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0030U - 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0030U
CN216590030U CN202122628444.8U CN202122628444U CN216590030U CN 216590030 U CN216590030 U CN 216590030U CN 202122628444 U CN202122628444 U CN 202122628444U CN 216590030 U CN216590030 U CN 2165900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shboard
air
rotary
wind
roc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2844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楚焕
钟伟健
黎伟源
吕金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Guangdong Gla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Guangdong Gla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Guangdong Gla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uth Guangdong Gla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2844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00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00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00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进风管设置于集风箱体的侧壁,进风管与集风箱体内的集风腔连通,转动闸板设置于进风管,转动闸板包括转动遮挡盖、闸板安装座和驱动机构;转动遮挡盖设置于闸板安装座;闸板安装座内固定连接有挡风组件;转动遮挡盖设有第一通孔,转动遮挡盖的中心轴穿过第一通孔;驱动机构包括气缸、摇杆组件和驱动输出组件,摇杆组件包括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气缸的输出轴与第一摇杆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摇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摇杆的一端铰接,第二摇杆的另一端与驱动输出组件连接,驱动输出组件与第一通孔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集风系统的风道闸板在风压大时,开合速度低,风道调节的稳定性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钢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
背景技术
经过钢化玻璃炉高温加热的玻璃出炉后需要冷却,厚度越大的玻璃冷却降温的速度越低,故此,需要根据玻璃的厚度调节出风的风量。
现有技术中通过于集风系统的进风口设置风道闸板来调节进入集风系统的风量,从而调节集风系统的出风的风量。现有的风道闸板一般为直插式闸板,风道闸板垂直于风道设置,并且风道闸板垂直于风道的长度方向运动,将风道闸板往远离风道内部的方向拉开时,风道闸板打开,将风道闸板往风道内部插入时,风道闸板关闭,但这种结构是风道闸板通过在竖直的导轨内运动而实现开合的,当风压大时,风道闸板会被吹向导轨的一侧从而使风道闸板与导轨的摩擦力提高,降低风道闸板开合的速度,从而降低了风道调节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解决了现有的集风系统的风道闸板在风压大时,开合速度低,风道调节的稳定性低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包括集风箱体、进风管和转动闸板,所述进风管设置于所述集风箱体的侧壁,所述进风管与所述集风箱体内的集风腔连通,所述转动闸板设置于所述进风管,所述转动闸板包括转动遮挡盖、闸板安装座和驱动机构;所述闸板安装座为圆柱管体结构,所述闸板安装座与所述进风管的管壁固定连接,所述转动遮挡盖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内并且所述转动遮挡盖的中心轴与所述闸板安装座的中轴线重合;所述闸板安装座内固定连接有挡风组件,所述挡风组件平行于所述转动遮挡盖,所述挡风组件与所述转动遮挡盖的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所述闸板安装座的横截面积;所述转动遮挡盖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转动遮挡盖的中心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气缸、摇杆组件和驱动输出组件,所述摇杆组件包括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所述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摇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摇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摇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出组件连接,所述驱动输出组件与所述第一通孔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输出轴、所述第一摇杆和所述第二摇杆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垂直于所述第二摇杆;所述气缸通过所述摇杆组件和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带动所述转动遮挡盖以其自身的中心轴为转轴于所述闸板安装座内转动;当所述转动遮挡盖和所述挡风组件共同盖合所述闸板安装座时,所述转动闸板关闭,使所述进风管关闭;当所述转动遮挡盖和所述挡风组件部分或完全重叠时,所述转动闸板打开,使所述进风管打开。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包括丝杆和丝杆座,所述丝杆与所述丝杆座螺纹连接,所述丝杆座固定于所述闸板安装座;所述第二摇杆的另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心、所述丝杆座的中心轴和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心位于同一直线,所述丝杆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孔的孔心和所述丝杆座后与所述第一通孔固定连接;所述气缸通过所述摇杆组件带动所述丝杆转动,所述丝杆在转动的同时于所述丝杆座和所述安装孔内在左右方向做伸缩运动。
可选地,所述转动遮挡盖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挡风组件开设有第二开口,当转动闸板完全打开时,所述第一开口对准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将所述转动遮挡盖划分为第一衔接部、多个扇形转动部和多个第一衔接圆弧部,所有所述扇形转动部的顶点侧通过所述第一衔接部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扇形转动部的圆弧侧通过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连接,所述第一衔接部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的中轴线,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衔接部。
具体地,所述挡风组件开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将所述挡风组件划分为第二衔接部、多个扇形挡风部和多个第二衔接圆弧段,所述扇形挡风部的圆弧侧与所述闸板安装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所有所述扇形挡风部的顶点侧通过所述第二衔接部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扇形挡风部的圆弧侧通过所述第二衔接圆弧段连接,所述第二衔接圆弧段与所述闸板安装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衔接部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的中轴线,所述第二衔接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丝杆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于所述第二通孔内转动。
优选的,所述扇形转动部间隔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内,所述扇形挡风部间隔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内,所述扇形转动部的数量等于所述扇形挡风部的数量;当所述转动闸板关闭时,所述扇形转动部和所述扇形挡风部交错分布。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进风管分为通过进风管道和冷却进风管道,所述通过进风管道和所述冷却进风管道均设有所述转动闸板;所述集风腔分为通过集风腔和冷却集风腔,所述通过集风腔和所述冷却集风腔之间设有闸阀组件,所述闸阀组件的启闭控制所述通过集风腔和所述冷却集风腔的连通或关闭,所述通过集风腔和所述通过进风管道连通,所述冷却集风腔与所述冷却进风管道连通;所述闸阀组件包括安装框、上闸板、下闸板和衔接管组件;所述衔接管组件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板、两个衔接管和两个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衔接管为中空设置并安装于所述安装框的中部,所述通过集风腔和所述冷却集风腔通过两个所述衔接管相连通,所述衔接管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连接板和一个第二连接板,所述衔接管贯穿所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衔接管的设有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相对且存有间隙;两个所述衔接管的设有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分别与风道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相连通;所述下闸板和所述上闸板前后相隔排列,所述下闸板位于所述上闸板的前方;所述上闸板和所述下闸板相对的两个板面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上闸板和所述下闸板分别通过驱动机构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滑动,以用于导通或断开两个所述衔接管之间的通路,使所述通过集风腔和所述冷却集风腔导通或断开;所述上闸板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上闸板完全盖合所述衔接管,所述下闸板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下闸板盖合所述衔接管的部分区域。
可选地,还包括上气缸和下气缸;所述上气缸和所述下气缸为上下排列,所述上闸板和所述下闸板依次从上下两侧插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所述上气缸安装于所述安装框的顶部,所述上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上闸板的上端传动连接;所述上气缸带动所述上闸板上下运动;所述下气缸安装于所述安装框的底部,所述下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下闸板的下端传动连接;所述下气缸带动所述下闸板上下运动。
具体地,所述上闸板的后板面与后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板面相抵,所述下闸板前板面与前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板面相抵;所述上闸板的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的端部边缘为朝所述衔接管的中心方向突出的圆弧形;所述下闸板的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的端部边缘与所述上闸板的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的端部边缘为相互密闭配合的弧形曲面。
优选的,还包括多个衔接管组件;所述衔接管组件内设有引导槽,多个所述衔接管组件两两一组且对称地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框的与上闸板滑动方向平行的两内侧,并且所述衔接管组件分布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所述引导槽的侧壁和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上闸板和所述下闸板沿对应的所述衔接管组件的引导槽滑动,所述上闸板和所述下闸板滑动时和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贴合。
可选地,所述上闸板设有上限位柱;所述上限位柱位于所述上气缸与所述上闸板的连接处;当所述上闸板滑动时,所述上限位柱无法进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所述上限位柱用于限制所述上闸板滑动的最大行程;所述下闸板设有下限位柱;所述下限位柱位于所述下气缸与所述下闸板的连接处;当所述下闸板滑动时,所述下限位柱无法进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所述下限位柱用于限制所述下闸板滑动的最大行程。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工作时,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集风系统的进风管,所述转动闸板用于调节所述进风管的开度,从而调节进入集风系统的风量,进而达到间接控制所述集风系统的出风量的目的,风机吹出的冷风从所述进风管进入所述集风箱体内的集风腔后,经过所述集风腔平均分配风量后再将冷风从所述集风系统的出风管道吹向风栅,再经由风栅吹向热玻璃,从而使玻璃降温。所述转动闸板由于采用旋转开合的结构形式,通过所述气缸带动所述摇杆组件动作,从而带动所述驱动输出组件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转动遮挡盖以其自身的中心轴于所述闸板安装座内转动而实现所述转动闸板的开合,实现所述进风管的开合。相对于直插式的闸板,所述转动闸板并不需要导轨来引导开合,如此,当风压大时,也不会发生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的情况,因此能提高闸板的开合速度,从而提高风道调节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转动闸板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圆圈E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转动闸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风系统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集风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圆圈A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风箱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集风箱体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闸阀组件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闸阀组件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闸阀组件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圆圈D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转动闸板完全打开时的正视图;
图15是图14的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转动闸板半打开时的正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转动闸板完全关闭时的正视图;
图18是图17的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转动闸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集风箱体;11通过集风腔;12冷却集风腔;2通过进风管道;3冷却进风管道;4转动闸板;41转动遮挡盖;411扇形转动部;412第一衔接部; 413第一通孔;414第一衔接圆弧部;415第一开口;42闸板安装座;421挡风组件;4211扇形挡风部;4212第二衔接部;4213第二通孔;4214第二衔接圆弧段;4215第二开口;422橡胶密封条;423阻挡栏格;43驱动机构;431气缸; 4311输出轴;432摇杆组件;4321第一摇杆部;4322第二摇杆部;43221安装孔;433驱动输出组件;4331丝杆;4332丝杆座;5出风管道;6闸阀组件;61 安装框;62上气缸;63下气缸;64上闸板;641上限位柱;65下闸板;651下限位柱;66衔接管组件;661第一连接板;662衔接管;663第二连接板;67引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结合图1至图19,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包括集风箱体1、进风管和转动闸板4,如图5所示,所述进风管设置于所述集风箱体1的侧壁,所述进风管与所述集风箱体1内的集风腔连通,所述转动闸板4设置于所述进风管,所述转动闸板4包括转动遮挡盖41、闸板安装座42和驱动机构433;所述闸板安装座42为圆柱管体结构,所述闸板安装座 42与所述进风管的管壁固定连接,所述转动遮挡盖41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 42内并且所述转动遮挡盖41的中心轴与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中轴线重合;从而能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内以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中轴线为转轴转动,并且不会碰撞到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内壁。所述闸板安装座42内固定连接有挡风组件421,所述挡风组件421平行于所述转动遮挡盖41,所述挡风组件421与所述转动遮挡盖41的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横截面积;比如,所述挡风组件421为半圆形结构,所述转动遮挡盖41也为半圆形结构。又如,所述挡风组件421为120°的扇形结构,所述转动遮挡盖41为大于240°的扇形结构。又如,如图19所示,所述挡风组件421为U形结构,其圆弧一侧固定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一侧,另一侧避开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中轴线而悬空,而所述转动遮挡盖41为与挡风组件421互补的结构。在所述挡风组件421 和所述转动遮挡盖41相互错开时,能保证所述挡风组件421和所述转动遮挡盖 41组成的面能覆盖整个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横截面积,从而达到关闭转动闸板 4的目的。所述转动遮挡盖41设有第一通孔413,所述转动遮挡盖41的中心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413;所述驱动机构43包括气缸431、摇杆组件432和驱动输出组件433,所述摇杆组件432包括第一摇杆4321和第二摇杆4322,所述气缸431的输出轴4311与所述第一摇杆432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摇杆4321 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432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摇杆4322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出组件433连接,所述驱动输出组件433与所述第一通孔413固定连接;所述气缸431的输出轴4311、所述第一摇杆4321和所述第二摇杆4322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驱动输出组件433垂直于所述第二摇杆4322;所述气缸431 通过所述摇杆组件432和所述驱动输出组件433带动所述转动遮挡盖41以其自身的中心轴为转轴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内转动;当所述转动遮挡盖41和所述挡风组件421共同盖合所述闸板安装座42时,所述转动闸板4关闭,使所述进风管关闭;当所述转动遮挡盖1和所述挡风组件21部分或完全重叠时,所述转动闸板4打开,使所述进风管打开。具体地,通过调节所述转动遮挡盖41的转动角度,就能调节所述转动闸板4的开度,从而达到控制风量的目的。所述第一摇杆4321和所述第二摇杆4322均可由至少一段的摇杆铰接而成,从而将所述气缸431产生的直线的力转变成旋转的力并将旋转的力施加于所述驱动输出组件433。
工作时,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集风系统的进风管,所述转动闸板4用于调节所述进风管的开度,从而调节进入集风系统的风量,进而达到间接控制所述集风系统的出风量的目的,风机吹出的冷风从所述进风管进入所述集风箱体1 内的集风腔后,经过所述集风腔平均分配风量后再将冷风从所述集风系统的出风管道5吹向风栅,再经由风栅吹向热玻璃,从而使玻璃降温。所述转动闸板4 由于采用旋转开合的结构形式,通过所述气缸431带动所述摇杆组件432动作,从而带动所述驱动输出组件433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转动遮挡盖41以其自身的中心轴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内转动而实现所述转动闸板4的开合,实现所述进风管的开合。相对于直插式的闸板,所述转动闸板4并不需要导轨来引导开合,如此,当风压大时,也不会发生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的情况,因此能提高闸板的开合速度,从而提高风道调节的稳定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输出组件433包括丝杆4331和丝杆座4332,所述丝杆4331与所述丝杆座4332螺纹连接,所述丝杆座4332固定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所述第二摇杆4322的另一端设有安装孔43221,所述安装孔43221的孔心、所述丝杆座4332的中心轴和所述第一通孔413的孔心位于同一直线,所述丝杆4331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孔43221的孔心和所述丝杆座4332后与所述第一通孔413固定连接;所述气缸431通过所述摇杆组件432带动所述丝杆4331转动,所述丝杆4331在转动的同时于所述丝杆座4332和所述安装孔43221内在左右方向做伸缩运动。如图2和3所示,所述气缸431通过所述摇杆组件432 和所述驱动输出组件433带动所述转动遮挡盖41以其自身的中心轴为转轴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内转动的同时,所述驱动输出组件433的丝杆4331能在转动的同时在左右方向做伸缩运动,从而带动所述转动遮挡盖41在左右方向做伸缩运动,进而靠近或远离所述挡风组件421。如此,当所述转动遮挡盖41转动,所述转动闸板4关闭,使所述进风管关闭时,由于所述转动遮挡盖41靠近所述挡风组件421运动,避免了所述转动遮挡盖41于所述挡风组件421之间存在间隙,提高了转动闸板4的气密性,从而避免所述进风管漏气;当所述转动遮挡盖41转动,所述转动闸板4打开,使所述进风管打开时,所述转动遮挡盖41 向远离所述挡风组件421的方向运动,从而避免所述转动遮挡盖41与所述挡风组件421之间产生摩擦,提高了所述转动遮挡盖41的转动的流畅性。由于所述安装孔43221的孔心、所述丝杆座4332的中心轴和所述第一通孔413的孔心位于同一直线,如此,能保证所述丝杆4331的直线度,从而保证所述丝杆4331在转动时的流畅性。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转动遮挡盖41开设有第一开口415,所述挡风组件421 开设有第二开口4215,当转动闸板4完全打开时,所述第一开口415对准所述第二开口4215;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开口415和所述第二开口4215起到导风作用,当所述转动遮挡盖41转动,使所述第一开口415对准所述第二开口4215 时,所述第一开口415与所述第二开口4215连通,风就能通过所述转动闸板4。所述第一开口415和所述第二开口4215能加工成不同的形状,例如矩形、圆形、三角形或扇形等。所述第一开口415将所述转动遮挡盖41划分为第一衔接部 412、多个扇形转动部411和多个第一衔接圆弧部414,所有所述扇形转动部411 的顶点侧通过所述第一衔接部412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扇形转动部411的圆弧侧通过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414连接,所述第一衔接部412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中轴线,所述第一通孔413设置于所述第一衔接部412。如图1、2、 4、15和18所示,所述丝杆4331带动所述第一衔接部412转动以及带动所述第一衔接部412做左右方向的伸缩运动,从而所述第一衔接部412带动所有所述扇形转动部411做同样的转动和同样的伸缩运动。由于所述扇形转动部411为扇形结构,在转动和做伸缩运动的时候,所述扇形转动部411的圆弧一侧始终与圆柱管体结构的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内壁的形状配合而不会触碰到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内壁,保证了所述转动遮挡盖41旋转时的流畅度。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414起到加固所述转动遮挡盖41的作用,使所有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 的圆弧一侧均连接起来,从而提高牢固度,在受到强风时不易损坏。
可选地,所述挡风组件421开设有多个第二开口4215,所述第二开口4215 将所述挡风组件421划分为第二衔接部4212、多个扇形挡风部4211和多个第二衔接圆弧段4214,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的圆弧侧与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有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的顶点侧通过所述第二衔接部4212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的圆弧侧通过所述第二衔接圆弧段4214连接,所述第二衔接圆弧段4214与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衔接部4212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中轴线,所述第二衔接部4212设有第二通孔4213,所述丝杆4331穿过所述第二通孔4213并于所述第二通孔4213 内转动。如图1、16和17所示,由于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为扇形结构,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的圆弧侧能与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内壁配合,再结合所述第二衔接圆弧段4214的挡风作用,从而能避免在所述转动闸板4关闭后漏风。另外,由于所有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的顶点侧通过所述第二衔接部4212相连接,从而使所述挡风组件421能稳定地固定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内壁,即使受到强风也不容易脱离所述闸板安装座42。所述第二衔接部4212也起到支撑所述丝杆4331的作用,所述丝杆4331通过所述第二衔接部4212固定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从而实现其自身的连接轴431相对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旋转,从而带动所述转动遮挡盖41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挡风组件421和所述转动遮挡盖41相互错开使所述转动闸板4关闭时,所述扇形转动部411、所述第一衔接部412、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和所述第二衔接部4212组合成的面能覆盖整个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横截面积,从而达到关闭转动闸板4的目的。
具体地,所述扇形转动部411间隔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内,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间隔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内,所述扇形转动部411的数量等于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的数量;当所述转动闸板4关闭时,所述扇形转动部411 和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交错分布。如图1和16所示,左侧为进风口,右侧为出风口。所述扇形转动部411的数量和/或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的数量越多,所述转动闸板4开合时所述扇形转动部411需要旋转的角度越小,对旋转的精度要求越高。所述转动闸板4关闭后交错分布的所述扇形转动部411和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的结构,在所述转动闸板4打开时,能使所述扇形转动部411与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重合,从而使所述第一开口415对准所述第二开口4215,使风能均匀地从所述翻转闸板的出风口排出。
优选的,所述转动遮挡盖41包括两个所述扇形转动部411,两个所述扇形转动部411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衔接部412的两侧;所述挡风组件421包括两个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两个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衔接部 4212的两侧,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的角弧度为90°。当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 的角弧度大于90°时,单个进风口的角弧度最大值小于90°,使所述进风口的面积过小,不利于强风流过;当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的角弧度小于90°时,单个进风口的角弧度最大值大于90°,所述进风口的弧长过长,所述转动遮挡盖 41需要旋转的角度过大,不利于所述转动闸板4的快速开合;当所述扇形挡风部4211的角弧度为90°时,不但有利于强风流过,也有利于所述转动闸板4的快速开合。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遮挡盖41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进风的一侧,所述挡风组件421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出风的一侧。如图1、2、4、 15和18所示,左侧为进风的一侧,右侧为出风的一侧。如此,在所述转动闸板 4完全关闭后,强风吹到所述转动遮挡盖41的表面从而将所述转动遮挡盖41压紧于所述挡风组件421,进一步提高密封性,避免漏风。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开口4215的边缘设有橡胶密封条422。如图1、4和16所示,设置所述橡胶密封条422能进一步保证了所述转动闸板4的气密性,在所述转动闸板4完全关闭后,不容易漏风。可选地,所述闸板安装座42设有阻挡栏格423,所述阻挡栏格423的面积等于所述闸板安装座42的横截面积。如图2所示,所述阻挡栏格423能有效隔绝风道中漂浮的大件物品,从而避免漂浮的大件物品损坏风道中的设备。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8所示,所述进风管分为通过进风管道2和冷却进风管道3,所述通过进风管道2和所述冷却进风管道3均设有所述转动闸板4;所述集风腔分为通过集风腔11和冷却集风腔12,如图6-8所示,所述通过集风腔11和所述冷却集风腔12之间设有闸阀组件6,所述闸阀组件6的启闭控制所述通过集风腔11和所述冷却集风腔12的连通或关闭,所述通过集风腔11和所述通过进风管道2连通,所述冷却集风腔12与所述冷却进风管道3连通;如图 9-12所示,所述闸阀组件6包括安装框61、上闸板64、下闸板65和衔接管组件66;所述衔接管组件66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板661、两个衔接管662和两个第二连接板663;两个所述衔接管662为中空设置并安装于所述安装框61的中部,所述通过集风腔11和所述冷却集风腔12通过两个所述衔接管662相连通,所述衔接管662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连接板661和一个第二连接板663,所述衔接管662贯穿所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661和第二连接板663,两个所述衔接管 662的设有第一连接板661的一端相对且存有间隙;两个所述衔接管662的设有第二连接板663的另一端分别与风道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相连通;所述下闸板65和所述上闸板64前后相隔排列,所述下闸板65位于所述上闸板64的前方;所述上闸板64和所述下闸板65相对的两个板面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上闸板64和所述下闸板65分别通过驱动机构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661之间的间隙滑动,以用于导通或断开两个所述衔接管662之间的通路,使所述通过集风腔11和所述冷却集风腔12导通或断开;所述上闸板64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上闸板64 完全盖合所述衔接管662,所述下闸板65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下闸板65盖合所述衔接管662的部分区域。
所述闸阀组件6的启闭如下:所述通过集风腔11和所述冷却集风腔12通过两个所述衔接管662相连通,两个第一连接板661相互面对并靠近安装于安装框61的中部,两个第一连接板661之间的间隙形成上闸板64和下闸板65上下运动的通道,两个衔接管662通过上闸板64和下闸板65之间形成的开口,使所述通过集风腔11和所述冷却集风腔12连通,所述通过集风腔11和所述冷却集风腔12内的风流通,随着上闸板64向下移动,下闸板65向上移动,上闸板64的下端部和下闸板65的上端部逐步靠近,并且上闸板64的下端部和下闸板65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逐步缩小,通过两个衔接管662之间的风流量也随之减少,当上闸板64的下端部向下越过下闸板65的上端部时,可用于风流通的通道为上闸板64和下闸板65相对的两个板面之间的间隙,当上闸板64的下端部越过后侧的衔接管662的下侧边时达到最大行程,上闸板64的板面完全遮盖后侧的衔接管662的前侧面,下闸板65向上部分遮盖前侧的衔接管662的后侧面,两个衔接管662的连通被完全隔断,这时所述闸阀组件6处于完成闭合状态;由完全打开至完全闭合的过程中,两个衔接管662之间的风流通的通道是逐步缩小的;同理,从完全闭合到完全打开的过程,两个衔接管662之间的风流通的通道也是逐步扩大的,在所述通过集风腔11和所述冷却集风腔12内的风压不变的情况下,所述闸阀组件6的启闭过程中所输送的风流的风压起伏较小,可有效避免因风压变化过大而导致玻璃表面出现气纹缺陷。
值得说明的是,还包括上气缸62和下气缸63;所述上气缸62和所述下气缸63为上下排列,所述上闸板64和所述下闸板65依次从上下两侧插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661之间的间隙,所述上气缸62安装于所述安装框61的顶部,所述上气缸62的输出端与所述上闸板64的上端传动连接;所述上气缸62带动所述上闸板64上下运动;所述下气缸63安装于所述安装框61的底部,所述下气缸63的输出端与所述下闸板65的下端传动连接;所述下气缸63带动所述下闸板65上下运动。如图9-11所示,上气缸62和下气缸63为上下设置,上气缸62安装于安装框61的顶部,下气缸63安装在安装框61的底部,可以通过上气缸62和下气缸63分别带动上闸板64和下闸板65上下运行,具有更好的操作便利性。
可选地,所述上闸板64的后板面与后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661的前板面相抵,所述下闸板65前板面与前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661的后板面相抵;如图12 所示,上下运动的上闸板64的后板面抵于后侧的第一连接板661的前板面,下闸板65的前板面抵于前侧的第一连接板661的后板面,上闸板64和下闸板65 不会前后晃动,具有良好的运行稳定性,还具有更好的密封效果。所述上闸板64的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661的一端的端部边缘为朝所述衔接管662的中心方向突出的圆弧形;所述下闸板65的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661的一端的端部边缘与所述上闸板64的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661的一端的端部边缘为相互密闭配合的弧形曲面。如图11所示,将上闸板64的下端边缘设为向下突出的圆弧形,并且该下端边缘的圆弧的直径大于后侧的衔接管的内径,当上闸板64的下端部向下越过后侧的衔接管662的下侧边时,上闸板64的板面可以有效遮盖后侧的衔接管662前侧面,避免出现漏风的间隙。当两个闸板相互靠近,通风面积变化呈曲线变化,风作用于板面的力的变化相对平缓,从而使气缸输出的力度变化更为平缓,上闸板64和下闸板65的控制更为稳定,且气缸不容易受损。
具体地,还包括多个衔接管组件66;如图9所示,所述衔接管组件66内设有引导槽67,多个所述衔接管组件66两两一组且对称地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框 61的与上闸板64滑动方向平行的两内侧,并且所述衔接管组件66分布于所述第一连接板661的两侧,所述引导槽67的侧壁和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板661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上闸板64和所述下闸板65沿对应的所述衔接管组件66的引导槽67滑动,所述上闸板64和所述下闸板65滑动时和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板661相贴合。所述上闸板64或下闸板65的左右两侧在衔接管组件66的引导槽67中上下移动,上闸板64和下闸板65滑动时和对应的第一连接板661相贴合,可确保上闸板64和下闸板65在上下运动时不会前后摆动,也不会漏风,进一步提高所述用于玻璃钢化设备风道的双闸板开合装置的运行稳定性。
优选的,如图11所示,所述上闸板64设有上限位柱641;所述上限位柱 641位于所述上气缸62与所述上闸板64的连接处;当所述上闸板64滑动时,所述上限位柱641无法进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661之间的间隙,所述上限位柱641用于限制所述上闸板64滑动的最大行程;通过上限位柱641可以限制上闸板64的行程,控制上闸板64的活动端的滑动最远位置,从而限制上气缸62 的行程,以避免上闸板64的和上气缸62连接的一端进入到衔接管662,造成无法闭合衔接管662的情况出现。优选地,可设置两根上限位柱641,两根上限位柱641分别位于上气缸62的两旁。所述下闸板65设有下限位柱651;所述下限位柱651位于所述下气缸63与所述下闸板65的连接处;当所述下闸板65滑动时,所述下限位柱651无法进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661之间的间隙,所述下限位柱651用于限制所述下闸板65滑动的最大行程。通过下限位柱651可以限制下闸板65的行程,控制下闸板65的活动端滑动的最远位置,从而限制下气缸63的行程,以避免下闸板65的和下气缸63连接的一端进入到衔接管662,造成无法闭合衔接管662的情况出现。优选地,可设置两根下限位柱651,两根下限位柱651分别位于下气缸63的两旁。
优选的,所述上闸板64和所述下闸板65相对的两个板面之间的间隙为 2-5mm;所述上闸板64的板面的面积是所述下闸板65的板面的面积的2-3倍。所述上闸板64和下闸板65相对的两个板面之间的间隙不易设置过大,以免导致所述闸阀组件6占用的空间太大,漏风损失过大。将上闸板64和下闸板65 的板面分别设置为不同的大小,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面积的一半左右,这样的组合既可以保障密封性,又可以使开合时两个板的移动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并且占用的也空间更少一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的其他构成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包括集风箱体、进风管和转动闸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设置于所述集风箱体的侧壁,所述进风管与所述集风箱体内的集风腔连通,所述转动闸板设置于所述进风管,所述转动闸板包括转动遮挡盖、闸板安装座和驱动机构;
所述闸板安装座为圆柱管体结构,所述闸板安装座与所述进风管的管壁固定连接,所述转动遮挡盖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内并且所述转动遮挡盖的中心轴与所述闸板安装座的中轴线重合;
所述闸板安装座内固定连接有挡风组件,所述挡风组件平行于所述转动遮挡盖,所述挡风组件与所述转动遮挡盖的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所述闸板安装座的横截面积;
所述转动遮挡盖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转动遮挡盖的中心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气缸、摇杆组件和驱动输出组件,所述摇杆组件包括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所述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摇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摇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摇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摇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出组件连接,所述驱动输出组件与所述第一通孔固定连接;
所述气缸的输出轴、所述第一摇杆和所述第二摇杆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垂直于所述第二摇杆;所述气缸通过所述摇杆组件和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带动所述转动遮挡盖以其自身的中心轴为转轴于所述闸板安装座内转动;当所述转动遮挡盖和所述挡风组件共同盖合所述闸板安装座时,所述转动闸板关闭,使所述进风管关闭;当所述转动遮挡盖和所述挡风组件部分或完全重叠时,所述转动闸板打开,使所述进风管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包括丝杆和丝杆座,所述丝杆与所述丝杆座螺纹连接,所述丝杆座固定于所述闸板安装座;
所述第二摇杆的另一端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心、所述丝杆座的中心轴和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心位于同一直线,所述丝杆依次穿过所述安装孔的孔心和所述丝杆座后与所述第一通孔固定连接;
所述气缸通过所述摇杆组件带动所述丝杆转动,所述丝杆在转动的同时于所述丝杆座和所述安装孔内在左右方向做伸缩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遮挡盖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挡风组件开设有第二开口,当转动闸板完全打开时,所述第一开口对准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将所述转动遮挡盖划分为第一衔接部、多个扇形转动部和多个第一衔接圆弧部,所有所述扇形转动部的顶点侧通过所述第一衔接部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扇形转动部的圆弧侧通过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连接,所述第一衔接部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的中轴线,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衔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组件开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将所述挡风组件划分为第二衔接部、多个扇形挡风部和多个第二衔接圆弧段,所述扇形挡风部的圆弧侧与所述闸板安装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所有所述扇形挡风部的顶点侧通过所述第二衔接部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扇形挡风部的圆弧侧通过所述第二衔接圆弧段连接,所述第二衔接圆弧段与所述闸板安装座的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衔接部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的中轴线,所述第二衔接部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丝杆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于所述第二通孔内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转动部间隔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内,所述扇形挡风部间隔设置于所述闸板安装座内,所述扇形转动部的数量等于所述扇形挡风部的数量;当所述转动闸板关闭时,所述扇形转动部和所述扇形挡风部交错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分为通过进风管道和冷却进风管道,所述通过进风管道和所述冷却进风管道均设有所述转动闸板;
所述集风腔分为通过集风腔和冷却集风腔,所述通过集风腔和所述冷却集风腔之间设有闸阀组件,所述闸阀组件的启闭控制所述通过集风腔和所述冷却集风腔的连通或关闭,所述通过集风腔和所述通过进风管道连通,所述冷却集风腔与所述冷却进风管道连通;
所述闸阀组件包括安装框、上闸板、下闸板和衔接管组件;
所述衔接管组件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板、两个衔接管和两个第二连接板;
两个所述衔接管为中空设置并安装于所述安装框的中部,所述通过集风腔和所述冷却集风腔通过两个所述衔接管相连通,所述衔接管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连接板和一个第二连接板,所述衔接管贯穿所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衔接管的设有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相对且存有间隙;两个所述衔接管的设有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分别与风道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相连通;
所述下闸板和所述上闸板前后相隔排列,所述下闸板位于所述上闸板的前方;所述上闸板和所述下闸板相对的两个板面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上闸板和所述下闸板分别通过驱动机构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滑动,以用于导通或断开两个所述衔接管之间的通路,使所述通过集风腔和所述冷却集风腔导通或断开;
所述上闸板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上闸板完全盖合所述衔接管,所述下闸板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下闸板盖合所述衔接管的部分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气缸和下气缸;
所述上气缸和所述下气缸为上下排列,所述上闸板和所述下闸板依次从上下两侧插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所述上气缸安装于所述安装框的顶部,所述上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上闸板的上端传动连接;所述上气缸带动所述上闸板上下运动;
所述下气缸安装于所述安装框的底部,所述下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下闸板的下端传动连接;所述下气缸带动所述下闸板上下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闸板的后板面与后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前板面相抵,所述下闸板前板面与前侧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板面相抵;
所述上闸板的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的端部边缘为朝所述衔接管的中心方向突出的圆弧形;所述下闸板的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的端部边缘与所述上闸板的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的端部边缘为相互密闭配合的弧形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衔接管组件;
所述衔接管组件内设有引导槽,多个所述衔接管组件两两一组且对称地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框的与上闸板滑动方向平行的两内侧,并且所述衔接管组件分布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所述引导槽的侧壁和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处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上闸板和所述下闸板沿对应的所述衔接管组件的引导槽滑动,所述上闸板和所述下闸板滑动时和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闸板设有上限位柱;所述上限位柱位于所述上气缸与所述上闸板的连接处;当所述上闸板滑动时,所述上限位柱无法进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所述上限位柱用于限制所述上闸板滑动的最大行程;
所述下闸板设有下限位柱;所述下限位柱位于所述下气缸与所述下闸板的连接处;当所述下闸板滑动时,所述下限位柱无法进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的间隙,所述下限位柱用于限制所述下闸板滑动的最大行程。
CN202122628444.8U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 Active CN2165900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28444.8U CN216590030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28444.8U CN216590030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0030U true CN216590030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40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28444.8U Active CN216590030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00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79145B (zh) 空调内机及其机壳装置
CN113788610A (zh) 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
CN215980897U (zh) 一种节省空间的具有风量调节功能的集风装置
CN216590030U (zh) 一种风量调节稳定的集风系统
CN216445247U (zh) 一种精准调节风道风量的集风箱
CN113756491B (zh) 一种双层通风式幕墙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203100072U (zh) 风道切换装置及应用该风道切换装置的空调系统
CN216445248U (zh) 一种控风可靠的玻璃钢化送风系统
CN111813065B (zh) 空冷智慧模型动态最佳背压节能防冻自动控制一体化系统
CN219473811U (zh) 一种可调节出风量的全域风空调
CN113831003A (zh) 一种控风可靠的玻璃钢化送风系统
CN216445249U (zh) 一种双风机串联精准控风的送风装置
CN216513479U (zh) 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
WO2023077775A1 (zh) 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CN20796291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555445U (zh) 一种稳定性高的调节风道风量的旋转闸板
CN113833683A (zh) 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双风机串联送风单元
CN216555443U (zh) 一种节省空间的调节风道风量的旋转闸板
CN210624724U (zh) 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
CN216279467U (zh) 一种用于玻璃钢化设备风道的双闸板开合装置
CN108050599B (zh) 一种空调导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13883809A (zh) 风门结构及制冷设备
CN21630798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555444U (zh) 一种精准调节风道风量的旋转闸板
CN213237738U (zh) 一种风门调节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