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54601U - 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54601U
CN216654601U CN202123079200.5U CN202123079200U CN216654601U CN 216654601 U CN216654601 U CN 216654601U CN 202123079200 U CN202123079200 U CN 202123079200U CN 216654601 U CN216654601 U CN 2166546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body
control box
deodorant
experimen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7920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川
贾川
欧阳创
邰俊
宋立杰
张瑞娜
施庆文
杨韬
周永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7920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546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546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546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包括实验舱体、气体供给组件、除臭剂组件和在线监测组件;实验舱体为封闭的实验舱体;实验舱体内设置有调控组件;实验舱体的侧壁固定安装有控制箱,调控组件与控制箱电性连接;气体供给组件用于供给待试验的带有臭味的气体;气体供给组件与实验舱体连通;气体供给组件与控制箱电性连接;除臭剂组件用于向实验舱体内供给除臭剂,除臭剂组件与实验舱体连通;除臭剂组件与控制箱电性连接;在线监测组件与实验舱体连通,用于在线监测箱实验舱体内的臭气的浓度;在线监测组件与控制箱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齐全、适用性强,能模拟真实环境下的除臭效果,试验结果准确。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恶臭/异味是当前公众投诉最强烈的环境问题之一,而垃圾处理行业的恶臭/异味投诉比例(11%)居国内各行业首位。而我国的恶臭污染管理起步较晚,现行的强制性标准规定内容有限,迄今尚未建立规范的恶臭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此外垃圾分类政策下湿垃圾高有机物含量、高含水率特性导致其极易腐烂发臭,垃圾产生的恶臭导致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问题愈显突出,采用除臭剂除臭是消除臭气污染的有效途径。除臭剂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分为物理除臭剂、化学除臭剂、生物除臭剂和植物除臭剂,不同除臭剂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根据现有标准《生活垃圾除臭剂技术要求》(CJ/T516-2017),针对除臭剂对硫化氢、氨、甲硫醇、甲硫醚的去除效果测定方法,以对硫化氢的去除效果测定实验方法为例,是在常温(20℃)常压(1个标准大气压)条件下,将初始浓度为0.15mg/m3的15L硫化氢气体,以1L/min的流量,通过装有10mL生物型除臭剂(固体型生物除臭剂先溶解)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使气体循环24h。采集处理后的气体,分析其硫化氢浓度。硫化氢浓度按照GB/T11742进行测定。
该试验方法操作简单,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测试方法与除臭剂实际应用情况明显不符,常见液体除臭剂在使用过程中采用向垃圾喷洒、喷雾等方式进行,与该标准中的测试方法的作用原理存在明显差异。另外在温度较高的天气里,恶臭污染更为严重,该标准测试的方法采用的温度条件不足以证明除臭剂在高温环境的除臭效果。
所以,综合液态除臭剂的使用方式,基于更实际的环境条件下,利用在线监测设备可高效实时获取恶臭污染动态,研究制定了适用于液态除臭剂的去除效率测试装置和应用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包括
实验舱体,所述实验舱体作为除臭反应进行进行的容器,为封闭的实验舱体;所述实验舱体内设置有调控组件;所述实验舱体的侧壁固定安装有控制箱,所述调控组件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
气体供给组件,所述气体供给组件用于供给待试验的带有臭味的气体;所述气体供给组件与所述实验舱体连通;所述气体供给组件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
除臭剂组件,所述除臭剂组件用于向实验舱体内供给除臭剂,所述除臭剂组件与所述实验舱体连通;所述除臭剂组件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
在线监测组件,所述在线监测组件与所述实验舱体连通,用于在线监测箱实验舱体内的臭气的浓度;所述在线监测组件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调控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实验舱体内腔顶端的电加热器和循环风扇;所述电加热器和所述循环风扇分别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气体供给组件包括气体容器,所述气体容器通过进气管连通所述实验舱体内腔,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进气阀;所述气体容器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除臭剂组件包括除臭剂容器,所述除臭剂容器通过除臭管与所述实验舱体的内腔连通;所述除臭管上连通有隔膜泵和除臭阀;所述隔膜泵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所述实验舱体的顶端固接有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与所述除臭管远离所述除臭剂容器的一端连通。
优选的,所述在线监测组件包括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与所述实验舱体通过取样管连通,所述取样管上设置有取样阀;所述监测装置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在线监测组件还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实验舱体内腔;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实验舱体的底端连通有泄放管,所述泄放管上设置有泄放阀。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实验舱体内设置调控组件来控制箱体内的气体均匀性以及箱体内的温度和湿度,实验舱体连接气体供给组件、除臭组件和在线监测组件,气体供给组件想实验舱体内提供各种带有臭味的待检测气体,除臭剂组件用于向实验舱体内供给待试验的除臭剂。在线加测组件实时监测实验舱体内的臭气浓度,具有真实环境模拟效果,可以实时获取试验气体浓度变化趋势,试验方法简单,测试结果真实准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齐全、适用性强,能模拟真实环境下的除臭效果,试验结果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三维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除臭效率对比图;
其中,1、实验舱体;2、控制箱;3、电加热器;4、循环风扇;5、气体容器;6、进气管;7、进气阀;8、除臭剂容器;9、除臭管;10、隔膜泵;11、除臭阀;12、雾化喷头;13、监测装置;14、取样管;15、取样阀;16、温湿度传感器;17、泄放管;18、泄放阀;19、万向轮;20、密封门;21、门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包括
实验舱体1,实验舱体1作为除臭反应进行进行的容器,为封闭的实验舱体1;实验舱体1内设置有调控组件;实验舱体1的侧壁固定安装有控制箱2,调控组件与控制箱2电性连接;
气体供给组件,气体供给组件用于供给待试验的带有臭味的气体;气体供给组件与实验舱体1连通;气体供给组件与控制箱2电性连接;
除臭剂组件,除臭剂组件用于向实验舱体1内供给除臭剂,除臭剂组件与实验舱体1连通;除臭剂组件与控制箱2电性连接;
在线监测组件,在线监测组件与实验舱体1连通,用于在线监测箱实验舱体1内的臭气的浓度;在线监测组件与控制箱2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实验舱体1内设置调控组件来控制箱2体内的气体均匀性以及箱体内的温度和湿度,实验舱体1连接气体供给组件、除臭组件和在线监测组件,气体供给组件想实验舱体1内提供各种带有臭味的待检测气体,除臭剂组件用于向实验舱体1内供给待试验的除臭剂。在线加测组件实时监测实验舱体1内的臭气浓度,具有真实环境模拟效果,可以实时获取试验气体浓度变化趋势,试验方法简单,测试结果真实准确。
进一步的,实验舱的舱体规格为0.9mⅹ0.9mⅹ1.85m=1.5m3,实验舱体1主要材质为有机玻璃,漏风率<0.05m3/h。
进一步的,实验舱体1的一侧面设置有密封门20,密封门20的一侧与实验舱体1铰接,另一端与实验舱体1可拆卸连接;密封门20上设置有门把21,便于开关;密封门20方便检测实验舱体1内的零件和清理实验舱体1内的卫生;密封门20为常用技术,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的,实验舱体1的底面固接有若干个万向轮19,方便实验舱体1进行移动;万向轮19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在进行赘述。
进一步优化方案,调控组件包括设置在实验舱体1内腔顶端的电加热器3和循环风扇4;电加热器3和循环风扇4分别与控制箱2电性连接。电加热器3用于控制实验舱体1内的温度,模拟不同的外界温度环境,使试验结果更加真实准确;循环风扇4用于将实验舱体1腔内的物质混合均匀,加快除臭剂与臭气的混合速度,加快实验速度,进而加快试验效率。
进一步优化方案,气体供给组件包括气体容器5,气体容器5通过进气管6连通实验舱体1内腔,进气管6上设置有进气阀7;气体容器5与控制箱2电性连接。气体容器5承装有待试验的臭气,试验时,开启进气阀7,通过气体容器5自带的动力装置将臭气泵入实验舱体1内腔,完成除臭试验。
进一步的,气体供给组件可设置若干个,通过不同的进气管6连接实验舱体1内腔,试验时可根据实验要求单独使用一种或按比例混合使用多种臭气来进行除臭试验;混合比例合一测量模拟的真实环境中的臭气比例,更加真实的模拟实际环境。
进一步优化方案,除臭剂组件包括除臭剂容器8,除臭剂容器8通过除臭管9与实验舱体1的内腔连通;除臭管9上连通有隔膜泵10和除臭阀11;隔膜泵10与控制箱2电性连接;实验舱体1的顶端固接有雾化喷头12,雾化喷头12与除臭管9远离除臭剂容器8的一端连通。试验时,开启除臭阀11,通过控制箱2控制隔膜泵10开启,将除臭剂容器8中的除臭剂泵入实验舱体1内腔,从实验舱体1内腔顶部的雾化喷头12中以水雾状态喷出,与臭气混合,模拟除臭过程。
进一步的,雾化喷头12采用空气雾化,雾化压力0.2MPa-0.6MPa,雾化微粒的粒径范围为5μm-50μm,隔膜泵10的压力范围为0.2MPa-0.7MPa。
进一步优化方案,在线监测组件包括监测装置13,监测装置13与实验舱体1通过取样管14连通,取样管14上设置有取样阀15;监测装置13与控制箱2电性连接。实验过程中取样阀15处于开启状态,监测装置13内部自带取样泵(图中未显示),通过程序设置每隔一段时间开启取样泵从实验舱体1内抽取气体样本,检测气体样本中臭气的浓度。
进一步优化方案,在线监测组件还包括温湿度传感器16,温湿度传感器16设置在实验舱体1内腔;温湿度传感器16与控制箱2电性连接。温湿度传感器16用于监测实验舱体1内的温度和湿度,便于将其调节到与外界真实环境横相似的模拟结果;温湿度传感器16与控制箱2电性连接,当实验舱体1内的温度或者湿度达到预定的值后控制加热器停止工作。温湿度传感器16为现有装置,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优化方案,实验舱体1的底端连通有泄放管17,泄放管17上设置有泄放阀18。试验完成后,开启泄放阀18,将实验舱体1内的剩余物质从泄放管17排出,便于对实验舱体1内的清洁。
进一步的,进气阀7、除臭阀11、取样阀15和泄放阀18均为手动球阀,手动球阀的两端与管道连接均配有密封垫(图中未显示);手动球阀和密封垫为现有的常用阀门,此处不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应用方法:
封闭实验舱体1,调节实验舱体1内环境;关闭实验舱体1的密封门20,在关闭进气阀7、除臭阀11、取样阀15和泄放阀18,开启加热装置和循环风扇4,通过控制箱2内的控制面板(图中未显示);通过温湿度传感器16检测实验舱体1内的温度和湿度,当达到预定温度实时,控制面板控制加热器停止加热,加热器停止加热后循环风扇4在运行2min-3min,将实验舱体1内的温度和湿度混合均匀;
测量实验舱体1内的臭气浓度,记为C0;开启取样阀15,再开启监测装置13的取样泵,测量实验舱体1内的初始臭气浓度,主要是对试验监测装置13进行设置和检测,理想模拟状态下C0的值为0;
通入臭气,混匀;开启进气阀7,再开启气体容器5自带的动力装置(图中未显示),将气体容器5内的臭气泵入实验舱体1内,并通过循环风扇4将臭气混匀的分布在实验舱体1内腔,模拟实际环境中的臭味;通入一定量的臭气后停止;为模拟实际环境中组分复杂和臭味物质,可以设置多个装有不同的臭气的气体容器5,按照一定的比例通入实验舱体1内;
测量实验舱体1内的臭气浓度,记为C1;开启监测装置13的取样泵,测量实验舱体1内的臭气浓度,并将臭气浓度与模拟的试验环境的臭气浓度进行比较,调节臭气的通入量,使臭气浓度与模拟的实际环境接近为止;
喷洒除臭剂,每隔一段时间记录实验舱体1内的臭气浓度,记为Ct;开启除臭阀11,再开启隔膜泵10,将除臭剂容器8内的除臭剂泵入实验舱体1内,通过雾化喷头12雾化后均匀的喷洒到实验舱体1内,雾化后的除臭剂在循环风机的带动下很快与臭气结合,进行除臭;每隔5s-10s开启一次取样泵,通过监测装置13测量实验舱体1内的臭气浓度,记录为Ct
计算除臭效率,并进行记录。除臭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401597370000091
其中,ηt某时刻的除臭效率,C1为初始臭气浓度,Ct为某时刻臭气的浓度;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齐全、适用性强,能模拟真实环境下的除臭效果,试验结果准确。
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以硫化氢为试验臭气,以纯水为除臭剂,试验温度为25℃,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关闭密封门20,打开循环风扇4,通过控制箱2设置实验舱体1内环境温度为25℃,开启加热装置调节温度,加热完成后加热装置停止;再通过监测装置13监测实验舱体1内的环境背景2min。
步骤二:通入0.5ppm硫化氢气体作为实验的臭气,通过循环风扇4混合稳定3min,启动监测装置13测量实验舱体1内的硫化氢浓度记为C1;开启除臭阀11,将除臭剂容器8内的纯水通过隔膜泵10泵入实验舱体1内,由雾化喷头12雾化后喷洒2min;再每间隔一段时间开启监测装置13,测量喷洒纯水后各时间点的硫化氢浓度,记为Ct
步骤三:重复试验三次,通过除臭效率公式计算各个时间段的除臭效率。
纯水通过雾化喷洒后,通过监测装置13检测实验舱体1内不同时间的硫化氢浓度变化得到,5分钟去除率为15%,10分钟去除率可达31%,15分钟去除率可达41%。
实施例二
本实施以硫化氢为试验臭气,以植物液品种一为除臭剂,试验温度为25℃,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关闭密封门20,打开循环风扇4,通过控制箱2设置实验舱体1内环境温度为25℃,开启加热装置调节温度,加热完成后加热装置停止;再通过监测装置13监测实验舱体1内的环境背景2min。
步骤二:通入0.5ppm硫化氢气体作为实验的臭气,通过循环风扇4混合稳定3min,启动监测装置13测量实验舱体1内的硫化氢浓度记为C1;开启除臭阀11,将除臭剂容器8内的植物液品种一通过隔膜泵10泵入实验舱体1内,由雾化喷头12雾化后喷洒2min;再每间隔一段时间开启监测装置13,测量喷洒植物液品种一后各时间点的硫化氢浓度,记为Ct
步骤三:重复试验三次,通过除臭效率公式计算各个时间段的除臭效率。
植物液品种一通过雾化喷洒后,通过监测装置13检测实验舱体1内不同时间的硫化氢浓度变化得到,5分钟去除率为74%,10分钟去除率可达89%,15分钟去除率可达96%。
实施例三
本实施以硫化氢为试验臭气,以植物液品种二为除臭剂,试验温度为25℃,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关闭密封门20,打开循环风扇4,通过控制箱2设置实验舱体1内环境温度为25℃,开启加热装置调节温度,加热完成后加热装置停止;再通过监测装置13监测实验舱体1内的环境背景2min。
步骤二:通入0.5ppm硫化氢气体作为实验的臭气,通过循环风扇4混合稳定3min,启动监测装置13测量实验舱体1内的硫化氢浓度记为C1;开启除臭阀11,将除臭剂容器8内的植物液品种二通过隔膜泵10泵入实验舱体1内,由雾化喷头12雾化后喷洒2min;再每间隔一段时间开启监测装置13,测量喷洒植物液品种二后各时间点的硫化氢浓度,记为Ct
步骤三:重复试验三次,通过除臭效率公式计算各个时间段的除臭效率。
植物液品种二通过雾化喷洒后,通过监测装置13检测实验舱体1内不同时间的硫化氢浓度变化得到,5分钟去除率为37%,10分钟去除率可达58%,15分钟去除率可达6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实验舱体(1),所述实验舱体(1)作为除臭反应进行进行的容器,为封闭的实验舱体(1);所述实验舱体(1)内设置有调控组件;所述实验舱体(1)的侧壁固定安装有控制箱(2),所述调控组件与所述控制箱(2)电性连接;
气体供给组件,所述气体供给组件用于供给待试验的带有臭味的气体;所述气体供给组件与所述实验舱体(1)连通;所述气体供给组件与所述控制箱(2)电性连接;
除臭剂组件,所述除臭剂组件用于向实验舱体(1)内供给除臭剂,所述除臭剂组件与所述实验舱体(1)连通;所述除臭剂组件与所述控制箱(2)电性连接;
在线监测组件,所述在线监测组件与所述实验舱体(1)连通,用于在线监测箱实验舱体(1)内的臭气的浓度;所述在线监测组件与所述控制箱(2)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实验舱体(1)内腔顶端的电加热器(3)和循环风扇(4);所述电加热器(3)和所述循环风扇(4)分别与所述控制箱(2)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供给组件包括气体容器(5),所述气体容器(5)通过进气管(6)连通所述实验舱体(1)内腔,所述进气管(6)上设置有进气阀(7);所述气体容器(5)与所述控制箱(2)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除臭剂组件包括除臭剂容器(8),所述除臭剂容器(8)通过除臭管(9)与所述实验舱体(1)的内腔连通;所述除臭管(9)上连通有隔膜泵(10)和除臭阀(11);所述隔膜泵(10)与所述控制箱(2)电性连接;所述实验舱体(1)的顶端固接有雾化喷头(12),所述雾化喷头(12)与所述除臭管(9)远离所述除臭剂容器(8)的一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线监测组件包括监测装置(13),所述监测装置(13)与所述实验舱体(1)通过取样管(14)连通,所述取样管(14)上设置有取样阀(15);所述监测装置(13)与所述控制箱(2)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线监测组件还包括温湿度传感器(16),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设置在所述实验舱体(1)内腔;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6)与所述控制箱(2)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舱体(1)的底端连通有泄放管(17),所述泄放管(17)上设置有泄放阀(18)。
CN202123079200.5U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 Active CN2166546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79200.5U CN216654601U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79200.5U CN216654601U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54601U true CN216654601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93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79200.5U Active CN216654601U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546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87372U (zh) 用于测试室内空气净化组件净化性能的环境测试舱
CN107374585B (zh) 一种实验动物用雾霾环境模拟装置
CN101566531A (zh) 一种环境测试舱及应用其获得测试环境的方法
CN113967485A (zh) 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及应用方法
CN206960325U (zh) 木材材料耐久性环境模拟箱
CN107843697A (zh) 餐饮废气模拟发生装置
CN216654601U (zh) 一种新型除臭环境模拟试验舱
CN207385503U (zh) 一种光化学烟雾箱
CN110044801A (zh) 一种便于放置待测样品的盐雾实验箱
CN201735307U (zh) 有机废气的一种吸收装置
CN203376244U (zh) 抗高温水蒸气氧化性能模拟和加速测试装置
CN110907347A (zh) 用于模拟大气腐蚀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01308179B (zh) 粉尘电性质多工况模拟试验系统
CN107519730A (zh) 实验室废气处理装置
CN202928934U (zh) 一种模拟烟道耐腐蚀测试实验装置
CN217909767U (zh) 一种除臭系统
CN207764179U (zh) 餐饮废气模拟发生装置
CN214473092U (zh) 一种热敏型香精香气特征的评测装置
CN206114632U (zh) 一种液体除臭剂除臭性能评价装置
CN112781939A (zh) 适用于燃煤烟气颗粒物的发生系统
CN209809914U (zh) 一种脱臭模拟系统
CN209086022U (zh) 一种测试装置及其进样机构
CN107831160A (zh) 一种模拟大气中发生光化学反应的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
CN209148478U (zh) 不同风化程度煤的生物产气模拟装置
CN206876536U (zh) 雾霾模拟动物实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