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16877U - 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16877U
CN216516877U CN202123231788.1U CN202123231788U CN216516877U CN 216516877 U CN216516877 U CN 216516877U CN 202123231788 U CN202123231788 U CN 202123231788U CN 216516877 U CN216516877 U CN 2165168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inner ring
ring structure
cast strip
st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3178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凡军
李龙彬
种发坤
茌远辉
熊亚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3178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168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168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168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包括安装于圆形池塘内的内环结构,以及安装于内环结构与池塘内壁之间的连接结构,所述内环结构和所述连接结构之间形成一个连通的后浇筑槽;还包括拼装模块构件,所述内环结构和所述连接结构均由所述拼装模块构件组合而成;本装置适合于圆形建筑体的浇筑,通过内环结构可以均匀的承受内外压力,再配合连接构件实现大面积混凝土浇筑的分隔,起到分开浇筑的技术效果,通过内环结构和连接构件所形成的后浇筑槽可以实现后浇筑,沿径向分布和传递的收缩应力在弧线形后浇带处被阻断,应力传递和叠加路径变短,利于阻碍有害裂缝的产生。

Description

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
背景技术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
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
传统后浇带为直线型留置,在圆形的建筑体浇筑时,采用传统直线型后浇带留置方法,以结构边缘混凝土收缩应力分布为例,应力沿径向向内产生和传递,虽设置后浇带,收缩应力依然能在整个结构内叠加传递,引发有害裂缝的产生。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专门针对圆形建筑体的浇筑设计了一种的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包括安装于圆形池塘内的内环结构,以及安装于内环结构与池塘内壁之间的连接结构,所述内环结构和所述连接结构之间形成一个连通的后浇筑槽;还包括拼装模块构件,所述内环结构和所述连接结构均由所述拼装模块构件组合而成。
优选地,所述拼装模块构件包括左右两块模板,以及安装于两块所述模板之间的内支撑装置,在所述模块的上下端面处均设置有穿过螺纹钢筋用的安装槽。
优选地,所述模板包括内板件、外板件和夹板,所述外板件的端面上焊接有螺栓,螺栓穿过所述夹板后再穿过所述内板件,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内板件后配合有螺母,所述夹板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板,所述内板件、外板件和夹板的上下端面均对应加工有弧形槽,弧形槽组合形成所述安装槽;所述内板件远离所述夹板的那一端设置有受力板,所述内支撑装置配合所述受力板。
左右两侧的所述受力板之间配合有钢丝。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外板件是面对浇筑空间的,外板件是可拆卸的,当发现无法脱模时,可以将内板件和夹板拆除,再破拆外板件。
优选地,所述夹板的弧形槽的内壁处注塑形成有凸筋,所述凸筋的厚度向着所述弧形槽的圆心方向逐渐缩小。
凸筋是弹性形变的,可以更好的接触穿过的钢筋,减少混凝土浆的渗漏。
优选地,所述内支撑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竖向设置,其前后端面处均设置有耳板,所述耳板与模具底板之间配合有地螺栓;在所述框架的左右端面处均旋入有支撑螺栓,所述支撑螺栓位于所述框架的那一端作用于所述受力板,所述支撑螺栓在靠近受力板的位置处设置有多边形的受力部分;相邻的所述拼装模块构件之间配合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向下翻折后形成侧板部分,所述侧板部分的端面处旋入有第一支撑螺栓,所述第一支撑螺栓旋入有抵住所述框架。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连接板可以将相邻的两个拼装模块构件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增加整个模具搭建后的完整性和牢固性
优选地,所述受力板的板面上贯穿设置有V形槽,所述支撑螺栓远离所述框架的那一端设置有圆台部分,所述圆台部分契合所述V形槽。
上述的技术方案,主要是方便进行对位,同时增加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装置适合于圆形建筑体的浇筑,通过内环结构可以均匀的承受内外压力,再配合连接构件实现大面积混凝土浇筑的分隔,起到分开浇筑的技术效果,通过内环结构和连接构件所形成的后浇筑槽可以实现后浇筑,沿径向分布和传递的收缩应力在弧线形后浇带处被阻断,应力传递和叠加路径变短,利于阻碍有害裂缝的产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施工图;
图2为拼装模块构件的对接示意图;
图3为模板的俯视图;
图4为模板的侧视图;
图5为内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连接板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接”、“连接”、“贯穿”、“插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阅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包括安装于圆形池塘内的内环结构1,以及安装于内环结构1与池塘内壁之间的连接结构2,所述内环结构1和所述连接结构2之间形成一个连通的后浇筑槽3;还包括拼装模块构件4,所述内环结构1和所述连接结构2均由所述拼装模块构件4组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拼装模块构件4包括左右两块模板41,以及安装于两块所述模板41之间的内支撑装置42,在所述模块41的上下端面处均设置有穿过螺纹钢筋用的安装槽43。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模板41包括内板件401、外板件402和夹板403,所述外板件402的端面上焊接有螺栓404,螺栓404穿过所述夹板403后再穿过所述内板件401,所述螺栓404穿过所述内板件401后配合有螺母485,所述夹板403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板,所述内板件401、外板件402和夹板403的上下端面均对应加工有弧形槽,弧形槽组合形成所述安装槽43;所述内板件401远离所述夹板403的那一端设置有受力板405,所述内支撑装置42配合所述受力板405。
左右两侧的所述受力板之间配合有钢丝888。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外板件是面对浇筑空间的,外板件是可拆卸的,当发现无法脱模时,可以将内板件和夹板拆除,再破拆外板件。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夹板403的弧形槽的内壁处注塑形成有凸筋441,所述凸筋441的厚度向着所述弧形槽的圆心方向逐渐缩小。
凸筋是弹性形变的,可以更好的接触穿过的钢筋,减少混凝土浆的渗漏。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内支撑装置42包括框架421,所述框架421竖向设置,其前后端面处均设置有耳板422,所述耳板422与模具底板之间配合有地螺栓423;在所述框架421的左右端面处均旋入有支撑螺栓424,所述支撑螺栓424位于所述框架421的那一端作用于所述受力板405,所述支撑螺栓424在靠近受力板405的位置处设置有多边形的受力部分425;相邻的所述拼装模块构件4之间配合有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的两端向下翻折后形成侧板部分501,所述侧板部分501的端面处旋入有第一支撑螺栓502,所述第一支撑螺栓502旋入有抵住所述框架421。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连接板可以将相邻的两个拼装模块构件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增加整个模具搭建后的完整性和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受力板405的板面上贯穿设置有V形槽455,所述支撑螺栓424远离所述框架421的那一端设置有圆台部分466,所述圆台部分466契合所述V形槽455。
上述的技术方案,主要是方便进行对位,同时增加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装置适合于圆形建筑体的浇筑,通过内环结构可以均匀的承受内外压力,再配合连接构件实现大面积混凝土浇筑的分隔,起到分开浇筑的技术效果,通过内环结构和连接构件所形成的后浇筑槽可以实现后浇筑,沿径向分布和传递的收缩应力在弧线形后浇带处被阻断,应力传递和叠加路径变短,利于阻碍有害裂缝的产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6)

1.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圆形池塘内的内环结构,以及安装于内环结构与池塘内壁之间的连接结构,所述内环结构和所述连接结构之间形成一个连通的后浇筑槽;还包括拼装模块构件,所述内环结构和所述连接结构均由所述拼装模块构件组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拼装模块构件包括左右两块模板,以及安装于两块所述模板之间的内支撑装置,在所述模块的上下端面处均设置有穿过螺纹钢筋用的安装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包括内板件、外板件和夹板,所述外板件的端面上焊接有螺栓,螺栓穿过所述夹板后再穿过所述内板件,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内板件后配合有螺母,所述夹板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板,所述内板件、外板件和夹板的上下端面均对应加工有弧形槽,弧形槽组合形成所述安装槽;所述内板件远离所述夹板的那一端设置有受力板,所述内支撑装置配合所述受力板;左右两侧的所述受力板之间配合有钢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的弧形槽的内壁处注塑形成有凸筋,所述凸筋的厚度向着所述弧形槽的圆心方向逐渐缩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竖向设置,其前后端面处均设置有耳板,所述耳板与模具底板之间配合有地螺栓;在所述框架的左右端面处均旋入有支撑螺栓,所述支撑螺栓位于所述框架的那一端作用于所述受力板,所述支撑螺栓在靠近受力板的位置处设置有多边形的受力部分;相邻的所述拼装模块构件之间配合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向下翻折后形成侧板部分,所述侧板部分的端面处旋入有第一支撑螺栓,所述第一支撑螺栓旋入有抵住所述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板的板面上贯穿设置有V形槽,所述支撑螺栓远离所述框架的那一端设置有圆台部分,所述圆台部分契合所述V形槽。
CN202123231788.1U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 Active CN2165168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31788.1U CN216516877U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31788.1U CN216516877U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16877U true CN216516877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01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31788.1U Active CN216516877U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168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516877U (zh) 一种圆形混凝土后浇带结构
CN211440460U (zh) 一种装卸式模具
CN212836690U (zh) 一种后浇带楼板施工缝毛面一次成型模板
CN212129458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柱连接结构的连接组件
CN212707306U (zh) 一种便于装配吊装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底模板
CN114934517A (zh) 一种基坑异形连续腰梁及其施工方法
CN210758333U (zh) 一种混凝土环形互锁式立柱组合基础预制构件浇筑模具
CN211622573U (zh) 一种用于标准楼层全现浇楼梯浇筑的铝合金模板加固系统
CN110388116B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隔震支座的制备工法
CN210032246U (zh) 一种玻璃幕墙板式预埋件
CN210164055U (zh) 钢砼组合管上下层快速对接微调装置
CN217500478U (zh) 一种明沟现浇组合模具
CN213626086U (zh)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连接结构
CN213979016U (zh) 一种台阶式混凝土结构浇筑模板
CN218990618U (zh) 一种现浇墙体与叠合楼板转角处连接结构
CN210282674U (zh) 一种预制剪力墙防胀模装置
CN207194302U (zh) 预制梁及包含该预制梁预制建筑物
CN215670050U (zh) 一种拼装式阳台预制构件
CN109898706A (zh) 一种内置对拉螺杆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11682706U (zh) 一种预制箱梁的外部钢模及外部模具
CN216076490U (zh) 预制叠合板支撑组件
CN211899634U (zh) 一种圆柱钢模板
CN220377828U (zh) 一种钢筋浇筑模具固定支撑装置
CN214925369U (zh) 一种空调板用预制模具
CN212888150U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桁架叠合楼板组合式模具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