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22029U - 一种地钻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22029U
CN216722029U CN202220237963.3U CN202220237963U CN216722029U CN 216722029 U CN216722029 U CN 216722029U CN 202220237963 U CN202220237963 U CN 202220237963U CN 216722029 U CN216722029 U CN 2167220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power transmission
power
supporting frame
ear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3796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飞
王志坤
奚尚宇
陈柄潭
杨贺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obe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lobe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lobe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lobe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3796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220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220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220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地钻,包括动力传递组件,位于支撑座上。陀螺仪传感器组件,位于动力传递组件的一侧。动力组件,位于动力传递组件上,以驱动动力传递组件。控制组件,位于动力传递组件的一侧,且连接动力组件。以及连接于支撑座两侧的第一支持架和第二支持架,且第一支持架和第二支持架相对于支撑座的最大高度小于动力组件的顶部相对于支撑座的高度。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地钻,可以提高地钻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地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钻。
背景技术
地钻在苗木园林绿化工程中应用广泛,如林木种植、绿化除草以及施肥挖穴等。但是在地钻钻孔时,如果发生突发情况,可能会导致钻头堵转甚至失控,从而对操作者产生危险。因此提出一种可以监测地钻信号并即时工作反馈的地钻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出一种地钻,可以增加地钻使用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地钻,包括:
动力传递组件,位于支撑座上;
陀螺仪传感器组件,位于所述动力传递组件的一侧;
动力组件,位于所述动力传递组件上,以驱动所述动力传递组件;
控制组件,位于所述动力传递组件的一侧,且连接所述动力组件;以及
连接于所述支撑座两侧的第一支持架和第二支持架,且所述第一支持架和所述第二支持架相对于所述支撑座的最大高度小于所述动力组件的顶部相对于所述支撑座的高度。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持面和贯穿孔,且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和所述支持面接触。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贯穿孔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动力传递组件的中心轴线重合。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地钻还包括第一后壳体、第二后壳体以及旋转盖,所述第二后壳体连接所述旋转盖。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陀螺仪传感器组件连接所述控制组件。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地钻还包括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且所述第一手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持架上,所述第二手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持架上。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手柄包括扣机和旋转中心轴,且所述扣机围绕所述旋转中心轴旋转。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组件的一端设置传动齿,所述传动齿连接所述动力传递组件。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包括传动齿轮组以及传动轴,所述传动齿轮组与所述传动齿啮合。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设置钻杆接头,所述钻杆接头连接并带动钻头旋转。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出一种地钻。地钻可以在多种地表环境下进行作业,当地钻在工作中由于堵转导致地钻失控时,可以监测此时的异常信号,并立刻向控制组件反馈控制信号要求地钻急停,以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本申请提出的地钻可以适应复杂地形和不同作业条件下的安全监测和预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地钻工作组件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支持架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动力组件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动力传递组件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后壳体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旋转盖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支撑座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扶手支架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手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扣机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手柄示意图二。
图12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控制组件和陀螺传感器组件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支撑座;
110 支持面;
120 贯穿孔;
200 动力传递组件;
210 隔片;
220 套筒;
230 齿柱承接件;
240 传动轴;
250 传动齿轮组;
300 动力组件;
310 散热扇;
311 散热片;
320 顶盖;
330 定子;
340 底座;
350 传动齿;
400 控制组件;
500 陀螺仪传感器组件;
600 支持架;
611 第一支持架;
612 第二支持架;
621 第一手柄;
622 第二手柄;
6221 手柄壳体;
6222 顶壳体;
6223 底壳体;
6224 侧壳体;
6225 换向拨片;
62251 换向槽;
6226 锁定开关;
631 第一前壳体;
632 第二前壳体;
640 后壳体;
641 第一后壳体;
642 第二后壳体;
643 弹簧插槽;
644 旋转轴;
645 旋转弹簧;
650 旋转盖;
651 调节旋钮;
652 显示灯;
660 支撑台;
661 通孔;
662 连接孔;
663 突出部;
670 扣机;
671 按压部;
672 限位部;
673 第一旋转臂;
674 旋转中心轴;
6741 弹簧复位元件;
675 第二旋转臂;
676 触发部;
680 微动开关单元;
681 微动开关接触片;
690 微动换向单元;
691 微动换向单元触发部;
700 钻杆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本申请提出一种地钻可以在钻头由于堵转导致地钻失控时,监测此时的异常信号,并立刻向控制组件反馈控制信号要求地钻急停,以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请参阅图1-2,图1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地钻工作组件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支持架示意图。本申请提出一种地钻,在本实施例中,该地钻可以包括支撑座100、动力传递组件200、动力组件300、控制组件400、陀螺仪传感器组件500以及支持架600。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传递组件200设置在支撑座100上,动力组件300设置在动力传递组件200上且连接动力传递组件200,以带动钻头转动。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动力组件示意图。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动力组件300可以包括散热扇310、顶盖320、定子330和底座340。散热扇310设置在顶盖320上,且散热扇310包括多个散热片311。散热扇310的中心轴线与顶盖320的中心轴线重合。定子330位于顶盖320和底座340之间,且顶盖320、定子330和底座340可以形成一容纳腔。当电机启动时,定子330内的开始转动,带动散热扇310转动,通过散热片311对电机进行风冷散热。底座340的下表面设置传动齿350与动力传递组件200连接,将电机的转动传递到动力传递组件200,进而驱动地钻工作。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动力传递组件示意图。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动力传递组件200可包括隔片210、套筒220、齿柱承接件230、传动轴240以及传动齿轮组250。在本实施例中,动力组件300可以设置在隔片210上。传动齿轮组250位于套筒220内,传动齿轮组250通过齿柱承接件230带动传动轴240转动。钻杆接头700可以设置在传动轴240远离齿柱承接件230的一端,以便于外接钻头进行作业。
请参阅图5-6,图5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后壳体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旋转盖示意图。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壳体可以包括第一前壳体631、第二前壳体632以及后壳体640,而后壳体640又可以包括第一后壳体641和第二后壳体642。第一前壳体631、第二前壳体632、第一后壳体641和第二后壳体642可以形成一具有顶端开口的封闭腔体,该腔体可以容纳本申请所提出的地钻内部结构。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后壳体642还包括弹簧插槽643,且弹簧插槽643位于壳体顶部开口的边缘。在本实施例中,弹簧插槽643用于和壳体顶部的旋转盖650连接。
请参阅图5-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旋转盖650可以设置在壳体顶部开口处,旋转盖650与壳体可以形成一封闭腔体。旋转弹簧645设置在旋转轴644上,且旋转轴644的两端可以和第二后壳体642上的弹簧插槽643连接。旋转盖650连接旋转弹簧645,即旋转盖650可以围绕旋转轴644旋转。当旋转盖650打开时,旋转弹簧645旋紧,撤去对旋转盖650所施加的外力,则旋转盖650在旋转弹簧645的作用下恢复原来位置。旋转盖650上设置调节旋钮651和显示灯652,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灯652的数量例如为三个。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显示灯65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4、5、6或8等。调节调节旋钮651使其处于不同的指示位,当调节旋钮651位于不同的指示位时,点亮不同的显示灯652。同时,不同的显示灯652对应于不同的监控参数,如角速度、角加速度和时间等。可以根据地面的类型、质地以及作业条件等情况,通过调节调节旋钮651来改变地钻的监控参数值,以便于适应复杂地形和不同作业条件下的安全监测和预警。
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支撑座示意图。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支撑座100可以包括贯穿孔120和支持面110。支撑座100连接第一后壳体641的底面,且第一后壳体641的底面与支持面110贴合。其中,可以通过例如螺钉连接的方式连接第一后壳体641和支撑座100。当地钻工作时,支撑座100承受来自第一后壳体641的压力。
请参阅图8以及图1和图3,图8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扶手支架示意图。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支持架600可以包括支撑台660以及支持架600。支撑台660可呈平板状,并安装在支持架600上。其中,支持架600可包括第一支持架611和第二支持架61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持架611和第二支持架612连接支撑座100的两侧,第一支持架611和第二支持架612相对于支撑座100的最大高度小于动力组件300的顶部相对于支撑座100的高度。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动力组件300可以包括散热扇310、顶盖320、定子330和底座340,动力组件300的顶部相对于支撑座100的高度可以理解为散热扇310到支撑座100之间的距离。
请参阅图8,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手柄621设置在第一支持架611上,第二手柄622设置在第二支持架612上。支撑台660可包括通孔661、连接孔662和突出部633。支撑台660上的通孔661、连接孔662和突出部633可以和动力组件300配合。突出部633是用以承受动力组件300传递给支撑台660的力矩,突出部633的数量可以根据不同的结构要求设定。当突出部633的数量为多个时,突出部633均匀分布在通孔661的周缘,使得每个突出部633承担近乎相等的力矩,从而有效避免了因力矩承受不均从而导致突出部633的损坏。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孔662的数量可以可以根据不同的结构要求设定。当连接孔662的数量为多个时,可以通过设置多个螺钉从而连接支撑台660和动力组件300。通孔661和连接孔662沿垂直于支撑台660的方向贯穿支撑台660。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孔662和突出部633的数量可以为例如3个。连接孔662和突出部633均匀分布于通孔661的周缘,且连接孔662和突出部633彼此间隔设置。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手柄示意图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手柄622包括手柄壳体6221、换向拨片6225、锁定开关6226以及扣机670。其中,手柄壳体6221可包括顶壳体6222、底壳体6223和侧壳体6224。锁定开关6226穿过手柄壳体6221的侧壳体6224,并可以沿着例如垂直于侧壳体6224的方向移动。换向拨片6225设置在侧壳体6224的开口处,并可以沿着例如平行于侧壳体6224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锁定开关6226沿着垂直于侧壳体6224的方向移动,以对扣机670进行旋转限定。当锁定开关6226按入侧壳体6224的内部,则扣机670被固定,此时扣机670无法工作。换向拨片6225沿着平行于侧壳体6224的方向移动,以控制地钻旋转方向。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扣机示意图。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扣机670可包括按压部671、限位部672、第一旋转臂673、旋转中心轴674、弹簧复位元件6741、第二旋转臂675以及触发部67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臂673和旋转臂连接旋转中心轴674。其中,第一旋转臂673的一端设置按压部671和限位部672,第二旋转臂675的一端设置触发部676。按压部671用来与操作人员接触,当操作人员按下按压部671时,第一旋转臂673和旋转臂围绕旋转中心轴674旋转。此时弹簧复位元件6741处于压缩状态,使得触发部676移动一端距离,以便于导通开关。当锁定开关6226按入侧壁3324的内部,锁定开关6226接触限位部672,并对限位部672围绕旋转中心轴674的运动进行限制。此时扣机670被固定,扣机670无法工作。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手柄示意图二。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手柄622还包括微动开关单元680和微动换向单元690。微动开关单元680包括微动开关接触片681,微动换向单元690包括微动换向单元接触片691。其中,微动开关单元680可以位于顶壳体6222的下方,微动换向单元690可以位于旋转中心轴674和锁定开关6226之间。当锁定开关6226按入侧壳体6224的内部,则扣机670被固定,此时扣机670无法工作。当锁定开关6226向侧壳体6224的外部弹出时,按下扣机670的按压部671。扣机670的第一旋转臂673和第二旋转臂675围绕旋转中心轴674转动,此时触发部676移动一端距离,并与微动开关单元680的微动开关接触片681接触。微动开关接触片681触发微动开关单元680,从而使地钻进入工作状态。此时,弹簧复位元件6741发生弹性形变,微动开关单元680控制动力组件300工作。当微动开关单元680直接发送启动信号给动力组件300时,则微动开关单元680直接控制动力组件300工作。当微动开关单元680发送启动信号给控制组件400,由控制组件400控制动力组件300工作时,则微动开关单元680间接控制动力组件300工作。当松开按压部671时,扣机670在弹簧复位元件6741的作用下复位。
请参阅图11,换向拨片6225在换向槽62251内沿着平行于侧壳体6224的方向移动,以控制地钻旋转方向。换向拨片6225滑动安装在换向槽62251上,微动换向单元690与换向拨片6225相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微动换向单元690可以位于换向拨片6225滑动方向的上方。当用户推动换向拨片6225沿着换向槽62251滑动时,换向拨片6225抵持微动换向单元690的微动换向单元接触片691,并通过微动换向单元接触片691触发微动换向单元690工作。此时,微动换向单元690发送换向信号给动力组件300,用以控制动力组件300正转或反转。第二手柄622通过微动开关单元680和微动换向单元690的配合以及两者在手柄壳体6221上的位置来引导操作工的手型处于握紧状态,以便操作工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大力矩变化,使得触发按压部671的大拇指容易脱离。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在一实施例中的控制组件和陀螺传感器组件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传递组件200设置在支撑座100上,动力组件300连接动力传递组件200。控制组件400连接动力组件300,陀螺仪传感器组件500连接控制组件400,以便于向控制组件400传输信号。在旋转盖650上设置调节旋钮651和显示灯652,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灯652的数量例如为三个。运用反馈控制对地钻自身的角速度和/或角加速度进行监控。当由于堵转导致地钻失控时,地钻会以角速度或者角加速度异常的方式体现出来,当陀螺仪传感器组件500监测到异常信号时,立刻向控制组件400反馈控制信号,要求急停,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请参阅图12,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陀螺仪传感器组件500通过例如螺钉连接的方式连接在第一前壳体631上。陀螺仪传感器组件500除了感应角加速度值α和角速度值ω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参数,就是反馈时间Δt。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为例如3种模式,但并不仅仅限于3种,也可以更多。本实施例中的3种模式由不同的显示灯显示模式状态,并且此3种模式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加速度α、角速度ω和反馈时间Δt的数值。陀螺仪传感器组件500所监测到的角速度或者角加速度能够直接反应支持架600当下的角速度或角加速度状态。当角速度ω和角加速α超过设定的数值时。陀螺仪传感器组件500将给出信号到控制组件400上,要求关闭供电并且使电机急停。
请参阅图12,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显示灯65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4、5、6或8等。调节调节旋钮651使其处于不同的指示位,当调节旋钮651位于不同的指示位时,点亮不同的显示灯652。同时,不同的显示灯652对应于不同的监控参数,如角速度、角加速度和时间等。可以根据地面的类型、质地以及作业条件等情况,通过调节调节旋钮651来改变地钻的监控参数值,以便于适应复杂地形和不同作业条件下的安全监测和预警。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单独一个显示灯652显示地钻不同的监测模式状态,也可以通过点亮显示灯的数量来地钻不同的监测模式状态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出一种地钻,地钻可以在多种地表环境下进行作业,当地钻在工作中由于堵转导致地钻失控时,可以监测此时的异常信号,并立刻向控制组件反馈控制信号要求地钻急停,以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本申请提出的地钻可以适应复杂地形和不同作业条件下的安全监测和预警。
本实用新型所示实施例的上述描述(包括在说明书摘要中所述的内容)并非意在详尽列举或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本文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尽管在本文仅为说明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和本实用新型的实例,但是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和理解的,各种等效修改是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如所指出的,可以按照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的上述描述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这些修改,并且这些修改将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
本文已经在总体上将系统和方法描述为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此外,已经给出了各种具体细节以提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理解。然而,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一个或多个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或者利用其它装置、系统、配件、方法、组件、材料、部分等进行实践。在其它情况下,并未特别示出或详细描述公知结构、材料和/或操作以避免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方面造成混淆。
因而,尽管本实用新型在本文已参照其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修改自由、各种改变和替换意在上述公开内,并且应当理解,在某些情况下,在未背离所提出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在没有对应使用其他特征的情况下将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征。因此,可以进行许多修改,以使特定环境或材料适应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和精神。本实用新型并非意在限制到在下面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特定术语和/或作为设想用以执行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公开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将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任何和所有实施例及等同物。因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将只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进行确定。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Claims (10)

1.一种地钻,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力传递组件,位于支撑座上;
陀螺仪传感器组件,位于所述动力传递组件的一侧;
动力组件,位于所述动力传递组件上,以驱动所述动力传递组件;
控制组件,位于所述动力传递组件的一侧,且连接所述动力组件;以及
连接于所述支撑座两侧的第一支持架和第二支持架,且所述第一支持架和所述第二支持架相对于所述支撑座的最大高度小于所述动力组件的顶部相对于所述支撑座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持面和贯穿孔,且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和所述支持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钻,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动力传递组件的中心轴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钻还包括第一后壳体、第二后壳体以及旋转盖,所述第二后壳体连接所述旋转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陀螺仪传感器组件连接所述控制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钻还包括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且所述第一手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持架上,所述第二手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持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手柄包括扣机和旋转中心轴,且所述扣机围绕所述旋转中心轴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的一端设置传动齿,所述传动齿连接所述动力传递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包括传动齿轮组以及传动轴,所述传动齿轮组与所述传动齿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钻,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设置钻杆接头,所述钻杆接头连接并带动钻头旋转。
CN202220237963.3U 2022-01-28 2022-01-28 一种地钻 Active CN2167220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7963.3U CN216722029U (zh) 2022-01-28 2022-01-28 一种地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7963.3U CN216722029U (zh) 2022-01-28 2022-01-28 一种地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22029U true CN216722029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15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37963.3U Active CN216722029U (zh) 2022-01-28 2022-01-28 一种地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220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51127A (en) Dual-function electrical hand drill
AU2002302085B2 (en) A switch mechanism for a power tool
US11641794B2 (en) Transmission disconnection by wheel rotation for walk-behind machine
CN110325028B (zh) 挖掘装置
EP1063929A4 (en) ROTATING ATHEREKTOMY INSTRUMENT WITH REPLACEABLE DRIVE SHAFT MODULE
CN111983876B (zh) 一种旋转手柄装置
EP4119815A1 (en) Electric push rod having hand-rotatory release device
CN216722029U (zh) 一种地钻
JP2983124B2 (ja) トルクコントロールレンチにおけるねじ締付作業の管理方法
WO2023143277A1 (zh) 一种地钻
US11905761B2 (en) Electric drill
WO2021098417A1 (en) Digging apparatus with safety mechanism
CN201057516Y (zh) 激光标线装置
US8209830B1 (en) Dual drill and anchoring device
JP2828657B2 (ja) ハンマードリル
US9440348B2 (en) Hand tool gearing unit
CN116548116A (zh) 一种地钻
CN213094943U (zh) 一种手柄及打草机
CN109877754B (zh) 冲击扳手的控制方法
CN214661824U (zh) 具有可限位快速释放结构的线性致动器
CN211575991U (zh) 一种抛靶机的微动开关调整结构
CN219170743U (zh) 电动工具
CN218985078U (zh) 一种电动式链锯
CN217462778U (zh) 一种长度可调的伸缩杆结构及后走式工作机
CN220506285U (zh) 一种多方位监控的企业安全监控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