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68386U - 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68386U
CN216668386U CN202122595680.4U CN202122595680U CN216668386U CN 216668386 U CN216668386 U CN 216668386U CN 202122595680 U CN202122595680 U CN 202122595680U CN 216668386 U CN216668386 U CN 2166683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tube
tube
circulating water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9568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雨
韦晓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Bureau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9568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683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683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683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包括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含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若干个换热器,每个所述换热器上均设置有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一连通管上,所述第一连通管上并联设置有一次循环水泵,所述一次循环水泵均并联在横向的第一主管上,所述第二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二主管上,所述第三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三主管上,所述第四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二连通管上,所述第二连通管上并联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二次循环水泵,所述二次循环水泵均并联在横向的第四主管上;本实用新型有着换热效率高、安装稳定、空间占用少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水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除纯液体外,也可输送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水泵机组是水泵和配套动力机械组成的成套机器设备。常见的为水泵与电动机直接耦合连接,并固定在一个共用第二承重部上。房屋建筑机房如:冷冻站、锅炉房、给排水泵房,一般一个机房有好几台水泵,对于高层建筑或建筑面积较大的建筑,机房水泵就更多,大多数水泵都是独立做砼基础,单独配管,其总的占地面积大,且施工质量及工期受现场条件制约较大。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是液体与液体、液体与气体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它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在相同压力损失情况下,其传热系数比管式换热器高3-5 倍,占地面积为管式换热器的三分之一,热回收率可高达90%以上。板式换热器的型式主要有框架式(可拆卸式)和钎焊式两大类,板片形式主要有人字形波纹板、水平平直波纹板和瘤形板片三种。
中国(CN202110159902.X)公开了一种高效节能板式换热机组,包括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左侧上端面安装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右端设有多个循环泵,所述循环泵固定在底板上靠近所述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连接有第一换热管,所述底板右侧上端面固定有水箱,所述水箱右端连接有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上端安装有压力表,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均连接有多个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与所述循环泵连接,所述导流管靠近所述第一换热管设有止回阀,所述第二换热管连接多个分流管,所述分流管上端分别安装有增压泵和泄压泵,本发明增压泵和泄压泵调节换热管内的水压,保证换热机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止回阀,加强换热机组的稳定性,提高了换热机组换热效果,由于该机组中只设置有一个换热器,限制了水流换热的效率,且其循环泵的布置会占用较大的空间。
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机组的换热效率,并且在合理的减少机组的占地面积的情况下保持机组的稳定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安装稳定、空间占用少的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包括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含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若干个换热器,每个所述换热器上均平行的设置有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左右分布,所述第三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下方,所述第四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下方;所述第一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一连通管上,所述第一连通管上并联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一次循环水泵,所述一次循环水泵的底部设置有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方的第一支撑板,所述一次循环水泵均并联在横向的第一主管上;所述第二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二主管上;所述第三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三主管上;所述第四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二连通管上,所述第二连通管上并联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二次循环水泵,所述二次循环水泵均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二次循环水泵均并联在横向的第四主管上。
上述方案中的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包括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含有底座,框架结构和底座用来对装置进行整体固定支撑,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若干个换热器,通过若干个换热器来提高换热效率,单个换热器故障时仍可以进行换热工作,每个所述换热器上均平行的设置有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四根换热管对应热水的进出和冷水的进出,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左右分布,所述第三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下方,所述第四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下方,换热器中间设置有换热隔板,使热水和冷水左右分开,间接换热,换热管口的位置对应设置加工方便;所述第一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一连通管上,所述第一连通管上并联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一次循环水泵,所述一次循环水泵的底部设置有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方的第一支撑板,可通过支柱固定,对一次循环水泵进行支撑,所述一次循环水泵均并联在横向的第一主管上,对循环水泵并联通水,提高水流稳定性;所述第二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二主管上,所述第三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三主管上,并联通水,提高水流稳定性,第二主管、第三主管可用来回水;所述第四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二连通管上,所述第二连通管上并联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二次循环水泵,所述二次循环水泵均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使水泵工作稳定,所述二次循环水泵均并联在横向的第四主管上,第四主管可进行供水。设置若干个平行的循环水泵可以提高水流量,提高换热的效率,设置连通管可以将水流存储和均匀分配,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连通管两侧循环水泵或换热器的数量。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位于相同高度,所述第三换热管与所述第四换热管位于相同高度,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二主管之间、所述第三换热管与所述第三主管之间均设置有弯头。
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位于相同高度,所述第三换热管与所述第四换热管位于相同高度,所述第三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正下方,所述第四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正下方,如此对应设置加工安装方便,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二主管之间、所述第三换热管与所述第三主管之间均设置有弯头,使主管与连通管高度错开,便于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管位于所述第四主管的正上方,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主管、所述第三主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从上到下依次排列设置,所述一次循环水泵位于所述二次循环水泵的正上方。
所述第一主管位于所述第四主管的正上方,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主管、所述第三主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从上到下依次排列设置,所述一次循环水泵位于所述二次循环水泵的正上方,如此对应设置,使连接件通用,易于安装,检修方便,堆叠设置占用面积小。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四周的立柱,所述立柱的顶面设置有若干水平横梁,所述水平横梁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底座包含有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二次循环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板上。
所述框架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四周的立柱,所述立柱的顶面设置有若干水平横梁,所述水平横梁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立柱对水平横梁和第一支撑板进行支撑,所述底座包含有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二次循环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板上,使换热器和二次循环水泵稳定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的底面均设置有连接于所述框架结构或所述水平横梁上的水平支撑杆。
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的底面均设置有连接于所述框架结构或所述水平横梁上的水平支撑杆,进行支撑,保持装置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上均设置有压力检测器,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上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所述框架结构的侧面设置有仪表集成面板。
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上均设置有压力检测器,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上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检测管道内的压力和温度,所述框架结构的侧面设置有仪表集成面板,可以读取各部分参数,方便管控。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所述若干个换热器中包含至少一个备用换热器。
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中间设置有换热隔板,换热效率高,所述若干个换热器中包含至少一个备用换热器,备用换热器可选用较小规格,节省成本,应对突发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的连接端均设置有法兰。
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的连接端均设置有法兰,通过法兰方便进行管道连接和拆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所述一次循环水泵和二次循环水泵的进口端与出口端、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所述一次循环水泵和二次循环水泵的进口端与出口端、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上均设置有阀门,设置阀门对管道内水流进行开关。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一次循环水泵、二次循环水泵的底面均设置有减震机脚。减震机脚对循环水泵进行减震缓冲,提高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部件通用性强,可进行预组装,运输到现场,安装效率高;
2、本实用新型设置多循环水泵及多换热器并联工作,换热效率高;
3、本实用新型为立式双层结构,充分利用空间,空间占用少,结构分布均匀;
4、本实用新型整体为刚性框架结构,结构稳定、隔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底座;2、换热器;3、第一换热管;4、第二换热管;5、第三换热管;6、第四换热管;7、第一连通管;8、第二连通管;9、一次循环水泵;10、二次循环水泵; 11、水平横梁;12、立柱;13、第一支撑板;14、第二支撑板;15、第三支撑板;16、水平支撑杆;17、仪表集成面板;18、减震机脚;19、第一主管;20、第二主管;21、第三主管;22、第四主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条件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包括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含有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若干个换热器2,每个所述换热器2上均平行的设置有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所述第一换热管3和所述第二换热管4左右分布,所述第三换热管5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的下方,所述第四换热管6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4的下方;所述第一换热管3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一连通管7上,所述第一连通管7上并联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一次循环水泵9,所述一次循环水泵9的底部设置有固定于所述底座1上方的第一支撑板13,所述一次循环水泵9均并联在横向的第一主管19上;所述第二换热管4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二主管20上;所述第三换热管5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三主管21上;所述第四换热管6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二连通管8上,所述第二连通管8上并联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二次循环水泵10,所述二次循环水泵10均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所述二次循环水泵10均并联在横向的第四主管22上。
上述方案中的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包括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含有底座1,框架结构和底座1用来对装置进行整体固定支撑,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若干个换热器2,通过若干个换热器2来提高换热效率,单个换热器2故障时仍可以进行换热工作,每个所述换热器2上均平行的设置有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四根换热管对应热水的进出和冷水的进出,所述第一换热管3和所述第二换热管 4左右分布,所述第三换热管5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的下方,所述第四换热管6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4的下方,换热器2中间设置有换热隔板,使热水和冷水左右分开,间接换热,换热管口的位置对应设置加工方便;所述第一换热管3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一连通管7上,所述第一连通管7上并联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一次循环水泵9,所述一次循环水泵9的底部设置有固定于所述底座1上方的第一支撑板13,可通过支柱固定,对一次循环水泵9进行支撑,所述一次循环水泵9均并联在横向的第一主管19上,对循环水泵并联通水,提高水流稳定性;所述第二换热管4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二主管20上,所述第三换热管5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三主管21上,并联通水,提高水流稳定性,第二主管20、第三主管21可用来回水;所述第四换热管6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二连通管8上,所述第二连通管8上并联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二次循环水泵10,所述二次循环水泵10均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使水泵工作稳定,所述二次循环水泵10均并联在横向的第四主管22上,第四主管22可进行供水。设置若干个平行的循环水泵可以提高水流量,提高换热的效率,设置连通管可以将水流存储和均匀分配,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连通管两侧循环水泵或换热器2的数量。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换热管4与所述第一换热管3位于相同高度,所述第三换热管5与所述第四换热管6位于相同高度,所述第二换热管4与所述第二主管20之间、所述第三换热管5与所述第三主管21之间均设置有弯头。
所述第二换热管4与所述第一换热管3位于相同高度,所述第三换热管5与所述第四换热管6位于相同高度,所述第三换热管5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3的正下方,所述第四换热管6 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4的正下方,如此对应设置加工安装方便,所述第二换热管4与所述第二主管20之间、所述第三换热管5与所述第三主管21之间均设置有弯头,使主管与连通管高度错开,便于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管19位于所述第四主管22的正上方,所述第一连通管7、所述第二主管20、所述第三主管21、所述第二连通管8从上到下依次排列设置,所述一次循环水泵9位于所述二次循环水泵10的正上方。
所述第一主管19位于所述第四主管22的正上方,所述第一连通管7、所述第二主管20、所述第三主管21、所述第二连通管8从上到下依次排列设置,所述一次循环水泵9位于所述二次循环水泵10的正上方,如此对应设置,使连接件通用,易于安装,检修方便,堆叠设置占用面积小。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四周的立柱12,所述立柱12的顶面设置有若干水平横梁11,所述水平横梁11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3,所述底座1包含有第二支撑板14和第三支撑板15,所述换热器2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4上,所述二次循环水泵10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板15上。
所述框架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四周的立柱12,所述立柱12的顶面设置有若干水平横梁11,所述水平横梁11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3,立柱12对水平横梁11和第一支撑板13进行支撑,所述底座1包含有第二支撑板14和第三支撑板15,所述换热器2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4上,所述二次循环水泵10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板15上,使换热器2和二次循环水泵10稳定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所述第一主管19、第二主管20、第三主管21、第四主管22、所述第一连通管7、第二连通管8的底面均设置有连接于所述框架结构或所述水平横梁11上的水平支撑杆16。
所述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所述第一主管19、第二主管20、第三主管21、第四主管22、所述第一连通管7、第二连通管8的底面均设置有连接于所述框架结构或所述水平横梁11上的水平支撑杆16,进行支撑,保持装置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所述第一主管19、第二主管20、第三主管21、第四主管22、所述第一连通管7、第二连通管8上均设置有压力检测器,所述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上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所述框架结构的侧面设置有仪表集成面板17。
所述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所述第一主管19、第二主管20、第三主管21、第四主管22、所述第一连通管7、第二连通管8上均设置有压力检测器,所述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上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检测管道内的压力和温度,所述框架结构的侧面设置有仪表集成面板17,可以读取各部分参数,方便管控。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2为板式换热器2,所述若干个换热器2中包含至少一个备用换热器2。
所述换热器2为板式换热器2,中间设置有换热隔板,换热效率高,所述若干个换热器 2中包含至少一个备用换热器2,备用换热器2可选用较小规格,节省成本,应对突发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所述第一主管19、第二主管20、第三主管21、第四主管22、所述第一连通管7、第二连通管8的连接端均设置有法兰。
所述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所述第一主管19、第二主管20、第三主管21、第四主管22、所述第一连通管7、第二连通管8的连接端均设置有法兰,通过法兰方便进行管道连接和拆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管19、第二主管20、第三主管21、第四主管22、所述一次循环水泵9和二次循环水泵10的进口端与出口端、所述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上均设置有阀门。
所述第一主管19、第二主管20、第三主管21、第四主管22、所述一次循环水泵9和二次循环水泵10的进口端与出口端、所述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上均设置有阀门,设置阀门对管道内水流进行开关。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一次循环水泵9、二次循环水泵10的底面均设置有减震机脚18。减震机脚18对循环水泵进行减震缓冲,提高稳定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结构、所述水平横梁11、所述第一支撑板13、第二支撑板14和第三支撑板15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所述框架结构、所述水平横梁11、所述第一支撑板13、第二支撑板14和第三支撑板15 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方便运输和组装,连接方式可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第三换热管5、第四换热管6、所述第一主管19、第二主管20、第三主管21、第四主管22、所述第一连通管7、第二连通管8的底面与所述水平支撑杆16之间设置有加强结构。
加强结构可以是垫块或者设置于水平支撑杆16顶面的弧形结构。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含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若干个换热器,每个所述换热器上均平行的设置有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左右分布,所述第三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下方,所述第四换热管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下方;所述第一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一连通管上,所述第一连通管上并联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一次循环水泵,所述一次循环水泵的底部设置有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方的第一支撑板,所述一次循环水泵均并联在横向的第一主管上,所述第二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二主管上,所述第三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三主管上,所述第四换热管均并联于横向的第二连通管上,所述第二连通管上并联设置有若干个平行的二次循环水泵,所述二次循环水泵均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二次循环水泵均并联在横向的第四主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位于相同高度,所述第三换热管与所述第四换热管位于相同高度,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二主管之间、所述第三换热管与所述第三主管之间均设置有弯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管位于所述第四主管的正上方,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主管、所述第三主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从上到下依次排列设置,所述一次循环水泵位于所述二次循环水泵的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四周的立柱,所述立柱的顶面设置有若干水平横梁,所述水平横梁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底座包含有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二次循环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的底面均设置有连接于所述框架结构或所述水平横梁上的水平支撑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上均设置有压力检测器,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上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所述框架结构的侧面设置有仪表集成面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所述若干个换热器中包含至少一个备用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所述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的连接端均设置有法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第四主管、所述一次循环水泵和二次循环水泵的进口端与出口端、所述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第四换热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一次循环水泵、二次循环水泵的底面均设置有减震机脚。
CN202122595680.4U 2021-10-27 2021-10-27 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 Active CN2166683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95680.4U CN216668386U (zh) 2021-10-27 2021-10-27 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95680.4U CN216668386U (zh) 2021-10-27 2021-10-27 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68386U true CN216668386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87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95680.4U Active CN216668386U (zh) 2021-10-27 2021-10-27 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683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582283U (zh) 可拆多流体管壳式换热器
CN201096339Y (zh) 百万等级单列布置的卧式u形管式高压加热器
CN216668386U (zh) 一种立式双层泵组板式换热机组合装置
CN216666922U (zh) 一种用管道自身做支撑结构的多台泵并联的双层泵组装置
CN207162693U (zh) 公用建筑热力入口调节装置以及综合节能系统
CN210602947U (zh) 集成式循环冷却水站
CN101839655A (zh) 高效模块回程容积式换热器
CN210717810U (zh) 一种用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一体化装置
CN2175395Y (zh) 屉式换热器
CN202836319U (zh) 电站凝汽器喉部支撑装置
CN108613246A (zh) 一种双热源单罐集成热交换器
CN2581929Y (zh) 模块式组合换热器
CN203443431U (zh) 立式两级板壳式换热器
CN218954863U (zh) 一种带紧急冷却功能的软水箱
CN217154159U (zh) 锅炉系统
CN201138150Y (zh) 压降可调的逆流内融式蓄冰盘管
CN205878972U (zh) 一种紧凑式板式空冷器
CN218894767U (zh) 一种中继泵站成套水冷装置
CN2286303Y (zh) 节能型波纹、盘管汽-水两级换热器
CN219511341U (zh) 一种管板式换热结构
CN219995980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18722417U (zh) 一种制冷机组冷凝器段的热量转化为生活热源的装置
CN217464891U (zh) 一种燃气冷凝锅炉常压一次换热机组和供热系统
CN220552317U (zh) 一种多流体釜式重沸器
CN201688731U (zh) 高效模块回程容积式换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