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81273U - 多方位送风结构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多方位送风结构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81273U
CN216481273U CN202122677851.8U CN202122677851U CN216481273U CN 216481273 U CN216481273 U CN 216481273U CN 202122677851 U CN202122677851 U CN 202122677851U CN 216481273 U CN216481273 U CN 2164812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return
air conditioner
supply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7785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阳阳
姜国璠
张秋梅
王严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267785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812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812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812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方位送风结构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空调器存在出风口数量少、送风比较集中的技术问题。该送风结构包括设置在空调器上的出风口和回风口,回风口和出风口的个数均为两个以上,且存在两个出风口朝向不同的方位,每个回风口分别对应有换热器且各换热器之间可独立运行,从回风口进入的风经过对应的换热器后能从出风口排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出风口较多,出风面积较大,且可以对四个方位进行送风,能够有效降低出风风速,并能对房间各个方向位置直接降温,在实现各个均匀降温的同时也能起到快速降温的目的;另外,由于各个换热器彼此之间可独立运行,可以控制各个换热器的启停从而满足不同空间的冷量负荷需求。

Description

多方位送风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方位送风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空调已然从人们家庭中的奢侈品演变成家家户户支付得起的生活必须品。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调技术也在人们的需求中不断提高,功能愈发全面。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存在回风口和出风口的数量少,而且形式单一,出风口多是朝着一个方向,虽然设置了左右导风的功能,改善了送风比较集中的问题,但是受出风口结构的限制,会存在送风的死角,送风死角的降温则主要通过空调送风区域的冷量辐射过去实现的,这会造成送风不均匀的问题,对于空调送风照顾不到的地方,也会出现降温需要时间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方位送风结构及空调器,解决了现有空调器存在出风口数量少、送风比较集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方位送风结构,包括设置在空调器上的出风口和回风口,其中,所述回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个数均为两个以上,且存在两个所述出风口朝向不同的方位,每个所述回风口分别对应有换热器且各所述换热器之间可独立运行,从所述回风口进入的风经过对应的所述换热器后能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的个数为四个,四个所述出风口沿所述空调器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出风口处均设置可开关所述出风口的风门。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回风口处均设置可开关所述回风口的回风栅格。
进一步地,两个以上所述回风口沿所述空调器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各所述换热器沿所述空调器的周向方向分布,且每个所述回风口分别正对一个所述换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回风口的个数为四个,四个所述回风口沿所述空调器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沿周向方向分布的所述换热器依次连接形成环形换热器结构;所述空调器的内部形成与所述环形换热器结构内部相连通的气流通道,经过所述换热器流入所述环形换热器结构内部的气流通过所述气流通道流向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多方位送风结构还包括竖向分隔板,所述竖向分隔板设置在所述环形换热器结构与所述空调器的外壳之间,所述竖向分隔板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的连接位置处,所述竖向分隔板分割所述环形换热器结构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区域以便于从所述回风口进入的空气流向对应的所述换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多方位送风结构还包括下护板和上护板,所述下护板和所述上护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下方和上方,所述下护板和所述上护板设置在所述空调器的外壳内且均与所述外壳相连接,所述换热器支撑在所述下护板上,所述上护板上设置气流通孔,所述上护板的上方设置离心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多方位送风结构还包括回风感温包,每个所述回风口均对应一个所述回风感温包,所述回风感温包与所述多方位送风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的多方位送风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方位送风结构,包括设置在空调器上的出风口和回风口,出风口两个以上且存在两个出风口的朝向不同,可以向房间不同方向送风,可增大出风面积,利于房间快速降温;回风口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且每个回风口分别对应有换热器,各换热器之间可独立运行,从回风口进入的风经过对应的换热器后能从出风口排出,由于各个换热器彼此之间可独立运行,可以控制各个换热器的启停从而满足不同空间的冷量负荷需求。
本实用新型优选技术方案至少还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出风口的个数为四个,出风口沿空调器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出风口较多,出风面积较大,且可以对四个方位进行送风,能够有效降低出风风速,更加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并能对房间各个方向位置直接降温,在实现各个均匀降温的同时也能起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每个回风口处均设置可开关回风口的回风栅格,回风栅格存在敞开状态和闭合状态,根据实际冷量需求,敞开对应的位置以及相应数量的回风栅格,以实现从敞开回风栅格的回风口进行进风;
在各个回风口处增设一个回风感温包,便于获取各个方向回风温度,回风感温包将检测的温度信号传送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可以根据接收的温度信号,控制各换热器的换热情况,从而实现各个冷却区域(每个出风口对应的冷却降温区域)独立温度调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方位送风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环形换热器结构、下护板上护板以及竖向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环形换热器结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方位送风空调器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1-出风口;2-回风口;3-回风栅格;4-离心风机;5-下护板;6-上护板;7-外壳;8-环形换热器结构;9-竖向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示意出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传统的空调器一般只设有一个出风口及回风口,这样的布局方式所带来的主要弊端是送风不均匀,同时由于出风口面积限制,从空调器中吹出来的风速较大,直接吹到人身上,反而会引起人体不适,此外,受风口限制,空调器直接冷却降温的区域有限,不能实现房间的快速降温;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方位送风结构,包括设置在空调器上的出风口1和回风口2,出风口1两个以上且存在两个出风口1的朝向不同,可以向房间不同方向送风,可增大出风面积,利于房间快速降温;回风口2两个以上,换热器为两个以上且彼此之间可独立运行,每个回风口分别对应有换热器且各换热器之间可独立运行,从回风口2进入的风经过对应的换热器后能从出风口1排出,由于各个换热器彼此之间可独立运行,可以控制各个换热器的启停从而满足不同空间的冷量负荷需求。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2,出风口1的个数为四个,出风口1沿空调器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即空调器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设置出风口1,当然,出风口1的数量不限于仅为四个,也可以是五个以上,优选为设置四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出风口较多,出风面积较大,且可以对四个方位进行送风,能够有效降低出风风速,更加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并能对房间各个方向位置直接降温,在实现各个均匀降温的同时也能起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每个出风口1处均设置可开关出风口1的风门,即根据实际的送风需求,选择打开对应出风口1的风门,以实现从打开风门的出风口1进行出风。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每个回风口2处均设置可开关回风口2的回风栅格3,回风栅格存在敞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当回风栅格3处于闭合状态时,可关闭对应的回风口2;当存在换热器处于运行状态时,该换热器对应的回风栅格处于敞开状态,当存在换热器处于未运行状态时,该换热器对应的回风栅格处于闭合状态。根据实际冷量需求,敞开对应的位置以及相应数量的回风栅格3,以实现从敞开回风栅格3的回风口2进行进风。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两个以上回风口2沿空调器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换热器沿空调器的周向方向分布,每个回风口2正对一个换热器。参见图2,示意出了回风口2的个数为四个,回风口2沿空调器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当然,回风口2的数量不限于仅为四个。参见图5,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工作原理图,由于各个换热器彼此之间可独立运行,可以控制各个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以及第四换热器)的启停从而满足不同空间的冷量负荷需求。如图5所示,当房间的冷量需求较小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为打开状态,第三阀体和第四阀体闭合(阀体的开启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实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为工作状态,第三换热器以及第四换热器为非工作状态,当然,此时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相应的回风格栅3也处于敞开状态,第三换热器以及第四换热器相对应的回风格栅3则处于闭合状态,室内的空气通过回风格栅进入机组中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后的孔空气在通过出风口1吹出,这样,机组的换热量约为全开状态下的1/2,以此类推,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可实现机组总冷量的1/4、1/2、3/4及1倍下的负荷调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费,出风口1的风门也是可以独立打开和闭合的,以便实现针对性的送风。
关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各部分的布局情况如下:参见图2,回风口2设置在出风口1的下方,空调器还包括离心风机4,离心风机4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沿周向方向分布的换热器依次连接形成环形换热器结构8;多方位送风空调器的内部形成与环形换热器结构8内部相连通的气流通道,经过换热器流入环形换热器结构8内部的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流向出风口1。启动空调器,在离心风机4的作用下,空气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回风口2进入,并经过对应换热器流向环形换热器结构8内部,环形换热器结构8内部的气流通过气流通道流向出风口1。参见图2,空调器整体可以呈圆筒状结构。
参见图3和图4,多方位送风结构还包括竖向分隔板9,竖向分隔板9设置在环形换热器结构8与空调器的外壳7之间,相邻两个换热器的连接位置处设置竖向分隔板9,竖向分隔板9分割环形换热器结构8与外壳7之间的区域以便于从回风口进入的空气流向对应的换热器。参见图3,通过竖向分隔板9,将环形换热器结构8与外壳7之间的区域分成四个区间;另外,多方位送风结构还包括下护板5和上护板6,下护板5和上护板6分别设置在换热器的下方和上方,下护板5和上护板6设置在空调器的外壳7内且均与外壳7相连接,换热器支撑在下护板5上,上护板6上设置气流通孔,上护板6的上方设置离心风机4,竖向分隔板9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护板6和下护板5相连接,将环形换热器结构8与外壳7之间的区域分成四个独立的区间。关于空调器内气流的流向,具体说明如下,启动空调器,在离心风机4的作用下,空气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回风口2进入,经过对应的换热器换热后流向环形换热器结构8内侧,然后经过上护板6上的气流通孔流向离心风机4,然后从打开的出风口1排出。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多方位送风空调器还包括回风感温包,每个回风口2均对应一个回风感温包,回风感温包与多方位送风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相连接,在各个回风口2处增设一个回风感温包,便于获取各个方向回风温度,回风感温包将检测的温度信号传送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可以根据接收的温度信号,控制各换热器的换热情况,从而实现各个冷却区域(每个出风口对应的冷却降温区域)独立温度调控。
一种空调器,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方位送风结构。出风口1两个以上且存在两个出风口1的朝向不同,可以向房间不同方向送风,可增大出风面积,利于房间快速降温;回风口2两个以上,换热器为两个以上且彼此之间可独立运行,每个回风口分别对应有换热器且各换热器之间可独立运行,从回风口2进入的风经过对应的换热器后能从出风口1排出,由于各个换热器彼此之间可独立运行,可以控制各个换热器的启停从而满足不同空间的冷量负荷需求。每个回风口2均对应一个回风感温包,回风感温包与多方位送风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相连接,在各个回风口2处增设一个回风感温包,便于获取各个方向回风温度,回风感温包将检测的温度信号传送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可以根据接收的温度信号,控制各换热器的换热情况,从而实现各个冷却区域(每个出风口对应的冷却降温区域)独立温度调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多方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空调器上的出风口(1)和回风口(2),其中,
所述回风口(2)和所述出风口(1)的个数均为两个以上,且存在两个所述出风口(1)朝向不同的方位,每个所述回风口(2)分别对应有换热器且各所述换热器之间可独立运行,从所述回风口(2)进入的风经过对应的所述换热器后能从所述出风口(1)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的个数为四个,四个所述出风口(1)沿所述空调器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出风口(1)处均设置可开关所述出风口(1)的风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回风口(2)处均设置可开关所述回风口(2)的回风栅格(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以上所述回风口(2)沿所述空调器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各所述换热器沿所述空调器的周向方向分布,且每个所述回风口(2)分别正对一个所述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方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口(2)的个数为四个,四个所述回风口(2)沿所述空调器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方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沿周向方向分布的所述换热器依次连接形成环形换热器结构(8);所述空调器的内部形成与所述环形换热器结构(8)内部相连通的气流通道,经过所述换热器流入所述环形换热器结构(8)内部的气流通过所述气流通道流向所述出风口(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方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方位送风结构还包括竖向分隔板(9),所述竖向分隔板(9)设置在所述环形换热器结构(8)与所述空调器的外壳(7)之间,所述竖向分隔板(9)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的连接位置处,所述竖向分隔板(9)分割所述环形换热器结构(8)与所述外壳(7)之间的区域以便于从所述回风口进入的空气流向对应的所述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方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方位送风结构还包括下护板(5)和上护板(6),所述下护板(5)和所述上护板(6)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下方和上方,所述下护板(5)和所述上护板(6)设置在所述空调器的外壳(7)内且均与所述外壳(7)相连接,所述换热器支撑在所述下护板(5)上,所述上护板(6)上设置气流通孔,所述上护板(6)的上方设置离心风机(4)。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方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方位送风结构还包括回风感温包,每个所述回风口(2)均对应一个所述回风感温包,所述回风感温包与所述多方位送风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相连接。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方位送风结构。
CN202122677851.8U 2021-11-03 2021-11-03 多方位送风结构及空调器 Active CN2164812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77851.8U CN216481273U (zh) 2021-11-03 2021-11-03 多方位送风结构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77851.8U CN216481273U (zh) 2021-11-03 2021-11-03 多方位送风结构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81273U true CN216481273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46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77851.8U Active CN216481273U (zh) 2021-11-03 2021-11-03 多方位送风结构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812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51074U (zh) 环窗框式室内空调机
CN206113179U (zh) 被动房空气调节装置
CN106352524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373763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655454U (zh) 一种主动式冷梁空调末端
CN216481273U (zh) 多方位送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02511386U (zh) 一种立柜式空调器
CN210076627U (zh) 基于分区温控调节的空调服
JP6259997B2 (ja) 給排型換気装置
CN115560383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2566019U (zh) 具有上下出风风道的空调室内机
CN108417927A (zh)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管理系统
CN211854195U (zh) 一种高大空间目标区域环境系统
CN211316335U (zh) 一种上部送风下部回风的壁挂式空调
CN210035700U (zh) 立式空调机
CN210035672U (zh) 电暖器
CN113310112A (zh) 空调器室内机
JPH08200782A (ja) 換気空調装置
CN111306660A (zh) 一种新风机组的除湿调温系统及其温湿度控制方法
CN205939429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685761U (zh) 一种送风装置
CN213019956U (zh) 一种卫生间用空调器
CN21969345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5412169U (zh)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624460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