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19845U - 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19845U
CN216619845U CN202122930557.3U CN202122930557U CN216619845U CN 216619845 U CN216619845 U CN 216619845U CN 202122930557 U CN202122930557 U CN 202122930557U CN 216619845 U CN216619845 U CN 2166198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waste liquid
desulfurization waste
flu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3055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子豪
邵雁
熊劲
向浩
郭华军
胡国峰
杨振
刘颖
覃慧
姜明明
夏阳
皮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it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gineer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it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gineer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it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gineering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it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gineer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3055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198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198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198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0Technologies for a more efficient combustion or heat usa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属于固废处理技术领域,包括焚烧炉、点火补燃装置、脱硫废液喷枪、二次风设备、惯性除尘装置、腔体换热器、气水换热器、一次风设备和烟气一次风换热器,点火补燃装置安装于焚烧炉,脱硫废液喷枪安装于焚烧炉,二次风设备安装于焚烧炉,惯性除尘装置与焚烧炉通过管道相通,腔体换热器与惯性除尘装置通过管道相通,气水换热器与腔体换热器通过管道相通,烟气一次风换热器与所述气水换热器相通,所述一次风设备安装于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烟气一次风换热器设置有烟气出口。本实用新型达到在对脱硫废液进行焚烧的过程中,脱硫废液能够焚烧完全,焚烧炉尾部不易发生堵塞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固废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氨法脱硫工艺普遍应用于焦化行业焦炉气脱硫,在氨法脱硫工艺中会产生脱硫废液等危险废物。
目前,在现有的固废处理技术中,通常是采用焚烧处理的方式对在氨法脱硫工艺中产生的脱硫废液等危险废物进行处理。但是,在对脱硫废液进行焚烧的过程中,由于脱硫废液中含水率较高,焚烧过程中的脱硫废液容易发生焚烧不完全,导致在焚烧炉尾部容易生产结晶物,使得焚烧炉尾部容易发生堵塞。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固废处理技术中,存在着在对脱硫废液进行焚烧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焚烧不完全,焚烧炉尾部容易发生堵塞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对脱硫废液进行焚烧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焚烧不完全,焚烧炉尾部容易发生堵塞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焚烧炉、点火补燃装置、脱硫废液喷枪、二次风设备、惯性除尘装置、腔体换热器、气水换热器、一次风设备和烟气一次风换热器,所述点火补燃装置安装于所述焚烧炉,所述脱硫废液喷枪安装于所述焚烧炉,所述二次风设备安装于所述焚烧炉,所述惯性除尘装置与所述焚烧炉通过管道相通,所述腔体换热器与所述惯性除尘装置通过管道相通,所述气水换热器与所述腔体换热器通过管道相通,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与所述气水换热器相通,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与所述焚烧炉相通,所述一次风设备安装于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设置有烟气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一次风设备中氧浓度为21%至32%的空气。
进一步地,所述一次风设备中喷出空气的质量占燃烧空气质量为50%至 90%。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清灰装置,所述清灰装置设置于所述腔体换热器内。
进一步地,所述清灰装置包括弹簧振打器。
进一步地,所述在焚烧炉内设置有主燃烧区和燃尽区。
进一步地,所述焚烧炉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二次风设备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设置有第二进气口,所述一次风设备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惯性除尘装置是惯性除尘器。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通过点火补燃装置安装于焚烧炉,脱硫废液喷枪安装于焚烧炉,二次风设备安装于焚烧炉,惯性除尘装置与焚烧炉通过管道相互连通,腔体换热器与惯性除尘装置通过管道相互连通,气水换热器与腔体换热器通过管道相互连通,烟气一次风换热器与气水换热器相互连通,烟气一次风换热器与焚烧炉相互连通,一次风设备安装于烟气一次风换热器,烟气一次风换热器设置有烟气出口。这样在对脱硫废液进行焚烧的过程中,通过提升焚烧炉的炉膛燃烧温度,促进在焚烧炉内进行焚烧的脱硫废液焚烧完全,并且将烟气余热升温后送至焚烧炉内有利于后续烟气余热利用,脱硫废液在焚烧炉内焚烧完全后,使得焚烧炉尾部不容易生产结晶物,焚烧炉尾部不容易堵塞。从而达到了在对脱硫废液进行焚烧的过程中,脱硫废液能够焚烧完全,焚烧炉尾部不易发生堵塞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通过点火补燃装置11安装于焚烧炉10,脱硫废液喷枪12安装于焚烧炉10,二次风设备12 安装于焚烧炉10,惯性除尘装置20与焚烧炉10通过管道相互连通,腔体换热器30与惯性除尘装置20通过管道相互连通,气水换热器40与腔体换热器30通过管道相互连通,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与气水换热器40相互连通,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与焚烧炉10相互连通,一次风设备51安装于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设置有烟气出口52。这样在对脱硫废液进行焚烧的过程中,通过提升焚烧炉10的炉膛燃烧温度,促进在焚烧炉10 内进行焚烧的脱硫废液焚烧完全,并且将烟气余热升温后送至焚烧炉10内有利于后续烟气余热利用,脱硫废液在焚烧炉10内焚烧完全后,使得焚烧炉10 尾部不容易生产结晶物,焚烧炉10尾部不容易堵塞。从而达到了在对脱硫废液进行焚烧的过程中,脱硫废液能够焚烧完全,焚烧炉10尾部不易发生堵塞的技术效果。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其中本实施中所涉及的“和/或”关键词,表示和、或两种情况,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及的A和/或B,表示了A和B、A或B两种情况,描述了 A与B所存在的三种状态,如A和/或B,表示:只包括A不包括B;只包括 B不包括A;包括A与B。
应当理解,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在这里可以用来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当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因此,在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这里可以使用空间上相关的术语,例如“下面”,“上面”等,以便于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空间上相对的术语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设备被翻转,那么被描述为“下面”的元件或特征将被定向为“上面”其它元件或特征。因此,示例性术语“下面”可以包括上面和下面的取向。该设备可以被定向(旋转90 度或在其它定向上),并且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关描述符被相应地解释。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包括焚烧炉10、点火补燃装置11、脱硫废液喷枪12、二次风设备 12、惯性除尘装置20、腔体换热器30、气水换热器40、一次风设备51和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现分别对焚烧炉10、点火补燃装置11、脱硫废液喷枪 12、二次风设备12、惯性除尘装置20、腔体换热器30、气水换热器40、一次风设备51和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进行详细说明:
对于焚烧炉10、点火补燃装置11、脱硫废液喷枪12、二次风设备12、惯性除尘装置20、腔体换热器30、气水换热器40、一次风设备51和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而言:
点火补燃装置11安装于所述焚烧炉10,其中,在焚烧炉10内设置有主燃烧区和燃尽区。焚烧炉10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二次风设备12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互连通。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设置有第二进气口,所述一次风设备51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互连通。所述脱硫废液喷枪 12安装于所述焚烧炉10,所述二次风设备12安装于所述焚烧炉10,所述惯性除尘装置20与所述焚烧炉10通过管道相互连通,其中,所述惯性除尘装置20是惯性除尘器。所述腔体换热器30与所述惯性除尘装置20通过管道相互连通,所述气水换热器40与所述腔体换热器30通过管道相互连通,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与所述气水换热器40相互连通,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与焚烧炉10相互连通,所述一次风设备51安装于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其中,所述一次风设备51中氧浓度为21%至32%的空气。所述一次风设备51中喷出空气的质量占燃烧空气质量为50%至90%。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设置有烟气出口5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系统还包括:清灰装置,所述清灰装置设置于所述腔体换热器30内,所述清灰装置包括弹簧振打器。
具体而言,点火补燃装置11和脱硫废液喷枪12安装于焚烧炉10,惯性除尘装置20可以是惯性除尘器,惯性除尘器是使含尘气体与挡板撞击或者急剧改变气流方向,利用惯性力分离并捕集粉尘的除尘设备,由于运动气流中尘粒与气体具有不同的惯性力,含尘气体急转弯或者与某种障碍物碰撞时,尘粒的运动轨迹将分离出来使气体得以净化。通过惯性除尘装置20可以初步去除烟气中未燃尽原料以及粉尘,有利于后续烟气余热利用和资源化处理。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与焚烧炉10相互连通,使得烟气的余热输送至焚烧炉 10中用于提高焚烧炉10的炉膛燃烧温度,提升余热利用效率。气水换热器 40是指进行气水换热的换热器,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是指进行烟气和一次风换热的换热器,通过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可以加热一次风,提升余热利用效率。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所述一次风设备51 中氧浓度为21%至32%的空气是指一次风设备51中输出的空气中含氧的浓度范围是21%至32%,假设一次风设备51中氧浓度为A,则21%≤A≤32%。所述一次风设备51中喷出空气的质量占燃烧空气质量为50%至90%是指一次风设备51中输出的空气的质量占燃烧空气总质量的比例范围是50%至90%,假设一次风设备51中喷出空气的质量占燃烧空气质量为B,则50%≤B≤ 90%。这样有利于提高燃烧温度,同时提高安全性。在腔体换热器30内安装的弹簧振打器有利于避免腔体换热器30中发生堵塞,弹簧振打器是指用于防止和排除各种由于物料的内摩擦、潮解、带电等原因引起的堵塞现象的装置。在焚烧炉10内设置有主燃烧区和燃尽区,主燃烧区即是一次燃烧区域,燃尽区即是二次燃烧区域,脱硫废液首先在主燃烧区内焚烧,然后进入燃尽区内焚烧。这样通过二次风设备12提升焚烧炉10的炉膛燃烧温度,促进脱硫废液燃烧完全,以及将烟气余热升温后送至焚烧炉10进一步提升焚烧炉10 的炉膛燃烧温度,有利于焚烧完全,使得焚烧炉10尾部不容易生产结晶物,焚烧炉10尾部不容易堵塞,同时可以减少烟气量,降低烟气余热损失以及提升SO2浓度,便于后续制酸,有助于降低NOx排放。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在启动时,启动点火补燃装置11,将炉膛加热至一定温度后脱硫废液喷枪12朝着焚烧炉10内喷出脱硫废液,待锅炉系统稳定后可以撤去点火及补燃装置。其次,脱硫废液在一次燃烧区域以还原性气氛燃烧、促进N转化为N2,降低NOx生成,以及在二次燃烧区域进一步燃烧,使得脱硫废液完全燃烧。再次,炉膛燃烧烟气经过惯性除尘装置20后进入腔体余热换热器(即腔体换热器30),加热换热器水或者蒸汽。然后,经过腔体余热换热器的烟气经过气水换热器40,加热给水后经过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最后,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后的烟气经过相关处理后可以进入制酸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通过点火补燃装置11安装于焚烧炉10,脱硫废液喷枪12安装于焚烧炉10,二次风设备12 安装于焚烧炉10,惯性除尘装置20与焚烧炉10通过管道相互连通,腔体换热器30与惯性除尘装置20通过管道相互连通,气水换热器40与腔体换热器30通过管道相互连通,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与气水换热器40相互连通,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与焚烧炉10相互连通,一次风设备51安装于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烟气一次风换热器50设置有烟气出口52。这样在对脱硫废液进行焚烧的过程中,通过提升焚烧炉10的炉膛燃烧温度,促进在焚烧炉10 内进行焚烧的脱硫废液焚烧完全,并且将烟气余热升温后送至焚烧炉10内有利于后续烟气余热利用,脱硫废液在焚烧炉10内焚烧完全后,使得焚烧炉10 尾部不容易生产结晶物,焚烧炉10尾部不容易堵塞。从而达到了在对脱硫废液进行焚烧的过程中,脱硫废液能够焚烧完全,焚烧炉10尾部不易发生堵塞的技术效果。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焚烧炉、点火补燃装置、脱硫废液喷枪、二次风设备、惯性除尘装置、腔体换热器、气水换热器、一次风设备和烟气一次风换热器,所述点火补燃装置安装于所述焚烧炉,所述脱硫废液喷枪安装于所述焚烧炉,所述二次风设备安装于所述焚烧炉,所述惯性除尘装置与所述焚烧炉通过管道相通,所述腔体换热器与所述惯性除尘装置通过管道相通,所述气水换热器与所述腔体换热器通过管道相通,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与所述气水换热器相通,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与所述焚烧炉相通,所述一次风设备安装于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设置有烟气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清灰装置,所述清灰装置设置于所述腔体换热器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灰装置包括弹簧振打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焚烧炉内设置有主燃烧区和燃尽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焚烧炉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二次风设备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进气口相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烟气一次风换热器设置有第二进气口,所述一次风设备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通。
CN202122930557.3U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 Active CN2166198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30557.3U CN216619845U (zh)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30557.3U CN216619845U (zh)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19845U true CN216619845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99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30557.3U Active CN216619845U (zh) 2021-11-26 2021-11-26 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198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93400U (zh) 一种多物态的工业危废焚烧系统
CN101776271B (zh) 一种适宜于低热值废弃物处置的流化床焚烧装置及工艺
CN206944178U (zh) 一种烟气处理系统
CN111473352A (zh) 城市垃圾焚烧烟气的净化排放设备及其净化处理方法
CN216619845U (zh) 一种应用于脱硫废液的焚烧处理系统
JP2005321120A (ja) 灰溶融炉システム
CN2568978Y (zh) 一种有机废液和废气的焚烧系统
JPH1182990A (ja) 石炭焚きボイラの灰付着抑制方法
CN216047703U (zh) 一种循环流化床生活垃圾焚烧炉二次风系统
CN1259523C (zh) 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液的双温双床气化氧化流化床焚烧炉
KR100870758B1 (ko) 유동층보일러시스템의 연소배가스 처리공정
CN110833763A (zh) 有机烟气焚烧、脱硫、除尘及脱硝的生产工艺及设备
CN111076180B (zh) 一种高低温变气速废弃物焚烧系统及其方法
CN110986056B (zh) 一种多层流化床焚烧系统及焚烧方法
JP2895469B1 (ja) 溶融炉におけるダイオキシン類低減方法及び装置
CN112113220A (zh) 一种固气废弃物高效利用及处理系统
CN112664953A (zh) 一种燃烧固废物的循环流化床焚烧锅炉
CN209279188U (zh) 用于超高汽温蒸汽参数实现多污染物联合脱除的煤粉锅炉
CN208295929U (zh) 一种废液雾化处理系统
CN213066123U (zh) 燃烧固废物的循环流化床焚烧锅炉
CN211781103U (zh) 用于处理多物态高含盐危险废弃物的焚烧处理系统
CN211084109U (zh) 立式焚烧除尘脱硫脱硝一体炉
CN211475950U (zh) 一种利用天然气的危险废物焚烧炉装置
CN217274137U (zh) 一种特种废物流化床焚烧炉的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装置
CN217928785U (zh) 一种垃圾焚烧行业烟气脱硝耦合换热及消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