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89827U - 差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差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89827U CN216589827U CN202220076226.XU CN202220076226U CN216589827U CN 216589827 U CN216589827 U CN 216589827U CN 202220076226 U CN202220076226 U CN 202220076226U CN 216589827 U CN216589827 U CN 2165898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nion
- side gear
- axis
- gears
-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差动装置。限制输出轴(11、12)的轴向移动的移动限制单元(K)被配置在比差速器箱的躯干部(Cm)的球面状的侧齿轮支承面靠内侧的位置,在设小齿轮(22)的个数为N,设侧齿轮(21)的齿数为Zs时,N与Zs的最大公约数大于等于2。由此,至少2个小齿轮(22)在周向上相互间隔开的位置处与侧齿轮(21)同时啮合,因此该啮合成为取得了平衡的状态,能够抑制输出轴的振动。另外,也不需要为了抑制振动而将输出轴的外周部按压到差速器箱的凸起部(Cb1、Cb2)的外端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差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上述差动装置如日本专利公开2012-102772号公报(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为人所知。该差动装置的差速器箱具备收纳侧齿轮及小齿轮的躯干部和突设于躯干部的两侧部的一对凸起部。在躯干部的内表面,设有由球面状的凹面形成的侧齿轮支承面,侧齿轮支承面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侧齿轮的背面。另外,以往,小齿轮的齿数为9、侧齿轮的齿数为13的情况广为人知。
另外,在日本专利公开2020-122531号公报(文献2)中也公开了与上述差动装置相同的差动装置。该差动装置通过将输出轴的外周的阶梯部按压到差速器箱的凸起部的外端面,来限制输出轴的轴向移动。
但是,在文献1的差动装置中,由于侧齿轮的齿数为奇数的关系,两个小齿轮与侧齿轮的啮合定时不相同。因此,两个小齿轮的啮合定时在差动运转时交替切换,随之,输出轴有可能在滑动间隙的范围内振动。特别是在差速器箱内表面的侧齿轮支承面为球面状时,与输出轴联动旋转的侧齿轮沿侧齿轮支承面滑动。因此,输出轴的振动容易增大。这里,输出轴的振动表示相对于旋转轴线即第一轴线的倾倒方向的振动。
另外,上述的输出轴的振动可以如文献2的差动装置那样通过将输出轴按压到差速器箱的凸起部的外端面来降低。但是,在将输出轴按压到凸起部的外端面的结构中,需要特别考虑到按压部的润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着眼于小齿轮个数与侧齿轮齿数的关系,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上述输出轴的振动的差动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差动装置,其具有:差速器箱,其通过来自驱动源的旋转力而能够绕第一轴线旋转;多个小齿轮,其被收纳在所述差速器箱内,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绕与所述第一轴线正交的第二轴线旋转;一对侧齿轮,其与所述小齿轮分别啮合且被支承为能够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以及一对输出轴,其从所述一对侧齿轮分别受到旋转力,所述小齿轮在以所述第一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所述差速器箱具有:中空的躯干部,其收容所述侧齿轮及所述小齿轮;以及一对凸起部,其形成为以所述第一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状并突设于所述躯干部的两侧部,在所述躯干部的内表面设置有侧齿轮支承面,该侧齿轮支承面由球面状的凹面形成并支承所述侧齿轮的背面,所述输出轴贯通所述凸起部,并且与所述侧齿轮的中心孔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其第一特征在于,限制所述输出轴的轴向移动的移动限制单元被配置在比所述躯干部的所述侧齿轮支承面靠内侧的位置,在设所述小齿轮的个数为N,设所述侧齿轮的齿数为Zs时,N和Zs的最大公约数大于等于2。由此,至少2个小齿轮在周向上相互间隔开的位置处与侧齿轮同时啮合,因此该啮合成为取得了平衡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输出轴的振动。另外,也不需要为了抑制振动而将输出轴的外周部按压到凸台部的外端面。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特征在于,除了第一特征的结构之外,所述小齿轮旋转自如地嵌合于固定在所述差速器箱上的小齿轮轴,在该小齿轮轴的外周面,形成有与所述输出轴的平坦的内端面进行面接触的平面状的接收面,由所述接收面以及所述内端面构成所述移动限制单元。由此,通过所述面接触,能够有效地抑制输出轴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特征在于,除了第一或第二特征的结构之外,所述小齿轮有2个,且夹着所述第一轴线对称地配置,所述侧齿轮的齿数为偶数。由此,2个小齿轮与侧齿轮的啮合定时始终相同,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输出轴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特征在于,除了第一至第三中的任一特征的结构之外,所述小齿轮的齿数为偶数。由此,小齿轮与一对侧齿轮的啮合定时始终相同,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该啮合定时的偏差引起的振动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从侧齿轮的背面侧仅观察侧齿轮和与其啮合的一对小齿轮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一对输出轴的内端面与小齿轮轴的外周面进行面接触的状态的、图1的3-3线剖视图。
标号说明
C:差速器箱;
Cb1、Cb2:第一、第二凸起部;
Cm:躯干部;
Cms:侧齿轮支承面;
D:差动装置;
K:移动限制单元;
X1、X2:第一、第二轴线;
11、12:第一、第二输出轴;
11i、12i:内端面;
21:侧齿轮;
22:小齿轮;
23:小齿轮轴;
23s:接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在汽车的变速箱10内收容有将来自动力源的动力分配给左右的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差动装置D。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分别与左右驱动车轮联动连接。
差动装置D具备可绕第一轴线X1旋转的差速器箱C以及收纳在差速器箱C内的差动齿轮机构20。差速器箱C通过第一、第二轴承B1、B2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箱10。
差速器箱C一体地具有:中空的躯干部Cm,其收纳差动齿轮机构20;第一凸起部Cb1,其突设于躯干部Cm的轴向一侧部;和第二凸起部Cb2,其突设于躯干部Cm的轴向另一侧部。躯干部Cm的内表面形成为球面状的凹面,该凹面的一部分构成侧齿轮支承面Cms。另外,第一、第二凸起部Cb1、Cb2形成为以第一轴线X1为中心的圆筒状。
第一、第二轴承B1、B2的内周部分别固定在第一、第二凸起部Cb1、Cb2的外周面。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以能够旋转、滑动的方式嵌合在第一、第二凸起部Cb1、Cb2的内周面。
齿圈8的基部固定在差速器箱C的躯干部Cm的外周部。齿圈8的齿部与同动力源联动的驱动齿轮9的齿部啮合。由此,来自动力源的旋转力从驱动齿轮9传递到差速器箱C。
差动齿轮机构20具备:左右一对侧齿轮21、21,其背面以能够旋转滑动的方式与所述侧齿轮支承面Cms抵接;一对小齿轮22、22,其与侧齿轮21、21啮合;和小齿轮轴23,其将小齿轮22、22支承为旋转自如。
侧齿轮21、21能够绕第一轴线X1旋转。小齿轮轴23固定在躯干部Cm上,并且将与第一轴线X1正交的第二轴线X2作为中心轴线。一对小齿轮22、22能够绕第二轴线X2旋转,并且夹着第一轴线X1对称地配置。
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内端部与左右侧齿轮21、21的中心孔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其嵌合部设有花键齿。另外,代替花键齿,也可以在嵌合部设置止转键等止转单元。
另外,在躯干部Cm内的比侧齿轮支承面Cms靠内侧的位置,配设有限制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轴向移动的移动限制单元K。即,在小齿轮轴23的中间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一对平面状的接收面23s、23s。另一方面,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内端面11i、12i形成为与第一轴线X1正交的平面。然后,通过使这些内端面11i、12i与所述接收面23s、23s面接触,限制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轴向运动。
因此,由内端面11i、12i和接收面23s、23s构成移动限制单元K。
在差动装置D中,当设小齿轮22的个数为N,设侧齿轮21的齿数为Zs时,N和Zs被设定为最大公约数大于等于2。为了满足该条件,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存在2个小齿轮22,如图2中也很明显,设定为Zs=14。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将小齿轮22的齿数Zp设定为10。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差动装置D中,2个小齿轮22夹着第一轴线X1对称地配置。另外,侧齿轮21的齿数为偶数(Zs=14)。因此,由于侧齿轮21与2个小齿轮22的啮合定时始终相同,所以啮合成为取得了平衡的状态。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振动。另外,也不需要为了抑制振动而将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外周的阶梯部按压到差速器箱C的第一、第二凸起部Cb1、Cb2的外端面。因此,也不需要考虑按压部的润滑。
另外,设置在小齿轮轴23的外周面上的平坦的接收面23s、23s与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平坦的内端面11i、12i分别面接触。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振动。而且,通过面接触,能够限制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轴向移动。
此外,由于实施方式的小齿轮22的齿数是偶数(Zp=10),所以小齿轮22和左右侧齿轮21之间的啮合定时始终相同。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其啮合定时的偏差而引起的振动的产生。
在本实用新型中,小齿轮22的个数N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2个。例如,也可以实施具有3个小齿轮22的第一变形例和具有4个小齿轮22的第二变形例。在每个变形例中,多个小齿轮22在躯干部Cm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特别地,在第一变形例中,侧齿轮21的齿数Zs被设定为小齿轮22的个数N的倍数,即3的倍数(例如15)。由此,3个小齿轮22与侧齿轮21同时啮合,因此该啮合成为取得了平衡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振动。
另外,在第二变形例中,侧齿轮21的齿数Zs被设定为2的倍数(例如14)。由此,夹着第一轴线X1的至少2个小齿轮22与侧齿轮21同时啮合,因此该啮合成为取得了平衡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振动。
这样,在各个变形例中也能够达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差动装置D是汽车用的差动装置,但也可以用于汽车以外的机械装置。
另外,限制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轴向移动的移动限制单元K不限于实施方式。即,在躯干部Cm内位于比侧齿轮支承面Cms靠内侧的位置即可。例如,也可以由设置在侧齿轮21与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嵌合的嵌合部的挡圈构成。
另外,输出轴不限于车轴,只要是从侧齿轮21接受旋转力的轴即可。
Claims (5)
1.一种差动装置,其具有:
差速器箱(C),其通过来自驱动源的旋转力而能够绕第一轴线(X1)旋转;
多个小齿轮(22),其被收纳在所述差速器箱(C)内,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绕与所述第一轴线(X1)正交的第二轴线(X2)旋转;
一对侧齿轮(21),其与所述小齿轮(22)分别啮合且被支承为能够绕所述第一轴线(X1)旋转;以及
一对输出轴(11、12),其从所述一对侧齿轮(21)分别受到旋转力,
所述小齿轮(22)在以所述第一轴线(X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所述差速器箱(C)具有:中空的躯干部(Cm),其收容所述侧齿轮(21)及所述小齿轮(22);以及一对凸起部(Cb1、Cb2),其形成为以所述第一轴线(X1)为中心的圆筒状并突设于所述躯干部(Cm)的两侧部,
在所述躯干部(Cm)的内表面设置有侧齿轮支承面(Cms),该侧齿轮支承面(Cms)由球面状的凹面形成并支承所述侧齿轮(21)的背面,
所述输出轴(11、12)贯通所述凸起部(Cb1、Cb2),并且与所述侧齿轮(21)的中心孔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
其特征在于,
限制所述输出轴(11、12)的轴向移动的移动限制单元(K)被配置在比所述躯干部(Cm)的所述侧齿轮支承面(Cms)靠内侧的位置,
在设所述小齿轮(22)的个数为N,设所述侧齿轮(21)的齿数为Zs时,N和Zs的最大公约数大于等于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齿轮(22)旋转自如地嵌合于固定在所述差速器箱(C)上的小齿轮轴(23),
在该小齿轮轴(23)的外周面,形成有与所述输出轴(11、12)的平坦的内端面(11i、12i)进行面接触的平面状的接收面(23s、23s),
由所述接收面(23s、23s)以及所述内端面(11i、12i)构成所述移动限制单元(K)。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齿轮(22)有2个,且夹着所述第一轴线(X1)对称地配置,所述侧齿轮(21)的齿数为偶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齿轮(22)的齿数为偶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齿轮(22)的齿数为偶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076226.XU CN216589827U (zh) | 2022-01-12 | 2022-01-12 | 差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076226.XU CN216589827U (zh) | 2022-01-12 | 2022-01-12 | 差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89827U true CN216589827U (zh) | 2022-05-24 |
Family
ID=81633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076226.XU Active CN216589827U (zh) | 2022-01-12 | 2022-01-12 | 差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89827U (zh) |
-
2022
- 2022-01-12 CN CN202220076226.XU patent/CN2165898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797495B2 (en) | Clutch and differential device with same | |
US5533943A (en) | Planetary gear device including planetary gears each having integrally formed large and small pinions | |
KR101186125B1 (ko) | 요동내접맞물림 유성기어장치 | |
US10443657B2 (en) |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vehicle | |
US7306537B2 (en) | Differential gearing for vehicle | |
EP2381130B1 (en) | Speed change gear | |
EP3306136A1 (en) | Differential limiting device for vehicle | |
US5554082A (en) | Transmission with integral large and small planetary gear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transmission | |
JP6565524B2 (ja) | 車両用差動装置 | |
KR101968005B1 (ko) | 동력 전달 기구 | |
JP5252127B2 (ja) | リングギヤの締結構造 | |
KR20220151438A (ko) | 인휠 구동장치 및 인휠 구동장치의 조립방법 | |
US20160341257A1 (en) | Clutch with reduced load on edges | |
CN216589827U (zh) | 差动装置 | |
JP3034766B2 (ja) | ギヤドモータのシリーズ | |
JP2008215549A (ja) | ギヤ歯車、ギヤ歯車の製造方法、及びギヤードモータ | |
CN210196366U (zh) | 行星减速器 | |
JP2016141311A (ja) | 車両の回転軸の支持構造 | |
JP2001132822A (ja) | 歯車装置 | |
US7810405B2 (en) | Angle drive | |
EP3341631B1 (en) | A load distribution device | |
JP2004175261A (ja) | モータ用駆動装置 | |
CN217301488U (zh) | 一种差速器总成及农业机械 | |
JP2003083355A (ja) | 軸継手、軸継手のシリーズ及び減速装置 | |
JP2024073102A (ja) | 差動歯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