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82068U - 浮盘的单元箱体 - Google Patents

浮盘的单元箱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82068U
CN216582068U CN202123333921.4U CN202123333921U CN216582068U CN 216582068 U CN216582068 U CN 216582068U CN 202123333921 U CN202123333921 U CN 202123333921U CN 216582068 U CN216582068 U CN 2165820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ating
component
unit
air
v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339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红伟
卢雄伟
印炎
卢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hemei Chang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hemei Chang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hemei Chang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hemei Chang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3392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820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820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820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lf-Closing Valves And Venting Or Aerating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浮盘的单元箱体,蜂窝芯安装在浮动部件的内部,浮动部件上设有通气孔,双向透气阀包括连接部件、隔液透气部件、密封组件,连接部件与浮动部件上的通气孔配合,连接部件上设有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第一气孔沿着连接部件的轴向布置,第二气孔沿着连接部件的径向布置,所述第一气孔分别与通气孔和第二气孔连接并形成气流通道,隔液透气部件设置在第一气孔和/或第二气孔内,密封组件套在连接部件上,连接部件与通气孔配合时将密封组件压紧在密封组件与浮动部件之间。本实用新型的单元箱体具有在受热时可避免开裂,在遇冷时可强度和浮力降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浮盘的单元箱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油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油罐内的浮盘的箱体单元。
背景技术
在石油储运过程中,由于受到工艺技术和相关设备的限制,原油和轻质油(如汽油)中的部分轻质组分极易散逸到空气中,产生严重的蒸发损耗。近几年来,由于浮顶罐及内浮顶罐的应用、浮盘设备更新换代,并采取了其他降耗措施,油品损耗得到控制。
为了防止储油罐内的油气挥发,通常在储油罐内设置有浮盘系统,浮盘系统包括浮盘和与浮盘连接的支腿,浮盘在运行过程中,浮盘漂浮在油液上,有一部分浸入在油液中,随着储油量释放使液面降低,浮盘的高度也随着油面的降低而降低。
浮盘由多个单元箱体拼装而成,现有的单元箱体中,每个单元箱体均由浮动部件以及安装在浮动部件内的蜂窝芯组成,浮动部件为箱式结构,单元箱体在制作好之后,通常需要对单元箱体的气密性进行检测,以防止油液进行入到箱体内部。
现有技术中,通常的做法是在浮动部件上开设一个与浮动部件内腔连通的通孔,检测前向通孔内充分气体,并采用堵头将通孔进行堵塞,以避免气体从通孔处泄漏。检测时,将单元箱体放在浸泡在液体内,例如浸泡在水中,观察液体内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没有气泡产生,则证明单元箱体是合格品,如果有气泡产生,则证明单元箱体是不合格的。
对于上述经过气密检测的单元箱体而言,在检测结束后,需将堵头取出,使充入的气体释放出来后,然后再将堵头重新装好,即出出厂销售。上述结构的单元箱体还存在以下问题:
虽然在出厂前经过了相应的检测,产品出厂前是合格的,但是单元箱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气候因素,会引起单元箱体受热膨胀或受冷收缩的变化。由于单元箱体内的空气在出厂前的释放时是无法全部释放出来的,即始终有空气留在单元箱体内,因此当单元箱体受热膨胀时,单元箱体内的气体处于压缩的状态,如果此时不能排放压缩气体,会导致蜂窝芯以及浮动部件开裂,造成浮动部件损坏。当单元箱体受冷收缩,在浮动部件内部会形成负压,导致蜂窝芯无法回弹,造成单元箱体的强度以及浮力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盘的单元箱体,本实用新型的单元箱体在受热时可避免开裂,在遇冷时可强度和浮力降低。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浮盘的单元箱体,包括浮动部件、蜂窝芯,蜂窝芯安装在浮动部件的内部,浮动部件上设有通气孔,还包括双向透气阀,双向透气阀包括连接部件、隔液透气部件、密封组件,连接部件与浮动部件上的通气孔配合,连接部件上设有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第一气孔沿着连接部件的轴向布置,第二气孔沿着连接部件的径向布置,所述第一气孔分别与通气孔和第二气孔连接并形成气流通道,隔液透气部件设置在第一气孔和/或第二气孔内,密封组件套在连接部件上,连接部件与通气孔配合时将密封组件压紧在密封组件与浮动部件之间。
进一步,密封组件包括密封圈、对密封圈的位置形成限制的限位部件,密封圈套在连接部件上并与连接部件间隙配合,所述连接部件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连接部件与通气孔螺纹连接,调节部件套在连接部件上并与连接部件螺纹连接。
进一步,隔液透气部件的材质为ePTEF。
进一步,所述第一气孔的孔壁上设有环形槽,所述隔液透气部件与环形槽配合。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一气孔分别与通气孔和第二气孔连接并形成气流通道,当单元箱体在受热时,浮动部件内的空气膨胀,此时膨胀后的空气通过流入到气流通道中,由于隔液透气部件可让气体通过,因此,隔液透气部件不会对气流进行阻碍,从而,浮动部件内的膨胀空气可顺利排出到浮动部件外部,从而避免了浮动部件以及蜂窝芯开裂的情况。当单元箱体在遇冷收缩时,可通过气流通道使外界的空气流入到浮动部件,避免浮动部件内部形成负压,进而避免了单元箱体强度和浮力降低。另外,由于隔液透气部件可以阻止空气中的水透过,因此,可以避免外界空气中的水汽进入到浮动部件的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浮盘的单元箱体开启排气时的示意图;
图2为浮盘的单元箱体关闭时的示意图;
图3为阀芯的示意图;
图4为浮动部件与蜂窝芯以及双向透气阀的装配图;
图5为双向透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
浮动部件1,排气阀座2,第一阀套2a,第二阀套2b,导向管2c,阀芯3,阀芯本体3a,配重杆3b,密封端盖3c,初级气液分离组件4,次级气液分离组件5,蜂窝芯6,双向透气阀7,连接部件8,第一气孔8a,第二气孔8b,隔液透气部件9,密封圈10,调节部件11,环形槽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浮盘的单元箱体,包括浮动部件1、蜂窝芯6,蜂窝芯 6安装在浮动部件1的内部,下面对每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由于储油罐的底部安装有重要的部件,根据相关标准的规定,结合浮盘自身的重量很重,因此,运行过程中的支腿下端如果触碰到储罐的底部,则容易对储罐底部的部件造成损害,因此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现有技术中的浮盘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在安装或运行过程中,浮盘的下表面与储油罐的底部之间预留的高度不能低于1.9米,否则会引发触底的事故。
当在储油罐内安装好浮盘系统之后,石油从储油罐的下部充入到储油罐内,根据上述可知,浮盘的下表面与储油罐的底部之间预留的高度为1.9米,在该空间内存储着空气,因此,随着充油量的增加,浮盘和液面之间的高度逐渐缩小,如果这些空气不能排走,则会将空气压缩,最终导致空气在不能压缩时将已压缩的能量释放出来,造成浮盘被压缩空气掀翻的不利后果。
如图1至图3所示,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为了杜绝浮盘被压缩空气掀翻的情况发生,本实用新型在浮动部件1上设置了自动排气结构,该自动排气结构包括排气阀座2、阀芯3、初级气液分离组件4、次级气液分离组件5,如果浮动部件1与油液的液面形成了配合,则受油液浮力的作用,浮动部件1可以漂浮在液面上,当然浮动部件1与油液的液面也可以形成分离的状态,例如,浮动部件1由浮盘支撑。浮动部件1上设有第一通孔,本实施例中浮动部件1由箱体以及密封在箱体内的蜂窝芯组成,箱体和蜂窝芯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优先采用锥孔。
如图1至图3所示,排气阀座2穿过浮动部件1上的第一通孔并与第一通孔密封配合,排气阀座2由第一阀套2a和第二阀套2b组成,第一阀套2a位于第二阀套2b的上方。本实施例中,第一阀套2a的外周面为锥面,第一阀套2a的外周面与第一通孔通过锥面配合,有助于提升密封的可靠性。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阀套2a的一部分暴露在浮动部件1的外部,第二阀套2b的一部分暴露在浮动部件1的外部,这样排气阀座2的两端获得延长,可以延长在排气过程中气液的流动路径,消耗液体的能量,避免排气过程中油液随气体排走。
如图1至图3所示,阀芯3与第一阀套2a形成配合,当阀芯3两端的压差小于阀芯3自身的重力时,阀芯3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第一阀套2a向下移动,从而阀芯3与第一阀套 2a形成密封配合。当阀芯3的两端气压力差大于阀芯重力时,在压力推动作用下与第一阀套2a分离,在阀芯3与第一阀套2a之间形成排气通道A。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是否排气是由阀芯3两端的压力差决定的,例如,在新的储油罐内安装好浮盘系统之后,此时储油罐内是没有油液的,在浮盘系统与储油罐底部之间聚集有很多空气,随着油液的充入,油液对空气形成挤压,此时由于阀芯3下端的压力大于阀芯3上端的压力,两端形成压力差,从而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使阀芯3沿着第一阀套 2a的轴向移动,阀芯3与第一阀套2a之间形成排气通道A;气体则通过排气通道A中排走。
如图1至图3所示,当注油完毕后,储油罐处于锁闭状态时,无论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由于储油罐内会挥发出油气,储油罐内又会产生新的气体,当阀芯3的两端气压力差大于阀芯3的重力时,又会重复上述的排气过程。
如图1至图3所示,由此可见,无论是储油罐注油还是运行或使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力差使阀芯3自动开启或自动关闭,只要满足阀芯3下端的压力与阀芯3上端的压力大于阀芯3自身的重力,即可形成排气通道,进而将浮盘系统下方的气体排走。
如图1至图3所示,阀芯3包括阀芯本体3a、与阀芯本体3a固定的配重杆3b,所述第一阀套2a的内孔为锥孔,阀芯本体3a的外周面为锥面,第一阀套2a与阀芯本体3a通过锥面的配合形成密封,通过配重杆3b使阀芯3的重力获得控制,根据罐体直径的大小,计算出挥发油气的体积,在选择配重杆的尺寸,这样有利于排气形成控制。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阀套2b呈圆筒状,由于第一阀套2a的内孔为锥孔,因此阀芯本体3a的最大下移的位置为阀芯本体3a的下端与第一阀套2a的下端处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排气阀座2内设有导向管2c,配重杆3b穿过导向管2c后延伸到排气阀座2的外部。通过导向管2c的导向作用,使得阀芯3整体的移动平稳可靠,避免出现阀芯本体3a受力不均时其向上移动是偏斜的,在下落过程中又不能与排气阀座2形成密封配合的情况。本实施例中,导向管2c位于第二阀套2b中,导向管2c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第二阀套2b的高度,以避免导向管2c与阀芯本体3a的移动产生干涉。
如图1至图3所示,阀芯3还包括密封端盖3c,密封端盖3c与阀芯本体3a固定,密封端盖3c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第一阀套2a端部的长度和宽度,阀芯本体3a完全进入到第一阀套2a中之后,所述密封端盖3c与第一阀套2a的口部形成密封的配合。通过端盖3c可以进一步地对第一阀套2a形成密封,确保在不需要排气时,排气通道A是处于封闭的状态。密封端盖3c由密封垫以及对密封垫的一部分进行包裹的包覆部件,包覆部件用于增加密封端盖3c的整体强度。
如图1至图3所示,初级气液分离组件4位于第二阀套2b内且一端与第二阀套2b固定,次级气液分离组件5位于排气阀座2内且一端与第二阀套2b或者第一阀套2a固定,初级气液分离组件4和次级气液分离组件5均为挡板,次级气液分离组件5与初级气液分离组件4相对且错位布置。错位的方式可以是交错形式,也可以是非交错的形式。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排气过程中,如果气压差过大时,在压缩气体的作用下,可能会导致混合状态的气液向排气通道A翻涌,这样油液会随着气体一起排走,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排气阀座2内设置了初级气液分离组件4和次级气液分离组件5,通过初级气液分离组件4 对混合状态的气液形成的阻挡,以阻止液体向排气通道A翻涌,次级气液分离组件5再次阻挡残存的混合气液,实现有效的气液分离,只让气体通过排气通道A,这样就避免了油液随同气体一起排走的情况,避免了油液的损失。
如图4至图5所示,为了避免单元箱体在受热情况下造成开裂,或者在遇冷收缩情况下导致强度和浮力降低,本实用新型中,在浮动部件1上设置通气孔和双向透气阀7,双向透气阀7与通气孔配合,双向透气阀7包括连接部件8、隔液透气部件9、密封组件,连接部件8与浮动部件1上的通气孔配合,连接部件8上设有第一气孔8a和第二气孔8b,第一气孔 8a沿着连接部件8的轴向布置,第二气孔8b沿着连接部件8的径向布置,所述第一气孔8a 分别与通气孔和第二气孔8b连接并形成气流通道,第一气孔8a和/或第二气孔8b内,密封组件套在连接部件8上,连接部件8与通气孔配合时将密封组件压紧在密封组件与浮动部件 1之间。本实施例中,隔液透气部件9的材质优先采用ePTEF。
如图4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一气孔8a分别与通气孔和第二气孔8b连接并形成气流通道,当单元箱体在受热时,浮动部件1内的空气膨胀,此时膨胀后的空气通过流入到气流通道中,由于隔液透气部件9可让气体通过,因此,隔液透气部件9不会对气流进行阻碍,从而,浮动部件1内的膨胀空气可顺利排出到浮动部件1外部,从而避免了浮动部件1以及蜂窝芯6开裂的情况。当单元箱体在遇冷收缩时,可通过气流通道使外界的空气流入到浮动部件1,避免浮动部件1内部形成负压,进而避免了单元箱体强度和浮力降低。另外,由于隔液透气部件9可以阻止空气中的水透过,因此,可以避免外界空气中的水汽进入到浮动部件1的内部。
如图4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组件包括密封圈10、对密封圈10的位置形成限制的限位部件11,密封圈10套在连接部件8上并与连接部件8间隙配合,所述连接部件8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连接部件8与通气孔螺纹连接,限位部件11套在连接部件8上并与连接部件8螺纹连接。
如图4至图5所示,由于密封圈10被压紧在限位部件11与浮动部件1之间,这样可以阻止空气从连接部件8与浮动部件1之间的间隙处进入到浮动部件1内部,通常,浮动部件1外界的空气中含有水分,因此,这种情况主是要为了避免水分进入到浮动部件1内部。另外,通过限位部件11与连接部件8螺纹连接,这种结构可以随时调整限位部件11的位置,进而对连接部件8进入到通气孔中的深度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如图4至图5所示,在第一气孔8a的孔壁上设有环形槽12,只在第一气孔8a内安装了隔液透气部件9,为了避免因气压过大导致隔液透气部件9在位移时与第一气孔8a之间形成很大的间隙,将隔液透气部件9与环形槽12配合,通过环形槽12对隔液透气部件9的限制,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在出厂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测时,采用堵头与浮动部件1上的通气孔连接,在气密封性检测完毕之后且产品不存在泄漏,为合格产品的,将堵头取下,将双向透气阀7与通气孔连接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更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另外,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浮盘的单元箱体,包括浮动部件(1)、蜂窝芯(6),蜂窝芯(6)安装在浮动部件(1)的内部,浮动部件(1)上设有通气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向透气阀(7),双向透气阀(7)包括连接部件(8)、隔液透气部件(9)、密封组件,连接部件(8)与浮动部件(1)上的通气孔配合,连接部件(8)上设有第一气孔(8a)和第二气孔(8b),第一气孔(8a)沿着连接部件(8)的轴向布置,第二气孔(8b)沿着连接部件(8)的径向布置,所述第一气孔(8a)分别与通气孔和第二气孔(8b)连接并形成气流通道,隔液透气部件(9)设置在第一气孔(8a)和/或第二气孔(8b)内,密封组件套在连接部件(8)上,连接部件(8)与通气孔配合时将密封组件压紧在密封组件与浮动部件(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盘的单元箱体,其特征在于,密封组件包括密封圈(10)、对密封圈(10)的位置形成限制的限位部件(11),密封圈(10)套在连接部件(8)上并与连接部件(8)间隙配合,所述连接部件(8)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连接部件(8)与通气孔螺纹连接,限位部件(11)套在连接部件(8)上并与连接部件(8)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盘的单元箱体,其特征在于,隔液透气部件(9)的材质为ePTEF。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浮盘的单元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孔(8a)的孔壁上设有环形槽(12),所述隔液透气部件(9)与环形槽(12)配合。
CN202123333921.4U 2021-12-28 2021-12-28 浮盘的单元箱体 Active CN2165820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33921.4U CN216582068U (zh) 2021-12-28 2021-12-28 浮盘的单元箱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33921.4U CN216582068U (zh) 2021-12-28 2021-12-28 浮盘的单元箱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82068U true CN216582068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28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33921.4U Active CN216582068U (zh) 2021-12-28 2021-12-28 浮盘的单元箱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820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2769B (zh) 一种车载汽油蒸气的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
US7584766B2 (en) Overfill prevention valve for shallow tanks
US4313459A (en) Automatic fill-stop valve
US4679581A (en) Fuel tank vent valve
KR19990036435A (ko) 오버 필링 밸브
CN205423356U (zh) 加压式液压油箱呼吸器
CN216582068U (zh) 浮盘的单元箱体
US3394842A (en) Pressure release device for a hydraulic tank
CN211203005U (zh) 一种坡度排气阀
US4376446A (en) Vent valve for fuel tanks and the like
US20210293341A1 (en) Thermodynamic valve for retaining vapours and gases and relieving pressure and vacuum
JP3064824B2 (ja) 燃料タンクの制御弁
CN216572142U (zh) 储油罐的气液分离装置
CN207906533U (zh) 双密封型紧急泄放阀
CN113120451B (zh) 液体密封泄压人孔
KR100577115B1 (ko) 액체 밀봉식 압력 진공 밸브장치
CN108223860A (zh) 双密封型紧急泄放阀
AU726581B2 (en) Vent assembly
CN110566700A (zh) 一种坡度排气阀
US20040107992A1 (en) Air release valve
CN110985724A (zh) 一种gvv阀保压结构及gvv阀
CN217892510U (zh) 一种防热膨胀溢流燃油箱
CN218086051U (zh) 一种飞机油箱用通气阀
JP4078142B2 (ja) 過給油防止バルブ
CN220622300U (zh) 一种液压油箱防窜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