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00742U - 散热模组 - Google Patents

散热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00742U
CN216700742U CN202122653787.XU CN202122653787U CN216700742U CN 216700742 U CN216700742 U CN 216700742U CN 202122653787 U CN202122653787 U CN 202122653787U CN 216700742 U CN216700742 U CN 2167007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change
cavity
radiator
heat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5378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孟臣
张超
纪国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5378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007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007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007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模组,其包括散热模组包括相变散热器和液冷散热器;液冷散热器可拆卸安装在相变散热器的外壁上;其中,散热模组还包括风冷散热器,风冷散热器相邻液冷散热器设置,且风冷散热器产生的风能够经过第一液冷散热器和第一逆相变部的外表面。通过将液冷散热器可拆卸安装在相变散热器的外壁,使得液冷散热器能够方便的拆除而不影响发热器件的正常运行,当液冷散热器发生故障时,可以由风冷散热器和相变散热器继续为发热器件散热,从而减少发热器件非计划性停机的几率。

Description

散热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实际业务对底层IT 基础设施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直接导致服务器等基础设施的功耗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传统的风冷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下具有高热流密度的发热器件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的散热需求。而液冷散热凭借其高效散热、节能、低噪音、绿色环保、无视海拔影响等突出优势正逐渐成为高热流密度散热解决方案中的佼佼者,将为服务器、数据中心的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现有的液冷系统散热形式比较单一、散热效果有限,且当液冷系统因管路泄露、泵故障等风险需要维护时,只能被迫非计划性停机,从而影响整个服务器等基础设施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散热模组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散热模组,用于发热器件,所述散热模组包括相变散热器和液冷散热器;所述液冷散热器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相变散热器的外壁上;
其中,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风冷散热器,所述风冷散热器相邻所述液冷散热器设置,且所述风冷散热器产生的风能够经过第一液冷散热器和第一逆相变部的外表面。
可选地,所述风冷散热器能产生具有第一风速和第二风速的风;所述第一风速小于所述第二风速;
其中,所述风冷散热器在所述相变散热器和所述液冷散热器均工作时产生具有所述第一风速的风;且,所述风冷散热器在所述相变散热器和所述液冷散热器二者中的至少一者不工作时产生具有所述第二风速的风。
可选地,所述相变散热器包括第一相变部和第一逆相变部,所述第一相变部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逆相变部形成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所述第一空腔或所述第二空腔内存储有待相变物质;
所述液冷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相变部的顶部,所述第一相变部的底部或所述第一逆相变部的底部用于设置所述发热器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逆相变部包适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内部形成有空腔;各个所述第一翅片的内部空腔互相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空腔。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翅片之间的形成的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风冷散热器产生的风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空腔或所述第二空腔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空腔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微槽道。
可选地,所述第二空腔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为超疏水表面。
可选地,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第一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相变部的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相变部位于所述第三空腔内;
所述第一基板外部的相对两侧分别有所述液冷散热器和所述发热器件。
可选地,所述液冷散热器、所述发热器件和所述第一相变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空隙填充有导热材料。
可选地,所述液冷散热器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所述发热器件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相变部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第一相变部中的所述第一空腔均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每个所述第一相变部的顶部设置有一所述液冷散热器,每个所述第一相变部的底部用于设置一所述发热器件。
可选地,各个所述液冷散热器之间互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逆相变部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所述发热器件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第二空腔均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
所述第一相变部的顶部设置有所述液冷散热器,每一所述第一逆相变部的底部用于设置一所述发热器件。
可选地,所述相变散热器还包括第二逆相变部;所述第二逆相变部内部形成有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
所述第一逆相变部包适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内部形成有空腔;各个所述第一翅片的内部空腔互相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空腔;
所述第二逆相变部包适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二翅片,所述第二翅片内部形成有空腔;各个所述第二翅片的内部空腔互相连通,以形成所述第四空腔;
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通道的长度方向平行,其中第一通道为相邻的两个第一翅片之间形成的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为相邻的两个第二翅片之间形成的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道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通过将液冷散热器可拆卸安装在相变散热器的外壁,使得液冷散热器能够方便的拆除而不影响发热器件的正常运行,当液冷散热器发生故障时,可以由风冷散热器和相变散热器继续为发热器件散热,从而减少发热器件非计划性停机的几率;另外,当拆除液冷散热器后,可以通过提高风冷散热器的工作功率(即,提高风冷散热器吹出风的风速),以进一步确保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模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模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模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翅片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时的散热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模组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时的散热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根据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根据结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散热模组包括:相变散热器23和液冷散热器21以及风冷散热器4。液冷散热器21是利用冷却液的流动来吸收热量及释放热量的装置。液冷散热器21具体可以为冷板。冷板是内部含有流动通道的金属腔体,一般由铝质或铜质金属制成。冷板包括进口和出口,进口和出口分别与液冷管密封连接,冷却液通过液冷管从进口流入冷板内、并从出口流出冷板,以此来带走冷板中吸引的热量。
相变散热器23包括:第一相变部231和第一逆相变部232,第一相变部231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第一逆相变部232形成有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连通;第一空腔或第二空腔内存储有待相变物质。相变是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物质有固相、液相和气相。相变散热器23是利用物质的相变和逆相变过程中进行吸热和散热的装置。其中,第一相变部231用于使待相变物质进行相变,第一逆相变部 232用于使待相变物质进行逆相变。优选地,相变散热器23具体可以为蒸汽相变腔。第一相变部231(或第一逆相变部232)内部的待相变物质在第一相变部231(或第一逆相变部232)中发生相变产生蒸汽,蒸汽在压差作用下向第一逆相变部232(或第一相变部231)流动然后冷凝释放热量,冷凝后的液相物质在重力或毛细力的作用下回流到第一相变部231(或第一逆相变部232),再次吸热和流动,以此循环。
风冷散热器4则产生的风能够经过液冷散热器21和第一逆相变部 232的外表面,从而可以辅助对相变散热器23和液冷散热器21进行散热。
其中,液冷散热器21整体可拆卸的安装在相变散热器23的外壁上。因此,可以使得液冷散热器21能够方便的拆除而不影响发热器件的正常运行,当液冷散热器21发生故障时,可以由风冷散热器4和相变散热器23继续为发热器件散热,从而减少发热器件非计划性停机的几率。
可选地,风冷散热器4可以吹出具有第一风速和第二风速的风,第一风速小于第二风速;其中,风冷散热器4在相变散热器23和液冷散热器21均工作时产生具有第一风速的风;且,风冷散热器4在相变散热器23和液冷散热器21二者中的至少一者不工作时产生具有第二风速的风。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若将液冷散热器21拆除,则可以通过风冷散热器4吹出第二风速的风,通过加大风速从而加快对相变散热器23 进行散热,以使得液冷散热器21拆除的散热模组同样能够满足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在相变散热器23中,第一空腔或第二空腔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件。支撑件可以为导热材质,如金属。考虑到相变散热器23内部为负压环境,为加强腔体空间的结构稳定性,可在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内设置若干支撑件,主要起支撑和强固作用,同时还可起到一定的辅助热传导作用。
当第一相变部231用于吸热时,第一空腔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微槽道。微槽道具体为宽度小于0.5mm的槽道,通过设置微槽道可以加强气化核心的生成和气泡的扰动,加快相变过程。其中,微槽道宽度可以是0.4、0.3或者0.2mm。
当第一逆相变部232用于散热时,第二空腔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为超疏水表面。超疏水表面为水滴静态接触角大于150度或滚动接触角小于 10度的固体表面。疏水性是一种特殊的润湿性,超疏水材料的表面能(材料表面分子比内部分子多出的能量)越低,疏水性越好,且当低表面能材料具有微观粗糙结构时,水滴与材料之间会形成一层空气膜,阻碍水对材料表面的润湿,从而形成超疏水状态。通过设置超疏水表面可以加快蒸汽的冷凝和液体回流,以提升相变散热器23的散热速度和加大散热量。为了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如图2所示(图中标号31 为风冷气流,标号33为蒸汽流道),第一逆相变部232包适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翅片233,第一翅片233内部形成有空腔;各个第一翅片233的内部空腔互相连通,以形成第二空腔。
第一相变部231的顶部设置有液冷散热器21,第一相变部231的底部或第一逆相变部232的底部用于设置发热器件11。液冷散热器21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一相变部231的顶部。进一步地,第一相变部231和液冷散热器21之间可采用卡销或螺钉等方式进行锁固装配。第一相变部 231可以用来吸热或散热。当第一相变部231用于吸热时,优选将发热器件11放置在第一相变部231的底部,以提高散热模组的吸热速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液冷散热器21的数目为至少两个;发热器件 11的数目为至少两个;第一相变部231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每个第一空腔均与第二空腔连通。每个第一相变部231的顶部设置有一液冷散热器 21,每个第一相变部231的底部均设置有一发热器件11。各个液冷散热器21之间互相连通。各第一相变部231内的液相物质分别吸收对应的发热器件11的热量后,发生相变产生蒸汽,蒸汽在压差作用下向第一逆相变部232流动后进行充分接触,再接着冷凝释放热量,冷凝后的液相物质在重力或毛细力的作用下回流到各个第一相变部231,这样,回流的液相物质使各个第一相变部231的温度大致相同,这样便可以使各个发热器件11的温度拉平,保持均温。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逆相变部232的数目为至少两个;发热器件11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每个第二空腔均与第一空腔连通;第一相变部231的顶部设置有液冷散热器 21,每一逆相变部的底部均设置有一发热器件11。
第一相变部231的底部或第一逆相变部232的底部可设置为平面结构,且平面结构的面积大于发热器件11的面积,以增大吸热面积。第一相变部231的顶部以及液冷散热器21的底部设置为平面,以增大二者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第一相变部231将热量传递给液冷散热器21 的效率。第一逆相变部232与第一相变部231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优选地,第一逆相变部232的底部与第一相变部231的底部位于同一平面。第一相变部231和液冷散热器21的堆叠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一逆相变部232的侧壁与第一相变部231的侧壁连通。
为了更好的实现散热,液冷散热器21与第一相变部231之间的空隙填充有导热材料。相变散热器23与发热器件11之间的空隙也填充有导热材料。导热材料用于降低接触热阻。导热材料可以为导热硅脂、导热灌封胶和导热相变化材料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在第一相变部231的顶部设置有液冷散热器 21,并在第一相变部231的底部或第一逆相变部232的底部设置发热器件11,这样,由相变散热器23直接为发热器件11散热,使得液冷散热器21能够方便的拆除而不影响发热器件11的正常运行,当液冷散热器 21发生故障时,可以由相变散热器23继续为发热器件11散热,从而减少发热器件11非计划性停机的几率。
请参阅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散热模组包括:相变散热器、液冷散热器21和第一基板22。相变散热器包括:第一相变部231和第一逆相变部232。第一相变部231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第一逆相变部232形成有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连通;第一空腔或第二空腔内存储有待相变物质;第一相变部231 的顶部设置有液冷散热器21,第一相变部231的底部或第一逆相变部 232的底部用于设置第一发热器件11。
第一基板22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一相变部231的第三空腔,第一相变部231位于第三空腔内。第一逆相变部232位于第三空腔之外。第一基板22外部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液冷散热器21和发热器件11。液冷散热器21、发热器件11和第一相变部231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基板22之间的空隙填充有导热材料。导热材料用于降低接触热阻。导热材料可以为导热硅脂、导热灌封胶和导热相变化材料等。
为了便于导热,第一基板22可以为金属基板,通过设置第一基板 22可以将发热器件11、相变散热器和液冷散热器21三者进行固定连接。
第一发热器件11的热量将首先传递到第一基板22上,然后在此一分为二:即一部分热量传递到第一相变部231,并由第一逆相变部232 来吸引该部分热量,并散发出去;另一部分热量则通过第一基板22传导至液冷散热器21,由液冷散热器21中冷却液将该部分热量带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第一基板22可以将发热器件11的热量同时送给相变散热器和液冷散热器21,相较于由发热器件11将热量传送给相变散热器,相变散热器再将热量传送给液冷散热器21而言,加快了热量传递速度,加大了散热效率。
相变散热器可以通过其散热部位(第一相变部231或第一逆相变部 232)与空气的接触将热量散发出去,但是可能会导致散热模组的散热效率达不到发热器件11的散热要求,针对此种情况,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对此进行了改进。
请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散热模组包括:相变散热器、液冷散热器21和风冷散热器4。相变散热器包括:第一相变部231和第一逆相变部232。第一相变部231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第一逆相变部232形成有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连通;第一空腔或第二空腔内存储有待相变物质;第一相变部231 的顶部设置有液冷散热器21,第一相变部231的底部或第一逆相变部 232的底部用于设置第一发热器件11。风冷散热器4产生的风能够经过液冷散热器21和第一逆相变部232的外表面。
优选地,为了便于导热,散热模组还包括第一基板22。第一基板 22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一相变部231的第三空腔,第一相变部231位于第三空腔内。第一逆相变部232位于第三空腔之外。第一基板22外部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液冷散热器21和第一发热器件11。液冷散热器21、发热器件11和第一相变部231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基板22之间的空隙填充有导热材料。导热材料用于降低接触热阻。导热材料可以为导热硅脂、导热灌封胶和导热相变化材料等。
为了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第一逆相变部232包适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翅片,第一翅片内部形成有空腔;各个第一翅片的内部空腔互相连通,以形成第二空腔。相邻两个第一翅片之间的间隔空间能够使风冷散热器4产生的风经过。具体地,相邻两个第一翅片之间的形成的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与风冷散热器4产生的风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风冷散热器4可以加大散热模组的散热效率,此外,当液冷散热器21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加大风冷散热器4 的送风量,以及风冷散热器4与相变散热器的配合,为液冷散热器21 的维修和更换赢得时间。正常情况下,液冷和风冷散热共存,汽、液、风多相介质共存,相互耦合协同散热;期间,会通过相关配套检测系统或人为巡检等过程对液冷系统健康状况进行检测;若经检测发现含有故障风险时,液冷系统将停止运行,此时散热组件会自动切换至冗余散热模式(冗余散热模式具体为加大风冷散热器4的送风量,并由相变散热器单独为第一发热器件11进行散热),可支撑一定时间的应急散热需求,在应急散热期间,可方便的将液冷散热器21拆除分离,液冷散热器21的拆除过程不影响相变散热器和风冷散热器4的正常运行,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漏液短路、器件超温等风险,还可避免非计划性停机等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增强可靠性。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散热模组包括:相变散热器、第一液冷散热器21a和第二液冷散热器21b。相变散热器包括:第一相变部231a、第二相变部231b和第一逆相变部232。第一相变部231a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第一逆相变部232 形成有第二空腔,第二相变部231b内部形成有第五空腔。第一空腔、第五空腔均与第二空腔连通;第一空腔或第二空腔或者第五空腔内存储有待相变物质。第一相变部231a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液冷散热器21a,第二相变部231b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液冷散热器21b。
优选地,散热模组还包括第一基板22a。第一基板22a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一相变部231a的第三空腔,第一相变部231a位于第三空腔内。第一逆相变部232位于第三空腔之外。第一基板22a外部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液冷散热器21a和第一发热器件。第一液冷散热器 21a、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一相变部231a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基板22a之间的空隙填充有导热材料。导热材料用于降低接触热阻。导热材料可以为导热硅脂、导热灌封胶和导热相变化材料等。
进一步地,散热模组还包括第二基板22b。第二基板22b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二相变部231b的第六空腔,第二相变部231b位于第六空腔内。第一逆相变部232位于第六空腔之外。第二基板22b外部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液冷散热器21b和第二发热器件。第二液冷散热器 21b、第二发热器件和第二相变部231b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二基板22b之间的空隙填充有导热材料。
更进一步地,散热模组还可以包括如前文所述的风冷散热器(图中未示出)。风冷散热器产生的风能够经过第一液冷散热器21a、第二液冷散热器21b和相变散热器的外表面。具体地,第一逆相变部232包适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翅片,第一翅片内部形成有空腔;各个第一翅片的内部空腔互相连通,以形成第二空腔。相邻两个第一翅片之间的间隔空间能够使风冷散热器产生的风经过。具体地,相邻两个第一翅片之间的形成的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与风冷散热器产生的风向相同。
第一相变部231a、第二相变部231b可以位于第一逆相变部232的任意两侧,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相变部231a、第二相变部231b 可以位于第一逆相变部232相对两侧,此种情况下,可以尽量使第一相变部231a、第二相变部231b和第一逆相变部232呈直线排列。如图6 所示,第一翅片的长度方向可以与第一方向垂直。其中,第一方向为第一相变部231a、第二相变部231b和第一逆相变部232的排列方向同向。如图5所示,第一翅片的长度方向也可以与第一方向平行,此种方式适用于散热要求更为严苛的工况场景。
第一相变部231a和第二相变部231b内的液相物质分别吸收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的热量后,发生相变产生蒸汽,蒸汽在压差作用下向第一逆相变部232流动然后冷凝释放热量,冷凝后的液相物质在重力或毛细力的作用下回流到第一相变部231a和第二相变部231b,然后再次吸热和流动,以此循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第一相变部231a 和第二相变部231b的内部蒸汽在第一逆相变部232混合,使二者充分接触,进行均温后,再回流至第一相变部231a和第二相变部231b,这样,通过相变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将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的温度拉平,使两者温度保持在同一水平。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模组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散热模组包括:相变散热器和液冷散热器。相变散热器包括:第一相变部231、第一逆相变部232a和第二逆相变部232b。第一相变部231 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第一逆相变部232a形成有第二空腔,第二逆相变部232b内部形成有第四空腔。第二空腔、第四空腔均与第一空腔连通。第一空腔、第二空腔或第四空腔内存储有待相变物质。第一相变部231 的顶部设置有液冷散热器,第一逆相变部232a的底部用于设置第一发热器件,第二逆相变部232b的底部用于设置第二发热器件。
具体地,第一逆相变部232a包适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翅片,第一翅片内部形成有空腔;各个第一翅片的内部空腔互相连通,以形成第二空腔。第二逆相变部232b包适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二翅片,第二翅片内部形成有空腔;各个第二翅片的内部空腔互相连通,以形成第四空腔。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通道的长度方向平行,其中第一通道为相邻的两个第一翅片之间形成的通道,第二通道为相邻的两个第二翅片之间形成的通道。
进一步地,散热模组还包括如前文所述风冷散热器(图中未示出)。风冷散热器产生的风能够经过液冷散热器和相变散热器的外表面。为了实现更好的通风效果,风冷散热器产生的风向与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平行。
第一逆相变部232a、第二逆相变部232b可以位于第一相变部231 的任意两侧,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逆相变部232a、第二逆相变部232b可以位于第一相变部231相对两侧,此种情况下,可以尽量使第一逆相变部232a、第二逆相变部232b和第一相变部231呈直线排列。
如图7所示,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可以与第一方向垂直。其中,第一方向为第一逆相变部232a、第二逆相变部232b和第一相变部231的排列方向。
如图8所示,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也可以与第一方向平行,由第二逆相变部232b指向第一逆相变部232a的方向与风冷散热器风向相同,且第一通道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宽度,此种方式适用于散热要求更为严苛的工况场景。处于迎风面的第二逆相变部232b的翅片数量相对于处于背风面的第一逆相变部232a的更稀疏,以此来调节前后的阻抗分布,减少上游冷凝翅片对下游冷凝翅片的影响,从而确保两端流动与散热均衡,更好地实现多发热器件之间的均温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逆相变部232a和第二逆相变部232b内的液相物质分别吸收对应的发热器件的热量后,发生相变产生蒸汽,蒸汽在压差作用下向第一相变部231流动后进行充分接触,再接着冷凝释放热量,冷凝后的液相物质在重力或毛细力的作用下回流到第一逆相变部232a和第二逆相变部232b,这样,回流的液相物质使第一逆相变部 232a和第二逆相变部232b的温度大致相同,这样便可以第一发热器件和第二发热器件的温度拉平,保持均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散热模组,用于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组包括相变散热器和液冷散热器;所述液冷散热器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相变散热器的外壁上;
其中,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风冷散热器,所述风冷散热器相邻所述液冷散热器设置,且所述风冷散热器产生的风能够经过第一液冷散热器和第一逆相变部的外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散热器能产生具有第一风速和第二风速的风;所述第一风速小于所述第二风速;
其中,所述风冷散热器在所述相变散热器和所述液冷散热器均工作时产生具有所述第一风速的风;且,所述风冷散热器在所述相变散热器和所述液冷散热器二者中的至少一者不工作时产生具有所述第二风速的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变散热器包括第一相变部和第一逆相变部,所述第一相变部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逆相变部形成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通;所述第一空腔或所述第二空腔内存储有待相变物质;
所述液冷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相变部的顶部,所述第一相变部的底部或所述第一逆相变部的底部用于设置所述发热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相变部包适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内部形成有空腔;各个所述第一翅片的内部空腔互相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空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翅片之间的形成的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风冷散热器产生的风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或所述第二空腔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微槽道。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腔的至少部分内表面为超疏水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组还包括第一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相变部的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相变部位于所述第三空腔内;
所述第一基板外部的相对两侧分别有所述液冷散热器和所述发热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散热器、所述发热器件和所述第一相变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的空隙填充有导热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散热器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所述发热器件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相变部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第一相变部中的所述第一空腔均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每个所述第一相变部的顶部设置有一所述液冷散热器,每个所述第一相变部的底部用于设置一所述发热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液冷散热器之间互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相变部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所述发热器件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第二空腔均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
所述第一相变部的顶部设置有所述液冷散热器,每一所述第一逆相变部的底部用于设置一所述发热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散热器还包括第二逆相变部;所述第二逆相变部内部形成有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
所述第一逆相变部包适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内部形成有空腔;各个所述第一翅片的内部空腔互相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空腔;
所述第二逆相变部包适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二翅片,所述第二翅片内部形成有空腔;各个所述第二翅片的内部空腔互相连通,以形成所述第四空腔;
第一通道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通道的长度方向平行,其中第一通道为相邻的两个第一翅片之间形成的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为相邻的两个第二翅片之间形成的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宽度。
CN202122653787.XU 2021-11-01 2021-11-01 散热模组 Active CN2167007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53787.XU CN216700742U (zh) 2021-11-01 2021-11-01 散热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53787.XU CN216700742U (zh) 2021-11-01 2021-11-01 散热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00742U true CN216700742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32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53787.XU Active CN216700742U (zh) 2021-11-01 2021-11-01 散热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007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88654B2 (ja) ハイパワー部品用の作動媒体接触式冷却システム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US9282678B2 (en) Field-replaceable bank of immersion-cool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separable heat sinks
US20230086448A1 (en) Liquid cooling plate suitable for liquid 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 and heat dissipation unit
US20020185262A1 (en) Single or dual buss thermal transfer system
CN112930091B (zh) 散热结构及电子设备
US20100032141A1 (en) cooling system utilizing carbon nanotubes for cooling of electrical systems
TW201217737A (en) A heat exchange chamber for liquid state cooling fluid
TW202028675A (zh) 相變散熱裝置
CN112969349A (zh) 一种多热源散热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CN216982389U (zh) 散热装置和电气设备
CN216700742U (zh) 散热模组
CN210014476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014478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014475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WO2023005205A1 (zh)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315192A (zh) 一种液冷式冷板热管换热装置
CN218163392U (zh) 散热装置
CN108419416A (zh) 一种igbt用的高散热量热管散热器
EP3927127B1 (en) Electrical device using cooling device
CN115066157A (zh)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
CN210838441U (zh) 一种应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散热装置
CN108807730B (zh) 分层式电动汽车电池包
CN218101442U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池模组
CN117651400B (zh) 一种服务器用一体化吸收式制冷系统
CN218735637U (zh)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