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88832U - 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88832U
CN216588832U CN202123276769.0U CN202123276769U CN216588832U CN 216588832 U CN216588832 U CN 216588832U CN 202123276769 U CN202123276769 U CN 202123276769U CN 216588832 U CN216588832 U CN 2165888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ate pipe
water
turbocharger
hot air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7676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冠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Jinshihuifa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Jinshihuifa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Jinshihuifa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Jinshihuifa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7676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888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888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888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提出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包括第一涡轮增压器、第二涡轮增压器、压缩机构及水冷装置,第一涡轮增压器与第二涡轮增压器串联,第一涡轮增压器及第二涡增压器轮均与压缩机构连通,水冷装置为第一涡轮增压器、第二涡轮增压器及压缩机构降温;水冷装置包括双层降温部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外面设置第一冷凝水管与第二冷凝水管,能够对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进行快速降温,进而减小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的长度,从而能够更加便捷的调整装置的整体占用面积;同时将第一冷凝水管与第二冷凝水管设置成双层降温结构,能够提高换热效率,保护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

Description

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提出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
背景技术
双涡轮增压是涡轮增压的方式之一,针对废气涡轮增压的涡轮迟滞现象,串联一大一小两只涡轮或并联两只同样的涡轮,在发动机低转速的时候,较少的排气即可驱动涡轮高速旋转以产生足够的进气压力,减小涡轮迟滞效应;
但是双涡轮增压装置占地面积大,降温效果差,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通过在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外面设置第一冷凝水管与第二冷凝水管,第一冷凝水管与第二冷凝水管能够对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进行快速降温,进而能够有效减小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的长度,从而能够更加便捷的调整装置的整体占用面积;同时将第一冷凝水管与第二冷凝水管设置成双层降温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冷水的换热作用,提高换热效率,有效保护了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包括:第一涡轮增压器、第二涡轮增压器、压缩机构及水冷装置,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串联,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及所述第二涡增压器轮均与所述压缩机构连通,所述水冷装置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第二涡轮增压器及压缩机构上;
还包括共用底座,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均设置于所述共用底座上,所述水冷装置同时设置于所述共用底座上;
所述水冷装置包括双层降温部件。
进一步,所述共用底座包括滑轨、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底部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配合,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将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夹住。
进一步,所述滑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相应的,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底部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滑槽。
进一步,所述压缩机构包括压缩机、废气管道、第一废气分支管道、第二废气分支管道、第一热空气管道、第二热空气管道、中冷器及冷却空气管道,所述废气管道与所述压缩机连通,所述第一废气分支管道与所述第二废气分支管道同时与所述废气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废气分支管道同时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连通,所述第二废气分支管道同时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连通,所述第一热空气管道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连通,所述第二热空气管道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连通,所述中冷器同时与所述第一热空气管道及所述第二热空气管道连通,所述冷却空气管道与所述中冷器及所述压缩机连通。
进一步,所述水冷装置包括冷凝器、第一冷凝水管、第二冷凝水管、第三冷凝水管、第四冷凝水管、第五冷凝水管及第六冷凝水管,所述第一冷凝水管、第二冷凝水管、第三冷凝水管、第四冷凝水管、第五冷凝水管及第六冷凝水管均为回路管,所述第一冷凝水管、第二冷凝水管、第三冷凝水管、第四冷凝水管、第五冷凝水管及第六冷凝水管均经过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水管与所述第二冷凝水管分别套装于所述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外周上,所述第三冷凝水管及第四冷凝水管分别缠绕于所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上;
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与第二涡轮增压器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水冷壁壳及第二水冷壁壳,所述第五冷凝水管与所述第一水冷壁壳连通,所述第六冷凝水管与所述第二水冷壁壳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冷凝水管与所述第二冷凝水管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冷凝水管与所述第二冷凝水管均为双层降温部件;
所述第一冷凝水管包括第一外筒、第一内筒及第一连接筒,所述第一内筒套装于所述第一外筒内,所述第一连接筒套装于所述第一内筒内且内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外筒的内壁上,所述第一热空气管道套装于所述第一连接筒内;
所述第一外筒的进水端内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内筒的出水端上设置有第一卡边,所述第一卡边的侧壁内周侧上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一内螺纹配合;
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出水端上设置有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外筒与所述第一内筒之间形成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第一内筒与所述第一连接筒之间形成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一卡边的顶板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第一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水通道与所述第一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同时连通有第一软管,所述第一软管穿过所述冷凝器。
更进一步,所述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外面设置第一冷凝水管与第二冷凝水管,第一冷凝水管与第二冷凝水管能够对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进行快速降温,进而能够有效减小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的长度,从而能够更加便捷的调整装置的整体占用面积;同时将第一冷凝水管与第二冷凝水管设置成双层降温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冷水的换热作用,提高换热效率,有效保护了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的第一涡轮增压器、第二涡轮增压器与压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的水冷装置与第一涡轮增压器及第二涡轮增压器的关系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水冷装置的第一冷凝水管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第一冷凝水管的第一外筒与第一连接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第一冷凝水管的第一内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第一涡轮增压器1;第二涡轮增压器2;压缩机构3;压缩机31;废气管道32;第一废气分支管道33;第二废气分支管道34;第一热空气管道35;第二热空气管道36;中冷器37;冷却空气管道38;水冷装置4;冷凝器41;第一冷凝水管42;第一外筒421;第一内筒422;第一卡边4221;第一出水口4222;第一连接筒423;连接法兰4231;第一进水口4232;第二冷凝水管43;第三冷凝水管44;第四冷凝水管45;第五冷凝水管46;第六冷凝水管47;共用底座5;滑轨51;第一本体52;第二本体53;限位块5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6,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包括:第一涡轮增压器1、第二涡轮增压器2、压缩机构3及水冷装置4,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1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2串联,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1与所述压缩机构3连通,所述第二涡增压器轮2与所述压缩机构3连通,所述水冷装置4用于对整个装置进行降温,为了提高降温效果,水冷装置4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1、第二涡轮增压器2及压缩机构3上,水冷装置4同时对第一涡轮增压器1、第二涡轮增压器2及压缩机构3进行降温;
为了安装方便,设置了共用底座5,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1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2均设置在所述共用底座5上,共用底座5同时对第一涡轮增压器1与第二涡轮增压器2提供支撑,同时第一涡轮增压器1与第二涡轮增压器2的热量会传递到共用底座5上,因此将所述水冷装置4同时设置于所述共用底座5上,水冷装置4同时对共用底座5降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6,所述共用底座5包括滑轨51、第一本体52及第二本体53,所述第一本体52与所述第二本体53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本体52与所述第二本体53底部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51配合,所述第一本体52与所述第二本体53相对将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1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2支撑住,其中滑轨51的其中一端设置有限位块54、另一端为开放端,需要安装第一涡轮增压器1与第二涡轮增压器2时,将第一本体52与第二本体53拉出,然后将第一涡轮增压器1与第二涡轮增压器2分别安装在第一本体52与第二本体53上,然后通过连接轴将第一涡轮增压器1与第二涡轮增压器2进行连接,然后将第一本体5与第二本体53推进去使用螺栓进行固定,此时由于设置了限位块54,因此能够直接对第一本体52与第二本体53进行限位,此时可根据需求选择需要长度的连接轴,设置共用底座5后安装和拆卸更加快捷省力;
同时为了保证第一本体52与第二本体53移动时的稳定性,所述滑轨51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相应的,所述第一本体52与所述第二本体53底部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滑槽,一般滑轨51设置两个,第一本体52与第二本体53底部均设置两个滑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6,所述压缩机构3包括压缩机31、废气管道32、第一废气分支管道33、第二废气分支管道34、第一热空气管道35、第二热空气管道36、中冷器37及冷却空气管道38,所述废气管道32与所述压缩机31连通,所述第一废气分支管道33与所述第二废气分支管道34同时与所述废气管道32连通,所述第一废气分支管道33同时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连通,所述第二废气分支管道34同时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2连通,所述第一热空气管道35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1连通,所述第二热空气管道36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2连通,所述中冷器37同时与所述第一热空气管道35及所述第二热空气管道36连通,所述冷却空气管道38与所述中冷器37及所述压缩机31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6,所述水冷装置4包括冷凝器41、第一冷凝水管42、第二冷凝水管43、第三冷凝水管44及第四冷凝水管45,所述第一冷凝水管42、第二冷凝水管43、第三冷凝水管44及第四冷凝水管45均为回路管,所述第一冷凝水管42、第二冷凝水管43、第三冷凝水管44及第四冷凝水管45均经过所述冷凝器41;
第一冷凝水管42与第二冷凝水管43均为硬质水管,所述第一冷凝水管42与所述第二冷凝水管43分别套装于所述第一热空气管道35与第二热空气管道36外周上;
第三冷凝水管44与第四冷凝水管45均为软质水管,所述第三冷凝水管44及第四冷凝水管45分别缠绕于所第一本体52与所述第二本体53上;
还包括第五冷凝水管46与第六冷凝水管47,第一涡轮增压器1与第二涡轮增压器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水冷壁壳及第二水冷壁壳,第五冷凝水管46与第一水冷壁壳连通,第六冷凝水管47与第二水冷壁壳连通,第五冷凝水管与第六冷凝水管出来的水进入第一水冷壁壳与第二水冷壁壳内,直接对第一涡轮增压器1与第二涡轮增压器2进行降温,经过换热后再流回冷凝器41进行下一次降温,以此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6,所述第一冷凝水管42与所述第二冷凝水管43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冷凝水管与所述第二冷凝水管均为双层降温部件;
所述第一冷凝水管42包括第一外筒421、第一内筒422及第一连接筒423,所述第一内筒422套装于所述第一外筒421内,所述第一连接筒423套装于所述第一内筒422内且内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外筒421的内壁上,可在第一外筒421的内端上焊接挡板,第一连接筒423再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底板上,第一内筒422的底端与第一外筒421的底端不接触,所述第一热空气管道35套装于所述第一连接筒423内,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同时起固定作用,防止第一热空气管道35与第一冷凝水管42发生相对滑动;
所述第一外筒421的进水端内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内筒422的出水端上设置有第一卡边4221,所述第一卡边4221的侧壁内周侧上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一内螺纹配合,也可以使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筒423的出水端上设置有连接法兰4231,所述连接法兰4231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4232,所述第一外筒421与所述第一内筒422之间形成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第一内筒422与所述第一连接筒423之间形成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一卡边4221的顶板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4222,所述第一进水口4232与所第一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水通道与所述第一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4222与所述第一出水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进水口4232与所述第一出水口4222的同时连通有第一软管,所述第一软管穿过所述冷凝器41;
通过第一进水口4232,冷水首先进入第一进水通道进行第一次换热,然后进入第一出水通道进行第二次换热,能够有效提高换热效率,从而降低对第一热空气管道的损坏,延长第一热空气管道35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见图1-图6,所述第一进水口4232及第一出水口4222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一般设置四个,使水流分散开,放缓水流速度,提高换热效率,更好的保护第一热空气管道35与第二热空气管道36。
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包括:第一涡轮增压器、第二涡轮增压器、压缩机构及水冷装置,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串联,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及所述第二涡增压器轮均与所述压缩机构连通,所述水冷装置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第二涡轮增压器及压缩机构上;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共用底座,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均设置于所述共用底座上,所述水冷装置同时设置于所述共用底座上;
所述水冷装置包括双层降温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用底座包括滑轨、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底部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配合,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将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夹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相应的,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底部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滑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构包括压缩机、废气管道、第一废气分支管道、第二废气分支管道、第一热空气管道、第二热空气管道、中冷器及冷却空气管道,所述废气管道与所述压缩机连通,所述第一废气分支管道与所述第二废气分支管道同时与所述废气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废气分支管道同时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连通,所述第二废气分支管道同时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连通,所述第一热空气管道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连通,所述第二热空气管道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连通,所述中冷器同时与所述第一热空气管道及所述第二热空气管道连通,所述冷却空气管道与所述中冷器及所述压缩机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装置包括冷凝器、第一冷凝水管、第二冷凝水管、第三冷凝水管、第四冷凝水管、第五冷凝水管及第六冷凝水管,所述第一冷凝水管、第二冷凝水管、第三冷凝水管、第四冷凝水管、第五冷凝水管及第六冷凝水管均为回路管,所述第一冷凝水管、第二冷凝水管、第三冷凝水管、第四冷凝水管、第五冷凝水管及第六冷凝水管均经过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水管与所述第二冷凝水管分别套装于所述第一热空气管道与第二热空气管道外周上,所述第三冷凝水管及第四冷凝水管分别缠绕于所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上;
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器与第二涡轮增压器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水冷壁壳及第二水冷壁壳,所述第五冷凝水管与所述第一水冷壁壳连通,所述第六冷凝水管与所述第二水冷壁壳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水管与所述第二冷凝水管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冷凝水管与所述第二冷凝水管均为双层降温部件;
所述第一冷凝水管包括第一外筒、第一内筒及第一连接筒,所述第一内筒套装于所述第一外筒内,所述第一连接筒套装于所述第一内筒内且内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外筒的内壁上,所述第一热空气管道套装于所述第一连接筒内;
所述第一外筒的进水端内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内筒的出水端上设置有第一卡边,所述第一卡边的侧壁内周侧上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一内螺纹配合;
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出水端上设置有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外筒与所述第一内筒之间形成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第一内筒与所述第一连接筒之间形成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一卡边的顶板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第一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水通道与所述第一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同时连通有第一软管,所述第一软管穿过所述冷凝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
CN202123276769.0U 2021-12-23 2021-12-23 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 Active CN2165888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6769.0U CN216588832U (zh) 2021-12-23 2021-12-23 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6769.0U CN216588832U (zh) 2021-12-23 2021-12-23 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88832U true CN216588832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17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76769.0U Active CN216588832U (zh) 2021-12-23 2021-12-23 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888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00740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池热管理系统
BRPI0410005B1 (pt) Sistema turbo compressor para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compreendendo duas unidades turbo serialmente localizadas com seus eixos geométricos de rotação essencialemte concêntricos
CN108730069A (zh) 一种回收内燃机余热的小型化集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5221953U (zh) 一种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高速磁悬浮电机冷却系统
CN103485866B (zh) 涡轮增压发动机
CN216588832U (zh) 水冷双涡轮增压装置
JP2013032751A (ja) エンジンシステム
US11215108B2 (en) High-low temperature radiato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ngineering machinery
CN209539472U (zh) 一种带旁通阀的废气再循环装置
CN208010453U (zh) 一种双独立冷却循环装置
CN107636279A (zh) 多级式废气涡轮增压器
CN206785520U (zh) 集成中冷器的进气歧管
CN108691639A (zh) 一种两级涡轮增压系统
CN201756998U (zh) 柴油机中冷器安装箱体
EP4015789B1 (en) Cooling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16641786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RU168451U1 (ru) Система питания воздухом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ого двигателя с глубоким охлаждением
CN209244615U (zh) 一种汽轮机低压缸冷却装置
CN208831050U (zh) 一种汽轮发电机冷却水循环装置
CN209354241U (zh) 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中冷气管
CN206845354U (zh) 低温气体旁通式温控进气管
CN216306076U (zh) 一种耐高温中冷器气室防变形固定机构
CN207033587U (zh) 一种发动机水冷式双增压装置
CN104420978A (zh) 柴油机用顶置中冷器
CN217354913U (zh) 一种周向布置的压缩机定子冷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