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9175U - 动平衡板、电机以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动平衡板、电机以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99175U CN216599175U CN202123450925.0U CN202123450925U CN216599175U CN 216599175 U CN216599175 U CN 216599175U CN 202123450925 U CN202123450925 U CN 202123450925U CN 216599175 U CN216599175 U CN 2165991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dynamic balance
- hole
- rotating shaft
-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动平衡板、电机以及汽车。其中,动平衡板应用于电机,电机包括转轴,转轴设有进油通道动平衡板包括板主体和加强筋,板主体的一表面形成有凹槽,凹槽的槽底壁设有转轴孔,板主体通过转轴孔套设于转轴,板主体设有甩油孔,甩油孔与凹槽连通,加强筋设于凹槽的槽底壁,并环绕转轴的周向设置,加强筋将凹槽分隔为位于内环的第一环形槽和位于外环的第二环形槽,转轴孔设于第一环形槽的槽底壁,第一环形槽与进油通道连通,甩油孔与第二环形槽连通,加强筋设有连通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的导油孔。本申请提供的动平衡板对电机的冷却效果好,能够有效防止电机温度过高而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平衡板、电机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电机包括转轴、转子和以及定子等结构,其中,由于转子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重量上的不平衡,故在电机装配时需要在转子的两端装配动平衡板,以对转子较平衡,使其达到允许的平衡精度等级。相关技术中的电机冷却系统,冷却液通常是从电机的外壳引入的,冷却液通过在外壳和定子之间形成的流道内流通来实现对定子和转子的冷却,对转子的冷却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平衡板,旨在提高电机的冷却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动平衡板应用于电机,所述电机包括转轴,所述转轴设有进油通道,所述动平衡板包括:
板主体,所述板主体的一表面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底壁设有转轴孔,所述板主体通过所述转轴孔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板主体设有甩油孔,所述甩油孔与所述凹槽连通;和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底壁,并环绕所述转轴的周向设置,所述加强筋将所述凹槽分隔为位于内环的第一环形槽和位于外环的第二环形槽,所述转轴孔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槽的槽底壁,所述第一环形槽与所述进油通道连通,所述甩油孔与所述第二环形槽连通,所述加强筋设有连通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槽的导油孔。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板主体形成所述凹槽的表面还形成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设于所述第二环形槽背离所述加强筋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环形槽连通,所述甩油孔设于所述导油槽的槽底壁。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导油槽的槽底壁的至少部分结构自所述第二环形槽向所述甩油孔倾斜以形成导油斜面。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导油孔和所述甩油孔沿所述转轴的径向间隔设置;
和/或,所述甩油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甩油孔沿所述板主体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
和/或,所述导油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导油孔沿所述加强筋的延伸方向间隔均匀排布。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以及所述转轴同轴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机壳、转轴、转子、定子以及所述动平衡板,所述机壳内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转轴与所述机壳连接,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动平衡板设有两个,两所述动平衡板沿所述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甩油孔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所述机壳设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
所述转子用于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转子具有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一所述端面与一所述动平衡板形成所述凹槽的表面抵接,所述定子与所述机壳连接,并套设于所述转轴。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转子设有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延伸的通孔,所述通孔与两所述动平衡板的第二环形槽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转轴的侧壁设有第一喷油口,所述第一喷油口连通所述进油通道和所述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喷油口设有两个,两所述第一喷油口沿所述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一所述第一喷油口与一所述动平衡板形成的第一环形槽连通;
和/或,所述转轴的侧壁设有第一喷油口,所述第一喷油口连通所述进油通道和所述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喷油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喷油口沿所述转轴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转轴、转子以及定子将所述安装空间分隔为第一出油腔和第二出油腔,所述第一出油腔和所述第二出油腔沿所述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出油口连通,两所述动平衡板其中之一的所述甩油孔与所述第一出油腔连通,其中之另一的所述甩油孔与所述第二出油腔连通,所述机壳设有与所述第一出油腔连通的第一出油通道和与所述第二出油腔连通的第二出油通道。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定子包括:
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机壳连接,所述转子插设于所述定子铁芯内,并与所述定子铁芯间隔设置;和
定子线包,所述定子线包绕设于所述定子铁芯内,并分别显露于所述第一出油腔和所述第二出油腔内。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轴承设于所述动平衡板背离所述转子的一侧,所述转轴设有第二喷油口,所述第二喷油口与所述进油通道连通,并朝向所述轴承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喷油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喷油口沿所述转轴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应用于电机的动平衡板,所述电机包括转轴,所述转轴设有进油通道,所述动平衡板包括:
板主体,所述板主体的一表面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底壁设有转轴孔,所述板主体通过所述转轴孔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板主体设有甩油孔,所述甩油孔与所述凹槽连通;和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底壁,并环绕所述转轴的周向设置,所述加强筋将所述凹槽分隔为位于内环的第一环形槽和位于外环的第二环形槽,所述转轴孔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槽的槽底壁,所述第一环形槽与所述进油通道连通,所述甩油孔与所述第二环形槽连通,所述加强筋设有连通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槽的导油孔。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动平衡板应用于电机,动平衡板包括板主体和加强筋,加强筋在安装时与电机的转子抵接,能够提高动平衡板与电机转子连接的稳固性,且加强筋还可以增强板主体形成凹槽部分的结构强度。
电机冷却时,冷却油可以从转轴内的进油通道进入以冷却转轴,且通过转轴热传递冷却套设在转轴外的转子的内壁。进油通道内的冷却油可流入第一环形槽内,以对动平衡板本身、以及与动平衡板抵接的转子的端面进行冷却,提高转子冷却的效率和效果。冷却油可再通过导油孔从第一环形槽流入第二环形槽内,流入第二环形槽内的冷却油也可以对动平衡板本身、以及与动平衡板抵接的转子端面进行冷却,以进一步提高转子的冷却效率和效果。此外,第二环形槽内的冷却油还可以从甩油孔甩出,以对定子的线包进行冷却。本申请提供的动平衡板可使冷却油在冷却电机时直接对动平衡板、转子、以及定子进行冷却,可提高电机的冷却效果。并且,采用该动平衡板的电机还可以直接对转轴进行冷却,以进一步提高电机的冷却效果,防止电机温度过高而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机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机显示第二喷油口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电机显示第一喷油口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动平衡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动平衡板100,该动平衡板100应用于电机1000。由于电机1000在高速运转后温度会急剧升高,故为了降低电机1000温度,提升电机1000寿命,电机1000通常设有供冷却油通过的液体回路,冷却油能够在电机1000的液体回路中流转以降低电机1000温度。
电机1000包括机壳200、转轴300、转子400以及定子500,定子500与机壳200连接,转子400套设于转轴300,并插设于定子500内。本申请提出的动平衡板100套设于转轴300,并与转子400于转轴300的轴向上的端面抵接。转轴300转动时,转子400和动平衡板100会随着转轴300一同转动,定子500固定于机壳200。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平衡板100应用于电机1000,电机1000包括转轴300,转轴300设有进油通道300a,动平衡板100包括板主体10和加强筋30,板主体10的一表面形成有凹槽10a,凹槽10a的槽底壁设有转轴孔10f,板主体10通过转轴孔10f套设于转轴300,板主体10设有甩油孔10e,甩油孔10e与凹槽10a连通,加强筋30设于凹槽10a的槽底壁,并环绕转轴300的周向设置,加强筋30将凹槽10a分隔为位于内环的第一环形槽10b和位于外环的第二环形槽10c,转轴孔10f设于第一环形槽10b的槽底壁,第一环形槽10b与进油通道300a连通,甩油孔10e与第二环形槽10c连通,加强筋30设有连通第一环形槽10b和第二环形槽10c的导油孔30a。
可以理解,动平衡板100的形状可以根据需求任意设置,例如动平衡板100可以为圆形、方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在本申请中,为了便于电机各结构的安装和电机转动时的平衡性,动平衡板100为圆形,加强筋30呈环形设置。为了便于动平衡板100的加工制作,并提高动平衡板100的结构强度,板主体10和加强筋30为一体结构。为了保证动平衡板100结构的平衡性,提高动平衡板100对电机转子400的校平衡精度,凹槽10a可以设于板主体10中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动平衡板100应用于电机1000,动平衡板100在安装时可套设于转轴300,并与电机1000的转子400抵接,以校平转子400,从而减小转子400的振幅。本申请提供的动平衡板100包括板主体10和加强筋30,加强筋30在安装时与电机转子400的端面抵接,从而提高动平衡板100与电机转子400连接的稳固性,且加强筋30还可以增强板主体10形成凹槽10a部分的结构强度。
电机1000冷却时,冷却油可以从转轴300内的进油通道300a进入以冷却转轴300,且通过转轴300热传递冷却套设在转轴300外的转子400的内壁。进油通道300a内的冷却油可流入第一环形槽10b内,以对动平衡板100本身、以及与动平衡板100抵接的转子400的端面进行冷却,提高转子400冷却的效率和效果。冷却油可再通过导油孔30a从第一环形槽10b流入第二环形槽10c内,流入第二环形槽10c内的冷却油也可以对动平衡板100本身、以及与动平衡板100抵接的转子400端面进行冷却,以进一步提高转子400的冷却效率和效果。此外,第二环形槽10c内的冷却油还可以在从甩油孔10e甩出,以对定子500的线包进行冷却。本申请提供的动平衡板100可使冷却油在冷却电机1000时直接对动平衡板100、转子400、以及定子500进行冷却,电机1000的冷却效果好。并且,采用该动平衡板100的电机1000还可以直接对转轴300进行冷却,以进一步提高电机1000的冷却效果,防止电机1000温度过高而损坏。
可以理解,由于定子500固定于机壳,而转子400和动平衡板100可以随转轴300转动,冷却油可以在转子400和动平衡板100转动时,从甩油孔10e甩出以均匀的喷淋在定子500的线包上。其中,定子500的线包指定子线包503,定子500包括与机壳固定的定子铁芯501和缠绕在定子铁芯内的定子线包503,参见图1。
参见图5,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板主体10形成凹槽10a的表面还形成有导油槽10d,导油槽10d设于第二环形槽10c背离加强筋30的一侧,并与第二环形槽10c连通,甩油孔10e设于导油槽10d的槽底壁。
可以理解,导油槽10d可以导通第二环形槽10c和甩油孔10e,以将第二环形槽10c内的冷却油导入甩油孔10e,以使冷却油从甩油孔10e甩出。将导油槽10d设于第二环形槽10c背离加强筋30的一侧,即将导油槽10d设于板主体10背离转轴300的一侧,如此设置,可使甩油孔10e更邻近电机1000的定子线包503,从而提高冷却油从甩油孔10e中甩出时喷淋在定子线包503上的准确率,提高冷却油的利用率和冷却定子线包503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减小甩油孔10e与定子线包503之间的距离,可以将甩油孔10e设于导油槽10d背离第二环形槽10c的一侧。
参见图5,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导油槽10d的槽底壁的至少部分结构自第二环形槽10c向甩油孔10e倾斜以形成导油斜面10g。
可以理解,导油斜面10g可以为冷却油导向,以使第二环形槽10c内的冷却油可以沿着导油斜面10g导向甩油孔10e,并通过甩油孔10e从动平衡板100背离凹槽10a的表面甩出。由于转子400插设于定子500内,且转子400和动平衡板100会随转轴300转动,故由导油斜面10g导向甩油孔10e,并从甩油孔10e甩出的冷却油会在惯性作用下更精准的喷淋向定子线包503,以冷却定子线包503。
参见图5,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甩油孔10e设有多个,多个甩油孔10e沿板主体10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
可以理解,甩油孔10e的数量可以在保证动平衡板100结构强度的同时,设为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将甩油孔10e设为多个,可以增大从第二环形凹槽10a导出的冷却油的油量,从而提高冷却油冷却电机1000的效率。将多个甩油孔10e沿板主体10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可以提高动平衡板100结构、重量的均衡性,从而提高动平衡板100校平转子400平衡的准确性。同理,连通第一环形槽10b和第二环形槽10c的导油孔30a也可以设有多个,多个导油孔30a沿加强筋30的延伸方向间隔均匀排布。为了保证动平衡板100转动时的平衡性,还可以将第一环形槽10b、第二环形槽10c以及转轴300同轴设置。
参见图5,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导油孔30a和甩油孔10e沿转轴300的径向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将导油孔30a和甩油孔10e沿转轴300的径向设置,便于动平衡板100的制作加工。如此设置还可以减短冷却油在第一环形槽10b和第二环形槽10c之间流通的时间,提高冷却油流转冷却电机1000的效率,提高电机1000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机1000,该电机1000包括机壳200、转轴300、转子400、定子500以及动平衡板100,该动平衡板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机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机壳200内形成有安装空间200a,转轴300与机壳200连接,并设于安装空间200a内,动平衡板100设有两个,两动平衡板100沿转轴300的轴向间隔设置,甩油孔10e与安装空间200a连通,机壳200设有出油口,出油口与安装空间200a连通;转子400用于套设于转轴300,转子400具有沿转轴300轴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一端面与一动平衡板100形成凹槽10a的表面抵接,定子500与机壳200连接,并套设于转轴300。
可以理解,转子400可以设有多个,为了保证转子400转动时节奏的一致性,多个转子400可以设有铆钉孔400b,以供铆钉插设从而连接多个转子400。在转轴300的轴线方向上,在转子400相对的两端都设置动平衡板100,可以提高动平衡板100对转子400校平衡的效果,避免转子400在转动时振动产生噪音,同时也可以提高冷却油对电机1000的冷却效果。
参见图1、图3或者图4,转子400设有沿转轴300的轴向延伸的通孔400a,通孔400a与两动平衡板100的第二环形槽10c连通。
可以理解,流入第二环形槽10c的冷却油还可以流入转子400的通孔400a内,以对转子400进行进一步冷却,以进一步降低转子400温度。通孔400a的设置,保证了转子400在转轴300轴向上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被冷却油流经冷却,从而提高了转子400的冷却效果。通孔400a两端分别与两个动平衡板100的第二环形槽10c连通,便于冷却油在整个流路中流转,可以保证冷却油对电机1000的冷却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通孔400a为转子400自身结构的轴向通风孔,利用转子400自身结构来实现转子400内部的冷却而提高转子400冷却效果,可以简化转子400加工制作工艺,提高转子400制备效率,降低成本。
参见图3,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转轴300的侧壁设有第一喷油口300b,第一喷油口300b连通进油通道300a和第一环形槽10b,第一喷油口300b设有两个,两第一喷油口300b沿转轴300的轴向间隔设置,一第一喷油口300b与一动平衡板100形成的第一环形槽10b连通。
可以理解,冷却油进入进油通道300a后,可以经过第一喷油口300b进入第一环形槽10b内,再流经导油孔30a进入第二环形槽10c,进入第二环形槽10c的冷却油,部分通过甩油孔10e甩出以冷却定子线包503,部分流入转子400的通孔400a内以冷却转子400。将两个第一喷油口300b分别与一个动平衡板100的第一环形槽10b连通可以减短冷却油从转轴300流入两个动平衡板100的第一环形槽10b内的路径,提高转轴300的结构强度,提升冷却油的冷却效率。
参见图3,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转轴300的侧壁设有第一喷油口300b,第一喷油口300b连通进油通道300a和第一环形槽10b,第一喷油口300b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喷油口300b沿转轴300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
可以理解,设置多个第一喷油口300b可以增大冷却油从进油通道300a流入第一环形槽10b的油量,从而提高冷却油流转的速率,提高电机1000的冷却速度。多个第一喷油口300b沿转轴300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可以提高转轴300结构、重量的均衡性,从而提高转轴300转动时的平衡性。
参见图1,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转轴300、转子400以及定子500将安装空间200a分隔为第一出油腔200b和第二出油腔200c,第一出油腔200b和第二出油腔200c沿转轴300的轴向间隔设置,并分别与出油口连通,两动平衡板100其中之一的甩油孔10e与第一出油腔200b连通,其中之另一的甩油孔10e与第二出油腔200c连通,机壳200设有与第一出油腔200b连通的第一出油通道201a和与第二出油腔200c连通的第二出油通道205a。
可以理解,从两个动平衡板100其中之一的甩油孔10e甩出的冷却油会喷淋向定子线包503位于第一出油腔200b的部分结构,以对定子500冷却。之后该部分冷却油将通过第一出油腔200b从第一出油通道201a流出。从两个动平衡板100其中之另一的甩油孔10e甩出的冷却油会喷淋向定子线包503位于第二出油腔200c的部分结构,以对定子500冷却。之后冷却油再通过从第二出油腔200c从第二出油通道205a流出。冷却定子线包503两侧的冷却油分别通过第一出油通道201a和第二出油通道205a流出,可以减少了电机1000内冷却油流路的设置,提高冷却油流出的效率。
机壳200包括壳主体201、内水套205以及后端盖203,第一出油腔200b由后端盖203和壳主体201围合形成,第二出油腔200c由壳主体201围合形成,如此可利用电机1000自身结构为冷却油导向,可以较少流路的设置,便于电机1000加工制作。第一出油通道201a由壳主体201形成,第二出油通道205a由内水套205形成,如此无需在电机1000设置多余的出油结构,便于电机1000结构的制作和组装。
参见图1和图2,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定子500包括定子铁芯501和定子线包503,定子500包括定子铁芯501和定子线包503,定子铁芯501与机壳200连接,转子400插设于定子铁芯501内,定子线包503绕设于定子铁芯501内,并分别显露于第一出油腔200b和第二出油腔200c内。
在本实施例中,定子铁芯501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定子线包503缠绕设于定子铁芯501内。在转轴300的轴向上,定子线包503凸显在定子铁芯501相对的两端,以分别显露在第一出油腔200b和第二出油腔200c内。凸显于定子铁芯501的定子线包503可以承接从甩油孔10e甩出的冷却油以实现冷却。具体的,两个动平衡板100第二环形槽10c内的冷却油通过从甩油孔10e从背离凹槽10a的表面甩出,以分别甩入第一出油腔200b和第二出油腔200c,从而喷淋到凸显于定子铁芯501于转轴300轴向上相对两端的定子线包503上,进而冷却定子线包503,保证电机1000的冷却效果。为了便于转子400转动,避免定子500和转子400卡死,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定子铁芯501内的转子400可以间隔插设在定子铁芯内,即定子铁芯401和转子400之间形成有间隙。定子铁芯401和转子400间隔设置还可以减小转子400相对定子500转动时的磨耗,从而提高电机使用寿命。
参见图3和图4,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电机1000还包括轴承600,轴承600套设于转轴300,轴承600设于动平衡板100背离转子400的一侧,转轴300设有第二喷油口300c,第二喷油口300c与进油通道300a连通,并朝向轴承600设置。
可以理解,进油通道300a内的冷却油还可以部分从第二喷油口300c喷出,以冷却轴承600。将第二喷油口300c朝向轴承600设置可以增大从第二喷油口300c喷淋出的冷却油喷淋至轴承600的准确率,提高冷却油的利用率,提高电机1000的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转轴300上还套设有圆螺母700,圆螺母700设于动平衡板100背离转子400的一侧,以锁紧固定转子400和动平衡,转轴300在圆螺母700和轴承600之间形成有台阶301,台阶301的设置便于轴承600的安装。第二喷油口300c设于圆螺母700和轴承600之间的台阶301处。
第二喷油口300c可以自邻近转轴300中心轴线位置向轴承600方向倾斜延伸设置。以为冷却油从第二喷油口300c喷出时导向,提高冷却油对轴承600的冷却效果。
参见图4,在本申请的一例实施例中,第二喷油口300c设有多个,多个第二喷油口300c沿转轴300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
可以理解,将第二喷油口300c设为多个,可以增大从进油通道300a喷淋至轴承600的冷却油的油量,从而提高冷却油冷却电机1000的效率。将多个第二喷油口300c沿板主体10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可以提高动转轴300结构、重量的均衡性,从而提高转轴300转动时的平衡性,保证电机1000运作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电机1000,电机1000包括动平衡板100,该动平衡板100和电机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汽车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汽车还包括冷却油箱,冷却油箱与进油通道300a连通,冷却油可以从冷却油箱进入进油通道300a内,以冷却电机1000。从第一出油通道201a和第二出油通道205a流出的冷却油可以流回冷却油箱内,以实现冷却油的循环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动平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平衡板应用于电机,所述电机包括转轴,所述转轴设有进油通道,所述动平衡板包括:
板主体,所述板主体的一表面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底壁设有转轴孔,所述板主体通过所述转轴孔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板主体设有甩油孔,所述甩油孔与所述凹槽连通;和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底壁,并环绕所述转轴的周向设置,所述加强筋将所述凹槽分隔为位于内环的第一环形槽和位于外环的第二环形槽,所述转轴孔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槽的槽底壁,所述第一环形槽与所述进油通道连通,所述甩油孔与所述第二环形槽连通,所述加强筋设有连通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槽的导油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平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主体形成所述凹槽的表面还形成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设于所述第二环形槽背离所述加强筋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环形槽连通,所述甩油孔设于所述导油槽的槽底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平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的槽底壁的至少部分结构自所述第二环形槽向所述甩油孔倾斜以形成导油斜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平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孔和所述甩油孔沿所述转轴的径向间隔设置;
和/或,所述甩油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甩油孔沿所述板主体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
和/或,所述导油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导油孔沿所述加强筋的延伸方向间隔均匀排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平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以及所述转轴同轴设置。
6.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机壳、转轴、转子、定子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平衡板,所述机壳内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转轴与所述机壳连接,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动平衡板设有两个,两所述动平衡板沿所述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甩油孔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所述机壳设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
所述转子用于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转子具有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一所述端面与一所述动平衡板形成所述凹槽的表面抵接,所述定子与所述机壳连接,并套设于所述转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设有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延伸的通孔,所述通孔与两所述动平衡板的第二环形槽连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侧壁设有第一喷油口,所述第一喷油口连通所述进油通道和所述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喷油口设有两个,两所述第一喷油口沿所述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一所述第一喷油口与一所述动平衡板形成的第一环形槽连通;
和/或,所述转轴的侧壁设有第一喷油口,所述第一喷油口连通所述进油通道和所述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喷油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喷油口沿所述转轴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转子以及定子将所述安装空间分隔为第一出油腔和第二出油腔,所述第一出油腔和所述第二出油腔沿所述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出油口连通,两所述动平衡板其中之一的所述甩油孔与所述第一出油腔连通,其中之另一的所述甩油孔与所述第二出油腔连通,所述机壳设有与所述第一出油腔连通的第一出油通道和与所述第二出油腔连通的第二出油通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包括:
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机壳连接,所述转子插设于所述定子铁芯内;和
定子线包,所述定子线包绕设于所述定子铁芯内,并分别显露于所述第一出油腔和所述第二出油腔内。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轴承设于所述动平衡板背离所述转子的一侧,所述转轴设有第二喷油口,所述第二喷油口与所述进油通道连通,并朝向所述轴承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油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喷油口沿所述转轴的周向间隔均匀排布。
13.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动平衡板;
或者,所述汽车包括权利要求6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450925.0U CN216599175U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动平衡板、电机以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450925.0U CN216599175U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动平衡板、电机以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99175U true CN216599175U (zh) | 2022-05-24 |
Family
ID=81632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450925.0U Active CN216599175U (zh) | 2021-12-31 | 2021-12-31 | 动平衡板、电机以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99175U (zh) |
-
2021
- 2021-12-31 CN CN202123450925.0U patent/CN21659917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27113B (zh) | 一种油冷电机冷却装置 | |
US8232691B2 (en) | Stator | |
CN109194035B (zh) | 具有油冷系统的电机 | |
US20180152078A1 (en) |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
JPH09154257A (ja) | ビルトインモータ | |
KR20190041854A (ko) | 자동차의 계자권선형 전기모터 | |
CN216599175U (zh) | 动平衡板、电机以及汽车 | |
JP2020198706A (ja) | 回転電機 | |
CN210578071U (zh) | 一种驱动电机及汽车 | |
JP3420990B2 (ja) | エンジン用ジェネレータの冷却装置 | |
KR102618055B1 (ko) | 로터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 |
JP2024522929A (ja) | 油冷中空回転軸構造及び油冷ロータ構造 | |
CN118786609A (zh) | 油冷电机 | |
CN210404939U (zh) | 电机以及车辆 | |
CN113890249B (zh) | 电机组件及电机冷却系统 | |
US20220140676A1 (en) | Ro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CN115498826A (zh) | 油冷电机 | |
CN111756179B (zh) | 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电动车辆 | |
US20140117795A1 (en) | Motor cooling features | |
CN114915071A (zh) | 一种电机的油冷结构 | |
CN113273062B (zh) | 电动机 | |
CN216056661U (zh) | 电机转轴、转子总成、电机及车辆 | |
KR20190006330A (ko) | 차량용 워터펌프 | |
CN210118286U (zh) | 泵壳结构、泵体和车辆 | |
CN220172946U (zh) | 电机、电动总成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215000 52 tianedang Road, Yuexi,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104 No. 52, tiandang Road, Yuexi,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