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57838U - 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57838U
CN216557838U CN202122469384.XU CN202122469384U CN216557838U CN 216557838 U CN216557838 U CN 216557838U CN 202122469384 U CN202122469384 U CN 202122469384U CN 216557838 U CN216557838 U CN 2165578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heat
heat conducting
wall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693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伟
徐磊
侯代民
高秀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693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578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578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578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该制冷机组包括机座、设于机座上的冷凝风机以及设置于机座上并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所述管路包括连通压缩机与冷凝器的出气管,所述机座包括安装压缩机和冷凝器的底座、固定于底座上的导热支架,所述底座上形成有接水区,所述导热支架设置于接水区内,并连接于出气管;通过在底座上设置导热支架,且导热支架位于接水区内,利用制冷机组产生的化霜水或储物间室内产生的冷凝水汇聚于接水区内,在接水区内蒸发时吸热,从而对导热支架及安装在导热支架上的出气管进行降温。

Description

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制冷设备按照制冷方式不同,分为直冷式和风冷式。针对风冷式制冷设备而言,通常在柜体的底部设置机组仓来安装压缩机和冷凝器等部件,柜体内的内胆中则通常配置有风道来进行送风。而由于压缩机和冷凝器等部件均集成于制冷机组内,内部空间较小,出气管在机座内散热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出气管散热的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制冷机组,包括机座、设于机座上的冷凝风机以及设置于机座上并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所述管路包括连通压缩机与冷凝器的出气管,所述机座包括安装压缩机和冷凝器的底座、固定于底座上的导热支架,所述底座上形成有接水区,所述导热支架设置于接水区内,并连接于出气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气管具有连接于压缩机的第一管体、连接于冷凝器的第二管体、连接于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并在水平面内往复曲折环绕的第三管体,所述导热支架沿第三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具有底平台、沿底平台侧缘弯折延伸形成的底盒壁、设于底平台上并位于第三管体与压缩机之间的底隔板,所述接水区形成于底隔板背离压缩机一侧的底盒壁内,所述导热支架设于底平台上并支撑于第三管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器、第三管体和压缩机沿底座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三管体具有沿底座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管、连接相邻第一管的第二管,所述导热支架卡扣连接于第一管并固定于底平台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热支架具有抵接于底平台的导热底板、沿导热底板侧缘弯折延伸形成的导热侧板,所述导热底板上设有连接底平台的导热安装孔,所述导热侧板的顶部弯折延伸形成有与第一管相匹配的导热卡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接水区内并与底平台间隔设置,所述机座还包括设于接水区内并位于冷凝器与第三管体之间的冷凝风机,所述冷凝风机与底平台间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热底板上还设有导热定位孔和导热开口,所述导热安装孔、导热定位孔和导热开口沿导热底板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底平台上还设有与导热安装孔相对应的底安装孔、与导热定位孔相对应的底定位柱、与导热开口相对应的底限位柱,使得导热底板限位固定于底平台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座还包括固定于底座上方的保温部件,所述保温部件具有支撑于蒸发器下方的保温底壁,所述保温底壁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保温底壁水平高度较低的一侧设有贯穿的第一排水孔,所述机座还包括设于保温部件下方的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一端连通于第一排水孔,另一端朝向接水区内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平台上还设有导流凸台,所述导流凸台的顶部设有与第一导流管相对接的引流管。
为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具有形成储物间室的内胆、外壳、设置于内胆与外壳之间的保温腔和形成于柜体下侧的机组仓,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如上述的制冷机组、设于保温腔内的第二导流管,所述制冷机组设于所述机组仓内,所述内胆的底部设有贯穿的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一端连通于第二排水孔,另一端朝向接水区内延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底座上设置导热支架,且导热支架位于接水区内,利用制冷机组产生的化霜水或储物间室内产生的冷凝水汇聚于接水区内,在接水区内蒸发时吸热,从而对导热支架及安装在导热支架上的出气管进行降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制冷设备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其中制冷机组处于机组仓外;
图3是图2中A-A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制冷机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柜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B处剖视图;
图7是图1中C-C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局部放大图示意图;
图9是图2中制冷机组与风口板对接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D-D处剖视图;
图11是内胆与风口板对接处分解视图;
图12是制冷机组中罩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升降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翻转板处于抬升状态;
图14是图1中升降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翻转板处于收纳状态;
图15是图1中制冷机组置于升降组件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制冷机组处于机组仓内,且翻转板处于抬升状态;
图16是图9中E-E处剖视图;
图17是制冷机组中蒸发器与保温部件处分解示意图;
图18是制冷机组中底座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0是图1中F-F处剖视图的局部示意图;
图21是制冷机组中保温部件安装于底座上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2是制冷机组中风机架与保温部件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应该理解,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外”、“内”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
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如在本实用新型中,为方便描述,在制冷设备正常使用时,朝向地面的方向为向下,背离地面的方向为朝上;平行于地面的方向为水平方向,而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靠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远离用户的一侧为后侧。
参考图1到图2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制冷设备,可以设置为冰箱、立式冷藏柜、酒柜、冷柜、冰柜等多种制冷设备,尤其适用于立式冷藏柜。而且,该制冷设备中的制冷机组20还可以整体进行更换,适用于商业场景下的快速更换维修。
参考图1至图3所示,一种制冷设备,包括柜体10,所述柜体10具有形成储物间室101的内胆103、外壳105和设置于内胆103与外壳105之间的保温腔107,所述内胆103下侧呈向储物间室101内突伸的台阶状,以使所述储物间室101形成有位于下侧的第一空间109和位于第一空间109上侧的第二空间111,所述第一空间109的前后深度小于第二空间111的前后深度。
配合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储物间室101由于内胆103底部呈台阶状设置,被分为上下相邻的第一空间109和第二空间111,并且第一空间109 和第二空间111共同覆盖于柜体10前侧,充分利用了制冷设备的上下空间进行储物,提升了储物间室101的利用率,提升用户体验。
另外,后期可在柜体10上设置关闭储物间室101的门体(图中未示出),此时的门体能够覆盖柜体10的上下两端。而且,用户从制冷设备的前侧看,除了上下贯穿的门体外,没有散热口等其他组件,提升了制冷设备整体的视觉体验。
其中,所述柜体10还形成有位于第一空间109后侧的机组仓113,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机组仓113内制冷机组20。由于内胆103呈台阶状设置,能够形成前后相对设置第一空间109和机组仓113,保证内胆103的前部开口最大限度覆盖与外壳105前端的同时,还能满足制冷机组20的安装需要。
进一步的,配合参照图4所示,制冷机组20具有机座201、设置于机座201 上并通过管路203连接的压缩机205、冷凝器207、蒸发器209。本实施例中,将压缩机205、冷凝器207、蒸发器209等共同集成于机座201内,当发生问题需要维修或更换时,仅需将机座201整体拆除更换,而无需将制冷设备整体移走维修。
具体的,所述柜体10上形成有连通机组仓113和储物间室101的进风口 115和回风口117,所述机座201具有容置蒸发器209的蒸发腔室211,所述蒸发腔室211通过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与储物间室101连通。本实施例中,蒸发器209产生的冷量通过进风口115输送至储物间室101,而储物间室101 内的热量通过回风口117输送至蒸发器209内继续降温,从而形成风冷式的制冷设备。
继续配合参照图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置于不同平面上,并且进风口115朝向第二空间111开放设置,所述回风口117朝向第一空间109开放设置。本实施例中,利用进风口115朝向第二空间111开放设置,利用回风口117朝向第一空间109开放设置,满足了制冷设备的制冷风循环覆盖于第一空间109和第二空间111。而且,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置于不同平面上,能够有效避免进入储物间室101的冷量未进行充分换热就又被吸入蒸发腔室211,替身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配合参照图5和图6所示,具体的,所述内胆103具有顶壁103a、与顶壁 103a相对的底壁103b、后壁103c和两侧壁103d,所述底壁103b呈台阶状设置,并且具有位于前侧的第一底壁103b1、位于第一底壁103b1后侧且高于第一底壁103b1的第二底壁103b2,所述第一底壁103b1和第二底壁103b2通过一连接壁103b3连接,所述机组仓113位于第一底壁103b1、第二底壁103b2、连接壁103b3和两侧壁103d之间,所述进风口115贯穿第二底壁103b2连通第二空间111,所述回风口117贯穿连接壁103b3连通第一空间109。
本实施例中,第一底壁103b1、连接壁103b3、第二底壁103b2共同构成了台阶状的底壁103b。其中,第一底壁103b1与第二底壁103b2之间优选设置为相互平行。而且,由于进风口115贯穿第二底壁103b2、回风口117贯穿连接壁103b3的设置,使得回风口117处于进风口115的下方,实现了储物间室101 内部得到充分制冷。
具体的,所述连接壁103b3具有连接第一底壁103b1的第一壁103b31、连接第一壁103b31和第二底壁103b2的第二壁103b32,所述第二壁103b32自第二底壁103b2的前端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所述回风口117贯穿第二壁103b32 设置。本实施例中,回风口117贯穿第二壁103b32设置,在满足风循环覆盖第一空间109和第二空间111的同时,还保证了进风和回风构成的制冷风循环顺畅进行。当然,回风口117也可以贯穿于第一壁103b31设置,或者连接壁103b3 上其他倾斜角度的壁上,只要满足风循环覆盖第一空间109和第二空间111。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105包括与内胆103各壁分别对应设置的顶壳体105a、两个侧壳体105b、后壳体105c和底壳体105d,所述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 形成于所述底壳体105d上,所述底壳体105d与内胆103底壁103b下方密封连接,所述内胆103底壁103b形成有供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暴露至内胆103 内侧的开口103b4,所述开口103b4覆盖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
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内胆103的制作,在底壁103b设置覆盖进风口115 和回风口117的开口103b4,而无需开设两个单独的开口分别与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而且还方便后期柜体10上的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与内胆103 对接。
配合参照图7所示,进一步的,所述蒸发腔室211内形成连通进风口115 和回风口117的蒸发风道211a,所述蒸发风道211a自回风口117向进风口115 的竖直高度逐渐增大。本实施例中,由于蒸发风道211a的倾斜设置,满足与储物间室101内形成的风循环进行对接。并且,机座201内形成的蒸发风道211a 与储物间室101内的进风口115、回风口117风向之间的气流转角较大,气流拐弯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提升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209在蒸发风道211a中自前向后且向上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由于蒸发器209沿着蒸发风道211a自前向后且向上倾斜设置,使得同等前后距离下蒸发器209的散热体积更大,蒸发器209在风路上延伸,气流与蒸发器209换热时间较长,换热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柜体10还包括设于所述内胆103内侧的风道盖板119,所述风道盖板119将所述储物间室101的第二空间111前后分隔为储物空间111a 和供冷风道111b,所述进风口115连通至所述供冷风道111b,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供冷风道111b内的蒸发风机30。
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制冷机组20占用的空间,可将用于排放蒸发腔室 211内冷量的蒸发风机30设置于内胆103上,从而增加第一空间109的前后深度或第二空间111的上下高度。而且,将蒸发风机30设置于内胆103中的供冷风道111b内,还能够减少蒸发风机30工作时对制冷机组20产生的振动。另外,控制整个制冷机组20的电控盒60也被设置于机组仓113,制冷机组20通过端子线与电控盒60对接。
配合参照图8所示,具体的,所述蒸发风机30为靠近进风口115设置的离心风机30a,所述供冷风道111b包括收容离心风机30a的下侧风道111b1和位于离心风机30a上侧的上侧风道111b2,所述下侧风道111b1的前后宽度大于上侧风道111b2的前后宽度,所述离心风机30a固定在内胆103后壁103c上,并且具有向前连通下侧风道111b1的吸风口30a1和向上连通上侧风道111b2 的排风口30a2。
本实施例中,蒸发风机30采用前进风上出风的离心风机30a设置于内胆 103后壁103c上,即离心风机30a的旋转轴沿前后方向平行设置,从而提高了第二空间111的前后空间利用率。并且,下侧风道111b1的前后宽度大于上侧风道111b2的前后宽度,使得气流从下侧风道111b1进入上侧风道111b2时产生压力差,从而增大从上侧风道111b2排向储物间室101内气流的压力,提升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于柜体10底部的升降组件40,以驱使机座201在机组仓113内沿竖直方向移动,并使蒸发腔室211与储物间室101 连通。本实施例中,升降组件40的设置,能够确保制冷机组20置于机组仓113 后,机座201内的蒸发腔室211与储物间室101连通,并保持密封,实现制冷机组20对储物间室101的供冷。
继续配合参照图3和图7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机座201具有容置蒸发器 209的蒸发腔室211以及容置压缩机205和冷凝器207的安装腔室213;所述柜体10还包括设于所述内胆103内侧的风道盖板119,所述风道盖板119将所述储物间室101前后分隔为储物空间111a和供冷风道111b,所述供冷风道111b 内设有蒸发风机30,所述供冷风道111b、蒸发腔室211和安装腔室213沿自上而下依次排布设置,并且,储物间室101和蒸发腔室211通过形成于柜体10 上的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由于供冷风道111b、蒸发腔室211和安装腔室213沿自上而下依次排布设置,从而能够节约制冷机组20的占用空间,提高了储物空间111a 的前后空间利用率,储物空间101能够放置更多的物品。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储物空间111a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的第一空间109与第二空间111的集合。
继续配合参照图8所示,具体的,所述蒸发风机30为靠近进风口115设置的离心风机30a,所述供冷风道111b包括收容离心风机30a的下侧风道111b1 和位于离心风机30a上侧的上侧风道111b2,所述下侧风道111b1的前后宽度大于上侧风道111b2的前后宽度,所述离心风机30a固定在内胆103后壁103c 上,并且具有向前连通下侧风道111b1的吸风口30a1和向上连通上侧风道 111b2的排风口30a2。
本实施例中,将供冷风道111b沿着上下方向平行设置于内胆103后侧,使得供冷风道111b与蒸发腔室211形成上下贯通的风路,降低了气流阻力,有利于离心风机30a将蒸发腔室211内的冷量输送至储物间室101内。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腔室211内形成连通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的蒸发风道211a,所述蒸发风道211a自回风口117向进风口115的竖直高度逐渐增大。本实施例中,蒸发风道211a沿着前后方向倾斜,并且与竖直设置的供冷风道111b之间形成大于90°的夹角,从而增大气流从蒸发风道211a进入供冷风道111b时的转向角度,减少气流转向时受到的阻力。
具体的,所述蒸发风道211a包括放置蒸发器209的主风道211a1、连接在主风道211a1前侧并与回风口117对接的回风风道211a2、连接主风道211a1 后侧并与供冷风道111b对接的排风风道211a3,所述供冷风道111b位于排风风道211a3的正上方。
本实施例中,主风道211a1与排风风道211a3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主风道211a1与回风风道211a2之间的夹角大于90°,降低了气流在蒸发风道211a 内变向时的阻力。另外,供冷风道111b位于排风风道211a3的正上方,方便了蒸发风道211a与供冷风道111b的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供冷风道111b还包括连通下侧风道111b1与排风风道 211a3的导引风道111b3,所述导引风道111b3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且进风口 115位于吸风口30a1的前侧。本实施例中,由于且进风口115位于吸风口30a1 的前侧,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的导引风道111b3,能够降低从进风口115流入吸风口30a1的气流阻力。
进一步的,所述下侧风道111b1具有容纳离心风机30a的风机腔体111b11、位于风机腔体111b11前侧的吸入腔体111b12,所述上侧风道111b2具有位于排风口30a2上侧的排入腔体111b21、位于排入腔体111b21上侧的排出腔体 111b22,所述吸入腔体111b12位于吸风口30a1的前侧并通过离心风机30a连通于排入腔体111b21,所述排入腔体111b21自排风口30a2朝向排出腔体 111b22前后宽度逐渐降低。
本实施例中,离心风机30a旋转后,在吸入腔体111b12内产生负压,从而将蒸发腔室211吸入供冷风道111b内,并从排风口30a2排入上侧风道11b2 内。排入腔体111b21自排风口30a2朝向排出腔体111b22前后宽度逐渐降低,从而在排风口30a2与排出腔体111b22之间产生压力差,从而增大从上侧风道 111b2排向储物间室101内气流的压力,提升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继续配合参照图4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机座201包括底座215、固定于底座215上方的保温部件217,所述蒸发腔室211形成于保温部件217内,所述安装腔室213形成于保温部件217与底座215之间,所述蒸发腔室211与安装腔室213上下紧邻设置。本实施例中。利用保温部件217形成蒸发腔室211,并且限制安装腔室23内产生的热量进入蒸发腔室211内。并且,所述蒸发腔室 211与安装腔室213上下紧邻设置,使得制冷机组20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增加储物间室101的使用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209设置于所述保温部件217上,并沿主风道211a1 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将蒸发器209沿主风道211a1倾斜设置,从而节约了蒸发器209所占用的前后空间,从而能够提升储物间室101的前后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机组20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215上的冷凝风机219,所述冷凝器207和压缩机205左右相对设置于所述底座215上,且所述冷凝风机219设于所述冷凝器207与压缩机205之间。本实施例中,压缩机205、冷凝风机219和冷凝器207沿着左右方向依次排列于底座215上,从而节约了底座215的前后宽度,继而减少了制冷机组20的前后占用空间,从而能够提升储物间室101的前后空间利用率。
具体的,所述蒸发器209沿柜体10宽度方向延伸,并且置于压缩机205、冷凝风机219和冷凝器207的正上方。本实施例中,蒸发器209沿柜体10宽度方向延伸,使得蒸发器209在满足制冷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压缩蒸发器209 的前后占用空间。而且,压缩机205、冷凝风机219和冷凝器207沿着柜体10 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于蒸发器209下方,使得制冷机组20的结构更加紧凑,并节约制冷机组20的前后占用空间,从而能够提升储物间室101的前后空间利用率。
继续配合参照图3所示,进一步的,制冷设备还包括支撑于机座201底部并固定连接柜体10;所述柜体10上形成有连通机组仓113和储物间室101的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并且于朝向机组仓113的端面上形成有环绕于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外侧的密封定位槽121,所述机座201上设有凸起于其外表面的密封件221,所述机座201安装于机组仓113后,在升降组件40的作用下,所述密封件221抵接于密封定位槽121内,以使机座201限位于机组仓113 内并密封连通储物间室101。
本实施例中,机座201通过升降组件40安装于机组仓113后,利用凸起于外表面的密封件221定位抵接于密封定位槽121内,实现机座201与机组仓113 的准确对接,从而限制机座201在机组仓113内产生位移,并实现机座201与储物间室101的密封连接。而且,由于密封定位槽121环绕于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外侧,使得机座201与柜体10密封对接后,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 能够密封连通储物间室101与机座201内部的蒸发腔室211。
继续配合参照图6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内胆103具有位于其底部并呈台阶状设置的底壁103b,所述外壳105包括与底壁103b结构对应的底壳体105d,所述底壳体105d具有形成于机组仓113顶部的底壳上壁105d1、位于机组仓113 前侧且低于底壳上壁105d1的底壳下壁105d2、连接底壳上壁105d1与底壳下壁105d2的底壳连接体105d3,所述进风口115贯穿底壳上壁105d1设置,所述回风口117贯穿底壳连接体105d3设置。
本实施例中,由于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分别贯穿不同平面,而密封定位槽121覆盖于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所以密封定位槽121覆盖不同平面,不仅能够限制机座201沿水平方向偏移,还能限制机座201沿竖直方向偏移,从而保证。
配合参照图9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底壳体105d上设有贯穿底壳上壁105d1 和底壳连接体105d3的开孔105d4,所述外壳105还包括设于开孔105d4上的风口板105e,所述密封定位槽121形成于风口板105e上。
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外壳105的制造,开孔105d4同时贯穿于底壳上壁 105d1和底壳连接体105d3,从而覆盖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而无需在底壳上壁105d1和底壳连接体105d3上设置单独对应的两个开孔,也方便了后期的对接。在开孔105d4上的设置风口板105e,并且将密封定位槽121设置于风口板105e上,不仅节约了制造成本,也便于后期维修。而且,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均设置于风口板105e,后期还可将风口板105e单独拆除或拆卸,从而进行更换或清洗。
具体的,所述密封定位槽121设置为单个封闭的环形结构,前述进风口115 和回风口117的投影均落在环形结构内侧。本实施例中,单个环形结构的密封定位槽121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生产。当然,密封定位槽121还可以是同时覆盖于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外侧,例如构成“8”型。
配合参照图10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定位槽121朝向远离机座201 一侧凹陷且横截面呈圆弧形结构,所述密封件221具有与密封定位槽121横截面相匹配的第一密封壁221a,所述第一密封壁221a的弧形半径小于密封定位槽121的槽型半径。
本实施例中,升降组件40驱使机座201在机组仓113内上升时,密封件 221抵接于密封定位槽121内并产生弹性形变,从而密封定位槽121区域内的机座201得到密封。并且,由于第一密封壁221a的弧形半径小于密封定位槽 121的槽型半径,使得第一密封壁221a受力形变后更贴合于密封定位槽121,密封效果更好。
具体的,所述机座201包括底座215、设于底座215上方并与底壳体105d 相匹配的罩壳223,所述罩壳223的上表面设有与密封定位槽121相对应的密封安装槽223a,所述密封安装槽223a朝向远离底壳体105d一侧凹陷且横截面呈平面结构,所述密封件221还具有连接于第一密封壁221a并粘接于密封安装槽223a内的第二密封壁221b、形成于第一密封壁221a与第二密封壁221b之间密封挤压腔221c、连接第一密封壁221a与第二密封壁221b并贯穿密封挤压腔221c的密封连接壁221d。
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壁221b设置为与密封安装槽223a相匹配的平面结构,使得两者连接后的粘接更牢靠。密封挤压腔221c和密封连接壁221d的设置,使得密封件221脱离密封定位槽121后能够恢复并保持形变前的形状。
配合参照图11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底壁103b上形成有供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暴露至储物间室101内的开口103b4,所述底壁103b包括自开口 103b4侧缘弯折延伸形成的翻边壁103b5,所述翻边壁103b5粘接于所述风口板 105e上,以密封连接开口103b4与风口板105e。
本实施例中,沿开口103b4侧缘弯折延伸形成的翻边壁103b5与风口板 105e相互匹配对接,并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安装方便,同时提高了内胆103与风口板105e的密封性能。而且,翻边壁103b5使得底壁103b与风口板105e之间形成用于设置发泡材料的保温腔107。
具体的,所述翻边壁103b5包括自开口103b4侧缘朝向风口板105e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翻边103b51、自第一翻边103b51边缘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翻边103b52,在所述风口板105e靠近底壁103b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翻边103b52 相对应的定位槽105e1,所述第二翻边103b52粘接于所述定位槽105e1内。
本实施例中,第二翻边103b52匹配设置于定位槽105e1内后,通过粘接的方式将两者固定在一起,确保密封性能。
继续配合参照图5和图6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内胆103还具有与底壁103b 相对的顶壁103a、后壁103c和两侧壁103d,所述底壁103b包括与底壳体105d 分别对应的第一底壁103b1、第二底壁103b2和连接壁103b3,所述连接壁103b3 具有连接第一底壁103b1的第一壁103b31、连接第一壁103b31和第二底壁 103b2的第二壁103b32,所述第二壁103b32自第二底壁103b2的前端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所述进风口115贯穿第二底壁103b2设置,所述回风口117贯穿第二壁103b32设置。
本实施例中,由于进风口115贯穿第二底壁103b2设置、回风口117贯穿第二壁103b32设置,使得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构成的风循环更好地覆盖整个储物间室101,增强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风口板105e包括与第二底壁103b2相对应的第一板105e2、连接第一板105e2并与第二壁103b32相对应的第二板105e3,所述进风口115 设于第一板105e2,所述回风口117设于第二板105e3。
本实施例中,由于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贯穿方向的不同,可将风口板 105e设置为由第一板105e2和第二板105e3组成,其中进风口115设于第一板 105e2、回风口117设于第二板105e3,能够降低制造和生产难度。另外,进风口115采用单独的通孔结构,回风口117采用矩阵式格栅状通孔,避免储物间室101内的冷流过早地通过回风口117进入蒸发腔室211内,降低制冷设备的能耗。
配合参照图1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机座201具有容置蒸发器209的蒸发腔室211,所述罩壳223具有位于其顶部并与第一板105e2相对应的第一罩壁 223b、连接第一罩壁223b并与第二板105e3相对应的第二罩壁223c,所述第一罩壁223b上设有连通蒸发腔室211并与进风口115相对应的出气口223d,所述第二罩壁223c上设有连通蒸发腔室211并与回风口117相对应的回气口 223e,所述密封安装槽223a环绕于出气口223d和回气口223e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罩壳223的顶部设置为相互连接并具有一定夹角的第一罩壁 223b和第二罩壁223c,是的罩壳223与风口板105e匹配对接。而且,在罩壳 223上设置与进风口115相对应的出气口223d、与回风口117相对应的回气口 223e,并通过密封件221覆盖于出气口223d和回气口223e外,能够保证蒸发腔室211与储物间室101密封连通。
继续配合参照图3、图5、图6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内胆103具有位于其底部并呈台阶状设置的底壁103b,所述外壳105包括与底壁103b结构对应的底壳体105d,所述底壳体105d具有形成于机组仓113顶部的底壳上壁105d1、连接底壳上壁105d1前端的底壳连接体105d3,所述升降组件40驱使机座201 在机组仓113内上升后,所述机座201抵接于底壳上壁105d1和底壳连接体 105d3,并限位于升降组件40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外壳105的底壳体105d设置为与内胆103的底壁103b 相匹配的台阶状,当升降组件40驱使机座201在机组仓113内上升后,机座 201通过升降组件40抵接于底壳上壁105d1和底壳连接体105d3上,避免制冷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机座210从机组仓113内脱离。
配合参照图13和图14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升降组件40包括底框401、旋转设置于底框401上的翻转板403、设于翻转板403上的止挡件405,所述翻转板403具有收容于底框401内的收纳状态和凸出于底框401上的抬升状态,在抬升状态时,所述止挡件405凸出于翻转板403顶端并伸入机座201内,以限制机座201沿水平方向内偏移。
本实施例中,如图13,通过翻转板403的旋转,驱使机座21在机组仓113 内上升,并最终使得翻转板403处于抬升状态时,此时止挡件405凸起翻转板 403的顶端,刚好伸入机座201内,从而限制机座201产生沿水平方向的偏移。如图14,反向旋转翻转板403后,最终使得翻转板403处于收纳状态时,此时翻转板403的上端刚好与底框401齐平,止挡件405也位于底框401上端面的下侧,机座201能够从底框401上拉出机组仓113,从而方便制冷机组20的维修和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组件40还包括固定连接翻转板403并旋转设置于底框 401内的转动杆407,所述翻转板403包括沿前后延伸并固定于转动杆407的板主体403a,所述止挡件405设于板主体403a远离转动杆407一侧的端面。
本实施例中,操作人员通过工具可以旋转转动杆407,并带动板主体403a 的翻转。由于板主体403a翻转至抬升状态时,机座201的底部抵接于板主体 403a远离转动杆407一侧的端面上,此时止挡件405刚好可以伸入机座201内,从而限制机座201在升降组件40上发生偏移。
具体的,所述板主体403a具有长板403a1以及连接于长板403a1宽度方向一侧的短板403a2,所述止挡件405设于长板403a1远离转动杆407一侧的短板403a2上,并沿平行于长板403a1的方向延伸凸出于板主体403a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板主体403a通过长板403a1和短板403a2制作而成,并将止挡件405一体成型于短板403a2上,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当然,止挡件405也可以采用焊接或其他固定方式设置于短板403a2上,或者是其他凸起于短板403a2外侧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底框401包括左右延伸并前后相对设置的一组第一框体 401a、连接于相邻第一框体401a之间的第二框体401b,所述第二框体401b具有连接于相邻第一框体401a之间的连接框体401b1、连接于连接框体401b1一侧的支撑框体401b2,所述转动杆407连接于相邻第一框体401a之间并支撑于支撑框体401b2远离连接框体401b1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在收纳状态时,第一框体401a和支撑框体401b2支撑于机座 201的底部,在抬升状态时,翻转板403支撑于机座201的底部。转动杆407 和连接框体401b1分别位于支撑框体401b2的两端,使得支撑框体401b2更稳定地支撑机座201。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底框401优选采用相互对称的第一框体401a和相互对称的第二框体401b组成。
配合参照图15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框体401b间隔设置于相邻第一框体401a之间,相邻第二框体401b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通道409,相邻的板主体403a与连接框体401b1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通道411。
本实施例中,由于升降组件40安装于柜体10后,使得柜体10与地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当机座201安装于机组仓113后,机座201能够通过第一散热通道409和第二散热通道411向下进行散热,从而有利于机座201的散热。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框体401b1的顶部弯折延伸形成有定位框板401b11,在收纳状态时,所述机座201置于相邻的定位框板401b11之间。本实施例中,当翻转板403处于收纳状态时,由于定位框板401b11的设置,机座201只能在底框401上前后移动,而无法在左右方向移动,从而便于机座201在机组仓113 内的定位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框体401b1远离定位框板401b11的一侧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折边401b12,所述支撑框体401b2的前后两侧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折边401b21。本实施例中,第一折边401b12的设置提高了连接框体401b1的支撑强度,第二折边401b21的设置提高了支撑框体401b2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底壳连接体105d3自底壳上壁105d1的前端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设置,所述底壁103b包括与底壳体105d分别对应的第二底壁103b2和连接壁103b3,所述柜体10上形成有连通机组仓113和储物间室101的进风口 115和回风口117,所述进风口115贯穿第二底壁103b2设置,所述回风口117 贯穿连接壁103b3设置。
本实施例中,处于不同平面的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能够确保风循环覆盖整个储物间室101。
进一步的,所述机座201包括底座215、设于底座215上方并与底壳体105d 相匹配的罩壳223,在抬升状态时,所述罩壳223抵接于底壳体105d、止挡件 405伸入底座215内。
本实施例中,根据底座215的下端往往会设置纵横交错的加强筋,止挡件 405伸入这些加强筋之间,从而限制机座201的偏移。
继续配合参照图3和图7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内胆103下侧呈向储物间室101内突伸的台阶状结构,所述机组仓113位于前述台阶状结构的后下方,并具有位于前侧的第一空腔113a和位于第一空腔113a后侧的第二空腔113b,所述第一空腔113a的竖直高度小于第二空腔113b的竖直高度,所述机座201 上形成有连通安装腔室213的第一换热口201a和第二换热口201b,所述第一换热口201a朝向第一空腔113a开放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口201b朝向第二空腔 113b开放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内胆103的下侧设置为台阶状结构,使得机组仓113 内形成有前后布置的第一空腔113a和第二空腔113b,由于第一空腔113a和第二空腔113b具有不同的竖直高度,当连通安装腔室213的第一换热口201a和第二换热口201b之间形成对流时,第一空腔113a与第二空腔113b之间形成压力差,加速安装腔室213内的换热。
继续配合参照图5和图6,进一步的,所述内胆103具有位于其底部并呈台阶状设置的底壁103b,所述外壳105包括顶壳体105a、两个侧壳体105b、后壳体105c、与底壁103b结构对应的底壳体105d,所述底壳体105d具有形成于机组仓113顶部的底壳上壁105d1、连接底壳上壁105d1前端的底壳连接体 105d3,所述底壳连接体105d3的竖直高度自后向前逐渐降低,所述机组仓113 位于底壳上壁105d1、底壳连接体105d3和两个侧壳体105b之间。
本实施例中,由于机组仓113形成于底壳连接体105d3下侧,而底壳连接体105d3的竖直高度自后向前逐渐降低,使得机组仓113竖直截面呈锥形结构,进一步增大机组仓113前后两侧的压力差,加速安装腔室213内的换热。
进一步的,所述底壳连接体105d3具有位于前侧第一底壳连接壁105d31,所述第一底壳连接壁105d31的竖直高度自后向前逐渐降低,所述第一空腔113a 位于第一壳体连接壁105d31和两个侧壳体105b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13a竖直截面呈锥形结构。使得第一腔体113a的前后两侧存在压力差,从而加速安装腔室213内的气体地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底壳体105d还具有连接于底壳连接体105d3前端的底壳下壁105d2,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连接底壳下壁105d2和两个侧壳体105b的升降组件40,所述升降组件40上形成有与第一空腔113a相通的第一散热通道409。
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13a内的气流通过第一散热通道409向下进行导风,利用升降组件40与地面形成的间隙使得气体向下流通,从而增加换热区域。另外,第二空腔113b也与第二散热通道411相通,实现第二空腔113b内的气流可向下进行导风,从而增加换热区域。
配合参照图16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机座201包括安装压缩机205和冷凝器207的底座215、固定于底座215上方的保温部件217、覆盖底座215和保温部件217外侧的罩壳223,所述安装腔室213形成于罩壳223内并位于保温部件217与底座215之间,所述罩壳223具有前后相对设置的前罩壁223f和后罩壁223g,所述第一换热口201a设置于前罩壁223f上、第二换热口201b设置于后罩壁223g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口201a连通于前罩壁223f的前侧,第二换热口201b 连通于后罩壁223g的后侧,以将安装腔室213内产生的热量持续不断地向外辐射。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机组20还包括设于底座215上的冷凝风机219,所述压缩机205、冷凝风机219和冷凝器207沿底座215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安装腔室213具有位于冷凝风机219排风一侧的出风腔213a、位于冷凝风机 219吸风一侧的进风腔213b,所述第一换热口201a包括设于出风腔213a前侧的第一换热出口201a1,所述第二换热口201b包括设于进风腔213b后侧的第一换热进口201b1。
本实施例中,罩壳223内形成自后向前以连通第一换热进口201b1和第一换热出口201a1的散热气流,并利用第一空腔113a与第二空腔113b之间形成的压力差,加速前述散热气流的流动,加快安装腔室213内部散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口201a还包括设于进风腔213b前侧的第二换热进口201a2,所述第二换热口201b还包括设于出风腔213a后侧的第二换热出口201b2。
本实施例中,设于前罩壁223f上的第一换热出口201a1和第二换热进口 201a2均连通于第一空腔113a,在第一空腔113a内形成循环气流,加速气体流动并降温。同样,设于后罩壁223g上的第一换热进口201b1和第二换热出口 201b2均连通于第二空腔113b,在第二空腔113b内形成循环气流,加速气体流动并降温。
进一步的,所述罩壳223还具有沿底座215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左罩壁 223h和右罩壁223i,所述左罩壁223h上设有第三换热口223j,所述右罩壁223i 上设有第四换热口223k,所述第三换热口223j和第四换热口223k均朝向第二空腔113b开放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三换热口223j和第四换热口223k设置于罩壳223的左右两侧,并位于冷凝风机219的两侧,从而形成左右贯穿于整个安装腔室213的冷却风路,加快安装腔室213的降温。
配合参照图2所示,进一步的,前述两个侧壳体105b上对应设有连通第二空腔113b并与第三换热口223j相对的第一散热孔105b1、连通第二空腔113b 并与第四换热口223k相对的第二散热孔105b2,所述第一散热孔105b1的轴线与第二散热孔105b2的轴线非重合设置。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散热孔105b1的轴线与第二散热孔105b2的轴线非重合设置,当多个制冷设备左右排列在一起时,避免一台制冷设备的第一散热孔105b1正对于相邻制冷设备的第二散热孔105b2,从而消除相邻制冷设备散热时的相互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柜体10上形成有连通机组仓113和储物间室101的进风口 115和回风口117,所述进风口115贯穿底壳上壁105d1设置,所述回风口117 贯穿底壳连接体105d3设置。本实施例中,处于不同平面的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能够确保风循环覆盖整个储物间室101。
参考图1到图22所示,如前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机组20,其包括压缩机205、冷凝器207、蒸发器209等,并整体安装于制冷设备中,方便后期维修和更换时,无需将整个制冷设备搬走。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制冷机组20,包括机座201,压缩机205、冷凝器207、蒸发器209均设置于机座201内并通过管路203连接,所述管路203 包括连通蒸发器209与压缩机205的回气管203a。
配合参照图17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机座201包括安装蒸发器209的保温部件217,所述保温部件217具有支撑于蒸发器209下方的保温底壁217a、连接保温底壁217a并合围于蒸发器209四周的保温侧壁217b,所述保温部件217 上形成有在保温侧壁217b上延伸设置的保温通道217c,所述回气管203a沿所述保温通道217c设置后朝向保温底壁217a的下方延伸。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保温部件217上设置保温通道217c,回气管203a设置于保温通道217c后,延长回气管203长度的同时,限制了回气管203a与机座201内部组件进行换热,从而避免回气管203a上产生凝露。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通道217c位于保温侧壁217b背离蒸发器209的一侧,并在保温侧壁217b的外侧往复曲折延伸。本实施例中,往复曲折环绕的保温通道217c延长回气管203a长度的同时,还起到固定回气管203a以抵消压缩机 205产生的振动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管路203还包括连通蒸发器209与冷凝器207的毛细管 203b,所述毛细管203b与回气管203a相互并排设置于保温通道217c内。本实施例中,将毛细管203b也设置于保温通道217c内,能够通过回气管203a对毛细管203b进行预热处理,从而提高制冷机组制冷效率。
具体的,所述机座201还包括安装压缩机205和冷凝器207并固定于保温部件217下方的底座215,所述保温侧壁217b内合围形成有蒸发腔室211,所述保温部件217与底座215之间形成有安装腔室213,所述保温通道217c具有沿保温部件217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217c1和第二通道217c2、连通第一通道217c1与第二通道217c2的第三通道217c3,所述第一通道217c1连通于蒸发腔室211,所述第二通道217c2连通于安装腔室213。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17c1和第二通道217c2沿保温部件217的长度方向设置,增加了保温通道217c的长度。第一通道217c1、第二通道217c2、第三通道217c3结合后,呈“U”型结构,结构简单,降低保温通道217c的制造难度,且有利于回气管203a和毛细管203b安装在保温通道217c内。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部件217上还形成有贯穿保温侧壁217b的安装通道 217d,所述安装通道217d内设有安装部件217d1,所述毛细管203b和回气管 203a伸出蒸发腔室211后穿设于安装部件217d1内。
本实施例中,安装部件217d1的设置,能够减少蒸发腔室211与保温通道 217c之间的冷量流失,还能便于回气管203a和毛细管203b与蒸发器209的对接,起到固定回气管203a和毛细管203b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部件217还具有设于保温侧壁217b外侧并沿保温部件 217长度方向延伸的间隔凸台217e,所述安装通道217d和第三通道217c3分别位于间隔凸台217e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毛细管203b和回气管203a围绕于间隔凸台217e设置后朝向安装腔室213延伸。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17c1和第二通道217c2分别位于间隔凸台217e 的上下两侧,回气管203a和毛细管203b均环绕于间隔凸台217e设置,在有限的机组201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长度。安装通道217d和第三通道217c3 分别位于间隔凸台217e长度方向的两端,从而减少蒸发腔室211与安装腔室 213支架的换热。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底壁217a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保温底壁217a 水平高度较低的一侧设有贯穿的第一排水孔217a1。
本实施例中,由于保温底壁217a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有利于蒸发器209 产生的化霜水流向低处,并通过第一排水孔217a1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机座201还包括覆盖底座215和保温部件217外侧的罩壳 223,所述罩壳223上形成有连通蒸发腔室211的出气口223d和回气口223e,所述出气口223d的竖直高度大于回气口223e的竖直高度。
本实施例中,罩壳223覆盖于保温部件217外侧,能够减少蒸发腔室211 向外流失冷量。出气口223d和回气口223e处于不同的高度,能够与前述进风口115和回风口117相匹配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机座201还包括设于保温侧壁217b顶部并与罩壳223内表面相匹配的隔热部件225,所述隔热部件225覆盖于蒸发器209的顶部并沿保温底壁217a平行设置,所述隔热部件225与保温底壁217a之前形成有连通出气口223d和回气口223e的蒸发风道211a,所述蒸发风道211a自回气口223e 向出气口223d竖直高度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中,隔热部件225的设置,能够减少蒸发腔室211向外流失冷量。蒸发风道211a的两端分别对接出气口223d和回气口223e。
配合参照图1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管路203包括连通压缩机205与冷凝器207的出气管203c,所述机座201包括安装压缩机205和冷凝器207的底座 215、固定于底座215上的导热支架227,所述底座215上形成有接水区215a,所述导热支架227设置于接水区215a内,并连接于出气管203c。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底座215上设置导热支架227,且导热支架227位于接水区215a内,利用制冷机组20产生的化霜水或储物间室101内产生的冷凝水汇聚于接水区215a内,在接水区215a内蒸发时吸热,从而对导热支架227 及安装在导热支架227上的出气管203c进行降温。
进一步的,所述出气管203c具有连接于压缩机205的第一管体203c1、连接于冷凝器207的第二管体203c2、连接于第一管体203c1与第二管体203c2 之间并在水平面内往复曲折环绕的第三管体203c3,所述导热支架227沿第三管体203c3的长度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第三管体203c3在水平面内往复曲折环绕的,使得在有限的机组201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出气管203c的长度。导热支架227沿第三管体203c3的长度方向延伸,增大了导热支架227与出气管203c的接触面积,以增加导热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215具有底平台215b、沿底平台215b侧缘弯折延伸形成的底盒壁215c、设于底平台215b上并位于第三管体203c3与压缩机205 之间的底隔板215d,所述接水区215a形成于底隔板215d背离压缩机205一侧的底盒壁215c内,所述导热支架227设于底平台215b上并支撑于第三管体 203c3。
本实施例中,导热支架227连接于底平台215b,从而将出气管203c的热量传递底平台215b以及底平台215b上积聚的水。
配合参照图19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207、第三管体203c3和压缩机205沿底座215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三管体203c3具有沿底座215 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管203c31、连接相邻第一管203c31的第二管203c32,所述导热支架227卡扣连接于第一管203c31并固定于底平台215b上。
本实施例中,由于冷凝器207、第三管体203c3和压缩机205沿底座215 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使得底座215上的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导热支架227卡扣连接于第一管203c31,便于出气管203c的安装和拆卸。第一管203c31通过导热支架227固定于底平台215b上,避免由压缩机205产生的振动而晃动。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支架227具有抵接于底平台215b的导热底板227a、沿导热底板227a侧缘弯折延伸形成的导热侧板227b,所述导热底板227a上设有连接底平台215b的导热安装孔227a1,所述导热侧板227b的顶部弯折延伸形成有与第一管203c31相匹配的导热卡接部227b1。
本实施例中,导热底板227a抵接于底平台215b,增加导热底板227a与底平台215b的接触面积,继而增加导热面积。导热卡接部227b1覆盖于第一管 203c31的外管壁,增加两者的接触面积,继而增加导热面积。本实用新型优选导热底板227a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导热侧板227b,从而方便制造和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207设置于接水区215a内并与底平台215b间隔设置,所述机座201还包括设于接水区215a内并位于冷凝器207与第三管体203c3 之间的冷凝风机219,所述冷凝风机219与底平台215b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冷凝器207和冷凝风机219与底平台215b之间均具有间隙,从而使得接水区215a内集聚的水的表面积最大化,从而加快接水区215a内水的蒸发。而且,冷凝器207和冷凝风机219也可通过接水区215a内水的蒸发而降温。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底板227a上还设有导热定位孔227a2和导热开口 227a3,所述导热安装孔227a1、导热定位孔227a2和导热开口227a3沿导热底板227a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底平台215b上还设有与导热安装孔227a1 相对应的底安装孔215b1、与导热定位孔227a2相对应的底定位柱215b2、与导热开口227a3相对应的底限位柱215b3,使得导热底板227a限位固定于底平台 215b上。
本实施例中,导热定位孔227a2与底定位柱215b2对接后,限制了导热支架227前后方向的偏移。导热开口227a3与底限位柱215b3对接后,限制了导热支架227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偏移。并且,单个导热支架227仅需使用一个固定件,即可完成导热支架227与底平台215b的固定。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导热支架227采用左右对称设计,防止装反,也便于生产。
进一步的,所述机座201还包括固定于底座215上方的保温部件217,所述保温部件217具有支撑于蒸发器209下方的保温底壁217a,所述保温底壁 217a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保温底壁217a水平高度较低的一侧设有贯穿的第一排水孔217a1,所述机座201还包括设于保温部件217下方的第一导流管229,所述第一导流管229的一端连通于第一排水孔217a1,另一端朝向接水区215a内延伸。
本实施例中,由于保温底壁217a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有利于蒸发器产生的化霜水流向低处,并通过第一排水孔217a1排出。而第一排水孔217a1内的水最终通过第一导流管229引入接水区215a内。
进一步的,所述底平台215b上还设有导流凸台215b4,所述导流凸台215b4 的顶部设有与第一导流管229相对接的引流管215b41。
本实施例中,导流凸台215b4的上端面呈倾斜设置,使得水流落在上端时最终导入接水区215a内。引流管215b41通过顶部的卡接扣与第一导流管229 对接,从而防止两者脱离。
配合参照图20所示,当制冷机组20设置于上述制冷设备时,该制冷设备还包括设于保温腔107内的第二导流管50,所述制冷机组20设于所述机组仓 113内,所述内胆103的底部设有贯穿的第二排水孔103e,所述第二导流管50 的一端连通于第二排水孔103e,另一端朝向接水区215a内延伸。
本实施例中,在内胆103的最下方设置有第二排水孔103e,以避免储物间室101内形成冷凝水的积聚。最终,第二排水孔103e内的水通过第二导流管 50引入接水区215a,并最终受热蒸发。
继续配合参照图4所示,上述制冷机组20中,所述机座201包括安装冷凝风机219、压缩机205和冷凝器207的底座215、固定于底座215上方并安装所述蒸发器209的保温部件217、设于底座215与保温部件217之间的支撑组件 231,所述压缩机205、冷凝风机219和冷凝器207沿所述蒸发器209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支撑组件231沿保温部件217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压缩机205、冷凝风机219和冷凝器207沿所述蒸发器209 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并通过沿保温部件217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组件 231支撑于蒸发器209的底部,节约了制冷机组20的占用空间,而且结构稳定。
配合参照图21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231包括连接底座215与保温部件217的支撑柱231a,所述支撑柱231a设置于保温部件217长度方向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于保温部件217长度方向两侧的支撑柱231a,实现对保温部件217长度方向的两侧进行支撑和固定,进一步增强制冷机组20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风机219包括固定于底座215上的风机架219a、设于风机架219a内的叶片219b,所述支撑组件231包括设于风机架219a顶部的支撑平台231b,所述支撑平台231b抵接于保温部件217的下端并沿保温部件217 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沿保温部件217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支撑平台231b,能够对保温部件217宽度方向的两侧进行支撑和固定,进一步增强制冷机组20 内部结构的稳定性。而且,通过将支撑平台231b直接设置于风机架219a上,而无需新增新的组件,节约了生产成本,还节约了制冷机组20的内部空间。
配合参照图2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机座201还包括覆盖底座215和保温部件217外侧的罩壳223,所述罩壳223内形成有位于保温部件217与底座215 之间的安装腔体213,所述风机架219a具有外形轮廓与安装腔体213横截面相匹配的机架框219a1、设于机架框219a1上并覆盖叶片219b外侧的机架罩 219a2,所述支撑平台231b为设于机架框219a1上并位于机架罩219a2前后两侧的第一平台219a3和第二平台219a4。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平台219a3和第二平台219a4与机架框219a1一体成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部件217具有位于其底部的保温底壁217a、连接保温底壁217a并合围于蒸发器209四周的保温侧壁217b,所述保温底壁217a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蒸发器209设于所述保温底壁217a上,并沿所述保温底壁217a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209沿所述保温底壁217a倾斜设置,进一步节约了制冷机组20的前后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底壁217a的下端设有与机架罩219a2相匹配的架罩凹槽217a2、抵接于第二平台219a4的架框凸台217a3,所述机架框219a1位于第二平台219a4的一侧延伸覆盖于架框凸台217a3一侧。
本实施例中,架罩凹槽217a2的设置,实现保温部件217与风机架219a 前后方向的限位,还能起到两者之间的定位安装。架框凸台217a3的设置,避免保温部件217产生向左侧的偏移限位,还能起到两者之间的定位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底壁217a的下端设有位于压缩机205上方的压机凹槽 217a4、位于冷凝器207上方的冷凝凸台217a5,所述冷凝凸台217a5靠近冷凝器207一侧的端面沿水平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压机凹槽217a4和冷凝凸台217a5的设置,可避免操作人员在安装保温部件217时,产生前后装反的情况。冷凝凸台217a5的设置,则避免冷凝器207过热而影响蒸发器209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机座201还包括设于底座215上并位于压缩机205与冷凝风机219之间的导热支架227,所述管路203包括连通压缩机205与冷凝器207 的出气管203c,所述出气管203c设于所述导热支架227上。
本实施例中,利用导热支架227,可将出气管203c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底座 215上进行散热。
进一步的,所述管路203包括连通蒸发器209与压缩机205的回气管203a,所述保温侧壁217b外侧设有保温通道217c,所述回气管203a沿所述保温通道 217c设置后朝向保温底壁217a的下方延伸。
本实施例中,保温通道217c能够延长回气管203a的长度,并对回气管203a 进行保温,避免回气管203a上产生凝露。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机组,包括机座、设于机座上的冷凝风机以及设置于机座上并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所述管路包括连通压缩机与冷凝器的出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包括安装压缩机和冷凝器的底座、固定于底座上的导热支架,所述底座上形成有接水区,所述导热支架设置于接水区内,并连接于出气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具有连接于压缩机的第一管体、连接于冷凝器的第二管体、连接于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并在水平面内往复曲折环绕的第三管体,所述导热支架沿第三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底平台、沿底平台侧缘弯折延伸形成的底盒壁、设于底平台上并位于第三管体与压缩机之间的底隔板,所述接水区形成于底隔板背离压缩机一侧的底盒壁内,所述导热支架设于底平台上并支撑于第三管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第三管体和压缩机沿底座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三管体具有沿底座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管、连接相邻第一管的第二管,所述导热支架卡扣连接于第一管并固定于底平台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支架具有抵接于底平台的导热底板、沿导热底板侧缘弯折延伸形成的导热侧板,所述导热底板上设有连接底平台的导热安装孔,所述导热侧板的顶部弯折延伸形成有与第一管相匹配的导热卡接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接水区内并与底平台间隔设置,所述机座还包括设于接水区内并位于冷凝器与第三管体之间的冷凝风机,所述冷凝风机与底平台间隔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底板上还设有导热定位孔和导热开口,所述导热安装孔、导热定位孔和导热开口沿导热底板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所述底平台上还设有与导热安装孔相对应的底安装孔、与导热定位孔相对应的底定位柱、与导热开口相对应的底限位柱,使得导热底板限位固定于底平台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利于,所述机座还包括固定于底座上方的保温部件,所述保温部件具有支撑于蒸发器下方的保温底壁,所述保温底壁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保温底壁水平高度较低的一侧设有贯穿的第一排水孔,所述机座还包括设于保温部件下方的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一端连通于第一排水孔,另一端朝向接水区内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平台上还设有导流凸台,所述导流凸台的顶部设有与第一导流管相对接的引流管。
10.一种制冷设备,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具有形成储物间室的内胆、外壳、设置于内胆与外壳之间的保温腔和形成于柜体下侧的机组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设于保温腔内的第二导流管,所述制冷机组设于所述机组仓内,所述内胆的底部设有贯穿的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一端连通于第二排水孔,另一端朝向接水区内延伸。
CN202122469384.XU 2021-10-13 2021-10-13 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Active CN2165578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69384.XU CN216557838U (zh) 2021-10-13 2021-10-13 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69384.XU CN216557838U (zh) 2021-10-13 2021-10-13 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57838U true CN216557838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66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69384.XU Active CN216557838U (zh) 2021-10-13 2021-10-13 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578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11132A1 (zh) * 2021-08-05 2023-02-09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11132A1 (zh) * 2021-08-05 2023-02-09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557832U (zh) 制冷设备
CN214039084U (zh) 在压机舱内布置散热风机的冰箱
CN104165413A (zh) 机柜空调器
CN216557838U (zh) 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03231431U (zh) 机柜空调器
CN216557833U (zh) 制冷设备
KR100481896B1 (ko) 냉장고
CN216557836U (zh) 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16557839U (zh) 制冷设备
CN219037244U (zh) 用于冷冻冷藏设备的制冷模块和冷冻冷藏设备
CN203190538U (zh) 机柜空调器
EP4174414A1 (en) Embedded refrigerator
CN219037242U (zh) 冰箱及其箱体模块和用于冰箱的罩壳
CN219037234U (zh) 冰箱的箱体模块和冰箱
CN216346703U (zh) 空调器
CN219037155U (zh) 制冷模块和冷冻冷藏设备
CN218781368U (zh) 空调器
CN218672792U (zh) 制冷设备
CN219037239U (zh) 导风管件、导风构件、冰箱及其箱体模块和制冷模块
CN217303007U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CN219457760U (zh) 空调
CN219476819U (zh) 空调
CN219037237U (zh) 制冷模块的壳体、制冷模块和冰箱
CN219037238U (zh) 用于冷冻冷藏设备的制冷模块和冷冻冷藏设备
CN220065844U (zh) 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