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64312U - 一种气动风扳及其进气调节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动风扳及其进气调节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64312U
CN216464312U CN202123200173.2U CN202123200173U CN216464312U CN 216464312 U CN216464312 U CN 216464312U CN 202123200173 U CN202123200173 U CN 202123200173U CN 216464312 U CN216464312 U CN 2164643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pipe
intake
rotary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0017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昌明
熊春光
邱福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tia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tia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tia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tia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0017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643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643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643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动风扳及其进气调节组件。该进气调节组件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进气管、进气阀组和进气旋套,进气旋套套设且转动连接于进气管;设于外壳表面且与进气阀组连接的开关;设于外壳表面且与进气旋套连接的档位旋钮;进气管设有沿径向贯通管壁的进气孔;进气旋套内设有进气通道I;进气通道I的进气端位于进气旋套的内壁;进气通道I的出气端连通于打击组件的气缸驱动腔。该进气调节组件在进气管和气缸驱动腔之间设置进气旋套,利用进气旋套调节进气参数,例如进气流量、进气方向等,同时还可以方便快捷地维护和更换进气调节组件中易于损耗的零部件,例如单独更换进气旋套和进气阀组,从而降低维修难度并保障维修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气动风扳及其进气调节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动风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动风扳的进气调节组件。还涉及一种气动风扳,包括前述进气调节组件。
背景技术
气动扳手是一种以压缩空气为工作介质的工具,可用于拧紧和拆卸螺纹紧固件。
气动扳手内设有进气气路和排气气路,由进气气路进入的压缩空气驱动气动扳手的打击组件旋转,前述压缩空气做功后经由排气气路向外排出。相较于排气这一动作而言,为了控制打击组件的打击特性,进气这一动作的控制更为复杂,相应地,与进气气路相关、用于实现进气控制的进气调节组件同样具有结构复杂的特点。此外,进气调节组件作为气动扳手中需要频繁动作的零部件之一,易于磨损和消耗,需要及时维修和更换。
然而市面上的气动扳手中,进气调节组件的零部件数量多且装配关系复杂,往往需要拆除绝大部分的零部件后才能对进气调节组件的个别零部件进行更换,且再次装配时容易出现部分零部件意外丢失或者装配精度变差等情况,大幅提高了维修难度和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动风扳的进气调节组件,可以方便快捷地维护和更换进气调节组件中易于损耗的零部件,降低维修难度,保障维修质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动风扳,包括前述进气调节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动风扳的进气调节组件,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进气管、设于所述进气管内的进气阀组以及设于所述外壳表面且与所述进气阀组连接的开关,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且套设于所述进气管的进气旋套;所述进气旋套与设于所述外壳表面的档位旋钮连接,
所述进气管设有沿径向贯通管壁的进气孔;所述进气旋套内设有进气通道I;所述进气通道的进气端位于所述进气旋套的内壁;所述进气通道的出气端用以连通于打击组件的气缸驱动腔;
所述档位旋钮带动所述进气旋套绕所述进气管旋转以调节所述进气端和所述进气孔二者的对准状态;所述开关控制所述进气阀组的通断以实现气动风扳的启停。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包括同轴分布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径;所述第二管体的管壁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进气通道II;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二者的外管壁的连接处形成环形端面;所述进气通道I的出气端设于所述进气旋套的轴向端面;所述进气通道I的出气端通过所述进气通道II连通于所述气缸驱动腔。
优选地,所述进气孔为斜孔;所述进气孔包括位于所述进气管的内壁的内孔端和位于所述进气管的外壁的外孔端;所述内孔端和所述第二管体二者的轴向距离大于所述外孔端和所述第二管体二者的轴向距离。
优选地,所述进气阀组和所述进气旋套分别位于所述进气管的轴向两端。
优选地,所述进气旋套和所述进气管之间设有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进气孔包括正转进气孔和反转进气孔;所述档位旋钮带动所述进气旋套旋转、以实现所述进气端交替对准所述正转进气孔和所述反转进气孔。
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密封装配的把手下外壳和把手上外壳;所述进气阀组及部分进气管密封安装于所述把手下外壳内,所述进气旋套和部分进气管密封安装于所述把手上外壳内。
优选地,所述开关设于所述把手下外壳的表面,所述档位旋钮设于所述把手上外壳的表面;所述开关和所述档位旋钮二者紧邻。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动风扳,包括如上所述的进气调节组件。
优选地,所述外壳内设有沿所述进气管轴向延伸的排气气路;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和所述排气气路的排气口均设于所述手柄的同一端。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动风扳的进气调节组件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进气管、设于进气管内的进气阀组、设于外壳表面且与进气阀组连接的开关、设于外壳内且套设于进气管的进气旋套以及设于外壳表面且与进气旋套连接的档位旋钮。其中,开关用于控制进气阀组的动作,实现气动风扳的启停;档位旋钮带动进气旋套绕进气管旋转。
该进气调节组件中,进气管设有沿径向贯通管壁的进气孔;进气旋套内设有进气通道I;进气通道I的进气端位于进气旋套的内壁;进气通道的出气端连通于打击组件的气缸驱动腔。因此,当档位旋钮带动进气旋套绕进气管旋转时,进气通道I的进气端和进气管的进气孔二者的对准状态变化,例如进气端和进气孔相互错开以实现封堵,又例如进气端和进气孔二者部分对准或者完全对准以实现连通。
具有上述进气调节组件的气动风扳进气时,压缩气体首先进入进气管的内部管腔,随后自进气管的进气孔流出并流向进气旋套的进气端,沿进气旋套的进气通道I流动后,最终自进气旋套的出气端流向打击组件的气缸驱动腔,压缩气体在前述气缸驱动腔内做功,令带动打击组件向外输出扭矩,压缩气体做功后向外排出。
可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进气调节组件在进气管的内部管腔和气缸驱动腔之间设置进气旋套,以进气旋套作为进气管向气缸驱动腔进气的中间媒介。进气旋套既能够满足气动风扳对进气参数的调节需求,又改善了进气调节组件在气动风扳内的装配关系,有利于针对性地拆装进气调节组件的局部而维持进气调节组件的其余部分不动,例如拆装进气管和进气旋套而不拆装进气阀组和进气管,反之亦然,从而降低气动风扳的维修难度,同时保障维修质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进气调节组件在内的气动风扳,具有进气调节组件的操作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调节组件在进气管和进气旋套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管、11-第一管体、12-第二管体、100-进气孔、101-正转进气孔、102-反转进气孔、110-进气通道II、1101-正进气通道II、1102-反进气通道II、2-进气阀组、3-开关、4-进气旋套、410-进气通道I、5-档位旋钮、6-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调节组件在进气管和进气旋套处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动风扳的进气调节组件,包括外壳、进气管1、进气阀组2、进气旋套4、开关3和档位旋钮5;进气管1、进气阀组2、进气旋套4此三者均设于外壳内;开关3和档位旋钮5此二者设于外壳表面,作为用户操纵气动风扳及其进气调节组件的控制零件。
该进气调节组件中,进气管1呈管状,其内部管腔作为气动风扳的主要进气通道。进气阀组2和进气旋套4均连接于进气管1;其中,进气阀组2定位安装于进气管1的内部,进气旋套4设于进气管1的外部且转动配合于进气管1。
上述进气旋套4内设有进气通道I410,进气通道I410的通道两端分别作为该进气通道I410的进气端和出气端。进气通道I410的进气端用于对准和连通进气管1的进气孔100,进气通道I410的出气端用于对准和连通打击组件的气缸驱动腔。其中,进气管1的进气孔100指的是沿进气管1的管壁径向贯通设置的开孔,此进气孔100靠内的一端连通于进气管1的内部管腔,此进气孔100靠外的一端与进气通道I410的进气端对准和连通。
可见,该实施例中,气动风扳进气时,气体首先进入进气管1的内部管腔,自进气管1的进气孔100流出并流向进气旋套4的进气端,沿进气通道I410流动后,最终自进气旋套4的出气端流向打击组件的气缸驱动腔,在前述气缸驱动腔内做功以带动打击组件向外输出扭矩。
由于进气旋套4与设于外壳表面的档位旋钮5连接,因此,用户可通过档位旋钮5带动进气旋套4相对于进气管1旋转,从而改变进气端和进气孔100的对准状态,包括令进气端和进气孔100相互错开以实现封堵,也包括令进气端和进气孔100二者部分对准或者完全对准以实现连通。
进气阀组2则与设于外壳表面的开关3连接;进气阀组2用于实现进气管1的内部管腔的截断和敞通,因此,与进气阀组2连接的开关3可供用户控制控制气动风扳的进气与否,由此实现气动风扳的开启和关闭。
综上,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进气调节组件以进气旋套4作为进气管1向气缸驱动腔进气的中间媒介,进气旋套4既能够满足气动风扳对进气参数的调节需求,又改善了进气调节组件在气动风扳内的装配关系,针对易于损耗的进气阀组2和进气旋套4而言,有利于针对性地拆装进气调节组件的局部而维持进气调节组件的其余部分不动,尤其是可以自进气管外侧快速拆装进气旋套4。因此,该进气调节组件能够降低气动风扳的维修难度,同时保障维修质量,避免因频繁拆卸和装配未损耗的零部件而导致这些零部件的装配性能下降。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动风扳的进气调节组件做更进一步的说明。
为了改善该进气调节组件在气动风扳内的装配性能,该进气调节组件的进气管1可包括同轴分布的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前述第二管体12的外径大于第一管体11的外径,因此,进气管1呈现中空的阶梯轴状。其中,前述第一管体11和前述第二管体12此二者的外管壁的连接处形成环形端面。
上述第二管体12的管壁内设有进气通道II110,该进气通道II110沿进气管1的轴向贯通。进气通道I410的出气端设于进气旋套4的轴向端面,例如,进气旋套4包括分别位于轴向两端的第一轴向端面和第二轴向端面,则进气通道I410的出气端可以设置于前述第一轴向端面。
装配进气管1和进气旋套4时,进气旋套4套设于第一管体11,进气旋套4的第一轴向端面抵接于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之间的环形端面,与此同时,进气通道I410的出气端对准且连通于进气通道II110,而进气通道II110则连通于打击组件的气缸驱动腔。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进气旋套4相对于进气管1转动时不影响进气通道I410的出气端与进气通道II110的对准状态,显然也不影响进气通道II110和气缸驱动腔的对准状态。其中,进气通道II110和气缸驱动腔的对准状态取决于进气管1和气缸驱动腔二者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进气管1和气缸驱动腔相对静止,因此进气通道II110和气缸驱动腔的对准状态始终保持不变。
气动风扳进气时,气体首先进入进气管1的内部管腔,自进气管1的进气孔100流出并流向进气旋套4的进气端,沿进气旋套4的进气通道I410流动并流入第二管体12的进气通道II110,最终自进气通道II110流出并流向打击组件的气缸驱动腔,在前述气缸驱动腔内做功以带动打击组件向外输出扭矩。
上述实施例中,令进气旋套4与具有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的进气管1装配,一方面可以满足进气旋套4在进气管1外周的安装,可以方便、快速拆装进气旋套4而不影响进气管1及其内的其他零部件,另一方面可以将进气管1作为包括进气旋套4在内的部分零部件的安装基础,令进气旋套4、进气阀组2等与进气功能相关的重要零部件整合装配于进气管1后,再将气动风扳的其余零部件例如外壳、开关3等装配于进气管1的特定部位,通过对气动风扳的大量零部件进行分组装配,可简化拆装难度,易于维护。
在该进气调节组件中,进气管1作为用于实现进气的主要零部件,进气旋套4套设于进气管1,用于调整进气方向、进气流量等参数,起到辅助功能。
为了更好地发挥进气管1的进气作用,进气管1的进气孔100可设置为斜孔,该斜孔包括位于进气管1的内壁的内孔端和位于进气管1的外壁的外孔端,前述内孔端和第二管体12二者的轴向距离大于外孔端和第二管体12二者的轴向距离,换言之,该斜孔的中心轴与进气管1的中心轴的正方向呈锐角相交。其中,沿进气管1的中心轴来看,靠近第二管体12为正方向,背离第二管体12为反方向。
进一步地,进气阀组2和进气旋套4分别位于进气管1的轴向两端,一则进气阀组2和进气旋套4均靠近进气管1的轴向端部,易于安装和拆卸;二则进气阀组2和进气旋套4此二者沿进气管1的轴向间距较大,既为进气阀组2和进气旋套4提供了充裕的安装空间,同时也能够在单独拆装进气阀组2和进气旋套4任意一者时避免对另一者造成干扰。
由于进气旋套4内设有可供气体流动的进气通道I410,为了确保进气效果,该进气调节组件还包括设于进气旋套4和进气管1之间的密封圈6。密封圈6既可以提高进气通道I410的气密性,也能够辅助于进气旋套4和进气管1此二者的定位连接。至于密封圈6在进气旋套4和进气管1之间的具体安装位置,可参考图3。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各个实施例中,进气孔100通常包括正转进气孔101和反转进气孔102,因此,使用气动风扳及其进气调节组件时,用户旋转档位旋钮5,实现档位旋钮5带动进气旋套4旋转,进而实现档位旋钮5的进气端交替对准进气管1的正转进气孔101和反转进气孔102。与之相适应的,打击组件的气缸驱动腔包括正转气缸驱动腔和反转气缸驱动腔。
当档位旋钮5的进气端对准进气管1的正转进气孔101时,通入进气管1内的气体经由进气通道I410进入打击组件的正转气缸驱动腔,驱动打击组件以正转的运动方式向外输出扭矩。
当档位旋钮5的进气端对准进气管1的反转进气孔102时,通入进气管1内的气体经由进气通道I410进入打击组件的反转气缸驱动腔,驱动打击组件以反转的运动方式向外输出扭矩。
特别的,针对设有进气通道II110的进气管1而言,其进气通道II110包括用以与正转进气孔101连通的正进气通道II1101和用于与反转进气孔102连通的反进气通道II1102。
显然,若打击组件正转时可用于拧紧螺栓等紧固件,则打击组件反转时可以拧松以实现拆卸螺栓等紧固件。
为了进一步改善该进气调节组件的装配性能,外壳包括密封装配的把手下外壳和把手上外壳;其内设有进气阀组2的部分进气管1密封安装于把手下外壳内,其外套设有进气旋套4的部分进气管1密封安装于把手上外壳内。简而言之,该进气调节组件以进气阀组2和进气旋套4在进气管1上的安装位置为界,将部分进气管1设于把手下外壳内,将部分进气管1设于把手上外壳内,针对易于损耗的进气阀组2和进气旋套4而言,单独维护和更换其中一者时可以针对性地拆装产品的局部,令产品的其余部分维持原有装配关系。
针对上述外壳而言,开关3可以设置于把手下外壳的表面,而档位旋钮5可以设置于把手上外壳的表面。通常,开关3和档位旋钮5二者紧邻,方便用户单手操作。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动风扳,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所记载的进气调节组件。
除了进气调节组件外,该气动风扳还包括排气组件、打击组件等等,排气组件和打击组件的具体结构可参照现有技术。
结合该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进气调节组件的具体结构,上述排气组件可包括设于外壳内且沿进气管1轴向延伸的排气气路;进气管1的进气口和排气气路的排气口均设于手柄的同一端,例如前述进气口和排气口均设于把手的底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动风扳及其进气调节组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进气调节组件,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进气管(1)、设于所述进气管(1)内的进气阀组(2)以及设于所述外壳表面且与所述进气阀组(2)连接的开关(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且套设于所述进气管(1)的进气旋套(4);所述进气旋套(4)与设于所述外壳表面的档位旋钮(5)连接,
所述进气管(1)设有沿径向贯通管壁的进气孔(100);所述进气旋套(4)内设有进气通道I(410);所述进气通道I(410)的进气端位于所述进气旋套(4)的内壁;所述进气通道I(410)的出气端用以连通于打击组件的气缸驱动腔;
所述档位旋钮(5)带动所述进气旋套(4)绕所述进气管(1)旋转以调整所述进气端和所述进气孔(100)二者的对准状态;所述开关(3)控制所述进气阀组(2)的通断以实现气动风扳的启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1)包括同轴分布的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所述第二管体(1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体(11)的外径;所述第二管体(12)的管壁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进气通道II(110);所述第一管体(11)和所述第二管体(12)二者的外管壁的连接处形成环形端面;所述进气通道I(410)的出气端设于所述进气旋套(4)的轴向端面;所述进气通道I(410)的出气端通过所述进气通道II(110)连通于所述气缸驱动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100)为斜孔;所述进气孔(100)包括位于所述进气管(1)的内壁的内孔端和位于所述进气管(1)的外壁的外孔端;所述内孔端和所述第二管体(12)二者的轴向距离大于所述外孔端和所述第二管体(12)二者的轴向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阀组(2)和所述进气旋套(4)分别位于所述进气管(1)的轴向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旋套(4)和所述进气管(1)之间设有密封圈(6)。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进气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100)包括正转进气孔(101)和反转进气孔(102);所述档位旋钮(5)带动所述进气旋套(4)旋转、以实现所述进气端交替对准所述正转进气孔(101)和所述反转进气孔(10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密封装配的把手下外壳和把手上外壳;所述进气阀组(2)及部分所述进气管(1)密封安装于所述把手下外壳内,所述进气旋套(4)和部分所述进气管(1)密封安装于所述把手上外壳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气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3)设于所述把手下外壳的表面,所述档位旋钮(5)设于所述把手上外壳的表面;所述开关(3)和所述档位旋钮(5)二者紧邻。
9.一种气动风扳,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进气调节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述的气动风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有沿所述进气管(1)轴向延伸的排气气路;所述进气管(1)的进气口和所述排气气路的排气口均设于所述气动风扳的手柄的同一端。
CN202123200173.2U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气动风扳及其进气调节组件 Active CN2164643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00173.2U CN216464312U (zh)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气动风扳及其进气调节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00173.2U CN216464312U (zh)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气动风扳及其进气调节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64312U true CN216464312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25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00173.2U Active CN216464312U (zh)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气动风扳及其进气调节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643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1654B2 (en) Quick assembly pneumatic tool
CN103334830B (zh) 涡轮增压器
CN216464312U (zh) 一种气动风扳及其进气调节组件
CN203770676U (zh) 一种调风阀
US20070056758A1 (en) Rear exhaust type pneumatic tool
CN219712353U (zh) 双法兰气动蝶阀
CN206845985U (zh) 一种蓄热式燃烧装置换向阀
US20190160644A1 (en) Pneumatic rotary tool with airway switching structure
CN213451858U (zh) 一种便于控制风向的风阀
CN209823589U (zh) 一种与双螺杆喷油压缩机直联驱动的永磁同步电机
CN208697286U (zh) 一种气动扳手
CN208697285U (zh) 气动扳手
CN219733606U (zh) 一种空压机风量调节装置
CN219953681U (zh) 一种带诱导轮的高效小流量闭式微型低温离心泵
CN217874231U (zh) 一种膨胀蝶阀
CN218441213U (zh) 一种增压器除气钢管总成
CN210178946U (zh) 一种手动闸阀
CN219472378U (zh) 一种正压风扇
CN219588216U (zh) 一种活塞式阀门
CN221003966U (zh) 一种具有降低水压机构的水龙头
CN218397875U (zh) 单转气动工具
CN210789351U (zh) 一种气动自锁式枪钻
CN211940686U (zh) 一种气动风扳的气路结构
CN214273908U (zh) 正压可调式膜片泵
CN212839483U (zh) 一种船用快关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98, dongtaihe Road, Jiaojiang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Taitian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7700 No. 98, dongtaihe Road, Jiaojiang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AITIAN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