出口推出至换电站的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各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充电机柜和控制柜并非仅仅指预先已装配好且各个面都包围起来的独立柜体,这里是泛指安装了相应设备实现了相应功能的功能模组。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换电站包括一箱体,所述箱体内沿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充电室、换电室和第二充电室,所述第一充电室沿所述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码垛机、第一电池架,所述第二充电室沿所述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电池架、第二码垛机;
或者,所述第一充电室沿所述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电池架、第一码垛机,所述第二充电室沿所述第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码垛机、第二电池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沿所述第一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可打开和关闭的第一应急出口和第二应急出口,所述第一充电室能够通过打开所述第一应急出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充电室能够通过打开所述第二应急出口与外部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充电室内靠近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一码垛机设置为与所述第一电池架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一充电室内远离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一码垛机具有可朝向所述第一电池架伸出和朝向所述第一应急出口伸出的伸出机构,用于所述第一码垛机将所述第一电池架上的电池取出并从所述第一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箱体的外部;
所述第二电池架设置于所述第二充电室内靠近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二码垛机设置为与所述第二电池架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二充电室内远离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二码垛机具有可朝向所述第二电池架伸出和朝向所述第二应急出口伸出的伸出机构,用于所述第二码垛机将所述第二电池架上的电池取出并从所述第二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箱体的外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码垛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充电室内靠近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池架设置为与所述第一码垛机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一充电室内远离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一码垛机具有可朝向所述第一电池架伸出的伸出机构,以便于所述第一码垛机推动所述第一电池架上的电池并从所述第一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箱体的外部;
所述第二码垛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充电室内靠近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池架设置为与所述第二码垛机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二充电室内远离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二码垛机具有可朝向所述第二电池架伸出的伸出机构,以便于所述第二码垛机推动所述第二电池架上的电池并从所述第二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箱体的外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应急出口包括第一门板、第一锁机构和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锁机构可使得所述第一门板被锁定或被解锁,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第一门板移动或转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应急出口被关闭或被打开;
所述第二应急出口包括第二门板、第二锁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锁机构可将所述第二门板被锁定或被解锁,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第二门板移动或转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应急出口被关闭或被打开。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站还包括第一应急处置机构和第二应急处置机构,所述第一应急处置机构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一应急出口相邻,用于接收自所述第一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箱体的外部的电池并进行处置;
所述第二应急处置机构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部且与所述第二应急出口相邻,用于接收自所述第二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箱体的外部的电池并进行处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架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充电仓,每个所述第一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所述电池充放电,所述第一应急出口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位于顶端的所述第一充电仓与位于底端的所述第一充电仓之间的区域内;
所述第二电池架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充电仓,每个所述第二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所述电池充放电,所述第二应急出口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位于顶端的所述第二充电仓与位于底端的所述第二充电仓之间的区域内。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架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充电仓,每个所述第一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所述电池充放电,所述第一应急出口在高度方向上对应所述第一电池架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充电仓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应急出口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第一充电仓设置为预留空闲仓位,仅用于转移发生热失控的电池;
所述第二电池架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充电仓,每个所述第二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所述电池充放电,所述第二应急出口在高度方向上对应所述第二电池架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充电仓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应急出口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第二充电仓设置为预留空闲仓位,仅用于转移发生热失控的电池。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室内靠近所述箱体的第一侧壁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第一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充电设备以形成第一充电机柜,并且所述第一侧壁上且对应所述第一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一门体,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长度方向同向延伸;
所述第二充电室内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第二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充电设备以形成第二充电机柜,并且所述第一侧壁上且对应所述第二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二门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室具有供换电车辆通过的行车通道,沿所述箱体的第二长度方向,所述箱体两侧分别具有车辆驶入侧和车辆驶出侧,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车辆驶入侧;所述第二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长度方向垂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机柜毗邻所述第一电池架设置,所述第一门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一电池架朝向所述第一充电室的第一侧壁一侧的宽度;
所述第二充电机柜毗邻所述第二电池架设置,所述第二门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二电池架朝向所述第二充电室的第一侧壁一侧的宽度。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机柜和/或所述第二充电机柜内的一侧设有沿竖向排布的多个充电机,所述第一充电机柜和/或所述第二充电机柜内的另一侧具有沿竖向贯通的风道区域,所述风道区域的底部具有进风口,所述充电机所在区域的顶部具有排风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区域还设有排风管道,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且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充电机相邻的一侧设有多个出风口,每个所述出风口与每个所述充电机相贴合并与每个所述充电机的风道贯通。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机柜的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门体上,且所述第一充电机柜的进风口设有通风格栅,所述第一充电机柜的排风口设有风机和防雨罩;
所述第二充电机柜的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门体上,且所述第二充电机柜的进风口设有通风格栅,所述第二充电机柜的排风口设有风机和防雨罩。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室内靠近所述箱体的第二侧壁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第一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用于安装控制设备以形成第一控制柜,并且所述第二侧壁上且对应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三门体,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充电室内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第二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用于安装控制设备以形成第二控制柜,并且所述第二侧壁上且对应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四门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柜毗邻所述第一电池架设置,所述第三门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一电池架朝向所述第二侧壁一侧的宽度;
所述第二控制柜毗邻所述第二电池架设置,所述第四门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二电池架朝向所述第二侧壁一侧的宽度。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第一码垛机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第一进出通道,所述第一进出通道设有可启闭的第五门体;
对应所述第二码垛机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或第二侧壁上设置第二进出通道,所述第二进出通道设有可启闭的第六门体。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出通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一码垛机朝向所述第一侧壁或所述第二侧壁的宽度;
所述第二进出通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二码垛机朝向所述第一侧壁或所述第二侧壁的宽度。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为集装箱箱体,所述箱体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为2.5:1~3.5:1。
CN202123012998.1U 2021-12-02 2021-12-02 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 Active CN2167339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12998.1U CN216733961U (zh) 2021-12-02 2021-12-02 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12998.1U CN216733961U (zh) 2021-12-02 2021-12-02 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33961U true CN216733961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31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12998.1U Active CN216733961U (zh) 2021-12-02 2021-12-02 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339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02384U (zh) 一种动力电池充电柜
WO2021258946A1 (zh) 电池传输系统及其换电站
CN210422015U (zh) 换电系统
CN212667171U (zh) 电池传输系统及其换电站
CN115117532B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箱体结构
CN211017322U (zh) 一种移动箱式储能电站
CN216733961U (zh) 基于双侧单架的紧凑型换电站
WO2023193807A1 (zh) 换电站
CN217945150U (zh) 撬装式换电站
US11679659B2 (en) Energy storage system for vehicles
CN216709073U (zh) 换电站
CN216761518U (zh) 基于单配电结构的换电站
CN217374213U (zh) 一种卡车换电站
CN216761499U (zh) 换电仓以及换电站
CN216761515U (zh) 液压站和监控室同侧设置的紧凑型换电站
WO2022143887A1 (zh) 换电站
CN114683914B (zh) 换电站
CN216545826U (zh) 可扩容的换电站
CN218085455U (zh) 撬装式换电站
CN216915575U (zh) 具有拓展仓的换电站
CN219668173U (zh) 一种换电室及电力补充系统
WO2022143948A1 (zh) 换电站
CN219727928U (zh) 换电站
CN213705233U (zh) 换电站
CN114683922B (zh) 全功能仓以及换电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