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28819U - 一种压块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块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28819U
CN216428819U CN202122421867.2U CN202122421867U CN216428819U CN 216428819 U CN216428819 U CN 216428819U CN 202122421867 U CN202122421867 U CN 202122421867U CN 216428819 U CN216428819 U CN 216428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assembly
photovoltaic module
section
abu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2186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超
王政
王保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2186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288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28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288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块组件,包括:第一夹抵件;第二夹抵件;第一夹抵件与第二夹抵件相对设置且可拆卸连接,第一夹抵件与第二夹抵件之间围合形成装配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压块组件通过配合夹具设置在屋面板上,同时可进一步通过装配腔对光伏组件进行夹持固定,以将光伏组件限定在屋面板上,从而使得光伏组件可靠地固定在屋面板上,使屋面板和光伏组件有效而安全的结合,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使光伏组件和屋面板的结合构造更稳固,更耐久。

Description

一种压块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块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屋面板已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建筑物中。传统的屋面板在施工时,通常通过密封胶将光伏组件粘接在屋面板上,以达到光伏组件和建筑一体化的目的。
但是,此种做法对于密封胶的耐久性,施工时的环境、气候、温湿度,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均有较高要求。并在一定时间后,密封胶老化使光伏组件脱离屋面板,造成光伏组件损坏、被吹落等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压块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块组件,包括:
第一夹抵件;
第二夹抵件;所述第一夹抵件与第二夹抵件相对设置且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夹抵件与第二夹抵件之间围合形成装配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抵件上设置有装配槽,所述第二夹抵件至少部分与所述装配槽的槽口对应设置,以与所述装配槽形成装配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抵件包括第一平直段、竖直段及第二平直段,所述竖直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平直段一端,所述第二平直段设置在所述竖直段远离所述第一平直段的一端,并向远离所述第一平直段一端延伸;
所述竖直段和所述第二平直段构成所述装配槽。
可选地,所述竖直段远离所述第二平直段的一端延伸出第一限位凸起。
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抵件包括第三平直段及第四平直段,所述第四平直段与所述装配槽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三平直段和第四平直段之间设置有向所述第一夹抵件延伸的第二限位凸起。
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抵件和所述第二夹抵件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位于所述装配腔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抵件和所述第二夹抵件上均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且至少局部延伸出所述安装槽。
另外,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抵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夹抵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紧固件依次穿设于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以将所述第一夹抵件和所述第二夹抵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压块组件通过配合夹具设置在屋面板上,同时可进一步通过装配腔对光伏组件进行夹持固定,以将光伏组件限定在屋面板上,从而使得光伏组件可靠地固定在屋面板上,使屋面板和光伏组件有效而安全的结合,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使光伏组件和屋面板的结合构造更稳固,更耐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装配光伏组件后的状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装配光伏组件后的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侧夹具的使用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侧夹具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侧夹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夹持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夹具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C-C面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6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压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压块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夹具可配合一种屋面板进行使用,夹具可配合屋面板上的波峰结构11进行连接,用于将设置在屋面板上的光伏组件30的位置固定,使屋面板和光伏组件30有效而安全的结合。
首先介绍配合夹具使用的屋面板,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屋面板,包括:主体段10及侧边段20。其中,主体段10上设有波峰结构11,波峰结构11具有第一承载面12及限位空间13,波峰结构11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结构14。主体段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侧边段20,每个侧边段20上分别设有第二承载面21及锁边结构22。屋面板的一侧的锁边结构22能够与相邻的屋面板的另一侧的锁边结构22锁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参见图3及图4,波峰结构11上的第一承载面12及侧边段20上的第二承载面21可将光伏组件30集成于屋面板上。同时,参见图5,通过在屋面板的波峰结构11上设置的限位结构14,限位结构14配合相应的支架结构,支架结构即为带触发结构的支架,也可称之为中支架40,将屋面板限定在屋面檩条60上,从而使得屋面板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体段10可以是一平面,也可以是非平面,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成相应的形状。例如,采用平面时,为提高刚度及强度可以在平面上设置凸起或凹陷的加强结构。屋面板包括但不限于采用金属板材,通过冲压、滚压等工艺形成,金属板材包括表面具有防腐层的板材,以提高板材的耐腐蚀性能,板材包括但不限于为钢板,防腐层包括但不限于为油漆层、镀锌层等。
侧边段20与主体段10可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弯折工艺或冲压工艺制成。一种成型方式是,在主体段10的两端选取预定长度的一段,然后通过弯折工艺,以图1中方位为例,即相对于主体段10向上弯折,从而形成两侧的侧边段20。再然后,以右侧的侧边段20为例,在侧边段20上再向上选取预定的距离向右弯折形成第二承载面21,在第二承载面21上弯折形成弯折段23,以形成排水通道,向上弯折弯折段23,以形成锁边结构22。
波峰结构11可以是在主体段10上通过滚压或冲压工艺形成的。波峰结构11可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通过波峰结构11远离主体段10的第一承载面12可支撑光伏组件30。同时,通过波峰结构11还可进一步加强屋面板的强度。进一步地,主体段10上异于波峰结构11的位置均匀并排的设置了多个加强筋15,加强筋15的外凸方向与波峰结构11的外凸方向一致。
参见图5,通过屋面板装配在屋面檩条60上形成屋面系统时,屋面板还可配合多个支架结构使用,如与波峰结构11配合使用的中支架40,与锁边结构22配合使用的侧支架50。中支架40与侧支架50分别与屋面檩条60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接,同时,中支架40与波峰结构11上的限位结构14连接,侧支架50与锁边结构22连接,从而通过中支架40及侧支架50将屋面板限定,提高屋面板的抗风性能。
继续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支架40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中支架40包括底座41及连接头42,连接头42可设置于限位空间13内,并与限位结构14配合以限定屋面板与中支架40之间的相对位置。底座41的作用为与屋面檩条60连接,并为连接头42提供支撑。底座41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实现上述功能即可。连接头42的作用是设置在限位空间13内,配合底座41以束缚屋面板的位置,确保屋面板的位置及状态稳定。当然,连接头42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连接头42的一种实现方式是,连接头42与限位结构14配合的部分为相对底座41为固定的,连接头42的形状与限位空间13的形状相匹配。连接头42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是,连接头42与限位结构14配合的部分为相对底座41为可转动的,连接头42具有两种状态,一种状态为收拢状态,此时可方便将屋面板上的波峰结构11扣在连接头42上,也可以说是,方便连接头42伸入限位空间13内。当连接头42从收拢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连接头42即可卡合在限位结构14上,从而配合限位结构14实现对屋面板的限定。
继续参见图1及图2,为方便承托光伏组件30,第一承载面12与第二承载面21位于同一平面。由于第一承载面12与第二承载面21位于同一平面,则在安装光伏组件30时,光伏组件30的两端分别吻合的抵接在两侧的第二承载面21上,光伏组件30的中部吻合的支撑在第一承载面12上,可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较好的承托,在承托效果好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光伏组件30自身强度的要求,随着对自身强度要求的降低,可以降低光伏组件30自身的厚度,以降低重量及制造成本。一般地,可以通过降低光伏组件30正面的玻璃封装板的厚度来降低光伏组件30自身的厚度,随着正面的玻璃封装板的厚度的降低,光伏组件30的透光性增强,随之光电转换效能亦得以提升。
进一步地,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一种连接方式是,光伏组件30粘接于屋面板的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例如,可以通过粘结剂或胶带等方式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采用此种方式具有操作方便的效果。粘接剂可以是硅酮结构胶也可以为其他材料,胶带可以是压敏胶或者其他材料的胶带。
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另一种连接方式是,参见图6,可通过夹具组件将光伏组件30固定在屋面板上。夹具组件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夹具组件包括中夹具70组件及侧夹具71。中夹具70组件与屋面板上的波峰结构11连接,并与第一承载面12形成第一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侧夹具71与屋面板上的锁边结构22连接,并与第二承载面21形成第二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基于夹具组件的夹持作用,可有效固定光伏组件30,提高光伏组件30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粘接的方式与夹具组件可配合使用,即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屋面板上的同时,再通过夹具组件再次对光伏组件30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光伏组件30的位置更加稳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具,即可作为中夹具70使用。
为了进一步保证屋面系统的排水功能,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侧边段20上设有弯折段23,弯折段23位于第二承载面21与锁边结构22之间。弯折段23远相对于第二承载面21是向下弯曲的,落入屋面系统上方的雨水可经弯折段23流走,以确保屋面系统的排水功能。落入屋面板上的雨水可经过主体段10与光伏组件30之间的间隙流走。同时通过主体段10与光伏组件30之间的间隙还可形成散热通道,以使得空气流通,以确保屋面系统的散热性能。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所形成的散热通道具有足够的散热性能,则主体段10与光伏组件30之间的距离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设置,如可大于2厘米,设置此间距使得散热通道具有足够的横截面积,以保证足够的空气流动来对光伏组件30进行散热。
继续参见图1及图2,波峰结构1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波峰结构11包括顶板及两个侧板,顶板上设有第一承载面12。限位结构14为位于侧板上的,朝向限位空间13内凹陷的凹槽结构。此种设置方式下,两个侧板上的凹槽结构朝着相对的方向延伸,也可以说是,凹槽结构向着两个侧板围合的限位空间13之内延伸。凹槽结构可容纳中支架40的连接头42,配合连接头42可约束屋面板,避免屋面板的位置及状态发生改变。
进一步地,为使得凹槽结构与连接头之间的限位效果更好,继续参见图1及图2,凹槽结构水平延伸或者逐渐朝向顶板所在平面翘起。此种设置方式下,凹槽结构可更好地与中支架40上的连接头42卡合,且更易相互施加作用力,当屋面板在刮风情况下,有向上移动的趋势,凹槽结构配合连接头42更有利于对屋面板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从而可更好地避免屋面板向上移动。
为进一步地提高屋面板的强度,主体段10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15,各加强筋15的延伸方向与主体段10的长度方向相交。加强筋15可以是在主体段10上通过滚压或冲压工艺形成的,加强筋15可设置一个、两个或更多个,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加强筋15时,相邻加强筋15之间的间隔可以是均等的,也可以是非均等的。随着加强筋15数量的增多,屋面板的强度也会相应的提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筋15包括但不限于为长条形、梯形、十字形等形状。进一步地,为了达到较佳的强化作用,各加强筋15的延伸方向与主体段10的长度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屋面板的一种施工方式如下:为叙述方便,以图1中方位为例,现定义,图1中的左右方向为屋面板的长度方向,图1中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为屋面板的宽度方向。
在施工时,首先,将多个支架结构沿着屋面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固定于屋面檩条60上,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自攻螺钉进行固定。间隔布置的多个支架结构可对应不同的限位空间13设置,例如,中支架40设置对应波峰结构11的限位空间13,侧支架50对应锁边结构22设置。进一步地,对于一个限位空间13来说,对应连接的中支架40可为一个,一个中支架40沿屋面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整个限位空间13。中支架40也可为多个,多个中支架40沿着屋面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并对应同一个限位空间13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一个限位空间13对应一个支架结构为例进行叙述,这并不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其次,在沿着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侧支架50之间装配屋面板,由于屋面板可通过金属板材制成,侧边段20相对主体段10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可通过挤压的方式,将屋面板卡入两个侧支架50之间,并通过波峰结构11罩扣在中支架40上,中支架40进入限位空间13之后即可与限位结构14连接,以限定屋面板位置。
装配完成后,相邻的两个屋面板上相对的锁边结构22能够相互锁合。装配完成后的屋面板,中支架40上的连接头42位于限位空间13内,限位空间13为屋面板提供了用于抗风的限位结构14,限位结构14与中支架40连接。当刮风的环境下,屋面板出现“风揭”情况时,限位结构14配合中支架40,侧支架50配合锁边结构22共同抵抗“风揭”,确保屋面板保持状态稳定,从而使得屋面板及其形成的屋面系统抗风效果显著的提升。
进一步地,相邻的屋面板装配完成后,屋面板的一侧的锁边结构22能够与相邻的屋面板的另一侧的锁边结构22锁合。锁合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一个锁边结构22包裹另一个锁边结构22并向内弯折度,得锁缝为通长无间隙度锁缝,确保锁缝的防水效果良好,当然,也可再增加锁缝弯折的度数,以便防水性能更好。屋面板的两侧采用360度(及以上)无间隙锁缝的防水方式,同时设置限位结构14以提供抗风弯曲承载面,利用支架结构进行抗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夹具71可配合屋面板上的锁边结构22使用,参见图7及图8,侧夹具71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侧夹具71包括:第一夹持抵接件711及第二夹持抵接件712。其中,第二夹持抵接件712与第一夹持抵接件711相对设置且可拆卸连接。第一夹持抵接件711具有第一夹持板7111以及从第一夹持板7111背向第二夹持抵接件712一侧延伸出的第一抵接板7112。第二夹持抵接件712具有第二夹持板7121以及从第二夹持板7121背向第一夹持抵接件711一侧延伸出的第二抵接板7122。第二夹持板7121朝向第一夹持抵接件711一侧设置有夹持槽7123。
结合图5至图8,参见图9,侧夹具71在使用时,第一夹持板7111与第二夹持板7121可通过紧固件713连接,将完成锁边操作后的锁边结构22夹持在夹持槽7123内,以实现侧夹具71与屋面板之间的位置固定。当侧夹具71的位置固定后,第一夹持抵接件711的第一抵接板7112与一个屋面板上的第二承载面21相对应并形成一个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夹持固定。第二夹持抵接件712上的第二抵接板7122与相邻的另一个屋面板上的第二承载面21相对应并形成一个夹持结构,以对相邻的光伏组件30进行夹持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侧夹具71可配合屋面板上设置的锁边结构22,将光伏组件30限定在屋面板上,从而使得光伏组件30可靠地固定在屋面板上,使屋面板和光伏组件30有效而安全的结合,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使光伏组件30和屋面板的结合构造更稳固,更耐久。
继续参见图7及图8,为方便第一夹持抵接件711与第二夹持抵接件712之间的连接,第一夹持板71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第二夹持板712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紧固件713穿设于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以将第一夹持抵接件711与第二夹持抵接件712连接。预先在第一夹持板7111及第二夹持板7121上设置用于连接的安装孔,可对第一夹持抵接件711与第二夹持抵接件712的连接位置进行限定,同时也更方便紧固件713的装配。紧固件713包括但不限于为螺栓,通过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可先将第一夹持抵接件711与第二夹持抵接件712依次套接在螺栓的螺杆上,调整好第一夹持抵接件711与第二夹持抵接件712之间的相对位置后,在拧紧螺栓上的螺母。在拧紧螺母的过程中,以完成侧夹具71的第一夹持板7111与第二夹持板7121逐渐靠近,直至完成对锁边结构22的夹持,以固定侧夹具71与锁边结构22之间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为避免在夹持过程中,侧夹具71对光伏组件30造成损伤,参见图8及图9,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第一抵接板7112和第二抵接板7122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缓冲结构。根据缓冲结构的设置位置,缓冲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抵接板7112上的第一缓冲结构7113,以及设置在第二抵接板7122上的第二缓冲结构7124。通过设置的缓冲结构可避免抵接板与光伏组件30之间的硬性连接,避免抵接板对光伏组件30造成损伤。同时,缓冲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夹持板与第二承载面21对光伏组件30形成夹持作用时,通过缓冲结构的弹性性能可持续向光伏组件30施加作用力,以提高光伏组件30的位置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缓冲结构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缓冲结构包括安装槽以及缓冲垫,缓冲垫设置于安装槽内,且至少局部延伸出安装槽。缓冲垫包括但不限于为通过橡胶材料制成,橡胶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滑性,可避免光伏组件30受到损伤的同时,可确保夹持结构对光伏组件30的夹持作用更加稳定。通过设置安装槽可确保缓冲垫与抵接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减少相对位移,从而确保夹持结构的夹持作用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缓冲结构的一种设置位置是,第一夹持板711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夹持面和第一连接面,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板7121相对设置,第二抵接板7122设置在第一连接面上,缓冲结构设置在第二抵接板7122背向紧固件713一侧表面上。第二夹持板712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夹持面和第二连接面,第二夹持面与第一夹持面相对设置,夹持槽7123设置在第二夹持面上,且向第一连接面一侧凸出;第二抵接板7122设置在第二连接面上,缓冲结构设置在第二抵接板7122背向紧固件713一侧表面上。
继续参见图7及图8,为方便夹持槽7123更好地适配于锁边结构22,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通过防呆结构连接。通过防呆结构使得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使得锁边结构22能更加适配地设置在夹持槽7123内,避免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的下端产生翻翘的情况,同时确保第一抵接板7112与第二抵接板7122位于同一平面上,以便与对应的第二承载面21平行,使得光伏组件30的两端更加吻合的抵接在第二承载面21及抵接板上。
防呆结构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防呆结构包括限位凹槽7114和限位凸起7125,限位凹槽7114设置在第一夹持面上,第二夹持面上延伸出连杆7126,限位凸起7125设置在连杆7126的远离第二夹持面的一端,限位凸起7125与限位凹槽7114卡合连接。限位凸起7125部分伸入限位凹槽7114内,使得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同时,通过限位凸起7125及限位凹槽7114还可起到防呆的作用,以确保第一夹持抵接件711与第二夹持抵接件712之间的连接位置准确,从而确保第一抵接板7112与第二抵接板7122位于同一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组件30除了可通过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侧夹具71来实现固定之外,还可通过中夹具70实现位置固定。中夹具70包括夹具72及压块组件73。其中,参见图10及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夹具72,包括:两个夹持连接件721,夹持连接件721具有装配板7211以及从装配板7211横向延伸出的延长板7212,两个夹持连接件721通过装配板7211相对且可拆卸连接。其中,夹持连接件721上还设有夹持臂7214,两个夹持臂7214围合形成夹持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参见图12至图14,夹具72通过夹持臂7214配合屋面板上的波峰结构11上的限位结构14设置在屋面板上,同时可进一步配合压块组件以将光伏组件30限定在屋面板上,从而使得光伏组件30可靠地固定在屋面板上,使屋面板和光伏组件30有效而安全的结合,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使光伏组件30和屋面板的结合构造更稳固,更耐久。
结合图10及图11,参见图12至图14,夹具72在使用时,两个夹持连接件721上的装配板7211通过紧固件722连接,并通过两个夹持臂7214夹持屋面板上波峰结构11,具体地,限位结构14将波峰结构11分隔成上下两个部分,夹持臂7214夹持在上侧部分,即波峰结构11的上侧部分位于夹持腔内,夹持臂配合限位结构14实现夹具72与屋面板之间的位置固定。当夹具72的位置固定后,连接于延长板7212上的压块组件可进一步地实现对光伏组件30进行夹持固定。根据不同的需求,连接在延长板7212上的压块组件可为一个或多个,从而实现对不同数量的光伏组件30进行固定。
参见图10及图11,为方便适用连接波峰结构11,夹持臂7214设置在延长板7212上。通过延长板7212的长度可延长两个夹持臂7214之间的夹持腔的长度,从而方便与波峰结构11更好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持臂7214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夹持臂7214包括弧形段和平直段,弧形段的一端连接于延长板7212,弧形段的另一端与平直段连接。通过弧形段可更好地使夹持臂7214包裹住波峰结构11的上侧部分,通过平直段可使夹持臂7214限定在限位结构14上,避免夹持臂7214与波峰结构11脱离。
为进一步确保夹持臂7214与波峰结构11之间的位置稳定性,平直段远离弧形段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折边。夹持臂7214夹持在波峰结构11上时,限位折边可伸入限位结构14的凹槽内,限位折边的长度适配于限位结构14的凹槽的长度,从而可减少夹持臂7214相对限位结构14发生移动。
进一步地,装配板72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孔,紧固件722穿设于安装孔内,以将两个夹持连接件721连接。预先在装配板7211上设置安装孔,便于安装紧固件722。
进一步地,为便于延长板7212与压块组件之间的连接,延长板721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孔7213。
进一步地,装配板7211和延长板7212呈L型。两个夹持连接件721连接完成后,两个夹持连接件721上的延长板7212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使得连接在不同的延长板7212上的压块组件也大致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从而对光伏组件30更好地进行夹持,防止光伏组件30翻翘,可以降低光伏组件30自身强度的要求,降低光伏组件30自身的厚度,以降低重量及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夹具72也可不必配合压块组件使用,一种可实现方式是,沿着夹持臂7214的延伸方向,延长板7212超出夹持臂7214一部分,通过超出的部分配合第一承载面实现压块组件的功能,对光伏组件30实现夹持,使得光伏组件30可靠地固定在屋面板上。
结合图12至图14,参见图15及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块组件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压块组件包括:第一夹抵件731及第二夹抵件732。其中,第一夹抵件731与第二夹抵件732相对设置且可拆卸连接,第一夹抵件731与第二夹抵件732之间围合形成装配腔。在使用时,第一夹抵件731及第二夹抵件732分别连接与延长板7212的上下两侧,如第一夹抵件731位于延长板7212的上方,第二夹抵件732位于延长板7212的下方,螺栓的螺杆分别穿过第一夹抵件731、延长板7212及第二夹抵件732,并通过螺母实现固定。第一夹抵件731与第二夹抵件732之间的装配腔用于夹持光伏组件30,从而使得光伏组件30可靠地固定在屋面板上,使屋面板和光伏组件30有效而安全的结合,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使光伏组件30和屋面板的结合构造更稳固,更耐久。
为方便第一夹抵件731及第二夹抵件732的连接,第一夹抵件73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第二夹抵件73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紧固件733依次穿设于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以将第一夹抵件731和第二夹抵件732连接。
装配腔用于容置光伏组件30的边缘,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第一夹抵件731上设置有装配槽7314,第二夹抵件732至少部分与装配槽7314的槽口对应设置,以与装配槽7314形成装配腔。
进一步地,第一夹抵件731包括第一平直段7311、竖直段7312及第二平直段7313,竖直段7312设置于第一平直段7311一端,第二平直段7313设置在竖直段7312远离第一平直段7311的一端,并向远离第一平直段7311一端延伸。第一夹抵件731用于与延长板7212连接,其长度可大于第二平直段7313的长度,以便为第一夹抵件731提供更稳定的支撑。竖直段7312和第二平直段7313构成装配槽7314,装配槽7314配合第二夹抵件732对光伏组件30的边缘进行容纳,第二平直段7313配合第二夹抵件732对光伏组件30的边缘进行夹持。
为限制光伏组件30位于装配腔内的位置,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竖直段7312远离第二平直段7313的一端延伸出第一限位凸起7315。通过第一限位凸起7315可限制光伏组件30伸入装配腔内的最大距离,避免光伏组件30安装错位。
第二夹抵件732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第二夹抵件732包括第三平直段7321及第四平直段7322,第四平直段7322与装配槽7314相对设置。第二夹抵件732用于与延长板7212连接,其长度可大于第三平直段7321的长度,以便为第二夹抵件732提供更稳定的支撑。第三平直段7321配合装配槽7314形成装配腔,以对光伏组件30的边缘进行容纳,第三平直段7321配合第二平直段7313对光伏组件30进行夹持。
为进一步限制光伏组件30位于装配腔内的位置,第三平直段7321和第四平直段7322之间设置有向第一夹抵件731延伸的第二限位凸起7323。第二限位凸起7323与第一限位凸起7315位置对应,以配合第一限位凸限制光伏组件30伸入装配腔内的最大距离,避免光伏组件30安装错位。
进一步地,为避免在夹持过程中,压块组件对光伏组件30造成损伤,继续参见图15及图16,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第一夹抵件731和第二夹抵件732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缓冲结构,缓冲结构位于装配腔内。基于不同的设置位置,设置在第一夹抵件731上的缓冲结构为第一缓冲垫7316,设置在第二夹抵件732上的缓冲结构为第二缓冲垫7325。通过设置的缓冲结构可避免夹抵件与光伏组件30之间的硬性连接,避免夹抵件对光伏组件30造成损伤。同时,缓冲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夹抵件对光伏组件30进行夹持时,通过缓冲结构的弹性性能可持续向光伏组件30施加作用力,以提高光伏组件30的位置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缓冲结构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第一夹抵件731和第二夹抵件732上均设置有安装槽,缓冲结构设置于安装槽内,且至少局部延伸出安装槽。基于不同的设置位置,设置在第一夹抵件731上的安装槽为第一安装槽7317,设置在第二夹抵件732上的安装槽为第二安装槽7324。缓冲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为通过橡胶材料制成,橡胶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滑性,可避免光伏组件30受到损伤的同时,可确保对光伏组件30的夹持作用更加稳定。通过设置安装槽可确保缓冲垫与抵接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减少相对位移,从而确保夹持结构的夹持作用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伏组件30除了可单独通过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侧夹具71来实现固定之外,还可单独通过中夹具70实现位置固定,或者,侧夹具71与中夹具70组合成夹具组件,配合屋面板共同实现光伏组件30的固定。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夹具72,相应地,参见图6及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屋面系统,包括:多个屋面板及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夹具72。参见图1及图2,屋面板包括:主体段10及侧边段20;主体段10上设有波峰结构11,波峰结构11具有第一承载面12及限位空间13,波峰结构11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结构14。主体段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侧边段20,每个侧边段20上分别设有第二承载面21及锁边结构22;相邻屋面板之间通过锁边结构22锁合。夹具72通过夹持腔与波峰结构11连接,夹持臂7214部分伸入限位结构14内。其中,屋面板及夹具72的实现方式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内容,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屋面系统还包括侧支架50,侧支架50与锁边结构22连接,用于支撑侧边段20。侧支架50用于通过锁边结构22限定屋面板的位置,侧支架50与中支架40配合实现屋面板的位置限定,以提高抗风性能。
进一步地,屋面系统还包括光伏组件30,光伏组件30设置于屋面板上的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一种连接方式是,光伏组件30粘接于屋面板的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例如,可以通过粘结剂或胶带等方式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采用此种方式具有操作方便的效果。粘接剂可以是硅酮结构胶也可以为其他材料,胶带可以是压敏胶或者其他材料的胶带。
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另一种连接方式是,参见图6,可通过夹具组件将光伏组件30固定在屋面板上。夹具组件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夹具组件包括中夹具70组件及侧夹具71。中夹具70包括夹具72及压块组件,中夹具70组件与屋面板上的波峰结构11连接,并与第一承载面12形成第一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侧夹具71与屋面板上的锁边结构22连接,并与第二承载面21形成第二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基于夹具组件的夹持作用,可有效固定光伏组件30,提高光伏组件30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粘接的方式与夹具组件可配合使用,即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屋面板上的同时,再通过夹具组件再次对光伏组件30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光伏组件30的位置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屋面系统还包括屋面檩条60,中支架40通过底座41固定于屋面檩条60上,侧支架50同样固定与屋面檩条60上,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自攻螺钉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对屋面板的限位束缚。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压块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夹抵件;
第二夹抵件;所述第一夹抵件与第二夹抵件相对设置且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夹抵件与第二夹抵件之间围合形成装配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抵件上设置有装配槽,所述第二夹抵件至少部分与所述装配槽的槽口对应设置,以与所述装配槽形成装配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抵件包括第一平直段、竖直段及第二平直段,所述竖直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平直段一端,所述第二平直段设置在所述竖直段远离所述第一平直段的一端,并向远离所述第一平直段一端延伸;
所述竖直段和所述第二平直段构成所述装配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段远离所述第二平直段的一端延伸出第一限位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压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抵件包括第三平直段及第四平直段,所述第四平直段与所述装配槽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平直段和第四平直段之间设置有向所述第一夹抵件延伸的第二限位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抵件和所述第二夹抵件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位于所述装配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抵件和所述第二夹抵件上均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且至少局部延伸出所述安装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抵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夹抵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紧固件依次穿设于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以将所述第一夹抵件和所述第二夹抵件连接。
CN202122421867.2U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压块组件 Active CN216428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21867.2U CN216428819U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压块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21867.2U CN216428819U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压块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28819U true CN216428819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30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21867.2U Active CN216428819U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压块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288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67755B1 (en) Adjustable mounting assembly for standing seam panels
JP329987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付に用いられる取付金物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搭載の屋根
JP3352647B2 (ja) 建築用パネルにおける太陽電池パネルの設置構造
JP5218335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設置用金具
JP3767287B2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固定装置
WO2023193559A1 (zh)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用的转接件及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CN216428819U (zh) 一种压块组件
CN216196076U (zh) 一种用于转接的夹具及屋面系统
CN216428820U (zh) 一种夹具组件及屋面系统
JP4311341B2 (ja) 機能パネルの取付構造
CN216196057U (zh) 一种屋面板组件
CN114045994A (zh) 一种可触发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216196056U (zh) 一种夹具及屋面系统
CN114045988A (zh) 一种屋面板组件
CN215406985U (zh) 光伏屋顶和紧固体
CN209767437U (zh) 一种光伏系统及其光伏面板安装结构
CN217461231U (zh) 一种固定夹具及光伏瓦装置
CN216196074U (zh) 一种可触发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216921035U (zh) 一种具有抗风性能的屋面板及屋面系统
CN216196055U (zh) 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216196077U (zh) 一种开合式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215978137U (zh) 一种抗风夹及bipv系统
CN216196078U (zh) 一种带触发结构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114045987A (zh) 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114045991A (zh) 一种开合式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