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66157A -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66157A
CN115066157A CN202210762325.8A CN202210762325A CN115066157A CN 115066157 A CN115066157 A CN 115066157A CN 202210762325 A CN202210762325 A CN 202210762325A CN 115066157 A CN115066157 A CN 1150661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liquid
cooling
heat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623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铖健
钟杨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6232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661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66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661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by immers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18Condensers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混合式浸没液冷散热系统,其中,该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第一散热模块和第二散热模块,其中第一散热模块可以为浸没装置和单相冷却液组成的单相液冷系统,第二散热模块可以为由冷凝器、液冷板等组成的两相混合式浸没液冷散热系统,第二散热模块可以用于高功耗器件散热,第一散热模块可用于低功耗器件散热。第二散热模块浸没在第一散热模块的单相冷却液中工作,使得第二散热模块的冷凝器的换热方式为液‑液换热,同时第二散热模块中使用两相冷却液及液冷板,大大降低了第二散热模块的热阻,提升了系统特别是对高功耗器件的散热能力。此外差异化液冷方案,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两相液冷散热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服务器技术领域的混合式浸没液冷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芯片的算力大幅提升,诸如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和通用处理器的现代大型集成电路电路或超大型集成电路器件可以在高频率、高功率规格下工作。这使得基于集成电路芯片工作的电子设备也具有强劲的性能。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为各类电子设备的器件提供一个良好的散热系统,以保证各类设备的器件工作在一个合适的温度环境下。
目前的散热系统大致可分为风冷系统和液冷系统(或称水冷系统),风冷系统是最常见的散热系统,风冷系统大多包括散热风扇和散热片,通过散热片吸收器件产生的热量,然后再通过散热风扇对散热片进行降温。而液冷系统是使用液体对器件散热的系统,由于通常情况下,液体的比热容相较于空气的比热容更高,因此液冷系统的散热性能通常更好,且具有安静、降温稳定等特点。
随着电子设备的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有必要对现有的散热系统的散热性能做进一步优化。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以实现改善液冷散热系统的散热性能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系统,用于电子设备散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发热器件,所述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第一散热模块和第二散热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散热模块包括浸没装置,所述浸没装置中用于设置第一冷却液和所述第二散热模块;
所述第二散热模块包括循环散热设备,所述循环散热设备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中用于设置第二冷却液,所述第二冷却液和所述第一冷却液均为绝缘冷却液;
所述第一蒸发器用于吸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散发的热量,以使所述第一蒸发器中的第二冷却液升温,所述第一冷凝器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冷凝器内的第二冷却液与所述浸没装置中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温度差,进行热量交换,以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内的第二冷却液的降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散热设备还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管路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蒸发器,具体用于吸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散发的热量,以使所述第一蒸发器中的至少部分第二冷却液由液相状态转换为气相状态,所述第一管路用于将气相状态下的所述第二冷却液传输给所述第一冷凝器;
所述第一冷凝器,具体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冷凝器内的第二冷却液与所述浸没装置中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温度差,进行热量交换,以使气相状态下的所述第二冷却液转换为液相状态的所述第二冷却液,所述第二管路用于将液相状态下的所述第二冷却液传输给所述第一蒸发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凝器的设置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设置高度,所述第一冷凝器的设置高度为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浸没装置的底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设置高度为所述第一蒸发器与所述浸没装置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散热设备还包括:第一循环泵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用于将所述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依次连接起来;
所述第一循环泵,用于提供循环动力,以使所述第二冷却液在所述循环散热设备中循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浸没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一散热模块还包括:循环装置;
所述循环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口分别连接,所述循环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浸没装置从所述第一连接口流出所述第一冷却液,对所述第一冷却液进行冷却后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口传输给所述浸没装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却液和所述第二冷却液为不同类型,且彼此兼容的电子氟化液。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发热器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热量设计功耗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热量设计功耗。
所述浸没装置,还用于设置所述第二发热器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蒸发器为冷板。
第二方面,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系统,用于电子设备散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发热器件,所述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第三散热模块和第四散热模块;其中,
所述第三散热模块,用于提供液冷浸没环境;
所述第四散热模块包括循环散热设备,所述循环散热设备用于在所述液冷浸没环境中,利用第三冷却液对所述第一发热器件进行散热,并基于所述液冷浸没环境,对第三冷却液的进行降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发热器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热量设计功耗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热量设计功耗。
所述第三散热模块,还用于对所述第一发热器件进行散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散热模块基于第四冷却液提供所述液冷浸没环境。
所述第四冷却液和所述第三冷却液均为绝缘冷却液,且所述第三冷却液与所述第四冷却液彼此兼容。
第三方面,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包括:第一节点设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包括第一发热器件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散热系统。
所述液冷散热系统用于对所述第一节点设备进行散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服务器,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包括处理器。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其中,所述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第一散热模块和第二散热模块,所述第一散热模块通过浸没装置为第二散热模块提供浸没液冷环境,使得第二散热模块的循环散热设备可以在浸没装置中的第一冷却液中工作,使得第二散热模块的第一冷凝器的换热方式为液-液换热,大大降低了第一冷凝器的热阻,提升了液冷散热系统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液冷散热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另一种液冷散热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散热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冷散热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冷散热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液冷散热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说明书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散热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中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外定义,本说明书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说明书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说明书实施例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避免构成要素的混同而设置的。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中,“多个”表示“至少两个”,“包括”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示例”、“特定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说明书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
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申请概述
随着对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等器件算力的需求提升,热量设计功耗(Thermal Design Power,TDP)也随之不断提升,常规的风冷散热系统逐渐无法满足高性能设备/器件的散热需求,出现了冷板水冷等液冷散热系统。
参考图1,图1示出了一服务器散热场景,在该实施环境中,散热系统30中设置有冷却液10,服务器20浸没于冷却液10中进行散热。散热系统30利用外置循环设备对冷却液10进行循环冷却,使得在散热系统30工作过程中,吸收了服务器20散发热量的冷却液在循环设备中循环冷却,并再次进入容纳冷却液10和服务器20的容器中,实现对服务器20的热量吸收。
在散热系统30中,冷却液10也称为工质(Working Medium),是实现热量传递的工作物质,根据冷却液10的种类的不同,散热系统也分为单相散热系统和两相散热系统。在散热系统30容纳服务器20的容器中,如果冷却液不发生相变,则为单相散热系统。而参考图2,如果冷却液吸收了服务器20散发的热量后发生相变(例如变成气相),则该散热系统为两相散热系统。
发明人研究发现,在图1所示的散热系统中,利用冷却液10对服务器20等设备的所有器件进行散热,具有高能效、低电源使用效率(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PUE)的特点,但是由于冷却液10的导热系数等因素的限制,该散热系统的极限散热能力可能无法满足高性能处理器的散热需求。
发明人通过进一步发现,可以通过在两相散热系统中配合安装在处理器表面带沸腾强化图层的散热器(Boiling Enhancement Coating,BEC)来实现提高散热系统极限散热能力的目的,但两相散热系统工质易挥发、控制相对复杂,难以保证散热系统的可靠性。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其中,所述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第一散热模块和第二散热模块,所述第一散热模块通过浸没装置为第二散热模块提供浸没液冷环境,使得第二散热模块的循环散热设备可以在浸没装置中的第一冷却液中工作,使得第二散热模块的第一冷凝器的换热方式为液-液换热,大大降低了第一冷凝器的热阻,提升了液冷散热系统的散热能力。同时,由于第二散热模块工作于浸没液冷环境中,也可以有效避免第二散热模块中的第二冷却液的挥发问题,提高液冷散热系统的可靠性。
下面结合可行的示例性实施例,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散热系统进行说明。
示例性系统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如图3所示,用于电子设备散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发热器件,所述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第一散热模块100和第二散热模块200;其中,
所述第一散热模块100包括浸没装置,所述浸没装置中用于设置第一冷却液和所述第二散热模块200。
所述第二散热模块200包括循环散热设备,所述循环散热设备包括第一蒸发器210和第一冷凝器220,所述第一蒸发器210和所述第一冷凝器220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210和所述第一冷凝器220中用于设置第二冷却液,所述第二冷却液和所述第一冷却液均为绝缘冷却液。可选地,为了提高散热效率,所述第一蒸发器210还可以包括散热鳍片(Fin)211。
所述第一蒸发器210用于吸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310散发的热量,以使所述第一蒸发器210中的第二冷却液升温,所述第一冷凝器220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冷凝器220内的第二冷却液与所述浸没装置中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温度差,进行热量交换,以使所述第一冷凝器220内的第二冷却液的降温。
循环散热设备,也可称为热循环散热器,是指循环利用液相和/或气相的冷却剂在管路中流动进行热交换的设备,以保证发热设备(例如第一发热器件310)可以在正常的温度范围下运行,提高发热设备的使用寿命。循环散热设备的工作原理是液态冷却剂在循环管路内,流动到吸热位置,低温液态冷却剂与发热设备进行第一热交换,液态冷却剂吸收热量,发热设备温度降低,液态冷却剂温度升高,然后流动到散热位置,进行第二热交换,将大量热量散发,液态冷却剂温度降低,然后再循环流动,从而实现散热降温的目的。
根据液态冷却剂在吸热位置吸热之后是否发生相变,循环散热设备也可分为单相循环散热设备和两相循环散热设备,不难理解的是,在单相循环散热设备中,液态冷却剂在吸热位置吸热之后不会发生相变,液态冷却剂仍为液态(或称液相)。而在两相循环散热设备中,液态冷却剂在吸热位置吸热之后会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或称气相),气态的冷却剂在散热位置进行热量散发之后,重新变为液态冷却剂进入循环。
传统情况下,循环散热设备需要依靠冷凝器(或称换热器或热交换器)进行第二热交换,而传统的循环散热设备的冷凝器通常是将内部冷却剂的热量与外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即传统的循环散热设备的冷凝器的换热方式为气/液换热,这种换热方式的冷凝器的热阻较大,通常占散热设备总热阻的50%以上,阻碍了换热效率。
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散热模块200设置于第一散热模块100的浸没装置的方式,使得第二散热模块200的第一冷凝器220可以基于所述第一冷凝器220内的第二冷却液与所述浸没装置中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温度差,进行热量交换,使得所述第一冷凝器220可以以液/液方式换热,大大降低了第一冷凝器220的热阻,也降低了第二散热模块200的整体热阻,提高了第二散热模块200的散热效率,也提高了整个液冷散热系统的散热效率。
以循环散热设备中冷却剂的循环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强制循环散热(冷却)设备和自然循环散热(冷却)设备。
以自然循环散热设备为例,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4,提供了一种循环散热设备,该循环散热设备还包括:
第一管路231和第二管路232,所述第一管路231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210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冷凝器220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管路232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21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冷凝器220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蒸发器210,具体用于吸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310散发的热量,以使所述第一蒸发器210中的至少部分第二冷却液由液相状态转换为气相状态,所述第一管路231用于将气相状态下的所述第二冷却液传输给所述第一冷凝器220。
所述第一冷凝器220,具体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冷凝器220内的第二冷却液与所述浸没装置中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温度差,进行热量交换,以使气相状态下的所述第二冷却液转换为液相状态的所述第二冷却液,所述第二管路232用于将液相状态下的所述第二冷却液传输给所述第一蒸发器2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散热设备为一种自然循环散热设备,第二冷却液在循环散热设备中的循环动力来源于设备内的压力差。具体地,第二冷却液在第一蒸发器210中吸收,转换为气相状态,此时循环回路中因为第二冷却液的液气转换产生压力差,迫使第二冷却液进入第一冷凝器220中,第二冷却液在第一冷凝器220中重新转化为液相状态并重新进入循环。
这种自然循环散热设备由于涉及第二冷却液的相变,也可称为两相循环散热设备。本实施例提供的循环散热设备由于无需额外设置提供循环动力的设备,有利于减少整个散热设备的体积。
此外,在本说明书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凝器220的设置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蒸发器210的设置高度,所述第一冷凝器220的设置高度为所述第一冷凝器220与所述浸没装置的底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蒸发器210的设置高度为所述第一蒸发器210与所述浸没装置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如此设置的第一冷凝器220和第一蒸发器210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第二冷却液在第一冷凝器220中转换为液相后,可以依靠重力作用使得第二冷却液进入循环,有利于提高循环散热设备的循环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凝器220为冷板(Cold Plate),第二冷却液在冷板内部流动,通过其内部翅片进行换热,从而达到冷却第一发热器件310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模块浸没在第一散热模块的单相冷却液中工作,使得第二散热模块的冷凝器的换热方式为液-液换热,同时第二散热模块中使用两相冷却液及液冷板,大大降低了第二散热模块的热阻,提升了系统特别是针对高功耗器件的散热能力;
以强制循环散热设备为例,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述循环散热设备还包括:第一循环泵230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用于将所述第一循环泵230、所述第一冷凝器220和所述第一蒸发器210依次连接起来。
所述第一循环泵230,用于提供循环动力,以使所述第二冷却液在所述循环散热设备中循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散热设备为强制循环散热设备,根据第二冷却液的种类不同,可以分为单相强制循环散热设备和两相强制循环散热设备,由于设备中通过第一循环泵230提供第二冷却液在设备中的循环动力,使得第二冷却液的循环效率更高。
无论第二散热模块是强制循环散热设备,还是自然循环散热设备,第二散热模块均为密闭循环系统,避免了两相冷却液易挥发的问题。
对于第一散热模块100来说,为了提高第一散热模块100的散热效率,参考图5,所述浸没装置110包括第一连接口121和第二连接口122,所述第一散热模块100还包括:循环装置120。
所述循环装置120与所述第一连接口121和所述第二连接口122分别连接,所述循环装置120用于接收所述浸没装置110从所述第一连接口121流出所述第一冷却液,对所述第一冷却液进行冷却后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口122传输给所述浸没装置11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为浸没装置110提供循环装置120,使得第一冷却液可以在循环装置120的驱动下,在浸没装置110和循环装置120之间进行循环,同时利用所述循环装置120对所述第一冷却液的冷却,提高第一散热模块100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性能。
可选地,所述循环装置120可以包括第二循环泵123和第二冷凝器124,所述第二循环泵123推动第一冷却液在浸没装置110和循环装置120之间的循环,所述第二冷凝器124提供第一冷却液的热交换场所,具体可以使第一冷却液和其他外部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第一冷却液的温度。
在本说明书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液和所述第二冷却液为不同类型,且彼此兼容的电子氟化液。
电子氟化液是无色透明全氟的液体,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电气绝缘性能和热传导性。利用电子氟化液作为第一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液可以避免冷却液对液冷散热系统中的电子设备的腐蚀、短路等问题。
第一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液彼此兼容,是指第一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液混合后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或性质变化,仍然能够发挥冷却液的冷却功能。第一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液兼容,使得即使第二散热模块200中的第二冷却液泄露,也不会对电子设备会液冷散热系统的散热性能造成过大影响,不会和冷板水冷一样损坏设备。
可选地,在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发热器件320,所述第一发热器件310的热量设计功耗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320的热量设计功耗。
所述浸没装置110,还用于设置所述第二发热器件320。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热量设计功耗不同的第一发热器件310和第二发热器件320,所述液冷散热系统可以利用较高散热能力的第二散热模块200对散热要求较高的第一发热器件310进行散热,利用散热能力相对较低的第一散热模块100对散热要求相对较低的第二发热器件320进行散热,实现了对第一散热模块100的充分利用,满足了不同发热器件的不同散热需求,提高了液冷散热系统的实用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热器件310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包括但不限于C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张量处理器(Tensor ProcessingUnit,TPU)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类型的处理器,本说明书对此并不做限定。
所述第二发热器件320包括但不限于存储器、电路板等发热器件。所述电路板包括但不限于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所述存储器包括但不限于双列直插式存储模块(Dual-Inline-Memory-Modules,DIMM)或小型双列直插式内存模块(Small Outline Dual In-line MemoryModule,SODIMM)等。本实施例中,针对高低功耗器件,采用两相、单相差异化的液冷散热方案,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两相液冷散热能力。
总的来说,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散热系统结合单相浸没和两相冷板的优势。将基于两相散热技术的第二散热模块用于CPU、GPU等高功耗器件的散热,将基于单相浸没技术的第一散热模块用于内存、硬盘等其他低功耗器件的散热,差异化的液冷方案,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两相液冷散热能力。此外,第二散热模块浸没在第一散热模块的单相冷却液中工作,使得第二散热模块的冷凝器的换热方式为液-液换热,同时第二散热模块中使用两相冷却液及液冷板,大大降低了第二散热模块的热阻,提升了该系统的散热能力,特别提升了针对高功耗器件的散热能力。进一步的,第二散热模块为密闭循环系统,避免了两相冷却液易挥发的问题,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第二散热模块中两相冷却液为非导电,即使发生泄漏,也不会和冷板水冷一样损坏设备。
相较于单相浸没液冷散热系统和两相浸没液冷系统,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散热系统具体以下优势:第一,相较于单相浸没液冷散热系统,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散热系统使用两相散热系统(第二散热模块)对于CPU、GPU等高功耗器件进行散热,有利于提升对于高功耗器件的散热能力。第二,相较于两相浸没液冷系统,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散热模块为密闭系统,第二散热模块中的冷却液不易挥发,有利于降低使用成本。第三,相较于冷板水冷系统,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散热系统中的第二散热模块的冷却液为不导电工质,即使发生泄露也不会损坏设备。
本说明书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如图7所示,用于电子设备散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发热器件310,所述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第三散热模块400和第四散热模块500;其中,
所述第三散热模块400,用于提供液冷浸没环境。
所述第四散热模块500包括循环散热设备,所述循环散热设备用于在所述液冷浸没环境中,利用第三冷却液对所述第一发热器件310进行散热,并基于所述液冷浸没环境,对第三冷却液的进行降温。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发热器件320,所述第一发热器件310,所述第一发热器件310的热量设计功耗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320的热量设计功耗。
所述第三散热模块400,还用于对所述第一发热器件310进行散热。
可选地,所述第三散热模块400基于第四冷却液提供所述液冷浸没环境。
所述第四冷却液和所述第三冷却液均为绝缘冷却液,且所述第三冷却液与所述第四冷却液彼此兼容。
所述第三散热模块400、第四散热模块500、第三冷却液和第四冷却液与前文描述的第一散热模块100、第二散热模块200、第一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液实现了基本类似的功能,对于所述第三散热模块400、第四散热模块500、第三冷却液和第四冷却液的具体限定可参考上文描述的液冷散热系统中,对于第一散热模块100、第二散热模块200、第一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液的限定,本文在此不做赘述。
示例性数据中心
本说明书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如图8所示,包括:
第一节点设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包括第一发热器件310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液冷散热系统。
所述液冷散热系统用于对所述第一节点设备进行散热。
具体地,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服务器A10,所述第一发热器件310包括处理器。
在图8中,除了服务器A10之外,还示出了交换机和路由器。图8所示的架构可以称之为一种数据中心,在这种网络结构中,可以划分为服务器层、边缘交换机(Edge Switch)层、汇聚交换机(Aggregate Switch)层、核心交换机(Core Switch)层、路由器层和光信号传输层。
关于所述液冷散热系统中各个模块/结构的具体限定可参考上文“示例性液冷散热系统”部分的相关描述。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说明书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说明书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因此,本说明书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电子设备散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发热器件,所述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第一散热模块和第二散热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散热模块包括浸没装置,所述浸没装置中用于设置第一冷却液和所述第二散热模块;
所述第二散热模块包括循环散热设备,所述循环散热设备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中用于设置第二冷却液,所述第二冷却液和所述第一冷却液均为绝缘冷却液;
所述第一蒸发器用于吸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散发的热量,以使所述第一蒸发器中的第二冷却液升温,所述第一冷凝器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冷凝器内的第二冷却液与所述浸没装置中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温度差,进行热量交换,以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内的第二冷却液的降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散热设备还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管路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蒸发器,具体用于吸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散发的热量,以使所述第一蒸发器中的至少部分第二冷却液由液相状态转换为气相状态,所述第一管路用于将气相状态下的所述第二冷却液传输给所述第一冷凝器;
所述第一冷凝器,具体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冷凝器内的第二冷却液与所述浸没装置中的所述第一冷却液的温度差,进行热量交换,以使气相状态下的所述第二冷却液转换为液相状态的所述第二冷却液,所述第二管路用于将液相状态下的所述第二冷却液传输给所述第一蒸发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设置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设置高度,所述第一冷凝器的设置高度为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浸没装置的底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设置高度为所述第一蒸发器与所述浸没装置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散热设备还包括:第一循环泵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用于将所述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依次连接起来;
所述第一循环泵,用于提供循环动力,以使所述第二冷却液在所述循环散热设备中循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没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一散热模块还包括:循环装置;
所述循环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口分别连接,所述循环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浸没装置从所述第一连接口流出所述第一冷却液,对所述第一冷却液进行冷却后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口传输给所述浸没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液和所述第二冷却液为不同类型,且彼此兼容的电子氟化液。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发热器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热量设计功耗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热量设计功耗;
所述浸没装置,还用于设置所述第二发热器件。
8.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电子设备散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发热器件,所述液冷散热系统包括:第三散热模块和第四散热模块;其中,
所述第三散热模块,用于提供液冷浸没环境;
所述第四散热模块包括循环散热设备,所述循环散热设备用于在所述液冷浸没环境中,利用第三冷却液对所述第一发热器件进行散热,并基于所述液冷浸没环境,对第三冷却液的进行降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发热器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热量设计功耗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热量设计功耗;
所述第三散热模块,还用于对所述第一发热器件进行散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模块基于第四冷却液提供所述液冷浸没环境;
所述第四冷却液和所述第三冷却液均为绝缘冷却液,且所述第三冷却液与所述第四冷却液彼此兼容。
11.一种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节点设备,所述第一节点设备包括第一发热器件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散热系统;
所述液冷散热系统用于对所述第一节点设备进行散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设备为服务器,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包括处理器。
CN202210762325.8A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 Pending CN1150661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2325.8A CN115066157A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2325.8A CN115066157A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66157A true CN115066157A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03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62325.8A Pending CN115066157A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6615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55708A (zh) * 2023-10-10 2023-11-14 苏州元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器及用于服务器的液冷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55708A (zh) * 2023-10-10 2023-11-14 苏州元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器及用于服务器的液冷系统
CN117055708B (zh) * 2023-10-10 2024-01-23 苏州元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器及用于服务器的液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4896B (zh) 电子设备的冷却系统
US8619425B2 (en) Multi-fluid, two-phase immersion-cool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7249625B2 (en) Water-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8934250B2 (en) Immersion-cooling of select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mounted to printed circuit board
KR100817267B1 (ko) 냉각재킷
US20120127655A1 (en) Server cabinet
CN1797276A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
WO2016075838A1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システム、及び冷却方法
US10874034B1 (en) Pump driven liquid cooling module with tower fins
US11497145B2 (en) Server rack and data center including a hybrid-cooled server
JP2017050548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システム
CN115066157A (zh)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
US20210195794A1 (en) Novel mechanical pump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CN110536586A (zh) 一种浸没式冷却装置
CN114340332B (zh) 浸没式冷却系统
CN216905720U (zh) 一种冷却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1470745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CN213659375U (zh) 浸没式液冷散热装置的余热利用系统
CN210137402U (zh) 一种交换机散热装置和交换机
CN216700742U (zh) 散热模组
CN218550265U (zh) 电路板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20307674U (zh) 一种电源模组的水冷结构
CN218004070U (zh) 用于冷却双热源的水冷装置
Guo et al. Advanced Single-phase Passive Immersion Cooling Solution with Natural Convection for Outdoor Edge Servers
CN219811177U (zh) 一种服务器散热布局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