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58195U - 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58195U
CN216558195U CN202122845441.XU CN202122845441U CN216558195U CN 216558195 U CN216558195 U CN 216558195U CN 202122845441 U CN202122845441 U CN 202122845441U CN 216558195 U CN216558195 U CN 2165581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heat exchanger
channel
refrigeran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4544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清城
段元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Huanbaojia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Huanbaojia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Huanbaojia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Huanbaojia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4544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581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581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581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干燥机,其内部设置有进风通道与分流通道,干燥机连接有烘干箱,分流通道连通于烘干箱;废气回收装置,其包括第一机壳,第一机壳内设置有第一风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蒸发器、第三换热器、第一收集器与第二收集器,第一风机使得第一机壳内形成沿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蒸发器与第三换热器依次流动的气流回收方向,第一换热器具有进风侧与出风侧,位于首端的分流通道通过管路连通于进风侧,位于首端的进风通道通过管路连通于出风侧,本实用新型可对干燥后气流内的水和乙醇进行重复回收利用,并且在整个回收处理过程中可形成相对密封的系统,更加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供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在利用热风进行干燥时,通常是将气流导入到加热机构中,通过加热机构对气流加热后,再导入至烘干箱内对物品进行加热,如需要干燥软包装水墨印刷后的物品时,干燥后的气体中会含有水和乙醇,传统的处理方法只会将干燥后气体进行简单处理后即排到空气中,并没有进行回收处理,并且在气体处理时同样需要较高的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干燥机,其内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进风通道与分流通道,所述干燥机连接有烘干箱,所述分流通道连通于所述烘干箱,所述干燥机沿直线方向排列有多个,所有的所述进风通道沿直线方向依次连接,所有的所述分流通道沿直线方向依次连接,位于末端的所述进风通道连通于位于末端的所述分流通道;废气回收装置,其包括第一机壳,所述第一机壳内设置有第一风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蒸发器、第三换热器、第一收集器与第二收集器,所述第一风机使得所述第一机壳内形成沿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依次流动的气流回收方向,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进风侧与出风侧,位于首端的所述分流通道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进风侧,气流从所述进风侧穿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后沿所述气流回收方向流动,经过所述第三换热器后的气流穿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后从所述出风侧流出,所述分流通道与所述位于首端的所述进风通道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出风侧,分流通道与进风侧的管路连接处和/或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出风侧的管路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通过管路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一冷媒循环回路,所述蒸发器连接有制冷组件,所述第一收集器用于收集所述第二换热器析出冷凝液,所述第二收集器用于收集所述蒸发器析出冷凝液。
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在第二风机的作用下往进风通道内送入干燥气流,干燥气流经过全部的进风通道后,从位于末端的进风通道处折返并进入分流通道,从一个分流通道内进入烘干箱内烘干,然后回流到分流通道内继续输送至下一个分流通道,如此直至最后从末端的分流通道处排出废气,从进风侧进入第一换热器后,在第一风机的作用下沿着气流回收方向,依次流经第二换热器、蒸发器与第三换热器,然后再经过第一换热器后从出风侧流出,制冷组件制冷可对蒸发器降温,气流可将蒸发器的冷量带至第三换热器,第三换热器通过与第二换热器形成的第一冷媒循环回路可将冷量传导至第二换热器,而与第三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再穿过第一换热器后从出风侧流出,如此第一换热器的温度高于第二换热器的温度,使得后续进入的高温废气先经过第一换热器的初步冷却,然后再经过第二换热器进一步冷却,在第二换热器中可析出冷凝水,利用第一收集器回收水,气流再经过蒸发器进一步冷却,在蒸发器中进一步降温并冷凝出乙醇,利用第二收集器回收乙醇,经过回收处理后的气体水含量与乙醇含量较少,可重复回流至首个干燥机的进风通道处,形成一个气路循环,如此可对干燥后气流内的水和乙醇进行重复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在整个回收处理过程中可形成相对密封的系统,减少外界干扰影响,降低能耗,更加节能环保。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干燥机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通风腔室与收纳腔室,所述通风腔室内设置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分流通道,所述收纳腔室内设置有加热机构,所述收纳腔室正对于所述分流通道的顶侧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内设置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可使得所述进风口打开或关闭,所述收纳腔室的侧壁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加热机构通过管路分别连接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所述收纳腔室正对所述分流通道的位置设置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内设置有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可打开或关闭所述回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回风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烘干箱。当多个排列拼接使用时,可直接将第一机壳相互连接,每个每机壳的进风通道相互连通,每个第一机壳的分流通道相互连通,将气流通入到排列于首个的进风通道,气流流过所有的进风通道后,从位于末端的进风通道折返至位于末端的分流通道内,气流每经过一个进风口时,如该进风口内的第一开关阀打开,气流则可流入该加热机构内加热,并从出风口排出使用,最后再从烘干箱回流至分流通道内继续输送,当该进风口内的第二开关阀关闭时,该回风口亦同样关闭,气流不流入到该加热机构内,如此利用机壳自身的结构形成气流的通道,并且可按照使用需要设计成单个或多个组合使用,使用灵活,通用性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开关阀包括连接于所述通风腔室顶侧的第一伸缩气缸、连接于所述第一伸缩气缸上的第一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板位于所述分流通道内,所述进风口的顶侧设置有第一密封垫圈,所述第一伸缩气缸可带动所述第一密封板靠近或远离所述进风口并使得所述进风口打开或关闭。通过第一伸缩气缸带动第一密封板向下运动并盖合至进风口上,可加紧对进风口的贴合,减少气流从进风口四周进入,提高气密性,当第一密封板盖合至进风口时与第一密封垫圈相抵,利用第一密封垫圈产生的形变可进一步填充第一密封板与进风口之间的缝隙,进一步提高气密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纳腔室的顶侧向上凸起形成有连接台,所述回风口位于所述连接台的顶侧,所述连接台的侧壁通过管路连接至所述烘干箱,所述第二开关阀包括连接于所述通风腔室顶侧的第二伸缩气缸、连接于所述第二伸缩气缸上的第二密封板,所述第二密封板位于所述分流通道内,所述回风口的顶侧设置有第二密封垫圈,所述第二伸缩气缸可带动所述第二密封板靠近或远离所述回风口并使得所述回风口打开或关闭。烘干箱内回流的气体通过管路送入至连接台内,从回风口处可回流至分流通道内,而第二密封板则可对回风口打开或关闭,具体的,通过第二伸缩气缸带动第二密封板向下运动并盖合至回风口上,可加紧对回风口的贴合,减少气流从回风口四周进入,提高气密性,当第一密封板盖合至回风口时与第二密封垫圈相抵,利用第二密封垫圈产生的形变可进一步填充第二密封板与回风口之间的缝隙,进一步提高气密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风腔室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通风腔室内部分隔形成进风通道与分流通道,其中:位于末端的所述干燥机中,所述分隔板与所述通风腔室位于末侧的侧壁之间具有通风间隙,所述进风通道通过所述通风间隙与所述分流通道相互连通;位于首端的所述干燥机中,所述通风腔室首侧的侧壁正对所述进风通道的位置设置有主进气口,所述通风腔室首侧的侧壁正对所述分流通道的位置设置有主出气口,所述主出气口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进风侧,所述主进气口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出风侧。通风腔室内利用分隔板将其自身空间分隔出进风通道与分流通道,位于末端的干燥机内利用通风腔室位于末向的侧壁对气流阻挡,实现气流转向,气流可从通风间隙流入到分流通道内,当多个干燥机相互拼接时,位于首端的干燥机内在通风腔室位于首向的侧壁开设主进气口,用于将气体导入至进风通道,在通风腔室位于首向的侧壁开设主出气口,用于将气体从分流通道导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流通道的侧壁设置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回风口之间。分流通道内的气流依次经过进风口与回风口,加设挡风板可减少气流经过进风口直接从回风口进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发器包括固定框、沿所述气流回收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固定框内的第二冷媒管与第一冷媒管,所述第二收集器位于所述第一冷媒管与所述第二冷媒管之间,所述第一冷媒管的一端为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冷媒管的另一端为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冷媒管的一端为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冷媒管的另一端为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制冷组件,所述第一冷媒管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二冷媒管的温度。冷媒先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到第一冷媒管后,再流入第二冷媒管后,最后从第二输出端回流至制冷组件内,气流先经过第二冷媒管的换热实现初步降温,然后再经过第一冷媒管的进一步降温后实现冷凝出乙醇,利用第二收集器对乙醇回收,如此将气流分段降温,可提高对气流的冷却效果,从而提高对乙醇的回收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壳的底部形成开口向上的收集槽,所述收集槽为所述第一收集器,所述第二冷媒管析出的冷凝液滴落至所述收集槽内,所述收集槽连接有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具有喷淋口,所述喷淋口正对所述第二冷媒管。第一收集器主要由机壳的底部形成的槽结构围成一个收集槽,第二换热器析出的冷凝水直接滴落至收集槽内,由收集槽收集冷凝水即可,第二冷媒管析出的冷凝液中包含有水和乙醇,同样析出后滴落至收集槽内,由收集槽收集,然后再由喷淋装置将水和乙醇的混合液从喷淋口喷淋至第二冷媒管上蒸发,随着气流进入第一冷媒管,再利用第二收集器收集乙醇,从而提高对乙醇的回收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与冷凝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媒管与所述第二冷媒管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二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连接有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位于所述出风侧。通过压缩机对冷媒的压缩,冷媒流动至冷凝器处放出热量,流动至第一冷媒管与第二冷媒管处吸收热量,然后再回流至压缩机处循环,第四换热器可放出热量,从而降低冷凝器的负担,利用第四换热器可将穿过第一换热器后回收处理完成的气体进行加热,提高了制冷组件中的热量利用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收集器包括集液框与集液板,所述集液框内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通风洞口,所述集液框内设置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板连接于所述通风洞口内,所述集液板的一端沿靠近所述集液槽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集液板的一端插入所述集液槽内,所述集液板沿所述集液槽的长度延伸方向排列有多个,所述集液板为开口向上的V型结构。气流从下向上吹过集液板,V型结构的集液板可对气流导向,气流绕过集液板后吹入至第一冷媒管处,第一冷媒管上冷凝出的乙醇滴落至集液板上,在集液板形成的V型槽内倾斜流入集液槽统一回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干燥机隐藏侧板后第一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干燥机第二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废气回收装置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正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收集器立体图。
附图中:100-干燥机、111-进风通道、112-分流通道、120-收纳腔室、130-分隔板、140-主进气口、150-主出气口、160-烘干箱、170-第二风机、200-加热机构、300-进风口、310-第一开关阀、400-出风口、500-第二开关阀、510-连接台、610-第一机壳、620-第一风机、630-第一换热器、640-第二换热器、650-蒸发器、651-固定框、652-第二冷媒管、653-第一冷媒管、654-毛细管、661-压缩机、662-冷凝器、663-第四换热器、670-第三换热器、680-第二收集器、681-集液框、682-集液板、683-集液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与图4,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干燥机100,其内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进风通道111与分流通道112,所述干燥机100连接有烘干箱160,所述分流通道112连通于所述烘干箱160,所述干燥机100沿直线方向排列有多个,所有的所述进风通道111沿直线方向依次连接,所有的所述分流通道112沿直线方向依次连接,位于末端的所述进风通道111连通于位于末端的所述分流通道112;废气回收装置,其包括第一机壳610,所述第一机壳610内设置有第一风机620、第一换热器630、第二换热器640、蒸发器650、第三换热器670、第一收集器与第二收集器680,所述第一风机620使得所述第一机壳610内形成沿所述第一换热器630、所述第二换热器640、所述蒸发器650与所述第三换热器670依次流动的气流回收方向,所述第一换热器630具有进风侧与出风侧,位于首端的所述分流通道112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进风侧,气流从所述进风侧穿过所述第一换热器630后沿所述气流回收方向流动,经过所述第三换热器670后的气流穿过所述第一换热器630后从所述出风侧流出,所述分流通道112与所述位于首端的所述进风通道111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出风侧,分流通道112与进风侧的管路连接处和/或所述进风通道111与所述出风侧的管路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风机170,所述第二换热器640与所述第三换热器670之间通过管路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一冷媒循环回路,所述蒸发器650连接有制冷组件,所述第一收集器用于收集所述第二换热器640析出冷凝液,所述第二收集器680用于收集所述蒸发器650析出冷凝液。
由上述可知,在第二风机170的作用下往进风通道111内送入干燥气流,干燥气流经过全部的进风通道111后,从位于末端的进风通道111处折返并进入分流通道112,从一个分流通道112内进入烘干箱160内烘干,然后回流到分流通道112内继续输送至下一个分流通道112,如此直至最后从末端的分流通道112处排出废气,从进风侧进入第一换热器630后,在第一风机620的作用下沿着气流回收方向,依次流经第二换热器640、蒸发器650与第三换热器670,然后再经过第一换热器630后从出风侧流出,制冷组件制冷可对蒸发器650降温,气流可将蒸发器650的冷量带至第三换热器670,第三换热器670通过与第二换热器640形成的第一冷媒循环回路可将冷量传导至第二换热器640,而与第三换热器670换热后的气流再穿过第一换热器630后从出风侧流出,如此第一换热器630的温度高于第二换热器640的温度,使得后续进入的高温废气先经过第一换热器630的初步冷却,然后再经过第二换热器640进一步冷却,在第二换热器640中可析出冷凝水,利用第一收集器回收水,气流再经过蒸发器650进一步冷却,在蒸发器650中进一步降温并冷凝出乙醇,利用第二收集器680回收乙醇,经过回收处理后的气体水含量与乙醇含量较少,可重复回流至首个干燥机100的进风通道111处,形成一个气路循环,如此可对干燥后气流内的水和乙醇进行重复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在整个回收处理过程中可形成相对密封的系统,减少外界干扰影响,降低能耗,更加节能环保。
在实际应用中,在第一机壳610内通过第一风机620形成气流回收方向,可在第一机壳610内加装分隔板130实现,多个分隔板130可直接在第一机壳610内围成对气流导向的通道,从而形成上述的气流回收方向,然后再在通道内设置第一换热器630、第二换热器640、蒸发器650与第三换热器670即可。为了增强气流回收方向的流动,在第一机壳610内可设置多个风机,分流通道112与进风侧的管路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风机170即可,通过第二风机170使得气流进入进风通道111后流入分流通道112。
如图2与图3所示,作为干燥机100的进一步结构实施例,所述干燥机100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通风腔室与收纳腔室120,所述通风腔室内设置所述进风通道111与所述分流通道112,所述收纳腔室120内设置有加热机构200,所述收纳腔室120正对于所述分流通道112的顶侧设置有进风口300,所述进风口300内设置有第一开关阀310,所述第一开关阀310可使得所述进风口300打开或关闭,所述收纳腔室120的侧壁设置有出风口400,所述加热机构200通过管路分别连接于所述进风口300与所述出风口400,所述收纳腔室120正对所述分流通道112的位置设置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内设置有第二开关阀500,所述第二开关阀500可打开或关闭所述回风口,所述出风口400与所述回风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烘干箱160。当多个排列拼接使用时,可直接将第一机壳610相互连接,每个每机壳的进风通道111相互连通,每个第一机壳610的分流通道112相互连通,将气流通入到排列于首个的进风通道111,气流流过所有的进风通道111后,从位于末端的进风通道111折返至位于末端的分流通道112内,气流每经过一个进风口300时,如该进风口300内的第一开关阀310打开,气流则可流入该加热机构200内加热,并从出风口400排出使用,最后再从烘干箱160回流至分流通道112内继续输送,当该进风口300内的第二开关阀500关闭时,该回风口亦同样关闭,气流不流入到该加热机构200内,如此利用机壳自身的结构形成气流的通道,并且可按照使用需要设计成单个或多个组合使用,使用灵活,通用性强。
第一开关阀310主要用于对进风口300的打开或关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阀310包括连接于所述通风腔室顶侧的第一伸缩气缸、连接于所述第一伸缩气缸上的第一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板位于所述分流通道112内,所述进风口300的顶侧设置有第一密封垫圈,所述第一伸缩气缸可带动所述第一密封板靠近或远离所述进风口300并使得所述进风口300打开或关闭。通过第一伸缩气缸带动第一密封板向下运动并盖合至进风口300上,可加紧对进风口300的贴合,减少气流从进风口300四周进入,提高气密性,当第一密封板盖合至进风口300时与第一密封垫圈相抵,利用第一密封垫圈产生的形变可进一步填充第一密封板与进风口300之间的缝隙,进一步提高气密性。
回风口主要用于对使用后的气流重新导入至分流通道112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收纳腔室120的顶侧向上凸起形成有连接台510,所述回风口位于所述连接台510的顶侧,所述连接台510的侧壁通过管路连接至所述烘干箱160,所述第二开关阀500包括连接于所述通风腔室顶侧的第二伸缩气缸、连接于所述第二伸缩气缸上的第二密封板,所述第二密封板位于所述分流通道112内,所述回风口的顶侧设置有第二密封垫圈,所述第二伸缩气缸可带动所述第二密封板靠近或远离所述回风口并使得所述回风口打开或关闭。烘干箱160内回流的气体通过管路送入至连接台510内,从回风口处可回流至分流通道112内,而第二密封板则可对回风口打开或关闭,具体的,通过第二伸缩气缸带动第二密封板向下运动并盖合至回风口上,可加紧对回风口的贴合,减少气流从回风口四周进入,提高气密性,当第一密封板盖合至回风口时与第二密封垫圈相抵,利用第二密封垫圈产生的形变可进一步填充第二密封板与回风口之间的缝隙,进一步提高气密性。
当多个干燥机100相互拼接时,位于中间的干燥机100中,进风通道111与分流通道112可直接贯穿通风腔室,而位于首端与末端的干燥机100结构则具有适应性调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风腔室内设置有分隔板130,所述分隔板130将所述通风腔室内部分隔形成进风通道111与分流通道112,其中:位于末端的所述干燥机100中,所述分隔板130与所述通风腔室位于末侧的侧壁之间具有通风间隙,所述进风通道111通过所述通风间隙与所述分流通道112相互连通;位于首端的所述干燥机100中,所述通风腔室首侧的侧壁正对所述进风通道111的位置设置有主进气口140,所述通风腔室首侧的侧壁正对所述分流通道112的位置设置有主出气口150,所述主出气口150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进风侧,所述主进气口140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出风侧。通风腔室内利用分隔板130将其自身空间分隔出进风通道111与分流通道112,位于末端的干燥机100内利用通风腔室位于末向的侧壁对气流阻挡,实现气流转向,气流可从通风间隙流入到分流通道112内,当多个干燥机100相互拼接时,位于首端的干燥机100内在通风腔室位于首向的侧壁开设主进气口140,用于将气体导入至进风通道111,在通风腔室位于首向的侧壁开设主出气口150,用于将气体从分流通道112导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通道112的侧壁设置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进风口300与所述回风口之间。分流通道112内的气流依次经过进风口300与回风口,加设挡风板可减少气流经过进风口300直接从回风口进入。
作为加热机构200的进一步结构实施例,所述加热机构200包括加热箱、第一风机620与加热源,所述加热箱位于所述收纳腔室120内,所述加热箱的顶侧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进风口300,所述加热源位于所述加热箱内,所述第一风机620具有进风端与出风端,所述进风端连接于所述加热箱的一侧,所述出风端连接于所述出风口400。第一风机620可加强气流动力,使得气流从进风口300通过管路进入至加热箱内,由加热源对气流加热后,再从出风端排出至出风口400。
如图5与图6所示,为了提高对气流的冷却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650包括固定框651、沿所述气流回收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固定框651内的第二冷媒管652与第一冷媒管653,所述第二收集器680位于所述第一冷媒管653与所述第二冷媒管652之间,所述第一冷媒管653的一端为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冷媒管653的另一端为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冷媒管652的一端为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冷媒管652的另一端为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制冷组件,所述第一冷媒管653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二冷媒管652的温度。冷媒先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到第一冷媒管653后,再流入第二冷媒管652后,最后从第二输出端回流至制冷组件内,气流先经过第二冷媒管652的换热实现初步降温,然后再经过第一冷媒管653的进一步降温后实现冷凝出乙醇,利用第二收集器680对乙醇回收,如此将气流分段降温,可提高对气流的冷却效果,从而提高对乙醇的回收量。
作为第一冷媒管653与第二冷媒管652在排列上的进一步结构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媒管653与所述第二冷媒管652均沿水平方向排列有多个,所有的所述第一冷媒管653一对一地连接于所有的所述第二冷媒管652,所有的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制冷组件之间均连接有毛细管654。多条冷媒管设置在固定框651内,提高对气流的冷却截面积,从制冷组件输出的带有冷量的冷媒则通过多条毛细管654分配至多个第一冷媒管653处,从而使得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乙醇的回收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底部形成开口向上的收集槽,所述收集槽为所述第一收集器,所述第二冷媒管652析出的冷凝液滴落至所述收集槽内,所述收集槽连接有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具有喷淋口,所述喷淋口正对所述第二冷媒管652。第一收集器主要由机壳的底部形成的槽结构围成一个收集槽,第二换热器640析出的冷凝水直接滴落至收集槽内,由收集槽收集冷凝水即可,第二冷媒管652析出的冷凝液中包含有水和乙醇,同样析出后滴落至收集槽内,由收集槽收集,然后再由喷淋装置将水和乙醇的混合液从喷淋口喷淋至第二冷媒管652上蒸发,随着气流进入第一冷媒管653,再利用第二收集器680收集乙醇,从而提高对乙醇的回收量。在实际应用中,喷淋装置包括喷淋管、喷淋头与输送泵,喷淋管的一端连接于收集槽,喷淋头的另一端连接于喷淋管的另一端,喷淋口设置于喷淋头上,输送泵将收集槽内的液体通过喷淋管输送至喷淋头上。
制冷组件主要用于对蒸发器650制冷降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661与冷凝器662,所述压缩机661、所述冷凝器662、所述第一冷媒管653与所述第二冷媒管652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二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压缩机661与所述冷凝器662之间连接有第四换热器663,所述第四换热器663位于所述出风侧。通过压缩机661对冷媒的压缩,冷媒流动至冷凝器662处放出热量,流动至第一冷媒管653与第二冷媒管652处吸收热量,然后再回流至压缩机661处循环,第四换热器663可放出热量,从而降低冷凝器662的负担,利用第四换热器663可将穿过第一换热器630后回收处理完成的气体进行加热,提高了制冷组件中的热量利用率。
作为第一收集器的进一步结构实施例,所述第一收集器为集液盘,所述集液盘具有开口向上的集液槽683,所述集液盘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所述集液槽683相互连通。从第二换热器640上析出的冷凝水可直接滴落到集液盘处,在集液槽683中进行收集回收,并经过排水管排出。
如图7所示,作为第二收集器680的进一步结构实施例,所述第二收集器680包括集液框681与集液板682,所述集液框681内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通风洞口,所述集液框681内设置有集液槽683,所述集液板682连接于所述通风洞口内,所述集液板682的一端沿靠近所述集液槽683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集液板682的一端插入所述集液槽683内,所述集液板682沿所述集液槽683的长度延伸方向排列有多个,所述集液板682为开口向上的V型结构。气流从下向上吹过集液板682,V型结构的集液板682可对气流导向,气流绕过集液板682后吹入至第一冷媒管653处,第一冷媒管653上冷凝出的乙醇滴落至集液板682上,在集液板682形成的V型槽内倾斜流入集液槽683统一回收。
作为集液板682排列上的进一步结构实施例,以同一个水平面上排列的所有所述集液板682为一个集液单元,所述集液单元沿上下方向排列有多个,任意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集液单元中,位于上侧的所有所述集液板682与位于下侧的所有所述集液板682相互错开。上下错位设置的多个集液板682可提高对冷凝出的乙醇的回收效率,减少乙醇直接滴落得不到回收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630为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换热效果好,提高回收处理后气体与处理前气体的换热效率。所述第二换热器640为管翅换热器,管翅换热器不易堵塞,减少冷凝水结垢堵塞气流通道的发生。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干燥机(100),其内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进风通道(111)与分流通道(112),所述干燥机(100)连接有烘干箱(160),所述分流通道(112)连通于所述烘干箱(160),所述干燥机(100)沿直线方向排列有多个,所有的所述进风通道(111)沿直线方向依次连接,所有的所述分流通道(112)沿直线方向依次连接,位于末端的所述进风通道(111)连通于位于末端的所述分流通道(112);
废气回收装置,其包括第一机壳(610),所述第一机壳(610)内设置有第一风机(620)、第一换热器(630)、第二换热器(640)、蒸发器(650)、第三换热器(670)、第一收集器与第二收集器(680),所述第一风机(620)使得所述第一机壳(610)内形成沿所述第一换热器(630)、所述第二换热器(640)、所述蒸发器(650)与所述第三换热器(670)依次流动的气流回收方向,所述第一换热器(630)具有进风侧与出风侧,位于首端的所述分流通道(112)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进风侧,气流从所述进风侧穿过所述第一换热器(630)后沿所述气流回收方向流动,经过所述第三换热器(670)后的气流穿过所述第一换热器(630)后从所述出风侧流出,所述分流通道(112)与所述位于首端的所述进风通道(111)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出风侧,分流通道(112)与进风侧的管路连接处和/或所述进风通道(111)与所述出风侧的管路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风机(170),所述第二换热器(640)与所述第三换热器(670)之间通过管路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一冷媒循环回路,所述蒸发器(650)连接有制冷组件,所述第一收集器用于收集所述第二换热器(640)析出冷凝液,所述第二收集器(680)用于收集所述蒸发器(650)析出冷凝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机(100)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通风腔室与收纳腔室(120),所述通风腔室内设置所述进风通道(111)与所述分流通道(112),所述收纳腔室(120)内设置有加热机构(200),所述收纳腔室(120)正对于所述分流通道(112)的顶侧设置有进风口(300),所述进风口(300)内设置有第一开关阀(310),所述第一开关阀(310)可使得所述进风口(300)打开或关闭,所述收纳腔室(120)的侧壁设置有出风口(400),所述加热机构(200)通过管路分别连接于所述进风口(300)与所述出风口(400),所述收纳腔室(120)正对所述分流通道(112)的位置设置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内设置有第二开关阀(500),所述第二开关阀(500)可打开或关闭所述回风口,所述出风口(400)与所述回风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于所述烘干箱(1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阀(310)包括连接于所述通风腔室顶侧的第一伸缩气缸、连接于所述第一伸缩气缸上的第一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板位于所述分流通道(112)内,所述进风口(300)的顶侧设置有第一密封垫圈,所述第一伸缩气缸可带动所述第一密封板靠近或远离所述进风口(300)并使得所述进风口(300)打开或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腔室(120)的顶侧向上凸起形成有连接台(510),所述回风口位于所述连接台(510)的顶侧,所述连接台(510)的侧壁通过管路连接至所述烘干箱(160),所述第二开关阀(500)包括连接于所述通风腔室顶侧的第二伸缩气缸、连接于所述第二伸缩气缸上的第二密封板,所述第二密封板位于所述分流通道(112)内,所述回风口的顶侧设置有第二密封垫圈,所述第二伸缩气缸可带动所述第二密封板靠近或远离所述回风口并使得所述回风口打开或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腔室内设置有分隔板(130),所述分隔板(130)将所述通风腔室内部分隔形成进风通道(111)与分流通道(112),其中:
位于末端的所述干燥机(100)中,所述分隔板(130)与所述通风腔室位于末侧的侧壁之间具有通风间隙,所述进风通道(111)通过所述通风间隙与所述分流通道(112)相互连通;
位于首端的所述干燥机(100)中,所述通风腔室首侧的侧壁正对所述进风通道(111)的位置设置有主进气口(140),所述通风腔室首侧的侧壁正对所述分流通道(112)的位置设置有主出气口(150),所述主出气口(150)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进风侧,所述主进气口(140)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出风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通道(112)的侧壁设置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进风口(300)与所述回风口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650)包括固定框(651)、沿所述气流回收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固定框(651)内的第二冷媒管(652)与第一冷媒管(653),所述第二收集器(680)位于所述第一冷媒管(653)与所述第二冷媒管(652)之间,所述第一冷媒管(653)的一端为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冷媒管(653)的另一端为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冷媒管(652)的一端为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冷媒管(652)的另一端为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制冷组件,所述第一冷媒管(653)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二冷媒管(652)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底部形成开口向上的收集槽,所述收集槽为所述第一收集器,所述第二冷媒管(652)析出的冷凝液滴落至所述收集槽内,所述收集槽连接有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具有喷淋口,所述喷淋口正对所述第二冷媒管(65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661)与冷凝器(662),所述压缩机(661)、所述冷凝器(662)、所述第一冷媒管(653)与所述第二冷媒管(652) 相互连接并形成第二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压缩机(661)与所述冷凝器(662)之间连接有第四换热器(663),所述第四换热器(663)位于所述出风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集器(680)包括集液框(681)与集液板(682),所述集液框(681)内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通风洞口,所述集液框(681)内设置有集液槽(683),所述集液板(682)连接于所述通风洞口内,所述集液板(682)的一端沿靠近所述集液槽(683)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所述集液板(682)的一端插入所述集液槽(683)内,所述集液板(682)沿所述集液槽(683)的长度延伸方向排列有多个,所述集液板(682)为开口向上的V型结构。
CN202122845441.XU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 Active CN2165581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45441.XU CN216558195U (zh)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45441.XU CN216558195U (zh)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58195U true CN216558195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73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45441.XU Active CN216558195U (zh)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581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2658A (zh) 浸没式液冷和循环风冷结合的服务器机柜散热系统
CN209002296U (zh) 浸没式液冷和循环风冷结合的服务器机柜散热系统
CN211650466U (zh) 冷凝水再利用的节能新风空调
CN216558195U (zh) 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
CN113587486A (zh) 一种吸收式制冷系统
CN114034181A (zh) 一种热风循环利用系统
CN219497905U (zh) 一种储能柜电池散热结构
CN217685580U (zh) 一种高效冷风机
CN103808180B (zh) 热管冷却装置
CN211557815U (zh) 一种电气机房散热系统
CN212657823U (zh) 一种蒸发冷却的两级预冷水冷空调机组
CN213901575U (zh) 冷水机组与储能系统
CN216482402U (zh) 一种废气回收系统
CN207867425U (zh) 一种带散热装置的服务器机箱
CN209164039U (zh) 一种空冷机组夏季降背压和乏汽余热回收装置
CN212215474U (zh) 一种新型降温分液装置
CN210569389U (zh) 一种高效蒸发式冷凝器
CN220121229U (zh) 一种集成式服务器冷却机构
CN217641529U (zh) 一种液冷储能电池柜散热系统
CN217210474U (zh) 一种基于电厂运行的闭式水冷却装置
CN215063847U (zh) 一种可实现多级冷却的逆流密闭式冷却塔
CN215738372U (zh) 一种蒸汽烹饪设备的冷凝回收系统
CN217641550U (zh) 一种风冷冷风型储能柜散热系统
CN213747979U (zh) 一种横流冷凝器
CN215874309U (zh) 一种冷凝器和蒸汽烹饪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