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02550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02550U
CN216602550U CN202122708415.2U CN202122708415U CN216602550U CN 216602550 U CN216602550 U CN 216602550U CN 202122708415 U CN202122708415 U CN 202122708415U CN 216602550 U CN216602550 U CN 2166025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cooking appliance
heat
heat dissipat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0841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家航
李金洲
李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0841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025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025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025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盖体;煲体,煲体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的锅体,盖体可开合地盖设于锅体,底座包括壳体以及与壳体连接的进风筒,壳体内设置有发热组件;其中,进风筒的下端向下贯穿壳体的下表面,进风筒的下端为开口结构,进风筒的上端向上延伸并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对应发热组件设置。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发热组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的问题。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利用烹饪器具能够对食物进行烹饪,烹饪器具的煲体内设置发热组件,例如控制板和发热件,控制板能够控制发热件工作。在烹饪器具的工作过程中,发热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进而对煲体内的食物进行烹饪。
在相关技术中,煲体的散热性能较差,发热组件存在因温度过高而发生损坏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发热组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盖体;煲体,煲体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的锅体,盖体可开合地盖设于锅体,底座包括壳体以及与壳体连接的进风筒,壳体内设置有发热组件;其中,进风筒的下端向下贯穿壳体的下表面,进风筒的下端为开口结构,进风筒的上端向上延伸并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对应发热组件设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烹饪器具的底座的壳体上设置进风筒,进风筒的上端设置有进风口,进风筒的下端设置为开口结构,当烹饪器具进行烹饪时,冷空气从进风筒的开口结构经过进风筒的进风口进入壳体内,能够利用冷空气对发热组件进行散热,降低发热组件的温升,从而避免了发热组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并且,通过设置进风筒,利用进风筒进行进风,能够增大进风量,进而提升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进风筒包括上下贯通的筒体,进风口设置于筒体的上端,开口结构设置于筒体的下端,筒体的下端与壳体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可以使冷空气更容易通过开口结构经过筒体和进风口进入壳体内,进而实现通过设置进风筒可以使进风量更大。
进一步地,进风筒还包括栅栏,栅栏设置在进风口处。栅栏具有足够大的流通面积,使得冷空气能够顺利吹入壳体内。并且,通过设置栅栏,能利用栅栏对壳体内的元器件进行遮挡,避免元器件发生损坏。
进一步地,进风口与壳体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其中,35mm≤H1≤50mm。通过将进风口与壳体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H1设置在上述范围,既能使冷空气更容易通过进风筒进入壳体内,又能够避免增加底座的高度尺寸,便于底座的轻薄化。若进风口与壳体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H1<35mm,则不利于冷空气通过进风筒进入壳体内,若进风口与壳体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H1>50mm,则会增大底座的高度尺寸,不利于底座的轻薄化。
进一步地,进风筒的直径为D,其中,65mm≤D≤80mm。通过将进风筒的直径为D设置在上述范围,既能使足够的冷空气经过进风筒进入壳体内,又不致使进风筒占用壳体内部的空间过大,有利于壳体内其它零件的设置。若进风筒的直径D<65mm,则经过进风筒进入壳体内的冷空气可能过少,不利于控制板和发热件的散热,若进风筒的直径D>80mm,则进风筒占用壳体内部的空间过大,不利于壳体内其它零件的设置。
进一步地,发热组件包括控制板、发热件以及散热扇叶,底座内设置有散热扇叶支架和发热件支架,散热扇叶设置于散热扇叶支架,发热件设置于发热件支架,散热扇叶可转动地设置在进风口的上方并将风吹向控制板和发热件。利用散热扇叶支架能够对散热扇叶进行固定,利用发热件支架能够对发热件进行固定。散热扇叶将风吹向控制板和发热件,能够对控制板和发热件同时进行散热降温。
进一步地,散热扇叶支架具有位于发热件的下方的过流口,散热扇叶位于过流口的下方,散热扇叶的中心与过流口之间的距离为H2,其中,5mm≤H2≤10mm。散热扇叶转动将冷空气经过过流口吹向发热件,对发热件进行散热。通过将散热扇叶的中心与过流口之间的距离H2设置在上述范围,更有利于散热扇叶将冷空气吹向发热件,对发热件进行散热。若散热扇叶的中心与过流口之间的距离H2<5mm,则散热扇叶和发热件的距离过近,冷空气可能会被阻挡,使通过过流口的冷空气减少,进而不利于对发热件进行散热,若散热扇叶的中心与过流口之间的距离H2>10mm,则散热扇叶和发热件的距离过远,散热扇叶和发热件所占用的装配空间较大,不便于实现底座的轻薄化。
进一步地,控制板位于散热扇叶的一侧,散热扇叶的中心与控制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其中,35mm≤L≤45mm。通过将散热扇叶的中心与控制板之间的最小距离L设置在上述范围,更有利于散热扇叶将冷空气吹向控制板,对控制板进行散热。若散热扇叶的中心与控制板之间的最小距离L<35mm,则散热扇叶与控制板之间的距离过小,不利于空气的流动,进而影响控制板的散热,若散热扇叶的中心与控制板之间的最小距离L>45mm,则散热扇叶与控制板之间的距离过大,会减少被散热扇叶吹向控制板的冷空气量,不利于控制板的散热,且散热扇叶和控制板所占用的装配空间较大,不便于实现烹饪器具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壳体具有底板,进风筒的下端贯穿底板并与底板连接,进风筒的上端伸入壳体内。采用上述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进一步地,发热件包括线圈盘,采用线圈盘的设置,可以使锅体的温升更快,同时也更安全;散热扇叶为离心扇叶,采用离心扇叶的设置,更有利于散热扇叶将一部分冷空气吹向发热件,将另一部分冷空气分流至控制板,对发热件和控制板进行散热;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口,通过出风口可以将对发热件和控制板进行散热后的空气导出烹饪器具外部,提高发热件和控制板的散热效率;盖体设置有第一耦合器,底座设置有与第一耦合器插接配合的第二耦合器,通过第一耦合器和第二耦合器的插接配合可以实现对盖体上的电子元器件的供电。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轴侧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座的仰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座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6中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座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座的仰视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座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座的仰视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板的俯视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板的轴侧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板的剖视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支架的轴侧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支架的轴侧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盖体;
20、煲体;21、底座;211、壳体;2111、侧部壳体;2112、顶板;2113、底板;212、进风筒;2121、开口结构;2122、进风口;2123、筒体;2124、栅栏;22、锅体;23、控制板;24、发热件;241、过流口;25、散热扇叶;26、散热扇叶支架;27、发热件支架;
H1、进风口与壳体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H2、散热扇叶的中心与过流口之间的距离;D、进风筒的直径;L、散热扇叶的中心与控制板之间的最小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盖体10和煲体20,煲体20包括底座21以及设置于底座21的锅体22,盖体10可开合地盖设于锅体22,底座21包括壳体211以及与壳体211连接的进风筒212,壳体211内设置有发热组件。其中,进风筒212的下端向下贯穿壳体211的下表面,进风筒212的下端为开口结构2121,进风筒212的上端向上延伸并设置有进风口2122,进风口2122对应发热组件设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烹饪器具的底座21的壳体211上设置进风筒212,进风筒212的上端设置有进风口2122,进风筒212的下端设置为开口结构2121,当烹饪器具进行烹饪时,冷空气从进风筒212的开口结构2121经过进风筒212的进风口2122进入壳体211内,从而对发热组件进行散热,降低发热组件的温升,从而避免了发热组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并且,通过设置进风筒212,利用进风筒212进行进风,能够增大进风量,进而提升散热效果。
其中,进风口2122对应发热组件设置,指的是,进入进风筒212的空气能够通过进风口2122吹向发热组件,进而对发热组件进行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盖体10可开合地盖设于锅体22,包括盖体10可分离地设置在锅体22上和盖体10与底座21相铰接两种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锅体22可取放地设置在底座21上,盖体10可取放地设置在锅体22上。
如图1、图8以及图13所示,进风筒212包括上下贯通的筒体2123,进风口2122设置在筒体2123的上端,开口结构2121设置于筒体2123的下端,筒体2123的下端与壳体211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可以使冷空气更容易通过开口结构2121经过筒体2123和进风口2122进入壳体211内,进而实现通过设置进风筒212可以使进风量更大。
如图5、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风筒212还包括栅栏2124,栅栏2124设置在进风口2122处。栅栏2124具有足够大的流通面积,使得冷空气能够顺利吹入壳体内。并且,通过设置栅栏2124,一方面能够阻挡外界的异物进入壳体内,另一方面还能利用栅栏2124对壳体内的元器件进行遮挡,避免元器件发生损坏。
如图6和图7所示,进风口2122与壳体211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其中,35mm≤H1≤50mm。通过将进风口2122与壳体211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H1设置在上述范围,既能使冷空气更容易通过进风筒212进入壳体211内,又能够避免增加底座的高度尺寸,便于底座的轻薄化。若进风口2122与壳体211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H1<35mm,则不利于冷空气通过进风筒212进入壳体211内,若进风口2122与壳体211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H1>50mm,则会增大底座的高度尺寸,不利于底座的轻薄化。
其中,进风口2122与壳体211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H1可以为35mm、37mm、40mm、43mm、45mm、48mm、50mm以及35mm至50mm之间的任一值。
如图14所示,进风筒212的直径为D,其中,65mm≤D≤80mm。通过将进风筒212的直径为D设置在上述范围,既能使足够的冷空气经过进风筒212进入壳体211内,又不致使进风筒212占用壳体211内部的空间过大,有利于壳体211内其它零件的设置。若进风筒212的直径D<65mm,则经过进风筒212进入壳体211内的冷空气可能过少,不利于控制板23和发热件24的散热,若进风筒212的直径D>80mm,则进风筒212占用壳体211内部的空间过大,不利于壳体211内其它零件的设置。
其中,进风筒212的直径为D可以为65mm、68mm、70mm、73mm、75mm、78mm、80mm以及65mm至80mm之间的任一值。
如图1、图15以及图16所示,发热组件包括控制板23、发热件24以及散热扇叶25,底座21内设置有散热扇叶支架26和发热件支架27,散热扇叶25设置于散热扇叶支架26,发热件24设置于发热件支架27,散热扇叶25可转动地设置在进风口2122的上方并将风吹向控制板23和发热件24。利用散热扇叶支架26能够对散热扇叶25进行固定,利用发热件支架27能够对发热件24进行固定。散热扇叶25将风吹向控制板23和发热件24,能够对控制板23和发热件24同时进行散热降温。
如图7、图15以及图16所示,散热扇叶支架26具有位于发热件24的下方的过流口241,散热扇叶25位于过流口241的下方,散热扇叶25的中心与过流口241之间的距离为H2,其中,5mm≤H2≤10mm。散热扇叶25转动将冷空气经过过流口241吹向发热件24,对发热件24进行散热。通过将散热扇叶25的中心与过流口241之间的距离H2设置在上述范围,更有利于散热扇叶25将冷空气吹向发热件24,对发热件24进行散热。若散热扇叶25的中心与过流口241之间的距离H2<5mm,则散热扇叶25和发热件24的距离过近,冷空气可能会被阻挡,使通过过流口241的冷空气减少,进而不利于对发热件24进行散热,若散热扇叶25的中心与过流口241之间的距离H2>10mm,则散热扇叶25和发热件24的距离过远,散热扇叶25和发热件24所占用的装配空间较大,不便于实现底座的轻薄化。
其中,散热扇叶25的中心与过流口241之间的距离H2可以为5mm、6mm、7mm、8mm、9mm、10mm以及5mm至10mm之间的任一值。
如图7和图9所示,控制板23位于散热扇叶25的一侧,散热扇叶25的中心与控制板23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其中,35mm≤L≤45mm。通过将散热扇叶25的中心与控制板23之间的最小距离L设置在上述范围,更有利于散热扇叶25将冷空气吹向控制板23,对控制板23进行散热。若散热扇叶25的中心与控制板23之间的最小距离L<35mm,则散热扇叶25与控制板23之间的距离过小,不利于空气的流动,进而影响控制板23的散热,若散热扇叶25的中心与控制板23之间的最小距离L>45mm,则散热扇叶25与控制板23之间的距离过大,会减少被散热扇叶25吹向控制板23的冷空气量,不利于控制板23的散热,且散热扇叶25和控制板23所占用的装配空间较大,不便于实现烹饪器具的小型化。
其中,散热扇叶25的中心与控制板23之间的最小距离L可以为35mm、36mm、37mm、38mm、39mm、40mm、41mm、42mm、43mm、44mm、45mm以及35mm至45mm之间的任一值。
如图4、图8以及图13所示,壳体211具有底板2113,进风筒212的下端贯穿底板2113并与底板2113连接,进风筒212的上端伸入壳体211内。具体地,壳体211包括侧部壳体2111以及设置在侧部壳体2111上的顶板2112和底板2113,底板2113与侧部壳体2111的下端连接,进风筒212的下端贯穿底板2113并与底板2113连接,进风筒212的上端伸入侧部壳体2111内。通过侧部壳体2111、顶板2112以及底板2113共同围成壳体211,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装配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扇叶25为离心扇叶。采用离心扇叶的设置,更有利于散热扇叶25将一部分冷空气吹向发热件24,将另一部分冷空气分流至控制板23,对发热件24和控制板23进行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件24包括线圈盘,采用线圈盘的设置,可以使锅体22的温升更快,同时也更安全。
其中,壳体211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口,通过出风口可以将对发热件24和控制板23进行散热后的空气导出烹饪器具外部,提高发热件24和控制板23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盖体10设置有第一耦合器,底座21设置有与第一耦合器插接配合的第二耦合器。通过第一耦合器和第二耦合器的插接配合可以实现对盖体10上的电子元器件的供电。
其中,该烹饪器具包括空气炸锅或电饭煲或电压力锅或具有烘烤、做饭、做菜功能的多功能加热锅。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盖体(10);
煲体(20),所述煲体(20)包括底座(21)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21)的锅体(22),所述盖体(10)可开合地盖设于所述锅体(22),所述底座(21)包括壳体(211)以及与所述壳体(211)连接的进风筒(212),所述壳体(211)内设置有发热组件;
其中,所述进风筒(212)的下端向下贯穿所述壳体(211)的下表面,所述进风筒(212)的下端为开口结构(2121),所述进风筒(212)的上端向上延伸并设置有进风口(2122),所述进风口(2122)对应所述发热组件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筒(212)包括上下贯通的筒体(2123),所述进风口(2122)设置于所述筒体(2123)的上端,所述开口结构(2121)设置于所述筒体(2123)的下端,所述筒体(2123)的下端与所述壳体(2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筒(212)还包括栅栏(2124),所述栅栏(2124)设置在所述进风口(2122)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2122)与所述壳体(211)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其中,35mm≤H1≤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筒(212)的直径为D,其中,65mm≤D≤8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包括控制板(23)、发热件(24)以及散热扇叶(25),所述底座(21)内设置有散热扇叶支架(26)和发热件支架(27),所述散热扇叶(25)设置于所述散热扇叶支架(26),所述发热件(24)设置于所述发热件支架(27),所述散热扇叶(25)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进风口(2122)的上方并将风吹向所述控制板(23)和所述发热件(2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扇叶支架(26)具有位于所述发热件(24)的下方的过流口(241),所述散热扇叶(25)位于所述过流口(241)的下方,所述散热扇叶(25)的中心与所述过流口(241)之间的距离为H2,其中,5mm≤H2≤10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23)位于所述散热扇叶(25)的一侧,所述散热扇叶(25)的中心与所述控制板(23)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其中,35mm≤L≤45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11)具有底板(2113),所述进风筒(212)的下端贯穿所述底板(2113)并与所述底板(2113)连接,所述进风筒(212)的上端伸入所述壳体(21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件(24)包括线圈盘;
所述散热扇叶(25)为离心扇叶;
所述壳体(211)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口;
所述盖体(10)设置有第一耦合器,所述底座(21)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耦合器插接配合的第二耦合器。
CN202122708415.2U 2021-11-05 2021-11-05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66025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8415.2U CN216602550U (zh) 2021-11-05 2021-11-05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8415.2U CN216602550U (zh) 2021-11-05 2021-11-05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02550U true CN216602550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94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08415.2U Active CN216602550U (zh) 2021-11-05 2021-11-05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025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602550U (zh) 烹饪器具
CN108852029A (zh) 电烤箱的双重散热结构
CN112741489A (zh) 烹饪器具
CN213909741U (zh) 烹饪器具
CN208404235U (zh) 一种散热式空气炸锅
CN216569607U (zh) 一种散热良好的空气炸锅
WO2023029628A1 (zh) 烹饪器具
CN210930820U (zh) 双风扇散热锅体
CN217987342U (zh) 烹饪器具
CN209235859U (zh) 电烤箱的双重散热结构
CN215686960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524727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9315521U (zh) 烹饪器具
CN209153110U (zh) 烹饪器具
CN115530634A (zh) 烹饪器具
CN213551343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822901U (zh) 上盖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408639U (zh) 烹饪器具
CN215777510U (zh) 烹饪器具
CN217118203U (zh) 一种开放式空气炸锅
CN215686957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909869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5687105U (zh) 烹饪器具
CN217185726U (zh) 一种热风暖奶器
CN213909742U (zh) 锅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