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06193U - 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06193U
CN216406193U CN202120649193.9U CN202120649193U CN216406193U CN 216406193 U CN216406193 U CN 216406193U CN 202120649193 U CN202120649193 U CN 202120649193U CN 216406193 U CN216406193 U CN 2164061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die assembly
support
cross beam
lower d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4919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德
李应杰
郭满良
郭水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4919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061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061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061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其中,吊模结构包括上模组件和与上模组件间隔设置的下模组件,吊杆用于将下模组件固定连接于上模组件上。吊杆包括支撑底板以及至少一根立柱。支撑底板用于支撑下模组件,支撑底板的至少一侧设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上的位置。至少一根立柱的一端设于支撑底板,立柱的另一端自支撑底板向上延伸用于与上模组件相连接。通过设置吊杆,能够将吊模结构的下模组件连接于上模组件,同时,通过在吊杆的支撑底板上设置有限位部,以利用限位部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上的位置,从而使得吊杆对下模组件的支撑更加可靠。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吊杆的吊模结构。

Description

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
背景技术
混凝土楼板作为一种受力性能最佳的钢结构工程楼板,往往成为在钢结构工程设计中的首选,目前行业内在进行混凝土楼板的施工时,多采用满堂脚手架作为混凝土楼板的模板支撑结构。然而,满堂脚手架施工周期长、经济性差,不利于钢结构发挥其施工速度快的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该结构构造简单、施工周期短且支撑可靠,能够满足钢结构工程的快速施工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所述吊模结构包括上模组件和与所述上模组件间隔设置的下模组件,所述吊杆包括:
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用于支撑所述下模组件,所述支撑底板的至少一侧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下模组件在所述支撑底板上的位置;以及
至少一根立柱,至少一根所述立柱的一端设于所述支撑底板,所述立柱的另一端自所述支撑底板向上延伸用于与所述上模组件相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分设于所述支撑底板的两相对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立柱为两根,两根所述立柱间隔设于所述支撑底板,两根所述立柱分别与两个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支撑底板的不同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立柱与所述限位部间隔设置,所述立柱的外周面和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用于限制所述下模组件的限位空间,或者,所述立柱设于所述限位部上。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吊模结构,用于将楼板模板支承固定于钢结构,所述吊模结构包括:
上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用于固定于所述钢结构,所述上模组件位于所述钢结构的上方;
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吊杆,所述吊杆的所述立柱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上模组件,所述吊杆的所述支撑底板位于所述上模组件的下方;以及,
下模组件,所述下模组件与所述上模组件间隔设置,所述下模组件设置于所述吊杆的所述支撑底板上,所述下模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楼板模板,以使所述楼板模板固定于所述钢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模组件包括支撑部件和横梁,所述支撑部件的一端用于固定于所述钢结构上,所述支撑部件位于所述钢结构的上方,所述支撑部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横梁,以支撑所述横梁于所述钢结构上方并使得所述横梁与所述钢结构之间具有间距;
所述下模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部件的下方,所述吊杆的所述立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横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吊杆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所述立柱时,所述横梁的至少部分穿过两根所述立柱之间;
所述吊模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横梁上方的固定板,两根所述立柱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横梁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多根第一支撑杆以及多根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放置于所述支撑底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杆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第二支撑杆用于支撑所述楼板模板,以使所述楼板模板固定于所述钢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吊模结构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立柱外周的保护管,所述保护管用于在于所述楼板模板上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将所述立柱与混凝土相隔开。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吊模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模组件的下方的兜网,所述兜网在所述下模组件上的投影覆盖所述下模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通过吊杆的设置,能够用于连接吊模结构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同时在吊杆的支撑底板上设置有限位部,利用限位部可以用于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上的位置,从而使得吊杆对下模组件的支撑更加可靠。另外,利用吊杆和上模组件、下模组件的配合,可使得楼板模板可固定于钢结构,即,可通过钢结构对楼板模板进行支撑,从而无需采用满堂脚手架,便可实现对楼板模板的支撑。该吊模结构的构造简单、施工周期短且支撑可靠,能够满足钢结构工程的快速施工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第一种吊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第二种吊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第三种吊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第四种吊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第五种吊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第六种吊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第七种吊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吊模结构(设置于钢结构上)的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吊模结构(设置于钢结构上)的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吊模结构(设置于钢结构上)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设有兜网的吊模结构(设置于钢结构上)的局部俯视图;
图12是图1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B-B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标:1、吊杆;10、支撑底板;100、限位部;11、立柱;12、限位空间;2、吊模结构;20、上模组件;200、支撑部件;201、横梁;21、下模组件;210、第一支撑杆;211、第二支撑杆;22、固定板;23、保护管;24、兜网;240、钢管;25、铁丝;3、钢结构;4、楼板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吊杆和吊模结构,该吊杆可应用于吊模结构中,以实现当将吊模结构应用于混凝土楼板和钢结构的固定时,能够利用吊模结构将混凝土楼板悬吊至与钢结构固定。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第一种吊杆1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1,其中,吊模结构包括上模组件和与上模组件间隔设置的下模组件,吊杆1用于将下模组件固定连接于上模组件上。具体地,吊杆1包括支撑底板10以及至少一根立柱11。支撑底板10用于支撑下模组件,支撑底板10的至少一侧设有限位部100,限位部100用于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10上的位置。至少一根立柱11的一端设于支撑底板10,立柱11的另一端自支撑底板10向上延伸用于与上模组件相连接。
通过设置吊杆1,能够将吊模结构的下模组件连接于上模组件,同时,通过在吊杆1的支撑底板10上设置有限位部100,以利用限位部100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10上的位置,从而使得吊杆1对下模组件的支撑更加可靠。
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支撑底板10为方形的吊杆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支撑底板10为工字形的吊杆1的结构示意图。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底板10可为方形、工字形、王字形或其他形状的铁、钢或其他具有较大强度的材质的板。可以理解的是,只要支撑底板10能够用于支撑下模组件的同时,支撑底板10自身的结构不产生较大的形变即可,对于支撑底板10的形状与材质,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吊杆1的装配过程,立柱11可一体成型于支撑底板10上,或者,立柱11的一端可通过焊接、螺纹结构、卡扣结构或其他方式固定连接于支撑底板10,以使立柱11不易于脱离于支撑底板10。
可选地,立柱11可为铁、钢或其他具有较大强度的材质的杆状柱,从而使立柱11可以承受较大的拉力。
可选地,立柱11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可设有螺纹,以使立柱11的另一端易于通过螺纹结构固定于上模组件。如图3所示,图3对吊杆1的背离支撑底板10的一端示出了螺纹,但图4以及之后的附图(图4至图7)将螺纹省略未示出。
一些实施方式中,立柱11可为一根,或者立柱11可为多根,多根立柱11成单排、多排或环形间隔设置于支撑底板10上,以通过增加立柱11的数量来提升吊杆1能够承受的拉力的上限,以扩大吊杆1的适用范围。如图1与图3所示,图1示出了立柱11为一根的吊杆1,图3示出了立柱11为两根的吊杆1。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立柱11可根据使用需要设置为三根、四根或其他数量。
可以理解的是,立柱11可为一根或为多根,多根立柱11成单排间隔设置于支撑底板10上时,立柱11可大致位于支撑底板10的中轴线上,从而当通过立柱11将支撑底板10吊至悬空时,吊杆1整体的重心大致居中,以使吊杆1的结构更加平衡。
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立柱11设置于支撑底板10的中心部分。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立柱11为两根,两根立柱11分别设置于支撑底板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相对侧。
还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立柱11为两根,两根立柱11分别设置于支撑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相对侧。
再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立柱11为两根,两根立柱11设置于支撑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立柱11只要能够用于将支撑底板10固定至其他结构,且能够承受产生于支撑底板10与其他结构之间的拉力即可,对于立柱11在支撑底板10上的设置位置,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吊杆1的装配过程,限位部100可一体成型于支撑底板10上,或者,限位部100可通过焊接、螺纹结构、卡扣结构、胶粘或其他连接方式固定连接于支撑底板10上,以使限位部100不易于脱离于支撑底板10。
进一步地,限位部100可为一个、两个、三个或其他数量(如图1、图2、图5与图6所示,图1中示出该限位部100为两个,图2中示出该限位部100为四个,图5中示出该限位部100为三个,图6中示出该限位部100为六个),当限位部100为多个时,多个限位部100可以设置于支撑底板10的同一侧(如图5所示),或者,可分别设置于支撑底板10的不同侧(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只要限位部100可以用于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10上的位置即可,对于限位部100的数量与设置位置,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限位部100可为两个,两个限位部100分设于支撑底板10的两相对侧,从而可以从支撑底板10的两侧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10上的位置,以使下模组件不易相对支撑底板10朝向支撑底板10的该两侧移动至脱离于支撑底板10。
可选地,当设置于支撑底板10的一侧上的限位部100为一个时,一个该限位部100可大致覆盖支撑底板10一侧,如图1所示,设置于支撑底板10一侧的一个限位部100大致覆盖支撑底板10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或者,该一个限位部100可位于支撑底板10一侧的任一位置上,以使限位部100的结构简单,且易于制造生产。
可选地,当设置于支撑底板10的一侧上的限位部100为多个时,多个该限位部100可沿支撑底板10的一侧的边缘间隔设置,如图5所示,设置于支撑底板10一侧的限位部100为三个,三个限位部100沿支撑底板10的一侧的边缘间隔设置,从而在保证限位部100的对放置于支撑底板10上的下模组件的限位功能的同时,减少限位部100所使用的材料,以降低吊杆1的生产成本。
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100可包括凸起或者是凹陷。例如,如图2所示,限位部100为四个,四个限位部100均为凸起,或者,如图4所示,限位部100为两个,两个限位部100均为凹陷。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100可为多个,多个限位部100中可至少包括一个凸起与一个凹陷。可以理解的是,只要限位部100可以用于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10上的位置即可,对于限位部100的结构,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4所示,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限位部100为凹陷的吊杆1的结构示意图。
示例性的,立柱11可为两根,限位部100可为两个,两根立柱11间隔且分布设于支撑底板10,两根立柱11分别与两个限位部100位于支撑底板10的不同侧,如图3所示,两根立柱11分别位于支撑底板10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两个限位部100均为凸起,两个限位部100分别位于支撑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从而使吊杆1的承重性能与限位性能最优的同时,使吊杆1的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制造。
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立柱11可与限位部100间隔设置,以使立柱11与限位部100分别实现各自的功能的同时,立柱11与限位部100的结构互不干涉。此时,立柱11的外周面和限位部100之间可形成用于限制下模组件的限位空间12,例如,如图3所示,限位空间12形成于位于支撑底板10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限位部100与两根立柱11之间,此时,吊杆1通过限位部100与立柱11来从支撑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10上的位置。
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立柱11可设于限位部100上,以使吊杆1的结构更加紧凑。此时,限位部100可为多个,两个相邻的限位部100之间可形成用于限制下模组件的限位空间12,例如,如图4所示,限位空间12形成于分别位于支撑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两个限位部100之间,此时,吊杆1通过两个限位部100来从支撑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10上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吊杆1上可具有形成于立柱11的外周面和限位部100之间的限位空间12,同时还可具有形成于两个相邻的限位部100之间的限位空间12,例如,如图5所示,限位空间12既形成于位于支撑底板10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限位部100与位于支撑底板10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立柱11之间,又形成于位于支撑底板10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多个限位部100中的相邻的两个限位部100之间。当下模组件放置于立柱11与限位部100之间时,吊杆1通过限位部100与立柱11来从支撑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10上的位置,当下模组件放置于相邻的两个限位部100之间时,吊杆1通过两个限位部100来从支撑底板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10上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1,能够将吊模结构的下模组件连接于上模组件,同时,通过在吊杆1的支撑底板10上设置有限位部100,以利用限位部100限制下模组件在支撑底板10上的位置,从而使得吊杆1对下模组件的支撑更加可靠。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了一种吊模结构,用于将楼板模板固定于钢结构,其中,钢结构为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组成钢结构的钢制材料主要有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因钢结构的材料自重较轻,韧性与塑性好,材质均匀且结构可靠性高,所以一方面施工难度低且施工速度快,另一方面适用范围广泛,可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
相关技术中,在钢结构的施工完成后,需要在钢结构上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混凝土楼板。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需要先将楼板模板固定于钢结构,然后在楼板模板上放置钢筋、预留孔洞结构、预埋件和插筋等功能结构,接着在楼板模板上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便形成了连接于钢结构的混凝土楼板。在混凝土楼板成型后,只要将楼板模板拆除,便完成了在钢结构上形成混凝土楼板的施工过程。
可以理解的,楼板模板通常为木或铝等材质的板状结构,从而一方面使楼板模板具有一定结构强度,可以在支撑一定重量的混凝土的同时不产生较大形变,以使凝固形成的混凝土楼板的底面平整,再一方面,使楼板不易于与混凝土的组成成分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混凝土楼板的质量,还一方面,使楼板能够在混凝土凝固成型以后易于被拆除。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就是为了在钢结构的施工完成后,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利用吊模结构将楼板模板悬吊至与钢结构固定,从而实现后续的混凝土浇筑工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吊模结构2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8-图10,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吊模结构2(设置于钢结构3上)的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吊模结构2(设置于钢结构3上)的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吊模结构2(设置于钢结构3上)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具体地,吊模结构2包括上模组件20、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吊杆1以及下模组件21。上模组件20用于固定连接于钢结构3,上模组件20位于钢结构3的上方,吊杆1的立柱11的另一端连接于上模组件20,吊杆1的支撑底板10位于上模组件20的下方。下模组件21与上模组件20间隔设置,下模组件21设置于吊杆1的支撑底板10上,下模组件21用于支撑楼板模板4,以使楼板模板4固定于钢结构3,下模组件21与上模组件20间隔设置,下模组件21设置于吊杆1的支撑底板10上。
通过将吊模结构2设计为可直接固定在钢结构3上的结构,从而可以通过钢结构3对吊模结构2进行支撑,使得相比传统的满堂手脚架结构,楼板模板4的支撑结构更简单,施工周期更短且支撑可靠,能够满足钢结构3的快速施工要求。
一些实施方式中,上模组件20包括支撑部件200和横梁201,支撑部件200的一端用于固定于钢结构3上,支撑部件200位于钢结构3的上方,支撑部件200的另一端连接至横梁201,以支撑横梁201于钢结构3上方并使得横梁201与钢结构3之间具有间距,从而使得在混凝土楼板形成的过程中,可以避免横梁201被埋于混凝土中,以避免混凝土楼板凝固成型后,横梁201难以被拆除的情况。
一些实施方式中,吊模结构2包括的支撑部件200可为多个,多个支撑部件200间隔设置于横梁201上,通过增加支撑部件200的数量,可以使横梁201更稳固地固定于上模组件20的上方,以使吊模结构2的结构稳定。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相邻的支撑部件200之间的最大设置距离可根据混凝土的重量及支撑部件200的受力范围计算得出。
可选地,支撑部件200可为马凳筋、金属垫块或其他既可以支撑固定横梁201于钢结构3的上方,以使横梁201与钢结构3之间具有间距,又可以埋于混凝土楼板中且不影响混凝土楼板的强度的物体。
可以理解的,当混凝土楼板的浇筑完成,且凝固成型后,凸出于混凝土楼板的部分支撑部件200可通过机械切割的方式切除,以使混凝土楼板的上表面平整。
本实施例以支撑部件200为马凳筋为例进行说明,从而不仅使支撑部件200能够实现用于支撑横梁201的效果,而且使支撑部件200的径长较小,易于通过手持工具进行切割,还使支撑部件200的形状结构易于用于增设外部连接结构,以使其他部件易于通过分体的连接结构固定于支撑部件200上。
可选地,支撑部件200的一端可通过焊接、螺纹结构、卡扣结构等方式固定于钢结构3上,以使支撑部件200与钢结构3之间的固定连接稳固,从而使支撑部件200不易松脱于钢结构3,以提升吊模结构2的使用安全性。
请结合图13所示,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吊模结构2的局部剖视图。可选地,横梁201可通过铁丝捆绑、卡扣结构或其他连接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于支撑部件200,从而一方面使横梁201在混凝土楼板的形成过程中保持与钢结构3的相对位置稳定,另一方面使横梁201在混凝土楼板成型后易于被拆离于支撑部件200。
优选地,如图13所示,横梁201可通过铁丝25捆绑的方式连接于支撑部件200,一方面便于工人快速施工以提高横梁201装设的施工速度,另一方面价格低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
可选地,横梁201可为H型钢梁,从而利用H型钢梁优异力学性能,使横梁201能够承受下模组件21以及铺设于下模组件21上的楼板模板4和浇筑于楼板模板4上的混凝土的重量,且使横梁201自身不因受到较大荷载而产生较大形变,以避免影响混凝土楼板的成型,从而提升混凝土楼板的质量。
可以理解的,上模组件20包括支撑部件200和横梁201时,下模组件21位于支撑部件200的下方,吊杆1的立柱11的另一端可通过螺纹结构、卡扣结构或其他可拆卸的连接结构固定连接于横梁201,从而一方面使吊杆1在混凝土楼板的形成过程中保持与横梁201的连接稳固,另一方面使吊杆1在混凝土楼板成型后易于被拆离于横梁201。
一些实施方式中,吊杆1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立柱11时,横梁201的至少部分穿过两根立柱11之间,即,立柱11与横梁201的连接处位于横梁201的两侧,从而使吊杆1对横梁201的产生的力作用于横梁201的两侧,以使横梁201的状态更加平衡。
优选地,吊模结构2还包括设置于横梁201上方的固定板22,两根立柱11的另一端通过固定板22固定连接于横梁201上,从而一方面无需在横梁201上进行打孔处理,便可以将吊杆1固定于横梁201上,另一方面易于将吊杆1固定于横梁201上的任一位置,也易于调整吊杆1在横梁201上的位置。
具体地,固定板22的两端开设有通孔,立柱11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板22的通孔连接于两个相叠设的螺母,即,立柱11的另一端通过螺母卡设于固定板22的通孔的上方。通过在立柱11的另一端设置两个相叠设的螺母,可以防止螺纹固定的立柱11与螺母之间产生松动,从而使吊模结构2的结构保持稳定。
一些实施方式中,吊模结构2包括的吊杆1可为多个,多个吊杆1间隔设置于横梁201上,通过增加吊杆1的数量,可以使下模组件21更稳固地固定于上模组件20的下方,以使吊模结构2的结构稳定。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相邻的吊杆1之间的最大设置距离可根据混凝土的重量及吊杆1的受力范围计算得出。
一些实施方式中,下模组件21可包括多根第一支撑杆210以及多根第二支撑杆211,第一支撑杆210放置于支撑底板10上,第二支撑杆211设于第一支撑杆210上,第二支撑杆211用于支撑楼板模板4,以使楼板模板4固定于钢结构3,通过设置多根第一支撑杆210并设置叠设于多根第一支撑杆210上的多根第二支撑杆211,从而易于保证第二支撑杆211形成的用于支撑楼板模板4的支撑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以提升混凝土楼板模板4的质量。
优选地,第二支撑杆211可与第一支撑杆210大致垂直设置,从而使吊模结构2的布局规整,易于计算受力与进行施工。
可选地,第一支撑杆210可为钢棒,以使第一支撑杆210能够承受较大的力且不易断开,从而提升吊模结构2的使用性能与使用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杆210放置于支撑底板10上时,一个限位部100用于从第一支撑杆210的一侧限制第一支撑杆210在支撑底板10上的位置,以使第一支撑杆210不易于在支撑底板10上滚动或滑动至脱离于支撑底板10。
可选地,第二支撑杆211可为方木,从而一方面使第二支撑杆211易于塑形,如将第二支撑杆211切短、接长或调整第二支撑杆211的侧面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使第二支撑杆211的两个侧面相水平或相垂直,另一方面使第二支撑杆211的重量较轻。
一些实施方式中,吊模结构2还包括套设于立柱11外周的保护管23,保护管23用于在于楼板模板4上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将立柱11与混凝土相隔开,从而保护立柱11以使立柱11不会被固定于成型的混凝土楼板中,以便于混凝土楼板成型后将吊杆1拆除。
可以理解的,当混凝土楼板凝固成型,且吊模结构2拆除于混凝土楼板后,保护管23保留于混凝土楼板内,凸出于混凝土楼板的部分保护管23可通过机械切割的方式切除,以使混凝土楼板的上表面平整。
可选地,当混凝土楼板凝固成型,且吊模结构2拆除于混凝土楼板后,可使用混凝土填补保护管23的管孔,以使混凝土楼板结构完整。
可选地,保护管23可为PVC、金属或其他材质的管。优选地,保护管23可为PVC管,以使保护管23的质量较轻且价格较低。
请一并参阅图11与图12,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设有兜网24的吊模结构2(设置于钢结构3上)的局部俯视图,图12是图11中A-A处的剖视图。一些实施方式中,吊模结构2还包括设置于下模组件21的下方的兜网24,兜网24在下模组件21上的投影覆盖下模组件21,从而一方面防止施工时产生的坠物落导致砸伤工人或损坏地面,另一方面在拆除吊模结构2时可利用兜网24兜住被拆除的下模组件21及吊杆1,使得拆除吊模结构2的过程简单快速,且不会对地面造成损坏。
可选地,兜网24可通过钢管240设置于下模组件21的下方。具体地,钢管240可沿着兜网24的边缘穿设于兜网24的多个网孔中,以使兜网24的边缘固定于钢管240上,从而可以利用钢管240的力学性能较好的特点,使兜网24在承接了落入兜网24范围内的坠落物时,仍能够处于打开的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钢管240可通过铁丝25与支撑部件200的一端相连接,钢管240间隔位于支撑部件200的下方,从而避免钢管240和兜网24被填埋于混凝土楼板中无法取出。
可选地,钢管240可为多根,多根钢管240沿钢结构3的延伸方向设置,多根钢管240依次连接以围合形成一大致封闭的框状,从而保证兜网24能够完全覆盖多根钢管240所围合形成的框内的范围。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吊模结构2的使用过程进行简单描述:
在钢结构3搭建完成后,先通过焊接的方式将多个支撑部件200根据受力计算的结构间隔固定于钢结构3上,然后将横梁201放置于支撑部件200上,并通过铁丝将横梁201捆绑固定于支撑部件200。接下来,将钢管240沿着兜网24的边缘穿设于兜网24的多个网孔中,以使兜网24的边缘固定于钢管240上,再将钢管240通过铁丝连接于支撑部件200,并与支撑部件200间隔位于支撑部件200的下方。然后,将固定板22放置于横梁201上,并将吊杆1的立柱11穿过固定板22上的通孔,通过双螺母将吊杆1与固定板22相固定。最后,将多根第一支撑杆210间隔放置于支撑底板10上,再将多根第二支撑杆211间隔放置于第一支撑杆210上,便完成了吊模结构2的搭设。
完成了吊模结构2的搭设后,要将楼板模板4铺设在第二支撑杆211上,此时,楼板模板4通过吊模结构2被固定于钢结构3。然后,在楼板模板4上放置钢筋、预留孔洞结构、预埋件和插筋等功能结构,再在楼板模板4上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便形成了连接于钢结构3的混凝土楼板。
在混凝土楼板成型后,只要从混凝土楼板的上方将吊杆1上的双螺母旋转至脱离于吊杆1,便可以使吊杆1与下模组件21整体掉落至兜网24中,接着,将钢管240与支撑部件200间连接的铁丝剪断,便可以将吊杆1与下模组件21随着兜网24一起拆除取下。接下来,将横梁201拆除于支撑部件200,并将凸出于混凝土楼板的部分支撑部件200切除。最后,将位于混凝土楼板下表面的楼板模板4拆除,便完成了在钢结构3上形成混凝土楼板的施工过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模结构包括上模组件和与所述上模组件间隔设置的下模组件,所述吊杆包括:
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用于支撑所述下模组件,所述支撑底板的至少一侧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下模组件在所述支撑底板上的位置;以及
至少一根立柱,至少一根所述立柱的一端设于所述支撑底板,所述立柱的另一端自所述支撑底板向上延伸用于与所述上模组件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分设于所述支撑底板的两相对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为两根,两根所述立柱间隔设于所述支撑底板,两根所述立柱分别与两个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支撑底板的不同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吊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与所述限位部间隔设置,所述立柱的外周面和所述限位部之间形成用于限制所述下模组件的限位空间,或者,所述立柱设于所述限位部上。
5.一种吊模结构,用于将楼板模板固定于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模结构包括:
上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用于固定于所述钢结构,所述上模组件位于所述钢结构的上方;
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吊杆,所述吊杆的所述立柱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上模组件,所述吊杆的所述支撑底板位于所述上模组件的下方;以及,
下模组件,所述下模组件与所述上模组件间隔设置,所述下模组件设置于所述吊杆的所述支撑底板上,所述下模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楼板模板,以使所述楼板模板固定于所述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包括支撑部件和横梁,所述支撑部件的一端用于固定于所述钢结构,所述支撑部件位于所述钢结构的上方,所述支撑部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横梁,以支撑所述横梁于所述钢结构上方并使得所述横梁与所述钢结构之间具有间距;
所述下模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部件的下方,所述吊杆的所述立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横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吊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杆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所述立柱时,所述横梁的至少部分穿过两根所述立柱之间;
所述吊模结构还包括固定板,两根所述立柱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横梁上。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的吊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多根第一支撑杆以及多根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放置于所述支撑底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杆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第二支撑杆用于支撑所述楼板模板,以使所述楼板模板固定于所述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的吊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模结构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立柱外周的保护管,所述保护管用于在所述楼板模板上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将所述立柱与混凝土相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的吊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模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模组件的下方的兜网,所述兜网在所述下模组件上的投影覆盖所述下模组件。
CN202120649193.9U 2021-03-30 2021-03-30 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 Active CN2164061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9193.9U CN216406193U (zh) 2021-03-30 2021-03-30 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9193.9U CN216406193U (zh) 2021-03-30 2021-03-30 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06193U true CN216406193U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80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49193.9U Active CN216406193U (zh) 2021-03-30 2021-03-30 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061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43305U (zh)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
US20070039276A1 (en) Concrete reinforcer and method
CN216406193U (zh) 应用于吊模结构的吊杆及吊模结构
CN211775065U (zh) 一种钢梁-预应力混凝土组合式叠合板
CN214575056U (zh) 一种拉杆支撑吊顶转换层结构
JP3144708U (ja) 鉄筋仮固定装置
KR100501546B1 (ko) 거푸집조립체를 이용한 벽체용 트러스 골조시스템
JP5844584B2 (ja) 塔状構造物
CN109914792B (zh) 一种地下车库梁模板施工方法
CN208137189U (zh) 一种蜂窝梁x形暗支撑混凝土剪力墙及建筑物
CN110777996A (zh) 一种组合式钢筋桁架叠合板
CN211873064U (zh) 预制多桩基础
CN210086845U (zh) 一种圆形钢筋梁加工架
JP2011058228A (ja) 上下の調整機能を備えた架設梁
CN111705930A (zh) 一种倒锥体螺旋建筑的辅助施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0757626A (zh) 一种预制建筑塔基制作模具
CN215053878U (zh) 建筑装配式结构安装结构
CN212561905U (zh) 一种倒锥体螺旋建筑的辅助施工结构
CN212802817U (zh) 轻钢轻混凝土结构构造
CN216740012U (zh) 一种混凝土支撑梁
CN211473010U (zh) 一种组合式钢筋桁架叠合板
CN220414818U (zh) 一种便于悬挑脚手架预埋螺栓定位的装置
CN220266964U (zh) 带钢筋免拆非金属底板一体化楼承板及相应楼面结构
CN215210586U (zh) 一种大跨度钢混组合梁现浇边板悬挂式吊模装置
CN216552445U (zh) 一种紧密固结预埋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