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81134U - 一种聚能炉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能炉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481134U CN216481134U CN202123114292.6U CN202123114292U CN216481134U CN 216481134 U CN216481134 U CN 216481134U CN 202123114292 U CN202123114292 U CN 202123114292U CN 216481134 U CN216481134 U CN 2164811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 ears
- furnace
- energy
- side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聚能炉架,包括聚能盘、至少三个炉耳;所述聚能盘包括侧壁,所述侧壁下端向内延伸形成环状部,所述环状部向内延伸翻边形成第一环圈,侧壁上端向外延伸形成圆环状的第二环圈,所述炉耳设于所述第二环圈的上端面,所述环状部的下端设有至少三个支撑脚;所述第一环圈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设为5~10毫米。本实用新型涉及到聚能炉架,通过第一环圈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设为5~10毫米,在混合气体燃烧时,提供二次空气助燃,同时提高空气的流通性,从而提高燃料的燃烧性,降低黄焰和一氧化碳的产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上的聚能炉架。
背景技术
聚能灶按一个普通三口之家使用聚能灶每月节约4立方米计算,则每户一年可节约燃气48立方米,依据北京市天然气价格,则一年可省天然气费98.4元。据了解,我国约有1.8亿台家用燃气灶,若全部更换为聚能灶,则全国每年可节约天然气费用117.12亿元。质检总局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秘书长陈传意表示,热效率提高1%的都相当困难,更不要说提高百分之十几。国家标准是50%,再提高10%很困难,然而聚能灶到了这一点,把热效率提高到了68.5%。据技术人员称,在提高热效率,达到节能目的的同时,聚能灶在低碳环保方面也有重大突破。燃烧器表面涂层加入了稀有微量元素,可加速燃烧、使燃烧更充分,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通过氧化和还原作用转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气,使聚能灶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几乎为零。煤气灶是一种灶,主要是通过向设在灶体及上盖之间的间隙供应自然空气的方法,来补充燃烧时空气的不足,进而促进燃烧,减少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生成。煤气灶进风方式分为上进风、下进风、全进风等,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个种类。
目前的燃气灶上的炉架往往为框架式,即包括底圈、设于底圈上的支脚,支脚竖向设置,支脚的上端向内延伸形成支撑架;此结构的支撑架,结构简单,只限于放置锅而设置,只考虑炉架的高度,只针对火焰跟锅的热效率,并没有考虑燃气燃烧性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聚能炉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燃气燃烧性低的问题。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聚能炉架,包括聚能盘、至少三个炉耳;所述聚能盘包括侧壁,所述侧壁下端向内延伸形成环状部,所述环状部向内延伸翻边形成第一环圈,侧壁上端向外延伸形成圆环状的第二环圈,所述炉耳设于所述第二环圈的上端面,所述环状部的下端设有至少三个支撑脚;所述第一环圈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设为5~10毫米;
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圈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为6.5毫米。
优选地,所述第二环圈的上端面与炉耳的上端面的距离为13~18毫米。
优选地,所述第二环圈的上端面与所述炉耳的上端面的距离为13毫米。
优选地,所述侧壁呈截断的锥顶的圆锥形,所述圆锥形为上大下小。
优选地,至少三个炉耳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炉耳沿所述第二环圈圆周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炉耳设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用于作为锅具的支撑部。
优选地,所述聚能炉架包括螺丝,所述炉耳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二环圈设有通孔,所述螺丝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螺纹孔旋合,将所述炉耳固定于所述聚能盘。
优选地,所述支撑脚的底部为平面。
优选地,至少三个支撑脚的数量为四个,至少三个支撑脚沿环状部圆周均匀分布。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聚能炉架,通过第一环圈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设为5~10毫米,增加空气的流通性,可提高燃料的燃烧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炉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聚能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炉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聚能盘1、第二环圈11、侧壁12、环状部13、第一环圈14、支撑脚15、通孔16;
炉耳2、倾斜部21、螺纹孔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 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聚能炉架,包括聚能盘1、至少三个炉耳2;聚能盘1包括侧壁12,侧壁12下端向内延伸形成环状部13,环状部13向内延伸翻边形成第一环圈14,侧壁12上端向外延伸形成圆环状的第二环圈11,炉耳设于第二环圈的上端面,环状部的下端设有至少三个支撑脚;第一环圈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设为5~10毫米;
可以理解的是,炉架的作用是承受锅具的负载,聚能盘1主要起聚集稳定火苗和反射火苗等提高燃烧器热效率的作用。环状部13具有储存废水的作用。由于煮食过程中,锅具里的液体沸腾,锅具溢出的汤汁会向燃烧器方向流动当,环状部13可把液体挡住,储存起来,避免液体把火苗浇灭。燃气灶在工作时,燃气从进气管进入灶内,经过燃气阀的调节进入炉头中,同时混合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为一次空气。这些混合气体从分火器的火孔中喷出同时被点火装置点燃形成火焰。燃烧时,所需的空气成为二次空气。第一环圈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为二次空气进气的进气口。在燃烧时,二次空气主要由进气口提供。在第一环边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设为5~10毫米。在燃烧时,保证二次空气充足。当第一环边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设为5毫米时,二次空气提供量位于最小值的临界点,空气和混合气体混合,二次空气提供量刚好满足燃烧。此时黄焰的产量小并伴随少许一氧化碳。当第一环边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过小时,混合气体燃烧不充分,燃气未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黄焰和一氧化碳,降低燃气的燃烧性。当第一环边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设为10毫米时,二次空气提供量位于最大值临界点。在燃烧时,燃气充分燃烧,空气与混合气体充分混合。燃烧时,火焰温度达到最大值且一氧化碳产生量比较小。且可避免燃烧器靠太近第一环边,造成聚能盘1变形。且靠太近会造成空气流通不顺畅,燃烧不充分。第一环边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过大时,二次混合气体,会造成混合气体里的燃气稀薄,燃气并未燃烧就被排到空气里。
具体地,第一环圈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设为5~10毫米,在燃烧时,解决了燃气燃烧性问题,避免了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黄焰和一氧化碳。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环圈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为6.5毫米。在燃烧时,从分火器的火孔中喷出来的混合气需要二次空气助燃。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圈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设为 6.5毫米,处于二次空气助燃的最佳状态,此时黄焰和一氧化碳含量处于最低值,且达到火焰温度最佳值。在混合气体燃烧时,提供二次空气助燃,即保证空气的流畅性,又得以使燃气充分燃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环圈11的上端面与炉耳2的端平面的距离为13~18毫米。在燃气灶工作时,燃气从进气管进入灶内,经过燃气阀的调节进入炉头中,同时混合一部分空气,这些混合气体从分火器的火孔中喷出同时被点火装置点燃形成火焰。二次空气从第一环圈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中进来,燃烧产生的废气从第二环圈11的上平面与炉耳2的上平面的空间中排出。当第二环圈11的上平面与炉耳2的上平面的距离设为13毫米,刚好满足废气的排出,保证空气流畅且可少量补足空气,黄焰产生量少。当第二环圈11的上平面与炉耳的上平面的距离设为18毫米,可使废气快速排出,保证空气更加顺畅,使燃料混合更充分,即燃烧得更充分。相对燃气会稍微稀薄。有少量燃气未经燃烧就向外排放。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环圈11的上端面与炉耳2的上端面的距离为13毫米。
可以理解的是,在燃烧时,二次空气从第一环圈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中进来,燃烧产生的废气从第二环圈11的上平面与炉耳的上平面空间中排出,形成空气流通。第二环圈11的上平面与炉耳2的上平面的距离偏小会造成燃烧不充分,过大会造成燃气稀薄。其可择最优值13毫米,即可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又不会造成燃气稀薄。第二环圈11的上平面与炉耳2的上平面的距离设为13毫米时,空气流畅,废气可快速排出,达到燃烧的最佳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侧壁12呈截断锥顶的圆锥形,圆锥形为上大下小。侧壁12具有聚集稳定火苗、反射火苗和防风的作用。在燃烧过程中,侧壁12可聚集炉火,减少炉火的热量损失。降低煤气的燃烧量。炉火碰到侧壁12时,可被侧壁12挡住,把火苗反射回去。风大时,侧壁12可挡风,避免把火苗吹散。当灶具使用时,燃烧区内会产生大量热量,侧壁12减少热量散失。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至少三个炉耳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炉耳2沿第二环圈11圆周均匀分布。炉耳2具有支撑锅具的作用,主要承受锅具的负载。炉耳2圆周均匀分布,可使锅具受力均匀,使每一个炉耳2的受力大小基本一致。当锅具放置在炉耳2上面时,锅具对每一个炉耳2具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炉耳 2均匀分布,可使炉耳2受力均匀,避免个别炉耳2受力过载,炉耳2对锅具具有反作用力。每个炉耳2对锅具的反作用力基本一样大小。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炉耳2设有倾斜部21,倾斜部21用于作为锅具的支撑部。厨房锅具种类繁多,锅具直径也大小不一样。对于直径较小的锅具,小直径的锅具可放在炉架上,倾斜部21作为锅具的支撑部,同时降低了锅具底部与第二环圈11上平面的距离。调整了锅具与火焰的距离,节省燃气的燃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聚能炉架包括螺丝,炉耳2设有螺纹孔22,第二环圈11设有通孔16,螺丝穿过通孔26,与螺纹孔22旋合,将炉耳2固定于聚能盘1。在本实施例中,炉耳2和聚能盘1为两个独立的零部件,炉耳2需固定于聚能盘1,四个炉耳2的底部打有螺纹孔22,第二环圈11打有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四个通孔,螺丝穿过通孔16,与螺纹旋合,把炉耳2固定于聚能盘1 中。通过螺丝固定的炉耳2,具有可更换性。炉耳2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造成磨损。炉耳2磨损后,锅具会摆放不平稳,出现锅具倾斜等情况。只需把磨损的炉耳2更换即可,不必把整个炉架更换掉,避免整个炉架整体报废,造成资源的浪费。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炉耳2可直接焊接在第二环圈11的上端面上,形成不可拆卸的一体,增加炉耳2的稳定性。焊接的炉耳2结构刚度大,整体性好,具有更高的强度,能承受重量更大的锅具。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炉耳2的数量可设为3个。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炉耳2的数量也可设为5,6,7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撑脚15的底部为平面。在本实施例中,聚能盘1需要立于燃气灶上,支撑脚15提供支撑,支撑脚15的底部设计为平面,增大聚能盘1与接触面板的受力面积,减少接触面板单位面积的受力,增加炉架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脚15为矩形片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脚15 可为圆柱形,圆柱形的底面可作为支撑面,增大支撑脚5与燃气灶的接触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至少三个支撑脚15的数量为四个,至少三个支撑脚15沿环状部13圆周均匀分布。支撑脚15圆周均匀分布可使每个支撑脚 15的受力均匀,作用于接触面板的反作用大小基本一样。圆周均匀分布可增加炉架的稳定性,使炉架稳定立于燃气灶上部。锅具放于炉架上方时,锅具不会因受力不均匀发生倾倒。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聚能炉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聚能盘(1)、至少三个炉耳(2);所述聚能盘(1)包括侧壁(12),所述侧壁(12)下端向内延伸形成环状部(13),所述环状部(13)向内延伸翻边形成第一环圈(14),侧壁(12)上端向外延伸形成圆环状的第二环圈(11),所述炉耳(2)设于所述第二环圈(11)的上端面,所述环状部(13)的下端设有至少三个支撑脚(15);所述第一环圈(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设为5~10毫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能炉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圈(14)的内径与外部的燃烧器外径之间的间隙为6.5毫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能炉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圈(11)的上端面与炉耳(2)的上端面的距离为13~18毫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聚能炉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圈(11)的上端面与所述炉耳(2)的上端面的距离为13毫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能炉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2)呈截断锥顶的圆锥形,所述圆锥形为上大下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能炉架,其特征在于,至少三个炉耳(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炉耳(2)沿所述第二环圈(11)圆周均匀分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能炉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耳(2)设有倾斜部(21),所述倾斜部(21)用于作为锅具的支撑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能炉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炉架包括螺丝,所述炉耳(2)设有螺纹孔(22),所述第二环圈(11)设有通孔(16),所述螺丝穿过所述通孔(16),与所述螺纹孔(22)旋合,将所述炉耳(2)固定于所述聚能盘(1)。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能炉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15)的底部为平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能炉架,其特征在于,至少三个支撑脚(15)的数量为四个,至少三个支撑脚(15)沿所述环状部(13)圆周均匀分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114292.6U CN216481134U (zh) | 2021-12-10 | 2021-12-10 | 一种聚能炉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114292.6U CN216481134U (zh) | 2021-12-10 | 2021-12-10 | 一种聚能炉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481134U true CN216481134U (zh) | 2022-05-10 |
Family
ID=81421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114292.6U Active CN216481134U (zh) | 2021-12-10 | 2021-12-10 | 一种聚能炉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481134U (zh) |
-
2021
- 2021-12-10 CN CN202123114292.6U patent/CN2164811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205075U (zh) | 燃气灶 | |
CN202267095U (zh) | 高能效猛火燃气灶 | |
CN216481134U (zh) | 一种聚能炉架 | |
CN201289080Y (zh) | 防回火聚能节能炉头 | |
CN101556058B (zh) | 通风塔式下进风燃气灶 | |
CN109869767B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 |
CN212204626U (zh)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 |
CN201954619U (zh) | 燃气灶具的节能装置 | |
CN209569767U (zh) | 一种燃气灶具分火器 | |
CN2272976Y (zh) | 高效公用燃气灶燃烧器 | |
CN104279564A (zh) | 一种节能灶引射器 | |
CN210979960U (zh) | 一种聚能锅架及其应用的燃气灶 | |
CN208687806U (zh) | 一种燃气灶聚能防风炉架及其燃气灶 | |
CN209569783U (zh) | 一种方便清洗、易调节且燃烧效率高的灶具 | |
CN201652352U (zh) | 节能炉头 | |
CN211739173U (zh) | 新型猛火聚能炉盘 | |
CN2797889Y (zh) | 一种节能燃气灶头 | |
CN109595603B (zh) | 一种燃气灶具分火器 | |
CN209569771U (zh) | 一种方便清洗且燃烧效率高的无线控制灶具 | |
CN204922985U (zh) | 一种外环火盖 | |
CN216010836U (zh) | 一种猛火炉燃烧器 | |
CN215175314U (zh) | 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及集成灶 | |
CN108332238B (zh) | 一种中餐式燃气灶 | |
CN108317544B (zh) | 一种中餐式燃气炒菜灶 | |
CN2473462Y (zh) | 节能燃气灶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