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98339U - 高效尘雾吸收塔 - Google Patents
高效尘雾吸收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498339U CN216498339U CN202220045680.9U CN202220045680U CN216498339U CN 216498339 U CN216498339 U CN 216498339U CN 202220045680 U CN202220045680 U CN 202220045680U CN 216498339 U CN216498339 U CN 2164983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bsorption tower
- tower body
- wall
- pipe
- fixed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Particles Using Liqui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尘雾吸收塔技术领域,具体是高效尘雾吸收塔,包括吸收塔本体,所述吸收塔本体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远离所述吸收塔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脱水塔,所述脱水塔的顶部设置有排气管,所述吸收塔本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气管,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设置的转动柱和搅拌棒,含尘的污水通过重力作用沉降至吸收塔本体底部,洁净的气体则分离出来通过导气管进入脱水区域,烟尘在导气管内通过加速碰撞形成大粒径水滴,沿导气管内壁回流至吸收塔本体底部,含有细小粒径水分的烟尘则进入脱水区域,通过降速重力脱水、与搅拌棒碰撞脱水从而达到烟气与水颗粒分离的作用,实现超低排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尘雾吸收塔技术领域,具体是高效尘雾吸收塔。
背景技术
目前,炼钢企业要求厂内生产区域内烟囱排放数值要达到10mg/Nm3以下,否则面临限产甚至停产等诸多问题,为解决烟气排放不达标造成的影响,需要烟气中的粉尘进行捕集,从而实现超低排放的目的。
目前对烟气中的粉尘进行捕集的常用方法分为以下两种:其一为双介质雾化喷雾装置,其工作原理为主介质为中压氮气,中压氮气充分雾化水颗粒,喷出的射流经一定距离后破碎为直径分布范围很广的液滴群,使尘粒被水湿润。同时,利用高强度声场使微米和亚微米级细颗粒物发生相对的往复运动使其碰撞、粘附形成更大的团聚物,从而凝聚成较大含尘水滴,通过管道进行排出,但是双介质雾化主要采用净环水和压缩氮气或者蒸汽,为了达到水滴较高的雾化效果,引入了新的能源介质,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对原有气体的纯度造成影响;其二为高效除尘设备,其工作原理为含尘水滴经过设备时与水面产生冲击、混合并形成泡沫,最终被水吸收排出,由于粉尘富集的作用,水池中污泥浓度不断升高,所以设置污水排污置换水泵,即污水排到炼钢浊环水系统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水排到水池净水区,通过补新水的方式添加到循环水系统,从而起到稀释并降低水池的含泥浓度,定期检查水池及管路进行清淤,防止系统发生堵塞现象,但传统的高效除尘设备采用的是除尘水大颗粒雾化捕捉,难以捕集较小的粉尘颗粒,而且采用的是烟气大均布大气泡状态,相较于新型的细密均布小气泡,与除尘水的接触面积明显缩减,并且在大气泡中间的烟尘由于无法与除尘水充分接触,早晨此部分烟尘中的粉尘无法被捕集,从而无法实现超低排放的指标。因此,亟需高效尘雾吸收塔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高效尘雾吸收塔,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高效尘雾吸收塔,包括吸收塔本体,所述吸收塔本体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远离所述吸收塔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脱水塔,所述脱水塔的顶部设置有排气管,所述吸收塔本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气管,所述吸收塔本体的圆周外壁插接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远离所述吸收塔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脱水塔相连通,所述吸收塔本体的内部分别设置有雾化组件和均布组件,所述均布组件位于所述雾化组件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进气斗,所述进气斗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
优选的,所述雾化组件包括插接在所述吸收塔本体内部的喷管,所述喷管的顶部外壁插接有等距离分布的喷头,所述喷管的一端插接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的圆周外壁分别插接有第二进液管和导液管,所述导液管远离所述固定管的一端与另一所述导液管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均布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吸收塔本体内部的均布板,所述均布板的顶部外壁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一均布孔,所述均布板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调速斗,所述调速斗圆周外壁开设有等距离呈圆形分布的第二均布孔,所述吸收塔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吸收仓,所述吸收仓的一侧插接有第一进液管。
优选的,所述导气管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扰流块,两组所述扰流块的间距从下至上逐渐减小。
优选的,所述脱水塔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柱,所述转动柱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呈圆形分布的搅拌棒。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高效尘雾吸收塔,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改进及优点:
其一: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雾化组件和均布组件,通过雾化组件对烟尘进行粗除尘及降温,使烟尘温度降至100℃以下,并且为饱和湿态,本雾化组件具有雾化性能好、捕集效率高、二次雾化等优点,烟尘被浸润后,使较大粒径的粉尘通过重力沉降,较小的粉尘粒径则被喷淋的雾化水浸润、聚合、沉降,粗除尘后的湿烟尘和除尘后的浊环水进入吸收塔本体中部,首先将烟尘通过均布板和第一均布孔分为若干大份,然后通过第二均布孔,分为更加细小的等份,用以增大烟尘的接触表面积,通过第二均布孔后的烟尘进入吸收仓内,在一级和二级气流均布中间采用调速斗使气流多级变化原理,对烟尘进行变速调整,增加烟尘之间的碰撞几率,浊环水在吸收仓内起到二次精除尘、降温及溢流置换,吸收仓内实现气水充分的撞击、碰撞、凝集、混合,由于浊环水与未冷却凝结的水蒸气接触,进一步促使蒸汽转换为液态,并在降温的过程中起到除尘及降湿的效果及烟气中机械水的捕集;
其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转动柱和搅拌棒,含尘的污水通过重力作用沉降至吸收塔本体底部,洁净的气体则分离出来通过导气管进入脱水区域,烟尘在导气管内通过加速碰撞形成大粒径水滴,沿导气管内壁回流至吸收塔本体底部,含有细小粒径水分的烟尘则进入脱水区域,通过降速重力脱水、与搅拌棒碰撞脱水从而达到烟气与水颗粒分离的作用,实现超低排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吸收塔;2、第一进液管;3、第二进液管;4、固定管;5、导液管;6、喷管;7、进气管;8、排气管;9、脱水塔;10、电机;11、导气管;12、固定柱;14、搅拌棒;15、转动柱;16、扰流块;17、进气斗;19、喷头;20、第一均布孔;21、调速斗;22、第二均布孔;23、吸收仓;24、均布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高效尘雾吸收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如图1-图3所示,高效尘雾吸收塔,包括吸收塔本体1,吸收塔本体1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柱12,固定柱12远离吸收塔本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脱水塔9,脱水塔9的顶部设置有排气管8,吸收塔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进气管7,吸收塔本体1的圆周外壁插接有导气管11,导气管11远离吸收塔本体1的一端与脱水塔9相连通,吸收塔本体1的内部分别设置有雾化组件和均布组件,均布组件位于雾化组件的下方。
进一步的,进气管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进气斗17,进气斗17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一种为干态、一种为湿态,为提升现场作业环境需要这部分烟尘进行收集,然后通过动力系统经由管道输送至高效尘雾吸收塔内,本吸收塔本体1采用除尘、脱水一体式结构形式,同时吸收塔本体1入口采用进气管7与进气斗17的共同进气方式,同时进气管7与进气斗17管径的变化用以降低烟尘的流速。
进一步的,雾化组件包括插接在吸收塔本体1内部的喷管6,喷管6的顶部外壁插接有等距离分布的喷头19,喷管6的一端插接有固定管4,固定管4的圆周外壁分别插接有第二进液管3和导液管5,导液管5远离固定管4的一端与另一导液管5相连通,进气斗17管径的变化用以降低烟尘的流速,降速后的烟尘进入吸收塔本体1内,通过雾化组件对烟尘进行粗除尘及降温,使烟尘温度降至100℃以下,并且为饱和湿态,本雾化组件具有雾化性能好、捕集效率高、二次雾化等优点。
进一步的,均布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吸收塔本体1内部的均布板24,均布板24的顶部外壁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一均布孔20,均布板24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调速斗21,调速斗21圆周外壁开设有等距离呈圆形分布的第二均布孔22,吸收塔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吸收仓23,吸收仓23的一侧插接有第一进液管2,首先将烟尘通过均布板24和第一均布孔20分为若干大份,然后通过第二均布孔22,分为更加细小的等份,用以增大烟尘的接触表面积,通过第二均布孔22后的烟尘进入吸收仓23内,在一级和二级气流均布中间采用调速斗21使气流多级变化原理,对烟尘进行变速调整,增加烟尘之间的碰撞几率,浊环水在吸收仓23内起到二次精除尘、降温及溢流置换,吸收仓23内实现气水充分的撞击、碰撞、凝集、混合,由于浊环水与未冷却凝结的水蒸气接触,进一步促使蒸汽转换为液态,并在降温的过程中起到除尘及降湿的效果及烟气中机械水的捕集。
进一步的,导气管11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扰流块16,两组扰流块16的间距从下至上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脱水塔9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电机10,电机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柱15,转动柱15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呈圆形分布的搅拌棒14,随后含尘的污水通过重力作用沉降至吸收塔本体1底部,洁净的气体则分离出来通过导气管11进入脱水区域,烟尘在导气管11内通过加速碰撞形成大粒径水滴,沿导气管11内壁回流至吸收塔本体1底部,含有细小粒径水分的烟尘则进入脱水区域,通过降速重力脱水、与搅拌棒14碰撞脱水从而达到烟气与水颗粒分离的作用,实现超低排放。
工作原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一种为干态、一种为湿态,为提升现场作业环境需要这部分烟尘进行收集,然后通过动力系统经由管道输送至高效尘雾吸收塔内,本吸收塔本体1采用除尘、脱水一体式结构形式,同时吸收塔本体1入口采用进气管7与进气斗17的共同进气方式,同时进气管7与进气斗17管径的变化用以降低烟尘的流速,降速后的烟尘进入吸收塔本体1内,通过雾化组件对烟尘进行粗除尘及降温,使烟尘温度降至100℃以下,并且为饱和湿态,本雾化组件具有雾化性能好、捕集效率高、二次雾化等优点,烟尘被浸润后,使较大粒径的粉尘通过重力沉降,较小的粉尘粒径则被喷淋的雾化水浸润、聚合、沉降,粗除尘后的湿烟尘和除尘后的浊环水进入吸收塔本体1中部,首先将烟尘通过均布板24和第一均布孔20分为若干大份,然后通过第二均布孔22,分为更加细小的等份,用以增大烟尘的接触表面积,通过第二均布孔22后的烟尘进入吸收仓23内,在一级和二级气流均布中间采用调速斗21使气流多级变化原理,对烟尘进行变速调整,增加烟尘之间的碰撞几率,浊环水在吸收仓23内起到二次精除尘、降温及溢流置换,吸收仓23内实现气水充分的撞击、碰撞、凝集、混合,由于浊环水与未冷却凝结的水蒸气接触,进一步促使蒸汽转换为液态,并在降温的过程中起到除尘及降湿的效果及烟气中机械水的捕集,随后含尘的污水通过重力作用沉降至吸收塔本体1底部,洁净的气体则分离出来通过导气管11进入脱水区域,烟尘在导气管11内通过加速碰撞形成大粒径水滴,沿导气管11内壁回流至吸收塔本体1底部,含有细小粒径水分的烟尘则进入脱水区域,通过降速重力脱水、与搅拌棒14碰撞脱水从而达到烟气与水颗粒分离的作用,实现超低排放。
Claims (6)
1.高效尘雾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塔本体(1),所述吸收塔本体(1)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柱(12),所述固定柱(12)远离所述吸收塔本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脱水塔(9),所述脱水塔(9)的顶部设置有排气管(8),所述吸收塔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进气管(7),所述吸收塔本体(1)的圆周外壁插接有导气管(11),所述导气管(11)远离所述吸收塔本体(1)的一端与所述脱水塔(9)相连通,所述吸收塔本体(1)的内部分别设置有雾化组件和均布组件,所述均布组件位于所述雾化组件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尘雾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进气斗(17),所述进气斗(17)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尘雾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插接在所述吸收塔本体(1)内部的喷管(6),所述喷管(6)的顶部外壁插接有等距离分布的喷头(19),所述喷管(6)的一端插接有固定管(4),所述固定管(4)的圆周外壁分别插接有第二进液管(3)和导液管(5),所述导液管(5)远离所述固定管(4)的一端与另一所述导液管(5)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尘雾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布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吸收塔本体(1)内部的均布板(24),所述均布板(24)的顶部外壁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一均布孔(20),所述均布板(24)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调速斗(21),所述调速斗(21)圆周外壁开设有等距离呈圆形分布的第二均布孔(22),所述吸收塔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吸收仓(23),所述吸收仓(23)的一侧插接有第一进液管(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尘雾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11)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扰流块(16),两组所述扰流块(16)的间距从下至上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尘雾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塔(9)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电机(10),所述电机(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柱(15),所述转动柱(15)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呈圆形分布的搅拌棒(1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045680.9U CN216498339U (zh) | 2022-01-07 | 2022-01-07 | 高效尘雾吸收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045680.9U CN216498339U (zh) | 2022-01-07 | 2022-01-07 | 高效尘雾吸收塔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498339U true CN216498339U (zh) | 2022-05-13 |
Family
ID=81517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045680.9U Active CN216498339U (zh) | 2022-01-07 | 2022-01-07 | 高效尘雾吸收塔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498339U (zh) |
-
2022
- 2022-01-07 CN CN202220045680.9U patent/CN21649833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582248B (zh) | 一种烟气湿法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及工艺 | |
CN2808276Y (zh) | 大烟气量高浓度的烟气净化设备 | |
CN109663449A (zh) | 一种湿式惯性除尘器 | |
CN107126829A (zh) | 湿法脱硫塔前废液零排放及烟气降温节水的方法及装置 | |
CN220878213U (zh) | 新型高效湿法除尘塔 | |
CN216498339U (zh) | 高效尘雾吸收塔 | |
CN106000013A (zh) | 湿法脱硫烟气超净排放处理系统 | |
CN111097249B (zh) | 一种基于旋流的高效湍流雾化混合脱硫除尘工艺 | |
CN218475062U (zh) | 一种增效液膜过滤复合旋流离心除尘装置 | |
CN112657275A (zh) | 一种湿法脱酸除雾装置及方法 | |
CN104028068A (zh) | 一种多级除尘器 | |
CN216062585U (zh) | 逆流式湿式除尘塔 | |
CN103055609A (zh) | 烟气脱硫水环真空泵出口气液分离装置 | |
CN211189555U (zh) | 一种腐植酸复合肥用的旋流水洗除尘装置 | |
CN211487045U (zh) | 一种拉幅定型机废气分离净化设备 | |
CN108295601A (zh) | 脱水器及高效水雾多管旋风除尘系统 | |
CN212383424U (zh) | 钢渣处理中烟气超低排放系统 | |
CN203764062U (zh) | 一种多级除尘器 | |
CN209577022U (zh) | 湿式旋风静电除尘器 | |
CN111939712A (zh) | 一种矿用湿式除尘器 | |
CN110813002A (zh) | 一种文丘里旋风除尘器 | |
CN2401791Y (zh) | 烟气前置喷淋旋流芯筒水膜净化装置 | |
CN2492298Y (zh) | 复合雾化振弦自激消烟除尘脱硫设备 | |
CN2391104Y (zh) | 湿式除尘脱硫器 | |
CN218306743U (zh) | 一种除雾器用管束及管束式除雾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