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29663U - 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29663U
CN216529663U CN202123415810.8U CN202123415810U CN216529663U CN 216529663 U CN216529663 U CN 216529663U CN 202123415810 U CN202123415810 U CN 202123415810U CN 216529663 U CN216529663 U CN 2165296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 bar
bar mechanism
boss
plug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1581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超
李亚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Jetty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1581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296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296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296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该电连接装置包括: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外壳,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外壳和锁止器,插头外壳的前端插接于插座外壳;插座外壳的外壁设有第一锁扣;插头外壳设有第一扭杆机构,第一扭杆机构设有第一锁钩,第一锁钩卡接于第一锁扣的前侧,以阻止插头外壳相对于插座外壳向后运动,并且第一扭杆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带动第一锁钩脱离第一锁扣;锁止器设有第一凸台,锁止器与插头外壳连接,第一凸台能够阻止第一扭杆机构在外力作用下活动。通过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高压互锁连接器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元器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高压互锁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中设有端子,通过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实现互锁信号回路与功率回路的连通与断开。目前,为了保障安全性,高压互锁连接器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以解决高压互锁连接器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装置,包括: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外壳,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外壳和锁止器,所述插头外壳的前端插接于所述插座外壳;
所述插座外壳的外壁设有第一锁扣;所述插头外壳设有第一扭杆机构,所述第一扭杆机构设有第一锁钩,所述第一锁钩卡接于所述第一锁扣的前侧,以阻止所述插头外壳相对于所述插座外壳向后运动,并且所述第一扭杆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一锁钩脱离所述第一锁扣;
所述锁止器设有第一凸台,所述锁止器与所述插头外壳连接,所述第一凸台能够阻止所述第一扭杆机构在外力作用下活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锁止器与所述插头外壳通过阻尼结构限位,所述阻尼结构能够阻止所述第一凸台偏离所述第一扭杆机构。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外壳的外壁设有第二锁扣;所述插头外壳设有第二扭杆机构,所述第二扭杆机构设有第二锁钩,所述第二锁钩卡接于所述第二锁扣的前侧,以阻止所述插头外壳相对于所述插座外壳向后运动,并且所述第二扭杆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带动第二锁钩脱离所述第二锁扣;所述锁止器设有第二凸台,所述阻尼结构能够阻止所述第二凸台偏离所述第二扭杆机构,所述第二凸台能够阻止所述第二扭杆机构在外力作用下活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阻尼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锁止器的第一阻尼凸台和设置于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二阻尼凸台,所述第一阻尼凸台的后侧设有第一阻尼斜面,所述第二阻尼凸台的前侧设有第二阻尼斜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阻尼凸台能够阻止所述第一阻尼凸台向前运动;所述锁止器的前端设有第一解锁凸台,所述插座外壳设有第二解锁凸台,所述第二解锁凸台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解锁凸台推动所述第一阻尼凸台与所述第二阻尼凸台分离。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锁钩设置于所述第一锁钩的前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锁钩与所述第一锁钩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锁扣与所述第一锁扣之间的距离。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锁钩设置于所述第二锁钩的内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座外壳设有至少两个导向柱,所述第二锁扣设置于所述导向柱,所述第一锁扣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导向柱之间。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外壳中设有屏蔽外压接套、屏蔽内压接套和TPA卡环,所述屏蔽外压接套和所述屏蔽内压接套压接于线束的屏蔽层外,所述TPA卡环套设于所述屏蔽外压接套外。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TPA卡环设有卡环开口,所述卡环开口的宽度小于所述屏蔽外压接套的直径。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外壳的后端连接有插头尾罩,所述插头尾罩注塑连接有尾部密封圈,所述尾部密封圈与所述插头外壳配合。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锁钩设置于所述第一扭杆机构的前端,所述第一扭杆机构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按压部;所述第二锁钩设置于所述第二扭杆机构的前端,所述第二扭杆机构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按压部;所述第二扭杆机构设有按压通孔,所述第一扭杆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扭杆机构的内侧,并且所述第一按压部设置于所述按压通孔中。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外壳的后端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用于限制所述锁止器向后侧运动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外壳和锁止器,所述插头外壳设有第一扭杆机构,所述第一扭杆机构设有第一锁钩,所述第一扭杆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一锁钩活动;
所述锁止器设有第一凸台,所述锁止器与所述插头外壳连接并通过阻尼结构限位,所述阻尼结构能够阻止所述第一凸台偏离所述第一扭杆机构,所述第一凸台能够阻止所述第一扭杆机构在外力作用下活动。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优点是:
该电连接装置中,通过锁止器使插头外壳与插座外壳保持锁止。解锁时,操作者施加外力以使锁止器活动,并对第一扭杆机构施加外力,第一扭杆机构带动第一锁钩活动而脱离第一锁扣,实现第一锁钩与第一锁扣解锁。该电连接装置可以保障电连接的锁止与断开的安全,方便操作,结构比较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的爆炸图;
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左视图;
图5为图2的右视图;
图6-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9-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第三状态的示意图;
图11-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中的插头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中的插座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0-图2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中的锁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中的TPA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3-图2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中的插头尾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装置中的插头外壳的轴测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密封胶垫;
20、插座连接器;2、插座外壳;
201、第一锁扣;202、第二锁扣;203、第二解锁凸台;
204、导向柱;
3、盖板;4、插头绝缘体;5、短接插针;
60、插头连接器;6、插头外壳;
601、第一扭杆机构;602、第一锁钩;6011、第一按压部;
606、第二扭杆机构;603、第二锁钩;6061、第二按压部;6062、按压通孔;
604、限位凸台;
605、第二阻尼凸台;6051、第二阻尼斜面;
7、头座密封圈;
8、锁止器;
80、阻尼结构;801、第一阻尼凸台;8011、第一阻尼斜面;
802、第一解锁凸台;803、限位凹槽;
804、第一凸台;805、第二凸台;
806、解锁臂;
9、TPA卡环;91、卡环开口;
10、插头尾罩;11、屏蔽外压接套;12、屏蔽内压接套;13、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方案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装置,如图1-图12所示,该电连接装置包括:插座连接器20和插头连接器60,插座连接器20包括插座外壳2,插头连接器60包括插头外壳6和锁止器8,插头外壳6的前端插接于插座外壳2;插座外壳2的外壁设有第一锁扣201;插头外壳6设有第一扭杆机构601,第一扭杆机构601设有第一锁钩602,第一锁钩602卡接于第一锁扣201的前侧,以阻止插头外壳6相对于插座外壳2向后运动,并且第一扭杆机构60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带动第一锁钩602脱离第一锁扣201;锁止器8设有第一凸台804,锁止器8与插头外壳6连接,第一凸台804能够阻止第一扭杆机构601在外力作用下活动。
将锁止器8向前推入到位后,如图6-图8所示,锁止器8的位置保持稳定,锁止器8上的第一凸台804使第一扭杆机构601保持稳定,从而使第一锁钩602被限定于第一锁扣201的前侧,插头外壳6无法相对于插座外壳2向后运动,两者之间保持锁止。解锁时,操作者施加外力以使锁止器8相对于插头外壳6运动,第一凸台804偏离第一扭杆机构601;然后,操作者对第一扭杆机构601施加外力,第一扭杆机构601带动第一锁钩602活动而脱离第一锁扣201,实现第一锁钩602与第一锁扣201解锁,插头外壳6可以相对于插座外壳2向后运动,将插头连接器60与插座连接器20断开。该电连接装置可以保障电连接的锁止与断开的安全,方便操作,结构比较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一实施方式中,锁止器8与插头外壳6通过阻尼结构80限位,阻尼结构80能够阻止第一凸台804偏离第一扭杆机构601,如图6-图8所示,锁止器8的位置在阻尼结构80的作用下保持稳定;操作者施加外力以克服阻尼结构80产生的阻力,可以使锁止器8相对于插头外壳6运动,从而使得第一凸台804偏离第一扭杆机构601。
如图1-图18所示,插座外壳2的外壁设有第二锁扣202;插头外壳6设有第二扭杆机构606,第二扭杆机构606设有第二锁钩603,第二锁钩603卡接于第二锁扣202的前侧,以阻止插头外壳6相对于插座外壳2向后运动,并且第二扭杆机构606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带动第二锁钩603脱离第二锁扣202;锁止器8设有第二凸台805,阻尼结构80能够阻止第二凸台805偏离第二扭杆机构606,第二凸台805能够阻止第二扭杆机构606在外力作用下活动。
将锁止器8向前推入到位后,锁止器8上的第二凸台805使第一扭杆机构601保持稳定,第二锁钩603被限定于第二锁扣202的前侧,第二锁钩603和第一锁钩602均对插头外壳6的位置起到限定作用。解锁时,第一凸台804偏离第一扭杆机构601,第二凸台805偏离第二扭杆机构606,这时,操作者分别对第一扭杆机构601和第二扭杆机构606施加外力,使第一锁钩602脱离第一锁扣201,第二锁钩603脱离第二锁扣202,实现解锁。
该电连接装置分别操作第一扭杆机构601和第二扭杆机构606进行解锁,实现了二次锁功能。高压互锁连接器在解锁时,互锁信号回路与功率回路断开时存在时间间隔,在解锁拔开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连接器带电拔开的现象。该电连接装置在解锁时,通过第一扭杆机构601和第二扭杆机构606实现两次解锁,将插头连接器60从适配的插座连接器20上拔脱,能够实现高压互锁与功率端子分步断开,从而避免带电拔开的现象,降低了接触件或连接器烧蚀、以及对车辆和操作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第一扭杆机构601和第二扭杆机构606分别各自解锁实现二次分离,操作方便,其中一个出现损坏情况时,另外一个还能起保护作用,提高了锁止安全性。
阻尼结构80能够产生一定大小的阻力,以阻止锁止器8相对于插头外壳6向后侧运动,并且,操作者对锁止器8施加足够大的外力以克服阻尼结构80产生的阻力时,则可以驱动锁止器8运动。在一实施方式中,阻尼结构80包括设置于锁止器8的第一阻尼凸台801和设置于插头外壳6的第二阻尼凸台605,第一阻尼凸台801的后侧设有第一阻尼斜面8011,第二阻尼凸台605的前侧设有第二阻尼斜面6051。如图8所示,将锁止器8向前推入到位后,第一阻尼凸台801位于第二阻尼凸台605的前侧,锁止器8向后侧运动时,第二阻尼凸台605对第一阻尼凸台801产生阻力,从而阻止锁止器8向后侧运动,以使第一凸台804与第一扭杆机构601保持配合,第二凸台805与第二扭杆机构606保持配合。当第一阻尼斜面8011与第二阻尼斜面6051抵接时,操作者继续增大向后侧的外力,在第一阻尼斜面8011与第二阻尼斜面6051的导向作用下,锁止器8会产生变形,第一阻尼凸台801从第二阻尼凸台605上滑过,锁止器8继续向后侧运动,实现第一凸台804偏离第一扭杆机构601,第二凸台805偏离第二扭杆机构606。
通过阻尼结构80,使锁止器8在插头外壳6上的位置保持稳定,并且,操作者施加足够大的外力即可使锁止器8解锁,结构简单,连接安全可靠,且方便操作,制造成本较低。
如图2和图3所示,当插头连接器60与插座连接器20未插合时,锁止器8未推入到位,第一阻尼凸台801位于第二阻尼凸台605的后侧,第二阻尼凸台605能够阻止第一阻尼凸台801向前运动,对锁止器8进行限位。
如图19-图21所示,锁止器8的前端设有第一解锁凸台802,插座外壳2设有第二解锁凸台203,第二解锁凸台203能够通过第一解锁凸台802,推动第一阻尼凸台801与第二阻尼凸台605分离。具体地,插头连接器60与插座连接器20插合时,第二解锁凸台203推动第一解锁凸台802向上翘起,第一解锁凸台802带动第一阻尼凸台801向上运动,从而使第一阻尼凸台801能够从第二阻尼凸台605的后侧运动至其前侧。
进一步地,锁止器8具有解锁臂806,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一解锁凸台802和第一阻尼凸台801均设置于解锁臂806,第一解锁凸台802设置于第一阻尼凸台801的前侧,插头连接器60与插座连接器20插合时,第二解锁凸台203推动第一解锁凸台802向上翘起,解锁臂806随着向上变形,从而带动第一阻尼凸台801向上运动,方便操作。该锁止器8结构比较简单,加工方便,尺寸比较小,有利于缩减该电连接装置的整体尺寸。
在一实施方式中,插头外壳6的后端设有限位凸台604,以限制锁止器8向后侧运动的范围。进一步地,锁止器8的后端设有限位凹槽803,如图3、图17和图21所示,限位凸台604对限位凹槽803进行限位,阻止锁止器8向后侧运动。当插头连接器60与插座连接器20未插合时,通过限位凸台604和第二阻尼凸台605,将锁止器8的位置限定在设定范围内。
如图9所示,第二锁钩603设置于第一锁钩602的前侧,第二锁扣202位于第一锁扣201的前侧。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锁钩603与第一锁钩60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锁扣202与第一锁扣201之间的距离,当第一锁钩602与第一锁扣201抵接时,第二锁钩603位于第二锁扣202的前侧且相距一段距离;当第一锁钩602与第一锁扣201被解锁且插头连接器60向后侧移动一段距离后,第二锁钩603与第二锁扣202抵接,两者配合锁紧;操作者继续对第二扭杆机构606进行解锁操作,第二锁钩603与第二锁扣202解锁。该电连接装置中,第一级解锁步骤与第二级解锁步骤需要分步操作,解决了互锁信号回路与功率回路断开时的时间间隔问题,提高了安全性。
如图11-图18所示,第一锁钩602设置于第二锁钩603的内侧。第一锁钩602设置于第一扭杆机构601的前端,第一扭杆机构601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按压部6011,操作者向内按压第一按压部6011,驱使第一扭杆机构601运动,并带动第一锁钩602向外侧运动,从而与第一锁扣201脱离;锁止器8的第一凸台804位于第一按压部6011的内侧时,可以阻止第一按压部6011受按压向内运动,从而使第一锁钩602与第一锁扣201保持锁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部6011的按压面面积大于等于5mm2
如图12所示,手动按压第一按压部6011,使第一锁钩602与第一锁扣201脱离,并且拉动插头连接器60沿拔出方向移动,因此第一按压部6011的按压面面积需要能够承受人手指的力量,这个按压面最小面积为5mm2,例如可以为2mm宽,2.5mm长的一个平面,能够保障用手指压下第一按压部6011。按压面的面积不能过大,过大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磕碰或按压,使第一按压部6011受到按压,导致第一锁钩602与第一锁扣201脱离,造成电路系统非预期中断。可以按照该电连接装置的整体尺寸,合理设计第一按压部6011按压面的面积大小。
为了验证第一按压部6011的按压面的面积大小对操作人员按压第一按压部6011的影响,发明人选用相同结构和大小的电连接装置的多组样件,各组样件中第一按压部6011的按压面的面积大小不同,共13组样件,每组100件样件,操作人员非连续分别按压第一按压部6011的按压面并使第一锁钩602与第一锁扣201脱离,记录操作人员一次操作成功率,并记录在表1中。在本实施例中,操作人员一次操作成功率小于95%为不合格。
表1:第一按压部6011的按压面的面积大小对操作人员按压第一按压部6011的影响
Figure BDA0003448271420000081
从上表1可以看出,操作人员非连续地按压第一按压部6011的按压面并使第一锁钩602与第一锁扣201脱离,排除了人员疲劳度的影响,在按压按压面的面积大小不同的第一按压部6011时,当第一按压部6011的按压面的面积大于5mm2的时候,都是可以操作成功;当第一按压部6011的按压面的面积等于5mm2的时候,操作人员有3次失误,为97%,但是在合格值范围内;当第一按压部6011的按压面的面积小于5mm2的时候,此时由于第一按压部6011的按压面的面积太小,操作人员的手指施力有困难,导致一次操作成功率降低,小于合格值范围。因此,发明人设定第一按压部6011的按压面的面积大于等于5mm2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按压部6011受到第一按压力,驱使第一扭杆机构601运动,并带动第一锁钩602向外侧运动,从而与第一锁扣201脱离,优选地,第一按压力小于等于135N。
第一扭杆机构601具有一定的弹力,可以在第一按压部6011施加第一按压力的情况下,驱使第一扭杆机构601运动,并带动第一锁钩602向外侧运动,从而与第一锁扣201脱离,并且能够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返回原位。如果第一扭杆机构601具有的弹力过大,导致需要施加很大的第一按压力才能使第一扭杆机构601变形,则当该电连接装置需要解除一次锁止时,操作人员需要使用很大的力量才能使第一锁钩602与第一锁扣201脱离,费时费力,而且可能会对操作人员的手指造成一定的损伤。
为了验证第一按压力的大小对操作人员按压第一按压部6011的影响,发明人选用相同结构和大小的电连接装置的多组样件,各组样件中第一扭杆机构601的弹力大小不同,共13组样件,每组100件样件,操作人员非连续地分别按压第一按压部6011并使第一锁钩602与第一锁扣201脱离,记录操作人员一次操作成功率,并记录在表2中。在本实施例中,操作人员一次操作成功率小于95%为不合格。
表2:第一按压力的大小对操作人员按压第一按压部6011的影响
Figure BDA0003448271420000091
从上表2可以看出,操作人员非连续地按压第一按压部6011并使第一锁钩602与第一锁扣201脱离,排除了人员疲劳度的影响,在按压不同弹力的第一按压部6011时,当第一按压力小于130N的时候,都是可以操作成功;当第一按压力为135N的时候,操作人员有4次失误,为96%,但是是在合格值范围内;当第一按压力超过135N的时候,此时由于第一按压力太大,操作人员的手指施力有困难,导致一次操作成功率降低,小于合格值范围。因此,发明人设定第一按压力小于等于135N。
第二锁钩603设置于第二扭杆机构606的前端,第二扭杆机构606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按压部6061,操作者向内按压第二按压部6061,驱使第二扭杆机构606运动,并带动第二锁钩603向外侧运动,从而与第二锁扣202脱离;锁止器8的第二凸台805位于第二按压部6061的内侧时,可以阻止第二按压部6061受按压向内运动,从而使第二锁钩603与第二锁扣202保持锁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按压部6061的按压面的面积大于等于5mm2
当电连接装置需要解除二次锁止时,需要手动按压第二按压部6061,使第二锁钩603与第二锁扣202脱离,并且拉动插头连接器60沿拔出方向移动,因此第二按压部6061需要一个按压面能够承受人手指的力量,这个按压面最小面积为5mm2,例如可以为2mm宽,2.5mm长的一个平面,能够保障用手指压下按压面。按压面的面积不能过大,过大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磕碰或按压,使第二按压部6061受到按压,导致第二锁钩603与第二锁扣202脱离,造成电路系统非预期中断。可以按照该电连接装置的整体尺寸,合理设计按压面的面积大小。
为了验证按压面的面积大小对操作人员按压第二按压部6061的影响,发明人选用相同结构和大小的电连接装置的多组样件,各组样件中按压面的面积大小不同,共13组样件,每组100件样件,操作人员非连续分别按压不同按压面并使第二锁钩603与第二锁扣202脱离,记录操作人员一次操作成功率,并记录在表3中。在本实施例中,操作人员一次操作成功率小于95%为不合格。
表3:第二按压部6061按压面的面积大小对操作人员按压第二按压部6061的影响
Figure BDA0003448271420000101
从上表3可以看出,操作人员非连续地按压不同按压面并使第二锁钩603与第二锁扣202脱离,排除了人员疲劳度的影响,在按压按压面的面积大小不同的第二按压部6061时,当按压面的面积大于5mm2的时候,都是可以操作成功;当按压面的面积等于5mm2的时候,操作人员有3次失误,为97%,但是在合格值范围内;当按压面的面积小于5mm2的时候,此时由于按压面的面积太小,操作人员的手指施力有困难,导致一次操作成功率降低,小于合格值范围。因此,发明人设定第二按压部6061的按压面的面积大于等于5mm2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按压部6061受到第二按压力,驱使第二扭杆机构606运动,并带动第二锁钩603向外侧运动,从而与第二锁扣202脱离,优选地,第二按压力小于等于135N。
为了验证第二按压力的大小对操作人员按压第二按压部6061的影响,发明人选用相同结构和大小的电连接装置的多组样件,各组样件中第二按压部6061的第二按压力大小不同,共13组样件,每组100件样件,操作人员非连续地分别按压第二按压部6061并使第二锁钩603与第二锁扣202脱离,记录操作人员一次操作成功率,并记录在表4中。在本实施例中,操作人员一次操作成功率小于95%为不合格。
表4:第二按压力的大小对操作人员按压第二按压部6061的影响
Figure BDA0003448271420000111
从上表4可以看出,操作人员非连续地按压第二按压部6061并使第二锁钩603与第二锁扣202脱离,排除了人员疲劳度的影响,在按压不同第二按压力大小的第二按压部6061时,当第二按压力小于130N的时候,都是可以操作成功;当第二按压力为135N的时候,操作人员有3次失误,为97%,但是在合格值范围内;当第二按压力超过135N的时候,此时由于第二按压力太大,操作人员的手指施力有困难,导致一次操作成功率降低,小于合格值范围。因此,发明人设定第二按压力小于等于135N。
进一步地,第二扭杆机构606设有按压通孔6062,如图6-图8和图25所示;第一扭杆机构601设置于第二扭杆机构606的内侧,并且第一按压部6011设置于按压通孔6062中。第一扭杆机构601和第二扭杆机构606均设置于插头外壳6,第一扭杆机构601与第二扭杆机构606相互独立;锁止器8连接于插头外壳6,实现二次锁功能,结构比较简单,减少了零件数量,操作方便,连接安全可靠,且制造成本低。优选地,第一扭杆机构601、第二扭杆机构606与插头外壳6为一体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插座连接器20和插头连接器60之间的插拔次数大于等于9次。
在高压连接装置装配时,需要将插座连接器20和插头连接器60装配到一起,后续维修、组件拆卸时,可能需要将插座连接器20和插头连接器60分离后再进行插拔,因此插座连接器20和插头连接器60之间的插拔次数不能小于9次,如果小于9次,可能在某次拆卸维修过程中,插座连接器20和插头连接器60受到损伤,无法起到连通电流的作用,导致需要将整个电连接装置包括线束全部更换,不仅耗费维修时间,也会增加维修成本,因此,无论从插座连接器20和插头连接器60的材料选择,还是插座连接器20和插头连接器60之间的插拔机构、锁死机构及密封机构的设计,都需要保障能够经历至少9次的拆卸组装,才能满足电连接装置的使用要求。
在一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60的重量小于等于305g。
一般情况下,插座连接器20固定在使用环境中,插头连接器60位于该电连接装置的上方且与插座连接器20插接固定,当插头连接器60的重量过大时,插座连接器20受到的重力也较大,在用电装置振动的情况下,会导致整个电连接装置跟随振动,由于惯性的原因,插头连接器60会受到较大的振动,会发出异响,而在电连接装置使用过程中,发生异响是不被允许的。
为了验证插头连接器60的重量对该电连接装置发生异响的影响,发明人采用相同的插座连接器20、不同重量的插头连接器60组装的电连接装置的样件,安装到振动试验台上,并进行振动试验,观察振动试验过程中插头连接器60是否发生异响,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插头连接器60的重量对该电连接装置发生异响的影响
重量(g) 265 275 285 295 305 315 325 335 345
是否异响
从表5可知,当插头连接器60的重量大于305g时,振动试验过程中,插头连接器60发生异响,测试不合格。所以发明人设定插头连接器60的重量小于等于305g。
在一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60沿插拔方向的高度小于等于208mm。
插座连接器20和插头连接器60装配到一起后,需要安装到用电环境中,但是一般情况下,用电环境预留的空间都较小,如果插头连接器60较高时,一是无法安装到用电环境当中,二是比较浪费原材料,因此插头连接器60在设计时需要低于一定的高度。
为了验证插头连接器60沿插拔方向的高度对该电连接装置安装情况的影响,发明人采用相同的插座连接器20、沿插拔方向的高度不同的插头连接器60组装的电连接装置的样件,安装到用电装置上,观察安装过程中,插头连接器60是否与用电环境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测试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知,当插头连接器60沿插拔方向的高度大于208mm时,无法安装到电连接装置的指定位置中,测试不合格。因此,发明人设定插头连接器60沿插拔方向的高度小于等于208mm。
表6,插头连接器60沿插拔方向的高度对电连接装置安装情况的影响
高度(mm) 168 178 188 198 208 218 228 238 248
是否干涉
该电连接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锁止步骤和解锁步骤。
锁止步骤包括:(1)插头连接器60与插座连接器20插合后,第二解锁凸台203将第一解锁凸台802顶起,此时第二限位凸台604对第一阻尼凸台801的限位作用消失,锁止器8能向前推动;(2)当锁止器8推动到位后,第一锁扣201与第一锁钩602配合锁紧;同时,第一凸台804顶住第一扭杆机构601的第一按压部6011,第二凸台805顶住第二扭杆机构606的第二按压部6061,使一级锁和二级锁无法解锁。
解锁步骤:(1)把锁止器8向后侧方向拉出;(2)按下第一按压部6011,并向后解锁插头连接器60,此时第一锁钩602和第一锁扣201解锁成功;(3)随着继续向后解锁插头连接器60,此时第二锁钩603和第二锁扣202配合锁紧;(4)按下第二按压部6061,并继续向后解锁插头连接器60,此时第二锁钩603和第二锁扣202解锁。
在一实施方式中,插座外壳2设有至少两个导向柱204,如图19所示,第二锁扣202设置于导向柱204,第一锁扣201设置于至少两个导向柱204之间,如图19所示,两个导向柱204上分别设有第二锁扣202,两个第二锁扣202分布于第一锁扣201的两侧,插头外壳6上的第二锁钩603与两侧的第二锁扣202配合,提高了配合锁紧的可靠性。
考虑到在使用的过程中,插头连接器60与插座连接器20需要经常拔插,端子在拔插的过程中受力很容易脱落,当该定位结构失效时,会出现接触件脱出,导致连接器失效;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连接器会受到振动和摇摆,插头连接器60尾部的线束13存在长期偏摆的可能,加大了端子的受力,并存在漏水风险。为此,发明人对该电连接装置做了进一步地改进:插头外壳6中设有屏蔽外压接套11、屏蔽内压接套12和TPA卡环9,屏蔽外压接套11和屏蔽内压接套12压接于线束13的屏蔽层外,TPA卡环9套设于屏蔽外压接套11外,TPA卡环9与线束13上的屏蔽外压接套11、屏蔽内压接套12配合,起到端子防退的作用。
插头外壳6的后端连接有插头尾罩10,插头尾罩10中设有有尾部密封圈,尾部密封圈与插头外壳6配合,TPA卡环9、插头尾罩10、尾部密封圈、屏蔽外压接套11和屏蔽内压接套12相配合,限制尾部的线束13发生偏摆,避免了漏水风险。TPA卡环9在插头尾罩10前安装,TPA卡环9用于对屏蔽外压接套11、屏蔽内压接套12及线束13进行二次锁定,防止其松动。如图22所示,TPA卡环9设有卡环开口91,卡环开口91的宽度小于屏蔽外压接套11的直径,对线束13进行限定。插头尾罩10与尾部密封圈注塑到一起,尾部密封圈与插头外壳6配合,减少了零件数量,使成本降低,对线束13起到较好的限位作用,减小失效风险。
线束13连接于插头外壳6的后端,屏蔽外压接套11和屏蔽内压接套12套设于线束13外。如图1-图24所示,插座连接器20还包括连接于插座外壳2后端的密封胶垫1。插头连接器60还包括盖板3、插头绝缘体4、短接插针5和头座密封圈7,盖板3、插头绝缘体4、短接插针5和头座密封圈7均固设于插头外壳6内。插头连接器60可以按照一下步骤装配:
(1)将插头屏蔽套装在插头绝缘体4上;
(2)接着将短接插针5装到插头绝缘体4上;
(3)将组装好的插头绝缘体4装入插头外壳6;
(4)将头座密封圈7装入;
(5)将盖板3装上;
(6)将插头尾罩10套在线束上;
(7)将线束按需作剥线处理后,压接端子、屏蔽外压接套11和屏蔽内压接套12;
(8)将TPA卡环9装在压接好的线束上后,将线束组件装入插头连接器60。
方案二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头连接器,如图11-图18所示,该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外壳6和锁止器8,插头外壳6设有第一扭杆机构601,第一扭杆机构601设有第一锁钩602,第一扭杆机构60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带动第一锁钩602活动;锁止器8设有第一凸台804,锁止器8与插头外壳6连接并通过阻尼结构80限位,阻尼结构80能够阻止第一凸台804偏离第一扭杆机构601,第一凸台804能够阻止第一扭杆机构601在外力作用下活动。该插头连接器与相配合的插座连接器连接,通过锁止器8使插头外壳6与插座外壳2保持锁止;解锁时,操作者施加外力以克服阻尼结构80产生的阻力,并对第一扭杆机构601施加外力,第一扭杆机构601带动第一锁钩602活动,实现解锁,可以保障电连接的锁止与断开的安全,方便操作,结构比较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外壳,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外壳和锁止器,所述插头外壳的前端插接于所述插座外壳;
所述插座外壳的外壁设有第一锁扣;所述插头外壳设有第一扭杆机构,所述第一扭杆机构设有第一锁钩,所述第一锁钩卡接于所述第一锁扣的前侧,以阻止所述插头外壳相对于所述插座外壳向后运动,并且所述第一扭杆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一锁钩脱离所述第一锁扣;
所述锁止器设有第一凸台,所述锁止器与所述插头外壳连接,所述第一凸台能够阻止所述第一扭杆机构在外力作用下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器与所述插头外壳通过阻尼结构限位,所述阻尼结构能够阻止所述第一凸台偏离所述第一扭杆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外壳的外壁设有第二锁扣;所述插头外壳设有第二扭杆机构,所述第二扭杆机构设有第二锁钩,所述第二锁钩卡接于所述第二锁扣的前侧,以阻止所述插头外壳相对于所述插座外壳向后运动,并且所述第二扭杆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带动第二锁钩脱离所述第二锁扣;
所述锁止器设有第二凸台,所述阻尼结构能够阻止所述第二凸台偏离所述第二扭杆机构,所述第二凸台能够阻止所述第二扭杆机构在外力作用下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锁止器的第一阻尼凸台和设置于所述插头外壳的第二阻尼凸台,所述第一阻尼凸台的后侧设有第一阻尼斜面,所述第二阻尼凸台的前侧设有第二阻尼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凸台能够阻止所述第一阻尼凸台向前运动;
所述锁止器的前端设有第一解锁凸台,所述插座外壳设有第二解锁凸台,所述第二解锁凸台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解锁凸台推动所述第一阻尼凸台与所述第二阻尼凸台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钩设置于所述第一锁钩的前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钩与所述第一锁钩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锁扣与所述第一锁扣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钩设置于所述第二锁钩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外壳设有至少两个导向柱,所述第二锁扣设置于所述导向柱,所述第一锁扣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导向柱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外壳中设有屏蔽外压接套、屏蔽内压接套和TPA卡环,所述屏蔽外压接套和所述屏蔽内压接套压接于线束的屏蔽层外,所述TPA卡环套设于所述屏蔽外压接套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TPA卡环设有卡环开口,所述卡环开口的宽度小于所述屏蔽外压接套的直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外壳的后端连接有插头尾罩,所述插头尾罩注塑连接有尾部密封圈,所述尾部密封圈与所述插头外壳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钩设置于所述第一扭杆机构的前端,所述第一扭杆机构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按压部;
所述第二锁钩设置于所述第二扭杆机构的前端,所述第二扭杆机构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按压部;所述第二扭杆机构设有按压通孔,所述第一扭杆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扭杆机构的内侧,并且所述第一按压部设置于所述按压通孔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外壳的后端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用于限制所述锁止器向后侧运动的范围。
15.一种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外壳和锁止器,所述插头外壳设有第一扭杆机构,所述第一扭杆机构设有第一锁钩,所述第一扭杆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一锁钩活动;
所述锁止器设有第一凸台,所述锁止器与所述插头外壳连接并通过阻尼结构限位,所述阻尼结构能够阻止所述第一凸台偏离所述第一扭杆机构,所述第一凸台能够阻止所述第一扭杆机构在外力作用下活动。
CN202123415810.8U 2021-12-30 2021-12-30 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 Active CN2165296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15810.8U CN216529663U (zh) 2021-12-30 2021-12-30 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15810.8U CN216529663U (zh) 2021-12-30 2021-12-30 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29663U true CN216529663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14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15810.8U Active CN216529663U (zh) 2021-12-30 2021-12-30 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296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5620A1 (zh) * 2021-12-30 2023-07-06 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5620A1 (zh) * 2021-12-30 2023-07-06 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70191B1 (en) Plug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8968021B1 (en) Self-rejecting automotive harness connector
US4684192A (en) Breakaway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8511984B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3885849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with interchangeable components
US8029324B1 (en) RF connector assembly
US760792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spring loa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1125958B2 (en) Optical pluggable module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043106B1 (en) Low profile socket connector with flexing lock arm
US7553188B2 (en) Slide lock panel-mount connector
US7883350B2 (en) Header connectors with rigid latches
US2010028568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latching means
CN216529663U (zh) 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
EP2113139B1 (en) Rj style connector to eliminate cable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vents
US20190260150A1 (en)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assembly
US5122070A (en) Electric test connector
CN213184776U (zh) 一种连接器插座端子二次锁结构
US9391396B1 (en) Latching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CN112038839A (zh) 一种高压连接器
CN114122829A (zh) 电连接装置及插头连接器
WO2023078355A1 (zh) 一种高压连接装置、电能传输装置及机动车辆
US683048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terminal pin stabilizing plate
CN216698922U (zh) 一种高压连接装置、电能传输装置及机动车辆
US20090047842A1 (en) Power connector with two housing parts mounted to each other for holding contact terminals therein
US663809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latching mechanis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957, Shunda Road, Gaoxin District,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130000

Patentee after: Changchun Jiey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30000, 1st floor, 957 Shunda Road,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Chaoyang District,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ANGCHUN JIEYI AUTO PART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