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88664U - 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及锚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及锚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88664U
CN216588664U CN202122365400.0U CN202122365400U CN216588664U CN 216588664 U CN216588664 U CN 216588664U CN 202122365400 U CN202122365400 U CN 202122365400U CN 216588664 U CN216588664 U CN 2165886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chor
rod
barb
rod body
shar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6540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小红
饶邦政
高文元
郭建涛
晁峰
张宇奇
刘医硕
王晋
李晶阁
王强勋
刘超
张建勇
王鸿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Ltd CSCEC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Ltd CSCEC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Ltd CSCEC,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Ltd CSCEC
Priority to CN20212236540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886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886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886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及锚杆,包括:连接部件以及倒刺部件,其中,连接部件用于与锚杆的杆体连接;以及倒刺部件的一端与连接部件连接,并且倒刺部件的另一端以发散的方式向杆体的后端延伸,并且倒刺部件的另一端形成至少一个尖锐凸起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及锚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及锚杆。
背景技术
锚杆是当代采矿、边坡、隧道和坝体等岩土与地下工程当中的一种最基本的支护组件部分,其主要起到加固主体的作用。锚杆将破碎围岩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一部分。锚杆作为深入地层的受拉构件,它带有固定机构的一端与工程构筑物连接,带有锚固器的另一端则深入在地层当中。整个锚杆分为自由段和锚固段,自由段是指将锚杆的杆头处的拉力传至锚固段的区域,其功能是对锚杆施加预应力;锚固段是带有锚固器的一段,并且锚固段是指水泥浆体将预应力筋与土层粘结的区域。锚固段的功能是利用锚固器与土层的粘结摩擦作用增大,从而增加锚杆的承压作用,将自由段的拉力传至土体深处。
但是现有的锚固器往往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不能将锚杆牢牢的固定在围岩之中,从而使得建筑施工时的安全稳定性下降。
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锚固器不能将锚杆牢牢的固定在围岩之中,从而使得建筑施工时的安全稳定性下降的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及锚杆,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锚固器不能将锚杆牢牢的固定在围岩之中,从而使得建筑施工时的安全稳定性下降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包括:连接部件以及倒刺部件,其中,连接部件用于与锚杆的杆体连接;以及倒刺部件的一端与连接部件连接,并且倒刺部件的另一端以发散的方式向杆体的后端延伸,并且倒刺部件的另一端形成至少一个尖锐凸起结构。
可选地,倒刺部件的另一端形成单独的尖锐凸起结构。
可选地,倒刺部件的另一端形成多个尖锐凸起结构。
可选地,连接部件为内表面设置有螺纹的套筒。
可选地,螺纹包括设置于套筒的两端的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锚杆,包括杆体以及固定机构,其中固定机构设置于杆体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后端,用于在杆体插入围岩后将杆体与工程构筑物固定,还包括上述锚固器,锚固器通过连接部件与杆体连接。
可选地,杆体的长度为2~3m。
从而根据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并且本实施例适用于涉及利用带锚固器的锚杆进行建筑施工的方面,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锚固器能够将锚杆牢牢的固定在围岩之中;
2.带有锚固器的锚杆能够自由组合且在建筑施工时安装方便;
3.本实用新型中的锚固器的尖锐凸起结构的数量能够按建筑施工的需要自由设置;
4.本实用新型中的带有锚固器的锚杆能够充分保障隧道的施工安全以及提高隧道的施工效率;
5.本实施例中的锚杆能够达到即时锚固、快速锚固以及高速锚固的目的。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带有单个尖锐凸起结构的锚固器的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带有单个尖锐凸起结构的锚固器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带有多个尖锐凸起结构的锚固器的正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带有单个尖锐凸起结构的锚固器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带有锚固器的的锚杆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根据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带有单个尖锐凸起结构的锚固器的正视图。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带有单个尖锐凸起结构的锚固器的俯视图。参考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200,包括:连接部件210以及倒刺部件220,其中,连接部件210用于与锚杆的杆体100连接;以及倒刺部件220的一端与连接部件210连接,并且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以发散的方式向杆体100的后端延伸,并且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形成至少一个尖锐凸起结构221、222。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但是现有的锚固器往往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不能将锚杆牢牢的固定在围岩之中,从而使得建筑施工时的安全稳定性下降。
针对该技术问题,参考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 200。锚固器200分为连接部件210和倒刺部件220两个部分。其中,连接部件 210的一端与倒刺部件220连接,并且连接部件210的另一端与锚杆的杆体100 连接。当连接部件210的一端安装于锚杆的杆体100之上时,与连接部件210 的另一端连接的倒刺部件220也安装于锚杆的杆体100之上。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为以发散的方式向锚杆的杆体100的后端延伸的伞状结构。并且在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形成尖锐凸起结构221、222,尖锐凸起结构221、222的数量可以根据建筑施工的需要进行改变。尖锐凸起结构221、222可以嵌入到围岩的细小缝隙当中,使得带有锚固器200的锚杆能够牢牢的固定于围岩当中。例如,在进行建筑施工过程时,将锚杆插入到围岩的洞壁当中,锚固器200的倒刺部件220就会从约束状态转变为发散状态。倒刺部件220形成的尖锐凸起结构221、222嵌入到周围的围岩当中,并形成强大的摩擦阻力,进而能够使得锚杆牢牢的固定在围岩当中。
优选地,每个锚固器200可以承担50~60kN的拉力。锚固器200不仅能够有效强化锚杆功能,还使得倒刺部件220的尖锐凸起结构221、222刺入土体或围岩后产生强大阻力,从而锚杆不会轻易向后滑出并且与土体或围岩紧密的结合为一体。
从而,带有尖锐凸起结构221、222的锚固器200的使用能够使得带有锚固器200的锚杆牢牢的固定在围岩之中,并且解决了以往的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锚固器200不能将锚杆牢牢的固定在围岩之中,而使得建筑施工时的安全稳定性下降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形成单独的尖锐凸起结构221。
具体地,参考图1所示,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为单独尖锐凸起结构221。在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单独尖锐凸起结构221能够插入到围岩的缝隙当中并卡固于围岩的缝隙深处。从而,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形成单独尖锐凸起结构 221的操作能够达到使得带有锚固器200的锚杆更加容易插入到围岩当中的技术效果。
可选地,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形成多个尖锐凸起结构222。
具体地,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带有多个尖锐凸起结构的锚固器的正视图。参考图3所示,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带有多个尖锐凸起结构222。由于多个尖锐凸起结构222的数量较多,因此多个尖锐凸起结构222适用于围岩环境较复杂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在倒刺部件220上设置多个尖锐凸起结构222 的操作能够使得带有锚固器200的锚杆插入并固定到围岩细小的缝隙当中,从而达到了在恶劣的围岩环境下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可选地,连接部件210为内表面设置有螺纹211,212的套筒。
具体地,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带有单个尖锐凸起结构的锚固器的透视图。参考图4所示,连接部件210为中空套筒状结构,并且内表面设置有螺纹211,212。锚杆的杆体100为中空管状结构,并且外表面也设置有螺纹。将连接部件210与锚杆的杆体100通过螺纹连接,从而使得锚固器200安装于锚杆的杆体100之上。将连接部件210设置为中空套筒状结构并且连接部件210 内表面设置有螺纹211,212的操作达到了在建筑施工时方便注浆以及锚固器 200可以自由拆卸的技术效果。
可选地,螺纹211,212包括设置于套筒的两端的第一螺纹211和第二螺纹 212。
具体地,参考图4所示,锚固器200的连接部件210上设置有第一螺纹211 和第二螺纹212。第一螺纹211和第二螺纹212可以分别与多个锚杆的杆体100 进行连接,从而使得多个锚杆的杆体100能够通过锚固器200连接在一起以形成杆体拼接件。并且,设置用于连接多个锚杆的杆体100的锚固器200的操作能够加强锚杆与围岩之间的稳定性,从而达到了提高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锚杆,包括杆体100以及固定机构300,其中固定机构300设置于杆体100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后端,用于在杆体100插入围岩后将杆体100与工程构筑物固定,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5 中任意一项的锚固器200,锚固器200通过连接部件210与杆体100连接。
具体地,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带有锚固器的的锚杆的正视图。参考图5所示,锚杆包括杆体100、锚固器200以及固定机构300。固定机构 300设置于锚杆的杆体100之上,并且其安装于与锚固器200相反的方向。当锚杆中带有锚固器200的一端插入到围岩当中时,锚杆中带有固定机构300的另一端将杆体100与工程构筑物连接,从而使得工程构筑物能够与围岩连接并提高工程构筑物的稳定性。锚固器200通过连接部件210与锚杆的杆体100连接。使用带有锚固器200的锚杆时,将组装好的锚杆插入围岩的洞壁当中。在锚杆插入到洞壁内时,锚固器200的倒刺部件220展开并向四周弹出,形成至少一个尖锐凸起结构221、222嵌入周围围岩之中,并形成强大的摩擦阻力,进而能够实现临时锚固。
可选地,杆体100的长度为2~3m。
从而根据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并且本实施例适用于涉及利用带锚固器的锚杆进行建筑施工的方面,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锚固器能够将锚杆牢牢的固定在围岩之中;
2.带有锚固器的锚杆能够自由组合且在建筑施工时安装方便;
3.本实用新型中的锚固器的尖锐凸起结构的数量能够按建筑施工的需要自由设置;
4.本实用新型中的带有锚固器的锚杆能够充分保障隧道的施工安全以及提高隧道的施工效率;
5.本实施例中的锚杆能够达到即时锚固、快速锚固以及高速锚固的目的。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2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部件(210)以及倒刺部件(220),其中,
所述连接部件(210)用于与所述锚杆的杆体(100)连接;以及
所述倒刺部件(22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件(210)连接,并且所述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以发散的方式向所述杆体(100)的后端延伸,并且所述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形成至少一个尖锐凸起结构(221、2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固器(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形成单独的尖锐凸起结构(2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固器(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部件(220)的另一端形成多个尖锐凸起结构(222)。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锚固器(2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210)为内表面设置有螺纹(211,212)的套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锚固器(200),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211,212)包括设置于所述套筒两端的第一螺纹(211)和第二螺纹(212)。
6.一种锚杆,包括杆体(100)以及固定机构(300),其中所述固定机构(300)设置于所述杆体(100)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后端,用于在所述杆体(100)插入围岩后将所述杆体(100)与工程构筑物固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锚固器(200),所述锚固器(200)通过连接部件(210)与所述杆体(10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100)的长度为2~3m。
CN202122365400.0U 2021-09-28 2021-09-28 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及锚杆 Active CN2165886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65400.0U CN216588664U (zh) 2021-09-28 2021-09-28 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及锚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65400.0U CN216588664U (zh) 2021-09-28 2021-09-28 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及锚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88664U true CN216588664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38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65400.0U Active CN216588664U (zh) 2021-09-28 2021-09-28 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及锚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886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191006A1 (en) Resin Mixing and Cable Tensioning Device and Assembly for Cable Bolts
KR101413593B1 (ko) 선단지지력 및 주면마찰력 확보가 가능한 복합파일 및 그 시공방법
KR101985956B1 (ko) 교차 경사면의 최대 확장성을 적용한 쐐기 지압형 앵커
CN213390158U (zh) 一种土钉墙支护结构
CN216588664U (zh) 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及锚杆
KR20070069101A (ko) 정착식 네일링 장치 및 그 시공방법
KR100963682B1 (ko) 앵커 조립체, 이를 이용한 경사면 보강공법
KR20060087803A (ko) 앵커용 내부정착제
KR101546142B1 (ko) 어스앵커 및 그 시공 방법
KR101471487B1 (ko) 다용도 하중 분산형 그라운드 앵커체
CN216920312U (zh) 一种用于锚杆的锚固器及锚杆
CN105908740A (zh) 一种针对深大滑坡超长锚固的预应力锚索锚固端装置
CN210395339U (zh) 一种翅片式强力锚栓
JP2002070006A (ja) ワイヤアンカーの施工方法及びそのワイヤアンカー
KR101017183B1 (ko) 피에스 강연선을 이용한 앵커 조립체 및 그를 이용한 지반보강방법
KR102299598B1 (ko) 암반용 다중지지 지중앵커
KR20090080917A (ko) 예비인장이 가능한 강연선 네일 장치
CN204252132U (zh) 一种锚杆导向定位器
CN114151117A (zh) 一种锚杆组件
KR101991262B1 (ko) 확장형 날개를 갖는 국부 확장 앵커장치
JP4113470B2 (ja) 法面崩落防止工における埋設用アンカーおよび崩落防止工法
CN219261001U (zh) 可回收的地锚结构
CN212027838U (zh) 一种用于隧道施工锚杆支护装置
KR102577895B1 (ko) 다용도 하중 분산형 그라운드 앵커체
JP7328872B2 (ja) 落下防止構造体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