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79057U - 导阀及四通阀 - Google Patents

导阀及四通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79057U
CN216479057U CN202123126115.XU CN202123126115U CN216479057U CN 216479057 U CN216479057 U CN 216479057U CN 202123126115 U CN202123126115 U CN 202123126115U CN 216479057 U CN216479057 U CN 2164790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apillary
valve body
circulation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2611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剑
熊匀均
楼宣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2611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790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79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790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阀及四通阀,包括阀体结构、支撑部、端盖、芯铁和滑动部,芯铁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在阀体结构内,支撑部固定设置在阀体结构内,端盖和阀体结构的一端连接,支撑部位于芯铁和端盖之间,支撑部具有第一滑孔,端盖具有第二滑孔,滑动部穿过第一滑孔并和芯铁固定连接,滑动部远离芯铁的一端穿入第二滑孔。采用该方案,将滑动部的一端穿过第一滑孔并和芯铁固定连接,另一端穿入第二滑孔,这样芯铁在带动滑动部往复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滑孔和第二滑孔能够对滑动部起到支撑和导向的作用,使滑动部能够平稳滑动,进而提高了导阀及四通阀的换向稳定性。

Description

导阀及四通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四通阀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阀及四通阀。
背景技术
目前,四通阀包括导阀、阀座和主阀,导阀用于控制主阀的工作模式。其中,导阀主要由阀体结构、芯铁和阀杆构成,芯铁带动阀杆在阀体结构内往复移动,即实现控制主阀的工作模式。由于没有设置支撑件来支撑阀杆,当阀杆在往复移动的过程中,阀杆会发生偏移,导致在换向时不稳定,从而影响四通阀的工况切换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阀及四通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阀杆在移动过程中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阀,包括阀体结构、支撑部、端盖、芯铁和滑动部,芯铁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在阀体结构内,支撑部固定设置在阀体结构内,端盖和阀体结构的一端连接,支撑部位于芯铁和端盖之间,支撑部具有第一滑孔,端盖具有第二滑孔,滑动部穿过第一滑孔并和芯铁固定连接,滑动部远离芯铁的一端穿入第二滑孔。
进一步地,滑动部包括阀杆、第一耐磨环和第二耐磨环,阀杆穿过第一滑孔并和芯铁固定连接,阀杆远离芯铁的一端穿入第二滑孔,第一滑孔、第二滑孔均和阀杆间隙配合,第一耐磨环设置在阀杆和第一滑孔的内壁之间,第二耐磨环设置在阀杆和第二滑孔的内壁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耐磨环和第二耐磨环均为四氟材料,阀杆上具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第一耐磨环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第一耐磨环的外壁和第一滑孔的内壁配合,第二耐磨环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第二耐磨环的外壁和第二滑孔的内壁配合。
进一步地,阀杆的一端具有外螺纹,阀杆的外壁具有六边形配合面,芯铁的两端分别具有内螺纹和六角沉孔,内螺纹和外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阀杆具有相互连通的流通通道和第一平衡孔,芯铁具有第二平衡孔,第二平衡孔的一端和第一平衡孔连通,第二平衡孔的另一端和芯铁背离支撑部的一侧连通。
进一步地,导阀还包括吸引子和弹性件,吸引子设置阀体结构内,弹性件位于吸引子和芯铁之间,吸引子、支撑部分别具有和芯铁限位配合的限位面。
进一步地,阀体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主阀体、中阀体和副阀体,芯铁和支撑部均设置在主阀体内,端盖和副阀体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部包括单阀口件,单阀口件具有第一流通腔和第一滑孔,第一流通腔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滑孔的径向尺寸,单阀口件和芯铁止挡配合;或,支撑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单阀口件和支撑环,支撑环位于单阀口件和芯铁之间,支撑环具有第一滑孔,单阀口件具有第一流通腔,第一流通腔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滑孔的径向尺寸,支撑环和芯铁止挡配合。
进一步地,支撑部的外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焊环槽,支撑部的外壁和主阀体的内壁焊接;端盖的外壁具有第二焊环槽,端盖的外壁和副阀体的内壁焊接;中阀体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环形台阶、第二环形台阶,主阀体和第一环形台阶焊接,副阀体和第二环形台阶焊接。
进一步地,导阀还包括C毛细管、D毛细管、E毛细管和S毛细管,C毛细管和主阀体连接,S毛细管和中阀体连接,E毛细管和副阀体连接,D毛细管和主阀体或端盖连接;其中,滑动部具有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滑动部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D毛细管和C毛细管连通,S毛细管和E毛细管连通;滑动部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D毛细管和E毛细管连通,S毛细管和C毛细管连通。
进一步地,支撑部具有第一流通腔,中阀体具有第二流通腔,第二流通腔和S毛细管连通,端盖具有第三流通腔;滑动部穿过第一流通腔、第二流通腔和第三流通腔,滑动部内具有流通通道,滑动部的侧壁上具有间隔设置的D-C流通孔和D-E流通孔,其中,D-C流通孔将第一流通腔和流通通道连通,D-E流通孔将第三流通腔和流通通道连通,D毛细管和流通通道连通;其中,滑动部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C毛细管和第一流通腔连通,且C毛细管和第二流通腔断开,E毛细管和第二流通腔连通,且E毛细管和第三流通腔断开;滑动部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C毛细管和第一流通腔断开,且C毛细管和第二流通腔连通,E毛细管和第二流通腔断开,且E毛细管和第三流通腔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流通腔朝向中阀体的一端具有第一阀口,第二流通腔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阀口、第三阀口,且第二阀口位于第三阀口和第一阀口之间,第三流通腔朝向中阀体的一端具有第四阀口;滑动部包括阀杆及依次设置在阀杆上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阀杆穿过第一滑孔并和芯铁固定连接,阀杆远离芯铁的一端穿入第二滑孔,阀杆具有流通通道、D-C流通孔和D-E流通孔;其中,滑动部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避让第一阀口,第二密封圈封堵第二阀口,第三密封圈避让第三阀口,第四密封圈封堵第四阀口;滑动部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封堵第一阀口,第二密封圈避让第二阀口,第三密封圈封堵第三阀口,第四密封圈避让第四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四通阀,四通阀包括主阀和上述的导阀。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导阀,包括阀体结构、支撑部、端盖、芯铁和滑动部,芯铁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在阀体结构内,支撑部固定设置在阀体结构内,端盖和阀体结构的一端连接,支撑部位于芯铁和端盖之间,支撑部具有第一滑孔,端盖具有第二滑孔,滑动部穿过第一滑孔并和芯铁固定连接,滑动部远离芯铁的一端穿入第二滑孔。采用该方案,将滑动部的一端穿过第一滑孔并和芯铁固定连接,另一端穿入第二滑孔,这样芯铁在带动滑动部往复移动的过程中,既能够对滑动部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又可以降低滑动部移动时的滑动阻力,进而提高了导阀的换向速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导阀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图1中导阀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阀杆的结构图;
图4示出了图3中阀杆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1中芯铁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中阀体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1中单阀口件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1中端盖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阀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的单阀口件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了图9中的支撑环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阀体结构;11、主阀体;12、中阀体;121、第二流通腔;1211、第二阀口;1212、第三阀口;13、副阀体;
20、支撑部;21、单阀口件;211、第一流通腔;2111、第一阀口;212、第一滑孔;22、支撑环;23、第一焊环槽;
30、端盖;31、第二滑孔;32、第二焊环槽;33、第三流通腔;331、第四阀口;
40、芯铁;41、六角沉孔;42、第二平衡孔;
50、滑动部;51、阀杆;511、第一安装槽;512、第二安装槽;513、流通通道;514、第一平衡孔;515、六边形配合面;52、第一耐磨环;53、第二耐磨环;54、第一密封圈;55、第二密封圈;56、第三密封圈;57、第四密封圈;
61、C毛细管;62、D毛细管;63、E毛细管;64、S毛细管;65、吸引子;66、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阀,包括阀体结构10、支撑部20、端盖30、芯铁40和滑动部50,芯铁40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在阀体结构10内,支撑部20固定设置在阀体结构10内,端盖30和阀体结构10的一端连接,支撑部20位于芯铁40和端盖30之间,支撑部20具有第一滑孔212,端盖30具有第二滑孔31,滑动部50穿过第一滑孔212并和芯铁40固定连接,滑动部50远离芯铁40的一端穿入第二滑孔31。
采用该方案,将滑动部50的一端穿过第一滑孔212并和芯铁40固定连接,另一端穿入第二滑孔31,这样芯铁40在带动滑动部50往复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滑孔212和第二滑孔31能够对滑动部50起到支撑和导向的作用,使滑动部50能够平稳滑动,进而提高了导阀及四通阀的换向稳定性。
其中,滑动部50包括阀杆51、第一耐磨环52和第二耐磨环53,阀杆51穿过第一滑孔212并和芯铁40固定连接,阀杆51远离芯铁40的一端穿入第二滑孔31,第一滑孔212、第二滑孔31均和阀杆51间隙配合,第一耐磨环52设置在阀杆51和第一滑孔212的内壁之间,第二耐磨环53设置在阀杆51和第二滑孔31的内壁之间。通过将第一滑孔212、第二滑孔31均和阀杆51间隙配合,并且设置第一耐磨环52和第二耐磨环53,如此设置,使第一耐磨环52、第二耐磨环53分别在第一滑孔212、第二滑孔31的内壁上滑动,有效减少了阀杆51在移动时的摩擦阻力,提高了导阀的换向速率。其中,第一滑孔212、第二滑孔31的表面粗糙度不低于3.2μm,与外圆同心度不大于
Figure BDA0003405385840000041
进一步地,第一耐磨环52和第二耐磨环53均为四氟材料,阀杆51上具有第一安装槽511和第二安装槽512,第一耐磨环52设置在第一安装槽511内,第一耐磨环52的外壁和第一滑孔212的内壁配合,第二耐磨环53设置在第二安装槽512内,第二耐磨环53的外壁和第二滑孔31的内壁配合。将第一耐磨环52和第二耐磨环53均设置成四氟材料,该材料具有低摩擦、自润滑的特性,有效减少了阀杆51在移动时的摩擦阻力,提高了导阀的换向速率。
在本实施例中,阀杆51的一端具有外螺纹,阀杆51的外壁具有六边形配合面515,芯铁40的两端分别具有内螺纹和六角沉孔41,内螺纹和外螺纹配合。设置外螺纹,用于和芯铁40进行螺纹配合,采用螺纹配合的方式,方便安装和拆卸;设置六边形配合面515和六角沉孔41,方便操作人员进行安装和拆卸。其中,六角沉孔41内可插入六角扳手,从而限定了芯铁40的周向位置,六边形配合面515上可套设六角套筒,通过套筒进行拧紧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阀杆51具有相互连通的流通通道513和第一平衡孔514,芯铁40具有第二平衡孔42,第二平衡孔42的一端和第一平衡孔514连通,第二平衡孔42的另一端和芯铁40背离支撑部20的一侧连通。通过设置第一平衡孔514和流通通道513连通,这样能够在阀杆51在往复移动的过程中平衡阀杆51内部压差。在本实施例中,流通通道513的内径大于等于第一平衡孔514、第二平衡孔42的内径。
具体地,导阀还包括吸引子65和弹性件66,吸引子65设置阀体结构10内,弹性件66位于吸引子65和芯铁40之间,吸引子65、支撑部20分别具有和芯铁40限位配合的限位面。通过设置吸引子65和弹性件66,用于吸引芯铁40移动,以带动滑动部50进行往复移动;通过设置限位面,能够对芯铁40起到限位作用,从而限制芯铁40的移动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阀体结构10包括依次连接的主阀体11、中阀体12和副阀体13,芯铁40和支撑部20均设置在主阀体11内,端盖30和副阀体13连接。通过设置方依次连接主阀体11、中阀体12和副阀体13,便于安装;上述连接方式可采用焊接,稳定、可靠。
其中,如图1至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20包括单阀口件21,单阀口件21具有第一流通腔211和第一滑孔212,第一流通腔211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滑孔212的径向尺寸,单阀口件21和芯铁40止挡配合。
或,如图9至11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20包括间隔设置的单阀口件21和支撑环22,支撑环22位于单阀口件21和芯铁40之间,支撑环22具有第一滑孔212,单阀口件21具有第一流通腔211,第一流通腔211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滑孔212的径向尺寸,支撑环22和芯铁40止挡配合。将第一流通腔211的径向尺寸设置成大于第一滑孔212的径向尺寸,这样便于流体的流通;设置单阀口件21和芯铁40止挡配合,能够对芯铁40起到止挡作用,以限制芯铁40的移动范围;设置支撑环22,能够对阀杆51的一端起到支撑和导向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20的外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焊环槽23,支撑部20的外壁和主阀体11的内壁焊接;端盖30的外壁具有第二焊环槽32,端盖30的外壁和副阀体13的内壁焊接;中阀体12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环形台阶、第二环形台阶,主阀体11和第一环形台阶焊接,副阀体13和第二环形台阶焊接。设置第一焊环槽23和第二焊环槽32,用于容纳焊料,以便后续进行焊接;设置第一环形台阶、第二环形台阶,便于主阀体11、副阀体13和中阀体12进行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导阀还包括C毛细管61、D毛细管62、E毛细管63和S毛细管64,C毛细管61和主阀体11连接,S毛细管64和中阀体12连接,E毛细管63和副阀体13连接,D毛细管62和主阀体11或端盖30连接;其中,滑动部50具有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滑动部50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D毛细管62和C毛细管61连通,S毛细管64和E毛细管63连通;滑动部50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D毛细管62和E毛细管63连通,S毛细管64和C毛细管61连通。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将C毛细管61设置成和主阀体11连接,S毛细管64设置成和中阀体12连接,E毛细管63均设置成和副阀体13连接,D毛细管62设置成和主阀体11或端盖30连接,如此设置,便不需设置导阀座和C毛细管61、E毛细管63和S毛细管64连接,这样能够根据C毛细管61、E毛细管63和S毛细管64的管径来设置孔径的大小,从而能够增大导阀流量。其中,D毛细管62和主阀体11连接的情况下,第二滑孔31为盲孔,D毛细管62位于单阀口件21和支撑环22之间;D毛细管62和端盖30连接的情况下,第二滑孔31为通孔。
其中,支撑部20具有第一流通腔211,中阀体12具有第二流通腔121,第二流通腔121和S毛细管64连通,端盖30具有第三流通腔33;滑动部50穿过第一流通腔211、第二流通腔121和第三流通腔33,滑动部50内具有流通通道513,滑动部50的侧壁上具有间隔设置的D-C流通孔和D-E流通孔,其中,D-C流通孔将第一流通腔211和流通通道513连通,D-E流通孔将第三流通腔33和流通通道513连通,D毛细管62和流通通道513连通;其中,滑动部50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C毛细管61和第一流通腔211连通,且C毛细管61和第二流通腔121断开,E毛细管63和第二流通腔121连通,且E毛细管63和第三流通腔33断开;滑动部50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C毛细管61和第一流通腔211断开,且C毛细管61和第二流通腔121连通,E毛细管63和第二流通腔121断开,且E毛细管63和第三流通腔33连通。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当滑动部50处于制冷位置时,流体从D毛细管62进入,流体绕过滑动部50的外周后,流体能够进入第一流通腔211和第三流通腔33,并且,由于C毛细管61和第一流通腔211连通,且C毛细管61和第二流通腔121断开,因此,流体能够顺利进入第一流通腔211,随后从C毛细管61流出,不会进入到第二流通腔121内;此时,E毛细管63和第二流通腔121连通,且E毛细管63和第三流通腔33断开,这样E毛细管63和S毛细管64能够实现连通,而流体只能留在第三流通腔33内,无法通过第三流通腔33,从而实现制冷状态。
当滑动部50处于制热位置时,流体从D毛细管62进入,经滑动部50从第三流通腔33流出,由于E毛细管63和第三流通腔33连通,且E毛细管63和第二流通腔121断开,因此,流体能够顺利从E毛细管63流出;此时,C毛细管61和第一流通腔211断开,且C毛细管61和第二流通腔121连通,从而实现制热状态。
进一步地,第一流通腔211朝向中阀体12的一端具有第一阀口2111,第二流通腔12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阀口1211、第三阀口1212,且第二阀口1211位于第三阀口1212和第一阀口2111之间,第三流通腔33朝向中阀体12的一端具有第四阀口331;滑动部50包括阀杆51及依次设置在阀杆51上的第一密封圈54、第二密封圈55、第三密封圈56和第四密封圈57,阀杆51穿过第一滑孔212并和芯铁40固定连接,阀杆51远离芯铁40的一端穿入第二滑孔31,阀杆51具有流通通道513、D-C流通孔和D-E流通孔;其中,滑动部50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54避让第一阀口2111,第二密封圈55封堵第二阀口1211,第三密封圈56避让第三阀口1212,第四密封圈57封堵第四阀口331;滑动部50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54封堵第一阀口2111,第二密封圈55避让第二阀口1211,第三密封圈56封堵第三阀口1212,第四密封圈57避让第四阀口331。
通过设置第一阀口2111、第二阀口1211、第三阀口1212和第四阀口331,在增大流体流量的同时,又便于第一密封圈54、第二密封圈55、第三密封圈56和第四密封圈57对其进行密封,提高了密封效果。设置流通通道513、D-C流通孔和D-E流通孔,便于流体顺利流出。而且,导阀的流量可通过调整第一阀口2111、第二阀口1211、第三阀口1212或第四阀口331的开口角度及开口大小进行调整,适用性广,制造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四通阀,四通阀包括主阀和上述的导阀。采用该方案,将滑动部50的一端穿过第一滑孔212并和芯铁40固定连接,另一端穿入第二滑孔31,这样芯铁40在带动滑动部50往复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滑孔212和第二滑孔31能够对滑动部50起到支撑和导向的作用,使滑动部50能够平稳滑动,进而提高了导阀及四通阀的换向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导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结构(10)、支撑部(20)、端盖(30)、芯铁(40)和滑动部(50),所述芯铁(40)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阀体结构(10)内,所述支撑部(20)固定设置在所述阀体结构(10)内,所述端盖(30)和所述阀体结构(10)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部(20)位于所述芯铁(40)和所述端盖(30)之间,所述支撑部(20)具有第一滑孔(212),所述端盖(30)具有第二滑孔(31),所述滑动部(50)穿过所述第一滑孔(212)并和所述芯铁(40)固定连接,所述滑动部(50)远离所述芯铁(40)的一端穿入所述第二滑孔(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50)包括阀杆(51)、第一耐磨环(52)和第二耐磨环(53),所述阀杆(51)穿过所述第一滑孔(212)并和所述芯铁(40)固定连接,所述阀杆(51)远离所述芯铁(40)的一端穿入所述第二滑孔(31),所述第一滑孔(212)、所述第二滑孔(31)均和所述阀杆(51)间隙配合,所述第一耐磨环(52)设置在所述阀杆(51)和所述第一滑孔(212)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耐磨环(53)设置在所述阀杆(51)和所述第二滑孔(31)的内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耐磨环(52)和所述第二耐磨环(53)均为四氟材料,所述阀杆(51)上具有第一安装槽(511)和第二安装槽(512),所述第一耐磨环(52)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511)内,所述第一耐磨环(52)的外壁和所述第一滑孔(212)的内壁配合,所述第二耐磨环(53)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槽(512)内,所述第二耐磨环(53)的外壁和所述第二滑孔(31)的内壁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51)的一端具有外螺纹,所述阀杆(51)的外壁具有六边形配合面(515),所述芯铁(40)的两端分别具有内螺纹和六角沉孔(41),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51)具有相互连通的流通通道(513)和第一平衡孔(514),所述芯铁(40)具有第二平衡孔(42),所述第二平衡孔(42)的一端和所述第一平衡孔(514)连通,所述第二平衡孔(42)的另一端和所述芯铁(40)背离所述支撑部(20)的一侧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阀还包括吸引子(65)和弹性件(66),所述吸引子(65)设置所述阀体结构(10)内,所述弹性件(66)位于所述吸引子(65)和所述芯铁(40)之间,所述吸引子(65)、所述支撑部(20)分别具有和所述芯铁(40)限位配合的限位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结构(10)包括依次连接的主阀体(11)、中阀体(12)和副阀体(13),所述芯铁(40)和所述支撑部(20)均设置在所述主阀体(11)内,所述端盖(30)和所述副阀体(1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20)包括单阀口件(21),所述单阀口件(21)具有第一流通腔(211) 和所述第一滑孔(212),所述第一流通腔(211)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滑孔(212)的径向尺寸,所述单阀口件(21)和所述芯铁(40)止挡配合;
或,所述支撑部(20)包括间隔设置的单阀口件(21)和支撑环(22),所述支撑环(22)位于所述单阀口件(21)和所述芯铁(40)之间,所述支撑环(22)具有所述第一滑孔(212),所述单阀口件(21)具有第一流通腔(211),所述第一流通腔(211)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滑孔(212)的径向尺寸,所述支撑环(22)和所述芯铁(40)止挡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的外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焊环槽(23),所述支撑部(20)的外壁和所述主阀体(11)的内壁焊接;所述端盖(30)的外壁具有第二焊环槽(32),所述端盖(30)的外壁和所述副阀体(13)的内壁焊接;所述中阀体(12)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环形台阶、第二环形台阶,所述主阀体(11)和所述第一环形台阶焊接,所述副阀体(13)和所述第二环形台阶焊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阀还包括C毛细管(61)、D毛细管(62)、E毛细管(63)和S毛细管(64),所述C毛细管(61)和所述主阀体(11)连接,所述S毛细管(64)和所述中阀体(12)连接,所述E毛细管(63)和所述副阀体(13)连接,所述D毛细管(62)和所述主阀体(11)或所述端盖(30)连接;
其中,所述滑动部(50)具有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冷位置的情况下,所述D毛细管(62)和所述C毛细管(61)连通,所述S毛细管(64)和所述E毛细管(63)连通;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D毛细管(62)和所述E毛细管(63)连通,所述S毛细管(64)和所述C毛细管(61)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20)具有第一流通腔(211),所述中阀体(12)具有第二流通腔(121),所述第二流通腔(121)和所述S毛细管(64)连通,所述端盖(30)具有第三流通腔(33);
所述滑动部(50)穿过所述第一流通腔(211)、所述第二流通腔(121)和所述第三流通腔(33),所述滑动部(50)内具有流通通道(513),所述滑动部(50)的侧壁上具有间隔设置的D-C流通孔和D-E流通孔,其中,所述D-C流通孔将所述第一流通腔(211)和所述流通通道(513)连通,所述D-E流通孔将所述第三流通腔(33)和所述流通通道(513)连通,所述D毛细管(62)和所述流通通道(513)连通;
其中,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冷位置的情况下,所述C毛细管(61)和所述第一流通腔(211)连通,且所述C毛细管(61)和所述第二流通腔(121)断开,所述E毛细管(63)和所述第二流通腔(121)连通,且所述E毛细管(63)和所述第三流通腔(33)断开;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C毛细管(61)和所述第一流通腔(211)断开,且所述C毛细管(61)和所述第二流通腔(121)连通,所述E毛细管(63)和所述第二流通腔(121)断开,且所述E毛细管(63)和所述第三流通腔(33)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通腔(211)朝向所述中阀体(12)的一端具有第一阀口(2111),所述第二流通腔(12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阀口(1211)、第三阀口(1212),且所述第二阀口(1211)位于所述第三阀口(1212)和所述第一阀口(2111)之间,所述第三流通腔(33)朝向所述中阀体(12)的一端具有第四阀口(331);
所述滑动部(50)包括阀杆(51)及依次设置在所述阀杆(51)上的第一密封圈(54)、第二密封圈(55)、第三密封圈(56)和第四密封圈(57),所述阀杆(51)穿过所述第一滑孔(212)并和所述芯铁(40)固定连接,所述阀杆(51)远离所述芯铁(40)的一端穿入所述第二滑孔(31),所述阀杆(51)具有所述流通通道(513)、所述D-C流通孔和所述D-E流通孔;
其中,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冷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密封圈(54)避让所述第一阀口(2111),所述第二密封圈(55)封堵所述第二阀口(1211),所述第三密封圈(56)避让所述第三阀口(1212),所述第四密封圈(57)封堵所述第四阀口(331);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密封圈(54)封堵所述第一阀口(2111),所述第二密封圈(55)避让所述第二阀口(1211),所述第三密封圈(56)封堵所述第三阀口(1212),所述第四密封圈(57)避让所述第四阀口(331)。
13.一种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通阀包括主阀和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阀。
CN202123126115.XU 2021-12-10 2021-12-10 导阀及四通阀 Active CN216479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26115.XU CN216479057U (zh) 2021-12-10 2021-12-10 导阀及四通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26115.XU CN216479057U (zh) 2021-12-10 2021-12-10 导阀及四通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79057U true CN216479057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24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26115.XU Active CN216479057U (zh) 2021-12-10 2021-12-10 导阀及四通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790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193639A1 (en) Three-way proportional pressure reducing control valve
CN110792650B (zh) 一种螺纹插装式负载保持阀
US10767787B2 (en) Electrically-driven flow rate control valve
CN216479057U (zh) 导阀及四通阀
CN210770422U (zh) 低干涉高速滑动式换向阀
JP2003035377A (ja) 空気圧バルブ
CN109538563B (zh) 一种平衡阀
CN216479056U (zh) 导阀及四通阀
CN216742973U (zh) 导阀及四通阀
CN218761734U (zh) 一种流体控制阀
CN109185498B (zh) 一种比例平衡阀
CN203770293U (zh) 一种推力自动变换的节能液压缸
CN215059634U (zh) 电磁阀及制冷系统
CN215059635U (zh) 电磁阀及制冷系统
CN107420368B (zh) 可调补偿式单向流量阀
CN215059633U (zh) 电磁阀及制冷系统
CN215890649U (zh) 一种液压单向阀
RU204254U1 (ru) Осевая запорно-регулирующая арматура
CN217301078U (zh) 水压系统用叠加阀组
CN104265949A (zh) 一种电控组合式滑阀
CN218582299U (zh) 可逆电磁阀及空调机组
CN217736279U (zh) 一种可变长度的快速反应灌封用针阀
CN214221661U (zh) 比例阀结构及比例多路阀
CN210219277U (zh) 连续式定量阀
CN113819267B (zh) 一种阀杆组件、主阀结构及泄压式两位五通电磁换向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