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00508U - 一种拾取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拾取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00508U
CN216700508U CN202122500931.6U CN202122500931U CN216700508U CN 216700508 U CN216700508 U CN 216700508U CN 202122500931 U CN202122500931 U CN 202122500931U CN 216700508 U CN216700508 U CN 2167005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hole
nozzle
end surface
pickup assembly
suction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0093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丰
张宝峰
吴斌
刘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ecote Precision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ecote Precisio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ecote Precision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ecote Precisio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0093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005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005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005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拾取组件,用于拾取物料,包括:下喷嘴,其端部形成有下物料端面,下物料端面上设有多个下吸孔,下吸孔处设有物料;上喷嘴,与下喷嘴配合,上喷嘴被配置为拾取下吸孔处的物料;其中,上喷嘴的端部形成有上物料端面,上物料端面上设有多个与下吸孔配合的上吸孔,上吸孔被配置为吸取下吸孔处的物料。

Description

一种拾取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拾取组件。
背景技术
在柔性线路板的生产过程中,会利用锡球将电子元器件焊接至柔性线路板上。现有技术是将锡球均匀倒在钢丝网的顶端,使锡球通过钢丝网的网孔到达柔性线路板的焊盘中,存在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工作效率低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拾取组件,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拾取组件,用于拾取物料,包括:下喷嘴,其端部形成有下物料端面,所述下物料端面上设有多个下吸孔,所述下吸孔处设有所述物料;上喷嘴,与所述下喷嘴配合,所述上喷嘴被配置为拾取所述下吸孔处的所述物料;其中,所述上喷嘴的端部形成有上物料端面,所述上物料端面上设有多个与所述下吸孔配合的上吸孔,所述上吸孔被配置为吸取所述下吸孔处的所述物料。
优先地,上述的拾取组件,所述下吸孔和所述上吸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上喷嘴具有取料位置,在所述取料位置下,所述下物料端面和所述上物料端面相向设置,并且相配合的所述下吸孔和所述上吸孔的轴线同轴分布或者基本同轴分布。
优先地,上述的拾取组件,所述物料呈球状,所述物料的直径为D;所述上喷嘴具有取料位置,当所述上喷嘴处于取料位置时,所述上物料端面与所述下物料端面之间存在工作间距P;其中,所述工作间距P小于所述物料的直径D,并且所述物料的顶端与所述上物料端面之间存在取料间隙R。
优先地,上述的拾取组件,所述下吸孔与所述物料接触的端口处设有导引部;其中,所述下吸孔具有靠近所述物料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物料的第二端,在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导引部的内径呈逐渐减小的态势。
优先地,上述的拾取组件,所述下吸孔的孔径大于所述上吸孔的孔径。
优先地,上述的拾取组件,所述下物料端面上设有挡块,所述上物料端面上设有限位槽;其中,所述挡块与所述限位槽相配合,以使当所述上喷嘴处于取料位置时所述下吸孔和所述上吸孔的轴线同轴分布或者基本同轴分布。
优先地,上述的拾取组件,所述挡块和所述限位槽其中一者构造为凸起的凸块,其中另一者构造为用于接纳所述凸块的插槽;或者,所述挡块和所述限位槽其中一者构造为光敏传感器的发射端,其中另一者构造为光敏传感器的接收端。
优先地,上述的拾取组件,所述挡块靠近所述下物料端面的边沿设置,所述限位槽靠近所述上物料端面的边沿设置。
优先地,上述的拾取组件,当所述挡块和所述限位槽采用凸块和插槽配合的结构时,所述挡块和所述限位槽均呈圆弧状,并且所述挡块和所述限位槽的圆心角相等。
优先地,上述的拾取组件,所述下吸孔响应于所述上喷嘴运动至所述取料位置而由负压状态转变为正压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拾取组件,其通过下喷嘴和上喷嘴之间的配合能够实现自动化取料,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拾取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吸孔、上吸孔和物料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是图1中下喷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I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喷嘴在俯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上喷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下喷嘴;110-下物料端面;120-下吸孔;121-导引部;140-挡块;500-上喷嘴;510-上物料端面;520-上吸孔;530-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拾取组件,用于拾取物料,包括:下喷嘴100,其端部形成有下物料端面110,下物料端面110上设有多个下吸孔120,下吸孔120处设有物料;上喷嘴500,与下喷嘴100配合,上喷嘴500被配置为拾取下吸孔120处的物料;其中,上喷嘴500的端部形成有上物料端面510,上物料端面510上设有多个与下吸孔120配合的上吸孔520,上吸孔520被配置为吸取下吸孔120处的物料。
在一种示意性的场景中,上述物料为锡球,锡球呈球状,本实用新型的拾取组件用于拾取锡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举例中拾取组件被用作为锡球的拾取,仅是本装置一种可行的适用场景。在其他可行且不可被明确排除的场景中,拾取组件也可以用作为其他类型物料的拾取。
下文将主要以拾取组件用于拾取锡球作为主述场景来阐述。但基于上文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下吸孔120和上吸孔520一一对应设置,下吸孔120的孔径大于上吸孔520的孔径。在一实施例中,下吸孔120和上吸孔520均为圆孔,具有生产制造方便的优点。
下吸孔120和上吸孔520的尺寸大小根据锡球的大小而定,将锡球的直径定义为D,用于柔性线路板焊接的锡球的直径D通常为0.5mm。下吸孔120和上吸孔520的孔径均小于直径D,其中,下吸孔120和上吸孔520的尺寸之差的取值范围为:0.025~0.075mm。下吸孔120和上吸孔520的尺寸之差可以为0.025mm、0.05mm、0.075mm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喷嘴500具有取料位置,请参阅图1至3所示,在取料位置下,下物料端面110和上物料端面510相向设置,并且相配合的下吸孔120和上吸孔520的轴线同轴分布或者基本同轴分布。上述“基本”可以理解为接近、近似,或者是与目标值相差在预定公差范围内。由此,锡球能够顺利地从下吸孔120处被吸取至上吸孔520处,拾取动作具有稳定可靠,拾取精度高的优点。
当上喷嘴500位于取料位置时,上物料端面510和下物料端面110之间可以呈上下分布的方式,也可以是呈左右分布的方式,还可以是呈前后分布的方式。在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所示,上物料端面510和下物料端面110之间呈上下分布的方式。其中,上物料端面510位于上喷嘴500的底部,下物料端面110位于下喷嘴100的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下喷嘴100呈内部中空设置,下吸孔120与下喷嘴100的中空腔连通,下喷嘴100的中空腔与外部的第一气源组件(图未示)连接。上喷嘴500呈内部中空设置,上吸孔520与上喷嘴500的中空腔连通,上喷嘴500的中空腔与外部的第二气源组件(图未示)连接。
上述第一气源组件包括两路气路,分别为第一气路和第二气路。其中,第一气路用于向下吸孔120提供正压气源,第二气路用于向下吸孔120提供负压气源。上述第二气源组件只包括一路气路,该气路用于向上吸孔520提供负压。
进一步地,第一气源组件包括正压气源(图未示)、与正压气源连接的电磁阀(图未示)以及与电磁阀连接的真空发生器(图未示),其中,正压气源用于向电磁阀提供正压气源。
电磁阀具有两个通道,且在任一工作状态下,电磁阀有且只有一个通道处于工作状态。真空发生器与电磁阀的其中一个通道连通,用于将该通道内的正压气源转变为负压气源输送至下喷嘴100的中空腔,以使下吸孔120处于负压状态,其中,真空发生器设于第二气路上。第一气路将电磁阀输出的正压气源输送至下喷嘴100。
在本实用新型中,下吸孔120响应于上喷嘴500运动至取料位置而由负压状态转变为正压状态。具体地,当下喷嘴100在料腔(图未示)内取料时,下吸孔120处为负压,用于吸取锡球。当上喷嘴500位于取料位置时,下吸孔120处为正压,此时,下吸孔120可朝向上吸孔520的方向吹气,以利于锡球被上吸孔520拾取。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所示,当上喷嘴500处于取料位置时,上物料端面510与下物料端面110之间存在工作间距P。为了避免锡球在向上吹动的过程中被吹跑,工作间距P小于锡球的直径D,并且为了防止上物料端面510压到锡球,锡球的顶端与上物料端面510之间存在取料间隙R。
为了实现工作间距P小于锡球的直径D,并且锡球的顶端与上物料端面510之间存在取料间隙R,在本实用新型中,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下吸孔120与锡球接触的端口处设有导引部121,导引部121能够形成低于下物料端面110的凹陷区,上述凹陷区可使得锡球相对下物料端面110下沉。由此,在保证工作间距P小于锡球的直径D的同时还能够使得锡球的顶端与上物料端面510之间存在取料间隙R。
在本实用新型中,取料间隙R的取值范围为:0.05~0.1mm,取料间隙R可取0.05mm、0.075mm、0.1mm等数值,也可以是取料间隙R的数值在0.05mm至0.1mm之间以0.01mm、0.02mm、0.03mm、0.04mm、0.05mm为间隔单位的增长。
在本实用新型中,下吸孔120具有靠近锡球的第一端和远离锡球的第二端。在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由上至下的方向上),导引部121的内径呈逐渐减小的态势。由此,上述导引部121不仅能够使得锡球相对下物料端面110下沉,还能够增大下吸孔120与锡球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锡球能够被较为稳固地吸附在下吸孔120处。
导引部121的孔壁的形状有多种,可以为圆锥面,也可以为球面,还可以为折线面。当导引部121的孔壁为圆锥面时,导引部121的锥角M的取值范围为:110°~126°,锥角M可取110°、118°、126°等数值的角度,也可以是锥角M的角度在110°至126°之间以1°、2°、3°、4°、5°、6°、7°、8°、9°为间隔单位的增长。
为了使得当上喷嘴500处于取料位置时下吸孔120和上吸孔520的轴线同轴分布或者基本同轴分布,在下物料端面110上设有挡块140,在上物料端面510上设有限位槽530,其中,挡块140与限位槽530相配合。
挡块140和限位槽530的设置位置有多种,但是,为了不影响下物料端面110和上物料端面510取料,挡块140靠近下物料端面110的边沿设置,限位槽530靠近上物料端面510的边沿设置。在边沿设置上述挡块140和限位槽530能够有效简化加工过程,且便于取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1、图4、图7和图8所示,挡块140和限位槽530其中一者构造为凸起的凸块,其中另一者构造为用于接纳凸块的插槽。其中,当上述挡块140和限位槽530采用凸块和插槽配合的结构时,挡块140和限位槽530均呈圆弧状,挡块140和限位槽530的圆心角S相等,上述圆心角S的取值范围为:30°~75°。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挡块140和限位槽530其中一者构造为光敏传感器的发射端,其中另一者构造为光敏传感器的接收端。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拾取组件,用于拾取物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喷嘴(100),其端部形成有下物料端面(110),所述下物料端面(110)上设有多个下吸孔(120),所述下吸孔(120)处设有所述物料;
上喷嘴(500),与所述下喷嘴(100)配合,所述上喷嘴(500)被配置为拾取所述下吸孔(120)处的所述物料;
其中,所述上喷嘴(500)的端部形成有上物料端面(510),所述上物料端面(510)上设有多个与所述下吸孔(120)配合的上吸孔(520),所述上吸孔(520)被配置为吸取所述下吸孔(120)处的所述物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吸孔(120)和所述上吸孔(520)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上喷嘴(500)具有取料位置,在所述取料位置下,所述下物料端面(110)和所述上物料端面(510)相向设置,并且相配合的所述下吸孔(120)和所述上吸孔(520)的轴线同轴分布或者基本同轴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料呈球状,所述物料的直径为D;
所述上喷嘴(500)具有取料位置,当所述上喷嘴(500)处于取料位置时,所述上物料端面(510)与所述下物料端面(110)之间存在工作间距P;
其中,所述工作间距P小于所述物料的直径D,并且所述物料的顶端与所述上物料端面(510)之间存在取料间隙R。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吸孔(120)与所述物料接触的端口处设有导引部(121);
其中,所述下吸孔(120)具有靠近所述物料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物料的第二端,在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导引部(121)的内径呈逐渐减小的态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吸孔(120)的孔径大于所述上吸孔(520)的孔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拾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物料端面(110)上设有挡块(140),所述上物料端面(510)上设有限位槽(530);
其中,所述挡块(140)与所述限位槽(530)相配合,以使当所述上喷嘴(500)处于取料位置时所述下吸孔(120)和所述上吸孔(520)的轴线同轴分布或者基本同轴分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拾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块(140)和所述限位槽(530)其中一者构造为凸起的凸块,其中另一者构造为用于接纳所述凸块的插槽;或者,
所述挡块(140)和所述限位槽(530)其中一者构造为光敏传感器的发射端,其中另一者构造为光敏传感器的接收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拾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块(140)靠近所述下物料端面(110)的边沿设置,所述限位槽(530)靠近所述上物料端面(510)的边沿设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拾取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挡块(140)和所述限位槽(530)采用凸块和插槽配合的结构时,所述挡块(140)和所述限位槽(530)均呈圆弧状,并且所述挡块(140)和所述限位槽(530)的圆心角相等。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拾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吸孔(120)响应于所述上喷嘴(500)运动至所述取料位置而由负压状态转变为正压状态。
CN202122500931.6U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拾取组件 Active CN2167005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00931.6U CN216700508U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拾取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00931.6U CN216700508U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拾取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00508U true CN216700508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30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00931.6U Active CN216700508U (zh) 2021-10-18 2021-10-18 一种拾取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005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003656B2 (ja) 微細金属球の搭載治具
CN102610535A (zh) 植球装置、焊球拾取方法以及焊球安装方法
US6478533B2 (en) Method of using a tube feeder for circuit board components
CN216700508U (zh) 一种拾取组件
KR100283432B1 (ko) 표면실장기용 그립퍼
CN110504192B (zh) 一种适用于微芯片巨量转移拾取头的生产方法
CN113772418B (zh) 一种取料装置
KR20150049085A (ko) 볼 마운트 모듈
KR102348437B1 (ko) 다수의 미세홀을 이용하여 범퍼가 형성된 반도체 칩을 균일하게 흡입할 수 있는 픽업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6638118U (zh) 一种吸嘴、吸料装置及固晶机
JPH1015867A (ja) 吸着ノズル及び実装装置
CN219998191U (zh) 一种降低损伤率的倒装芯片吸嘴装置
US20010011828A1 (en) Spherical particle transport apparatus
JP2010105021A (ja) 円柱形状はんだ片
JP2000286543A (ja) はんだボール搭載方法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するはんだボール搭載装置
CN215578484U (zh) 一种异型吸嘴
US6396128B1 (en) Fixing structure and fixing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apparatus
KR20030015109A (ko) 솔더볼 부착장비의 볼멀티노즐과 비지에이 패키지의 볼부착방법
CN216084835U (zh) 一种真空吸附装置和固晶机
JPH10308431A (ja) 半導体素子搭載装置
CN217546636U (zh) 吸嘴和具有吸嘴的设备
WO2011160435A1 (zh) Smt组贴电子元器件的方法
JP4487691B2 (ja) 電子部品の吸着ノズル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CN217195340U (zh) 一种用于取放印制电路板的机械手
CN216763419U (zh) 电子元件的定位转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