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88133U - 智能锁 - Google Patents

智能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88133U
CN216588133U CN202122386651.7U CN202122386651U CN216588133U CN 216588133 U CN216588133 U CN 216588133U CN 202122386651 U CN202122386651 U CN 202122386651U CN 216588133 U CN216588133 U CN 216588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lock
shaft sleeve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8665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祺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aidis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aada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aada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aada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8665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88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88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88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智能锁,包括锁壳、第一齿轮、定位轴套、拨轮、锁体、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驱动电机和感应机构;所述第一齿轮同轴且传动连接于所述定位轴套,所述定位轴套夹设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拨轮之间,所述拨轮固定于所述定位轴套上,所述拨轮与所述锁体相卡接;所述第一齿轮上设置有拨动件,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定位轴套之间围设形成限定所述拨动件相对所述定位轴套运动的限位空间。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智能锁在锁体完全伸出或完全回缩至锁壳时执行复位功能,且在复位阶段能够避免定位轴套随第一齿轮转动而出现干涉锁体运动的现象,从而减少智能锁对开锁和关锁状态的误判,提升智能锁的上锁或开锁的稳定性和精准性。

Description

智能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锁。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智能锁大多数通过感应指纹和/或密码等信号来控制驱动电机驱动齿轮旋转以带动拨轮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控制锁舌伸出或缩入锁壳,进而实现智能锁的上锁或开锁目的。然而,这种智能锁的拨轮直接与齿轮的轮齿卡接,从而在智能锁的开锁和上锁过程中影响锁舌的稳定性,进而降低了开锁及上锁的精准性。此外,智能锁在锁体完全伸出或完全回缩至锁壳后没有执行复位功能,从而容易误判开锁和关锁状态,进而影响上锁或开锁的精准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智能锁,以提高开锁及上锁的稳定性及精准性。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智能锁,所述智能锁包括锁壳及设置于所述锁壳内的第一齿轮、定位轴套、拨轮、锁体、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驱动电机和感应机构。所述第一齿轮同轴且传动连接于所述定位轴套,所述定位轴套夹设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拨轮之间。所述拨轮固定于所述定位轴套上。所述拨轮与所述锁体相卡接。所述第一齿轮上设置有拨动件,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定位轴套之间围设形成限定所述拨动件相对所述定位轴套运动的限位空间。所述智能锁具有工作阶段和复位阶段。在所述智能锁进入所述工作阶段时,所述第一齿轮沿第一方向旋转,所述拨动件抵顶所述定位轴套转动,以使得所述拨动件带动所述定位轴套旋转,所述定位轴套旋转后带动所述拨轮旋转以使得所述锁体伸出或回缩至所述锁壳。在所述锁体完全伸出或完全回缩至所述锁壳后,所述智能锁进入所述复位阶段,所述第一齿轮沿第二方向旋转,以使得所述拨动件从所述限位空间的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运动,在所述感应机构感应到所述拨动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而产生的所述感应信号时,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感应信号,并根据所述感应信号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停止驱动所述第一齿轮旋转,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所述拨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处能够与所述定位轴套相抵接。
本申请所提供的智能锁通过定位轴套实现第一齿轮与拨轮的传动连接,以及在定位轴套和第一齿轮之间设置有限位空间,以实现第一齿轮既可以拨动定位轴套而相对定位轴套静止,还可以相对定位轴套运动,在智能锁进入工作阶段后,第一齿轮的转动可以带动定位轴套及拨轮同步转动,从而实现上锁或开锁目的;在智能锁进入复位阶段后,第一齿轮转动而定位轴套不动,从而避免定位轴套随第一齿轮转动而出现的干涉锁体运动的现象,进而能够减少智能锁对开锁和关锁状态的误判,且提升了智能锁的上锁或开锁的稳定性和精准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智能锁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智能锁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智能锁结构的爆炸图。
图4是图3中的智能锁的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智能锁的第一齿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的智能锁的定位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智能锁的支撑架、拨轮、锁体及限位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8A是图1中的智能锁的上锁工作阶段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8B是图8A中的智能锁的第一齿轮、定位轴套及拨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8C是图8A中的智能锁的拨轮与锁体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9A是图1中的智能锁的上锁复位阶段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9B是图9A中的智能锁的第一齿轮、定位轴套及拨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9C是图9A中的智能锁的拨轮与锁体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10A是图1中的智能锁的开锁工作阶段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10B是图10A中的智能锁的第一齿轮、定位轴套及拨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10C是图10A中的智能锁的拨轮与锁体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11A是图1中的智能锁的开锁复位阶段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11B是图11A中的智能锁的第一齿轮、定位轴套及拨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11C是图11A中的智能锁的拨轮与锁体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智能锁 100
支撑架 110
第一收容腔 111
第二收容腔 112
活动空间 113
连接柱 114
第一方向 D1
第二方向 D2
第一位置 P1
第二位置 P2
锁壳 200
第一壳体 210
第二壳体 220
第一齿轮 10
通孔 11
拨动件 12
第一检测位点 13
定位轴套 20
通孔 201
限位空间 22
限位凸台 21
第一限位面 221
第二限位面 222
第三限位面 223
凸台面 224
安装部 23
定位块 24
第二检测位点 25A、25B
第三检测位点 26
拨轮 30
拨轴 31
定位槽 311
插入孔 312
止挡块 32
拨杆 33
限位部 331
连接面 332
限位面 333
锁体 34
第一导轨 341
第二导轨 342
锁舌 343
锁舌连杆 344
配合槽 345
限位件 40
连接部 41
抵持部 42
控制器 400
驱动电机 500
感应机构 600
第一感应器 61
第二感应器 62
第三感应器 63
磁铁 64
电路板 700
第二齿轮 800
第一子齿轮 81
第二子齿轮 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申请。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所述”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智能锁100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智能锁100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智能锁100结构的爆炸图。智能锁100包括锁壳200及设置于锁壳200内的第一齿轮10、定位轴套20、拨轮30、锁体34、控制器400及与控制器400电性连接的驱动电机500和感应机构600。第一齿轮10同轴且传动连接于定位轴套20。第一齿轮10夹设于定位轴套20与拨轮30之间。拨轮30固定于定位轴套20上。拨轮30与锁体34相卡接。第一齿轮10上设置有拨动件12,第一齿轮10与定位轴套20之间围设形成限定拨动件12相对定位轴套20运动的限位空间22(参看图6)。
智能锁100还包括设置在锁壳200内的支撑架110。锁壳200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可以通过螺接、卡接、粘接或锁固件固定连接在一起,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及支撑架110将锁壳200的内腔分隔呈第一收容腔111和第二收容腔112。具体地,第一壳体210与支撑架110围设形成第一收容腔111,第二壳体220与支撑架110围设形成第二收容腔112。其中,拨轮30和驱动电机500贯穿支撑架110,且横跨设置在第一收容腔111和第二收容腔112内。锁体34收容于第一收容腔111内。第一齿轮10、定位轴套20、控制器400及感应机构600收容于第二收容腔112内。在本实施例中,智能锁100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架110上的电路板700。控制器400和感应机构600均设置在电路板700上。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4,图4是拨轮3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拨轮30包括拨杆33和固定连接于拨杆33上的拨轴31。拨轴31可以固定连接于拨杆33的一端;或者,拨轴31还可以固定连接于拨杆33的中部。在本实施例中,拨轴31固定连接于拨杆33的一端。拨杆33和拨轴31可以通过焊接、螺接、卡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拨杆33和拨轴31还可以通过安装结构固定连接在一起。具体地,在本实施例,拨轮30还包括连接于拨杆33和拨轴31之间的止挡块32。拨杆33固定于止挡块32的外表面,拨轴31嵌设于止挡块32内。可选地,拨轴31贯穿止挡块32且相对止挡块32外露。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拨杆33和拨轴31还可以一体成型,从而提高拨杆33和拨轴31连接的稳定性及可靠性。止挡块32凸设于拨轴31的周向表面。止挡块32与支撑架110相止挡,以使得拨杆33与支撑架110间隔形成供锁体34活动的活动空间113。
拨轴31沿周向表面开设有定位槽311。定位槽3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定位槽311自拨轴31的中轴线对称分布,从而减少拨轴31的应力集中,以提高拨轴31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槽3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定位槽311沿拨轴31的中轴线对称分部。定位槽31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弧形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拨轴31远离拨杆33的端面上开设有定位槽311,即定位槽311未贯穿拨轴31的周向表面。定位槽311可以沿拨轴31的轴向或周向延伸设置。拨轴31沿轴向开设有供锁芯尾片插入的插入孔312,从而本申请的智能锁100同时兼有手动开锁和智能开锁的功能,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插入孔312的形状和锁芯尾片的形状适配,在本申请中不作具体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图5是第一齿轮10的结构示意图。拨动件12设置在第一齿轮10面向定位轴套20的端面。其中,拨动件12和第一齿轮10固定连接。拨动件12和第一齿轮10之间可以一体成型,或者,拨动件12和第一齿轮10之间还可以通过焊接、卡接、螺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拨动件12可以呈圆柱状或棱柱状。第一齿轮10沿轴向开设有供拨轴31穿过的一通孔11。通孔11的孔径可以大于或等于拨轴31的外径。通孔11可以是圆形孔、矩形孔、椭圆孔、菱形孔、多边形孔等。
可选地,拨动件12滑动抵接于拨轴31。具体地,拨动件12靠近第一齿轮10的中轴线的侧面与第一齿轮10的通孔11的孔壁相接而形成一连续而平滑过渡的表面,从而实现拨动件12的导向作用,减小摩擦。在一些实施例中,拨动件12还可以与拨轴31间隔设置,从而避免拨动件12与拨轴31之间的摩擦力驱动定位轴套20转动所导致锁体34相对锁壳200伸缩的问题。拨动件12位于第一齿轮10的通孔11的周缘,从而提升了拨动件12与第一齿轮10的连接面积,增强了拨动件12与第一齿轮10的连接稳固性和可靠性,且避免拨动件12干涉第一齿轮10的运动。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6,图6是定位轴套20的结构示意图。定位轴套20沿轴向开设有供拨轴31穿过的第一齿轮10的通孔201。通孔201的外形与拨轴31的外形相配合。通孔201可以是圆形孔、矩形孔、圆形孔、菱形孔、多边形孔等。
定位轴套20套设于拨轴31外,且固定连接于拨轴31上。具体地,定位轴套20设置有与拨轴31的定位槽311相配合固定的定位块24。为了综合考虑定位轴套20和拨轴31的应力、强度等,定位槽311设置在拨轴31上,定位块24设置在定位轴套20上,以提高定位轴套20和拨轴31之间配合的顺畅度,同时提高定位轴套20和拨轴31的寿命。定位块24凸设于定位轴套20的通孔201的孔壁上,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定位轴套20与拨轴31的连接稳定性及可靠性。定位块24的轴向长度大于定位轴套20的轴向长度,从而提升了定位轴套20与拨轴31的连接稳定性及可靠性,且定位块24在组装过程中可以起到限位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轴套20开设有定位槽311,拨轴31设置有与定位槽311相配合的定位块24。其中,定位块24的数量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多个定位块24沿定位轴套20的轴心线对称布置。
定位轴套20靠近第一齿轮10的端面还设置有限位凸台21。限位凸台21与定位轴套20之间可以一体成型;或者,可以通过卡接、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定位轴套20在靠近第一齿轮10的一端开设限位空间22而形成限位凸台21。限位空间22可以贯穿定位轴套20分别靠近及远离第一齿轮10的两个端面;或者,还可以贯穿定位轴套20靠近第一齿轮10的端面且未贯穿定位轴套20远离第一齿轮10的端面。
限位凸台21包括抵接第一齿轮10的凸台面224及连接凸台面224且正相对的第一限位面221和第二限位面222。限位空间22形成于第一限位面221和第二限位面222之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台21还包括连接第一限位面221及第二限位面222且与凸台面224相平行的第三限位面223。第一限位面221、第二限位面222及第三限位面223共同合围形成限位空间22。限位空间22沿第一齿轮10的转动方向延伸设置。其中,限位凸台21的凸台面224在定位轴套20上投影落在定位轴套20内。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凸台21的凸台面224在定位轴套20上投影还可以落在定位轴套20外。
请一并参阅图3、图4和图7,图7是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智能锁100的支撑架110、拨轮30、锁体34及限位件40的组装示意图。限位件40由弹性材料制成。限位件40用于限定拨杆33的位置。限位件40与拨杆33靠近拨轴31的一端相抵持。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止挡块32的周向表面凸设有限位部331。拨杆33通过限位部331与限位件40相抵持。限位部331包括与拨杆33固定连接的连接面332及连接于连接面332的两个限位面333。限位件40可以与相应的限位面333相抵持。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面332为弧形面,从而增大了拨杆33与限位部331的连接面积,进而提升了两者之间的连接牢固性。限位面333为平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件40构造为片状结构。限位件40包括两相对的连接部41及连接于两连接部41之间的抵持部42。抵持部42贴接于限位部331的限位面333。抵持部42相对连接部41弯折,以使得两连接部41与抵持部42之间合围形成U字型的限位槽,从而避免拨杆33发生偏移的现象,进而提升了智能锁100开设的精准性及可靠性。
限位件40可以固定设置于锁壳200上或固定设置在支撑架11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件40固定在锁壳200上。第一壳体210背离第一齿轮10的表面凸设连接柱114。连接部41固定于连接柱114上。可选地,连接部41可以呈弧状。限位件40的连接部41围绕连接柱114的周向表面设置,从而提升了限位件40与连接柱114的连接可靠性及稳定性。限位件40与连接柱114可以通过粘接或锁固件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件40可以两端直接固定连接在支撑架110上。限位件40还可以弹簧。
如图7所示,锁体34活动地连接于支撑架110。锁体34沿延伸方向设置有第一导轨341,支撑架110上设置有与第一导轨341滑动配合的第二导轨342,从而避免锁体34在伸缩过程中发生左右偏移,且进一步提升了智能锁100上锁或开锁的稳定性、精准性及顺畅性。锁体34包括锁舌343及固定连接于锁舌343一端的锁舌连杆344。锁舌343与锁舌连杆344之间可以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组装及维修。第一导轨341与锁舌连杆344之间还可以不可拆卸连接,从而提升了第一导轨341与锁舌连杆344的连接的稳定性及可靠性。锁舌连杆344远离锁舌343的一端开设有与拨杆33相配合的配合槽345。锁舌343与锁壳200活动配合,且能够活动地伸出锁壳200外或回缩至锁壳200内,以实现智能锁100的开锁和上锁目的。第一导轨341设置于锁舌连杆344靠近支撑架110的一侧面。
请再次参阅图3,智能锁100还包括与第一齿轮10传动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齿轮800。当第二齿轮800的数量为两个时,驱动电机500驱动其中一个第二齿轮800旋转,从而带动其余第二齿轮800和第一齿轮10转动。当第二齿轮800的数量为一个时,驱动电机500驱动第二齿轮800转动,以带动第一齿轮10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800包括第一子齿轮81和第二子齿轮82。第一子齿轮81与第二子齿轮82配合,第二子齿轮82与第一齿轮10配合,驱动电机500驱动第一子齿轮81,第一子齿轮81带动第二子齿轮82转动,第二子齿轮82带动第一齿轮10转动,从而实现驱动电机500的转动方向和第一齿轮10的转动方向一致,进而实现智能锁100的精准开锁及上锁。
请一并参阅图3、图5和图6,为了实现控制器400能够精准地能够识别出第一齿轮10、定位轴套20、拨轮30的相对位置,在第一齿轮10和定位轴套20上均设置有检测位点,且在锁壳200内设置有不同的感应机构600,感应机构600能够感应这些检测位点而产生相应的感应信号,并将相应的感应信号发送至控制器400,从而实现智能锁100的精准开锁。
在本实施例中,感应机构600包括第一感应器61、第二感应器62及第三感应器63。第一感应器61、第二感应器62及第三感应器63设置于电路板700上且与控制器400电性连接。第一齿轮10上设置有第一检测位点13,定位轴套20设置有两个第二检测位点25A、25B及与两个第二检测位点25A、25B间隔设置的第三检测位点26。第一感应器61用于在感应到第一检测位点13时产生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感应器62感应用于在感应到第二检测位点25A或25B时产生第二检测信号。第三感应器63用于在感应到第三检测位点26时产生第三检测信号。可以理解地,第二检测位点25A、25B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于两个。第一检测位点13及第二检测位点25A、25B及第三检测位点26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齿轮10及定位轴套20的转动情况来设定,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
第一感应器61及第二感应器62均可以为,但不局限于距离传感器、光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激光感应器。第一齿轮10在第一检测位点13处及定位轴套20在至少一个第二检测位点25A、25B处均设置有检测元件,检测元件为设置在第一齿轮10或定位轴套20的挡板或凹槽或者为电子元器件。例如,当第一感应器61为激光感应器时,智能锁100还包括与激光感应器邻接或间隔设置的激光发射器,第一检测位点13处设置有激光反射件,当激光感应器接收到激光反应件的反射光信号时,第一感应器61产生第一检测信号。
第三感应器63为霍尔元件,定位轴套20在第三检测位点26处设置有磁铁64。具体地,如图6所示,定位轴套20的周向表面设置有用于安装磁铁64的安装部23。安装部23靠近限位凸台21的端部设置。安装部23构造为环状结构。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感应器63也可以设置为距离传感器、光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激光感应器,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8A至图11C。智能锁100具有工作阶段和复位阶段。在智能锁100进入工作阶段时,第一齿轮10沿第一方向D1旋转,拨动件12抵顶定位轴套20转动,以使得拨动件12带动定位轴套20旋转,定位轴套20旋转后带动拨轮30旋转以使得锁舌343伸出或回缩至锁壳200。在完成锁舌343完全伸出或完全回缩至锁壳200后,智能锁100进入复位阶段。在智能锁100进入复位阶段时,第一齿轮10沿第二方向D2旋转,以使得拨动件12从第一位置P1朝第二位置P2运动。在感应机构600感应到拨动件12运动至第二位置P2时而产生的感应信号时,控制器400接收感应信号,并根据感应信号控制驱动电机500停止驱动第一齿轮10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根据智能锁100在工作阶段和复位阶段下,定位轴套20运动的运动方向来定义。具体地,第一方向D1为定位轴套20随第一齿轮10旋转而旋转的方向,第二方向D2为定位轴套20不随第一齿轮10旋转时,第一齿轮10的旋转方向,即拨动件12在限位空间22内活动的方向。其中,第一位置P1不同于第二位置P2。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可以为限位空间22的相对两端的位置,即限位凸台21的第一限位面221及第二限位面222对应的位置,从而实现拨动件12在第一位置P1或第二位置P2处直接与定位轴套20相抵接。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还可以为靠近限位凸台21的第一限位面221及第二限位面222的位置,即第一位置P1与第一限位面221或第二限位面222之间距离预设距离,第二位置P2也与第一限位面221或第二限位面222之间距离预设距离,如此,智能锁100在进入工作阶段后,在拨轮30初次转动时,拨动件12转动预设角度才与定位轴套20抵接,从而避免第一齿轮10所产生的惯性力导致拨动件12与定位轴套20发生碰撞而出现机械损伤及开锁异常的问题。
工作阶段包括上锁阶段和开锁阶段。在本实施例中,当智能锁100处于上锁阶段时,第一位置P1靠近第一限位面221,第二位置P2靠近第二限位面222。当智能锁100处于开锁阶段时,第一位置P1靠近第二限位面222,第二位置P2靠近第一限位面221。
智能锁100的锁壳200上还设置有与控制器400电性连接的检测器。检测器可以为但不局限于指纹检测器、人脸识别检测器、蓝牙检测器、NFC检测器等。检测器在接收到用户的开锁/上锁操作时产生开锁/上锁信号。
请一并参阅图3、图8A至图8C,智能锁100的上锁工作阶段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控制器400根据接收上锁信号控制驱动电机500驱动第一齿轮10沿第一方向D1旋转,拨动件12抵顶定位轴套20转动,以使得拨动件12带动定位轴套20旋转,定位轴套20旋转后带动拨轮30旋转以使得锁舌343伸出锁壳200,从而实现智能锁100从上锁工作阶段的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第一状态下,锁舌343完全缩回至锁壳200内,第一感应器61、第二感应器62及第三感应器63分别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及第三检测信号,控制器400接收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及第三检测信号。第二状态下,锁舌343完全伸出锁壳200,第二感应器62产生第二检测信号,第一感应器61及第三感应器63未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控制器400接收第二感应信号。
智能锁100的上锁工作阶段包括第三状态,智能锁100能够从上锁工作阶段的第一状态切换至上锁工作阶段的第三状态,再从上锁工作阶段的第三状态切换至上锁工作阶段的第二状态。在第三状态下,锁舌343部分伸出锁壳200,第一感应器61、第二感应器62及第三感应器63未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
请一并参阅图3、图9A至图9C,智能锁100上锁复位阶段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完成智能锁100的上锁阶段后,第二感应器62能够产生第二检测信号,第一感应器61及第三感应器63未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感应机构600向控制器400发送上锁复位信号,其中,上锁复位信号仅包括第二感应器62产生第二检测信号。
控制器400根据上锁复位信号控制驱动电机500驱动第一齿轮10沿第二方向D2旋转,拨动件12在限位空间22内转动。在第一感应器61能够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及第二感应器62能够产生第二检测信号,且第三感应器63未对应产生第三检测信时,控制器400根据仅接收到的第一检测信号及第二检测信号控制驱动电机500停止驱动第一齿轮10旋转,上锁复位阶段结束。
上锁复位阶段的第一状态下,锁舌343完全伸出锁壳200,第二感应器62产生第二检测信号,第一感应器61及第三感应器63未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控制器400接收第二检测信号。第二状态下,锁舌343完全伸出锁壳200,第一感应器61及第二感应器62分别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及第二检测信号,第三感应器63未产生第三检测信号,控制器400接收第一感应信号及第二感应信号。
请一并参阅图3、图8A至图8C,智能锁100的上锁工作阶段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控制器400根据接收上锁信号控制驱动电机500驱动第一齿轮10沿第一方向D1旋转,拨动件12抵顶定位轴套20转动,以使得拨动件12带动定位轴套20旋转,定位轴套20旋转后带动拨轮30旋转以使得锁舌343伸出锁壳200,从而实现智能锁100从上锁工作阶段的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第一状态下,锁舌343完全缩回至锁壳200内,第一感应器61、第二感应器62及第三感应器63分别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及第三检测信号,控制器400接收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及第三检测信号。第二状态下,锁舌343完全伸出锁壳200,第二感应器62产生第二检测信号,第一感应器61及第三感应器63未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控制器400接收第二感应信号。
智能锁100的上锁工作阶段包括第三状态,智能锁100能够从上锁工作阶段的第一状态切换至上锁工作阶段的第三状态,再从上锁工作阶段的第三状态切换至上锁工作阶段的第二状态。在第三状态下,锁舌343部分伸出锁壳200,第一感应器61、第二感应器62及第三感应器63未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
请一并参阅图3、图9A至图9C,智能锁100上锁复位阶段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完成智能锁100的上锁工作阶段后,第二感应器62能够产生第二检测信号,第一感应器61及第三感应器63未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感应机构600向控制器400发送上锁复位信号,其中,上锁复位信号仅包括第二感应器62产生第二检测信号。
控制器400根据上锁复位信号控制驱动电机500驱动第一齿轮10沿第二方向D2旋转,拨动件12在限位空间22内转动。在第一感应器61能够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及第二感应器62能够产生第二检测信号,且第三感应器63未对应产生第三检测信时,控制器400根据仅接收到的第一检测信号及第二检测信号控制驱动电机500停止驱动第一齿轮10旋转,上锁复位阶段结束。
上锁复位阶段的第一状态下,锁舌343完全伸出锁壳200,第二感应器62产生第二检测信号,第一感应器61及第三感应器63未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控制器400接收第二检测信号。第二状态下,锁舌343完全伸出锁壳200,第一感应器61及第二感应器62分别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及第二检测信号,第三感应器63未产生第三检测信号,控制器400接收第一感应信号及第二感应信号。
请一并参阅图3、图10A至图10C,智能锁100开锁工作阶段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控制器400根据开锁信号控制驱动电机500驱动第一齿轮10沿第一方向D1旋转,拨动件12抵顶定位轴套20转动,以使得拨动件12带动定位轴套20旋转,定位轴套20旋转后带动拨轮30旋转以使得锁舌343缩回锁壳200,从而实现智能锁100从开锁工作阶段的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第一状态下,锁舌343完全伸出锁壳200,第一感应器61及第二感应器62分别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及第二检测信号,第三感应器63未产生第三检测信号,控制器400接收第一检测信号及第二检测信号。第二状态下,锁舌343未伸出锁壳200,第二感应器62和第三感应器63产生第二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及第一感应器61未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控制器400接收第二感应信号及第三检测信号。
智能锁100的开锁工作阶段包括第三状态,智能锁100能够从开锁工作阶段的第一状态切换至开锁工作阶段的第三状态,再从开锁工作阶段的第三状态切换至开锁工作阶段的第二状态。在第三状态下,锁舌343部分伸出锁壳200,第一感应器61、第二感应器62及第三感应器63未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
请一并参阅图3、图11A至图11C,智能锁100开复位阶段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完成智能锁100的开锁工作阶段后,第二感应器62和第三感应器63产生第二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及第一感应器61未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感应机构600向控制器400发送开锁复位信号,其中,开锁复位信号仅包括第二感应器62和第三感应器63产生第二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
控制器400根据开锁复位信号控制驱动电机500驱动第一齿轮10沿第二方向D2旋转,拨动件12在限位空间22内转动。在第一感应器61、第二感应器62及第三感应器63能够产生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及第三检测信号时,控制器400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及第三检测信号驱动电机500停止驱动第一齿轮10旋转,开锁复位阶段结束。第一状态下,锁舌343完全缩回至锁壳200内,第二感应器62和第三感应器63产生第二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及第一感应器61未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控制器400接收第二检测信号和第三检测信号。第二状态下,锁舌343完全缩回至锁壳200内,第一感应器61、第二感应器62及第三感应器63分别对应产生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及第三检测信号,控制器400接收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信号和第三感应信号。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智能锁,其特征在于,包括锁壳及设置于所述锁壳内的第一齿轮、定位轴套、拨轮、锁体、控制器及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的驱动电机和感应机构;所述第一齿轮同轴且传动连接于所述定位轴套,所述第一齿轮夹设于所述定位轴套与所述拨轮之间,所述拨轮固定于所述定位轴套上,所述拨轮与所述锁体相卡接;所述第一齿轮上设置有拨动件,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定位轴套之间围设形成限定所述拨动件相对所述定位轴套运动的限位空间;
所述智能锁具有工作阶段和复位阶段;在所述智能锁进入所述工作阶段时,所述第一齿轮沿第一方向旋转,所述拨动件抵顶所述定位轴套转动,以使得所述拨动件带动所述定位轴套旋转,所述定位轴套旋转后带动所述拨轮旋转以使得所述锁体伸出或回缩至所述锁壳;在所述锁体完全伸出或完全回缩至所述锁壳后,所述智能锁进入所述复位阶段,所述第一齿轮沿第二方向旋转,以使得所述拨动件从所述限位空间的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运动,在所述感应机构感应到所述拨动件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而产生的感应信号时,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感应信号,并根据所述感应信号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停止驱动所述第一齿轮旋转,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拨轮包括拨杆和固定连接于所述拨杆上的拨轴,所述拨轴沿轴向开设有供锁芯尾片插入的插入孔,所述拨轮通过所述拨轴与所述定位轴套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拨轴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轴套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槽相配合固定的定位块;或者,所述定位轴套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轴套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槽相配合固定的定位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空间沿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方向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轴套靠近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包括抵接所述第一齿轮的凸台面及连接所述凸台面且正相对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限位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弹性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锁壳内,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定拨杆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齿轮传动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齿轮,所述驱动电机驱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齿轮旋转,以带动其余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转动;或者,以带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壳内的支撑架,所述锁体沿延伸方向设置有第一导轨,所述支撑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轨滑动配合的第二导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及第三感应器;所述第一齿轮上设置有第一检测位点,所述定位轴套设置有第二检测位点及与所述第二检测位点间隔设置的第三检测位点;所述第一感应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一检测位点时产生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感应器感应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二检测位点时产生第二检测信号,所述第三感应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三检测位点时产生第三检测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器及所述第二感应器为距离传感器、光耦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激光感应器,所述第一齿轮在所述第一检测位点处及所述定位轴套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检测位点处均设置有检测元件,所述检测元件为设置在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定位轴套的挡板或凹槽;或者,为设置在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定位轴套上的电子元器件;所述第三感应器为霍尔元件,所述定位轴套在所述第三检测位点处设置有磁铁。
CN202122386651.7U 2021-09-29 2021-09-29 智能锁 Active CN216588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86651.7U CN216588133U (zh) 2021-09-29 2021-09-29 智能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86651.7U CN216588133U (zh) 2021-09-29 2021-09-29 智能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88133U true CN216588133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38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86651.7U Active CN216588133U (zh) 2021-09-29 2021-09-29 智能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88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95591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KR101801536B1 (ko) 페달 스트로크 센서의 설치구조
US7445451B2 (en)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equipped with built-in steering angle sensor
JP5520016B2 (ja) 角度位置センサを組み込んだスロットル制御部
US7600577B2 (en) Device for sensing the direction of rotation of a hand tool comprising an electric motor
EP3067663B1 (en) Position detecting device
JP2002264679A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CN110883736A (zh) 冲击工具
US20220055197A1 (en) Drilling tool
CN108724112A (zh) 打击工具
CN216588133U (zh) 智能锁
KR20220022121A (ko) 조작 입력 장치 및 버튼 구동 유닛
US11926030B2 (en) Power tool having hammer mechanism
CN111720532A (zh) 用于车辆的换挡杆装置
CN211029860U (zh) 电动工具
KR102008693B1 (ko) 로터리 센서 구조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후륜 조향 장치
CN106763719B (zh) 一种旋转换挡装置
EP3908901A1 (en) Joystick with a precise control
JP5027692B2 (ja) 電気錠
CN115464603A (zh) 旋转冲击工具
JP7485310B2 (ja) シフト装置
RU2516439C2 (ru) Ручная машина со штекерны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CN220290038U (zh) 一种显影装置
KR102609696B1 (ko) 페달 각도 센서 유닛
JP3662797B2 (ja) 重量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子レン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9 / F, block B, Tsinghua information port, No.1, Xindong Road, songpingshan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Kaidis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9 / F, block B, Tsinghua information port, No.1, Xindong Road, songpingshan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KAADA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Office Building 02, 11th Floor, Building B2, Xiandong Road, Xiandong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Kaidis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9 / F, block B, Tsinghua information port, No.1, Xindong Road, songpingshan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Kaidis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