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96055U - 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96055U
CN216196055U CN202122422596.2U CN202122422596U CN216196055U CN 216196055 U CN216196055 U CN 216196055U CN 202122422596 U CN202122422596 U CN 202122422596U CN 216196055 U CN216196055 U CN 2161960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support
roof panel
positioning
baff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2259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政
闫静磊
王保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2259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960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960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960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包括:底座,底座包括连接部及凸台,连接部与凸台之间具有高度差,凸台上设有定位部及安装孔;支撑杆,支撑杆通过安装孔设置于凸台上;限位挡板,限位挡板可转动设置在支撑杆上,限位挡板上设有限位槽,限位挡板与支撑杆之间设有弹性件;触发装置,触发装置设置于支撑杆上,触发装置上设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凸起及与定位部配合的定位支脚;触发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限位凸起至少部分伸入限位槽内,且定位支脚与定位部连接,限位挡板约束至竖向状态;触发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定位支脚与定位部分离,限位凸起与限位槽分离,限位挡板从竖向状态转换至横向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屋面板已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建筑物中。传统的金属屋面板在施工时,会在屋面板锁边的位置增加连接片,以将锁边和滑动支架的连接起到防水和抗风的效果。
然而,通过传统技术装配的屋面板系统的抗风能量较弱,长期、频繁的负风压会导致屋面板上的光伏板起拱,容易造成光伏板的变形,发生光伏板的隐裂,造成光伏板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包括连接部及凸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凸台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凸台上设有定位部及安装孔;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通过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凸台上;
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可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限位挡板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挡板与所述支撑杆之间设有弹性件;
触发装置,所述触发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触发装置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槽配合的限位凸起及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定位支脚;
其中,所述触发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定位支脚与所述定位部连接,以将所述限位挡板约束至竖向状态;
所述触发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支脚与所述定位部分离,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分离,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下,所述限位挡板从所述竖向状态转换至横向状态。
可选地,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母。
可选地,所述限位槽沿所述限位挡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接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扭簧的一个作用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杆上,另一个作用端与所述限位挡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触发装置上设有通孔,所述触发装置通过所述通孔套接在所述支撑杆上,并通过所述定位支脚与所述定位部的配合连接,将所述触发装置与所述支撑杆限位连接。
可选地,所述凸台为倒U型结构,所述倒U型结构的两个侧边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从所述倒U型结构的外部向内部凹陷,所述凹槽即为所述定位部;
所述定位支脚上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使用的折边段。
可选地,所述触发装置的相对两端上分别设有触发斜面。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屋面板组件,包括:
屋面板,所述屋面板包括:主体段及侧边段;所述主体段上设有波峰结构,所述波峰结构具有第一承载面及限位空间,所述波峰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结构;所述主体段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所述侧边段,每个所述侧边段上分别设有第二承载面及锁边结构;
如上述中所述的可状态转换的支架,所述支架的限位挡板呈竖向状态时,可伸入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支架的限位挡板呈横向状态时,所述限位挡板与所述限位结构连接,以使所述屋面板与所述支架限位连接。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屋面系统,包括:多个如上述中所述的屋面板组件,相邻所述屋面板组件之间通过锁边结构锁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支架可配合屋面板上设置的限位结构,将屋面板限定在屋面檩条上,从而使得屋面板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且支架上的限位挡板可呈两种状态,以便与屋面板之间的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装配光伏组件后的状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装配光伏组件后的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夹具的使用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支架为竖向状态,在限位空间内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支架为横向状态,在限位空间内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限位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触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可配合一种屋面板进行使用,支架可配合屋面板上设置的限位结构14,将屋面板限定在屋面檩条60上,从而使得屋面板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且支架可呈两种状态,以便与屋面板之间的安装。
首先介绍配合支架使用的屋面板,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屋面板,包括:主体段10及侧边段20。其中,主体段10上设有波峰结构11,波峰结构11具有第一承载面12及限位空间13,波峰结构11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结构14。主体段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侧边段20,每个侧边段20上分别设有第二承载面21及锁边结构22。屋面板的一侧的锁边结构22能够与相邻的屋面板的另一侧的锁边结构22锁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参见图3及图4,波峰结构11上的第一承载面12及侧边段20上的第二承载面21可将光伏组件30集成于屋面板上。同时,参见图5,通过在屋面板的波峰结构11上设置的限位结构14,限位结构14配合相应的支架结构,支架结构即为可状态转换的支架,也可称之为中支架40,将屋面板限定在屋面檩条60上,从而使得屋面板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体段10可以是一平面,也可以是非平面,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成相应的形状。例如,采用平面时,为提高刚度及强度可以在平面上设置凸起或凹陷的加强结构。屋面板包括但不限于采用金属板材,通过冲压、滚压等工艺形成,金属板材包括表面具有防腐层的板材,以提高板材的耐腐蚀性能,板材包括但不限于为钢板,防腐层包括但不限于为油漆层、镀锌层等。
侧边段20与主体段10可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弯折工艺或冲压工艺制成。一种成型方式是,在主体段10的两端选取预定长度的一段,然后通过弯折工艺,以图1中方位为例,即相对于主体段10向上弯折,从而形成两侧的侧边段20。再然后,以右侧的侧边段20为例,在侧边段20上再向上选取预定的距离向右弯折形成第二承载面21,在第二承载面21上弯折形成弯折段23,以形成排水通道,向上弯折弯折段23,以形成锁边结构22。
波峰结构11可以是在主体段10上通过滚压或冲压工艺形成的。波峰结构11可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通过波峰结构11远离主体段10的第一承载面12可支撑光伏板。同时,通过波峰结构11还可进一步加强屋面板的强度。进一步地,主体段10上异于凸棱的位置均匀并排的设置了多个加强筋15,加强筋15的外凸方向与波峰结构11的外凸方向一致。
参见图5,通过屋面板装配在屋面檩条60上形成屋面系统时,屋面板还可配合多个支架结构使用,如与波峰结构11配合使用的中支架40,与锁边结构22配合使用的侧支架50。中支架40与侧支架50分别与屋面檩条60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接,同时,中支架40与波峰结构11上的限位结构14连接,侧支架50与锁边结构22连接,从而通过中支架40及侧支架50将屋面板限定,提高屋面板的抗风性能。
继续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支架40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中支架40包括底座41及连接头42,连接头42可设置于限位空间13内,并与限位结构14配合以限定屋面板与中支架40之间的相对位置。底座41的作用为与屋面檩条60连接,并为连接头42提供支撑。底座41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实现上述功能即可。连接头42的作用是设置在限位空间13内,配合底座41以束缚屋面板的位置,确保屋面板的位置及状态稳定。当然,连接头42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连接头42的一种实现方式是,连接头42与限位结构14配合的部分为相对底座41为固定的,连接头42的形状与限位空间13的形状相匹配。连接头42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是,连接头42与限位结构14配合的部分为相对底座41为可转动的,连接头42具有两种状态,一种状态为竖向状态,此时可方便将屋面板上的波峰结构11扣在连接头42上,也可以说是,方便连接头42伸入限位空间13内。当连接头42从竖向状态转换为横向状态时,连接头42即可卡合在限位结构14上,从而配合限位结构14实现对屋面板的限定。
继续参见图1及图2,为方便承托光伏组件30,第一承载面12与第二承载面21位于同一平面。由于第一承载面12与第二承载面21位于同一平面,则在安装光伏组件30时,光伏组件30的两端分别吻合的抵接在两侧的第二承载面21上,光伏组件30的中部吻合的支撑在第一承载面12上,可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较好的承托,在承托效果好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光伏组件30自身强度的要求,随着对自身强度要求的降低,可以降低光伏组件30自身的厚度,以降低重量及制造成本。一般地,可以通过降低光伏组件30正面的玻璃封装板的厚度来降低光伏组件30自身的厚度,随着正面的玻璃封装板的厚度的降低,光伏组件30的透光性增强,随之光电转换效能亦得以提升。
进一步地,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一种连接方式是,光伏组件30粘接于屋面板的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例如,可以通过粘结剂或胶带等方式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采用此种方式具有操作方便的效果。粘接剂可以是硅酮结构胶也可以为其他材料,胶带可以是压敏胶或者其他材料的胶带。
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另一种连接方式是,参见图6,可通过夹具组件将光伏组件30固定在屋面板上。夹具组件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夹具组件包括中夹具70组件及侧夹具71。中夹具70组件与屋面板上的波峰结构11连接,并与第一承载面12形成第一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侧夹具71与屋面板上的锁边结构22连接,并与第二承载面21形成第二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基于夹具组件的夹持作用,可有效固定光伏组件30,提高光伏组件30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粘接的方式与夹具组件可配合使用,即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屋面板上的同时,再通过夹具组件再次对光伏组件30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光伏组件30的位置更加稳定。
为了进一步保证屋面系统的排水功能,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侧边段20上设有弯折段23,弯折段23位于第二承载面21与锁边结构22之间。弯折段23远相对于第二承载面21是向下弯曲的,落入屋面系统上方的雨水可经弯折段23流走,以确保屋面系统的排水功能。落入屋面板上的雨水可经过主体段10与光伏组件30之间的间隙流走。同时通过主体段10与光伏组件30之间的间隙还可形成散热通道,以使得空气流通,以确保屋面系统的散热性能。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所形成的散热通道具有足够的散热性能,则主体段10与光伏组件30之间的距离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设置,如可大于2厘米,设置此间距使得散热通道具有足够的横截面积,以保证足够的空气流动来对光伏组件30进行散热。
继续参见图1及图2,波峰结构1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波峰结构11包括顶板及两个侧板,顶板上设有第一承载面12。限位结构14为位于侧板上的,朝向限位空间13内凹陷的凹槽结构。此种设置方式下,两个侧板上的凹槽结构朝着相对的方向延伸,也可以说是,凹槽结构向着两个侧板围合的限位空间13之内延伸。凹槽结构可容纳中支架40的连接头42,配合连接头42可约束屋面板,避免屋面板的位置及状态发生改变。
进一步地,为使得限位凹槽与连接头之间的限位效果更好,继续参见图1及图2,凹槽结构水平延伸或者逐渐朝向顶板所在平面翘起。此种设置方式下,凹槽结构可更好地与中支架40上的连接头42卡合,且更易相互施加作用力,当屋面板在刮风情况下,有向上移动的趋势,凹槽结构配合连接头42更有利于对屋面板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从而可更好地避免屋面板向上移动。
为进一步地提高屋面板的强度,主体段10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15,各加强筋15的延伸方向与主体段10的长度方向相交。加强筋15可以是在主体段10上通过滚压或冲压工艺形成的,加强筋15可设置一个、两个或更多个,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加强筋15时,相邻加强筋15之间的间隔可以是均等的,也可以是非均等的。随着加强筋15数量的增多,屋面板的强度也会相应的提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筋15包括但不限于为长条形、梯形、十字形等形状。进一步地,为了达到较佳的强化作用,各加强筋15的延伸方向与主体段10的长度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屋面板的一种施工方式如下:为叙述方便,以图1中方位为例,现定义,图1中的左右方向为屋面板的长度方向,图1中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为屋面板的宽度方向。
在施工时,首先,将多个支架结构沿着屋面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固定于屋面檩条60上,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自攻螺钉进行固定。间隔布置的多个支架结构可对应不同的限位空间13设置,例如,中支架40设置对应波峰结构11的限位空间13,侧支架50对应锁边结构22设置。进一步地,对于一个限位空间13来说,对应连接的中支架40可为一个,一个中支架40沿屋面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整个限位空间13。中支架40也可为多个,多个中支架40沿着屋面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并对应同一个限位空间13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一个限位空间13对应一个支架结构为例进行叙述,这并不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其次,在沿着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侧支架50之间装配屋面板,由于屋面板可通过金属板材制成,侧边段20相对主体段10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可通过挤压的方式,将屋面板卡入两个侧支架50之间,并通过波峰结构11罩扣在中支架40上,中支架40进入限位空间13之后即可与限位结构14连接,以限定屋面板位置。
装配完成后,相邻的两个屋面板上相对的锁边结构22能够相互锁合。装配完成后的屋面板,中支架40上的连接头42位于限位空间13内,限位空间13为屋面板提供了用于抗风的限位结构14,限位结构14与中支架40连接。当刮风的环境下,屋面板出现“风揭”情况时,限位结构14配合中支架40,侧支架50配合锁边结构22共同抵抗“风揭”,确保屋面板保持状态稳定,从而使得屋面板及其形成的屋面系统抗风效果显著的提升。
进一步地,相邻的屋面板装配完成后,屋面板的一侧的锁边结构22能够与相邻的屋面板的另一侧的锁边结构22锁合。锁合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一个锁边结构22包裹另一个锁边结构22并向内弯折度,得锁缝为通长无间隙度锁缝,确保锁缝的防水效果良好,当然,也可再增加锁缝弯折的度数,以便防水性能更好。屋面板的两侧采用360度(及以上)无间隙锁缝的防水方式,同时设置限位结构14以提供抗风弯曲承载面,利用支架结构进行抗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架结构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其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参见图7至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支架结构的一种实现方式是,支架结构为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包括:底座41、支撑杆421、限位挡板44及触发装置423。其中,参见图9,底座41包括连接部411及凸台412,连接部411与凸台412之间具有高度差,凸台412上设有定位部及安装孔。支撑杆421通过安装孔设置于凸台412上。限位挡板44可转动设置在支撑杆421上,参见图10,限位挡板44上设有限位槽441,限位挡板44与支撑杆421之间设有弹性件4221。限位挡板44即为与限位结构14连接的连接头42。参见图11,触发装置423设置于支撑杆421上,触发装置423上设有与限位槽441配合的限位凸起442及与定位部配合的定位支脚45。
继续参见图7,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一位置时,限位凸起442至少部分伸入限位槽441内,且定位支脚45与定位部连接,以将限位挡板44约束至竖向状态。限位挡板44呈竖向状态是指限位挡板44的延伸方向与限位空间13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状态。限位挡板44呈竖向状态时,可方便支架进入限位空间13内,进而方便支架与波峰结构11之间的装配。
继续参见图8,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二位置时,定位支脚45与定位部分离,限位凸起442与限位槽441分离,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下,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转换至横向状态。限位挡板44呈横向状态是指限位挡板44的延伸方向与限位空间13的延伸方向相交的状态。限位挡板44呈横向状态时,可配合波峰结构11上的限位结构14,将屋面板限定在屋面檩条60上,从而使得屋面板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且支架上的限位挡板44可呈两种状态,以便与屋面板之间的安装。
结合图7及图8,参见图9,底座4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底座41包括连接部411及凸台412,连接部411与凸台412之间具有高度差。连接部411用于与屋面檩条60进行连接固定,以将支架整体的位置固定。为方便连接部411的连接,连接部411上预设有孔结构,通过自攻螺钉可实现连接部411与屋面檩条60的连接。凸台412高于连接部411,以便提升支撑杆421的相对高度,使得支撑杆421不与屋面檩条60连接,同时为定位支脚45向下移动提供避让空间。支撑杆421设置于凸台412上,通过支撑杆421将底座41、触发装置423及限位挡板44集成在一起,限位挡板44可绕着支撑杆421转动,实现竖向状态与横向状态之间的转换。
进一步地,参见图12,支撑杆421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母4211。底座41的凸台412上设有安装孔,支撑杆421的两端设有螺纹,支撑杆421的一端可穿过安装孔,并连接限位螺母4211,此处端部上可设置有两个限位螺母4211,两个限位螺母4211将凸台412夹持在中间,从而使得支撑杆421与凸台41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限位挡板44与弹性件4221装配在支撑杆421上之后,再在支撑杆421的另一端连接上另一个限位螺母4211,从而将限位挡板44与弹性件4221限位连接在两端的限位螺母4211之间。为更好地实现对限位挡板44的限位,以及减少限位挡板44与限位螺母4211之间的摩擦,限位挡板44与限位螺母4211之间还设有垫片。为进一步实现对限位挡板44的限位,支撑杆421上还设有凸起部4212,限位挡板44设置在凸起部4212与垫片之间,从而约束限位挡板44沿着支撑杆421的轴向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参见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限位槽44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限位槽441沿限位挡板44的长度方向延伸。此种设置方式下,更方便在限位挡板44上形成限位槽441,同时在使用时,可无需考虑限位挡板44的装配方向,便于限位槽441与限位凸起442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弹性件422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为扭簧,扭簧套接在支撑杆421上,扭簧的一个作用端固定于支撑杆421上,另一个作用端与限位挡板44连接。扭簧的一个作用端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撑上。扭簧可为0-90°角度的扭簧,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一位置时,触发装置423上的限位凸起442与限位挡板44上的限位槽441配合使得限位挡板44呈竖向状态,此时扭簧被压缩发生形变。当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二位置时,触发装置423上的限位凸起442与限位槽441分离,扭簧失去约束力,从而恢复形变,并带动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转换成横向状态,从而限位挡板44与限位结构14卡合,实现屋面板的限位。
结合图11,参见图7及图8,触发装置423与支撑杆421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是,触发装置423上设有通孔,触发装置423通过通孔套接在支撑杆421上,并通过定位支脚45与定位部的配合连接,将触发装置423与支撑杆421限位连接。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一位置时,定位支脚45与定位部配合连接,可将触发装置423定位于第一位置,触发装置423上的限位凸起442可保持位于限位槽441内,从而使得限位挡板44保持在竖向状态,参见图7,限位挡板44处于竖向状态时,便于支架伸入限位空间13内。参见图8,触发装置423在外力作用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定位支脚45脱离与定位部逐渐分离,从而使得触发装置423向远离限位挡板44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凸起442随之向下移动,并逐渐从限位槽441内脱出,当限位凸起442完全从限位槽441内脱出时,限位挡板44失去束缚力,从而可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转换成横向状态。
结合图7及图8,参见图9及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位部及定位支脚45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凸台412为倒U型结构,倒U型结构的两个侧边上设有凹槽451,凹槽451从倒U型结构的外部向内部凹陷,凹槽451即为定位部。定位支脚45上设有与凹槽451配合使用的折边段452。凹槽451与折边段452的形状配合,同时定位支脚45具有一定的弹性,两侧的定位支脚45对凸台412进行夹持,当折边段452与凹槽451位置对应时,定位支脚45可将折边段452稳定地卡合在凹槽451内,从而使得触发装置423可保持在第一位置处。当触发装置423受力向下移动时,如屋面板通过限位结构14带动触发装置423向下移动时,所受的外力大于折边段452与凹槽451之间的作用力时,则定位支脚45与凹槽451分离,触发装置423向下移动,直至限位挡板44失去束缚力,从而可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转换成横向状态。
进一步地,为更方便触发主板与限位结构14之间的接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触发装置423的相对两端上分别设有触发斜面4236。通过触发斜面4236可增加触发装置423与限位结构14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两者的相互损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基于对可集成光伏组件的屋面板,屋面板具有波峰结构11,波峰结构11上设有限位结构14,提供一种与屋面板相匹配的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即中支架40,中支架40能有效的在屋面板的波峰结构11位置起到对屋面板的约束作用,使装配该中支架40的屋面板具有更好的抗风揭能力,也能使集成光伏系统的此类金属屋面板系统拥有更广泛的使用环境。
其中,中支架40为带有可旋转的限位挡板44、弹性件4221、约束限位挡板44的触发装置423、支撑杆421及底座41等配件组成,在安装过程中,实现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被触发后转换到横向状态,从而约束屋面板,实现抗风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支架的一种使用方式是,结合图9及图12,参见图7及图8,通过定位支脚45与定位部的配合连接,将触发装置423定位于第一位置,使得触发装置423上的限位凸起442部4212分伸入限位挡板44上的限位槽441内,使得限位挡板44保持竖向状态,从而方便屋面板的波峰结构11从上到下罩扣在支架上。限位结构14的下方具有触发面141,上方具有限位面142,当屋面板继续向下移动时,触发面141与触发装置423接触,并带动触发装置423向下移动,使得触发装置42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限位凸起442随之向下移动并逐渐与限位槽441分离,当限位凸起442完全与限位槽441分离时,限位挡板44失去束缚力,从而可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挡板44转动成横向状态,限位挡板44与限位结构14的限位面142配合,从而实现与屋面板的限位。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屋面板及屋面组件,参见图5,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屋面板组件,包括:屋面板及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其中,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即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中支架40。
参见图1,屋面板包括:主体段10及侧边段20。主体段10上设有波峰结构11,波峰结构11具有第一承载面12及限位空间13,波峰结构11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结构14。主体段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侧边段20,每个侧边段20上分别设有第二承载面21及锁边结构22。
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即中支架40,参见图11,支架的限位挡板44呈竖向状态时,可伸入限位空间13内。支架的限位挡板44呈横向状态时,限位挡板44与限位结构14连接,以使屋面板与支架限位连接。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屋面板及屋面组件,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屋面系统,包括:多个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屋面板组件,相邻屋面板组件之间通过锁边结构锁合。屋面板组件包括多个屋面板及多个中支架40。其中,屋面板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屋面板,中支架40的实现方式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内容,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参见图5,中支架40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中支架40包括底座41及连接头42,底座41用于固定在屋面檩条60上,连接头42可设置于限位空间13内,并与限位结构14限位连接。
进一步地,屋面系统还包括侧支架50,侧支架50与锁边结构22连接,用于支撑侧边段20。侧支架50用于通过锁边结构22限定屋面板的位置,侧支架50与中支架40配合实现屋面板的位置限定,以提高抗风性能。
进一步地,屋面系统还包括光伏组件30,光伏组件30设置于屋面板上的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一种连接方式是,光伏组件30粘接于屋面板的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例如,可以通过粘结剂或胶带等方式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采用此种方式具有操作方便的效果。粘接剂可以是硅酮结构胶也可以为其他材料,胶带可以是压敏胶或者其他材料的胶带。
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另一种连接方式是,参见图6,可通过夹具组件将光伏组件30固定在屋面板上。夹具组件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夹具组件包括中夹具70组件及侧夹具71。中夹具70组件与屋面板上的波峰结构11连接,并与第一承载面12形成第一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侧夹具71与屋面板上的锁边结构22连接,并与第二承载面21形成第二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基于夹具组件的夹持作用,可有效固定光伏组件30,提高光伏组件30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粘接的方式与夹具组件可配合使用,即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屋面板上的同时,再通过夹具组件再次对光伏组件30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光伏组件30的位置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屋面系统还包括屋面檩条60,中支架40通过底座41固定于屋面檩条60上,侧支架50同样固定与屋面檩条60上,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自攻螺钉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对屋面板的限位束缚。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包括连接部及凸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凸台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凸台上设有定位部及安装孔;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通过所述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凸台上;
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可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限位挡板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挡板与所述支撑杆之间设有弹性件;
触发装置,所述触发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触发装置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槽配合的限位凸起及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定位支脚;
其中,所述触发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定位支脚与所述定位部连接,以将所述限位挡板约束至竖向状态;
所述触发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支脚与所述定位部分离,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分离,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下,所述限位挡板从所述竖向状态转换至横向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沿所述限位挡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接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扭簧的一个作用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杆上,另一个作用端与所述限位挡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装置上设有通孔,所述触发装置通过所述通孔套接在所述支撑杆上,并通过所述定位支脚与所述定位部的配合连接,将所述触发装置与所述支撑杆限位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为倒U型结构,所述倒U型结构的两个侧边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从所述倒U型结构的外部向内部凹陷,所述凹槽即为所述定位部;
所述定位支脚上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使用的折边段。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装置的相对两端上分别设有触发斜面。
8.一种屋面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屋面板,所述屋面板包括:主体段及侧边段;所述主体段上设有波峰结构,所述波峰结构具有第一承载面及限位空间,所述波峰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结构;所述主体段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所述侧边段,每个所述侧边段上分别设有第二承载面及锁边结构;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状态转换的支架,所述支架的限位挡板呈竖向状态时,可伸入所述限位空间内;所述支架的限位挡板呈横向状态时,所述限位挡板与所述限位结构连接,以使所述屋面板与所述支架限位连接。
9.一种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屋面板组件,相邻所述屋面板组件之间通过锁边结构锁合。
CN202122422596.2U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Active CN2161960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22596.2U CN216196055U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22596.2U CN216196055U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96055U true CN216196055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61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22596.2U Active CN216196055U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960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405936U (zh) 一种可支撑的支架及屋面系统
JP329987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付に用いられる取付金物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搭載の屋根
KR101903727B1 (ko) 지붕일체형 패널시스템
CN217400121U (zh) 一种光伏组件安装用的转接件及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WO2014010026A1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用架台
JP5025125B2 (ja) 太陽光利用機器用フレー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光利用機器の設置方法
CN114045994A (zh) 一种可触发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216196055U (zh) 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113235830B (zh) 一种多功能抗风金属板系统
CN216196074U (zh) 一种可触发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114045987A (zh) 一种可状态转换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216196075U (zh) 一种侧边支撑的屋面板及屋面系统
CN216196078U (zh) 一种带触发结构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216196077U (zh) 一种开合式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215498804U (zh) 光伏支架
CN216196057U (zh) 一种屋面板组件
CN216196076U (zh) 一种用于转接的夹具及屋面系统
CN216428818U (zh) 一种可集成光伏的屋面系统
CN216921035U (zh) 一种具有抗风性能的屋面板及屋面系统
CN216428819U (zh) 一种压块组件
CN113309301B (zh) 一种金属屋面板固定座
CN215406985U (zh) 光伏屋顶和紧固体
CN114045992A (zh) 一种带触发结构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CN216196056U (zh) 一种夹具及屋面系统
CN114045991A (zh) 一种开合式的支架、屋面板组件及屋面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