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2174U - 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2174U
CN216642174U CN202123035531.9U CN202123035531U CN216642174U CN 216642174 U CN216642174 U CN 216642174U CN 202123035531 U CN202123035531 U CN 202123035531U CN 216642174 U CN216642174 U CN 2166421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or
output loop
normally closed
normally open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3553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乔吉龙
陈刚
陈前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 Ltd CRTG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Yich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 Ltd CRTG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Yich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 Ltd CRTG,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Yich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 Ltd CRTG
Priority to CN20212303553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21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21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21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包括通风机8和第一机架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冷系统;通风机8通过第一减震装置固定安装在第一机架7顶部平台上,制冷系统通过第二减震装置固定安装在第二机架6顶部平台上,通风机8与制冷系统通过负压风管软性连接。本实用新型将通风机8、制冷系统分别安装在两个机架上能够避免通风机运转时震动传递给制冷系统,造成压缩机冷媒泄漏的情况发生;采用负压风管的软性连接能保证气密性,且达到减震、降震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单纯的压入式通风方法采用通入新鲜空气稀释、将污浊空气排除的方法,随着隧道施工距离的延长,需通入大量的新鲜空气。夏季隧道洞外空气温度高于山体的温度,传统的通风方法将室外高温空气送入洞内,不但没有起到降温作用,反而提高了洞内空气温度。内燃设备对新鲜空气的需要量远远大于单纯作业时对新鲜空气的需要量,施工时只有隧道爆破出渣时,内燃设备较多,对新鲜空气需求量较大,作业时间段占整个隧道开挖循环时间四分之一,而传统的通风方式在整个开挖循环中都采用统一的送入风量,势必造成通风机功率的浪费,电力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包括通风机和第一机架,还包括:制冷系统;通风机通过第一减震装置固定安装在第一机架顶部平台上,制冷系统通过第二减震装置固定安装在第二机架顶部平台上,将通风机、制冷系统分别安装在两个机架上是为了防止通风机运转时震动传递给制冷系统,造成压缩机冷媒泄漏;通风机与制冷系统通过负压风管软性连接;通过负压风管的软性连接能保证气密性、且达到减震、降震的效果。
制冷系统包括空气降温蒸发器、降温风箱、防超负压自动门、排水管、制冷压缩机、温度传感器;空气降温蒸发器安装在降温风箱的外部两侧,排水管是从降温风箱的最低处引出的,用于排出空气降温蒸发器的冷凝水,制冷压缩机安装在降温风箱的正下方,防超负压自动门设置在降温风箱远离通风机的一端头,并通过自动门伸缩杆与降温风箱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可安装在通风机外侧、降温风箱外侧、第一机架或第二机架上用于测室外空气温度;优选安装在降温风箱外侧。采用两个制冷压缩机是因为一个制冷压缩机制冷量不够,且没有那么大的压缩机。
空气降温蒸发器安装在降温风箱的外部两侧,降温风箱两侧有孔能使空气流通,通风机运行时,降温风箱内外侧空气压力差,使空气流向风箱内。空气降温蒸发器安装在两侧可防止爆破时的碎石、灰尘等堵住通风口;且通过从外到内的压差能使空气降温蒸发器与降温风箱紧密贴合,此外还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便于维修。
所述通风系统安装在洞口外20米±5米。
所述通风机为轴流通风机。通风机为靠近洞口的一端。
制冷系统运行时,制冷压缩机将冷媒压缩降温,低温压缩冷媒通过管道流向空气降温蒸发器,通过通风机的抽吸作用在降温风箱内形成负压,降温风箱外高温空气通过蒸发器,流入降温风箱内;再流经空气降温蒸发器的过程中,高温空气的热量传递给低温冷媒实现降温。
进一步地,还包括:
通风机与制冷降温系统连锁启停。
熔断器FU1的第一端与三相交流电的任一相相连,熔断器FU1的第二端与开关 SB1的第一端相连,
开关SB1的第二端与开关SB3常闭触点的第一端、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二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第五常开接触器KM5的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一端、开关SB4 常闭触点的第一端、开关SB4常开触点的第一端、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三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第三接触器KM3的第四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第三接触器KM3 的第五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
开关SB3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开关SB2常开触点的第一端、第一接触器KM1 的第一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开关SB2常开触点的第二端、第一接触器KM1 的第一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一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一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一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一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接触器 KM1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二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二端、第五常开接触器KM5的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开关SB22的第一端相连,开关SB22的第二端与第五接触器 KM5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开关SB4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开关SB3常开触点的第一端、第二接触器KM2 的第二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开关SB3常开触点的第二端、第二接触器KM2 的第二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三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三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二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二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接触器 KM2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开关SB4常开触点的第二端、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三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接触器KM1的第四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一接触器KM1的第四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三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三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三接触器KM3线圈的第一端相连,第三接触器KM3线圈的第二端与第四接触器KM4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第三接触器KM3的第四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七常闭接触器KM7的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七常闭接触器KM7的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六接触器KM6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五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六常闭接触器KM6的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六常闭接触器KM6的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七接触器KM7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第一接触器KM1线圈的第二端、第五接触器KM5线圈的第二端、第二接触器 KM2线圈的第二端、第四接触器KM4线圈的第二端、第六接触器KM6线圈的第二端、第七接触器KM7线圈的第二端与熔断器FU2的第一端相连,
熔断器FU2的第二端与三相交流电的中心线N相连。
断路器QF的第一相的第一端与三相交流电的U相相连,断路器QF的第一相的第二端与24V直流转换电源的电源输入第一端、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一相的第一端、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一相的第一端、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一相的第一端、第五接触器KM5的第一相的第一端相连,
断路器QF的第二相的第一端与三相交流电V相相连,断路器QF的第二相的第二端与24V直流转换电源的第一端、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二相的第一端、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二相的第一端、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二相的第一端、第五接触器KM5 的第二相的第一端相连,
断路器QF的第三相的第一端与三相交流电W相相连,断路器QF的第三相的第二端与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三相的第一端、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三相的第一端、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三相的第一端、第五接触器KM5的第三相的第一端相连;24V 直流电源的电源输入第二端与三相交流电的中心线相连;
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一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DRJ的第一相的第一端相连,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二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DRJ的第二相的第一端相连,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三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DRJ的第三相的第一端相连,
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一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ZRJ的第一相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二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ZRJ的第二相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三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ZRJ的第三相的第一端相连,
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一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GRJ的第一相的第一端相连,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二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GRJ的第二相的第一端相连,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三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GRJ的第三相的第一端相连,
第五接触器KM5的第一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YRJ的第一相的第一端相连,第五接触器KM5的第二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YRJ的第二相的第一端相连,第五接触器KM5的第三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YRJ的第三相的第一端相连;
热继电器DRJ的第一相的第二端与通风机电机YD的一档三相端U1、第四接触器KM4的第一相的第一端相连,
热继电器DRJ的第二相的第二端与通风机电机YD的一档三相端V1、第四接触器KM4的第二相的第一端相连,
热继电器DRJ的第三相的第二端与通风机电机YD的一档三相端W1、第四接触器KM4的第三相的第一端相连;
热继电器ZRJ的第一相的第二端与通风机电机YD的二档三相端U2相连,热继电器ZRJ的第二相的第二端与通风机电机YD的二档三相端V2相连,热继电器ZRJ 的第三相的第二端与通风机电机YD的二档三相端W2相连;
热继电器GRJ的第一相的第二端与通风机电机YD的二档三相端U3相连,热继电器GRJ的第二相的第二端与通风机电机YD的二档三相端V3相连,热继电器 GRJ的第三相的第二端与通风机电机YD的二档三相端W3相连;
热继电器YRJ的第一相的第二端与制冷压缩机电机JD的三相端U相连,热继电器YRJ的第二相的第二端与制冷压缩机电机JD的三相端V相连,热继电器YRJ 的第三相的第二端与制冷压缩机电机JD的三相端W相连;
24V直流转换电源的电源输出第一端与第六接触器KM 6第一相的第一端、第七接触器KM 7第一相的第一端相连,
24V直流转换电源的电源输出端与第六接触器KM 6第二相的第一端、第七接触器KM 7第二相的第一端相连;
第六接触器KM 6第一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YRJ1的第一相的第一端相连,第六接触器KM 6第二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YRJ1的第二相的第一端相连,
第七接触器KM7第一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YRJ2的第一相的第一端相连,第七接触器KM7第二相的第二端与热继电器YRJ2的第二相的第一端相连;
热继电器YRJ1的第一相的第二端与自动门伸缩杆电机SD的正向端、热继电器YRJ2的第二相的第二端相连,热继电器YRJ1的第二相的第二端与自动门伸缩杆电机SD的反向端、热继电器YRJ2的第一相的第二端相连;
第四接触器KM4的第一相的第二端、第四接触器KM4的第二相的第二端、第四接触器KM4的第三相的第二端短接。
通风机电机YD通过改变极数从而改变转速。
进一步地,还包括:
当室外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温度传感器控制开关SB22关闭;
启动通风机时,制冷系统与通风机联锁启动运行;
即是按动一档启动开关SB2,第一接触器线圈KM1和第五接触器线圈KM5通过连锁控制同时启动,第一接触器线圈KM1、第五接触器线圈KM5通过自锁实现持续运行,通风机通过间隔按动开关SB3、开关SB4控制第二接触器线圈KM2、第三接触器线圈KM3交替运行从而达到二、三档变速换挡;且第四接触器线圈KM4 与接触器KM3同步动作;
关闭通风机时,通过停止开关SB1同时停止通风机和制冷系统。
进一步地,还包括:
出渣工况时,通风机需高速运行,为满足通风机进风量要求,在降温风箱上开设防负压自动伸缩门,当通风机切换三档运行时,自动门伸缩杆伸出,第六接触器线圈KM6与接触器KM3、第四接触器线圈KM4同时动作,防超负压自动门开启;
当通风机三档停机时,第七常闭接触器KM7动作,电动伸缩收回,防超负压自动门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系统还包括喷雾除尘装置,喷雾除尘装置包括:高压供水管、高压喷雾主机、水雾喷头,高压供水管沿着洞内环状布置,水雾喷头均匀分布在高压供水管上,高压喷雾主机与高压供水管相连,为供水提供动力产生高压水。喷雾除尘装置能实现快速除尘,取代压入式通风的换风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判断当前工况为爆破出渣工况还是非出渣工况,若为爆破出渣工况,执行步骤S2,若为非出渣工况,执行步骤S3;
S2,根据爆破出渣工况计算所需风量,并调节通风机档位;此时防超负压自动门打开,以满足爆破出渣工况时所需的大量通风需求。
S3,通过温度传感器判断温度是否低于设定温度,若当前温度低于设定温度,则执行下一步骤;若当前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则执行步骤S5;
S4,根据非出渣工况计算所需风量,并调节通风机档位;此时防超负压自动门打开。
S5,启动制冷系统。这样使得降温后的新鲜空气进入洞内,此时防超负压自动门关闭,空气通过降温风箱两侧的空气降温蒸发器进入降温风箱。处于非出渣工况时,灰尘和PM2.5含量均为较低值,此时只需对通过空气降温蒸发器进入的空气进行降温就能满足洞内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S2包括:
S11,按洞内同一时间爆破使用的最多炸药用量计算风量: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83915010000071
其中K2为风量备用系数;
kq为每升一氧化碳需要的新鲜空气量;
zy为炸药重量;
b为每公斤炸药爆破时所产生的一氧化碳体积;
T为炸药爆炸后气体散出所需的通风时间;
S22,按洞内使用内燃机械计算风量:
Q内燃=Q0×ΣP
其中Q0表示内燃机械作业供风量,不宜小于4.5m3/min
ΣP表示进洞内燃机械马力总数;
S33,取所需最大风量:
Q需大=max(Q炸药,Q内燃)
S44,考虑考虑风管漏风损失修正风量:
B=L×β
A=(1-β)B
Q机大=Q需大/A
其中,L表示最大通风长度;
β表示风管百米漏风系数;
Q机大表示修正后所需的最大风量。
进一步地,所述S4包括:
S100,按洞内允许空气每小时更换次数要求计算风量:
Q风速=nL×S×cs/fl
其中,nL表示隧道内衬砌工作空间的长度;
S表示隧道断面积;
cs表示洞内允许空气每小时更换次数;
fl表示每分钟的通风量;
S200,按洞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风量:
Q人员=q3×m×K2
其中q3表示一个人每分钟3m3所需的新鲜空气量;
m表示坑道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
K2表示风量备用系数;
S300,取所需最大风量:
Q需小=max(Q人员,Q);
S400,考虑风管漏风损失修正风量:
B=L×β
A=(1-β)B
Q机小=Q需小/A
其中,其中,L表示最大通风长度;
β表示风管百米漏风系数;
Q机小表示修正后所需的最小风量。
进一步地,所述S5包括: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83915010000091
其中,P表示制冷量;
cp表示比热容;
ρ空气表示空气的密度;
J表示空气温度降幅;
m表示坑道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将通风机8、制冷系统分别安装在两个机架上能够避免通风机运转时震动传递给制冷系统,造成压缩机冷媒泄漏的情况发生;采用负压风管的软性连接能保证气密性,且达到减震、降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降温风箱的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降温风箱的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喷雾除尘装置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通风机、制冷系统联锁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通风机为三速电机的接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如图1~图7所示,具体内容包括:
本实用新型综合考虑隧道各施工工序,根据不同工序对通风量和空气质量的要求不同,采取分级、分质通风。爆破出渣工况以消烟除尘、满足内燃机械运行需氧量为主,需通风机高速运行,同时结合喷雾除尘装置实现快速除尘、满足内燃机械需氧量要求。非出渣工况,在保证施工人员需氧量的前提下,实现空气质量提高和节能降耗;利用空气降温制冷系统对空气进行制冷降温,降低施工环境温度,改善施工环境,同时降低了通风机转速实现节能目的。
一、模板台车后增加水喷雾除尘装置。在模板台车后的成型衬砌上敷设环状水雾喷头,利用细小水雾滴的凝结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尘埃,降落至地面,以达到净化污浊空气的作用。根据施工进度及时向前移动水雾喷头,保持与掌子面150-250米的距离,这样可以减少总的通风量,利用通风机的高速档将掌子面至水雾喷头之间的空气更新一次,即可高效提高隧道内空气质量。空气质量净化后即可根据掌子面和衬砌段有害气体和氧气含量降低风机转速减少通风量。如图5所示,水喷雾系统由高压供水管22、高压喷雾主机33、水雾喷头11组成。
二、通风机分爆破出渣工况和非出渣工况运行:
1、出渣工况:
①按洞内同一时间爆破使用的最多炸药用量计算风量。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83915010000111
其中K2为风量备用系数,考虑隧道掘进断面不平、风筒漏风、瓦斯泄漏不均衡等因素,取K2=1.2;
kq为每升一氧化碳需要的新鲜空气量;
zy为炸药重量;
b为每公斤炸药爆破时所产生的一氧化碳体积,取40升;
T为炸药爆炸后气体散出所需的通风时间,取30分钟。
②按洞内使用内燃机械计算风量。
Q内燃=Q0×ΣP
其中ΣP表示进洞内燃机械马力总数;
Q0表示内燃机械作业供风量不宜小于4.5m3/min
该隧道洞内内燃动力在出渣时期有ZLC50侧卸式装载机和CQ1261T自卸汽车。其中侧卸式装载机2台,最大功率162kw,计算功率145kw;3台自卸车,其中满载车1台,空车2台,满载功率为110kw,计算功率99kw,空车计算功率按满载80%计,即79kw。则需要风量为:
Q内燃=Q0×ΣP=4.5×(2×145+99+79×2)=2461.5m3/min
③Q需大=max(Q炸药,Q内燃)=2461.5m3/min
④考虑风管漏风损失修正风量。
通风计算取最大通风长度L=1500m。风管百米漏风系数β为1%,风机所需风量为Q机为:
B=L×β=1500/100=15
A=(1-β)B=(1-0.01)15=0.86
Q机大=Q需大/A=2461.5/0.86=2862m3/min
其中,Q机大表示修正后的风机所需的最大风量;
查询风机参数可知,SDF-NO12.5-110KW轴流风机的三档送风量为3300m3/min,因此,使用SDF-NO12.5-110KW轴流风机的高速档供风。
2、非出渣工况:
①按洞内允许空气每小时更换10次要求计算风量。
Q风速=nL×S×cs/fl=12×110×10/60=220(m3/min)
其中,nL表示隧道内衬砌工作空间的长度;
S表示隧道断面积;
cs表示洞内允许空气每小时更换次数;
fl表示每分钟的通风量;
②按洞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风量。
Q人员=q3×m×K2=3×60×1.2=216(m3/min)
其中q3表示一个人每分钟3m3所需的新鲜空气量;
m表示坑道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正洞按60人计;
K2表示风量备用系数;
③Q需小=max(Q人员,Q)=220m3/min
④考虑风管漏风损失修正风量。
通风计算取最大通风长度L=1500m,风管百米漏风系数β为1%,风机所需风量为Q机为:
B=L×β=1500/100=15
A=(1-β)B=(1-0.01)15=0.86
Q机小=Q需小/A=220/0.86=256m3/min
同理,通过查询SDF-NO12.5-110KW轴流风机参数,只需采用二档送风即可满足需求。
3、风量调节措施
按通查询风机参数中的送风量判断选用几档。SDF-NO12.5-110KW型轴流风机二档功率44*2KW,运行时间占整个开挖循环的3/4;三档功率110*2KW,运行时间占整个开挖循环时间的1/4。通过以上两种工况比较,在保证空气质量的情况下,分工况运行能够节省60%电能,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通风机进风口增加通风降温措施:
针对夏季室外气温高,采取在通风机进风口设置进风箱,对吸入通风机的空气进行降温5-6℃,加上山体的低温吸热作用,可有效降低洞内空气温度,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由于高风速时,通风量很大,要求降温系统的功率很大,并且高速运行的时间段比较短,故主要考虑对非出渣工况运行时的空气进行降温,降温系统的制冷量计算如下:ρ空气=1.293Kg/m3,比热容cp=1.005kJ/(kg*K),制冷量简化计算如下: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83915010000141
其中,P表示制冷量;
m表示坑道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正洞按60人计;
J表示空气温度降幅,取5,把空气温度降低5℃
制冷系统如图1、4所示,本设计由通风机8、降温风箱2、防超负压自动门3、制冷压缩机5、空气降温蒸发器1、排水管4和机架6、7组成。通风机8与降温风箱2通过负压风管软性连接,并分别固定在第一机架7和第二机架6上。如图2、3 所示,当室外温度大于设定降温度(26℃,可设定)运行时,温度传感器控制温度开关SB22关闭,启动通风机时,制冷系统会与通风机联锁启动运行。
通风机8优选用轴流通风机。
通风机为三速电机,按动一档启动开关SB2,电动机一档接触器KM1和降温设备接触器KM5通过连锁控制同时启动,KM5通过自锁实现持续运行,通风机通过间隔按动开关SB3、SB4控制接触器KM2、KM3(KM4与KM3同步动作)交替运行从而达到二、三档变速换挡;停机时,通过停止开关SB1同时停止通风机和空气降温设备。降温运行时,制冷压缩机5将冷媒压缩降温,低温压缩冷媒通过管道流向蒸发器1,通过通风机的抽吸作用在降温风箱2内行成负压,降温风箱2外高温空气通过蒸发器,流入降温风箱2内;在流经蒸发器的过程中,高温空气的热量传递给低温冷媒实现降温。因风机高速运行时,吸风量很大,造成风箱内很大的负压,须开启防负压自动门3;如图2、3、4所示,当通风机切换高速运行时,自动门伸缩杆伸出接触器KM6与KM3、KM4同时动作,防负压自动门3电动伸缩杆伸出,自动门开启;当通风机三档停机时,自动门伸缩杆回缩接触器KM7动作,电动伸缩收回,自动门关闭。
采用综合通风系统在消除隧道施工内粉尘、降低气温方面发挥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起到节能降耗,降低施工成本的作用。较传统增加设备费用10万元,维护费用每年2万元,每年节省电费110*2*18*0.6*365*0.8=69.4万元,若以两年工期计算,则可节省124.8万元。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

1.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包括通风机(8)和第一机架(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冷系统;通风机(8)通过第一减震装置固定安装在第一机架(7)顶部平台上,制冷系统通过第二减震装置固定安装在第二机架(6)顶部平台上,通风机(8)与制冷系统通过负压风管软性连接;
制冷系统包括空气降温蒸发器(1)、降温风箱(2)、防超负压自动门(3)、排水管(4)、制冷压缩机(5)、温度传感器;空气降温蒸发器(1)安装在降温风箱(2)的外部两侧,排水管(4)是从降温风箱(2)的最低处引出的,用于排出空气降温蒸发器(1)的冷凝水,制冷压缩机(5)安装在降温风箱(2)的正下方,防超负压自动门(3)设置在降温风箱(2)远离通风机(8)的一端头,并通过自动门伸缩杆与降温风箱(2)连接,所述通风系统安装在洞口外20米±5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熔断器FU1的第一端与三相交流电的任一相相连,熔断器FU1的第二端与开关SB1的第一端相连,
开关SB1的第二端与开关SB3常闭触点的第一端、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二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第五常开接触器KM5的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一端、开关SB4常闭触点的第一端、开关SB4常开触点的第一端、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三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第三接触器KM3的第四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五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
开关SB3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开关SB2常开触点的第一端、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一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开关SB2常开触点的第二端、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一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一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一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一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一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接触器KM1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二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二端、第五常开接触器KM5的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开关SB22的第一端相连,开关SB22的第二端与第五接触器KM5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开关SB4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开关SB3常开触点的第一端、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二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开关SB3常开触点的第二端、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二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三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一接触器KM1的第三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二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二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接触器KM2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开关SB4常开触点的第二端、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三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接触器KM1的第四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一接触器KM1的第四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三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接触器KM2的第三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三接触器KM3线圈的第一端相连,第三接触器KM3线圈的第二端与第四接触器KM4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第三接触器KM3的第四常开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七常闭接触器KM7的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七常闭接触器KM7的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六接触器KM6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第三接触器KM3的第五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六常闭接触器KM6的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一端相连,第六常闭接触器KM6的常闭输出回路的第二端与第七接触器KM7线圈的第一端相连,
第一接触器KM1线圈的第二端、第五接触器KM5线圈的第二端、第二接触器KM2线圈的第二端、第四接触器KM4线圈的第二端、第六接触器KM6线圈的第二端、第七接触器KM7线圈的第二端与熔断器FU2的第一端相连,熔断器FU2的第二端与三相交流电的中心线N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系统还包括喷雾除尘装置,喷雾除尘装置包括:高压供水管(22)、高压喷雾主机(33)、水雾喷头(11),高压供水管(22)沿着洞内环状布置,水雾喷头(11)均匀分布在高压供水管(22)上,高压喷雾主机(33)与高压供水管(22)相连,为供水提供动力产生高压水。
CN202123035531.9U 2021-12-06 2021-12-06 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 Active CN2166421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35531.9U CN216642174U (zh) 2021-12-06 2021-12-06 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35531.9U CN216642174U (zh) 2021-12-06 2021-12-06 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2174U true CN216642174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38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35531.9U Active CN216642174U (zh) 2021-12-06 2021-12-06 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21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09467A (zh) * 2021-12-06 2022-03-01 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09467A (zh) * 2021-12-06 2022-03-01 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642174U (zh) 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
CN107910755A (zh) 一种带除尘散热装置的低压配电柜
CN101949298A (zh) 煤矿井下制冷降温装置
CN112710148A (zh) 谷物干燥除湿热泵机组及谷物干燥环流热泵系统
CN114109467A (zh) 一种隧道施工综合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8619153U (zh) 一种煤矿井下通风除尘装置
CN108064125A (zh) 一种除尘散热一体的机柜
CN104896795A (zh) 一种实现冷热同网的集中供热供冷系统
CN207816009U (zh) 一种锰铁冶炼电炉烟气回收系统
CN210176895U (zh) 转炉一次烟气高效节能超净排放的全干法除尘系统
CN215864545U (zh) 谷物干燥环流热泵系统
CN210740777U (zh) 一种地铁施工通风换气制冷装置
CN105318735B (zh) 一种利用烧结低温余热冷却高炉循环水的装置
CN209012101U (zh) 一种复合动力驱动的高炉鼓风节能装置
CN209322923U (zh) 用于高炉出铁区域及高炉铁水沟的除尘系统
CN208184800U (zh) 一种热电联产机组汽轮机节能对外供汽系统
CN206847118U (zh) 一种改进溴冷机余热利用的系统
CN219412653U (zh) 应用于长隧道施工区域的降温除尘系统
CN220506686U (zh) 一种干熄焦高温高压余热锅炉
CN205019904U (zh) 一种铝铸造车间的除尘系统
CN111577603A (zh) 空压机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5112582B (zh) 一种无风机冶炼高炉供富氧空气和空分节能节电的系统
CN205046139U (zh) 无风机冶炼高炉供富氧空气和空分节能节电的系统
CN101586856A (zh) 电梯升降车道专用的全外气自然空调机组
CN206176827U (zh) 一种落地式制冷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