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68061U - 调味油制备设备 - Google Patents

调味油制备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68061U
CN216568061U CN202123234406.0U CN202123234406U CN216568061U CN 216568061 U CN216568061 U CN 216568061U CN 202123234406 U CN202123234406 U CN 202123234406U CN 216568061 U CN216568061 U CN 2165680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primary
heating
absorption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3440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江
徐德成
苗志伟
陈国平
綦艳梅
彭秋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eishiyuan Foo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eishiyuan Foo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eishiyuan Foo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eishiyuan Foo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3440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680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680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680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ats And Perfum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调味油制备设备,包括:加热设备、吸收设备、气源设备和溶剂供给设备;所述加热设备内有腔体,用于放置待加热物料;所述气源设备、所述加热设备的内部腔体和所述吸收设备的内部腔体依次连通设置;所述溶剂供给设备的出料口与所述吸收设备的进料口连通设置,用于向所述吸收设备的内部腔体提供溶剂物料;所述吸收设备设有出料口,用于与成品储罐连通;所述吸收设备的进料口和所述吸收设备的出料口之间设置有回料管道组件,用于溶剂的循环流通;所述吸收设备和所述加热设备的内部腔体之间连通有回流管道组件,用于气体的循环流通。其降低了食品的安全风险,且降低了能量的损耗。

Description

调味油制备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食品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调味油制备设备。
背景技术
香辛料作为调味品被广泛使用,传统香辛料的加工有着多种方式,在食品用香精领域中,将香辛料作为原料经过油炸后产生厨房化熟香风味的香辛料香味油作为底味油,再加入其他食品用香料对香气进行调整,以制得食品用香精,用于各类食品的调香和调味。其中将香辛料加入热油中进行油炸的过程中,香辛料中的风味物质在热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了带有熟香风味的物质,并在热的作用下,风味物质变的活跃,从香辛料的植物体中散发出来,又因多数风味物质是挥发性有机物,与油炸所用的油脂具有相似相溶的特点,所以油炸的过程即是熟香风味形成并从香辛料植物体中向油炸所用油脂迁移的主要过程。
传统香辛料香味油制造方法为:将植物油、动物油等油脂放入容器中加热至120℃-220℃,再将粉碎的或不粉碎的香辛料加入到油脂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将香辛料过滤出来,滤出的溶剂便是香辛料香味油。
传统的香辛料香味油制作过程中需要将所有的油脂加热至120℃-220℃,且保温时间长,根据炸制温度的不用时间在1-24小时不等,所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调味油制备设备,其降低了食品的安全风险,且降低了能量的损耗。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调味油制备设备,包括:
加热设备、吸收设备、气源设备和溶剂供给设备;
所述加热设备内有腔体,用于放置待加热物料;
所述气源设备、所述加热设备的内部腔体和所述吸收设备的内部腔体依次连通设置;
所述溶剂供给设备的出料口与所述吸收设备的进料口连通设置,用于向所述吸收设备的内部腔体提供溶剂物料;
所述吸收设备设有出料口,用于与成品储罐连通;
所述吸收设备的进料口和所述吸收设备的出料口之间设置有回料管道组件,用于溶剂的循环流通;
所述吸收设备和所述加热设备的内部腔体之间连通有回流管道组件,用于气体的循环流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吸收设备包括一级吸收塔和二级吸收塔;
所述一级吸收塔设有一级进料口作为所述吸收设备的进料口与所述溶剂供给设备的出料口连通;
所述一级吸收塔与所述加热设备的内部腔体连通设置;
所述一级吸收塔和所述二级吸收塔之间连通有溶剂输送管道和气体输送管道,分别用于所述溶剂的输送和所述气体的输送;
所述二级吸收塔上设有二级出料口作为所述吸收设备的出料口;
所述回料管道组件设置在所述一级吸收塔的一级进料口和所述二级吸收塔的二级出料口之间;
所述回流管道组件连通在所述二级吸收塔和所述加热设备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一级吸收塔的侧壁上还设有一级进气口、一级出气口和一级出料口;
所述一级出料口设置在所述一级进料口的下方位置处;
所述一级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一级进料口和所述一级出料口之间,所述一级进气口与所述加热设备的内部腔体连通设置;
所述一级出气口临近所述一级进料口设置;
所述二级吸收塔的侧壁上还设有二级进气口、二级出气口和二级进料口;
所述二级进料口设置在所述二级出料口的上方位置处;
所述二级进料口和所述一级出料口通过所述溶剂输送管道连通;
所述二级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二级出料口和所述二级进料口之间,所述一级出气口和所述二级进气口通过所述气体输送管道连通;
所述二级出气口临近所述二级进料口设置,所述二级出气口处连通所述回流管道组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一级吸收塔的内部安装有一级喷淋件,所述一级喷淋件安装在所述一级进料口处,所述一级喷淋件与所述溶剂供给设备连通;
所述二级吸收塔的内部设有二级喷淋件,所述二级喷淋件与所述溶剂输送管道连通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一级吸收塔的内部设有一级气体分布筛,所述一级气体分布筛将所述一级吸收塔的内部腔体分割;
所述一级进料口位于所述一级气体分布筛的一侧,所述一级吸收塔与所述加热设备的连接处位于所述一级气体分布筛的另一侧;
所述二级吸收塔的内部设有二级气体分布筛,所述二级气体分布筛将所述二级吸收塔的内部腔体分割;
所述气体输送管道连接所述二级吸收塔处和所述溶剂输送管道连接所述一级吸收塔处分别位于所述二级气体分布筛的相对设置的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吸收设备的出料口处设置有三通阀,所述回料管道组件包括回料管主体和输送泵;
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吸收设备的出料口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端适用于连通所述成品储罐;
所述三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回料管主体连通,所述回料管主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吸收设备的进料口连通;
所述输送泵设置在所述回料管主体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气源设备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气源设备均与所述加热设备的内部腔体连通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回流管道组件包括回流管主体;
所述回流管主体的一端与所述吸收设备连通,所述回流管主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设备连通;
所述气源设备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主体上,且所述气源设备与所述回流管主体连通设置;
所述回流管主体上设有排空三通阀,所述排空三通阀的其中两端用于控制气体的流通,所述排空三通阀的另一端为排空端;
所述排空三通阀设置在所述气源设备和所述吸收设备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热设备包括加热壳体、盖体、电机、搅拌轴、搅拌桨叶和加热件;
所述加热壳体内有腔体且顶部设有开口;
所述盖体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加热壳体的开口上;
所述加热壳体的侧壁上设有气流入口,所述气流入口与所述气源设备、所述回流管道组件均连通设置;
所述盖体上开设有气流出口,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吸收设备连通设置;
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盖体上,所述搅拌轴安装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搅拌轴贯穿所述盖体伸入所述加热壳体的内部;
所述搅拌桨叶安装在所述搅拌轴伸入所述加热壳体的一端,用于搅拌所述待加热物料;
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加热壳体的底部,用于加热所述待加热物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热壳体的外壁设有保温层;
所述加热壳体的内壁设有不粘涂层;
所述加热壳体的内部腔体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侧壁与所述加热壳体的内壁相贴合;
所述搅拌轴贯穿所述隔板设置,所述搅拌桨叶设置在所述搅拌轴贯穿所述隔板的一端;
所述气流入口与所述搅拌桨叶同侧设置;
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多个板孔,用于气流的通过。
本申请实施例调味油制备设备设有加热待加热物料(可以为香辛料)的加热设备、吸收设备、气源设备和溶剂供给设备,其中,气源设备、加热设备和吸收设备依次连通设置,使得气源设备内部的气体可以通过加热设备传输至吸收设备内部。溶剂供给设备内可以放置溶剂油脂,溶剂供给设备与吸收设备的进料口连通,由此,可以将溶剂供给设备内的溶剂油脂输送至吸收设备中。吸收设备的进料口与吸收设备的出料口之间连通有回料管道组件,由此可以使得吸收设备内部的溶剂油脂可以通过回料管道组件从出料口处循环传输至吸收设备的进料口处,使得溶剂油脂可以循环使用。吸收设备和加热设备之间设有回流管道组件,由此,可以使得吸收设备内部的气流可以通过回流管道组件传输至加热设备中,使得气体可以循环使用。本申请实施例在进行调味油的制备时,首先将香辛料放入加热设备中,开启气源设备向加热设备中通气,开启溶剂供给设备向吸收设备通入溶剂油脂。此处,气源设备中的气体通过加热设备、吸收设备、回流管道组件形成循环回路,溶剂油脂通过回料管道组件形成循环回路。之后加热设备加热香辛料,其产生的香气跟随气流会传输至吸收设备内部,并由溶剂油脂进行混合,经过混合后的溶剂油脂可以通过回料管道组件进行循环,与跟随气流流动的香气在吸收设备内部进行进一步的混合,一定时间后得到成品调味油,成品调味油可以通过吸收设备的出料口进入成品储罐中进行储存。本申请实施例调味油制取设备只对加热物料中的香辛料进行了加热,而用量较大的溶剂油脂单独的放置在了溶剂供给设备中,不对溶剂油脂进行加热,这种方式即可降低物料加热时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以香辛料占比通常不超过溶剂油脂的10%计算,加热能耗只有传统炒锅的10%。且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了封闭式循环,又进一步的降低了能量损耗。且由于只加热了香辛料,而溶剂油脂处于低温状态,不会使得溶剂油脂在高温下产生过度氧化,同时因整个系统处于密闭状态,可以事先通入氮气等气体将氧气排出,使整个系统内部处于无氧状态,溶剂油脂完全隔绝氧气,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能。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降低了食品的安全风险,且降低了能量的损耗。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调味油制备设备的主体结构图;
图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调味油制备设备的加热设备的主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申请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申请的主旨。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调味油制备设备的主体结构图。图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调味油制备设备的加热设备的主体结构图。如图1或图2所示,该调味油制备设备包括:加热设备100、吸收设备200、气源设备400和溶剂供给设备300,其中,加热设备100内有腔体,用于放置待加热物料。气源设备400、加热设备100的内部腔体和吸收设备200的内部腔体依次连通设置。溶剂设备的出料口与吸收设备200的进料口连通设置,用于向吸收设备200的内部腔体提供溶剂油脂。吸收设备200设有出料口,用于与成品储罐500连通。吸收设备200的进料口与吸收设备200的出料口之间设有回料管道组件,用于溶剂油脂的循环使用。吸收设备200和加热设备100的内部腔体之间连通设有回流管道组件,用于气体的循环流通。
本申请实施例调味油制备设备设有加热待加热物料(可以为香辛料)的加热设备100、吸收设备200、气源设备400和溶剂供给设备300,其中,气源设备400、加热设备100和吸收设备200依次连通设置,使得气源设备400内部的气体可以通过加热设备100传输至吸收设备200内部。溶剂供给设备300内可以放置溶剂油脂,溶剂供给设备300与吸收设备200的进料口连通,由此,可以将溶剂供给设备300内的溶剂油脂输送至吸收设备200中。吸收设备200 的进料口与吸收设备200的出料口之间连通有回料管道组件,由此可以使得吸收设备200内部的溶剂油脂可以通过回料管道组件从出料口处循环传输至吸收设备200的进料口处,使得溶剂油脂可以循环使用。吸收设备200和加热设备100之间设有回流管道组件,由此,可以使得吸收设备200内部的气流可以通过回流管道组件传输至加热设备100中,使得气体可以循环使用。本申请实施例在进行调味油的制备时,首先将香辛料放入加热设备100中,开启气源设备400向加热设备100中通气,开启溶剂供给设备300向吸收设备200通入溶剂油脂。此处,气源设备400中的气体通过加热设备100、吸收设备200、回流管道组件形成循环回路,溶剂油脂通过回料管道组件形成循环回路。之后加热设备100加热香辛料,其产生的香气跟随气流会传输至吸收设备200内部,并由溶剂油脂进行混合,经过混合后的溶剂油脂可以通过回料管道组件进行循环,与跟随气流流动的香气在吸收设备200内部进行进一步的混合,一定时间后得到成品调味油,成品调味油可以通过吸收设备200的出料口进入成品储罐500中进行储存。本申请实施例调味油制取设备只对加热物料中的香辛料进行了加热,而用量较大的溶剂油脂单独的放置在了溶剂供给设备 300中,不对溶剂油脂进行加热,这种方式即可降低物料加热时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以香辛料占比通常不超过溶剂油脂的10%计算,加热能耗只有传统炒锅的10%。且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了封闭式循环,又进一步的降低了能量损耗。且由于只加热了香辛料,而溶剂油脂处于低温状态,不会使得溶剂油脂在高温下产生过度氧化,同时因整个系统处于密闭状态,可以事先通入氮气等气体将氧气排出,使整个系统内部处于无氧状态,溶剂油脂完全隔绝氧气,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能。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降低了食品的安全风险,且降低了能量的损耗。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热设备100可以通过连接管与吸收设备200进行连通。且连接管上可以设置鼓风设备进行吹气,由此更加的方便将气体输送至吸收设备200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收设备200包括一级吸收塔210和二级吸收塔220,其中,一级吸收塔210设有一级进料口位于吸收设备200的进料口与溶剂供给设备300的出料口连通,一级吸收塔210与加热设备100的内部腔体连通设置。一级吸收塔210和二级吸收塔220之间连通设有溶剂输送管道和气体输送管道两路管道,溶剂输送管道用于溶剂油脂的输送,气体输送管道用于气体、香气的输送。二级吸收塔220上设有二级出料口位于吸收设备200的出料口,回料管道组件设置在一级吸收塔210的一级进料口和二级吸收塔220 的二级出料口之间,回流管道组件设置在一级吸收塔210和加热设备100之间。
由此,进一步的使得制备的成品调味油的香气更加的浓郁,在加热设备 100中的香辛料加热散发出香气后,香气会先流至一级吸收塔210完成香气和溶剂油脂的第一次混合。混合后的溶剂油脂会流至二级吸收塔220内,且香气也会从一级吸收塔210流动至二级吸收塔220的内部,在二级吸收塔220内的香气和溶剂油脂再一次的发生混合。混合后的溶剂油脂从二级吸收塔220 的出料口处经过回料管道组件再次传至一级吸收塔210进行溶剂油脂的循环,同时香气也会从二级吸收塔220通过回流管道组件传至加热组件中进行气体的循环。由此,通过将吸收设备200设置为两级,一次循环发生两次混合,使得得到的成品调味油的香气更加的浓郁。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收设备200还可以包括三级吸收塔、四级吸收塔到N级吸收塔,相邻的吸收塔之间均通过溶剂输送管道和气体输送管道连通。且此时为N级吸收塔的N级出料口与一级吸收塔210的一级进料口通过回料管道组件连通,N级吸收塔与加热设备100 通过回流管道组件连通。
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级吸收塔210的侧壁上还设有一级进气口、一级出气口和一级出料口,一级出料口设置在一级进料口的下方位置处。一级进气口设置在一级进料口和一级出料口之间,一级进气口与加热设备100的内部腔体连通设置,一级出气口临近一级进料口设置。二级吸收塔220的侧壁上还设有二级进气口、二级出气口和二级进料口,二级进料口设置在二级出料口的上方位置处,二级进料口和一级出料口通过溶剂输送管道连通。二级进气口设置在二级出料口和二级进料口之间,一级出气口和二级进气口通过气体输送管道连通,二级出气口临近二级进料口设置,二级出气口处连通回流管道组件。
由此,使得在一级吸收塔210内部的混合为:加热设备100中产生的香气从以一级吸收塔210的一级进气口进入,由下至上流通,而通过一级吸收塔 210的一级进料口进入的溶剂油脂由上至下流动,由此,香气和溶剂油脂完成混合。在二级吸收塔220内部的混合为:从一级吸收塔210流动至二级吸收塔220内部的气体由下至上流动,从一级吸收塔210流动至二级吸收塔220内部的溶剂油脂由上至下流动,由此,完成混合。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上述的结构使得气体和溶剂油脂的流动更加的方便。
此处,应该指出的是,一级吸收塔210的一级进料口开设在一级吸收塔 210的顶部位置,一级吸收塔210的一级出料口开设在一级吸收塔210的底部位置。二级吸收塔220的二级出进料口开设在二级吸收塔220的顶部位置,二级吸收塔220的二级出料口开口在二级吸收塔220的底部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级吸收塔210的内部安装有一级喷淋件212,一级喷淋件212安装在一级进料口处,一级喷淋件212与溶剂供给设备300连通。二级吸收塔220的内部设有二级喷淋件222,二级喷淋件222与溶剂输送管道连通设置。由此,通过设置喷淋件可以更加的方便溶剂油脂的喷洒。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级喷淋件212和二级喷淋件222均为雾化器。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级喷淋件212可以设置有两个进料口,其中一个进料口与溶剂供给设备300连通,另一进料口与回料输送管道组件连通。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级吸收塔210 的一级进料口可以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与溶剂供给设备300连通。另一个一级进料口处安装一级喷淋件212,且与回料管道组件联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级吸收塔210的内部设有一级气体分布筛 211,一级气体分布筛211将一级吸收塔210的内部腔体分割。一级进料口位于一级气体分布筛211的一侧,一级吸收塔210与加热设备100的连接处位于一级气体分布筛211的另一侧。二级吸收塔220的内部设有二级气体分布筛 221,二级气体分布筛221将二级吸收塔220的内部腔体分割。气体输送管道连接二级吸收塔220处和溶剂输送管道连接一级吸收塔210处分别位于二级气体分布筛221的相对设置的两侧。由此,可以通过一级气体分布筛211和二级气体分布筛221将气体进行分割,且同时也可以将流经的溶质油脂进行分割,使得气体和溶剂油脂的接触面积更加的广。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级气体分布筛211 的筛孔和二级气体分布筛221的筛孔均可以为两百目。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级气体分布筛211 将一级吸收塔210的内部腔体分为了一级顶部腔体和一级底部腔体,其中,一级吸收塔210的一级进料口和一级出气口设置在一级顶部腔体处,一级吸收塔210的一级进气口和一级出料口设置在一级底部腔体处。二级气体分布筛221将二级吸收塔220的内部腔体分为了二级顶部腔体和二级底部腔体,其中,二级吸收塔220的二级进料口和二级出气口设置在二级顶部腔体处,二级吸收塔220的二级进气口和二级出料口设置在二级底部腔体处。
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级气体分布筛211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一级气体分布筛211依次间隔设置。二级气体分布筛221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二级气体分布筛221依次间隔设置。通过将一级气体分布筛211和二级气体分布筛221设置为两个以上,可以多次的分割气体和溶剂油脂,进一步的加大了气体和溶剂油脂的接触面积,使得成品调味油更加的有香味。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两个以上的一级气体分布筛211的筛孔可以错位设置,两个以上的二级气体分布筛221的筛孔也可以错位设置。
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收设备200的出料口处设置有三通阀600,回料管道组件包括回料管主体和输送泵。三通阀600的第一端与吸收设备200的出料口连通,三通阀600的第二端适用于连通成品储罐500。三通阀600的第三端与回料管主体连通,回料管主体的另一端与吸收设备200 的进料口连通。输送泵设置在回料管主体上,用于输送溶剂油脂。由此,通过三通阀600的设置可以更加的方便溶剂油脂的输送。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是实现方式中,输送泵可以为计量输送泵,由此方便控制溶剂油脂的输送量。
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气源设备400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气源设备400均与加热设备100的内部腔体连通设置。由此,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气源生产不同氧化风味的调味油。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气源设备400包括储罐410、控制阀420和流量计 430,储罐410内有腔体用于储存气体,储罐410的出气口与加热设备100的内部腔体连通设置,控制阀420和流量计430均设置在储罐410的出气口处。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溶剂供给设备300包括溶剂储存罐和计量输送泵,其中,计量输送泵设置在溶剂储存罐的出口和一级吸收塔210的一级进料口之间,由此,通过计量输送泵控制溶剂油脂的流出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回流管道组件包括回流管主体,回流管主体的一端与吸收设备200连通,回流管主体的另一端与加热设备100连通。气源设备400设置在回流管主体上,且气源设备400与回流管主体连通设置。回流管主体上设有三通阀700,三通阀700的其中两端用于控制气体的流通,三通阀700的另一端为排空端。三通阀700设置在气源设备400和吸收设备200之间。由此,可以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之前进行排空处理。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主管,主管的一端与加热设备100的内部腔体连通,主管的另一端与三通阀700的一端连通。气源设备400连通在主管上。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管上还设置有鼓风机800,用于气体的输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热设备100包括加热壳体110、盖体120、电机130、搅拌轴140、搅拌桨叶150和加热件170,加热壳体110内有腔体且顶部设有开口,盖体120可拆卸安装在加热壳体110的开口上。加热壳体110 的侧壁上设有气流入口,气流入口与气源设备400、回流管道组件均连通设置。盖体120上开设有气流出口,气流出口与吸收设备200连通设置。电机130 固定安装在盖体120上,搅拌轴140安装在电机130的输出轴上,搅拌轴140贯穿盖体120伸入加热壳体110的内部。搅拌桨叶150安装在搅拌轴140伸入加热壳体110的一端,用于搅拌待加热物料。加热件170设置在加热壳体110的底部,用于加热待加热物料。
更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热壳体110的外壁设有保温层111,加热壳体110的内壁设有不粘涂层11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热壳体110的内部腔体还设有隔板160,隔板160的侧壁与加热壳体110的内壁相贴合,搅拌轴140贯穿隔板160设置,搅拌桨叶150设置在搅拌轴140贯穿隔板160的一端。气流入口与搅拌桨叶150同侧设置,隔板160上开设有多个板孔,用于气流的通过。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筛孔的孔径可以为一百目。
此处,还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热件170为电加热件170。
本申请实施例调味油制取设备包括由加热设备、一级吸收塔210、二级吸收塔220、气源设备400构成的气体流动回路,由溶剂供给设备300一级吸收塔210、二级吸收塔220构成的溶剂油脂流动回路。
在制备调味油时,在加热壳体110的内部放入香辛料,相应的气源设备400中的控制阀420打开,三通阀700排空端打开,储罐410内的气体通过主管从加热壳体110的气流入口进入加热壳体110的内部腔体,并从盖体120上的气流出口流出,经过连接管将气体输送至一级吸收塔210的一级进气口处,进入一级吸收塔210内,并通过气体输送管道输送至二级吸收塔220的二级进气口处,经过二级吸收塔220的二级出气口并流经回流管主体输送至排空三通管的排空端。由此,将本申请实施例的内部空气排空,并充设预设气体。
之后加热件170开设对香辛料进行加热,电机130转动,带动搅拌轴140 转动,带动搅拌桨叶150进行转动,由此,对香辛料进行炒制。炒后的香气从盖体120的气流出口通过连接管进入一级吸收塔210,同时溶剂储存罐中的溶剂油脂通过一级进料口进入一级吸收塔210的内部,溶剂油脂从上至下流动,香气由下至上流动,由此溶质油脂和香气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溶剂油脂可以通过溶剂输送管道经过二级进料口进入二级吸收塔220内,一级吸收塔 210的香气可以通过气体输送管道经二级进气口进入二级吸收塔220内。溶剂油脂从上至下流动,香气由下至上流动,由此溶质油脂和香气进行再次混合。
再次混合后的溶剂油脂可以通过回料管主体返回至一级吸收塔210内部,进行在再一次的混气液混合。二级吸收塔220内的香气可以通过回流管主体、三通阀700、主管再次进入加热壳体110的内部腔体进行循环利用。直至得到调味油成品,调味油成品经过二级出料口进入成品储罐500进行储存。
本申请实施例只加热物料中的香辛料,而用量较大的溶剂—油脂不加热,这种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物料加热时所需的能源消耗,以香辛料占比通常不超过溶剂油脂的10%计算,加热能耗只有传统炒锅的10%,另外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封闭式循环,加热壳体110的保温材料可以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并且,本申请实施例避免使用工业用炒锅敞口开放式设备,所有物料均处于密闭环境中,过程中不产生不会产生热蒸汽,不会发生烫伤等生产安全事故。且使调味油的生产除了加热壳体110中的香辛料外,所使用的溶剂油脂处于低温状态,不会使油脂在高温下产生过度氧化,同时因整个系统处于密闭状态,可通入氮气将设备内的氧气排出,使整个体系中处于无氧状态,油脂完全隔绝氧气,保证食品安全。
另一方面,本申请可实现通氧量根据需要定量供给,实现氧化程度可控,根据需要生产特定氧化风味的调味油产品。这是传统敞口式炒锅无法实现的创新加工方式。并且传统的香辛料调味油制取过程完成后,加热后的香辛料被过滤出来,其植物体内仍保留有较多的风味物质没有充分利用,滤出后只能丢弃。而本申请中香辛料在加热壳体110中在特定的温度下持续挥发出香气物质,在一定的工艺时间和温度后,其挥发性精油已全部挥发出物料,且挥发性物质处于密闭循环系统中,无损失,将被溶剂油充分吸收,可以做到香辛料有效成分最大化利用,提高物料经济价值利用率。
同时,本申请所制备的香辛料香味油是采用热加工方式自然生香,具有天然厨房化的愉悦、诱人风味。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低能耗、生产安全风险低、食品安全风险低、原有有效物料利用率高、所制得的调味油香气诱人的优点。
关于本申请实施例调味油制取设备的应用现给实施例1和对比例2
实施例1:
材料为:溶剂油脂选用一级大豆油1000升,香辛料选用韩城大红袍花椒 100公斤,加热炉温度设定170±5℃,加热炉电机130转速设定120转/分钟,计时120分钟,循环系统内氧气含量1升。
工艺为:
将韩城大红袍花椒100kg投入加热设备100中。将三通阀600置与计量输送泵Ⅱ连通状态。开启计量输送泵I,泵入1000L大豆色拉油。置三通阀700 开启至排空状态,开启氮气控制阀420I、启动鼓风机800并以100升/分钟排空设备管路设备10分钟后关闭氮气控制阀420I,置三通阀700与鼓风机800 连通的循环连通状态,开启通入氧气控制阀420Ⅱ,通入量1升/分钟通入1分钟后关闭氧气控制阀420Ⅱ。开启加热设备100加热升温至170±5℃,开启计量输送泵Ⅱ,流量为1000L/小时,依次开启一级喷淋件212、二级喷淋件222,调节二级喷淋件222速度和三通阀600以使一级吸收塔210和二级吸收塔220 底部保持一定高度的油脂,从而使循环气流不通过吸收塔底部的溶剂吸收油管路。时间结束后打开置三通阀600与成品储罐500连接状态,放出溶剂油脂称为花椒油一号。
对比例1:
溶剂油脂选用一级大豆油1000升,香辛料选用韩城大红袍花椒100公斤,采用传统的炒锅加热条件170±5℃,搅拌轴140转速设定120转/分钟。将溶剂油脂一级大豆油1000升倒入锅中并开动搅拌轴140以120转/分钟搅拌,开启加热至170±5℃,倒入韩城大红袍花椒100公斤,待温度回升至175℃后自然冷却室温,将花椒和油脂过200目滤布,得花椒调味油称为花椒调味油二号。
经比较,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调味油制取设备制出的花椒油一号的安全性能更高,香味成分更高、能源消耗更低。具体的相关数据如表1、表2和表 3所示:
表1安全性能指标检测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89674910000161
表2香味成分检测对比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589674910000162
表3能源消耗对比
序号 样品 KW/h
1 花椒油一号 63.21
2 花椒油二号 285.71
花椒的香气成分中主要以a-蒎烯、月桂烯、D-柠檬烯、芳樟醇含量最高,尤其以D-柠檬烯最高,在花椒挥发油中,以上四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占到红花椒挥发性香气成分超过50%,以上几种物质以及总挥发性物质含量来对比所获得花椒油其香气成分含量具有正相关性。从对比可以看到采用本申请获得花椒油一号挥发物总量显著高于传统方式制得的花椒油二号,各成分之间的含量比例较为相近,说明香气组成比例相似,感官上香气类型接近,香气强度上有强弱之分,也说明采用本申请可以获得浓度更高的花椒油产品,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调味油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设备、吸收设备、气源设备和溶剂供给设备;
所述加热设备内有腔体,用于放置待加热物料;
所述气源设备、所述加热设备的内部腔体和所述吸收设备的内部腔体依次连通设置;
所述溶剂供给设备的出料口与所述吸收设备的进料口连通设置,用于向所述吸收设备的内部腔体提供溶剂物料;
所述吸收设备设有出料口,用于与成品储罐连通;
所述吸收设备的进料口和所述吸收设备的出料口之间设置有回料管道组件,用于溶剂的循环流通;
所述吸收设备和所述加热设备的内部腔体之间连通有回流管道组件,用于气体的循环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味油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设备包括一级吸收塔和二级吸收塔;
所述一级吸收塔设有一级进料口作为所述吸收设备的进料口与所述溶剂供给设备的出料口连通;
所述一级吸收塔与所述加热设备的内部腔体连通设置;
所述一级吸收塔和所述二级吸收塔之间连通有溶剂输送管道和气体输送管道,分别用于所述溶剂的输送和所述气体的输送;
所述二级吸收塔上设有二级出料口作为所述吸收设备的出料口;
所述回料管道组件设置在所述一级吸收塔的一级进料口和所述二级吸收塔的二级出料口之间;
所述回流管道组件连通在所述二级吸收塔和所述加热设备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味油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吸收塔的侧壁上还设有一级进气口、一级出气口和一级出料口;
所述一级出料口设置在所述一级进料口的下方位置处;
所述一级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一级进料口和所述一级出料口之间,所述一级进气口与所述加热设备的内部腔体连通设置;
所述一级出气口临近所述一级进料口设置;
所述二级吸收塔的侧壁上还设有二级进气口、二级出气口和二级进料口;
所述二级进料口设置在所述二级出料口的上方位置处;
所述二级进料口和所述一级出料口通过所述溶剂输送管道连通;
所述二级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二级出料口和所述二级进料口之间,所述一级出气口和所述二级进气口通过所述气体输送管道连通;
所述二级出气口临近所述二级进料口设置,所述二级出气口处连通所述回流管道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味油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吸收塔的内部安装有一级喷淋件,所述一级喷淋件安装在所述一级进料口处,所述一级喷淋件与所述溶剂供给设备连通;
所述二级吸收塔的内部设有二级喷淋件,所述二级喷淋件与所述溶剂输送管道连通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味油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吸收塔的内部设有一级气体分布筛,所述一级气体分布筛将所述一级吸收塔的内部腔体分割;
所述一级进料口位于所述一级气体分布筛的一侧,所述一级吸收塔与所述加热设备的连接处位于所述一级气体分布筛的另一侧;
所述二级吸收塔的内部设有二级气体分布筛,所述二级气体分布筛将所述二级吸收塔的内部腔体分割;
所述气体输送管道连接所述二级吸收塔处和所述溶剂输送管道连接所述一级吸收塔处分别位于所述二级气体分布筛的相对设置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调味油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设备的出料口处设置有三通阀,所述回料管道组件包括回料管主体和输送泵;
所述三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吸收设备的出料口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端适用于连通所述成品储罐;
所述三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回料管主体连通,所述回料管主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吸收设备的进料口连通;
所述输送泵设置在所述回料管主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调味油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设备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气源设备均与所述加热设备的内部腔体连通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调味油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道组件包括回流管主体;
所述回流管主体的一端与所述吸收设备连通,所述回流管主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设备连通;
所述气源设备设置在所述回流管主体上,且所述气源设备与所述回流管主体连通设置;
所述回流管主体上设有排空三通阀,所述排空三通阀的其中两端用于控制气体的流通,所述排空三通阀的另一端为排空端;
所述排空三通阀设置在所述气源设备和所述吸收设备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调味油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设备包括加热壳体、盖体、电机、搅拌轴、搅拌桨叶和加热件;
所述加热壳体内有腔体且顶部设有开口;
所述盖体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加热壳体的开口上;
所述加热壳体的侧壁上设有气流入口,所述气流入口与所述气源设备、所述回流管道组件均连通设置;
所述盖体上开设有气流出口,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吸收设备连通设置;
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盖体上,所述搅拌轴安装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搅拌轴贯穿所述盖体伸入所述加热壳体的内部;
所述搅拌桨叶安装在所述搅拌轴伸入所述加热壳体的一端,用于搅拌所述待加热物料;
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加热壳体的底部,用于加热所述待加热物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味油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壳体的外壁设有保温层;
所述加热壳体的内壁设有不粘涂层;
所述加热壳体的内部腔体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侧壁与所述加热壳体的内壁相贴合;
所述搅拌轴贯穿所述隔板设置,所述搅拌桨叶设置在所述搅拌轴贯穿所述隔板的一端;
所述气流入口与所述搅拌桨叶同侧设置;
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多个板孔,用于气流的通过。
CN202123234406.0U 2021-12-21 2021-12-21 调味油制备设备 Active CN2165680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34406.0U CN216568061U (zh) 2021-12-21 2021-12-21 调味油制备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34406.0U CN216568061U (zh) 2021-12-21 2021-12-21 调味油制备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68061U true CN216568061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15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34406.0U Active CN216568061U (zh) 2021-12-21 2021-12-21 调味油制备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680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667667B2 (ja) 食料品を再加熱および/または仕上げベーキング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並びにベーキング噴霧混合物を発生させるための装置
US7317173B2 (en) Oven including smoking assembly in combination with one or more additional food preparation assemblies
JP2018536826A (ja) 熱風及び導入される流体により食品成分を調理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CN201042379Y (zh) 一种多功能蒸汽烤箱
JP3361273B2 (ja) 原材料より成分を抽出する装置
CN208551168U (zh) 蒸烤一体式装置
CN104523138A (zh) 一种食物快速蒸煮装置及其快速蒸煮方法
KR102534143B1 (ko) 분무된 물 입자들 및 공기를 이용한 조리를 위한 프로세스 및 장치
US2568022A (en) Barbecue oven
CN101968049A (zh) 一种新型果蔬运输箱体、智能变量通风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216568061U (zh) 调味油制备设备
CN211532765U (zh) 一种烟草发酵储运设备
CN108514339A (zh) 一种多味鲜玉米单传动式蒸烤装置
CN114190445A (zh) 调味油制备设备
CN213369770U (zh) 一种皮蛋制作用恒温加工装置
KR102235240B1 (ko) 맥아 발아건조기
WO2006046268A1 (en) Automatic pop-corn dispensing machine
CN216568062U (zh) 调味油制取设备
CN109718108A (zh) 一种热气流炒制中药饮片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3520161A (zh) 一种饮品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45358A (zh) 调味油制取设备
KR20110107891A (ko) 과일주스 제조장치
CN108669515A (zh) 一种火锅底料及其制备方法
US1713537A (en) Machine for manufacturing cheese
CN220917204U (zh) 可使烤制食材具有特殊香味的烤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