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57594U - 风道转换结构、新风处理系统和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风道转换结构、新风处理系统和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57594U
CN216557594U CN202220245680.3U CN202220245680U CN216557594U CN 216557594 U CN216557594 U CN 216557594U CN 202220245680 U CN202220245680 U CN 202220245680U CN 216557594 U CN216557594 U CN 2165575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pipe
duct
ai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4568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联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4568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575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575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575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风道转换结构、新风处理系统和空调机,属于空调领域。该风道转换结构包括第一风管、第二风管和第三风管;第一风管的一端用于与室外连通,另一端用于与新风入口连通;第二风管的一端用于与室外连通,另一端与第三风管的一端相对,第三风管的另一端用于与新风处理装置的废气出口连通;第二风管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第二风管的另一端连通至第三风管的一端,气流从室外沿着第一风管吸入新风入口,室内的废气沿着第三风管和第二风管吹出,自然换新风;在第二状态,第二风管的另一端连通至第一风管的中部,使室外的空气由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吸入新风入口,增大了进入的新风量,提高了室内换新风的效率。

Description

风道转换结构、新风处理系统和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道转换结构、新风处理系统和空调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空调室内机大多加入了新风处理装置。
新风处理装置通常通过风管与室外连通,通过风管从室外引入新风并对室内的空气不断置换,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干净。
相关技术中,风管的管径通常设置的比较小,这是为了避免对室内温度造成较大影响。但是风管直径较小会影响进入风管的新风量,使得在需要对室内进行快速通风换气时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风道转换结构、新风处理系统和空调机,能够实现风管间的切换,提高室内换新风的效率。所述技术方案至少包括如下方案:
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处理装置的风道转换结构,该风道转换结构包括第一风管、第二风管和第三风管;
所述第一风管的一端用于与室外连通,另一端用于与新风处理装置的新风入口连通;
所述第二风管的一端用于与室外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风管的一端相对,所述第三风管的另一端用于与新风处理装置的废气出口连通;
所述第二风管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风管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三风管的一端,使室外的空气由所述第一风管吸入所述新风入口;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风管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风管的中部,使室外的空气由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二风管吸入所述新风入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管用于连通所述新风入口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用于与室外连通的一端的横截面积。
可选地,该风道转换结构还包括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风管和所述第三风管之间,用于切换所述第二风管的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切换组件连通所述第二风管和所述第三风管,形成排风通道;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切换组件连通所述第二风管和所述第一风管,形成进风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管的中部具有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切换组件封闭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切换组件连通所述第二风管和所述第一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管包括第一段、过渡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过渡段的一端相连,所述过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相连,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过渡段。可选地,所述第二风管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段的外侧壁相连,所述第三风管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段的外侧壁相连,且所述第二风管和所述第三风管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两侧。可选地,所述切换组件包括两个挡板、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两个所述挡板相对布置,且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过渡段、所述第二风管和所述第三风管相连,两个所述挡板、所述第二风管、所述第三风管围成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风门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处,且与所述第一开口靠近所述第一段的一侧枢接,所述第二风门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处,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均关闭,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均打开,且所述第一风门与所述第二风管的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侧壁相抵。
可选地,所述第三风管的侧壁具有滑槽,所述滑槽位于所述第三风管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所述第二风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滑槽中,且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
可选地,所述风道转换结构还包括第四风管,所述第四风管的一端用于与室内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
可选地,所述风道转换结构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安装口和第四安装口;
所述第一风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口;
所述第二风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安装口;
所述第三风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安装口;
所述切换组件位于所述壳体中。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新风处理系统,该新风处理系统包括新风处理装置和如前一方面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所述风道转换结构的第一风管与所述新风处理装置的新风入口相连,所述风道转换结构的第三风管与所述新风处理装置的废气出口相连。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该空调机包括如前一方面所述的新风处理系统。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第二风管的一端与室外连通,另一端与第三风管的一端相对,第二风管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第二风管的另一端连通至第三风管的一端,气流从室外沿着第一风管吸入新风入口,室内的废气沿着第三风管和第二风管吹出,使室内自然换新风,在需要对室内进行快速通风换气时,第二风管处于第二状态,第二风管的另一端连通至第一风管的中部,使室外的空气由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吸入新风入口,增大了进入室内的新风量,从而提高了室内换新风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转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虚线m处对应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转换结构的风管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转换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1中虚线n处对应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转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机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对附图中的各个标号进行说明:
10-第一风管;10a-第一风口;11-第一开口;12-第一段;13-过渡段;14-第二段;15-第一侧板;16-第二侧板;17-第三侧板;18-第四侧板;19-隔板;
20-第二风管;20a-第二风口;21-第二开口;
30-第三风管;31-滑槽;
40-切换组件;41-挡板;42-第一风门;421-第一销轴;43-第二风门;431-第二销轴;
50-第四风管;
60-壳体;61-第一安装口;62-第二安装口;63-第三安装口;64-第四安装口;
100-新风处理装置;100a-新风入口;100b-废气出口;
200-风道转换结构;
1000-新风处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转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新风处理装置的风道转换结构包括第一风管10、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
其中,第一风管10的一端用于与室外连通,第一风管10的另一端用于与新风处理装置的新风入口100a连通。第二风管20的一端用于与室外连通,第二风管20的另一端与第三风管30的一端相对,第三风管30的另一端用于与新风处理装置的废气出口100b连通。
第二风管20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第二风管20的另一端连通至第三风管30的一端,使室外的空气由第一风管10吸入新风入口100a,废气出口100b排出的空气由第二风管20排向室外。在第二状态,第二风管20的另一端连通至第一风管10的中部,使室外的空气由第一风管10和第二风管20吸入新风入口100a。
通过第二风管的一端与室外连通,另一端与第三风管的一端相对,第二风管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第二风管的另一端连通至第三风管的一端,气流从室外沿着第一风管吸入新风入口,室内的废气沿着第三风管和第二风管吹出,使室内自然换新风,在需要对室内进行快速通风换气时,第二风管处于第二状态,第二风管的另一端连通至第一风管的中部,使室外的空气由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吸入新风入口,增大了进入室内的新风量,从而提高了室内换新风的效率。
如图1所示,第一风管10与室外连通的一端具有第一风口10a,在安装时,第一风口10a连通室外,例如通过管道连通至室外,或者直接与室外连通。方便将室外的空气导入新风处理装置,再导入室内。
参照图1,该风道转换结构还包括切换组件40。切换组件40位于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之间。切换组件40用于切换第二风管20的状态。在第二风管20处于第一状态,切换组件40连通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形成排风通道。在第二风管20处于第二状态,切换组件40连通第二风管20和第一风管10,形成进风通道。
第二风管20切换到第一状态时,切换组件40连通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气流从室外沿着第一风管10进入室内,室内的废气沿着第三风管30和第二风管20吹出,使室内自然换新风。第二风管20切换到第二状态,切换组件40连通第二风管20和第一风管10,气流从室外沿着第一风管10和第二风管20进入室内,增大进入室内的新风量。
如图1所示,第一风管10的中部具有第一开口11。在第一状态,切换组件40封闭第一开口11,在第二状态,切换组件40连通第二风管20和第一开口11。第一开口11用于连通第三风管30和第一风管10。
参照图1,第一风管10用于连通新风入口100a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用于与室外连通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在第二风管2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风管10和第二风管20均用于导入室外空气,将第一风管10连通新风入口100a的一端的横截面积设置的较大,有利于较大风量的空气快速地进入新风处理装置,进一步提高室内换新风的速率。
图2是图1中虚线m处对应的截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风管10包括第一段12、过渡段13和第二段14。第一段12的一端与过渡段13的一端相连,过渡段13的另一端与第二段14相连,第一段12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段14的横截面积,第一开口11位于过渡段13。
第一段12与新风处理装置的新风入口100a相连,第二段14与室外连通,过渡段13连接在第一段12和第二段14之间,使得室外的空气通过第二段14、过渡段13和第一段12进入新风入口100a。过渡段13的横截面积渐变,从一端向另一段逐渐增大,且横截面积较大的一端与第一段12相连,有利于减小室外空气在第一风管11中流动受到的阻力,减小气流的损失。第一段12的横截面积设置的较大,也有利于将较大风量的空气导入新风处理装置,从而增大进入到室内的风量。
第二风管20的外侧壁与第二段14的外侧壁相连,第三风管30的外侧壁与第一段12的外侧壁相连,且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位于第一开口11的两侧。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转换结构的风管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风管10、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均为方形管,即横截面为矩形。
示例性地,第一风管10、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的宽度相同。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风管10、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为一个整体。例如,风道转换结构包括第一侧板15、第二侧板16、第三侧板17、第四侧板18和隔板19,第一侧板15与第二侧板16相对,第三侧板17和第四侧板18相对,第一侧板15、第二侧板16、第三侧板17、第四侧板18围成管状,隔板19位于第三侧板17和第四侧板18之间,并与第三侧板17和第四侧板18相对,且隔板19与第一侧板15、第二侧板16分别相连,以形成第一风管10、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段12的横截面积等于第二段14和第二风管20的横截面积之和,使得在第二状态,第二风管20和第二段14中的新风汇集到第一段12中时,气流更加稳定。
第一风管10的两端、第二风管20用于与室外连通的端部以及第三风管30用于连接废气出口100b的端部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圆形,以方便连接圆形的管道。
参照图2,在第二风管2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风管20与第三风管30相连通,气流沿图示箭头方向流动,室外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风管10进入新风入口100a,导入新风处理装置,再导入室内,室内的废气能够通过新风处理装置的废气出口100b进入第三风管30和第二风管20,再排到室外。室外的空气不断的通过第一风管10进入室内,重复上述过程,实现室内空气的自然换新风循环。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转换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参考图4,在第二风管2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风管20与第一开口11连通,气流沿图示箭头方向流动,室外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二风管20和第二段14导入,并在过渡段13汇集,再通过第一段12进入新风入口100a,导入新风处理装置,再导入室内。在需要对室内进行快速通风换气时,房间的门窗通常是打开的,室内的空气可以通过门窗等通风口向室外排出,使房间内形成对流,实现室内空气的快速换新风。
参照图4,切换组件40位于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之间。切换组件40能够操控第二风管2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
示例性地,可以将切换组件40对第二风管20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切换与新风处理装置的风速调节相互关联设置。例如,在用户将新风处理装置调至较高的风速档位时,切换组件40也能够将风道转换结构切换到第二状态,增大进入室内的新风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室内换新风的速率。而在用户将新风处理装置调至较低的风速档位时,切换组件40将风道转换结构切换到第一状态,使室内自然换新风。
图5是图1中虚线n处对应的截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切换组件40包括两个挡板41、第一风门42和第二风门43。两个挡板41相对布置,且位于第一开口11相对的两侧,并且两个挡板41分别与过渡段13、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相连。两个挡板41、第二风管20、第三风管30围成第二开口21。结合图2和图4,第一风门42位于第一开口11处,且第一风门42与第一开口11靠近第一段12的一侧枢接,第二风门43位于第二开口21处。在第一状态,第一风门42和第二风门43均关闭。在第二状态,第一风门42和第二风门43均打开,且第一风门42与第二风管20的远离第二段14的侧壁相抵。
示例性地,参考图4,第一风门42可以通过第一销轴421与第一开口11靠近第一段12的一侧枢接,使得第一风门42能够以第一销轴421为轴转动,实现第一风门42的关闭或开启。
在第一风门42转动到位于第一开口11中时,第一风门42处于关闭状态,第一风门42遮挡住第一开口11,将第一开口11关闭。在第一风门42转动到与第一风管10的侧壁呈夹角时,第一风门42处于开启状态。在第一风门42转动到与第二风管20的远离第二段14的侧壁相抵时,第一风门42隔开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使得气流能够从第二风管20通过第一开口11进入过渡段13中。通过转动第一风门42,能够实现第一风门4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的切换。
两个挡板41、第二风管20远离第二段14的侧壁以及第三风管30远离第一段12的侧壁形成第二开口21。在第二开口21敞开时,第二开口21可以作为新风处理装置的废气的出口。两个挡板41可以分别与第一侧板15、第二侧板16为一体结构。
示例性地,参考图4,第二风门43可以通过第二销轴431与第二开口21靠近第三风管30的一侧枢接,使得第二风门43能够以第二销轴431为轴转动,实现第二风门43的关闭或开启。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转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该风道转换结构中,第三风管30的侧壁具有滑槽31,滑槽31位于第三风管30靠近第二开口21的一端,第二风门43至少部分位于滑槽31中,且能够沿滑槽31滑动。通过在第三风管30的侧壁设置滑槽31,使第二风门43与第三风管30滑动连接,就能够通过调整第二风门43的位置,控制开启或关闭第二开口21。
在第二风门43移动到第二开口21中时,第二风门43处于关闭状态,第二风门43遮挡住第二开口21,使第二开口21关闭。在移动第二风门43,使第二开口21敞开时,第二风门43处于开启状态,室内的空气通过废气出口100b进入第三风管30,再由第二出口21排回室内。
可选地,切换组件40包括电机,电机用于控制第一风门42和第二风门43运动。电机与空调机的主控器电性相连,主控器能够对电机进行供电,并且通过主控器的主板能够实现对电机的控制。
参考图6,该风道转换结构还包括第四风管50。第四风管50的一端用于与室内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开口21相连。第四风管50用于将第三风管30中的空气倒回室内。
在需要对室内进行快速换气时,第二风管20处于第二状态,室内的空气可以通过门窗等通风口向室外排出,使房间内形成对流,快速更换室内空气。新风处理装置在工作时除了会将室外的空气排入室内,也会通过废气出口100b将室内的空气排向室外。在需要快速更换室内空气时,新风处理装置将大量的室外空气吸入室内,室内原本的空气主要由门窗等通风口排向室外,即使废气出口100b将新风处理装置从室内吸入的空气重新排回室内,也不会对室内的换气造成影响。在完成快速换气后,第二风管20切回到第一状态。
参照图6,风道转换结构还包括壳体60。壳体6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口61和第二安装口62,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安装口63和第四安装口64。第一风管10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口61和第二安装口62,第二风管20固定连接于第三安装口63,第三风管30固定连接于第四安装口64,切换组件40位于壳体60中。
示例性地,壳体60呈圆筒形,第一安装口61、第二安装口62、第三安装口63和第四安装口64位于壳体60的侧壁上,且第一安装口61和第二安装口62相对布置,第三安装口63和第四安装口64相对布置。第一风管10的第一风口10a所在的一端相对第一安装口61伸出,第一风管10的另一端相对第二安装口62伸出,并与新风处理装置的新风入口100a相连。第二风管20的第二风口20a所在的一端相对第三安装口63伸出,第二风管20的另一端相对第四安装口64伸出,并与新风处理装置的废气出口100b相连。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新风处理系统包括新风处理装置100和风道转换结构200。风道转换结构200的第一风管10与新风处理装置100的新风入口100a相连,风道转换结构200的第三风管30与新风处理装置100的废气出口100b相连。风道转换结构200能够将室外的空气送入新风处理装置100,再送入室内,使室内的空气不断的更新,有效地提高新风处理系统的新风供给量,也能够对室内的空气进行置换循环,提高空气质量。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空调机包括新风处理系统1000。新风处理系统1000能够对室内的空气不断的更新,通过风道转换结构10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在第一状态时,切换组件40连通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且封闭第一开口11,气流从室外沿着第一风管10进入室内,室内的废气沿着第三风管30和第二风管20吹出,使室内自然换新风,在第二状态时,切换组件40连通第二风管20和第一开口11,气流从室外沿着第一风管10和第二风管20进入室内,增大了进入室内的新风量,从而提高了室内换新风的效率。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该空调机为立式空调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切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新风处理装置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管(10)、第二风管(20)和第三风管(30);
所述第一风管(10)的一端用于与室外连通,另一端用于与新风处理装置的新风入口(100a)连通;
所述第二风管(20)的一端用于与室外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风管(30)的一端相对,所述第三风管(30)的另一端用于与新风处理装置的废气出口(100b)连通;
所述第二风管(20)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风管(20)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三风管(30)的一端,使室外的空气由所述第一风管(10)吸入所述新风入口(100a);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风管(20)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风管(10)的中部,使室外的空气由所述第一风管(10)和所述第二风管(20)吸入所述新风入口(100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管(10)用于连通所述新风入口(100a)的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用于与室外连通的一端的横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组件(40),所述切换组件(40)位于所述第二风管(20)和所述第三风管(30)之间,用于切换所述第二风管(20)的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切换组件(40)连通所述第二风管(20)和所述第三风管(30),形成排风通道;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切换组件(40)连通所述第二风管(20)和所述第一风管(10),形成进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管(10)的中部具有第一开口(11),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切换组件(40)封闭所述第一开口(11),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切换组件(40)连通所述第二风管(20)和所述第一开口(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管(10)包括第一段(12)、过渡段(13)和第二段(14),所述第一段(12)的一端与所述过渡段(13)的一端相连,所述过渡段(1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14)相连,所述第一段(12)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段(14)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开口(11)位于所述过渡段(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管(20)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段(14)的外侧壁相连,所述第三风管(30)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段(12)的外侧壁相连,且所述第二风管(20)和所述第三风管(30)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1)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40)包括两个挡板(41)、第一风门(42)和第二风门(43),两个所述挡板(41)相对布置,且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1)相对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过渡段(13)、所述第二风管(20)和所述第三风管(30)相连,两个所述挡板(41)、所述第二风管(20)、所述第三风管(30)围成第二开口(21);
所述第一风门(42)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1)处,且与所述第一开口(11)靠近所述第一段(12)的一侧枢接,所述第二风门(43)位于所述第二开口(21)处,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风门(42)和所述第二风门(43)均关闭,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风门(42)和所述第二风门(43)均打开,且所述第一风门(42)与所述第二风管(20)的远离所述第二段(14)的侧壁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风管(30)的侧壁具有滑槽(31),所述滑槽(31)位于所述第三风管(30)靠近所述第二开口(21)的一端,所述第二风门(4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滑槽(31)中,且能够沿所述滑槽(31)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转换结构还包括第四风管(50),所述第四风管(50)的一端用于与室内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21)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4~9任一项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转换结构还包括壳体(60),所述壳体(6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口(61)和第二安装口(62),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安装口(63)和第四安装口(64);
所述第一风管(1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口(61)和所述第二安装口(62);
所述第二风管(2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安装口(63);
所述第三风管(3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安装口(64);
所述切换组件(40)位于所述壳体(60)中。
11.一种新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处理装置(100)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风道转换结构(200),所述风道转换结构(200)的第一风管(10)与所述新风处理装置(100)的新风入口(100a)相连,所述风道转换结构(200)的第三风管(30)与所述新风处理装置(100)的废气出口(100b)相连。
12.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处理系统(1000)。
CN202220245680.3U 2022-01-29 2022-01-29 风道转换结构、新风处理系统和空调机 Active CN2165575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45680.3U CN216557594U (zh) 2022-01-29 2022-01-29 风道转换结构、新风处理系统和空调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45680.3U CN216557594U (zh) 2022-01-29 2022-01-29 风道转换结构、新风处理系统和空调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57594U true CN216557594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63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45680.3U Active CN216557594U (zh) 2022-01-29 2022-01-29 风道转换结构、新风处理系统和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5759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0065A (zh) * 2022-06-14 2022-08-30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废气浓度调节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0065A (zh) * 2022-06-14 2022-08-30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废气浓度调节装置
CN114950065B (zh) * 2022-06-14 2023-09-12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废气浓度调节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557594U (zh) 风道转换结构、新风处理系统和空调机
KR101703672B1 (ko) 전열교환기의 바이패스장치
JP2006125825A (ja) 換気装置
CN211551852U (zh) 一种转轮式新风除湿一体机
KR100601220B1 (ko)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를 이용한 멀티시스템
CN21140002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100767734B1 (ko) 슬라이딩 댐퍼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KR100598422B1 (ko) 풍량조절 및 방향전환 댐퍼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JPH0593536A (ja) 換気装置
CN105485773B (zh) 一种风管机及其室内机
CN213362679U (zh) 一种新风空调机
JP252666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12524697A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124545U (zh) 一种新风启闭装置及新风过滤器
CN207094811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0890766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3307693B (zh) 换气装置及包括该换气装置的空调器
CN219934147U (zh) 一种壁挂式新风除湿机
CN2856810Y (zh) 新型家庭用自然新风交换器
KR20030063868A (ko) 환기장치
CN215002143U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KR102250975B1 (ko) 열교환기 바이패스 기능과 실내 기류 전환이 가능한 공기순환기
CN215001898U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CN220506935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320533U (zh) 风道装置及空调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