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51556U - 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 - Google Patents

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51556U
CN216451556U CN202123231840.3U CN202123231840U CN216451556U CN 216451556 U CN216451556 U CN 216451556U CN 202123231840 U CN202123231840 U CN 202123231840U CN 216451556 U CN216451556 U CN 216451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base
heat dissipation
hole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3184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想
刘新生
张晓屿
叶青松
倪杨
连红奎
孙萌
范春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Microenthalpy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Weihan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Weih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Weihan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Weih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Weihan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3184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515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51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515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热源产品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该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包括基座、加热组件、加载组件和固定平台;固定平台设置于基座,并与基座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固定平台设置有作用通孔;加载组件包括固定端和驱动端,固定端设置于基座,驱动端与加热组件相连接,固定端与驱动端能够相对靠近或远离,以驱动加热组件远离或靠近作用通孔。该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能够自动为待测试散热器提供或撤销模拟热源,以对待测试散热器的散热性能进行便捷地模拟测试,且能够通过加载组件精准控制加热组件与待测试散热器之间的贴合力度,实现对于多个产品提供模拟热源的标准化,从而提高测试精度。

Description

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源产品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元器件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因而在工作过程中伴有发热现象,为了确保电子元器件能够持续稳定地工作,需要将发热电子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及时外排,通过在电子元器件上设置散热器是目前常用的热量外排手段之一。
为了确保散热效果达标,需要对散热器的散热性能进行出厂检测,但是散热器厂商出于成本考虑,通常没有所要散热的电子元器件实物,因而只能对散热器进行一些间接的检测,无法将散热器直接与电子元器件组成整机并直接对整机进行散热测试,导致对于散热器的散热性能测试不够高效和精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尚且没有对于散热器的散热性能进行便捷、高效且精确测试的装置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包括基座、加热组件、加载组件和固定平台;
所述固定平台设置于所述基座,并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固定平台设置有作用通孔;
所述加载组件包括固定端和驱动端,所述固定端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驱动端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接,所述固定端与所述驱动端能够相对靠近或远离,以驱动所述加热组件远离或靠近所述作用通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平台包括支撑组件和平台本体,所述支撑组件支撑于所述平台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所述作用通孔设置于所述平台本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沿所述基座的周向间隔设置的支撑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加载组件包括直线驱动构件和安装座;
所述直线驱动构件能够沿所述支撑轴的高度方向伸缩,所述直线驱动构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直线驱动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相连接,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加载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穿设于所述支撑轴并与所述基座相面对地设置;
所述支撑板设置有通孔,所述直线驱动构件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安装座相连接,所述安装座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弹性件;
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相面对地设置,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相连接,以使所述弹性件支撑于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
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直线驱动构件相连接,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棒和铜质加热块,所述加热棒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部,所述铜质加热块设置于所述加热棒的背离于所述第二板部的侧部;
所述第二板部的材质为隔热耐温材料。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加载组件还包括导向轴,所述导向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部相连接;
所述支撑板开设有导向通孔,所述导向轴的另一端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导向通孔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导向通孔与所述导向轴之间还设置有直线轴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作用通孔与待测试散热器相适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包括基座、加热组件、加载组件和固定平台。
固定平台设置于基座,并与基座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固定平台设置有作用通孔,以将待测试散热器固定在固定平台上。加载组件包括固定端和驱动端,固定端设置于基座,以对加载组件进行固定,驱动端与加热组件相连接,固定端与驱动端能够相对靠近或远离,以驱动加热组件远离或靠近作用通孔,从而驱动加热组件运动至与待测试散热器相贴合,为待测试散热器提供模拟热源,或者驱动加热组件运动至脱离于待测试散热器,以停止对于待测试散热器的试验。
该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能够自动为待测试散热器提供或撤销模拟热源,以对待测试散热器的散热性能进行便捷地模拟测试,且能够通过加载组件精准控制加热组件与待测试散热器之间的贴合力度,实现对于同种类型待测试散热器提供模拟热源的标准化,从而提高测试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10-基座;11-加热组件;110-加热棒;111-铜质加热块;12-加载组件;120-气缸;121-安装座;1210-第一板部;1211-第二板部;1212-弹性件;1213-螺栓;1214-导向轴;1215-直线轴承;122-支撑板;1220-导向通孔;13-固定平台;130-平台本体;131-支撑轴;132-作用通孔;133-轴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用于模拟电子元器件的发热性能,以对电子元器件的散热器的散热性能待测试散热器进行测试。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1;图1和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1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1的爆炸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1包括基座10、加热组件11、加载组件12和固定平台13。
在下文中,将对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1的上述部件进行具体描述。
固定平台13设置于基座10,并与基座10之间形成安装空间,从而通过基座10为固定平台13提供安装位置,可选地,基座10的材质为金属材质,例如铝或者铝合金。
固定平台13设置有作用通孔132,其中,作用通孔132至少开设为与待测试散热器相适配,具体而言,待测试散热器可以通过专用治具或者专用载具进行固定,并将专业治具或者专业载具固定在固定平台13上,并使待测试散热器与作用通孔132相对于以实现对于待测试散热器的固定装夹,并便于加热组件11和加载组件12穿过作用通孔132向其施加模拟热源,确保散热性能测试稳定开展。
加热组件11作为模拟热源使用,为了使用安全和节能,可以将加热组件11设置为可开关以及发热功率可调节的形式。
加载组件12包括固定端和驱动端,固定端设置于基座10,驱动端与加热组件11相连接,固定端与驱动端能够相对靠近或远离,以驱动加热组件11远离或靠近作用通孔132。也就是说,驱动端能够相对于固定端沿着基座10至固定平台13的方向往复移动,从而驱动加热组件11远离作用通孔132所对应的待测试散热器,或者驱动加热组件11靠近作用通孔132所对应的测试散热器,进而使加热组件11能够脱离于或者贴合于待测试散热器,以对其停止或者开始加热试验。
这种通过加载组件12驱动加热组件11的结构,不仅提高了加热组件11与待测试散热器进行组装及拆卸的便利性,而且能够自动保持在组装状态,无需对二者进行手动夹紧,即可持续且稳定地进行测试。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固定平台13包括支撑组件和平台本体130,支撑组件支撑于平台本体130与基座10之间,从而在平台本体130与基座10之间形成安装空间,以对加载组件12和加热组件11进行容纳,作用通孔132设置于平台本体130,具体而言,作用通孔132正对加载组件12设置。
可选地,平台本体130上设置有多组连接孔,每组连接孔用于将一种常用规格的专用治具与平台本体130进行紧固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沿基座1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支撑轴131,也即支撑轴131的数量不小于两个,例如支撑轴131的数量为四个,从而不仅可以对平台本体130形成多点支撑,提高平台本体130对于待测试散热器进行夹持固定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通过支撑轴131之间的间隙对加载组件12和加热组件11的工作状态进行直观观察和便利地检修。
可选地,支撑轴131的一端通过轴座133与基座10相连接,支撑轴131的另一端与平台本体130通过轴座133相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加载组件12包括直线驱动构件和安装座121。
直线驱动构件能够沿支撑轴131的高度方向伸缩,可选地,直线驱动构件可以为电动滑台、气缸120或者液压缸等。
直线驱动构件的一端设置于基座10,直线驱动构件的另一端与安装座121相连接,加热组件11设置于安装座121,以通过直线驱动构件为安装座121的往复移动提供动力,使得安装座121沿直线升降,运动平稳高效,且由于直线驱动构件便于控制,从而便于精准控制安装座121的启动、停止和移动速度。
其中,直线驱动构件以气缸120为例,气缸120的缸体形成固定端,气缸120的杠杆形成驱动端,也即缸体固定安装在基座10上,杠杆与安装座121相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加载组件12还包括支撑板122,支撑板122穿设于支撑轴131并与基座10相面对地设置。可选地,支撑板122与基座10相平行地设置。
支撑板122设置有通孔,直线驱动构件穿过通孔与安装座121相连接,安装座121可升降地连接于支撑板122,从而在安装座121往复移动地过程中,能够通过支撑板122对安装座121进行支撑,分担安装座121向直线驱动构件施加的负载,避免安装座121在往复移动过程中发生大幅晃动。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安装座121包括第一板部1210、第二板部1211和弹性件1212。
第一板部1210和第二板部1211相面对地设置,弹性件12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板部1210和第二板部1211相连接,以使弹性件1212支撑于第一板部1210和第二板部1211之间,安装座121通过第一板部1210与直线驱动构件相连接,安装座121通过第二板部1211与加热组件11相连接。
具体而言,当加热组件11与待测试散热器相接触,由于安装误差等多方面原因,第一板部1210与待测试散热器所在平面一般不会是绝对平行的,如果第二板部1211与第一板部1210相平行的话,就会导致加热组件11与待测试散热器接触不充分的情况,会引起测试结果出现误差,所以将弹性件1212支撑于第二板部1211与第一板部1210之间,通过弹性件1212的作用,使得第二板部1211以第一板部1210为基准发生翻转,直至其带动加热组件11与待测试散热器完全贴合,因而通过设置弹性件1212能够显著提高测试精度。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于第二板部1211上的加热组件11的姿态调节的精准度,使其与待测试散热器的平行度提高,从而提高加热组件11与待测试散热器的贴合程度,可以将弹性件121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多个弹性件1212沿第二板部1211的周向间隔排布,使得第二板部1211能够得到多点调节。
可选地,为了避免弹性件1212发生歪斜形变,第一板部1210上设置有与多个弹性件1212一一对应的螺栓1213,螺栓1213的头部与第一板部1210的背离于第二板部1211的表面相抵接,第一板部1210开设有孔径比螺杆的外径大的光孔,螺栓1213的螺杆顺次穿过第一板部1210的光孔和弹性件1212后与第二板部1211相螺接,以使弹性件1212的轴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板部1210和第二板部1211相抵接,从而螺栓1213不仅能够为弹性件1212提供定位和导向,而且不会限制第一板部1210和第二板部1211的相对翻转。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加热组件11包括加热棒110和铜质加热块111,铜质加热块111设置于第二板部1211,加热棒110设置于铜质加热块111的内部,从而将加热棒110作为对于铜质加热块111的加热热源,铜质加热块111用于与待测试散热器相接触,相较于加热棒110直接与待测试散热器相接触,可以有效提高对于待测试散热器进行加热的均匀性。
可选地,铜质加热块111的材质为紫铜。
由于第二板部1211长期与加热组件11相接触,为了确保使用安全性并避免加热棒110对弹簧以及第一板部1210等部件产生热影响,第二板部1211的材质为隔热耐温材料,例如特氟龙。与此同时,第二板部1211还能够确保加热组件11的热量向待测试散热器传导,避免热量向反方向传导造成热量损失,提高加热组件11所产生的热量的有效利用率,并提高热源散热性能模拟的精确性,以提高待测试散热器的性能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可选地,第一板部1210的材质为铝或铝合金,在确保支撑强度的前提下,有利于减轻直线驱动构件的驱动负担。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加热组件11升降的稳定性,避免加热组件11发生晃动,加载组件12还包括导向轴1214,导向轴1214的一端与第二板部1211相连接,支撑板122开设有导向通孔1220,导向轴1214的另一端可移动地穿设于导向通孔1220内。
从而当直线驱动构件驱动加热组件11升降,导向轴1214沿着导向通孔1220升降,以带动导向轴1214所支撑的加热组件11升降,进而不仅能够提高加热组件11的升降稳定性,保护直线驱动构件,而且还能够在试验过程中,使得加热组件11稳定保持在与待测试散热器相贴合的状态,而不会发生意外晃动偏斜,提高了测试的精准性。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为了减小摩擦,降低噪声,导向通孔1220与导向轴1214之间还设置有直线轴承1215。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10)

1.一种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加热组件、加载组件和固定平台;
所述固定平台设置于所述基座,并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固定平台设置有作用通孔;
所述加载组件包括固定端和驱动端,所述固定端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驱动端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接,所述固定端与所述驱动端能够相对靠近或远离,以驱动所述加热组件远离或靠近所述作用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平台包括支撑组件和平台本体,所述支撑组件支撑于所述平台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所述作用通孔设置于所述平台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沿所述基座的周向间隔设置的支撑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组件包括直线驱动构件和安装座;
所述直线驱动构件能够沿所述支撑轴的高度方向伸缩,所述直线驱动构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直线驱动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相连接,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穿设于所述支撑轴并与所述基座相面对地设置;
所述支撑板设置有通孔,所述直线驱动构件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安装座相连接,所述安装座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弹性件;
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相面对地设置,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相连接,以使所述弹性件支撑于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之间;
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直线驱动构件相连接,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加热组件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棒和铜质加热块,所述铜质加热块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部,所述加热棒设置于所述铜质加热块的内部;
所述第二板部的材质为隔热耐温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组件还包括导向轴,所述导向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部相连接;
所述支撑板开设有导向通孔,所述导向轴的另一端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导向通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通孔与所述导向轴之间还设置有直线轴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通孔与待测试散热器相适配。
CN202123231840.3U 2021-12-20 2021-12-20 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 Active CN216451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31840.3U CN216451556U (zh) 2021-12-20 2021-12-20 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31840.3U CN216451556U (zh) 2021-12-20 2021-12-20 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51556U true CN216451556U (zh) 2022-05-06

Family

ID=81375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31840.3U Active CN216451556U (zh) 2021-12-20 2021-12-20 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515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12576B2 (en) In-situ testing equipment for testing mi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 in multi-load and multi-physical field coupled condition
EP3396353B1 (en) Material property tes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 situ testing
EP261313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a test article with a load
CN216451556U (zh) 散热测试用模拟热源
CN110162002B (zh) 具有模拟实际工况加载的数控回转工作台可靠性试验台
CN211804891U (zh) 一种连杆分体加工工装
CN210235353U (zh) 一种直升机旋翼轴静力测试旋翼轴锁紧装置
CN210907935U (zh) 压铆设备
CN110631789B (zh) 用于复合材料静子叶片振动疲劳试验的试验方法
CN110842603A (zh) 一种连杆分体加工工装
CN110695739B (zh) 一种斜压固定结构及含有固定结构的定位夹具
CN112098213A (zh) 一种复合材料电池包力学性能实验装置
CN219161788U (zh) 一种便于更换显示屏的电子万能试验机
CN219348197U (zh) 一种超大位移型减振器用疲劳试验检测台
CN216542981U (zh) 轴承组装治具
CN213812878U (zh) 一种电动机的检测装置
CN114199541B (zh) 一种扭簧抗疲劳性能试验台
CN216594478U (zh) 一种便携式自动程控试验机
CN220432219U (zh) 垂直式直线电机驱动结构
CN112414731B (zh) 一种悬置侧方向耐久性测试系统
CN213112365U (zh) 一种用于高压电池装配设备的举升机构
CN220575815U (zh) 一种浮动式球阀阀座拆装工装
CN219161543U (zh) 阀门密封性试验装置
CN114227643B (zh) 装配定位结构、机器人手臂以及机械人
CN214445733U (zh) 一种冶具固定用卡箍工装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19

Address after: 213300 Floor 1 and 2, No. 31, Chuangzhi Road, Kunlun Street, Liyang City,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zhou Microenthalpy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2 room 101-a501, 5 / F, block a, building 1, courtyard 4, Yongjia North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WEIHA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ANGZHOU WEIHAN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11

Address after: Room 501, 5th Floor, Building 13, Courtyard 3, Fengxiu Middle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2

Patentee after: BEIJING WEIH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3300 Floor 1 and 2, No. 31, Chuangzhi Road, Kunlun Street, Liyang City,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angzhou Microenthalpy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16

Address after: 050200, No.3 Industrial Park, Shangzhuang Town, Luquan District, Shijiazhua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bei Microenthalpy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501, 5th Floor, Building 13, Courtyard 3, Fengxiu Middle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2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WEIHA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