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63810U - 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63810U CN216563810U CN202122284983.4U CN202122284983U CN216563810U CN 216563810 U CN216563810 U CN 216563810U CN 202122284983 U CN202122284983 U CN 202122284983U CN 216563810 U CN216563810 U CN 2165638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ug
- connector
- socket
- arm
-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组件包括有相互配合插接的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以及安装于插头连接器上的连接器位置保证件,连接器位置保证件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两侧向前延伸的两个弹性臂以及连接在两个弹性臂前端的连接臂,通过增设连接臂连接在两个弹性臂前端,增强连接器位置保证件的结构强度,并在插头连接器上凸设有防脱块位于连接臂后方,能够防止连接器位置保证件轻易脱离出插头连接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汽车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配合插接的一插座连接器和一插头连接器,一连接器位置保证件安装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壳体内,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包括一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两侧向前延伸两个独立的弹性臂,为了防止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脱离所述壳体,需要在所述壳体上凸设两个卡定块,两个所述弹性臂的侧边各凸设一配合卡定块分别与两个所述卡定块前后挡止以防止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向后退出所述壳体。
然而,由于所述弹性臂设置为细长结构,具有良好的弹性且两个所述弹性臂仅后端与所述主体部连接,使得所述弹性臂的前端在容易受到抵压时容易产生变形,造成所述配合卡定块与所述卡定块之间的位置改变而不再互相前后挡止,甚至导致连接器位置保证件脱离所述收容凹部,从而不能起到保证所述插头连接器和所述插座连接器位置的锁定,且弹性臂强度弱,具有过度变形断裂的风险,影响使用。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通过在连接器位置保证件上增设连接臂连接在两个弹性臂前端,并在插头壳体上凸设防脱块位于连接臂后方,防止连接器位置保证件脱离出插头壳体的收容凹部并增强连接器位置保证件的结构强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一插座壳体和收容于所述插座壳体内的多个插座端子,所述插座壳体包括一对接腔,所述插座壳体的顶壁朝向所述对接腔凸设有一扣合部;一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一插头壳体,所述插头壳体包括多个筒状对接部用以收容多个插头端子,所述插头壳体包括一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位于多个所述筒状对接部的上方,自所述第一表面向上凸设并向后延伸弹性的一锁扣臂,所述锁扣臂包括一锁扣部和一按压部,所述锁扣部与所述扣合部扣合;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锁扣臂之间具有一收容凹部,且所述收容凹部向后贯穿所述插头壳体的后端,自所述第一表面向上凸设一防脱块位于所述收容凹部内,自所述第一表面凸设两个侧壁分别位于所述锁扣臂的相对两侧,每一所述侧壁朝内凸设一卡定块,一连接器位置保证件安装于所述收容凹部,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包括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两侧向前延伸的两个弹性臂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弹性臂前端的一连接臂,所述主体部、两个所述弹性臂以及所述连接臂围设成一中空框体,所述主体部向上凸设有至少一第一挡块,所述第一挡块位于所述按压部的下方,每一所述弹性臂的侧边设有一卡定凹槽,所述卡定块与所述卡定凹槽卡合,所述防脱块位于所述连接臂的后方,用以挡止所述连接臂向后过度位移。
进一步,所述连接臂包括连接在两个所述弹性臂的内侧的两个宽部和位于两个所述宽部之间的一窄部,所述防脱块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窄部的后端面与所述宽部的后端面之间,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一横向方向上,两个所述宽部的相对侧边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防脱块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锁扣臂包括沿横向方向相对的两个延伸臂,所述锁扣部和所述按压部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延伸臂的中部和后端以形成一体式,两个所述弹性臂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延伸臂的外侧且所述连接臂的厚度小于所述弹性臂的厚度。
进一步,所述锁扣臂包括一加强块自所述第一表面凸设且连接每一所述延伸臂的前端,所述加强块横向延伸超出所述延伸臂的两侧且所述加强块的后端面挡止于所述弹性臂、所述连接臂的前端面。
进一步,所述插头壳体包括一顶壁面,所述顶壁面高于所述第一表面,自所述插头壳体的顶壁面向下凹设一操作空间,所述操作空间连通于所述收容凹部,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还包括一手柄部,所述手柄部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凸起并位于所述第一挡块的后方,所述手柄部向上凸起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挡块的向上凸起的距离,所述手柄部收容于所述操作空间内且间隔设于所述按压部后方,所述手柄部的后端凹设有一防缩凹槽。
进一步,每一所述侧壁的上端缘朝向所述锁扣臂延伸有一挡板,每一所述挡板朝向所述按压部的一侧凸设一第二挡块,所述按压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凸设有两个侧卡块,在上下方向上所述侧卡块位于所述第二挡块和所述第一挡块之间,且每一所述弹性臂对应位于每一所述挡板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插座壳体包括沿前后方向贯穿设置的多个插座端子槽以收容多个所述插座端子,自所述插座壳体的后端向后延伸出矩形状的多个隔板,每一所述隔板包括水平设置的上侧边和下侧边、以及竖直设置的后侧边,相邻两个所述插座端子之间设有一个所述隔板,所述插座端子的顶面低于每一所述隔板的上侧边,所述插座端子的底面高于每一所述隔板的下侧边,每一所述隔板的后侧边向后超出所述插座端子的后端面。
进一步,所述插座壳体的顶壁与侧壁之间设有多个加强肋,每一所述加强肋自所述插座壳体的顶壁倾斜向下连接至所述插座壳体的侧壁。
进一步,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包括前后贯穿的一插头端子孔,自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的内壁面朝内延伸出一矛状部,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的下表面凹设一容纳槽位于所述矛状部的后方,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一端子位置保证件,所述端子位置保证件包括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凸伸的多个锁止部,所述插头端子安装于所述插头端子孔内,所述插头端子包括一筒状主体部和自所述筒状主体部外表面凹设的一卡止槽,每一所述矛状部部分进入所述卡止槽内以挡止所述卡止槽的前边缘,每一所述锁止部对应安装于每一所述容纳槽中并挡止所述筒状主体部的后方。
进一步,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于所述插头端子孔的前端设有一前挡部,所述前挡部位于所述矛状部的前方,且从前向后的投影方向上看,所述前挡部的投影位于所述矛状部的投影的上方,所述前挡部挡止所述插头端子的前端面的四周。
进一步,所述前挡部将所述插头端子孔的前端分成一上开口和一下开口,所述矛状部沿前后方向与所述下开口相对准,所述前挡部于所述上开口的四周设有自前向后倾斜的多个导引面,所述上开口小于所述下开口。
进一步,每一所述弹性臂的侧边凸设有一第一限位块和一第二限位块,所述卡定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在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块凸伸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限位块凸出的距离,当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插入所述收容凹部时,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侧面先抵持所述卡定块的侧面并随着向前位移而最终与所述卡定块分离,直至所述第一限位块位移到所述卡定块的前方。
进一步,所述插头壳体包括一片状部间隔设置于多个所述筒状对接部的上方,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片状部的上表面,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向上凸设有一防呆键连接至所述片状部的下表面,相邻两个所述筒状对接部左右间隔开;自所述插座壳体的底壁向上凸设多个分隔片以分隔多个所述插座端子,所述分隔片为T型,任一所述分隔片的顶板的横向两侧均设有一防呆键槽,多个所述筒状对接部插入所述对接腔中,每一所述分隔片被夹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筒状对接部之间,且所述分隔片的顶板位于所述筒状对接部的上方,多个所述防呆键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防呆键槽中,在前后方向上,一部分所述防呆键、所述防呆键槽的长度大于其余所述防呆键、所述防呆键槽的长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安装于所述收容凹部内,不仅两个所述弹性臂的后端与所述主体部相连,而且两个所述弹性臂的前端之间还连接有所述连接臂,使得所述两个所述弹性臂的前后两端都被连接为一体,从而增强了两个所述弹性臂的强度,限制了两个所述弹性臂过度向内变形,保证每一所述弹性臂的侧边的所述卡定凹槽与所述卡定块相卡合以对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的位移进行一次有效阻挡,自所述第一表面向上凸设所述防脱块位于所述连接臂的后方,以对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的位移进行二次有效阻挡,防止所述连接臂向后过度位移而使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退出所述收容凹部,所述主体部、所述弹性臂以及所述连接臂围设成中空框体,中空框体结构以提供让位空间供所述扣合部进入所述锁扣部,避免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受到所述扣合部和所述锁扣部过度抵压而磨损,并且结构轻巧美观,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凸设有至少一第一挡块位于所述按压部的下方,以限制所述按压部向下运动使得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解锁脱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未对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未对接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对接后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俯视图;
图6为图5沿A-A的剖视图;
图7为图5沿B-B的剖视图;
图8为图5沿C-C的剖视图;
图9为图5沿D-D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后视图;
图11为图10沿E-E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0沿F-F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2区域G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插头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插头壳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位置保证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插头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件用于汽车的高压信号采集,包括一插座连接器100和一插头连接器200,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向下安装在一电路板上(未图示),且与所述插头连接器200沿前后方向对接。为了描述的准确性,如图1所示,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和所述插头连接器200互相靠近的一端定义为前端。
如图1至图3以及图14所示,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包括一插座壳体1、多个插座端子2、以及两个金属固定件3,所述插座壳体1大致为矩状的框体,具有顶壁、底壁、后壁以及左右两个侧壁,所述插座壳体1设置有多个插座端子槽11沿前后方向贯穿后壁以收容多个所述插座端子2。所述插座壳体1的顶壁、底壁、后壁以及左右两个侧壁共同围设以形成一对接腔12供所述插头连接器200插入,所述对接腔12内包括自所述插座壳体1的顶壁向下凸设的一扣合部121以与所述插头连接器200扣合锁定,所述扣合部121的前端面设为倾斜面以便于引导所述插头连接器200插入,自所述插座壳体1 的底壁向上凸设的多个分隔片122以分隔相邻的多个所述插座端子2,使得相邻的所述插座端子2之间的爬电距离增加,无需进一步扩大相邻所述插座端子2之间的间距,保证了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小型化,所述分隔片122呈T字形,并在前后方向延伸连接至所述插座壳体1的后壁。在多个所述分隔片122中,任一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的横向两侧均设有一防呆键槽123,且一部分相邻的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后端相互横向连接,另一部分相邻的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后端未相互连接,自所述插座壳体1的左右两侧壁各自朝内凸设两个肋条124,所述肋条124与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左右间隔开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所述肋条124与相邻的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之间以及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之间均设有所述防呆键槽123,其中后端未相互连接的相邻两个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之间的所述防呆键槽123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后端相互连接的相邻两个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之间的防呆键槽123的长度,所述肋条124 与相邻的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之间的所述防呆键槽123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后端相互连接的相邻两个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之间的所述防呆键槽123的长度。多个所述防呆键槽123用于与所述插头连接器200上设置的防呆结构配合实现防呆,相邻的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后端相互连接能够提高单个所述分隔片122的结构强度,同时设置较长的所述防呆键槽123能够使互配的所述插头连接器200的防呆结构的强度增强。
如图2、图3和图7所示,自所述插座壳体1的后端向后延伸出矩形状的多个隔板13,多个所述隔板13沿左右方向排列,且每一所述隔板13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插座端子槽11之间,多个所述隔板13和多个所述分隔片12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隔板13包括水平设置的上侧边、下侧边、以及竖直设置的后侧边,多个所述插座端子2沿前后方向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插座端子槽11时,每一所述插座端子2的顶面低于每一所述隔板13的上侧边,所述插座端子2的底面高于每一所述隔板13的下侧边,每一所述隔板 13的后侧边向后超出所述插座端子2的后端面,所述隔板13提供足够大的隔绝面积,同样增加了相邻所述插座端子2之间的爬电距离,无需进一步扩大相邻所述插座端子2 之间的间距,保证了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小型化,进一步自所述插座壳体1的后端两侧向后延伸出两个矩形后侧板14,保护位于两侧的所述插座端子2,避免所述插座端子 2露出受到外部因素污染等而损坏。
如图2和图14所示,所述插座壳体1还包括多个加强肋15,每一所述加强肋15 自所述插座壳体1的顶壁倾斜向下连接至所述插座壳体1的侧壁,以增强所述插座壳体 1两端边缘的结构强度,同时方便操作者用手抓持所述插座壳体1,方便组装和对插。自所述插座壳体1的左右两个侧壁各自向外凸设有两个固定块16,两个所述固定块16 一前一后设置在所述插座壳体1的外壁面上,且每一所述固定块16的内壁面与所述插座壳体1的外壁面上形成有一固定间隙161用于卡接所述金属固定件3。
如图1至图3以及图14所示,多个所述插座端子2从所述插座壳体1的后端向前插入多个所述插座端子槽11内,每一所述插座端子2包括延伸进入所述对接腔12的一针状接触部21,卡接于所述插座端子槽11内的一固持部22,延伸出所述插座壳体1的后壁的一焊接部23,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针状接触部21被位于二者之间的一个所述分隔片122所分隔,相邻的两个所述焊接部23被位于二者之间的一个所述隔板13所隔开。
如图1、图2以及图14所示,两个所述金属固定件3分别安装在所述插座壳体1 的左右两个侧壁外,在上下方向上插入到所述固定间隙161中,以将所述插座连接器100 固定到电路板上(未图示)。
如图1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包括一插头壳体4、多个插头端子5、一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一端子位置保证件7、以及多根线缆8。如图1和图15所示,所述插头壳体4包括一插头本体41以及自所述插头本体41向前延伸出的一片状部42和多个筒状对接部43,所述片状部42进一步横向延伸并遮蔽设置在多个所述筒状对接部43的上方,定义所述片状部42的上表面为一第一表面421。
如图7、图11、图15以及图16所示,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43一体向上凸设有一防呆键431连接至所述片状部42的下表面,多个所述防呆键431对应插接于所述插座壳体1的所述防呆键槽123中,多个所述防呆键431分别具有长短两个规格,短的所述防呆键431相对设置在后端并向后连接至所述插头本体41,长的所述防呆键431相对设置在前端并向后连接至所述插头本体41,并相较所述短的所述防呆键431更能支撑所述片状部42前端,防止所述片状部42在成型时前端缺乏支撑而塌陷变形。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43包括前后贯穿设置的一插头端子孔432以收容一个所述插头端子5,自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43的内壁面朝内延伸出一矛状部433,所述矛状部433部分设置为倾斜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的变形以避让所述插头端子5的插入且能够在所述插头端子5 完全插入到位时挡止所述插头端子5向后退出,进一步,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43的下表面凹设有一容纳槽434位于所述矛状部的433后方以收容部分所述端子位置保证件7,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43于所述插头端子孔432的前端设有一前挡部435,所述前挡部 435将所述插头端子孔432的前端分成一上开口432a和一下开口432b,所述前挡部435 位于所述矛状部433的前方,且从前向后的投影方向上看,所述前挡部435的投影位于所述矛状部433的投影的上方,所述前挡部435挡止所述插头端子5的前端的四周,所述上开口432a的四周设有多个自前向后倾斜的导引面,以供所述插座端子5对准插入,所述上开口432a小于所述下开口432b,所述矛状部433沿前后方向与所述下开口432b 相对准,以便于后续需要更换所述插头端子5时,可通过所述下开口432b拨动所述矛状部433变形进行解锁,使所述矛状部433不再挡止所述插头端子5从而将所述插头端子5拔出。
如图1、图15所示,所述插头壳体4还包括自所述第一表面421向上凸设并向后延伸弹性的一锁扣臂44,所述锁扣臂44包括沿横向方向相对的两个延伸臂441,一锁扣部442和一按压部443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延伸臂441的中部和后端以形成一体式,以及两个加强块444自所述第一表面421凸设且分别对应连接两个所述延伸臂441的前端,所述锁扣部442呈朝上开口状以接收所述扣合部121,所述按压部443的相对两侧分别凸设有两个侧卡块4431,所述加强块444用于加强所述锁扣臂44与所述第一表面421 连接处的强度,避免所述锁扣臂44多次弹性变形后根部产生翘曲的问题,进一步所述加强块444横向延伸超出所述延伸臂441的两侧。
如图1及图16所示,所述插头壳体4还包括一收容凹部45以安装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所述收容凹部45位于所述锁扣臂44与所述第一表面421之间,所述收容凹部45向后贯穿所述插头壳体4的后端。进一步,如图15、图16所示,自所述第一表面 421凸设两个侧壁46分别位于所述锁扣臂44的左右两侧,每一所述侧壁46朝内凸设一卡定块461,每一所述侧壁46的上端缘朝向所述锁扣臂44延伸有一挡板462,每一所述挡板462靠近所述按压部443的一端朝向所述按压部443的一侧凸设一第二挡块463,如图8所示,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二挡块463位于所述侧卡块4431的上方,以限制所述锁扣臂44向上的行程,避免所述锁扣臂44受外力作用过度向上变形而产生弹性疲乏甚至断裂。如图2、图3所示,自所述第一表面421向上凸设一防脱块47位于所述收容凹部45内,所述防脱块47的前端面设置为竖直的挡面而后端面设置为倾斜面。
如图15、图16所示,所述插头壳体4包括一顶壁面R,所述顶壁面R即为所述插头本体41的上表面,所述顶壁面R高于所述第一表面421,自所述插头壳体4的顶壁面 R向下凹设有一操作空间S,所述操作空间S连通于所述收容凹部45,以共同形成更大的空间来收容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以便于技术人员操作移动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
如图1至图7以及图18所示,所述插头端子5包括一筒状主体部51用于接收所述插座端子2的所述针状接触部21,以及一接线部52以夹持连结所述线缆8的导体,自所述筒状主体部51的表面凹设有一卡止槽511,当所述插头端子5沿前后方向插入所述插头端子孔432内时,部分倾斜的所述矛状部433引导所述筒状主体部52插入直至所述筒状主体部51的前端面被所述前挡部435所挡止,此时所述矛状部433部分进入所述卡止槽511内以挡止在所述卡止槽511的前边缘防止所述插头端子5向后退出,所述插头端子5插入到位。
如图1、图6以及图17所示,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沿前后方向安装于所述收容凹部44内,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包括一主体部61、自所述主体部61两侧向前延伸的两个弹性臂62、连接在两个所述弹性臂62前端的一连接臂63以及自所述主体部61 向上凸设形成的一手柄部64;所述主体部61、两个所述弹性臂62以及所述连接臂63 围设成中空框体,两个所述弹性臂62的前后端均被连接起来,一方面增强了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的结构强度,避免所述弹性臂62过度向内变形而损坏,另一方面中空框体结构提供让位空间供所述扣合部121和所述锁扣部442上下扣合;所述主体部61 向上凸设有两个第一挡块611,并如图8所示两个所述第一挡块611位于所述按压部443 的下方,以限制所述按压部443向下运动而使所述锁扣部442和所述扣合部121解除锁定;每一所述弹性臂62的侧边凸设有一第一限位块621和一第二限位块62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块621和所述第二限位块622之间的一卡定凹槽623,所述卡定块461与所述卡定凹槽623卡合以固定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的前后位置,实现一次有效阻挡,如图12、图13所示,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块621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块622的前方,且在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块621凸出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限位块622凸出的距离,当在插入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时,较小尺寸的所述第一限位块621设置在前方先与所述卡定块461碰撞,使所述弹性臂62向内产生微小的形变,当所述卡定块461 卡合到所述卡定凹槽623内时,较大的所述第二限位块622设置在后方可以加强与所述侧壁46的干涉力,防止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在横向方向上松动。所述连接臂63包括连接在两个所述弹性臂62的内侧的两个宽部631和位于两个所述宽部631之间的一窄部632,所述防脱块46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窄部632的后端面与所述宽部631的后端面之间。在插入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时,所述窄部632与所述防脱块47的后端的倾斜面先接触,以将所述连接臂63略微向上抬起,直至所述窄部632越过防脱块47,将所述连接臂63设置为宽窄不一,不仅在插入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时,能够避免因整个所述连接臂63的宽度过宽而在接触所述防脱块47至向前越过所述防脱块47的这一过程中很难完全抬起,防止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插入不顺甚至造成碰撞损坏,而且也能避免所述连接臂63过细导致结构强度不够的问题。另外地,所述窄部632能够被所述防脱块47的前端面挡止从而实现二次有效阻挡,以避免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 轻易脱离所述收容凹部45。进一步如图12所示,在横向方向上所述防脱块47位于两个所述宽部631之间,且两个所述宽部631的相对侧边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防脱块47的宽度,以避免所述弹性臂62向内形变带动所述连接臂63整体向上或向下拱起变形,所述宽度631的相对侧边可抵在所述防脱块47的侧边,以限制所述弹性臂62 进一步向内形变。所述手柄部64位于所述第一挡块611的后方,且所述手柄部64向上凸起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挡块611的向上凸起的距离,所述手柄部64收容于所述操作空间S内且间隔设于所述按压部443后方,所述手柄部64的后端凹设有一防缩凹槽641,避免因所述手柄部64的厚度过大而发生不饱模的现象。如图7所示,所述手柄部61相对于主体部61凸出设置并与所述按压部443间隔开来以便于技术人员抓取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且所述手柄部61位于所述顶壁面R凹设的所述操作空间S内,不会增加所述插头连接器200的整体高度,使所述插头连接器200美观并趋向小型化。
如图15至图17所示,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在组装时,从后向前插入所述收容凹部45内,在前后方向上,所述连接臂63抵持到所述防脱块47后轻微向上抬起以向前继续插入直至越过所述防脱块47,所述第一限位块621抵持所述卡定块461以带动所述弹性臂62轻微向内变形直至越过所述卡定块461并最终位移至所述卡定块461的前方,所述卡定块461卡定于所述卡定凹槽623内,所述弹性臂62和所述连接臂63的前端面被所述加强块444所挡止,此时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插装到位,所述第一挡块 611位于所述按压部443的下方以限制所述按压部443向下解锁,实现对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和所述插座连接器100插合位置的锁定,进一步,所述挡板462位于所述弹性臂 62的上侧以限制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的上下松动,避免所述连接器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因碰撞等其他因素造成松动而使所述连接臂63轻易的抬起并不受所述防脱块47挡止而脱离所述收容凹部45,且因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基本设置在所述锁扣臂44的下方,即所述连接臂63位于所述锁扣臂44的下方,则在上下方向所述连接臂63的厚度设置为小于所述弹性臂62的厚度以便于所述锁扣臂44能在上下方向变形。
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端子位置保证件7安装于所述插头壳体4的底部,所述端子位置保证件7包括一基部71以及自所述基部71凸伸的多个锁止部72,多个所述锁止部72对应收容于多个筒状对接部42开设的多个所述容纳槽424中,以挡止在多个所述筒状主体部51的后侧进一步防止多个所述插头端子5向后退出所述插头壳体4。
如图2、图4至图11所示,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头连接器200沿前后方向对接,所述对接腔12接收所述片状部42、多个所述筒状对接部43以及部分所述锁扣臂 44,通过向下按压所述按压部443,使所述扣合部121进入所述锁扣部442内,所述扣合部121的端部被所述锁扣部442的边缘所挡止,所述插座壳体1被所述插头本体41 所挡止,每一所述分隔片122被夹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筒状对接部43之间,以增加各端子之间爬电距离的同时也限制了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在左右方向上的松动,每一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部分位于所述筒状对接部43上以进一步限制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在上下方向上的松动,每一所述防呆键431对应插设于所述防呆键槽123中,此时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头连接器200插合到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安装于所述收容凹部45内,不仅两个所述弹性臂62的后端与所述主体部61相连,而且两个所述弹性臂62的前端之间还连接有所述连接臂 63,使得所述两个所述弹性臂62的前后两端都被连接为一体,从而增强了所述弹性臂 62的强度,限制了两个所述弹性臂62过度向内变形,保证每一所述弹性臂62的侧边的所述卡定凹槽623与所述卡定块461相卡合以对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的位移进行一次有效阻挡,自所述第一表面421向上凸设所述防脱块47位于所述连接臂63的后方,以对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的位移进行二次有效阻挡,防止所述连接臂63向后过度位移而使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退出所述收容凹部45,所述主体部61、所述弹性臂 62以及所述连接臂63围设成中空框体,中空框体结构以提供让位空间供所述扣合部121 进入所述锁扣部442,避免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受到所述扣合部121和所述锁扣部 442过度抵压而磨损,并且结构轻巧美观,自所述主体部61向上凸设有至少一第一挡块 611位于所述按压部443的下方,以限制所述按压部443向下运动使得所述插头连接器 2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解锁脱离。
(2)所述连接臂63包括连接在两个所述弹性臂62的内侧的两个所述宽部631和位于两个所述宽部631之间的一个所述窄部632,使得在插入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时,不仅能够避免因整个所述连接臂63的宽度过宽而在接触所述防脱块47至向前越过所述防脱块47的这一过程中很难完全抬起,防止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插入不顺甚至造成碰撞损坏,而且也能避免所述连接臂63过细导致结构强度不够的问题。
(3)自所述插头壳体4的顶壁面R向下凹设所述操作空间S连通于所述收容凹部45,以共同形成更大的空间收容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以便于技术人员操作移动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6的所述手柄部64相对于所述主体部 61凸出设置并与所述按压部443间隔开来以便于技术人员抓取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 6,且所述手柄部64位于所述顶壁面R凹设的所述操作空间S内,不会增加所述插头连接器200的高度,使所述插头连接器200美观并趋向小型化。
(4)自所述插座壳体1的后端向后延伸出矩形状的多个所述隔板13,每一所述隔板13包括水平设置的上侧边和下侧边、以及竖直设置的后侧边,相邻两个所述插座端子2之间设有一个所述隔板13,所述插座端子2的顶面低于每一所述隔板13的上侧边,所述插座端子2的底面高于每一所述隔板13的下侧边,每一所述隔板13的后侧边向后超出所述插座端子2的后端面,所述隔板13提供足够大的隔绝面积,增加了相邻所述插座端子2之间的爬电距离,无需进一步扩大相邻所述插座端子2之间的间距,保证了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小型化。
(5)所述插头端子孔432的前端设置有所述前挡部435以挡止所述插头端子5的前端面,以阻止所述插头端子5向前继续插入,进一步设置有所述矛状部433部分进入所述插头端子5的所述卡止槽511内,以挡止所述卡止槽511的前边缘来防止所述插头端子5向后退出,还设置有所述端子位置保证件7以挡止在所述筒状主体部51的后侧进一步挡止所述插头端子5向后退出,使得所述插头端子5达到三次锁定,保证了所述插头端子5稳定的插接。
(6)多个所述筒状对接部43插入所述对接腔12中,每一所述分隔片122夹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筒状对接部43之间,以增加所述插座端子2之间爬电距离的同时也限制了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在左右方向上的松动,且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位于所述筒状对接部43的上侧以进一步限制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在上下方向上的松动,多个所述防呆键431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防呆键槽123中,在前后方向上,一部分所述防呆键431、所述防呆键槽123的长度大于另一部分所述防呆键431、所述防呆键槽123的长度,所述短的防呆键槽123设置在后端互相横向连接的相邻两个所述分隔片122的顶板之间,相邻两个所述分隔片122横向连接以提高单个所述分隔片的结构强度,而长的所述防呆键槽123以供所述插头壳体4的对应长的所述防呆键431插入,长的所述防呆键431相对更靠近所述筒状对接部43的前端设置以支撑所述片状部42的前端,防止所述片状部 42在成型时前端缺乏支撑而塌陷变形,增强了所述插头壳体4的结构强度,进一步设置长短两种规格的所述防呆键431及所述防呆键槽123实现了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头连接器之间200的防呆。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一插座壳体和收容于所述插座壳体内的多个插座端子,所述插座壳体包括一对接腔,所述插座壳体的顶壁朝向所述对接腔凸设有一扣合部;
一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一插头壳体,所述插头壳体包括多个筒状对接部用以收容多个插头端子,所述插头壳体包括一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位于多个所述筒状对接部的上方,自所述第一表面向上凸设并向后延伸弹性的一锁扣臂,所述锁扣臂包括一锁扣部和一按压部,所述锁扣部与所述扣合部扣合;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锁扣臂之间具有一收容凹部,且所述收容凹部向后贯穿所述插头壳体的后端,自所述第一表面向上凸设一防脱块位于所述收容凹部内,自所述第一表面凸设两个侧壁分别位于所述锁扣臂的相对两侧,每一所述侧壁朝内凸设一卡定块,一连接器位置保证件安装于所述收容凹部,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包括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两侧向前延伸的两个弹性臂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弹性臂前端的一连接臂,所述主体部、两个所述弹性臂以及所述连接臂围设成一中空框体,所述主体部向上凸设有至少一第一挡块,所述第一挡块位于所述按压部的下方,每一所述弹性臂的侧边设有一卡定凹槽,所述卡定块与所述卡定凹槽卡合,所述防脱块位于所述连接臂的后方,用以挡止所述连接臂向后过度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连接臂包括连接在两个所述弹性臂的内侧的两个宽部和位于两个所述宽部之间的一窄部,所述防脱块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窄部的后端面与所述宽部的后端面之间,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一横向方向上,两个所述宽部的相对侧边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防脱块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锁扣臂包括沿横向方向相对的两个延伸臂,所述锁扣部和所述按压部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延伸臂的中部和后端以形成一体式,两个所述弹性臂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延伸臂的外侧且所述连接臂的厚度小于所述弹性臂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锁扣臂包括一加强块自所述第一表面凸设且连接每一所述延伸臂的前端,所述加强块横向延伸超出所述延伸臂的两侧且所述加强块的后端面挡止于所述弹性臂、所述连接臂的前端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插头壳体包括一顶壁面,所述顶壁面高于所述第一表面,自所述插头壳体的顶壁面向下凹设一操作空间,所述操作空间连通于所述收容凹部,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还包括一手柄部,所述手柄部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凸起并位于所述第一挡块的后方,所述手柄部向上凸起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挡块的向上凸起的距离,所述手柄部收容于所述操作空间内且间隔设于所述按压部后方,所述手柄部的后端凹设有一防缩凹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每一所述侧壁的上端缘朝向所述锁扣臂延伸有一挡板,每一所述挡板朝向所述按压部的一侧凸设一第二挡块,所述按压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凸设有两个侧卡块,在上下方向上所述侧卡块位于所述第二挡块和所述第一挡块之间,且每一所述弹性臂对应位于每一所述挡板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插座壳体包括沿前后方向贯穿设置的多个插座端子槽以收容多个所述插座端子,自所述插座壳体的后端向后延伸出矩形状的多个隔板,每一所述隔板包括水平设置的上侧边和下侧边、以及竖直设置的后侧边,相邻两个所述插座端子之间设有一个所述隔板,所述插座端子的顶面低于每一所述隔板的上侧边,所述插座端子的底面高于每一所述隔板的下侧边,每一所述隔板的后侧边向后超出所述插座端子的后端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插座壳体的顶壁与侧壁之间设有多个加强肋,每一所述加强肋自所述插座壳体的顶壁倾斜向下连接至所述插座壳体的侧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包括前后贯穿的一插头端子孔,自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的内壁面朝内延伸出一矛状部,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的下表面凹设一容纳槽位于所述矛状部的后方,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一端子位置保证件,所述端子位置保证件包括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凸伸的多个锁止部,所述插头端子安装于所述插头端子孔内,所述插头端子包括一筒状主体部和自所述筒状主体部外表面凹设的一卡止槽,每一所述矛状部部分进入所述卡止槽内以挡止所述卡止槽的前边缘,每一所述锁止部对应安装于每一所述容纳槽中并挡止所述筒状主体部的后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于所述插头端子孔的前端设有一前挡部,所述前挡部位于所述矛状部的前方,且从前向后的投影方向上看,所述前挡部的投影位于所述矛状部的投影的上方,所述前挡部挡止所述插头端子的前端面的四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前挡部将所述插头端子孔的前端分成一上开口和一下开口,所述矛状部沿前后方向与所述下开口相对准,所述前挡部于所述上开口的四周设有自前向后倾斜的多个导引面,所述上开口小于所述下开口。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每一所述弹性臂的侧边凸设有一第一限位块和一第二限位块,所述卡定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在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块凸伸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限位块凸出的距离,当所述连接器位置保证件插入所述收容凹部时,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侧面先抵持所述卡定块的侧面并随着向前位移而最终与所述卡定块分离,直至所述第一限位块位移到所述卡定块的前方。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插头壳体包括一片状部间隔设置于多个所述筒状对接部的上方,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片状部的上表面,每一所述筒状对接部向上凸设有一防呆键连接至所述片状部的下表面,相邻两个所述筒状对接部左右间隔开;自所述插座壳体的底壁向上凸设多个分隔片以分隔多个所述插座端子,所述分隔片为T型,任一所述分隔片的顶板的横向两侧均设有一防呆键槽,多个所述筒状对接部插入所述对接腔中,每一所述分隔片被夹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筒状对接部之间,且所述分隔片的顶板位于所述筒状对接部的上方,多个所述防呆键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防呆键槽中,在前后方向上,一部分所述防呆键、所述防呆键槽的长度大于其余所述防呆键、所述防呆键槽的长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84983.4U CN216563810U (zh) | 2021-09-22 | 2021-09-22 | 连接器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84983.4U CN216563810U (zh) | 2021-09-22 | 2021-09-22 | 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63810U true CN216563810U (zh) | 2022-05-17 |
Family
ID=81564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284983.4U Active CN216563810U (zh) | 2021-09-22 | 2021-09-22 | 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63810U (zh) |
-
2021
- 2021-09-22 CN CN202122284983.4U patent/CN21656381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17085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 |
CN111525338B (zh) | 插头连接器及具有该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 |
US6942504B2 (en) | Connector | |
US5281161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odule holder | |
JP6445376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KR100659184B1 (ko) | 조인트 커넥터 | |
EP3402004B1 (en) | Terminal locking structure and connector | |
CN212725780U (zh) | 电连接器及其cpa组件 | |
TW202224280A (zh) | 電連接器組合及其板端連接器、線端連接器 | |
US11005215B2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16563810U (zh) | 连接器组件 | |
US20040097139A1 (en) | Connector | |
CN109411954B (zh) | 便于锁扣与解锁的插头连接器 | |
CN217306798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1525340B (zh)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 |
CN112003078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4505926U (zh) |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 |
TWM628614U (zh) | 第二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 |
CN211320403U (zh) | 一种带弹片接触的连接器 | |
CN111355096B (zh) | 分割连接器 | |
CN111628342A (zh) | 插头连接器及具有该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 |
CN114122790A (zh) | 连接器 | |
CN214625471U (zh) | 电连接器 | |
EP1501158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 |
CN218770192U (zh) | 连接器及其连接器位置保证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