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19147U - 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和油缸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和油缸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19147U
CN216519147U CN202220006548.7U CN202220006548U CN216519147U CN 216519147 U CN216519147 U CN 216519147U CN 202220006548 U CN202220006548 U CN 202220006548U CN 216519147 U CN216519147 U CN 2165191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ath
oil path
pressure maintaining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0654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贤青
李传飞
孙贤良
朱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defu Mechanics And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defu Mechanics And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defu Mechanics And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defu Mechanics And Technology C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0654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191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191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191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和油缸结构,包括盖板、固定盘、回转轴和保压组件,保压组件设置在回转轴上,固定盘和回转轴一体设置,回转轴通过与其一体设置的固定盘与油缸盖板可拆卸连接,保压组件设置在回转轴内部并与回转轴内部开设的油孔相连通,充分利用了中实回转轴的轴体结构,使油缸盖板不用因为保压阀的增设而增加自身厚度,节省了生产成本;回转轴与盖板分体设计,使回转轴承载保压组件,使油缸的整体结构更加轻薄,在回转轴的第二轴体与盖板通孔内壁间形成一个导油腔作为回转轴油路与盖板油路的过渡阶段,能够利用导油腔的周向结构,在盖板上设置多个第三油路,并在缸体上对应设置多个第六油路,使导向缸体的油速更快。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和油缸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回转油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和油缸结构。
背景技术
液压传动结构一般包括液压泵和液压缸,通过液压泵输出的油压来控制液压缸的运动状态,液压缸输出的运动一般为直线运动和回转运动,在需要执行回转运动的机械传动领域中,就需要用到回转油缸;回转油缸是一个装配紧密的配件,它在很小的空间里运用液压集合了非常高的转矩,是与楔式动力卡盘或其它动力夹具配套使用的动力源装置,安装在机床主轴后端并跟随主轴转动,通过输出往复推拉力驱动卡盘或夹具夹紧或松开工件,操作非常方便。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回转油缸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机床突然断电或者是液压泵突然失压的情况,此时回转油缸便会停止工作使工件松脱,安全性较低。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和油缸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和油缸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包括:盖板、固定盘、回转轴和保压组件,所述保压组件设置在所述回转轴上,所述固定盘和所述回转轴一体设置,所述固定盘通过螺栓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
所述回转轴包括位于所述固定盘两端的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以及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在所述第二轴体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保压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两安装槽中的第一保压阀和第二保压阀,在所述盖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轴体相适应的通孔,在所述通孔内壁沿其径向设置有第三油路,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三油路开设有导油孔;
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的进油口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保压阀和所述第二保压阀的进油孔相连通,所述第二保压阀的出油孔通过所述导油孔与所述第三油路相连通,所述第一保压阀的第二油孔位于所述第二轴体的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压阀和所述第二保压阀均包括阀体和密封圈组,所述阀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所述第一腔室中设置有换向阀芯,在所述第二腔室中设置有密封球和弹簧,所述弹簧驱动所述密封球朝向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连通处压紧,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分别通过所述进油孔和所述出油孔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保压阀的所述第二腔室还通过所述第二油孔与外界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组均套设在所述阀体外壁,所述密封圈组包括位于所述阀体两端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以及位于所述进油孔和所述出油孔之间的第二密封圈。
进一步的,在所述回转轴内还设置有第四油路和第五油路,所述第四油路和所述第五油路的出油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底部并分别朝向所述第一保压阀和所述第二保压阀的换向阀芯设置,进油口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的进油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所述第五油路和所述第一油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同一长度位置的周向两侧,所述第四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同一长度位置的周向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的截面面积均大于所述第四油路以及所述第五油路的截面面积。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轴体的外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环槽,所述导油孔与所述环槽对应设置;
所述环槽与所述盖板的所述通孔内壁之间形成一环状导油腔,所述导油孔通过所述导油腔与所述第三油路相连通。
一种油缸结构,包括缸体、活塞和进油壳,还包括如上述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所述进油壳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外圈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油孔与所述盖板和所述缸体所形成的油腔相连通,所述活塞可移动设置在所述油腔内;
在所述缸体上设置有第六油路,所述第三油路和所述第六油路相连通,所述第六油路的进油口位于所述缸体开口端的端面上,且其出油口位于所述缸体的内壁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五油路的进油口与所述进油壳上的第一进油接头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第四油路的进油口与所述进油壳上第二进油接头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油路能够沿所述盖板的周向设置多个,所述第六油路对应所述第三油路设置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在本申请中,回转轴通过与其一体设置的固定盘与油缸盖板可拆卸连接,保压组件设置在回转轴内部并与回转轴内部开设的油孔相连通,充分利用了中实回转轴的轴体结构,使油缸盖板不用因为保压阀的增设而增加自身厚度,节省了生产成本;
回转轴与盖板分体设计,使回转轴中通向缸体的油路便于加工,且分体式设计中通过回转轴承载保压组件,能够使油缸的整体结构更加轻薄化,在回转轴的第二轴体与盖板通孔内壁间形成一个导油腔作为回转轴油路与盖板油路的过渡阶段,能够利用导油腔的周向结构,在盖板上设置多个第三油路,并在缸体上对应设置多个第六油路,使导向缸体的油速更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回转轴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回转轴和固定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回转轴组件的主视图;
图5为图4中C-C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D-D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回转轴组件的主视图;
图9为图8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油缸结构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油缸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油缸结构的主视图;
图14为图13中E-E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F-F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盖板;11、通孔;12、第三油路;2、固定盘;3、回转轴;31、第一轴体;32、第二轴体;321、环槽;322、导油腔;33、第一油路;34、第二油路;35、第一安装槽;36、第二安装槽;361、导油孔;37、第四油路;38、第五油路;4、保压组件;41、第一保压阀;42、第二保压阀;421、第二油孔;43、阀体;431、第一腔室;432、第二腔室;433、换向阀芯;434、密封球;435、弹簧;436、进油孔;437、出油孔;44、密封圈组;441、第一密封圈;442、第二密封圈;443、第三密封圈;5、缸体;51、油腔;52、第六油路;6、活塞;7、进油壳;71、第一进油接头;72、第二进油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 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 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 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 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10所示的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包括盖板1、固定盘2、回转轴3和保压组件4,保压组件4设置在回转轴3上,固定盘2和回转轴3一体设置,固定盘2通过螺栓与盖板1固定连接;回转轴3包括位于固定盘2两端的第一轴体31和第二轴体32,以及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在第二轴体32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35和第二安装槽36,保压组件4包括分别设置在两安装槽中的第一保压阀41和第二保压阀42,在盖板1上开设有与第二轴体32相适应的通孔11,在通孔11内壁沿其径向设置有第三油路12,在第二安装槽36侧壁上对应第三油路12开设有导油孔361;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的进油口均设置在第一轴体31上,且分别与第一保压阀41和第二保压阀42的进油孔436相连通,第二保压阀42的出油孔437通过导油孔361与第三油路12相连通,第一保压阀41的第二油孔421位于第二轴体32的端面。
本申请所公开的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回转轴3通过与其一体设置的固定盘2与油缸盖板1可拆卸连接,保压组件4设置在回转轴3内部并与回转轴3内部开设的油孔相连通,充分利用了中实回转轴3的轴体结构,使油缸盖板1不用因为保压阀的增设而增加自身厚度,节省了生产成本。回转轴3与盖板1分体设计,使回转轴3中通向缸体5的油路便于加工,且分体式设计中通过回转轴3承载保压组件4,能够使油缸的整体结构更加轻薄化。
双向保压结构能够使油缸在驱动卡盘或者夹具夹紧或者松开的过程中均能够保压,即使在偶遇机床突然断电或者是液压泵突然失压的情况,油缸也不会泄压使工件松脱,增强了机床加工的安全性。
如图7所示,第一保压阀41和第二保压阀42均包括阀体43和密封圈组44,阀体4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431和第二腔室432,在第一腔室431中设置有换向阀芯433,在第二腔室432中设置有密封球434和弹簧435,弹簧435驱动密封球434朝向第一腔室431和第二腔室432的连通处压紧,第一腔室431和第二腔室432分别通过进油孔436和出油孔437与外界连通,第一保压阀41的第二腔室432还通过第二油孔421与外界连通。如图10所示,密封圈组44均套设在阀体43外壁,密封圈组44包括位于阀体43两端的第一密封圈441和第三密封圈443,以及位于进油孔436和出油孔437之间的第二密封圈442。
第一保压阀41和第二保压阀42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轴体32的端面,且两保压阀的阀体43分别与第一安装槽35和第二安装槽36相适应,两保压阀的阀体43及其外壁上设置的密封圈组44,配合两安装槽的内壁将两安装槽均分隔出内腔和外腔,且内腔和外腔之间通过第一腔室431和第二腔室432相互连通。
因此在油路的具体开设过程中,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分别与两保压阀的进油孔436对应设置,即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的出油孔437分别设置在第一安装槽35和第二安装槽36的内腔侧壁上,导油孔361设置在第二安装槽36的外腔侧壁上。
进一步的,在回转轴3内还设置有第四油路37和第五油路38,第四油路37和第五油路38的出油口分别位于第一安装槽35和第二安装槽36的底部并分别朝向第一保压阀41和第二保压阀42的换向阀芯433设置,进油口均设置在第一轴体31上。当第四油路37和第五油路38通油后,能够推动两保压阀上的换向阀芯433朝向密封球434移动,同时解除密封球434的保压状态,可以灵活实现任意保压阀的泄压。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参见图9和图10所示,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的进油口分别设置在第一轴体31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第五油路38和第一油路33的进油口设置在第一轴体31同一长度位置的周向两侧,第四油路37和第二油路34的进油口设置在第一轴体31同一长度位置的周向两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第一轴体31的外壁上套设有进油壳7,在进油壳7内壁和第一轴体31外壁之间形成两个环腔分别对应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的进油口设置,实现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的分别进油;进一步的,第五油路38的进油口和第一油路33的进油口位于同一环腔内,当向设有第一油路33环腔通油时,同时朝向第四油路37通油,其中,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分别用于朝向油缸缸体5中活塞6两侧加油,当第一油路33通油时,第五油路38能够接触第二保压阀42的保压状态,使活塞6另一侧的油从第二油路34反向导出。
进一步的,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的截面面积均大于第四油路37以及第五油路38的截面面积。能够确保第四油路37和第五油路38的油压仅用于推动换向阀芯433解除保压状态,而不会对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的加压操作产生影响。
在本申请中,在第二轴体32的外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环槽321,导油孔361与环槽321对应设置;环槽321与盖板1的通孔11内壁之间形成一环状导油腔51322,导油孔361通过导油腔51322与第三油路12相连通。
在本申请中,还公开了一种油缸结构,如图11至15所示,包括缸体5、活塞6和进油壳7,还包括上述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其中,进油壳7设置在第一轴体31外圈并与其转动连接,第二油孔421与盖板1和缸体5所形成的油腔51相连通,活塞6可移动设置在油腔51内;在缸体5上设置有第六油路52,第三油路12和第六油路52相连通,第六油路52的进油口位于缸体5开口端的端面上,且其出油口位于缸体5的内壁底面。
进一步,第一油路33和第五油路38的进油口与进油壳7上的第一进油接头71对应设置,第二油路34和第四油路37的进油口与进油壳7上第二进油接头72对应设置。第三油路12能够沿盖板1的周向设置多个,第六油路52对应第三油路12设置多个。
在回转轴3的第二轴体32与盖板1通孔11内壁间形成一个导油腔51322作为回转轴3油路与盖板1油路的过渡阶段,能够利用导油腔51322的周向结构,在盖板1上设置多个第三油路12,并在缸体5上对应设置多个第六油路52,使导向缸体5的油速更快。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1)、固定盘(2)、回转轴(3)和保压组件(4),所述保压组件(4)设置在所述回转轴(3)上,所述固定盘(2)和所述回转轴(3)一体设置,所述固定盘(2)通过螺栓与所述盖板(1)固定连接;
所述回转轴(3)包括位于所述固定盘(2)两端的第一轴体(31)和第二轴体(32),以及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一油路(33)和第二油路(34),在所述第二轴体(32)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35)和第二安装槽(36),所述保压组件(4)包括分别设置在两安装槽中的第一保压阀(41)和第二保压阀(42),在所述盖板(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轴体(32)相适应的通孔(11),在所述通孔(11)内壁沿其径向设置有第三油路(12),在所述第二安装槽(36)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三油路(12)开设有导油孔(361);
所述第一油路(33)和所述第二油路(34)的进油口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31)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保压阀(41)和所述第二保压阀(42)的进油孔(436)相连通,所述第二保压阀(42)的出油孔(437)通过所述导油孔(361)与所述第三油路(12)相连通,所述第一保压阀(41)的第二油孔(421)位于所述第二轴体(32)的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压阀(41)和所述第二保压阀(42)均包括阀体(43)和密封圈组(44),所述阀体(4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431)和第二腔室(432),在所述第一腔室(431)中设置有换向阀芯(433),在所述第二腔室(432)中设置有密封球(434)和弹簧(435),所述弹簧(435)驱动所述密封球(434)朝向所述第一腔室(431)和所述第二腔室(432)的连通处压紧,所述第一腔室(431)和所述第二腔室(432)分别通过所述进油孔(436)和所述出油孔(437)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保压阀(41)的所述第二腔室(432)还通过所述第二油孔(421)与外界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组(44)均套设在所述阀体(43)外壁,所述密封圈组(44)包括位于所述阀体(43)两端的第一密封圈(441)和第三密封圈(443),以及位于所述进油孔(436)和所述出油孔(437)之间的第二密封圈(44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转轴(3)内还设置有第四油路(37)和第五油路(38),所述第四油路(37)和所述第五油路(38)的出油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35)和所述第二安装槽(36)的底部并分别朝向所述第一保压阀(41)和所述第二保压阀(42)的换向阀芯(433)设置,进油口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3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33)和所述第二油路(34)的进油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31)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所述第五油路(38)和所述第一油路(33)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31)同一长度位置的周向两侧,所述第四油路(37)和所述第二油路(34)的进油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31)同一长度位置的周向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33)和所述第二油路(34)的截面面积均大于所述第四油路(37)以及所述第五油路(38)的截面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轴体(32)的外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环槽(321),所述导油孔(361)与所述环槽(321)对应设置;
所述环槽(321)与所述盖板(1)的所述通孔(11)内壁之间形成一环状导油腔(51)(322),所述导油孔(361)通过所述导油腔(51)(322)与所述第三油路(12)相连通。
8.一种油缸结构,包括缸体(5)、活塞(6)和进油壳(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所述进油壳(7)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体(31)外圈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油孔(421)与所述盖板(1)和所述缸体(5)所形成的油腔(51)相连通,所述活塞(6)可移动设置在所述油腔(51)内;
在所述缸体(5)上设置有第六油路(52),所述第三油路(12)和所述第六油路(52)相连通,所述第六油路(52)的进油口位于所述缸体(5)开口端的端面上,且其出油口位于所述缸体(5)的内壁底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缸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转轴(3)内还设置有第四油路(37)和第五油路(38),所述第一油路(33)和所述第五油路(38)的进油口与所述进油壳(7)上的第一进油接头(7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油路(34)和所述第四油路(37)的进油口与所述进油壳(7)上第二进油接头(72)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路(12)能够沿所述盖板(1)的周向设置多个,所述第六油路(52)对应所述第三油路(12)设置多个。
CN202220006548.7U 2022-01-04 2022-01-04 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和油缸结构 Active CN2165191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06548.7U CN216519147U (zh) 2022-01-04 2022-01-04 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和油缸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06548.7U CN216519147U (zh) 2022-01-04 2022-01-04 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和油缸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19147U true CN216519147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18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06548.7U Active CN216519147U (zh) 2022-01-04 2022-01-04 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和油缸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191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44752A (en) Hydraulic cylinder unit
CN102720669B (zh) 平面配油的随动旋阀
CN115898748B (zh) 用单组油路控制双阀配流的径向柱塞液压装置、工作方法
WO2004048786A1 (en) Amplifier assembly
CN216519147U (zh) 一种双向保压中实回转轴组件和油缸结构
JP3549124B2 (ja) カウンタバランス弁
CN211116894U (zh) 一种重载齿条摆动油缸
CA1053425A (en) Die closing unit for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CN111503081A (zh) 一种电比例控制液压多路换向阀及其控制方法
CN216691699U (zh) 一种中实回转轴结构及其导油结构
CN210003593U (zh) 一种自动回油的自保压回转油缸
US4903728A (en) Safety valve
WO2022027754A1 (zh) 一种双进出油口的液压动力装置
US5040453A (en) Actuator housing continuation
CN201496620U (zh) 速度扭矩切换阀
CN212155303U (zh) 一种电比例控制液压多路换向阀
JPS6118522A (ja) 液圧車輪装置
JPH05192970A (ja) 射出成形機
US3918352A (en) Device for feeding a pressure medium to a rotating double acting pressure cylinder for actuating clamping tools
CN214999633U (zh) 一种安全型模块化阀组
CN216407459U (zh) 一种分体式回转轴结构及高速回转油缸
CN215110674U (zh) 一种多通换向阀
CN210600327U (zh) 用于双螺杆泵过载保护的全回流限压阀
CN215851186U (zh) 一种应用于液压制动系统的反向制动阀
CN215058546U (zh) 一种负载敏感多路阀工作联阀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