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14549U - 耳帽及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帽及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14549U
CN216414549U CN202122403818.6U CN202122403818U CN216414549U CN 216414549 U CN216414549 U CN 216414549U CN 202122403818 U CN202122403818 U CN 202122403818U CN 216414549 U CN216414549 U CN 2164145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ral axis
line segment
line
tube
se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0381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圆保
马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0381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145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145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1454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9043 priority patent/WO202305100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耳帽及耳机,耳帽包括套接管及帽体,套接管具有中轴线且用于与导音管连接,套接管包括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第二管体具有弹性,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第二管壁的壁厚小于第一管体的壁厚,帽体与第二管体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连接,且至少围设于第二管体的外侧,第二管体过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靠近中轴线的内边缘线,内边缘线具有第一端点及第二端点,第一端点与第二端点的第一连线相较中轴线倾斜,和/或第二管体过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远离中轴线的外边缘线,外边缘线具有第三端点及第四端点,第三端点与第四端点的第二连线相较中轴线倾斜。该设计能够调节耳帽相对导音管的角度,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度。

Description

耳帽及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帽及耳机。
背景技术
现有市面上的耳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入耳式耳机,另一种类型是外罩式耳机。其中,入耳式耳机的导音管上一般会套接有耳帽,由于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的形状、尺寸、大小都有所差异,故同一入耳式耳机的耳帽插入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后,会产生不同的佩戴体验。而用户的佩戴舒适度降低会直接影响耳机降噪方面的性能,且目前市面上的耳机无法满足用户对耳机降噪方面的高性能追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帽及耳机,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来调节耳帽相对导音管的角度,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度,来保证在耳机降噪方面耳帽与用户耳道结构的良好密封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帽;耳帽用于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连接;耳帽包括套接管及帽体,套接管具有中轴线且与导音管连接,套接管包括与导音管连接的第一管体、与第一管体远离导音管的一端连接的第二管体,第二管体具有弹性,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第二管壁的壁厚小于第一管体的壁厚,帽体与第二管体远离第一管体的一端连接,且至少围设于第二管体的外侧,其中,第二管体过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靠近中轴线的内边缘线,内边缘线具有第一端点及第二端点,第一端点与第二端点之间的第一连线相较于中轴线倾斜,和/或第二管体过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远离中轴线的外边缘线,外边缘线具有第三端点及第四端点,第三端点与第四端点之间的第二连线相较于中轴线倾斜。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耳帽,通过将第二管体设计成具有弹性,并进一步设计第二管体的壁厚小于第一管体的壁厚,且第二管体相对于套接管的中轴线倾斜,使得帽体在外力作用下挤压第二管体,第二管体更容易产生沿中轴线方向上的弹性形变来改变耳帽的伸缩量,从而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来调节耳帽相对耳机主体的导音管的角度,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度,来保证在耳机降噪方面耳帽与用户耳道结构的良好密封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内边缘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边缘线,第一子边缘线包括第一线段及连接第一线段一端的第二线段;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第一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第二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或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第一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第二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或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第一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第二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基于上述实施例,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设计第一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第二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使得第二管体呈现弹簧式结构,故帽体在外力作用下挤压第二管体,第二管体更容易产生沿中轴线方向上的弹性形变来改变耳帽的伸缩量,从而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来调节耳帽相对耳机主体的导音管的角度,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度。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设计第一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第二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或者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第一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第二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使得第二管体呈现倒锥式结构,故帽体在外力作用下挤压第二管体,第二管体更容易产生沿中轴线方向上的弹性形变来改变耳帽的伸缩量,从而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来调节耳帽相对耳机主体的导音管的角度,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段为直线段或圆弧线段中的一种,和/或第二线段为直线段或圆弧线段中的一种。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第一线段和/或第二线段设计成直线段或圆弧线段,能够有效降低第二管体的加工难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外边缘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边缘线,第二子边缘线包括第三线段及连接于第三线段一端的第四线段;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第三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四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或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第三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四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或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第三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第四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基于上述实施例,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设计第三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第四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使得第二管体呈现弹簧式结构,故帽体在外力作用下挤压第二管体,第二管体更容易产生沿中轴线方向上的弹性形变来改变耳帽的伸缩量,从而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来调节耳帽相对耳机主体的导音管的角度,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度。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设计第三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第四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或者沿垂直于中轴线的方向,第三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第四线段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使得第二管体呈现倒锥式结构,故帽体在外力作用下挤压第二管体,第二管体更容易产生沿中轴线方向上的弹性形变来改变耳帽的伸缩量,从而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来调节耳帽相对耳机主体的导音管的角度,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线段为直线段或圆弧线段中的一种,和/或第四线段为直线段或圆弧线段中的一种。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第三线段和/或第四线段设计成直线段或圆弧线段,能够有效降低第二管体的加工难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体具有弹性,耳帽还包括部分嵌设于第一管体内的卡接件,卡接件用于与导音管卡接配合。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计卡接件,卡接件相当于嵌设于第一管体内的加强筋,一方面提升第一管体的结构强度,以有效降低第一管体在外力作用下因形变而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产生松动的可能,另一方面卡接件采用硬性材料制成,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也采用硬性材料制成,故卡接件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卡接配合时会发出声响,以便于用户根据该声响来判断耳帽与耳机主体是否安装到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体的内侧环壁面开设有凹槽,导音管包括配合部,卡接件包括第一主体部及卡合部,第一主体部嵌设于凹槽内,卡合部设置于第一主体部远离凹槽的槽底壁的一侧,且用于与配合部卡接配合。
基于上述实施例,卡接件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之间通过卡合部与配合部卡接配合,降低了第一管体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之间的安装与拆卸的难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音管还包括第二主体部,配合部设置于第二主体部上,配合部包括开设于第二主体部上的卡槽,卡合部包括设置于第一主体部上的卡块,卡块与卡槽卡接配合。
基于上述实施例,配合部与卡合部之间通过卡块与卡槽卡接配合,降低了卡合部与配合部之间的卡接难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耳帽还包括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设置于第二管体的内侧环壁面上,且位于第二管体远离第一管体的一侧。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在第二管体的内侧环壁面上设置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能够有效阻挡贴附于用户的耳道结构内的杂质经由第二管体靠近出音口的一端进入到耳机主体的导音管内,从而有效延长耳机的使用寿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该耳机包括耳机主体及上述的耳帽,耳机主体包括导音管,耳帽与导音管连接。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耳机,具有上述耳帽的耳机,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来调节耳帽的长度,以有效提升耳机佩戴舒适度。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耳帽及耳机,通过将第二管体设计成具有弹性,并进一步设计第二管体的壁厚小于第一管体的壁厚,且第二管体相对于套接管的中轴线倾斜,使得帽体在外力作用下挤压第二管体,第二管体更容易产生沿中轴线方向上的弹性形变来改变耳帽的伸缩量,从而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来调节耳帽的长度,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度,来保证在耳机降噪方面耳帽与用户耳道结构的良好密封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耳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耳帽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耳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耳帽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套接管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套接管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内边缘线或外边缘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内边缘线或外边缘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内边缘线或外边缘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内边缘线或外边缘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耳帽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耳帽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套接管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卡接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耳帽;11、套接管;110、中轴线;111、第一管体;1111、凹槽;112、第二管体;1121、内边缘线;1121a、第一端点;1121b、第二端点;1121c、第一连线;11211、第一子边缘线;11211a、第一线段;11211b、第二线段;1122、外边缘线;1122a、第三端点;1122b、第四端点;1122c、第二连线;11221、第二子边缘线;11221a、第三线段;11221b、第四线段;12、帽体;13、卡接件;131、第一主体部;1311、第一部分;1312、第二部分;132、卡合部;1321、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现有市面上的耳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入耳式耳机,另一种类型是外罩式耳机。其中,入耳式耳机的导音管上一般会套接有耳帽,由于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的形状、尺寸、大小都有所差异,故同一入耳式耳机的耳帽插入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后,会产生不同的佩戴体验。
例如,在一种相关技术中,耳帽包括套接管及帽体,套接管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连接,套接管具有靠近导音管的入音口及远离导音管的出音口,帽体自套接管的出音口的一端向后延伸形成。沿套接管的轴向,套接管的内侧管壁面与套接管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套接管的外侧管壁面与套接管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也即沿套接管的轴向,套接管的壁厚处处相等。故用户在佩戴耳帽时,帽体在外力作用下挤压套接管,由于套接管的壁厚处处相等,导致套接管不容易产生沿中轴线方向上的弹性形变来改变耳帽相对耳机主体的导音管的角度,从而影响用户的佩戴体验。
而用户的佩戴舒适度降低会直接影响耳机降噪方面的性能,且目前市面上的耳机无法满足用户对耳机降噪方面的高性能追求。因此,如何有效提升耳帽的适用性来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度,来满足用户对耳机降噪方面的高性能追求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请参照图1-图14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耳帽10,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来调节耳帽10相对耳机主体的导音管的角度,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度,来保证在耳机降噪方面耳帽10与用户耳道结构的良好密封性。
耳帽10用于与耳机主体(图中未示出)的导音管连接,耳帽10包括套接管11及帽体12,套接管11具有中轴线110且与导音管连接,套接管11包括与导音管连接的第一管体111、与第一管体111远离导音管的一端连接的第二管体112,第二管体112具有弹性,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第二管壁的壁厚小于第一管体111的壁厚,帽体12与第二管体112远离第一管体111的一端连接,且至少围设于第二管体112的外侧,其中,第二管体112过中轴线110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靠近中轴线110的内边缘线1121,内边缘线1121具有第一端点1121a及第二端点1121b,第一端点1121a与第二端点1121b之间的第一连线1121c相较于中轴线110倾斜,和/或第二管体112过中轴线110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远离中轴线110的外边缘线1122,外边缘线1122具有第三端点1122a及第四端点1122b,第三端点1122a与第四端点1122b之间的第二连线1122c相较于中轴线110倾斜。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耳帽10,通过将第二管体112设计成具有弹性,并进一步设计第二管体112的壁厚小于第一管体111的壁厚,且第二管体112相对于套接管11的中轴线110倾斜,使得帽体12在外力作用下挤压第二管体112,第二管体112更容易产生沿中轴线110方向上的弹性形变来改变耳帽10的伸缩量,从而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来调节耳帽10相对耳机主体的导音管的角度,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度,以保证在耳机降噪方面耳帽10与用户耳道结构的良好密封性。
以下结合图1-图14对耳帽10的具体结构进行展开介绍。
耳帽10用于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连接,其中,耳帽10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式连接。当耳帽10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时,耳帽10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之间可以采用卡合连接的方式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当耳帽10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之间为不可拆卸式连接时,耳帽10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之间可以采用胶接固定的方式来实现两者之间的不可拆卸式连接。
如图1-图4所示,耳帽10包括套接管11及帽体12。
套接管11作为耳帽10中用于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连接的部件,套接管11具有中轴线110且与导音管连接。其中,套接管11呈内部中空的筒状结构,套接管11的横截面可以呈圆环形也可以呈方环形。套接管11的中轴线110即为过套接管11的横截面的中心且与套接管11的横截面垂直的直线。套接管11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式连接,关于套接管11与耳机主体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
套接管11包括与导音管连接的第一管体111、与第一管体111远离导音管的一端连接的第二管体112。第二管体112与第一管体111远离耳机主体的导音管的一端连接,例如,第二管体112与第一管体111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第二管体112与第一管体111也可以采用胶水粘接固定形成一体式结构。
第二管体112具有弹性,应该理解成第二管体112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弹性形变(形变在外力撤销后可自身恢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第一管体111可以具有弹性也可以具有刚性,当第一管体111具有弹性时,第一管体111的材质与第二管体112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管体111与第二管体112均可采用弹性橡胶制成,当第一管体111具有刚性时,第一管体111可以采用塑料制成。
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第二管体112的壁厚小于第一管体111的壁厚,也即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第二管体112的内侧环形面与第二管体112的外侧环形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管体111的内侧环形面与第一管体111的外侧环形面之间的距离,其中,内侧环形面指第一管体111(或第二管体112)的靠近中轴线110一侧表面,外侧环形面指第一管体111(或第二管体112)的远离中轴线110一侧的表面。
帽体12作为耳帽10中用于与用户的耳道结构卡接的部件,帽体1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也可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当帽体12采用硬性材料制成时,该硬性材料可以是塑料,当帽体12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时,该柔性材料可以是弹性橡胶。
帽体12与第二管体112远离第一管体111的一端连接,例如,帽体12与第二管体112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帽体12与第二管体112也可以采用胶水粘接固定形成一体式结构。
帽体12至少围设于第二管体112的外侧,例如,帽体12可以呈伞状结构,帽体12自第二管体112远离第一管体111的一端向后延伸形成。
如图5-图6所示,第二管体112过中轴线110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靠近中轴线110的内边缘线1121,内边缘线1121具有第一端点1121a及第二端点1121b,第一端点1121a与第二端点1121b之间的第一连线1121c相较于中轴线110倾斜。其中,第一端点1121a及第二端点1121b为内边缘线1121上的任意两点,例如,第一端点1121a可以是内边缘线1121的远离第一管体111一侧的端点,第二端点1121b对应的可以是内边缘线1121的靠近第一管体111一侧的端点,故第一连线1121c对应的可以理解成内边缘线1121的两端点之间的连线;当然,第一端点1121a也可以是位于内边缘线1121上的邻近帽体12的某一点,第二端点1121b对应的也可以是位于内边缘线1121上的邻近第一管体111的某一点,故第一连线1121c对应的也可以理解成介于内边缘线1121的两端点之间且相互远离的两点之间的连线。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点1121a和第二端点1121b为内边缘线1121上的任意两点,第一端点1121a与第二端点1121b之间的连线(也即第一连线1121c)相较于中轴线110倾斜,也就是说,内边缘线1121整体相较于中轴线110倾斜。
第二管体112过中轴线110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远离中轴线110的外边缘线1122,外边缘线1122具有第三端点1122a及第四端点1122b,第三端点1122a与第四端点1122b之间的第二连线1122c相较于中轴线110倾斜。其中,第三端点1122a及第四端点1122b为外边缘线1122上的任意两点,例如,第三端点1122a可以是外边缘线1122的远离第一管体111一侧的端点,第四端点1122b对应的可以是外边缘线1122的靠近第一管体111一侧的端点,故第二连线1122c对应的可以理解成外边缘线1122的两端点之间的连线;当然,第三端点1122a也可以是位于外边缘线1122上的邻近帽体12的某一点,第四端点1122b对应的也可以是位于外边缘线1122上的邻近第一管体111的某一点,故第二连线1122c对应的也可以理解成介于外边缘线1122的两端点之间且相互远离的两点之间的连线。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端点1122a和第四端点1122b为外边缘线1122上的任意两点,第三端点1122a与第四端点1122b之间的连线(也即第二连线1122c)相较于中轴线110倾斜,也就是说,外边缘线1122整体相较于中轴线110倾斜。
如图7-图9所示,考虑到沿中轴线110且自第二管体112远离第一管体111的一端至靠近第一管体111的一端,内边缘线1121相较于中轴线110可以逐渐朝远离中轴线110的方向倾斜、也可以逐渐朝靠近中轴线110的方向倾斜,且内边缘线1121上的各子线段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进一步使第二管体112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产生良好的伸缩性,故进一步设计,内边缘线112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边缘线11211,第一子边缘线11211包括第一线段11211a及连接第一线段11211a一端的第二线段11211b。关于第一线段11211a与第二线段11211b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可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在第一种实施例中,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第一线段11211a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二线段11211b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也即第一线段11211a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与第二线段11211b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相反。其中,“至少部分”应该理解成包含于第一线段11211a的非封闭区间内的任意子线段。例如,第一线段11211a可以为半圆弧线段,该半圆弧线段位于第一连线1121c远离中轴线110的一侧,且该半圆弧线段包括远离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和靠近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其中,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上,远离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距离逐渐增大,靠近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二线段11211b也可以为半圆弧线段,该半圆弧线段位于第一连线1121c靠近中轴线110的一侧,且该半圆弧线段包括远离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和靠近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其中,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上,远离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距离逐渐减小,靠近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如图8所示,在第二种实施例中,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第一线段11211a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二线段11211b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也即第一线段11211a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与第二线段11211b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相同。例如,如图8中的(a)所示,第一线段11211a可以为六分之一圆弧线段,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位于第一连线1121c远离中轴线110的一侧,且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上,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距离逐渐增大。第二线段11211b可以为六分之一圆弧线段,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位于第一连线1121c靠近中轴线110的一侧,且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上,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距离逐渐增大。
如图9所示,在第三种实施例中,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第一线段11211a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二线段11211b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也即第一线段11211a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与第二线段11211b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相同。例如,如图9中的(a)所示,第一线段11211a可以为六分之一圆弧线段,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位于第一连线1121c靠近中轴线110的一侧,且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上,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距离逐渐减小。第二线段11211b可以为六分之一圆弧线段,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位于第一连线1121c靠近中轴线110的一侧,且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上,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距离逐渐减小。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上述几种实施例,第一线段11211a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角度与第二线段11211b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10所示,考虑到第一线段11211a的线型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同理,第二线段11211b的线型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例如曲线可以是抛物线,为降低第二管体112的加工难度,故进一步设计,第一线段11211a为直线段或圆弧线段中的一种,和/或第二线段11211b为直线段或圆弧线段中的一种。
具体地,关于第一线段11211a与第二线段11211b的线型组合方式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可实施方式。
例如,如图10中的(a)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线段11211a为直线段,第二线段11211b为直线段。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线段11211a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角度(即第一斜率)与第二线段11211b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角度(即第二斜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例如,如图10中的(b)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线段11211a为直线段,第二线段11211b为圆弧线段。
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线段11211a为圆弧线段,第二线段11211b为直线段。
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线段11211a为圆弧线段,第二线段11211b为圆弧线段。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线段11211a的圆弧半径与第二线段11211b的圆弧半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7-图9所示,考虑到沿中轴线110且自第二管体112远离第一管体111的一端至靠近第一管体111的一端,外边缘线1122相较于中轴线110可以逐渐朝远离中轴线110的方向倾斜、也可以逐渐朝靠近中轴线110的方向倾斜,且外边缘线1122上的各子线段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进一步使第二管体112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产生良好的伸缩性,故进一步设计,外边缘线112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边缘线11221,第二子边缘线11221包括第三线段11221a及连接第三线段11221a一端的第四线段11221b。关于第三线段11221a与第四线段11221b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可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在第一种实施例中,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第三线段11221a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四线段11221b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也即第三线段11221a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与第四线段11221b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相反。其中,“至少部分”应该理解成包含于第三线段11221a的非封闭区间内的任意子线段。例如,第三线段11221a可以为半圆弧线段,该半圆弧线段位于第二连线1122c远离中轴线110的一侧,且该半圆弧线段包括远离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和靠近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其中,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上,远离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距离逐渐增大,靠近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第四线段11221b也可以为半圆弧线段,该半圆弧线段位于第二连线1122c靠近中轴线110的一侧,且该半圆弧线段包括远离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和靠近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其中,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上,远离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距离逐渐减小,靠近第一管体111的四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如图8所示,在第二种实施例中,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第三线段11221a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第四线段11221b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也即第三线段11221a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与第四线段11221b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相同。例如,如图8中的(a)所示,第三线段11221a可以为六分之一圆弧线段,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位于第二连线1122c远离中轴线110的一侧,且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上,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距离逐渐增大。第四线段11221b可以为六分之一圆弧线段,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位于第二连线1122c靠近中轴线110的一侧,且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上,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距离逐渐增大。
如图9所示,在第三种实施例中,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第三线段11221a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第四线段11221b的至少部分与中轴线1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也即第三线段11221a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与第四线段11221b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方向相同。例如,如图9中的(a)所示,第三线段11221a可以为六分之一圆弧线段,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位于第二连线1122c靠近中轴线110的一侧,且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上,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距离逐渐减小。第四线段11221b可以为六分之一圆弧线段,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位于第二连线1122c靠近中轴线110的一侧,且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上,该六分之一圆弧线段与中轴线110之间距离逐渐减小。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上述几种实施例,第三线段11221a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角度与第四线段11221b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10所示,考虑到第三线段11221a的线型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同理,第四线段11221b的线型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例如曲线可以是抛物线,为降低第二管体112的加工难度,故进一步设计,第三线段11221a为直线段或圆弧线段中的一种,和/或第四线段11221b为直线段或圆弧线段中的一种。
具体地,关于第三线段11221a与第四线段11221b的线型组合方式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可实施方式。
例如,如图10中的(a)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三线段11221a为直线段,第四线段11221b为直线段。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线段11221a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角度(即第三斜率)与第四线段11221b相较于中轴线110的倾斜角度(即第四斜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例如,如图10中的(b)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三线段11221a为直线段,第四线段11221b为圆弧线段。
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三线段11221a为圆弧线段,第四线段11221b为直线段。
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三线段11221a为圆弧线段,第四线段11221b为圆弧线段。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线段11221a的圆弧半径与第四线段11221b的圆弧半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5-图6所示,考虑到第二管体112的壁厚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第二管体112的伸缩性的好坏,例如第二管体112的壁厚越小,第二管体112的伸缩性越好。为进一步提升第二管体112的伸缩性以使耳帽10更好的适应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故进一步设计,沿垂直于中轴线110的方向,第二管体112的壁厚为a,且a满足条件式:0.3毫米≤a≤0.4毫米,其中,第二管体112的壁厚应该理解成过垂直于中轴线110所在平面的截面,第二管体112的内侧环形线与第二管体112的外侧环形线沿垂直于中轴线110方向上的距离。具体地,第二管体112的壁厚a的取值可以为0.3毫米、0.35毫米或0.4毫米等。该设计中,当0.3毫米≤a≤0.4毫米时,第二管体112在具有良好伸缩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从而降低第二管体112经多次外力作用后造成第二管体112破裂的可能,当a≤0.3毫米时,第二管体112伸缩性良好但第二管体112的结构强度不佳,当a≥0.4毫米时,第二管体112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但是第二管体112的伸缩性不佳。
如图11-图12所示,考虑到第一管体111作为套接管11中用于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连接的部件,第一管体111可以采用硬性材料制成(例如塑料),为降低套接管11整体的加工难度,故进一设计,第一管体111具有弹性,耳帽10还包括部分嵌设于第一管体111内的卡接件13,卡接件13用于与导音管卡接配合。其中,第一管体111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与第二管体112一体成型,通过设计卡接件13,卡接件13相当于嵌设于第一管体111内的加强筋,一方面提升第一管体111的结构强度,以有效降低第一管体111在外力作用下因形变而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产生松动的可能,另一方面卡接件13采用硬性材料制成,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也采用硬性材料制成,故卡接件13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卡接配合时会发出声响,以便于用户根据该声响来判断耳帽10与耳机主体是否安装到位。
如图13-图14所示,进一步地,考虑到作为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卡接配合的卡接件13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多,例如卡接件13可以包括楔形块与弹簧,第一管体111的内侧环形面开设有安装槽,弹簧的一端与楔形块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安装槽的槽底壁固定连接,耳机主体的导音管开设有与楔形块卡接配合的卡接槽,耳帽10在安装的过程中,导音管的外壁面挤压楔形块的导向面,以使楔形块挤压弹簧并朝靠近安装槽槽底的方向运动,直至第一管体111相对导音管运动至安装槽槽口与卡接槽槽口对准时,楔形块在弹簧的作用下朝远离安装槽槽底的方向运动至与卡接槽卡接配合,从而实现耳帽10与耳机主体之间的连接。为降低第一管体111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之间的拆装便携性,故进一步设计,第一管体111的内侧环壁面开设有凹槽1111,导音管包括配合部,卡接件13包括第一主体部131及卡合部132,第一主体部131嵌设于凹槽1111内,卡合部132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31远离凹槽1111的槽底壁的一侧,且用于与配合部卡接配合。
进一步地,为降低卡合部132与配合部之间的卡接难度,故进一步设计,导音管还包括第二主体部,配合部设置于第二主体部上,配合部包括开设于第二主体部上的卡槽,卡合部132包括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31上的卡块1321,卡块1321与卡槽卡接配合。这里对卡块1321及卡槽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要卡块1321与卡槽在形状和大小上相适配即可。该设计中,配合部与卡合部132之间通过卡块1321与卡槽的卡接配合来实现第一管体111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之间的安装与拆卸,进一步降低了耳帽10与耳机主体之间的安装与拆卸的难度。
具体地,第一主体部131包括第一部分1311及至少两个第二部分1312,第一部分1311呈环形,第二部分1312沿第一部分1311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与第一部分1311远离第二管体112的一侧连接,卡块1321设置于第二部分1312上。其中,第一管体111、第一部分1311、第二部分1312及卡块1321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该设计中,通过将第一主体部131的第一部分1311设计成环形,一方面增大了第一主体部131与第一管体11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卡接件13与第一管体1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呈环形的第一部分1311沿第一管体111的周向增强了第一管体111的结构强度,通过设计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部分1312,第二部分1312进一步增大了第一主体部131与第一管体11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强卡接件13与第一管体1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通过将卡块1321设计在第二部分1312上,第二主体部挤压卡块1321,卡块1321受力挤压第二部分1312更容易产生形变,从而更容易实现卡块1321与卡槽之间的卡接。
进一步地,考虑到卡接件13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之间的卡接点位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同样影响耳帽10与耳机主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为进一步提升耳帽10与耳机主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故进一步设计,第二部分131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部分1312关于中轴线110呈对称设置。该设计中,通过将两个第二部分1312设计成关于套接管11的中轴线110呈对称设置,使得卡接件13与导音管卡接后两者受力均匀,从而进一步提升耳帽10与耳机主体的连接稳定性。
为避免杂质(如耳屎)经由第二管体112靠近的出音口的一端进入到耳机主体的导音管内,故进一步设计,耳帽10还包括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设置于第二管体112的内侧环壁面上,且位于第二管体112远离第一管体111的一侧。其中,凸起结构可以与第二管体112一体成型,凸起结构包括自第二管体112的内侧环壁面朝向中轴线110的防线延伸形成的凸缘,该凸缘可以是绕第二管体112的内侧环壁面的周向设置的环形凸缘,也可以是沿第二管体112的内侧环壁面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点状凸缘。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二管体112的内侧环壁面上设置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能够有效阻挡贴附于用户的耳道结构内的杂质经由第二管体112靠近出音口的一端进入到耳机主体的导音管内,从而有效延长耳机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耳机,该耳机包括耳机主体及上述的耳帽10,耳机主体包括导音管,耳帽10与导音管连接。该设计中,具有上述耳帽10的耳机,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耳道结构来调节耳帽10的长度,以有效提升耳机佩戴舒适度。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耳帽,用于与耳机主体的导音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帽包括:
套接管,具有中轴线且与所述导音管连接,所述套接管包括与所述导音管连接的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导音管的一端连接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具有弹性,沿垂直于所述中轴线的方向,所述第二管体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壁厚;及
帽体,与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连接,且至少围设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侧;
其中,所述第二管体过所述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靠近所述中轴线的内边缘线,所述内边缘线具有第一端点及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的第一连线相较于所述中轴线倾斜;和/或
所述第二管体过所述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截面具有远离所述中轴线的外边缘线,所述外边缘线具有第三端点及第四端点,所述第三端点与所述第四端点之间的第二连线相较于所述中轴线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边缘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边缘线,所述第一子边缘线包括第一线段及连接所述第一线段一端的第二线段;
沿垂直于所述中轴线的方向,所述第一线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二线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或
沿垂直于所述中轴线的方向,所述第一线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所述第二线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或
沿垂直于所述中轴线的方向,所述第一线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所述第二线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段为直线段或圆弧线段中的一种;和/或
所述第二线段为直线段或圆弧线段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边缘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边缘线,所述第二子边缘线包括第三线段及连接于所述第三线段一端的第四线段;
沿垂直于所述中轴线的方向,所述第三线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四线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或
沿垂直于所述中轴线的方向,所述第三线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四线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或
沿垂直于所述中轴线的方向,所述第三线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第四线段的至少部分与所述中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线段为直线段或圆弧线段中的一种;和/或
所述第四线段为直线段或圆弧线段中的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体具有弹性,所述耳帽还包括部分嵌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内的卡接件,所述卡接件用于与所述导音管卡接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体的内侧环壁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导音管包括配合部;
所述卡接件包括:
第一主体部,嵌设于所述凹槽内;及
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远离所述凹槽的槽底壁的一侧,且用于与所述配合部卡接配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音管还包括第二主体部,所述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上;
所述配合部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上的卡槽;
所述卡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上的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帽,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帽还包括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侧环壁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第一管体的一侧。
10.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耳帽;及
所述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包括所述导音管,所述耳帽与所述导音管连接。
CN202122403818.6U 2021-09-30 2021-09-30 耳帽及耳机 Active CN2164145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3818.6U CN216414549U (zh) 2021-09-30 2021-09-30 耳帽及耳机
PCT/CN2022/109043 WO2023051008A1 (zh) 2021-09-30 2022-07-29 一种耳帽及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3818.6U CN216414549U (zh) 2021-09-30 2021-09-30 耳帽及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14549U true CN216414549U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95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03818.6U Active CN216414549U (zh) 2021-09-30 2021-09-30 耳帽及耳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14549U (zh)
WO (1) WO202305100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1008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帽及耳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13621B1 (en) * 2000-06-13 2003-02-04 Doctors Research Group Method of producing and making use of ear tips having a filled airtight chamber
US8348011B1 (en) * 2011-08-05 2013-01-08 Rextec International Limited Earplug cushion for an earphone
CN207304845U (zh) * 2017-09-12 2018-05-01 珠海声浪科技有限公司 间隙弧片自适应耳塞及自适应耳机
CN207283763U (zh) * 2017-09-12 2018-04-27 珠海声浪科技有限公司 弯头自适应耳塞及自适应耳机
CN213990984U (zh) * 2020-12-29 2021-08-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耳帽及耳机
CN216414549U (zh) * 2021-09-30 2022-04-29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耳帽及耳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1008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帽及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51008A1 (zh) 2023-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36569B2 (en) In-ear headphones with retention members
CN216414549U (zh) 耳帽及耳机
US9961434B2 (en) In-ear headphones having a flexible nozzle and related methods
KR20110065518A (ko) 보청기의 이어폰을 위한 유지 모듈
CN209002220U (zh) 带有用于耳件的插塞连接的听力设备
WO2009125186A1 (en) Earpiece member
WO2020113375A1 (zh) 耳机套和包括该耳机套的耳机组件
US11310579B2 (en) Headset
RU2577458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защиты слуха
KR101610884B1 (ko) 방향 또는 길이 조절이 가능한 보청기 이어 팁
CN210565550U (zh) 一种伸缩杆用的簧片
CN211951818U (zh) 一种快速连接接头
CN210136745U (zh) 进线装置及具有进线装置的设备
WO2017152388A1 (zh) 一种蓝牙耳机
CN219420981U (zh) 耳机套
CN215734797U (zh) 一种耳塞
WO2020113376A1 (zh) 耳机套和包括该耳机套的耳机组件
CN217286669U (zh) 一种快捷的密闭连接结构和腹膜透析装置
CN214256561U (zh) 一种入耳式耳机
CN211152159U (zh) 耳帽及耳机
CN216852270U (zh) 一种耳挂结构及耳挂式耳机
CN214041874U (zh) 头戴设备
CN218482948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头戴式耳机
CN210463485U (zh) 空调器的导风板的轴套组件、导风板组件以及空调器
CN215956607U (zh) 耳帽及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