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3428U - 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3428U
CN216643428U CN202122353469.1U CN202122353469U CN216643428U CN 216643428 U CN216643428 U CN 216643428U CN 202122353469 U CN202122353469 U CN 202122353469U CN 216643428 U CN216643428 U CN 2166434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opening
pipeline
plug
spo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5346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马遥
曾洋
陈林生
杨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osh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2235346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34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34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34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通过设置一用于将管道临时固定在容器内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包括由具有弹性材料制成的栓口本体,所述栓口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栓口本体自第一开口向第二开口逐渐收窄,所述栓口本体设置第一开口一端用于与容器的内壁抵接,所述栓口本体设置第二开口一端与管道的外壁抵接,所述栓口本体在第一开口一端的弹性小于第二开口一端的弹性,在使用时,先将栓口本体插在容器内部,并且栓口本体设置第二开口一端朝向容器内部,然后将管道插入在栓口本体的第二开口上,使得将管道固定在容器上时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
背景技术
在实验室或化学领域的设备中,常用需要将液体通过管道添加到试管或烧杯等带开口的容器中,现在将液体通过管道添加到带开口的容器内时,需要手持住管道和容器,防止管道从容器中滑出,因此导致操作不方便。在将有腐蚀性或会挥发有毒气体的液体时,液体或液体挥发的气体容易接触到人体,导致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旨在解决现在将液体通过管道添加到带开口的容器内时需要手持管道和容器而导致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用于管道与容器之间的连接,包括栓口本体,所述栓口本体具有弹性,所述栓口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栓口本体自第一开口向第二开口逐渐收窄,所述栓口本体设置第一开口一端用于与容器的内壁抵接,所述栓口本体设置第二开口一端与管道的外壁抵接,所述栓口本体在第一开口一端的弹性小于第二开口一端的弹性。
所述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中,所述栓口本体为截锥状或喇叭状。
所述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中,所述栓口本体在第一开口一端的厚度大于所述栓口本体在第二开口一端的厚度。
所述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中,所述栓口本体在第一开口一端设有裙边。
所述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中,所述裙边上设有拉环。
所述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中,所述栓口本体在第二开口一端内壁贴合。
所述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中,所述栓口本体由橡胶或硅胶材料制成。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一用于将管道临时固定在容器内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包括由具有弹性材料制成的栓口本体,所述栓口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栓口本体自第一开口向第二开口逐渐收窄,所述栓口本体设置第一开口一端用于与容器的内壁抵接,所述栓口本体设置第二开口一端与管道的外壁抵接,所述栓口本体在第一开口一端的弹性小于第二开口一端的弹性,在使用时,先将栓口本体插在容器内部,并且栓口本体设置第二开口一端朝向容器内部,然后将管道插入在栓口本体的第二开口上,使得将管道固定在容器上时更加方便。
而且,由于栓口本体两端分别与容器和管道贴紧,因此使得容器内部形成了密封空间,因此,液体进入容器内时,不会溅出容器外,也不会溅到人体上,会挥发有毒气体的液体挥发的气体也不会飘出容器外,进而不会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的立体图一。
图2是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的立体图二。
图3是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的立体图三。
图4是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在剖视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在拉环处于外翻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管道通过栓口结构与容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栓口本体,11-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13- 连接段,14-圆柱段,20-裙边,21-拉环,30-容器,40-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阅图1、图2和图6,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用于管道40与容器30之间的连接,包括栓口本体10,栓口本体10具有弹性,所述栓口本体1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所述栓口本体 10自第一开口11向第二开口12逐渐收窄,所述栓口本体10设置第一开口 11一端用于与容器30的内壁抵接,所述栓口本体10设置第二开口12一端与管道40的外壁抵接,所述栓口本体10在第一开口11一端的弹性小于第二开口12一端的弹性。
上述中,用于管道40与容器30连接的栓口结构由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的栓口本体10形成,且栓口本体10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使得栓口本体10具有弹性,该弹性的材料优选为橡胶或硅胶材料,栓口本体10设置第一开口11一端的外径略大于或等于容器30的内壁直径,栓口本体10设置第二开口12一端的内径略小于或等于管道40的外径,在使用时,栓口本体10设置第一开口11一端利用其自身的可收缩性贴在容器30的内壁上,栓口本体10设置第二开口12一端利用其自身的可扩张性贴在管道40的外壁上,因此实现将管道40通过用于管道40与容器 30连接的栓口结构固定在容器30上。
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所述栓口本体10在第一开口11一端的弹性小于第二开口12一端的弹性,因此,可以先将栓口本体10插在容器30内部,并且栓口本体10设置第二开口12一端朝向容器30内部,然后将管道40 插入在栓口本体10的第二开口12上,使得将管道40固定在容器30上时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由于栓口本体10两端分别与容器30和管道40贴紧,因此使得容器30内部形成了密封空间,因此,液体进入容器30内时,不会溅出容器30外,也不会溅到人体上,会挥发有毒气体的液体挥发的气体也不会飘出容器30外,进而不会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提高安全性。其中,由于容器30内的空气具有可压缩性,并且通常液体不需要将容器30内完全装满,因此不会影响将液体装入密封的容器30内。
具体的,在液体进容器30内后,容器30内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将栓口本体10设置为截锥状或喇叭状,栓口本体10设置第二开口12一端朝向容器30内部设置,以及栓口本体10在第一开口11一端的弹性小于第二开口12一端的弹性,容器30内的压力往栓口本体10夹紧管道40的方向施压,使得管道40被越压越紧,避免管道40从栓口本体10上脱出。
参阅图1、图2和图4,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栓口本体10在第二开口12一端为等径的圆柱段14,圆柱段14与第一开口11之间的部分为连接段13,连接段13为截锥状或喇叭状。圆柱段14具有一定的长度,使得管道40插在第二开口12处时,增加与圆柱段14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栓口本体10在第一开口11一端的厚度大于所述栓口本体10在第二开口12一端的厚度,使得栓口本体10在第一开口11一端的弹性小于第二开口12一端的弹性。
参阅图1-6,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栓口本体10在第一开口11一端设有裙边20,使得所述栓口本体10在第一开口11一端的厚度大于所述栓口本体10在第二开口12一端的厚度,即使得栓口本体10在第一开口11 一端的弹性小于第二开口12一端的弹性。
参阅图1-5,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裙边20上设有拉环21,本实施例中,拉环21可以由裙边20上切割形成,例如:在裙边20上沿径向切割出一扇形的环,在需要将栓口本体10从容器30上拆下时,将拉环21外翻,该环形成所述拉环21,用于将栓口本体10从容器30内拉出,因此,使得将将栓口本体10从容器30内取出时更加方便。
参照图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栓口本体10在第二开口12一端内壁贴合,该实施例中,所述栓口本体10在第二开口12一端呈干瘪状,并且使得内壁贴合,其中,管道40插入在第二开口12处时,会将该处的栓口本体10撑开,管道40拔出后,此处自然变回内壁贴合的状态,形成单向阀结构,因此,可以防止液体或气体外泄,提高安全性,特别是针对有毒或腐蚀性的液体。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一用于将管道40临时固定在容器30内的用于管道40与容器30连接的栓口结构,用于管道40与容器30连接的栓口结构包括由具有弹性材料制成的栓口本体10,所述栓口本体1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所述栓口本体10自第一开口11向第二开口12逐渐收窄,所述栓口本体10设置第一开口11一端用于与容器30的内壁抵接,所述栓口本体10设置第二开口12一端与管道40的外壁抵接,所述栓口本体10在第一开口11一端的弹性小于第二开口12一端的弹性,在使用时,先将栓口本体10插在容器30内部,并且栓口本体10设置第二开口12一端朝向容器30内部,然后将管道40插入在栓口本体10的第二开口12上,使得将管道40固定在容器30上时更加方便。并且,由于栓口本体10两端分别与容器30和管道40贴紧,因此使得容器30内部形成了密封空间,因此,液体进入容器30内时,不会溅出容器30外,也不会溅到人体上,会挥发有毒气体的液体挥发的气体也不会飘出容器30外,进而不会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提高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用于管道与容器之间的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栓口本体,所述栓口本体具有弹性,所述栓口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栓口本体自第一开口向第二开口逐渐收窄,所述栓口本体设置第一开口一端用于与容器的内壁抵接,所述栓口本体设置第二开口一端与管道的外壁抵接,所述栓口本体在第一开口一端的弹性小于第二开口一端的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栓口本体为截锥状或喇叭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栓口本体在第一开口一端的厚度大于所述栓口本体在第二开口一端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栓口本体在第一开口一端设有裙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裙边上设有拉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栓口本体在第二开口一端内壁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栓口本体由橡胶或硅胶材料制成。
CN202122353469.1U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 Active CN2166434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53469.1U CN216643428U (zh)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53469.1U CN216643428U (zh)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3428U true CN216643428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30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53469.1U Active CN216643428U (zh)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34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74209A (en) Connector for attachment to a drain tube
CN107874651B (zh) 一种真空杯
CA2510460A1 (en) Device for withdrawing body fluids
MXPA03000274A (es) Valvula medica con caracteristicas de flujo positivo.
CA2320053A1 (en) Capillary fill device with improved fluid delivery
CN216643428U (zh) 一种用于管道与容器连接的栓口结构
US20190111191A1 (en) Evacuated drainage container
CN212791023U (zh) 液体转移装置
CN211546525U (zh) 吸头结构及胚胎操作装置
CN211383014U (zh) 一次性多功能引流袋
CN113828367A (zh) 液体转移装置
CN217177384U (zh) 一种桩基声测管管口封堵装置
CN201521741U (zh) 快速弹性连接器
CN115158889B (zh) 包装瓶
CN214969654U (zh) 一种医用负压吸引防倒吸装置
CN210009457U (zh) 一种医用穿刺装置
CN217725599U (zh) 液体转移装置
CN210169629U (zh) 一种弹性吸管及收纳件
CN216201484U (zh) 一种医用三通管
JP2609810B2 (ja) 廃液回収器
CN218795159U (zh) 自垂直文氏管
CN210455744U (zh) 一种分体式手动桶装水无菌取水装置
CN213466253U (zh) 带封口塞的吸引管接头及一次性使用吸引管
CN220115177U (zh) 一种3d储液袋
CN203376185U (zh) 一种管状尿液收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