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53296U - 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53296U
CN216653296U CN202220059453.1U CN202220059453U CN216653296U CN 216653296 U CN216653296 U CN 216653296U CN 202220059453 U CN202220059453 U CN 202220059453U CN 216653296 U CN216653296 U CN 2166532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leg
fixing plate
swing arm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5945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涛
施建标
康海纯
陶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Ironmaster Sporting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Ironmaster Sport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Ironmaster Sporting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tong Ironmaster Sporting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5945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532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532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532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包括底架,所述底架设置有支撑垫、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所述支撑垫位于所述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之间,所述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所述第二阻力提供机构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二阻力提供机构包括第二勾腿架和第二脚垫架,所述第二脚垫架远离所述第二勾腿架的一侧正对所述第一脚垫架远离所述第一勾腿架的一侧,所述第一脚垫架与所述第二脚垫架之间设置有间隙。改善了阻力的变化范围和阻力变化曲线,让阻力最大发力点和肌肉最大发力点同步,提升了训练效果,使用者也能够实现对两条腿进行分别训练、同步训练或者异步训练,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训练需求。

Description

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健身器材领域,具体涉及屈腿训练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俯卧屈腿训练装置供使用者以卧姿安全有效地锻炼大腿后侧肌群。
现有的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实施方式有两种:1、摆臂直接负载铃片;2、利用绳索通过凸轮连接选择片。第1种实施方式由于运动过程中负载相对转动轴心的力臂在不断变化,因此在运动过程人体所受到的阻力也在变化,且由于结构原因,该力值的变化范围较大、不可控从而影响训练效果;第2种实施方式需设置固定的选择片配重架以及满足最大训练载荷的选择片,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训练效果好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包括底架,所述底架设置有支撑垫、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所述支撑垫位于所述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之间,所述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所述第二阻力提供机构为对称结构,
所述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包括主动凸轮和从动摆臂,所述主动凸轮通过第一轴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所述从动摆臂通过第二轴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转动连接有第一勾腿架,所述第一勾腿架连接有第一脚垫架,所述第一勾腿架与所述主动凸轮可改变角度地固定连接,所述主动凸轮和所述从动摆臂之间通过牵引绳实现同步运动,所述牵引绳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主动凸轮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从动摆臂转动连接,所述从动摆臂连接有负载,所述负载为所述从动摆臂偏离平衡位置提供阻力,所述主动凸轮设置有凸轮面,所述牵引绳抵压所述凸轮面的抵压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之间,所述抵压部的位置随着所述主动凸轮的转动而改变,所述牵引绳上所述抵压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之间为牵引部,
所述第一脚垫架驱动所述主动凸轮转动,所述主动凸轮带动所述从动摆臂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越大,所述第一轴的轴心与所述牵引部之间的距离越小,
所述第二阻力提供机构包括第二勾腿架和第二脚垫架,所述第二脚垫架远离所述第二勾腿架的一侧正对所述第一脚垫架远离所述第一勾腿架的一侧,所述第一脚垫架与所述第二脚垫架之间设置有间隙。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使用者用一条腿勾住第一勾腿架,用另一条腿勾住第二勾腿架,第一阻力提供机构为第一勾腿架运动提供阻力,第二阻力提供机构为第二勾腿架运动提供阻力,第一勾腿架带动主动凸轮转动,主动凸轮通过牵引绳带动从动摆臂运动,从动摆臂连接的负载为勾腿架转动提供阻力,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在使用者进行屈腿训练时,从动摆臂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越大,第一轴的轴心与牵引部之间的距离越小牵引绳,也就是减小了牵引部与第一轴之间的力臂,改善了阻力的变化范围和阻力变化曲线,让阻力最大发力点和肌肉最大发力点同步,提升了训练效果,使用者也能够实现对两条腿进行分别训练、同步训练或者异步训练,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训练需求。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的第一阻力提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8,本实用新型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包括底架200,底架200设置有支撑垫210、第一阻力提供机构100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500,支撑垫210位于第一阻力提供机构100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500之间,第一阻力提供机构100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500为对称结构,第一阻力提供机构100包括主动凸轮110和从动摆臂120,主动凸轮110通过第一轴111与底架200转动连接,从动摆臂120通过第二轴121与底架200转动连接,第一轴111转动连接有第一勾腿架300,第一勾腿架300连接有第一脚垫架400,第一勾腿架300与主动凸轮110可改变角度地固定连接,主动凸轮110和从动摆臂120之间通过牵引绳130实现同步运动,牵引绳130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机构140与主动凸轮110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牵引绳13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机构150与从动摆臂120转动连接,从动摆臂120连接有负载,负载为从动摆臂120偏离平衡位置提供阻力,主动凸轮110设置有凸轮面112,牵引绳130抵压凸轮面112的抵压部131位于第一连接机构140和第二连接机构150之间,抵压部131的位置随着主动凸轮110的转动而改变,牵引绳130上抵压部131与第二连接机构150之间为牵引部132,第一脚垫架400驱动主动凸轮110转动,主动凸轮110带动从动摆臂120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越大,第一轴111的轴心与牵引部132之间的距离越小,第二阻力提供机构500包括第二勾腿架510和第二脚垫架520,第二脚垫架520远离第二勾腿架510的一侧正对第一脚垫架400远离第一勾腿架300的一侧,第一脚垫架400与第二脚垫架520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撑垫位于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之间,也就是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位于支撑垫两侧。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为对称结构,具体的,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对称分布在支撑垫的两侧。以下描述第一阻力提供机构的具体结构,第二阻力提供机构的结构可以参考第一阻力提供机构的结构,对第二阻力提供机构的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主动凸轮绕第一轴转动,从动摆臂绕第二轴转动,主动凸轮与从动摆臂之间通过牵引绳实现同步运动。在主动凸轮绕第一轴转动时,通过牵引绳带动从动摆臂绕第二轴转动,从动摆臂连接有负载,当主动凸轮带动从动摆臂运动,从动摆臂偏离平衡位置,从动摆臂带动负载绕第二轴转动,负载的竖直位置提升,通过负载的重量为从动摆臂绕第二轴转动提供阻力,也就是为主动凸轮绕第一轴转动提供阻力,起到训练肌肉的目的。在一个训练动作完成后,负载的重力能够驱动从动摆臂复位,也就是带动从动摆臂绕第二轴反向转动至平衡位置。可以但不限于,从动摆臂固定连接有杠铃挂杆,负载为铃片,根据训练需要,将不同数量的铃片放置在杠铃挂杆上,从而改变主动凸轮带动从动摆臂运动时,负载提供的阻力大小。
牵引绳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机构与主动凸轮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牵引绳出现断裂或者磨损时,便于更换牵引绳。牵引绳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机构与从动摆臂转动连接,在主动凸轮通过牵引绳带动从动摆臂运动,或者是从动摆臂复位带动主动凸轮复位时,牵引绳与从动摆臂之间会产生转动,改变牵引绳与从动摆臂之间的角度,避免牵引绳靠近从动摆臂的一侧出现过度弯折,延长了牵引绳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牵引绳的可靠性。
主动凸轮设置有凸轮面,在主动凸轮通过牵引绳带动从动摆臂运动的过程中,牵引绳会与凸轮面接触,并且两者的接触位置会产生改变。牵引绳与凸轮面接触的部位为抵压部,抵压部与第二连接机构之间的是牵引部,在主动凸轮通过牵引绳带动从动摆臂运动的过程中,抵压部的长度会逐渐变大,牵引部的长度会逐渐变小。牵引绳对主动凸轮提供的阻力通过牵引部进行传递,而随着主动凸轮的转动,主动凸轮带动从动摆臂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越大,第一轴的轴心与牵引部之间的距离越小,牵引绳对主动凸轮提供的阻力的力臂会变小。随着从动摆臂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越大,从动摆臂为主动凸轮转动提供的阻力也会变大,通过凸轮面改善了阻力的变化范围和阻力变化曲线,让阻力最大发力点和肌肉最大发力点同步,提升了训练效果。
底架固定连接有支撑垫,支撑垫用于使用者俯卧时支撑使用者的身体。主动凸轮通过第一轴与底架转动连接,实现主动凸轮绕第一轴转动,可以是主动凸轮与第一轴转动连接,第一轴与底架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主动凸轮与第一轴固定连接,第一轴与底架转动连接;也可以是主动凸轮与第一轴转动连接,第一轴与底架转动连接。从动摆臂通过第二轴与底架转动连接,实现从动摆臂绕第二轴转动,可以是从动摆臂与第二轴转动连接,第二轴与底架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从动摆臂与第二轴固定连接,第二轴与底架转动连接;也可以是从动摆臂与第二轴转动连接,第二轴与底架转动连接。
第一轴转动连接有第一勾腿架,第一勾腿架固定连接有第一脚垫架。第一勾腿架与主动凸轮可改变角度地固定连接,使用者在使用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俯卧在支撑垫上,用小腿勾住第一脚垫架,带动第一脚垫架靠近使用者的臀部的过程中,驱动第一勾腿架绕着第一轴转动,带动主动凸轮绕第一轴转动,通过牵引绳带动从动摆臂运动,使得从动摆臂脱离平衡位置。负载为从动摆臂提供阻力,通过牵引绳为主动凸轮转动提供阻力,也就是为第一勾腿架转动提供阻力,也就是为第一脚垫架转动提供阻力,随着从动摆臂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越大,从动摆臂为主动凸轮转动提供的阻力也会变大,通过牵引绳与凸轮面之间接触位置的改变,改善了阻力的变化范围和阻力变化曲线,让阻力最大发力点和肌肉最大发力点同步,提升了训练效果。在使用者使用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时,可以进行双腿同时屈腿训练,也可以进行单腿分别屈腿训练。
第一勾腿架与第一轴转动连接,便于调整第一勾腿架与主动凸轮之间的固定角度。第一勾腿架与主动凸轮可改变角度地固定连接,使得通过第一勾腿架转动带动主动凸轮一起转动,能够根据使用者不同的训练需求,改变第一勾腿架与主动凸轮之间的角度,从而改变第一脚垫架的起始位置,也就是改变屈腿训练的起始位置,能够满足使用者的不同训练需求,提高了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的通用性。
在使用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进行屈腿训练时,使用者俯卧在支撑垫上,一条腿推动第一脚垫架运动,另一条腿推动第二脚垫架运动,第一阻力提供机构为第一脚垫架运动提供阻力,第二阻力提供机构为第二脚垫架运动提供阻力。使用者可以单独使用第一脚垫架或者第二脚垫架对一条腿进行训练,也可以同时使用第一脚垫架和第二脚垫架对两条腿进行同步训练或者异步训练。此处的异步训练是指在对一条腿进行训练时,另一条腿处于放松状态,并且两条腿进行交替训练。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多种训练需求。第一脚垫架与第二脚垫架之间设置有间隙,能够避免第一脚垫架与第二脚垫架发生运动干涉。
进一步的,支撑垫210包括胸垫211和腿垫212,第一脚垫架400转动连接有第一脚垫410,第二脚垫架520转动连接有第二脚垫530,第一脚垫410和第二脚垫530分别位于腿垫212远离胸垫211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撑垫包括胸垫和腿垫,胸垫用于支撑使用者的上躯干,腿垫用于支撑使用者的下躯干。支撑垫还能够提升使用者使用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训练的舒适性。可以但不限于,在胸垫远离腿垫的一侧两边分别设置把手213,供使用者训练时握持来保持身体平衡,便于使用者训练时使用肌肉发力,保证了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的训练效果。第一脚垫架上连接有第一脚垫410,供使用者小腿勾住,第一脚垫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脚垫410,在使用者勾住第一脚垫410进行屈腿训练时,第一脚垫410能够在小腿上滚动,减少第一脚垫410与小腿之间的摩擦。第二脚垫架上连接有第二脚垫530,供使用者小腿勾住,第二脚垫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脚垫530,在使用者勾住第二脚垫530进行屈腿训练时,第二脚垫530能够在小腿上滚动,减少第二脚垫530与小腿之间的摩擦。第一脚垫和第二脚垫分别位于腿垫远离胸垫的一侧,便于使用者俯卧在支撑垫上时,一条腿抵住第一脚垫,另一条腿抵住第二脚垫。
进一步的,从动摆臂120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23,连接杆123用于连接负载,第二轴121位于第二连接机构150与连接杆123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从动摆臂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用于连接负载,负载为从动摆臂转动提供阻力。可以通过改变负载的重量或者数量,来改变阻力大小,满足不同训练需求。第二轴位于第二连接机构与连接杆之间,也就是第二连接机构与连接杆分布在第二轴两侧。在从动摆臂绕着第二轴转动时,第二连接机构和连接杆绕第二轴反向转动,使得从动摆臂在转动过程中,能够避免牵引绳与连接杆产生运动干涉,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机构14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141和第二固定板142,第一固定板141与主动凸轮11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142与第一固定板141可调整间距地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141和第二固定板142夹持固定牵引绳13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与主动凸轮固定连接,可以但不限于,第一固定板与主动凸轮焊接固定。第二固定板与第一固定板可调整间距地固定连接,可以但不限于,第二固定板通过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螺栓143与第一固定板实现可调整间距地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螺栓143穿过第二固定板与第一固定板进行螺接,通过改变第一螺栓143与第一固定板的螺接位置,来改变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的间距。将牵引绳从两个第一螺栓143之间穿过,第一螺栓143也能够起到限制牵引绳运动范围的作用。将牵引绳穿过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通过缩小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夹紧牵引绳,从而实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夹持固定牵引绳的效果。在牵引绳出现损坏需要更换时,可以扩大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间距,将牵引绳与第一连接机构分离,降低了更换难度。当然也可以改变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夹持牵引绳的位置,改变牵引绳与第一连接机构的固定位置,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进行调节,便于训练设备调试和安装,也便于在牵引绳出现松动或者是长时间使用出现伸缩后,对牵引绳和第一连接机构的固定位置进行调节,使得牵引绳处于张紧状态,保证了训练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以及保证了训练效果。
进一步的,牵引绳130靠近第一连接机构140的一端卷绕有第一限位件144,第一限位件144用于防止牵引绳130脱离第一连接机构14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牵引绳端部穿过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间隙,然后卷绕第一限位件,再回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间隙,也就是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牵引绳存在重叠部分,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会夹持重叠部分,第一限位件位于第一连接机构背向抵压部的一侧,牵引绳卷绕第一限位件位置的厚度会大于重叠部分的厚度,使得牵引绳卷绕第一限位件的位置无法通过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了牵引绳与第一连接机构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第二连接机构15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固定板151和第四固定板152,第三固定板151与从动摆臂120转动连接,第四固定板152与第三固定板151可调整间距地固定连接,第三固定板151和第四固定板152夹持固定牵引绳13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三固定板与从动摆臂转动连接,可以但不限于,第三固定板通过第三轴155与从动摆臂实现转动连接,可以是第三固定板与第三轴155固定连接,第三轴155与从动摆臂转动连接;也可以是第三固定板与第三轴155转动连接,第三轴155与从动摆臂固定连接;也可以是第三固定板与第三轴155转动连接,第三轴155与从动摆臂转动连接。第四固定板与第三固定板可调整间距地固定连接,可以但不限于,第四固定板通过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螺栓与第三固定板实现可调整间距地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二螺栓穿过第四固定板与第三固定板进行螺接,通过改变第二螺栓与第三固定板的螺接位置,来改变第三固定板与第四固定板之间的间距。将牵引绳从两个第二螺栓153之间穿过,第二螺栓153也能够起到限制牵引绳运动范围的作用。将牵引绳穿过第三固定板与第四固定板之间,通过缩小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夹紧牵引绳,从而实现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夹持固定牵引绳的效果。在牵引绳出现损坏需要更换时,可以扩大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之间的间距,将牵引绳与第二连接机构分离,降低了更换难度。当然也可以改变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夹持牵引绳的位置,改变牵引绳与第二连接机构的固定位置,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进行调节,便于训练设备调试和安装,也便于在牵引绳出现松动或者是长时间使用出现伸缩后,对牵引绳和第二连接机构的固定位置进行调节,使得牵引绳处于张紧状态,保证了训练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以及保证了训练效果。
进一步的,牵引绳130靠近第二连接机构150的一端卷绕有第二限位件154,第二限位件154用于防止牵引绳130脱离第二连接机构15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牵引绳端部穿过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之间的间隙,然后卷绕第二限位件,再回穿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之间的间隙,也就是在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之间,牵引绳存在重叠部分,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会夹持重叠部分,第二限位件位于第二连接机构背向抵压部的一侧,牵引绳卷绕第二限位件位置的厚度会大于重叠部分的厚度,使得牵引绳卷绕第二限位件的位置无法通过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了牵引绳与第二连接机构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第一勾腿架300固定连接有第一拉销310,主动凸轮110面向第一拉销31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调节孔311,多个第一调节孔311间隔分布在以第一轴111的轴心为圆心的圆周上,第一拉销310插入任一第一调节孔311。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将第一拉销插入不同的第一调节孔内,实现改变第一勾腿架与主动凸轮之间的固定角度,满足使用者的不同训练需求。第一拉销插入第一调节孔也能够使得第一勾腿架带动主动凸轮一起转动。通过第一拉销插入不同地第一调节孔,来改变第一勾腿架与与主动凸轮之间的固定角度,操作简单,连接可靠。第一调节孔可以但不限于为腰孔,便于第一拉销插入第一调节孔。
进一步的,第一脚垫架400与第一勾腿架300转动连接,第一脚垫架400固定连接有调节板,第一勾腿架300固定连接有第二拉销421,调节板设置有多个第二调节孔422,第二拉销421插入任一第二调节孔422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将第二拉销插入不同的第二调节孔内,实现改变第一脚垫架的位置,也就是改变第一脚垫架上第一脚垫的位置,使得第一脚垫架能够满足不同身高的使用者的训练需求。第二拉销插入第二调节孔也能够使得第一脚垫架带动第一勾腿架一起转动。通过第二拉销插入不同地第二调节孔,来改变第一勾腿架与第一脚垫架之间的固定角度,操作简单,连接可靠。第二调节孔可以但不限于为腰孔,便于第二拉销插入第二调节孔。
进一步的,底架20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竖架220和第二竖架230,第一竖架220和第二竖架230分别与第一轴111连接,第二竖架230与第二轴121连接,第一轴111和第二轴121均位于第一竖架220和第二竖架230之间,第一竖架220位于第二竖架230与支撑垫210之间,第二竖架230背向第一竖架22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暂存杆231,暂存杆231用于暂存负载,主动凸轮110固定连接有限位杆233,第二竖架230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座232,第一支撑座232用于止挡限位杆233,底架200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座234,第二支撑座234用于止挡从动摆臂12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底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竖架和第二竖架,第一竖架和第二竖架分别与第一轴连接,可以是第一竖架和第二竖架分别与第一轴固定连接,第一轴与主动凸轮转动连接;也可以是第一竖架和第二竖架分别与第一轴转动连接,第一轴与主动凸轮固定连接;也可以是第一竖架和第二竖架分别与第一轴转动连接,第一轴与主动凸轮转动连接。第一竖架和第二竖架共同支撑第一轴,保证了第一轴与底架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二竖架与第二轴连接,可以是第二竖架与第二轴固定连接,第二轴与从动摆臂转动连接;也可以是第二竖架与第二轴转动定连接,第二轴与从动摆臂固定连接;也可以是第二竖架与第二轴转动连接,第二轴与从动摆臂转动连接。
第二竖架背向第一竖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暂存杆,暂存杆用于暂存负载,在使用负载进行屈腿训练时,可以将多余的、不用于训练的负载暂存在暂存杆上,减少负载的占地面积。在需要改变从动摆臂上负载的数量时,可以将从动摆臂上的负载放置在暂存杆上,以减少从动摆臂上负载的数量,从而减少屈腿训练时的阻力;也可以将暂存杆上的负载放置在从动摆臂上,以增加从动摆臂上负载的数量,从而增加屈腿训练时的阻力。
主动凸轮固定有限位杆,限位杆跟随主动凸轮转动。第二竖架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座,第一支撑座位于限位杆的转动路径上,第一支撑座用于止挡限位杆,限制主动凸轮的转动角度。底架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位于从动摆臂的运动路径,第二支撑座用于止挡从动摆臂,限制从动摆臂的转动角度。使得使用者使用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进行屈腿训练时,阻力提供机构为主动凸轮转动提供阻力的过程中,主动凸轮只会单向转动,保证了训练结束后,主动凸轮、从动摆臂能够回到初始位置。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所述底架设置有支撑垫、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所述支撑垫位于所述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第二阻力提供机构之间,所述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和所述第二阻力提供机构为对称结构,
所述第一阻力提供机构包括主动凸轮和从动摆臂,所述主动凸轮通过第一轴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所述从动摆臂通过第二轴与所述底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转动连接有第一勾腿架,所述第一勾腿架连接有第一脚垫架,所述第一勾腿架与所述主动凸轮可改变角度地固定连接,所述主动凸轮和所述从动摆臂之间通过牵引绳实现同步运动,所述牵引绳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主动凸轮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从动摆臂转动连接,所述从动摆臂连接有负载,所述负载为所述从动摆臂偏离平衡位置提供阻力,所述主动凸轮设置有凸轮面,所述牵引绳抵压所述凸轮面的抵压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之间,所述抵压部的位置随着所述主动凸轮的转动而改变,所述牵引绳上所述抵压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之间为牵引部,
所述第一脚垫架驱动所述主动凸轮转动,所述主动凸轮带动所述从动摆臂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越大,所述第一轴的轴心与所述牵引部之间的距离越小,
所述第二阻力提供机构包括第二勾腿架和第二脚垫架,所述第二脚垫架远离所述第二勾腿架的一侧正对所述第一脚垫架远离所述第一勾腿架的一侧,所述第一脚垫架与所述第二脚垫架之间设置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垫包括胸垫和腿垫,所述第一脚垫架转动连接有第一脚垫,所述第二脚垫架转动连接有第二脚垫,所述第一脚垫和所述第二脚垫分别位于所述腿垫远离所述胸垫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摆臂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用于连接所述负载,所述第二轴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连接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主动凸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可调整间距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夹持固定所述牵引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绳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一端卷绕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防止所述牵引绳脱离所述第一连接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从动摆臂转动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板与所述第三固定板可调整间距地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板和所述第四固定板夹持固定所述牵引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绳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一端卷绕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防止所述牵引绳脱离所述第二连接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勾腿架固定连接有第一拉销,所述主动凸轮面向所述第一拉销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调节孔,多个所述第一调节孔间隔分布在以所述第一轴的轴心为圆心的圆周上,所述第一拉销插入任一所述第一调节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脚垫架与所述第一勾腿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脚垫架固定连接有调节板,所述第一勾腿架固定连接有第二拉销,所述调节板设置有多个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二拉销插入任一所述第二调节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竖架和第二竖架,所述第一竖架和所述第二竖架分别与所述第一轴连接,所述第二竖架与所述第二轴连接,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均位于所述第一竖架和所述第二竖架之间,所述第一竖架位于所述第二竖架与所述支撑垫之间,所述第二竖架背向所述第一竖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暂存杆,所述暂存杆用于暂存负载,所述主动凸轮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第二竖架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用于止挡所述限位杆,所述底架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用于止挡所述从动摆臂。
CN202220059453.1U 2022-01-11 2022-01-11 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 Active CN2166532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59453.1U CN216653296U (zh) 2022-01-11 2022-01-11 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59453.1U CN216653296U (zh) 2022-01-11 2022-01-11 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53296U true CN216653296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62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59453.1U Active CN216653296U (zh) 2022-01-11 2022-01-11 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532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9502916A (ja) 腹筋運動用器具装置
WO2022089438A1 (zh) 一种多功能划船锻炼器材的滑动机构
CN216653296U (zh) 双边俯卧屈腿训练装置
CN217067550U (zh) 阻力提供机构及俯卧屈腿训练装置
US5336149A (en) Abdominal and hip exercising apparatus
CN214388655U (zh) 健身吊环、训练装置、健身吊环的支撑装置
CN214286521U (zh) 一种新型舞蹈韧带训练装置
CN114515412B (zh) 腰部侧屈训练装置
CN211410877U (zh) 一种健身臂部力量训练器
CN203777583U (zh) 多功能健身机调整结构
CN211912661U (zh) 一种跳高训练装置
CN201115765Y (zh) 腿部伸展健身器
CN208130348U (zh) 一种篮球上身力量锻炼装置
CN206660458U (zh) 一种多功能收腹器
CN203803045U (zh) 多功能健身机折叠结构
CN206979917U (zh) 一种储物式多功能多站位训练器
CN208481949U (zh) 一种臂力训练健身器
CN206214662U (zh) 一种训练腹肌的仰卧提膝器
CN216653253U (zh) 一种健身器材的档位调节装置
CN111330222B (zh) 一种体育专业腹部健身装置
CN211188957U (zh) 一种康复健身二合一可调仰卧板
CN215916390U (zh) 一种拉绳运动结构及健身器材
CN108478986B (zh) 一种啦啦操力量训练器
CN203525238U (zh) 可调式仰卧起坐垫
CN216536748U (zh) 一种体育专业用腹部核心力量训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