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57487U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57487U
CN216557487U CN202123305617.9U CN202123305617U CN216557487U CN 216557487 U CN216557487 U CN 216557487U CN 202123305617 U CN202123305617 U CN 202123305617U CN 216557487 U CN216557487 U CN 2165574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groove
tank
humidifying device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0561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0561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574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574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574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包括主体(100)、水箱(200)和至少一个水箱弹出组件(300),主体(100)包括壳体(110)和加湿组件,加湿组件位于壳体(110)内,水箱(200)位于容纳槽(111)内,水箱(200)与容纳槽(111)卡接,且水箱(200)与加湿组件连通;水箱弹出组件(300)设置在容纳槽(111)的槽底,水箱弹出组件(300)包括弹性顶针(310),水箱(200)与容纳槽(111)脱离卡接时,水箱(200)在弹性顶针(310)的弹性力作用下朝向容纳槽(111)的槽口移动,以使水箱(200)部分移出容纳槽(111)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水箱拆卸方便。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设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工作等环境的空气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见的设备包括风扇、加湿装置等。
现有的加湿装置包括本体,本体内设有水箱,水箱通过卡扣结构与本体卡接。例如,水箱和本体上均设有卡勾,水箱和本体上的两个卡勾勾接,可以将水箱固定在本体上。
然而,拆卸水箱时,用户需要握持水箱并相对本体旋转水箱才能拆装水箱,操作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水箱拆卸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包括主体、水箱和至少一个水箱弹出组件,主体包括壳体和加湿组件,加湿组件位于壳体内,壳体上设有容纳槽,水箱位于容纳槽内,水箱与容纳槽卡接,且水箱与加湿组件连通;
水箱弹出组件置在容纳槽的槽底,水箱弹出组件包括弹性顶针,水箱与容纳槽脱离卡接时,水箱在弹性顶针的弹性力作用下朝向容纳槽的槽口移动,以使水箱部分移出容纳槽外。
这样,通过设置水箱弹出组件,水箱弹出组件设置在容纳槽的槽底,水箱弹出组件包括弹性顶针,当水箱与容纳槽脱离卡接时,水箱可以在弹性顶针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弹出,用户可以直接拿取水箱,拆卸方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弹出组件还包括安装座,安装座与容纳槽的槽底连接,安装座上具有第一安装槽,弹性顶针位于第一安装槽内,弹性顶针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外,以与水箱抵接。
这样,通过安装座为弹性顶针提供安装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弹性顶针包括第一弹性件和顶针,顶针的周侧设置凸起,第一弹性件套设在顶针上,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容纳槽的槽底抵接,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凸起抵接,顶针的一端位于第一弹性件内,顶针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安装槽外。
这样,顶针受到的挤压力通过凸起均匀传递到第一弹性件,使得第一弹性件承受沿弹力方向的挤压力,其他方向的分力减小,避免第一弹性件产生弯曲。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第一安装槽的槽口朝向容纳槽的槽底,且第一安装槽的槽口与容纳槽的槽底抵接,第一安装槽的槽底具有顶针安装孔,顶针插在顶针安装孔上。
这样,可以更好的限制第一弹性件的移动方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第一安装槽呈锥状,第一安装槽的槽口的直径大于第一安装槽的槽底的直径。
这样,第一安装槽靠近的槽口的位置可以给第一弹性件预留出压缩变形的空间。同时,第一弹性件由压缩状态变为自由状态时,第一安装槽呈锥状,可以对顶针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安装座的外侧壁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容纳槽的槽底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这样,可以便于安装与更换安装座内的弹性顶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一者为连接板,另一者为连接柱,连接板与连接柱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
这样,可以保证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容纳槽的至少一个内侧壁具有至少一个导向筋,导向筋的延伸方向与水箱的移动方向一致,水箱的外侧面与导向筋抵接。
这样,可以对水箱的移动进行导向,使水箱弹出组件承受沿弹力方向的挤压力,其他方向的分力减小,对水箱弹出组件进行保护。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导向筋朝向容纳槽的槽口的一端具有斜面,斜面朝向容纳槽的槽底倾斜。
这样,水箱在安装的过程中,斜面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安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包括水箱主体和水箱面板,水箱面板盖设在水箱主体上,且水箱主体朝向水箱面板的投影位于水箱面板内。
这样,通过将水箱设置成分体结构,可以便于水箱的安装与测试。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容纳槽包括容纳段和抵接段,容纳段的槽口与抵接段的槽底连通,水箱主体位于容纳段内,水箱面板与抵接段的槽底抵接,水箱弹出组件设置在容纳段的槽底。
这样,可以节约空间,使加湿装置整体结构紧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还包括水箱连接组件,水箱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卡接部和至少一个卡接件,卡接部与卡接件一一对应设置,卡接件设置在水箱上,卡接部设置在容纳槽内,卡接件可伸出水箱的外侧并与卡接部卡接,以将水箱连接在容纳槽内;或者,卡接件朝向水箱内移动并与卡接部脱离卡接。
这种卡接结构,结构简单,易加工,可以降低实现成本。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连接组件还包括操作件,操作件插设在水箱面板上,操作件与卡接件抵接,操作件相对于水箱面板移动,以带动卡接件朝向远离卡接部的一侧移动。
这样,通过按压操作件,操作件带动卡接件朝向远离卡接部的一侧移动,即可实现卡接件与卡接部脱离卡接,操作便利,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操作件的内侧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槽,卡接件部分位于第二安装槽内,第二安装槽内具有第一斜面,卡接件上具有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抵接,操作件相对于水箱面板移动时,第一斜面相对于第二斜面移动,以使卡接件朝向第二安装槽移动。
这样,可以对卡接件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从而对卡接件进行保护,提高卡接件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第二安装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第二安装槽相对设置,第二安装槽与卡接件一一对应设置。
这样,可以提高水箱与容纳槽的卡接效果,提高连接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连接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位于第二安装槽内,第二弹性件抵接在卡接件和第二安装槽的内壁之间,第二弹性件的弹力方向与卡接件的移动方向一致,卡接件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伸出。
这样,可以实现卡接件的自动伸出,操作便利,用户体验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第二安装槽内具有安装柱,第二弹性件部分套设在安装柱上,卡接件的第一端具有弹性件安装孔,第二弹性件部分插设于弹性件安装孔内。
这样,为第二弹性件提供导向,避免第二弹性件在压缩过程中弯曲。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连接组件还包括卡接件压板,卡接件压板盖设在卡接件和操作件上,卡接件压板与水箱面板的内侧面连接,卡接件压板上具有滑槽,滑槽的延伸方向与卡接件的移动方向一致,卡接件部分嵌入滑槽内,且卡接件相对于滑槽移动。
这样,通过卡接件压板将水箱连接组件与水箱面板进行连接,从而保证水箱连接组件与水箱连接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卡接件压板与水箱面板的内侧面卡接和/或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
这样,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卡接件压板和水箱面板的内侧面中的一者上具有至少一个卡扣,另一者上具有与卡扣相匹配的卡槽;和/或,水箱面板上具有至少一个螺钉柱,卡接件压板上具有至少一个通孔,螺钉柱与通孔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连接件经在通孔且与螺钉柱连接。
这样,可以保证卡接件压板与水箱面板连接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操作件的内侧面具有导向柱,卡接件压板上具有导向孔,导向柱插设于导向孔内,且导向柱沿导向孔的轴向移动。
可以对操作件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从而保证卡接件顺利朝向远离卡接部的一侧移动与卡接部脱离卡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面板的内侧面具有挡板,挡板围设在卡接件压板的周侧,挡板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缺口,卡接件与第一缺口一一对应设置,卡接件搭设在第一缺口上。
这样,卡接件通过第一缺口延伸至水箱面板外,然后与卡接部进行卡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主体上具有第三安装槽,水箱面板盖设在第三安装槽上,且挡板插设于第三安装槽内,第三安装槽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二缺口,第二缺口与第一缺口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共同围成供卡接件的第二端出入水箱的出入孔。
这样,卡接件通过出入孔延伸至水箱外,然后与卡接部进行卡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壳体包括主体壳体和水箱壳体,主体壳体和水箱壳体共同拼合以形成腔体,加湿组件位于腔体内,容纳槽设置在水箱壳体上。
这样,可以将水箱与主体中的其他组件(例如电器组件)分隔开,避免水箱漏水,对其他组件造成损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主体还包括发热组件,发热组件位于腔体内,且发热组件与加湿组件电连接。
这样,发热组件可以用于加热空气,将加热后的空气输送到腔体外,从而实现室内温度的提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主体还包括风扇组件,风扇组件位于腔体内,水箱壳体上具有出风网,风扇组件的出风端与出风网相对。
风扇组件用于将加湿组件产生的水雾或者发热组件加热后的空气吹送到外部,从而对室内的温度和适度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主体和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沿A-A剖面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和水箱连接组件的爆炸图;
图6为图3中沿B-B剖面的剖面图;
图7为图6中沿C-C剖面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操作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卡接件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面板、操作件、第二弹性件和卡接件的位置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连接组件与水箱面板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主体;
110-壳体;111-容纳槽;1111-容纳段;1112-抵接段;112-第二连接部;113-导向筋;1131-斜面;114-水箱壳体;1141-出风网;115-主体壳体;116-腔体;
200-水箱;
210-水箱主体;211-第三安装槽;2111-第二缺口;220-水箱面板;221-挡板;222-第一缺口;230-出入孔;
300-水箱弹出组件;
310-弹性顶针;311-第一弹性件;312-顶针;3121-凸起;320-安装座;321-第一安装槽;322-顶针安装孔;323-第一连接部;
400-水箱连接组件;
410-卡接部;420-卡接件;421-第二斜面;422-弹性件安装孔;430-操作件;431-第二安装槽;4311-第一斜面;4312-安装柱;432-导向柱;440-第二弹性件;450-卡接件压板;451-滑槽;452-导向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维护工具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维护工具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的加湿装置,水箱与本体通过卡勾相连。也就是水箱与本体上分别设有卡勾。当用户拆装水箱时,例如向水箱内注水,用户需要一手握持水箱,另一手握持本体,并使水箱相对本体旋转。或者用户需要双手握持水箱,并带动水箱相对本体旋转,操作不便。且两个卡勾之间相互摩擦抵顶,容易导致卡勾出现磨损断裂,或者卡勾失去弹性,这样,水箱与本体之间不能有效连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通过设置水箱弹出组件,水箱弹出组件包括弹性顶针,当水箱与本体脱离卡接时,水箱可以在弹性顶针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弹出。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主体和水箱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的爆炸图,图4为图1中沿A-A剖面的剖面图,参见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包括主体100、水箱200和至少一个水箱弹出组件300,主体100包括壳体110和加湿组件(图中未示出),加湿组件位于壳体110内,壳体110上设有容纳槽111,水箱200位于容纳槽111内,水箱200与容纳槽111卡接,且水箱200与加湿组件连通。
其中,水箱弹出组件300设置在容纳槽111的槽底,水箱弹出组件300包括弹性顶针310,水箱200与容纳槽111脱离卡接时,水箱200在弹性顶针310的弹性力作用下朝向容纳槽111的槽口移动,以使水箱200部分移出容纳槽111外。
水箱200用于储存加湿室内空气所需的水,加湿组件用于将水箱中的水转化成水雾。在具体实现时,加湿组件可以为超声波雾化器或者压缩式雾化器。
在使用时,将水箱200插入到容纳槽111,水箱200与容纳槽111卡接从而将水箱200固定在容纳槽111中,此时,弹性顶针310处于压缩状态。当需要拆卸水箱200时,手动解除水箱200与容纳槽111的卡接状态,这时,弹性顶针310恢复自然状态,从而向水箱200施加弹性力,水箱200会在弹性顶针310的弹性力作用下朝向容纳槽111的槽口移动,以使水箱200部分移出容纳槽111外,用户通过抓取位于容纳槽111外的部分水箱200,以将水箱200全部拿出容纳槽11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通过设置水箱弹出组件300,水箱弹出组件300设置在容纳槽111的槽底水箱弹出组件300包括弹性顶针310,当水箱200与容纳槽111脱离卡接时,水箱200部分可以在弹性顶针310的弹性力作用下自动弹出容纳槽111外,用户直接拿取水箱200,由此,便于用户拆卸水箱200。
请继续参见图4所示,为了便于弹性顶针310的安装,水箱弹出组件300还包括安装座320,安装座320与容纳槽111的槽底连接,安装座320上具有第一安装槽321,弹性顶针310位于第一安装槽321内,弹性顶针310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321外,以与水箱200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安装座320,将弹性顶针310设置在安装座320上,通过安装座320为弹性顶针310提供安装空间。请继续参见图3和图4所示,弹性顶针310包括第一弹性件311和顶针312,顶针312的周侧设置凸起3121,第一弹性件311套设在顶针312上,第一弹性件311的一端与容纳槽111的槽底抵接,第一弹性件311的另一端与凸起3121抵接,顶针312的一端位于第一弹性件311内,顶针312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安装槽321外。
其中,第一弹性件311可以为弹簧、弹性套筒等具有弹性且能恢复变形的零部件。
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311和顶针312,第一弹性件311套设在顶针312上,利用顶针312与水箱200接触,这样,顶针312受到的挤压力通过凸起3121均匀传递到第一弹性件311,使得第一弹性件311承受沿弹力方向的挤压力,其他方向的分力减小,避免第一弹性件311产生弯曲。
具体的,第一安装槽321的槽口朝向容纳槽111的槽底,且第一安装槽321的槽口与容纳槽111的槽底抵接,第一安装槽321的槽底具有顶针安装孔322,顶针312插在顶针安装孔322上。
这样,通过设置顶针安装孔322,可以更好的限制第一弹性件311的移动方向,顶针312经顶针安装孔322伸出第一安装槽321外,并与水箱200抵接。其中,顶针安装孔322的直径小于凸起3121相对的两个边缘之间的距离,这样,避免顶针312移出安装座320。
请继续参见图4所示,第一安装槽321呈锥状,第一安装槽321的槽口的直径大于第一安装槽321的槽底的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槽321的槽口的直径大于第一安装槽321的槽底的直径,这样,第一安装槽321靠近的槽口的位置可以给第一弹性件311预留出压缩变形的空间。同时,第一弹性件311由压缩状态变为自由状态时,第一安装槽321呈锥状,可以对顶针312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
请继续参见图4所示,安装座320的外侧壁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323,容纳槽111的槽底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112,第一连接部323与第二连接部11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连接部323与第二连接部112可拆卸连接。这样,可以便于安装与更换安装座320内的弹性顶针310。
在具体实现时,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二连接部112中的一者为连接板,另一者为连接柱,连接板与连接柱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这样,可以保证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二连接部112连接的可靠性。
例如,第一连接件可以为螺钉,第一连接部323为连接板,连接板上设置有通孔,第二连接部112为连接柱,连接柱上设置有螺纹孔,连接板与连接柱的数量为两个,连接板与连接柱一一对应设置,对应的连接板与连接柱通过螺钉连接。
为了使水箱200沿预设方向顺利弹出,容纳槽111的至少一个内侧壁具有至少一个导向筋113,导向筋113的延伸方向与水箱200的移动方向一致,水箱200的外侧面与导向筋113抵接。
通过设置导向筋113,可以对水箱200的移动进行导向,从而对水箱200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使水箱弹出组件300承受沿弹力方向的挤压力,其他方向的分力减小,对水箱弹出组件300进行保护,同时,减小了水箱200与容纳槽111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水箱200能顺畅相对于容纳槽111移动。
其中,导向筋113朝向容纳槽111的槽口的一端具有斜面1131,斜面1131朝向容纳槽111的槽底倾斜。
这样,水箱200在安装的过程中,斜面1131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安装。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和水箱连接组件的爆炸图,图6为图3中沿B-B剖面的剖面图,参见图5和图6所示,水箱200包括水箱主体210和水箱面板220,水箱面板220盖设在水箱主体210上,且水箱主体210朝向水箱面板220的投影位于水箱面板220内。这样,通过将水箱200设置成分体结构,可以便于水箱200的安装与测试。
请继续参见图4所示,容纳槽111包括容纳段1111和抵接段1112,容纳段1111的槽口与抵接段1112的槽底连通,水箱主体210位于容纳段1111内,水箱面板220与抵接段1112的槽底抵接,水箱弹出组件300设置在容纳段1111的槽底。这样,可以节约空间,使加湿装置整体结构紧凑。
请继续参见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还包括水箱连接组件400,水箱连接组件400包括至少一个卡接部410和至少一个卡接件420,卡接部410与卡接件420一一对应设置,卡接件420设置在水箱200上,卡接部410设置在容纳槽111内,卡接件420可伸出水箱200的外侧并与卡接部410卡接,以将水箱200连接在容纳槽111内。或者,卡接件420朝向水箱200内移动并与卡接部410脱离卡接。这种卡接结构,结构简单,易加工,可以降低实现成本。
其中,水箱连接组件400还包括操作件430,操作件430插设在水箱面板220上,操作件430与卡接件420抵接,操作件430相对于水箱面板220移动,以带动卡接件420朝向远离卡接部410的一侧移动。
这样,通过按压操作件430,操作件430带动卡接件420朝向远离卡接部410的一侧移动,即可实现卡接件420与卡接部410脱离卡接,操作便利,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图7为图6中沿C-C剖面的剖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操作件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和图8所示,操作件430的内侧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槽431,卡接件420部分位于第二安装槽431内,第二安装槽431内具有第一斜面4311,卡接件420上具有第二斜面421,第一斜面4311与第二斜面421抵接,操作件430相对于水箱面板220移动时,第一斜面4311相对于第二斜面421移动,以使卡接件420朝向第二安装槽431移动。
通过设置第二安装槽431,卡接件420在第二安装槽431内移动,可以对卡接件420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从而对卡接件420进行保护,提高卡接件420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7所示,第一斜面4311与第二斜面421抵接,按压操作件430时,第一斜面4311作用在第二斜面421上的作用力垂直于第二斜面421,这样,卡接件420受到一个向内的分力,在向内的分力的作用下,卡接件420向操作件430移动,从而实现与卡接部410脱离卡接。
第二安装槽43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第二安装槽431相对设置,第二安装槽431与卡接件420一一对应设置。具体,请继续参见图6所示,第二安装槽431与卡接件420的数量为两个。这样,可以提高水箱200与容纳槽111的卡接效果,提高连接可靠性。
请继续参见图5和图6所示,水箱连接组件4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440,第二弹性件440位于第二安装槽431内,第二弹性件440抵接在卡接件420和第二安装槽431的内壁之间,第二弹性件440的弹力方向与卡接件420的移动方向一致,卡接件420在第二弹性件440的弹力作用下伸出。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440,可以实现卡接件420的自动伸出,从而实现与卡接部410卡接。
在具体实现时,第二安装槽431内具有安装柱4312,第二弹性件440部分套设在安装柱4312上,卡接件420的第一端具有弹性件安装孔422,第二弹性件440部分插设于弹性件安装孔422内。由此,以为第二弹性件440提供导向,避免第二弹性件440在压缩过程中弯曲。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卡接件压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面板、操作件、第二弹性件和卡接件的位置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中水箱连接组件与水箱面板的位置示意图,参见图9至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水箱连接组件400还包括卡接件压板450,卡接件压板450盖设在卡接件420和操作件430上,卡接件压板450与水箱面板220的内侧面连接,卡接件压板450上具有滑槽451,滑槽451的延伸方向与卡接件420的移动方向一致,卡接件420部分嵌入滑槽451内,且卡接件420相对于滑槽451移动。
通过设置卡接件压板450,将水箱连接组件400与水箱面板220进行连接,从而保证水箱连接组件400与水箱连接的可靠性。
其中,卡接件压板450与水箱面板220的内侧面卡接。或者,卡接件压板450与水箱面板220的内侧面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或者,卡接件压板450与水箱面板220的内侧面卡接的同时又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这样,可以保证卡接件压板450与水箱面板220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卡接件压板450和水箱面板220的内侧面中的一者上具有至少一个卡扣,另一者上具有与卡扣相匹配的卡槽。这样,安装速度快,便于拆卸。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水箱面板220上具有至少一个螺钉柱,卡接件压板450上具有至少一个通孔,螺钉柱与通孔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连接件经在通孔且与螺钉柱连接。这样,连接可靠性高。其中,第二连接件为螺钉。
请继续参见图8和图11所示,操作件430的内侧面具有导向柱432,卡接件压板450上具有导向孔452,导向柱432插设于导向孔452内,且导向柱432沿导向孔452的轴向移动。通过设置导向柱432和导向孔452,可以对操作件430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从而保证卡接件420顺利朝向远离卡接部410的一侧移动。
请继续参见图10所示,水箱面板220的内侧面具有挡板221,挡板221围设在卡接件压板450的周侧,挡板221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缺口222,卡接件420与第一缺口222一一对应设置,卡接件420搭设在第一缺口222上。这样,卡接件420通过第一缺口222延伸至水箱面板220外,然后与卡接部410进行卡接。
请继续参见图5所示,水箱主体210上具有第三安装槽211,水箱面板220盖设在第三安装槽211上,且挡板221插设于第三安装槽211内,第三安装槽211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二缺口2111,第二缺口2111与第一缺口22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缺口222和第二缺口2111共同围成供卡接件420的第二端出入水箱200的出入孔230。这样,卡接件420通过出入孔230延伸至水箱200外,然后与卡接部410进行卡接。
请继续参见图1至3所示,壳体110包括主体壳体115和水箱壳体114,主体壳体115和水箱壳体114共同拼合以形成腔体116,加湿组件位于腔体116内,容纳槽111设置在水箱壳体114上。这样,可以将水箱200与主体100中的其他组件(例如电器组件)分隔开,避免水箱200漏水,对其他组件造成损坏。
其中,主体100还包括发热组件(图中未示出),发热组件位于腔体116内,且发热组件与加湿组件电连接。
发热组件用于加热空气,将加热后的空气输送到腔体116外,从而实现室内温度的提升。示例性的,发热组件可以由多个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热敏材料)加热器并联形成,PTC加热器有热阻小、换热效率高及长期使用功率衰减低的优点。
其中,主体100还包括风扇组件(图中未示出),风扇组件位于腔体116内,水箱壳体114上具有出风网1141,风扇组件的出风端与出风网1141相对。
风扇组件用于将加湿组件产生的水雾或者发热组件加热后的空气吹送到外部,从而对室内的温度和适度进行调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6)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00)、水箱(200)和至少一个水箱弹出组件(300),所述主体(100)包括壳体(110)和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位于所述壳体(110)内,所述壳体(110)上设有容纳槽(111),所述水箱(200)位于所述容纳槽(111)内,所述水箱(200)与所述容纳槽(111)卡接,且所述水箱(200)与所述加湿组件连通;
所述水箱弹出组件(300)设置在所述容纳槽(111)的槽底,所述水箱弹出组件(300)包括弹性顶针(310),所述水箱(200)与所述容纳槽(111)脱离卡接时,所述水箱(200)在所述弹性顶针(310)的弹性力作用下朝向所述容纳槽(111)的槽口移动,以使所述水箱(200)部分移出所述容纳槽(111)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弹出组件(300)还包括安装座(320),所述安装座(320)与所述容纳槽(111)的槽底连接,所述安装座(320)上具有第一安装槽(321),所述弹性顶针(310)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321)内,所述弹性顶针(310)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321)外,以与所述水箱(200)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顶针(310)包括第一弹性件(311)和顶针(312),所述顶针(312)的周侧设置凸起(3121),所述第一弹性件(311)套设在所述顶针(312)上,所述第一弹性件(311)的一端与所述容纳槽(111)的槽底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311)的另一端与所述凸起(3121)抵接,所述顶针(312)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11)内,所述顶针(31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321)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321)的槽口朝向所述容纳槽(111)的槽底,且所述第一安装槽(321)的槽口与所述容纳槽(111)的槽底抵接,所述第一安装槽(321)的槽底具有顶针安装孔(322),所述顶针(312)插在所述顶针安装孔(322)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321)呈锥状,所述第一安装槽(321)的槽口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槽(321)的槽底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320)的外侧壁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323),所述容纳槽(111)的槽底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112),所述第一连接部(32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1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32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12)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23)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12)中的一者为连接板,另一者为连接柱,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柱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111)的至少一个内侧壁具有至少一个导向筋(113),所述导向筋(11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水箱(200)的移动方向一致,所述水箱(200)的外侧面与所述导向筋(113)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筋(113)朝向所述容纳槽(111)的槽口的一端具有斜面(1131),所述斜面(1131)朝向所述容纳槽(111)的槽底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200)包括水箱主体(210)和水箱面板(220),所述水箱面板(220)盖设在所述水箱主体(210)上,且所述水箱主体(210)朝向所述水箱面板(220)的投影位于所述水箱面板(220)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111)包括容纳段(1111)和抵接段(1112),所述容纳段(1111)的槽口与所述抵接段(1112)的槽底连通,所述水箱主体(210)位于所述容纳段(1111)内,所述水箱面板(220)与所述抵接段(1112)的槽底抵接,所述水箱弹出组件(300)设置在所述容纳段(1111)的槽底。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箱连接组件(400),所述水箱连接组件(400)包括至少一个卡接部(410)和至少一个卡接件(420),所述卡接部(410)与所述卡接件(420)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卡接件(420)设置在所述水箱(200)上,所述卡接部(410)设置在所述容纳槽(111)内,所述卡接件(420)可伸出所述水箱(200)的外侧并与所述卡接部(410)卡接,以将所述水箱(200)连接在所述容纳槽(111)内;或者,所述卡接件(420)朝向所述水箱(200)内移动并与所述卡接部(410)脱离卡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连接组件(400)还包括操作件(430),所述操作件(430)插设在所述水箱面板(220)上,所述操作件(430)与所述卡接件(420)抵接,所述操作件(430)相对于所述水箱面板(220)移动,以带动所述卡接件(420)朝向远离所述卡接部(410)的一侧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430)的内侧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槽(431),所述卡接件(420)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431)内,所述第二安装槽(431)内具有第一斜面(4311),所述卡接件(420)上具有第二斜面(421),所述第一斜面(4311)与所述第二斜面(421)抵接,所述操作件(430)相对于所述水箱面板(220)移动时,所述第一斜面(4311)相对于所述第二斜面(421)移动,以使所述卡接件(420)朝向所述第二安装槽(431)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槽(43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第二安装槽(43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槽(431)与所述卡接件(420)一一对应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连接组件(4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440),所述第二弹性件(440)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431)内,所述第二弹性件(440)抵接在所述卡接件(420)和所述第二安装槽(431)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440)的弹力方向与所述卡接件(420)的移动方向一致,所述卡接件(420)在所述第二弹性件(440)的弹力作用下伸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槽(431)内具有安装柱(4312),所述第二弹性件(440)部分套设在所述安装柱(4312)上,所述卡接件(420)的第一端具有弹性件安装孔(422),所述第二弹性件(440)部分插设于所述弹性件安装孔(422)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连接组件(400)还包括卡接件压板(450),所述卡接件压板(450)盖设在所述卡接件(420)和所述操作件(430)上,所述卡接件压板(450)与所述水箱面板(220)的内侧面连接,所述卡接件压板(450)上具有滑槽(451),所述滑槽(45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卡接件(420)的移动方向一致,所述卡接件(420)部分嵌入所述滑槽(451)内,且所述卡接件(420)相对于所述滑槽(451)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压板(450)与所述水箱面板(220)的内侧面卡接和/或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压板(450)和所述水箱面板(220)的内侧面中的一者上具有至少一个卡扣,另一者上具有与所述卡扣相匹配的卡槽;和/或,所述水箱面板(220)上具有至少一个螺钉柱,所述卡接件压板(450)上具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螺钉柱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经在所述通孔且与所述螺钉柱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430)的内侧面具有导向柱(432),所述卡接件压板(450)上具有导向孔(452),所述导向柱(432)插设于所述导向孔(452)内,且所述导向柱(432)沿所述导向孔(452)的轴向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面板(220)的内侧面具有挡板(221),所述挡板(221)围设在所述卡接件压板(450)的周侧,所述挡板(221)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缺口(222),所述卡接件(420)与所述第一缺口(22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卡接件(420)搭设在所述第一缺口(222)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主体(210)上具有第三安装槽(211),所述水箱面板(220)盖设在所述第三安装槽(211)上,且所述挡板(221)插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211)内,所述第三安装槽(211)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二缺口(2111),所述第二缺口(2111)与所述第一缺口(22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缺口(222)和所述第二缺口(2111)共同围成供所述卡接件(420)的第二端出入所述水箱(200)的出入孔(230)。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0)包括主体壳体(115)和水箱壳体(114),所述主体壳体(115)和所述水箱壳体(114)共同拼合以形成腔体(116),所述加湿组件位于所述腔体(116)内,所述容纳槽(111)设置在所述水箱壳体(114)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00)还包括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位于所述腔体(116)内,且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加湿组件电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00)还包括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位于所述腔体(116)内,所述水箱壳体(114)上具有出风网(1141),所述风扇组件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网(1141)相对。
CN202123305617.9U 2021-12-24 2021-12-24 加湿装置 Active CN2165574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5617.9U CN216557487U (zh) 2021-12-24 2021-12-24 加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5617.9U CN216557487U (zh) 2021-12-24 2021-12-24 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57487U true CN216557487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55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05617.9U Active CN216557487U (zh) 2021-12-24 2021-12-24 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574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557487U (zh) 加湿装置
WO2023078001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5202058A (zh) 头戴产品
CN211480158U (zh) 一种可拆卸电池组件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08241413A (zh) 服务器机架
CN215187961U (zh) 散热背夹和电子设备组件
CN212785491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3278316U (zh) 具有多种供电方式的电池扣板、供电设备和摄影机
CN114217671B (zh) 散热结构
CN209151445U (zh) 一种新型dtu控制箱
CN215684806U (zh) 一种电子烟主板安装结构
CN220474098U (zh) 一种智慧消防用报警装置
CN211980201U (zh) 与m.2内存条搭配的硬盘盒、m.2移动硬盘
CN217141609U (zh) 一种可调式全自动试管清洗机
CN212256919U (zh) 一种易拆卸可自动控制的风扇散热移动硬盘
CN217907816U (zh) 超声台车及超声设备
CN219041909U (zh) 一种无线面板接入点
CN216852129U (zh) 一种相机后壳及应用该相机后壳的相机
CN220107107U (zh) 具有多接口的usb连接器
CN220043459U (zh) 一种防光纤脱离的交换机
CN218677773U (zh) 一种易于装配的type-c接口
CN213602115U (zh) 笔记本扩展坞
CN212460546U (zh) 数据备份装置
CN213034320U (zh) 一种环保板材打磨装置
CN219777790U (zh) 一种表计上电拍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