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95159U - 自垂直文氏管 - Google Patents

自垂直文氏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95159U
CN218795159U CN202222783661.9U CN202222783661U CN218795159U CN 218795159 U CN218795159 U CN 218795159U CN 202222783661 U CN202222783661 U CN 202222783661U CN 218795159 U CN218795159 U CN 2187951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uri
clamping
ozone
venturi tube
sel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8366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松松
杨远鸿
欧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eagull Housi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eagull Hous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eagull Housi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eagull Hous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8366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951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951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951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垂直文氏管,包括:文氏管本体,其侧壁上设置管路进气口,文氏管本体的上端设置进水接口、下端设置出水接口,所述进水接口、出水接口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配重件,其顶部设置第一卡接件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底部设置第二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以实现与所述文氏管本体的固定。文氏管自身带有配重件,在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特意去固定,文氏管自身就能处在一种与龙头垂直的状态,使文氏管出水口畅通,保证文氏管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自垂直文氏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氧文氏管。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垂直文氏管。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臭氧水因具有突出的杀菌、消毒、降解农药作用,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菌剂。使用臭氧消毒除菌最适宜的方式是将臭氧溶解于水中,形成所谓“臭氧水”。而产生臭氧水的其中一种方式便是利用文氏管的文丘里效应原理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吸到自来水中与自来水混合产生臭氧水,但在水龙头瞬间关水时,会有少许水滴残留在文氏管管路上,残留的自来水由于重力原因会通过臭氧进气口回流到臭氧发生器里面,容易造成臭氧发生器损坏。在中国专利“防止水逆流的臭氧文氏管,CN210457609U”,我司已公开了一种防止水逆流的臭氧文氏管,使得残留在文氏管管路上的自来水不会回流到臭氧发生器里面,回流水不会损坏臭氧发生器。
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这种方式的文氏管与水龙头配合使用时,文氏管安装在水龙头的下方,文氏管一端接通进水管路,另一端接通出水管路,文氏管往往不能处于垂直状态,影响文氏管对臭氧气体的吸取,当文氏管倾斜严重、文氏管与进水管路或出水管路的连接处出现弯折时,文氏管会失去产生臭氧水的效果,所以要在文氏管的下部安装吊重块,使文氏管垂直,即文氏管与水龙头保持一种垂直状态。但安装吊重块不方便,影响客户使用体验感,并且吊重块占用厨具台下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垂直文氏管,在原有防止水逆流的文氏管的基础上,增加配重件,文氏管自身带有配重件,在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特意去固定,文氏管自身就能处在一种与龙头垂直的状态,同时残留在文氏管本体管路上的自来水不会回流到臭氧发生器里面,有效延长臭氧发生器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自垂直文氏管,包括:
文氏管本体,其侧壁上设置管路进气口,所述文氏管本体通过所述管路进气口连接臭氧转接硅胶管以与臭氧转接管连通,进而通入臭氧,所述文氏管本体的上端设置进水接口、下端设置出水接口,所述进水接口、出水接口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
配重件,其顶部设置第一卡接件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底部设置第二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以实现与所述文氏管本体的固定,所述配重件的内部具有文氏管本体的包裹部,所述配重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管路进气口配合的管路通道。
优选的是,所述文氏管本体的内腔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一止逆阀、第一密封圈、文氏管喷嘴,所述管路进气口由外侧至内侧依次设置压紧盖、第二密封圈、第二止逆阀,所述文氏管喷嘴的底部与所述管路进气口的底部高度齐平。
优选的是,所述臭氧转接管的上端设置臭氧进气口,所述臭氧转接管的下端设置臭氧出气口,所述臭氧进气口连通臭氧发生器。
优选的是,所述配重件可以是球体、椭球体、圆锥体或长方体对称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配重件内部为实心或填充有配重填充物的空腔。
优选的是,所述配重件包括两个半椭球体。
优选的是,两个半椭球体的一侧通过合页连接,另一侧设置开口通过磁铁吸附。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卡接部为沿文氏管本体周向设置的凹槽,所述第一卡接件为沿包裹部顶部周向设置的第一卡接平台,所述第一卡接平台插入所述凹槽内。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卡接部为沿文氏管本体周向设置的第二卡接平台,所述第二卡接件为沿包裹部底部周向设置的第三卡接平台,所述第三卡接平台卡在所述第二卡接平台上,且第三卡接平台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卡接平台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文氏管自身带有配重件,在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特意去固定,文氏管自身就能处在一种与龙头垂直的状态,使文氏管出水口畅通,保证文氏管正常工作。
第二、通过对管路进气口、臭氧转接管、臭氧转接硅胶管的设计,当文氏管关闭时,文氏管本体内残留的自来水不会回流到臭氧发生器里面,防止损坏臭氧发生器,有效延长臭氧发生器的使用寿命。
第三、配重件与文氏管本体可拆卸连接,安装、拆卸方便。
第四、配重件与文氏管上、下的连接处设置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文氏管本体上设置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通过第一卡接件与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件与第二卡接部的卡接,对配重件起到固定作用,防止配重件从文氏管上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文氏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配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垂直文氏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垂直文氏管,包括:
文氏管本体1,其侧壁上设置管路进气口3,所述文氏管本体1通过所述管路进气口3连接臭氧转接硅胶管4以与臭氧转接管5连通,进而通入臭氧,所述文氏管本体1的上端设置进水接口6、下端设置出水接口7,所述进水接口6、出水接口7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卡接部8、第二卡接部9。文氏管本体1的上端设置进水接口6连接进水管路,下端设置出水接口7连接出水管路,侧壁上设置管路进气口3;臭氧转接管5与文氏管本体1均竖直设置,臭氧转接管5的一端与臭氧发生器连通,臭氧转接管5的另一端通过臭氧转接硅胶管4与管路进气口3连通。文氏管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通过臭氧转接管5、臭氧转接硅胶管4、管路进气口3吸到文氏管本体1内,与文氏管本体1内的自来水混合产生臭氧水。文氏管本体1上端的进水接口6、下端的出水接口7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卡接部8和第二卡接部9,配重件2卡接在第一卡接部8和第二卡接部9之间。
配重件2,其顶部设置第一卡接件17与所述第一卡接部8卡接、底部设置第二卡接件18与所述第二卡接部9卡接,以实现与所述文氏管本体1的固定,所述配重件2的内部具有文氏管本体1的包裹部,所述配重件2上设置有与所述管路进气口3配合的管路通道19。配重件2包裹在文氏管本体1的外部,包裹部与文氏管本体1的形状相配合,配重件2顶部的第一卡接件17与文氏管本体1上部的第一卡接部8卡接,配重件2底部的第二卡接件18与文氏管本体1下部的第二卡接部9卡接,使配重件2固定在文氏管本体1上,防止配重件2脱落;文氏管本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管路进气口3,所以配重件2的侧壁上留有供管路进气口3通过的管路通道19。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配重件2固定在文氏管本体1上,文氏管本体1上端的进水接口6与进水管路连接,下端的出水接口7与出水管路连接,管路进气口3通过臭氧转接硅胶管4、臭氧转接管5与臭氧发生器连接。文氏管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通过臭氧转接管5、臭氧转接硅胶管4、管路进气口3吸到文氏管本体1内,与文氏管本体1内的自来水混合产生臭氧水,此过程需要文氏管与水龙头处于一种垂直的状态,如果文氏管与进水管路或出水管路的连接处有弯折,导致文氏管内水流不通畅,此时文氏管将失去效果。而文氏管本体1上设置的配重件2,使文氏管在重力作用下,自身处于垂直的状态,使出水接口7保持畅通。且配重件2与文氏管本体1可拆卸连接,安装、拆卸方便。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所述文氏管本体1的内腔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一止逆阀10、第一密封圈11、文氏管喷嘴12,所述管路进气口3由外侧至内侧依次设置压紧盖13、第二密封圈14、第二止逆阀15,所述文氏管喷嘴12的底部与所述管路进气口3的底部高度齐平。第一止逆阀10设置在进水接口6与文氏管喷嘴12之间,文氏管喷嘴12与文氏管本体1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11密封,自来水从进水接口6流入,流经第一止逆阀10、文氏管喷嘴12,从出水接口7流出;管路进气口3螺接压紧盖13,压紧盖13一端与管路进气口3连通,另一端设置接口用来连通臭氧转接硅胶管4,管路进气口3和压紧盖13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14、第二止逆阀15,当有自来水流过文氏管喷嘴12时,文丘里效应产生的吸力会把臭氧气体从管路进气口3吸进文氏管本体1内,臭氧气体与自来水混合产生臭氧水。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所述臭氧转接管5的上端设置臭氧进气口51,所述臭氧转接管5的下端设置臭氧出气口52,所述臭氧进气口51连通臭氧发生器。臭氧进气口51高于管路进气口3和臭氧出气口52,臭氧进气口51连通臭氧发生器,臭氧出气口52通过臭氧转接硅胶管4与管路进气口3连通,臭氧气体从臭氧进气口51进入,经臭氧出气口52、臭氧转接硅胶管4、管路进气口3进入文氏管本体1内,与文氏管本体1内的自来水混合;因管路进气口3设置在臭氧进气口51的下方,残留在文氏管本体1内的自来水不会由于重力原因回流到臭氧发生器中,造成臭氧发生器损坏。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配重件2可以是球体、椭球体、圆锥体或长方体对称结构,使文氏管本体1保持平衡。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配重件2内部为实心或填充有配重填充物的空腔。配重件2的内部可以是实心体,或配重件2内部填充用于增加重量的配重填充物,配重填充物需对称设置,使配重件2保持水平,配重件2的重量能够使文氏管本体1与龙头连接后,文氏管本体1自动处于垂直状态。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所述配重件2包括两个半椭球体。两个半椭球体对称,两个半椭球体包裹在文氏管本体1的外部,使文氏管本体1与龙头连接后,文氏管本体1自动处于垂直状态。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2-3所示,两个半椭球体一侧通过合页20连接,另一侧设置开口16通过磁铁吸附。两个半椭球体可打开或者闭合,通过磁铁吸附使两个半椭球体闭合。配重件2可以包裹在文氏管本体1外部,也可以从文氏管本体1上拆卸下来。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卡接部8为沿文氏管本体1周向设置的凹槽,所述第一卡接件17为沿包裹部顶部周向设置的第一卡接平台,所述第一卡接平台插入所述凹槽内。凹槽设置在进水接口6的下部,第一卡接平台插入凹槽内,配重件2的上部与文氏管本体1固定。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卡接部9为沿文氏管本体1周向设置的第二卡接平台,所述第二卡接件18为沿包裹部底部周向设置的第三卡接平台,所述第三卡接平台卡在所述第二卡接平台上,且第三卡接平台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卡接平台的宽度。第二卡接平台设置在文氏管本体1的下部,第三卡接平台位于第二卡接平台的上方,且第三卡接平台正好卡在第二卡接平台上,使配重件2不会向下滑脱。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9)

1.自垂直文氏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文氏管本体,其侧壁上设置管路进气口,所述文氏管本体通过所述管路进气口连接臭氧转接硅胶管以与臭氧转接管连通,进而通入臭氧,所述文氏管本体的上端设置进水接口、下端设置出水接口,所述进水接口、出水接口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
配重件,其顶部设置第一卡接件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底部设置第二卡接件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以实现与所述文氏管本体的固定,所述配重件的内部具有文氏管本体的包裹部,所述配重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管路进气口配合的管路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垂直文氏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文氏管本体的内腔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一止逆阀、第一密封圈、文氏管喷嘴,所述管路进气口由外侧至内侧依次设置压紧盖、第二密封圈、第二止逆阀,所述文氏管喷嘴的底部与所述管路进气口的底部高度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垂直文氏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转接管的上端设置臭氧进气口,所述臭氧转接管的下端设置臭氧出气口,所述臭氧进气口连通臭氧发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垂直文氏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是球体、椭球体、圆锥体或长方体对称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垂直文氏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内部为实心或填充有配重填充物的空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垂直文氏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包括两个半椭球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垂直文氏管,其特征在于,两个半椭球体的一侧通过合页连接,另一侧设置开口通过磁铁吸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垂直文氏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为沿文氏管本体周向设置的凹槽,所述第一卡接件为沿包裹部顶部周向设置的第一卡接平台,所述第一卡接平台插入所述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垂直文氏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部为沿文氏管本体周向设置的第二卡接平台,所述第二卡接件为沿包裹部底部周向设置的第三卡接平台,所述第三卡接平台卡在所述第二卡接平台上,且第三卡接平台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卡接平台的宽度。
CN202222783661.9U 2022-10-21 2022-10-21 自垂直文氏管 Active CN2187951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83661.9U CN218795159U (zh) 2022-10-21 2022-10-21 自垂直文氏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83661.9U CN218795159U (zh) 2022-10-21 2022-10-21 自垂直文氏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95159U true CN218795159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67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83661.9U Active CN218795159U (zh) 2022-10-21 2022-10-21 自垂直文氏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951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57406B2 (en) Fully vented wide rim nursing bottle
CN218795159U (zh) 自垂直文氏管
CN210457609U (zh) 防止水逆流的臭氧文氏管
CN210171731U (zh) 一种消毒液喷射装置
CN210372161U (zh) 一种新型气液混合防倒流装置
CN213658180U (zh) 一种医用手套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0261045U (zh) 一种兽用口服液抽空减压设备
CN104089747B (zh) 一种插入部气密性检查装置
US705553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leaning HVE conduits
CN210434556U (zh) 一种磨口具支试管及用于中学实验的固液混合实验装置
CN206724396U (zh) 通用性好的加湿器
CN111214788A (zh) 一种水基灭火器及其虹吸管
CN214196796U (zh) 一种液体输送中的非电力提升装置
CN216024170U (zh) 一种提高臭氧溶解量的射流器装置
CN213607926U (zh) 一种清洗系统、清洗设备、牙科座椅
CN211235818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采样装置
CN210395539U (zh) 一种建筑水管疏通设备
CN218249909U (zh) 一种真空混料罐
CN211933678U (zh) 一种用于饮水机的水瓶座
CN217989262U (zh) 一种防止酸液倒吸的机构
CN215689999U (zh) 一种具有防残留液奶嘴、奶嘴组件及组合奶瓶
CN214516304U (zh) 一种便于内镜室器具的清洗装置
CN215296585U (zh) 一种新型方舱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6026649U (zh) 酶液抽吸装置
CN209864790U (zh) 一种心血管内科用引流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